湿热阴亏证验案举隅
陈老治疗阴虚湿热之消渴案
陈老治疗阴虚湿热之消渴案史某,男,36岁,2007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近1个月来口干喜饮,饮后不解,小便少而黄,咽喉干痛,纳差,大便干燥,2~3日1次,自服“龙胆泻肝丸”、“玄麦甘桔颗粒”、“三黄片”等效果不显。
因虑其糖尿病所致,在某医院做OGTT试验,结果正常。
就诊时舌质淡红,苔黄腻。
陈老曰:此湿热内蕴,水津不布(实则为阴虚湿热证)所致,治宜化湿和胃,稍佐养阴,予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20g 法半夏15g厚朴 15g 茯苓20g竹叶15g 白蔻仁20g 杏仁15g 薏苡仁20g麦冬 20g上方3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0日复诊:服上方口干未见减轻,并带来前医所开诸方。
析诸医之方药,皆遵运化脾胃,清热利湿之法。
陈老笑日:方药对证,俱是高手之见。
再细查其舌,见苔黄腻而干,思索片刻,谓反其道而行,当为阴虚湿热之证,令拟养阴生津为主,稍佐清热化湿之法,予益胃汤加味:沙参20g玉竹 20g 麦冬30g 天花粉15g生地30g石斛15g 山药 20g 黄连10g杏仁15g 法半夏15g 芦根30g上方4剂,水煎服,日1剂。
6月24日三诊:口渴明显减轻,咽干,纳差,大便干燥亦有好转,苔已渐退。
上方黄连减量用为3g.法半夏用为10g,继服3剂。
6月29日四诊:诸症皆愈,病者要求服药调理。
观其舌淡苔白,询其平素常有胃纳不佳,喜食热饮,陈老嘱咐以理苓汤调治。
[侍诊心得]患者口干多饮,饮后不解,小便量少而黄,大便干燥,苔黄腻而干等症,显是湿热内蕴,兼阴伤之证。
湿热蕴结体内,热不得泄,湿不得去,热邪伤津则津亏失润,水湿停聚则津滞不布,故口干多饮。
予化湿和胃,稍佐养阴之法当是正法。
然服药3剂过后却无寸功,加之患者前已自行服用过养阴之“玄麦甘桔”,祛肝胆湿热之“龙胆泻肝”,通腑泄热之“三黄片”和前医之清热利湿,运化脾胃之方,皆无效果,反其道而行之养阴为主稍佐清热利湿,竟有效验,何故也?因为此乃阴虚湿热之证。
阴虚湿热证并非阴虚证与湿热证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存在内在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形成真阴愈虚、湿热愈盛、胶结难解的局面,故可视为一个独立证候。
阴虚湿热证的经典名方!
阴虚湿热证的经典名方!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生地黄10g 熟地黄10g 石斛10g 天门冬12g 麦门冬12g 黄芩10g 茵陈10g 枳壳10g 甘草6g 枇杷叶24g【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虚夹湿,龈肿出脓,口疮咽痛。
【证析】脾开窍于口,阳明经脉,挟口环唇,络于牙龈。
本方所治证象见于口腔牙龈,病位属于脾胃,但其机理却与肺肾有关。
肺脾肾三脏阴虚津乏,虚火上炎,加之脾系湿热壅滞,于是导致龈肿出脓,口疮咽痛。
【病机】阴虚夹湿。
【治法】养阴清热,宣肺利湿法。
【方义】张石顽谓:“素禀湿热而挟阴虚者,治与寻常湿热迥殊。
若用风药胜湿,虚火易于僭上;淡渗利水,阴液易于脱亡;专于燥湿,必致真阴耗竭;纯用滋阴,反助痰湿上壅。
务使润燥合宜,刚柔协济,始克有赖”。
此方有养阴淸热,宣肺利湿之功,正是润燥同施的配伍形式。
全方药物可分成两类:第一类用生地黄、熟地黄滋阴补肾,天冬、麦冬、石斛清养肺胃,配伍这一类药物在于养阴配阳,第二类用黄芩、茵陈清利湿热,枳壳疏畅气机,枇杷叶开宣上焦,使气化则湿亦随之而化,气行则湿亦随之而行。
配伍这一类药在于清利湿热。
两类药物共用,能呈养阴清热,宣肺利湿功效。
体现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略佐除湿药物的配伍形式。
学习此方,应该注意三点:①将作用相反的两类药物统于一方,展示了阴虚夹湿的治疗方法。
②滋阴药物兼顾肺脾肾三脏,照顾到了上中下三焦。
③滋阴利湿方中配伍宣发肺气,疏畅气机药物,令气化则湿化,以免壅滞。
【应用】眼科疾病,气轮血络膨胀暴露,状况有似寻常红赤,但以手试推胞睑,血丝不会移动,疼痛羞明,亦可投此。
推求治疗原理,是用本方凉血、清热、利湿、宣肺之功。
【歌括】甘露二冬二地芩,斛枳枇杷草茵陈,阴虚湿热龈肿烂,养阴除湿义尤精。
容易浑身乏力、胸闷、犯困、头痛、口苦、大便不正常等“阴虚湿热”症状,“阴虚湿热”体质有:1、夜间烦躁不能入睡;2、四肢困倦,时常感到头重脚轻;3、脸上冒火,两颊潮红或偏红,尤其是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容易生粉刺;4、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躁,喝水后仍不解渴;5、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尤其在清晨口腔粘腻的感觉特别明显;6、性情急躁,冲动易怒;7、排便不爽或尿色发黄;8、皮肤容易瘙痒;9、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10、舌质偏红,苔厚腻,舌边有齿痕。
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验案举隅
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验案举隅张文龙;张怀亮【摘要】目的总结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的临床经验.方法以张怀亮教授运用封髓丹治疗的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对本方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结果临床中运用封髓丹,苦辛温直走中下二焦,取其药简力专,治疗相火外浮,湿热内蕴所现诸证多有佳效.结论封髓丹治疗湿热相火妄动,上浮于外所现之牙痛、目涩、眩晕、呃逆、咳嗽、多寐等证,较常规方药有殊效,在临床中用途广泛,可大大拓展其治疗范围,尤其是在疑难杂症方面值得推广运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7(015)007【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张怀亮;封髓丹;验案;相火;湿热;牙痛;目涩;眩晕;呃逆;咳嗽;郁证;多寐【作者】张文龙;张怀亮【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08;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封髓丹一方,组方精简,配伍巧妙,张怀亮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善于辨证,用方灵活,临床中每喜用此方治疗疑难病症,常能执简驭繁,收药简效宏之功。
本方首见于元初《御药院方》,谓其功用为降心火,益肾水[1]。
自经郑钦安倡用,而为世人重视,然郑氏在认识本方时有失妥当,本方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面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其效确为卓著,但其虚火之病机非郑氏所谓阳胜阴虚,逼阳上浮,其功用通阳破阴、纳气归肾亦是错误之论[2]。
考本方配伍[3],黄柏苦寒善清下焦相火,砂仁辛温芳香下行可暖脾行滞又可除湿,甘草甘平以培土厚脾胃,均为滋阴降火之剂,张师通过临床运用认为本方更适应于阴虚火旺之症,重点在滋阴清热,调和水火[4],而病机偏重为相火外浮,湿热内蕴。
张师认为相火[5]生于命门之火,其上寄心包络,下寄于肾,借少阳三焦之疏泄,游行上下,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火动而中节,常则不察其功用,病则多亢于外而显之。
下面试将张师临床病案,商榷于同道,以证其验,以显其用。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湿温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7)四诊身热已退净,体温36.6℃,头部尚觉徽痛,大便通畅,咳嗽痰多,口淡无味,舌苔白腻,两脉和缓有神,湿温三周而解,遍体潮润,唯胃纳欠佳,脘闷仍不思食。
再“辛泄余邪,调和阳明。
病虽向愈而正气未复,由虚涉怯,意中事也,饮食寒暖,备宜小心。
白蒺藜10克,香青蒿4.5克,粉丹皮4.5克,厚朴花4.5克,川连2克,川贝母10克,杏仁10克,香砂枳术丸15克(布包),范志曲12克(布包),香稻芽10克,新会皮3克,白米30克炒焦煎汤代水,三付三付之后,诸恙皆安,停药后一周而饮食二便皆正常,遂渐康复。
[按];湿温乃感受湿热之邪,胶固难解,缠绵难愈。
因其高热不退,医者往往执寒药以疗之,每致误事。
此案前医不知湿温初起当芳香宣化透邪外出,反用寒凉之剂,湿邪遇寒则凝,阻塞气机,三焦不利,邪无从出,其身热更甚,恐将昏蒙矣。
故初诊即重用芳香宣化,疏调气机,其方用藿香,不用佩兰,以佩兰性寒不利于湿重故也,炒山栀,川黄连等清热之药用量极轻,其余诸药皆为芳香化湿宣展气机之用。
俟三焦畅、气机行则邪可透出矣。
药后微汗出从头至颈胸,乃邪透之标志。
此后数诊,皆宗此法进退,终至汗出至下肢,乃断其三周退热,果不其然。
先生常日;治湿温症必得教汗遍及周身,至双脚趾缝中亦似潮润,斯为邪透尽之征。
若误用寒凉滋腻,则湿邪愈盛,邪不得出矣。
湿温虽禁发汗,然必得汗出,乃得邪解。
湿温4(肠伤寒)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步,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
王孟庸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验案举隅刘玉玲;汪栋材;陈博勉;赵恒侠;张学文;王孟庸【摘要】王孟庸教授在治疗肾脏、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善于运用赤小豆当归散衍生的当归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具有湿、热、瘀阻滞的病证.本方药物少,入血分且药性趋下,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功效,王教授灵活运用此方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慢性盆腔炎、月经失调等疾病,疗效显著,且避免长期应用西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可降低慢性反复发作疾病的复发次数,改善患者预后,拓展了经方赤小豆当归散的应用范围.【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9(026)006【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孟庸;当归连翘赤小豆汤;淋证;带下病;月经后期【作者】刘玉玲;汪栋材;陈博勉;赵恒侠;张学文;王孟庸【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深圳 518033;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 51803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 712046;深圳市中医院,广东深圳518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8当归连翘赤小豆汤由《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加连翘组成。
连翘有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能行表里,走卫气营血三部;当归善入血分,为血中气药,更引连翘清血分之热,其力更胜;赤小豆能利湿消肿、清热退黄、解毒排脓,其色红入血分,不仅清气分之湿气,还能退血分之热。
三药合用,功能走气入血,能清气血中之毒热、散气血之结聚。
因此,运用当归连翘赤小豆汤不止治疗狐惑病与便血,可辨证运用于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深圳市中医院王孟庸教授是国家名老中医,曾师从近代中医内科名家姚正平老中医,行医5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擅长诊疗肾脏、内分泌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气阴两虚肝郁湿热案例
气阴两虚肝郁湿热案例
这种体质特点常见于亚健康人群,主要症状包括:
1. 气虚症状: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纳呆便溏,面色无华等。
2. 阴虚症状:目眩耳鸣,头晕口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3. 肝郁湿热症状:胸闷嗳气,口苦咽干,腹胀纳呆,大便干结等。
病因病机:
本病由气血阴阳失衡所致。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劳累过度,精神紧张等,损伤阴阳,气血亏虚;加之饮食失节,酒滥嗜欲,湿热蕴结,郁而化火,火乘于肝,故见气阴两虚,肝郁湿热之象。
治则:养阴润燥,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方药:
1.补肾阴虚:制首乌、旱莲草、山萸肉、生地等。
2.滋阴生津:天冬、麦冬、生地、陈皮等。
3.疏肝理气:柴胡、白芍、茯苓、郁金等。
4.清热化湿:黄芩、龙胆草、广木香、车前子等。
调摄生活:适度运动,作息有常,节制酒色,均衡饮食。
褚玉霞教授治疗妇科病验案举隅
吾师 褚玉 霞教授是 著名 中医妇科 专 家, 从医 4 O余载 , 品高洁 , 人 谦虚f 爱 , _ 尊 = =
崇 中 医典 籍 , 览 群 书 , 采 众 长 , 心 治 博 广 潜
阴阳 , 中以炙 百合 、 方 山药 、 山萸肉滋 肾养
阴, 以治 肾 衰癸 水 不 足之 本 。 炙远 志交 济 心肾 , 赖宣导之功 ; 枣仁养肝宁心 , 有 炒 克 奏 安 神之 效 。 二 药相 合 , 良好 的 安 神 助 有 寐作 用 。茯 神 者 以 加 强 宁 心 安 神 之 用 也 。 栀子清泻三焦 之火 , 热 下行 , 邪 热从 导 引 小 便 出 。黄 柏 , 苦 , 寒 , 肾 、 胱 、 味 性 归 膀 大 肠 经 , 清 下 焦 之 热 及 肾 经 相 火 。气 为 善
按: 妇女在绝经前后 , 肾气渐衰 , 天癸 渐竭 , 冲任二脉虚衰 , 经将 断而至绝 经 , 月 生殖能力降低 而至消失 , 此本是妇女正常 的生理衰退变化 。但 由于体质 因素 , 肾虚 天癸竭的过程加剧或加深 , 工作和生活 或
的不 同境 遇 , 以及 来 自外 界 的 种种 环境 刺 激 等 的影 响 , 以较 迅 速 地 适 应 这 一 阶 段 难 的过 渡 , 阴 阳 失 去 平 衡 , 腑 气 血 不 相 使 脏
丹皮苦辛微寒 , 清热凉血 , 血散瘀 , 能 活 两
从李东垣学术思想看“东垣清暑益气汤”
从李东垣学术思想看“东垣清暑益气汤”摘要:“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亦见于《脾胃论》,该方由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加减而来,其中蕴含着李东垣众多的学术思想,如李氏的脾胃气机升降浮沉理论,阴火理论、及一些风药的使用理念。
该方使用得当,疗效不容小觑,今从理法方药及理论渊源来对本方做些梳理,并附验案一则,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 东垣清暑益气汤;脾胃论;阴火;风药;Abstract: "Dongyuan Qingshuiyiqi Decoction" from "internal andexternal injury discrimination theory", also seen in "The theory ofspleen and stomach", from Tonifying qi soup, astragalus ginseng soupplus or minus, which contains many of Li Dongyuan's academic thoughts, such as Li's spleen and stomach qi machine rise and fall floatingtheory, Yin fire theory, and some wind medicine use concept. This prescription is used properly and its curative effect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prescription is combed from the theory and theory sources, and a case is attach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Dongyuan Qingshu Yiqi Decoction; The theory of spleen and stomach; Yin fire; The wind medicne;“东垣清暑益气汤”出自“脾胃大家李杲”之《内外伤辨惑论》,亦见于《脾胃论》。
防己地黄汤治验举偶
度 的血液 高凝状 态 。本 颗 粒 中益 气 健脾 固表 药能 提 高机体 的免 疫 功 能 , 轻 免 疫 反 应 过 程 中对 肾 减 组织 的损 害 ; 活血 逐瘀 可 提 高 肾血 流 量 , 善微 循 改 环 , 进增 生 的 肾小 球 和 纤 维 化 组 织 的转 化 和 吸 促
性 肾炎 的治疗 和恢 复有 积极 的促进作 用 。
( 收稿 日期 :0 0—0 21 8—1 ) 2
本文编辑 : 李艳 萍
黄, 助心胆气 , 安魂 定 魄” 。久 病 阴血虚未 有不 血瘀者 , 故
防 己地 黄 汤 治验 举偶
任登锋 指导 王 中琳
有 面黯 , 神农 本草经》 《 谓地黄能 “ 逐血痹 ” 《 , 药性论》 云其 有“ 通血脉 , 消瘀血 ” 功 , 以地黄 为君 甚合病 机。此方 之 故
清热安神定狂 , 阴生 津凉 血。《 养 日华 子本 草》 : 干地 言 “
作者简介 : 任登锋( 92 ) 男 , 18 一 , 在读 硕士研究 生 , 山东中医药
大学 ( 济南 20 1 。 5 04)
黄相 配 , 走 一 守 , 逐 一 收 , 制互 济 。全 方 配 一 一 互 伍 严谨 , 中病 机 , 临床疗 效满 意 。 切 故
笔者认 为 , , L 延 性 肾炎 病 位 虽 与 肾 和膀 l fJ迁
胱有关 , 关键 病位 在肺 脾 , ,L 但 因d J 为稚 阴稚 阳之 体, 气血 未充 , 外 不 固 , “  ̄L 常 不 足 ” 化 卫 且 fJ脾 l 运
中 图分 类 号 :2 9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0 14 1 B 10
从体质学说论治慢性肺系疾病医案举隅
从体质学说论治慢性肺系疾病医案举隅作者:周雅静冯美王中云王诚喜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4年第05期【摘要】慢性肺系疾病患者中,若能结合《黄帝内经》及现代的九种体质学说,对这些患者在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辨体,注重四时调护及体质调理,给予新的防治方案,对缩短患者病程或减缓病程进展,乃至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均可有更好的效果。
将体质学说融入辨治过程,可为肺系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慢性肺系疾病;体质学说;辨证论治;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0-0097-05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0.zgmzmjyyzz202410020Medical Case of Treating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s from Constitution TheoryZHOU Yajing1 FENG Mei1 WANG Zhongyun2 WANG Chengxi2*1.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2. Heng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ngyang 421001, ChinaAbstract: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s,if we can combine the “Huangdi Neijing” and the modern nine kinds of constitution theory, these patients can have a better effect on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disease or slowing down the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and even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Integrating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into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ung diseases.Key words:Chronic Lung Diseases; Constitution Theor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Proven Case1 体质学说的起源与发展就目前而言,中医体质学说虽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阐述病证与体质相关性方面,在指导临床治疗上仍缺少应用。
纪云西教授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撷英
2021年2月第28卷第4期·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纪云西教授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撷英翁翠婷 楼毅杰 纪云西(指导)荨麻疹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水肿,临床表现为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风团和斑块,病程超过6周为慢性荨麻疹。
吾师纪云西教授在辨治慢性荨麻疹中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归纳如下:1 皮毛-卫气-肾阳的联动观1.1 卫气与皮毛 慢性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风团疙瘩,时起时消,反复发作,均表现为卫气失于固护而表现出的皮毛稳态异常。
卫气对皮毛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如《医旨绪宗·宗气营气卫气》言:“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
”卫气具有保卫周身之力,作为正气防止邪气侵袭;二如《灵枢·本藏》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行于皮肉之间,对肌肉、腠理起营养作用,防止腠理虚弱而导致开阖不利;三如《灵枢·本藏》言:“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卫气作为肌肉、皮肤的桥梁,交通内外,其充盛是调和肌肉、皮肤的关键因素。
1.2 卫气与肾 卫气生成之源尚有争议,据《灵枢·邪客》言:“卫气……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之间。
”卫气从下焦足少阴肾始起行,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从而通达全身。
人一身之阳根于下焦肾。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卫气属阳,又称卫阳,是人体阳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气的卫外功能便通过卫气体现。
故纪云西教授认为,卫气是肾中之元阳所化,依靠中焦之水谷精微的滋养发挥其生理效应。
这与《灵枢·营卫生会》中“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营卫相偕而行”相应。
肾为一身阳气之始,其蒸腾宣发可鼓动卫气上升,行于脉外,从而固护全身肌表。
卫气“下者必升,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正是由于肾中阳气的蒸腾鼓动。
若肾阳虚衰,蒸腾鼓动无力,则卫气不得上升,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肾阳充盛,卫气运行有序,从而发挥其“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的作用。
国医大师伍炳彩运用银翘马勃散合温胆汤验案2则
2则;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归纳出此方所主证候病机属湿热闭阻咽喉、痰热内扰。
伍炳关键在于抓住疾病的病机,灵活化裁。
”杏仁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五皮饮等,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而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其中认为:“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当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温胆汤大都指《三因极—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伍炳彩教授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著名中医专家,第三届国医大师。
伍炳彩教授注重望闻问切,精于脉诊,擅用经方、时方医治各种疑难杂病。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观察其临床应用银翘马勃散合温胆汤化裁治疗心悸、淋证、不寐、胃脘痛病、胸痹心痛病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受益良多,现举2例验案分析如下。
1…验案举隅…1.1…热淋…患者李某,女,33岁,2016年7月6日就诊。
主诉:小便频急、尿道口有灼热感10余日。
自行于当地医院行尿常规示:白细胞2+。
症见:小便频急,自觉尿道口灼热、瘙痒,下腹部右侧隐痛不适、拒按。
晨起口干,无口苦,咳嗽,咽红,咽中异物感,无咽痛。
纳可,平素多食肉类食物,偶有反酸、打饱嗝,嗳气,寐安。
月经量适中,经血颜色红,未夹有血块,行经前腰酸,小便黄,大便偏干,1~2日行1次,舌质红,苔黄,脉右弦寸尺旺、左软寸尺旺。
伍炳彩教授仔细问诊,根据四诊合参,辨证为热淋,治当以宣肺清热化湿、化痰和胃为法,选用银翘马勃散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金银花10 g、连翘10 g、牛蒡子6 g、射干10 g、马勃5 g包煎、法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6 g、枳壳10 g、竹茹10 g、芦根10 g、滑石10 g、土茯苓10 g、忍冬藤10 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药7剂后,小便次数减少,解小便较前通畅,尿道口灼热等症状好转。
王晞星治疗卵巢癌临证经验举隅
·4·山 西 中 医 2019年7月第35卷第7期 SHANXI J OF TCM Jul .2019 Vol .35 No .7王晞星治疗卵巢癌临证经验举隅宁博彪 卫 桐 郝淑兰 王晞星关键词:王晞星;卵巢癌;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19) 07-0004-003作者简介:宁博彪,男,在读硕士研究生,医师,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太原 030012);卫桐,山西中医药大学;郝淑兰、王晞星,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王晞星,E-mail:wangxx315@王晞星教授系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近40载,擅长以“和法”治疗肿瘤及疑难杂症。
笔者跟师临床,现将王晞星教授治疗卵巢癌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王晞星教授认为,七情是正常的精神活动,但若七情太过亦或不及,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女子多愁善感,更易由七情致病,故情志不畅是卵巢癌发病的重要原因。
另外,患者年老体衰,或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导致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抗邪无力,亦是卵巢癌发病的另一重要原因。
病机方面,卵巢属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
肝主调畅一身之气机,情志不畅则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若复感六淫邪毒,与瘀血等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成癥瘕痞块。
卵巢是卵子产生的场所,属肾所主。
肾藏精,卵子与精子一样,亦属于肾之精气。
年老或久病之后肾精亏虚、正气虚弱,卵巢失其濡养,加之邪毒与瘀血搏结而形成痞块。
又因肝郁日久克伐脾土,脾虚内生痰浊湿邪,湿性趋下、阻碍气血循行,形成瘀血、痰湿等蕴滞于卵巢,相互搏结日久而成癌瘤。
所以痰浊、瘀血、湿毒是卵巢发病的重要因素,肝、肾、脾三脏亏虚及功能失和是卵巢癌发病的重要条件,共同形成卵巢癌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
朱梅主任应用猪苓汤治疗妇科疾病临证举隅
朱梅主任应用猪苓汤治疗妇科疾病临证举隅【摘要】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是水热互结伤阴之经典方剂。
朱梅主任结合四诊、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等辨证,随四时节气不同,遣方用药,将其应用于妇科疾病方面,疗效颇佳。
【关键词】猪苓汤;妇科疾病;朱梅;临证1出处猪苓汤出自东汉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是古今医家临证效验的基础方。
原文出自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③《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安眠者,猪苓汤主之”,④《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诸病在脏,欲功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⑤《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2猪苓汤病因病机①《注解伤寒论》谓:此下后,客热客于下焦者也。
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焦俱带热也。
脉浮发热者,上焦热也;渴欲饮水者,中焦热也;小便不利者,邪客下焦,津液不得下通也。
与猪苓汤利小便,以泻下焦之热。
②《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厚则为汗,是汗溺一液也。
汗多为津液外泄,胃中干燥,故不可与猪苓汤利小便也。
③《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故猪苓汤主治邪气传里化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
辨证应一辨脉浮发热,说明阴虚不敛阳或阳明余热未尽去;二辨口渴,考虑饮停;三辨小便不利,为必见症状;四辨汗出,解为汗溺同源,多则阴亏更甚;五辨下利,存在则肾阴亏虚更甚,提示病情较重。
赵绍琴教授治疗湿热兼阴虚证的经验
赵绍琴教授治疗湿热兼阴虚证的经验湿热兼挟阴虚之证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但其治疗却十分困难,化湿使阴伤更甚, 养阴则湿碍邪,或攻或补, 相互掣肘。
赵绍琴教授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对治疗该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辨证详析, 施法严谨, 所用方药轻巧灵活, 丝丝入扣。
现就管见所及,整理如下。
邪正交错祛邪为先该证之形成可概括为两端, 一因湿热而致阴虚, 一为素有阴伤而复感湿热, 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不化而阴分亏虚。
赵老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湿热是其主要方面, 湿热郁滞不解则耗阴更甚, 若徒养其阴则加重湿热遏阻。
故治疗之法应首重开郁散热, 流气化湿。
此时, 化湿清热应避苦寒燥烈, 用药力求轻疏灵透, 轻灵则湿郁得开, 邪热透达,同时不致于耗伤阴液。
赵老常用淡豆豉、豆卷、山桅、马尾连、藿香、佩兰、陈皮、白蔻仁等, 轻清疏气, 灵动透达, 宣热化湿之同时亦即保津护阴, 寓补于攻, 使邪去而不致正伤。
宜展肺气通达郁滞宣展肺气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
在湿热兼挟阴虚之时, 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都有伤津耗液之弊, 此时宣展肺气, 开达气机, 给邪以出路, 更显独胜一筹。
赵老认为, 轻宣肺气之机理主要在于“ 透” , 气机透达则全身经络畅通, 不但湿热之邪难留, 且可通络致津, 缓解阴分之虚, 故可广泛用于上中下焦各类湿热病兼阴虚的治疗。
湿热在上焦,赵老常用藿香、佩兰、前胡、苏叶、豆豉、豆卷、山桅之属以辛香宣透, 疏通气滞。
如兼湿重表闭者, 加杏仁、白芷、荆芥、片姜黄以轻灵开郁, 使邪从肺达而解。
若湿热在中下焦, 则用宣化通腑法, 重在宣化降逆,展气以利二便, 用药如鲜佩兰、泽兰、山桅、陈皮、佛手片、杏仁、前胡。
盖湿热阻滞, 多使三焦不畅, 二便涩滞, 因有阴伤存在, 故使用苦燥通降或淡渗利湿之法殊为不当, 须通过调气机, 畅三焦始能湿化热去,肺气开则肠中浊滞得下, 水道得利, 湿热可由二便导出。
赵老指出, 古人曰“ 辛则润之” , 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 使津液畅达而滋润。
邱某寒湿内蕴,郁久入里化热,伤阴损气治案
邱某寒湿内蕴,郁久入里化热,伤阴损气治案邱某男 48岁 2011.8.12一诊症状:肩,颈,背,双胁酸痛20年。
最近两月左胁疼痛明显(为隐痛)。
平素易感冒,易出汗,经常汗出湿衣,回忆幼时长住潮湿房屋达6年之久。
晨起身痛,活动好转。
嗜烟,平时有大量饮水习惯。
全身经常出现皮疹。
检查:脉沉弦紧,舌淡红少华,苔厚腻。
辩证:寒湿内蕴,郁久入里化热,伤阴损气。
治法:温阳散寒,化湿清热,益气养阴。
处方:葛根汤,术附汤,四逆散加味。
葛根25克麻桂各15克白芍30克大枣4枚生姜20克炙甘草10克苍术15克白术30克熟附片30克柴胡15克枳实20克党参30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桑枝20克苡仁30克苏木15克南山楂20克 3剂水煎内服。
分析: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湿)。
紧脉主痛主寒,弦为肝肾不足之脉。
舌淡红少华,精血内亏;苔厚腻,湿浊痼结也。
久病多虚,久病入络,久病亏肾---内湿之因;汗出湿衣,长住潮湿环境,大量饮水—外湿之因。
湿阻气滞,郁久化热,伤阴损阳(气)。
故辩为寒湿内蕴,郁久入里化热伤阴损气。
治疗以葛根汤发汗散寒,升津舒经,术附汤温经散寒除湿,四逆散调畅三焦气机,加参芪益气固本,加茯苓,桑枝,苡仁除湿通络,加苏木活血透邪,加南山楂行气活血通滞。
病虽顽固,精心组方用药,终可克之!医嘱:建议----1.不要长期大量饮水,以防“水逆证”,增加内湿也。
2.不要经常汗出湿衣,否则外湿入里。
3.不要贪凉饮冷,过度受寒受湿。
4.要保精全形,不要透支身体真元。
5.适当活动,注意锻练。
6.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积极治疗。
邢秀吉名老中医辨治湿热阴虚证的经验
邢秀吉名老中医辨治湿热阴虚证的经验吴加勇;张丽瑛;邢秀吉【摘要】邢秀吉老师是福建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专家,对湿热阴虚证的辨治具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湿热阴虚证是一个特定的证候,并非湿热证与阴虚证的简单相加,湿热阴虚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脾虚及肾阴不足,提出如何在已经诊断的湿热证中判断湿热阴虚证,湿热阴虚证大量存在于临床,治则当以壮水养阴为主,利湿清热为辅,治疗中以甘露饮为辨治湿热阴虚的代表方,临床疗效显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2【总页数】3页(P24-26)【关键词】湿热;阴虚;湿热阴虚证;名医经验;邢秀吉【作者】吴加勇;张丽瑛;邢秀吉【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福州35000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脑病康复科,福州350003【正文语种】中文邢秀吉老师是福建省著名的名老中医专家,在中医药治疗内科杂病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邢老师从医数十年,潜心研究各种疑难杂症,尤其对湿热阴虚证的辨治具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湿热阴虚证是一个特定的证候,并非湿热证与阴虚证的简单相加,湿热阴虚证大量存在于临床。
邢老师灵活运用养阴清热化湿法治疗各种疑难病证,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邢老师认为,湿热阴虚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脾虚及肾阴不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阴沉且布,雨变枯槁,……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在肾。
揭示了脾肾与湿、阴虚之间病机转归的相互关系。
湿热阴虚证的成因多见于以下五种情况:一是现今之人常常有纵恣口福,偏嗜肥甘或嗜食辛辣、酗酒等不良行为,导致脾胃损伤,酿生湿浊;二是工作紧张,精神压力过大,五志过极而化火伤阴;三是睡眠习惯不良,睡眠时间短,劳逸不当,正气虚耗,阴分易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四是房事不节,纵欲伤精而致阴虚火旺,再因饮食失节,湿困脾胃;五是可因感受湿热毒邪伤阴,也可由湿热误治伤阴而成。
中医曹俣验案(十七):眠艰、多梦案
中医曹俣验案(十七):眠艰、多梦案柑树植株眠艰、多梦罗某,女,53岁,身高166厘米,体重54千克,行政工作,西安人。
初诊:2021年1月5日主诉:眠艰、多梦20余年察形中,面白,唇淡;舌红苔薄白、有裂纹;脉弦滑稍有力,右大于左。
诉眠艰、多梦20年余。
询有自服阿胶补品、艾叶煮水泡脚习惯。
稍晕车、畏寒,叹息多,目干。
纳正,喜汤饭、热饭。
大便1~2日1行,成型,不利,偶粘;小便正。
末次经汛2020年7月,素先期2~3日,行经3日,量少,色深,有块,汛前有胸胀、腰困、项强表现。
处方:葛根24克柴胡3克炒黄芩4克竹茹20克炒枳壳10克胆南星10克茯苓10克炒陈皮10克炒黄连2克生牡蛎30克炒栀子10克木通3克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2021年1月12日服上方,叹息未作,颈强、目干皆缓,纳正,眠艰、多梦存。
大便2日1行,成型,利。
舌黄苔稍厚、浅裂纹,脉稍弦滑。
处方:柴胡3克炒黄芩4克当归30克熟地12克白芍16克炒酸枣仁12克炙甘草5克川牛膝18克炒枳壳10克荷叶5克肉苁蓉12克茵陈16克六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 2021年1月19日服上方,眠正,目干未现,偶稍叹气、项强,纳正。
大便1日1行,成型,利。
舌苔稍黄、浅裂纹,脉小弦滑。
处方:守上方,加薄荷3克。
十二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解析:本案的脉弦稍有力、叹息多,属肝郁,滑为有痰;舌红有裂纹是内热及阴虚表现;喜服阿胶等营养品,大便粘、不利,当从湿热考虑;晕车、怕冷可理解为肺热。
年过四十则阴气自半,瘦人多火,多阴虚。
冬天为敛藏之季而眠艰甚,说明阳不入阴,又常用艾草泡脚亦耗散阴液。
例假素提前,行经仅三天、量少,应是营阴虚而不能濡肝所致。
故从以上信息可知,本案目干、眠艰、多梦的病机,当为阴虚不足以涵阳,及阴虚火亢。
暴病非阳,久病非阴。
本案主诉长达20余年,时间久自会化火,所以,有郁热及炼液成痰也属正常。
好多人一见右脉大于左脉,就觉得气不足、气陷,立即欲投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不能仅凭一个证据就轻易断定为气不足、气陷,孤证不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 日期 :0 9—1 O) 20 2—1
本 文 编 辑 : 艳 萍 李
舒, 入眠难 , 阵汗出 , 大便仍溏 , 舌淡 、 苔薄 白, 濡细数。原 脉 方减 去白蔻仁 、 菖蒲 、 石 薄荷 , 加竹 叶 1 , 枣仁 1 , 0 g生 5g 继 服 3剂 , 面部舒 , 阵汗止 , 入眠安 , 足不冷 , 大便 日 1行 , 但仍 稍软 , 患者不耐药苦 , 嘱其食 养以善后 。
鸣, 大便 日 2次 , 较前稍稠 , 精神 亦有好转 , 既得小 效 , 于上
方 加 葛 根 l , 兰 1 , 香 6g 5g 佩 0g 木 。前 后 以 上 方 出入 加 减
薛某 , ,5岁 ,9 9年 5月 1 t 男 4 19 3 E初诊 。 每年春季左侧面颊疼 痛反 复发作 l 。西 医诊断 为 0年 三叉神 经痛 , 虽用 中西 药多方 治疗 , 须持续 2月方能 缓 也 解。今年又发作 , 颊部 呈 阵发 性烧 灼 样疼 痛 , 隔 2— 左 间 3mi n 发作 1 , 次 揉按可暂缓 1~ i , 2m n 痛苦时汗 出淋漓 , 夜 不能眠 , 口干黏 , 喜饮 , 纳食 尚可 , 闷, 头 胸胁 闷胀 , 大便溏 , 日2行 , 足心 时时发冷 , 舌淡红 、 苔薄 黄 , 脉濡滑 数 。药用 : 天麻 、 白蒺藜 、 沙参 、 杞子 、 北 枸 茵陈 、 木瓜各 1 , 5g 麦冬 、 炒 山栀各 1 , 2g 川楝子 、 菖蒲 、 石 炒黄芩各 1 , 0g 薏苡仁 3 , 0 g 通草 、 白蔻仁 、 薄荷 各 6g 。每 日 1剂 , 煎 服 。连 服 3剂 水 后, 烧灼感 、 疼痛感 已止 , 不闷 , 患侧牙龈 、 头 但 面颊 胀滞不
2 面 颊 痛
仁、 木瓜各 1 , 山药 、 5g生 白糖 参各 1 , 2 g 蚕砂 、 夏 、 叶 半 荷
( 后下 ) 1 , 连 6g 吴萸 2g 通 草 3g 赤 小豆 ( ) 各 0g黄 , , , 研
3 o , 日 1 , 0g3剂 每 剂 水煎服 。二诊 : 腹痛 明显减轻 , 偶有肠
中图分类号 :2 9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 1 ) 2— 0 4一O R4 A 10 7 5 ( 00 0 0 3 1
笔 者 用 蚕 矢 汤 、 朴 饮 、 贯 煎 、 痹 汤 、 胃 汤 等 方 连 一 宣 益
按: 春季阳易升 风易 动 , 者 阴虚之 体 , 热久 壅 , 患 湿 郁 而化火生 风 , 动火升 , 风 故而面 颊灼痛 , 出, 汗 不寐 ; 阳气闭 郁不得达 于肢 末 , 足冷 。方 中天麻 、 故 白蒺藜平 肝熄风 ; 沙 参、 麦冬 、 枸杞滋 阴以熄 风 ; 薏苡仁 、 陈、 菖蒲 、 茵 石 通草 、 黄
清, 自然各症缓解。
3 泄 泻
眠时 、 进食后 、 饮水 后 皆汗 出 , 以头 、 、 部 为 主 , 颈 胸 汗后 心 烦头晕 , 睡眠易醒 , 可 , 纳 渴喜饮 水 , 大便 正常 , 黄 而臭 , 尿
带下黄稠臭秽 , 困伴 足跟 痛 , 累后各 症加 重 , 腰 劳 舌淡 、 苔 薄黄腻 , 脉濡 。拟 方 : 仲 、 贞子 、 杜 女 枸杞子 、 子仁 、 柏 木瓜 、 泽泻各 1 , 5g 桑寄生 、 苡仁各 3 , 己、 薏 0g 防 连翘 各 1 , 2g 滑 石 2 , 0g通草 6g 豆豉 、 , 栀子 、 盐黄 柏各 1 。5剂 , 日 1 0g 每
作者简介 : 昌(9 O ) 男 , 房 15 一 , 主治 中医师 , 乎遥 县 中医院 ( 山
西 0 10 ) 3 10 。
剂, 水煎服。二诊 时 , 出汗轻微 , 余症大 减 , 服 5剂而愈 。 再
3个月后 , 因劳 累复发 , 再用前法 , 1 服 O剂而愈。 按: 汗为心之液 , 肾阴亏 , 心 虚火上 炎 , 自汗 出 , 故 睡眠
易 醒 , 困 , 跟 痛 。 曾 服 滋 阴敛 汗 之 剂 效 不 显 , 明 出 汗 腰 足 说
加减化裁治疗湿热挟阴亏证 , 常收卓 效 , 现介绍验案如下 。
1 自汗
李某 , ,8岁 ,9 9年 1月 2 女 5 19 5日初诊。 多汗 1 0余年 。西药治疗 效果不 显 , 日自汗加 重 , 近 睡
芩、 山栀清利三焦 湿 热 ; 白蔻 仁化 浊祛 湿 ; 木瓜 养 阴除 湿 ; 后加竹 叶清心 除烦 , 生枣 仁养 心 安神 。诸 药合 用 , 去热 湿
张某 , ,3岁 ,0 7年 9月 8日初 诊 。 男 5 20
脐周 隐痛时作 1 0年 。大便溏 , 中西医多方治之效 不 经
显 。刻诊 : 形体消瘦 , 面色晦黯 , 全身乏力 , 脐周小腹 隐隐作
痛, 时而肠鸣漉 漉 , 大便 日 2~3行 , 时而 泻下稀水 , 唇舌干 燥, 却饮水不多 , 睡眠亦 差 , 舌质 黯 红 、 灰厚 腻 , 苔 脉濡 细 。
系阴虚与湿热双重 原 因。阴虚火 炎 , 壅热蒸 , 湿 故头晕 , 汗 出, 带下 。方 中杜仲 、 寄生 、 桑 女贞 子、 枸杞 、 子仁滋 阴 而 柏
不腻 , 无恋湿之弊 ; 防已、 薏苡仁 、 滑石 、 通草 、 木瓜 、 泽泻 、 盐
黄柏利湿 而不伤 阴 ; 栀子 、 豆豉 、 翘清 热 除烦 。阴液 复 , 连 湿热 清 , 其病愈 。
通草 、 赤小 豆淡渗 利湿 ; 连清 热燥 湿 ; 叶升清 ; 夏 降 黄 荷 半 浊 以复 中焦升降之权 ; 以少 许吴萸顺 降 胃气 , 肝解郁 。 佐 疏 二诊方 加 葛根升 清 以生பைடு நூலகம்津液 , 兰芳化 湿浊 , 佩 木香 理气 止
痛。以上诸药共用 , 则湿热清 , 升降复 , 阴得补 , 气 故渐收 良
・
3 4・
山 西 中 医
2 1 2月第 2 00年 6卷第 2期
S A X O C F b2 1 o 2 o2 H N I FT M J e. 00V 1 6N . .
・
医案 医话 ・
湿 热 阴 亏 证 验 案 举 隅
房 昌
关键词 : 湿热 ; 阴亏 ; 案 验
观其 脉证 , 系湿 热 蕴结肠 道 , 降失 调 , 升 不能 分清 泌浊 , 然
多年治之不愈者 , 乃久泻 伤 阴, 中年 以上真 阴本 已不足 , 加 之工作繁忙 , 阴愈 亏 , 真 阴伤及 气 , 当治 以滋 阴养 胃, 利 清 湿热 , 升清 降浊 , 取益 胃汤 合 蚕矢 汤。石 斛 、 沙参 、 生薏 苡
3 O余剂 , 患者精神大增 , 面色明润 , 纳食 增加 , 大便成形 , 每
日1 , 行 唯脐周 仍时觉不舒 , 以上 方减量 , 日 1 , 隔 剂 并嘱其
节饮食 , 烦劳 , 收全功 。 戒 缓 按: 此证系湿 热蕴 结肠 道 , 浊升 降 失调 。阴虚症 状 清 不明显 , 舌虽干 却不 多饮 系 胃阴虽伤但 湿热 壅滞 , 液 唇 水
不升 ; 睡眠差乃 阴血 耗伤 , 心失所 养 ; 形瘦 无 力 , 乃久 病 阴 伤及气 , 阴两 亏之证 。方 用蚕 矢 汤合 益 胃汤加 减 , 患 气 因 者便溏故以石斛易麦冬 、 生地 , 阴俱亏故 以生 山药 、 气 白糖 参( 或太子参 ) 阴益气 ; 养 晚蚕砂 、 木瓜 和 胃化湿 ; 苡仁 、 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