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数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身边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推动学生求知欲,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是创造的先导。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才能很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才会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才能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地学习。
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因此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自己的生活周围情境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才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寻找身边的精彩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生活性的,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因而教师创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数学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时,就先通过一个大家熟悉的情景入手----老师现在手里有6块糖,分给3个同学,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们立即抢答出,每个同学分2块,才公平,我趁势引导学生:这样分是什么分法呢?----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数学概念----分一些物品,每人分的同样多,这就叫“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继续创设问题情境,现在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块?如果现在只有一块月饼了,仍然“平均分”,那每人分多少呢?学生自然而然的答出每人分得“半个”,那这“半个”又怎样来表示呢?从而将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积“½”
你们现在知道“半个”可以用½表示,那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折出两部分,仔细观察你们折出的这些图形,想一想:为什么这两个部分都是用½表示,但图形的大小不一样呢?在次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出“½”的意义。
从而使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周围情境中切实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寻找身边的数学实践探究活动,体验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身边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发现、探究出数学规律。
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实践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思想”及数学的魅力。
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和发展。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及沏茶问题,就究充分体现了“最佳方案”和“优化”的数学思想。
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自己还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思想,及总结出数学规律。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去动手操作实践、观察发现、探究出数学规律及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烙饼问题:
首先创设情境,谈话引入----你们喜欢吃美味的香酥饼吗?那你们自己亲自烙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烙饼问题。
然后通过课件出示烙饼问题---一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
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
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具袋,里面装有3、4、5、6、7、6、9、10个圆饼模型,一张表格。
现在请大家打开学具袋,请你们拿出3个圆饼模型,自己动手操作操作,然后相互交流交流是怎样烙的,用了多长时间?再填写表格。
然后投影出示填写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最节省时间的方案。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如果要烙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么?----烙饼所用时间=烙饼张数×烙饼单面所用时间。
(1张除外)。
由于为学生提
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探究出了烙饼的最佳方案及所用时间的数学规律。
----同时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沏茶问题:
首先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欢迎冯老师去你们家里做客吗?那你们先怎样招待呢?这样即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创设出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
然后课件出示情景图。
想一想: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学生们立即积极主动地讨论、交流起来。
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趁机引导学生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合理,需要的时间最短?为什么?-----因为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同时可以洗茶杯、找茶叶节省了时间。
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身边的数学活动中,身临其境的经历和体验了”优化“的数学思想。
再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学习了沏茶问题后,今后你们将怎样更好地,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休息、玩乐时间呢?。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习数学的价值,学而有用的喜悦感,较好的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入新课,---- “冯老师知道最近我们班许多同学家都搬了新房,都装修的十分漂亮,今天,聪聪请小明参观他家厨房的墙面瓷砖,(出示色彩鲜艳的图形图片),小明看了却说,“你们家的墙砖怎么乱七八糟的”,聪聪却神秘地说“那你可错了,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墙砖的排列是非常有规律的,请大家快来帮助小明一起来寻找吧。
”从而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自然、亲切的进入情景,为学生提供欣赏、观察、猜测、发现、思考及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欣赏“美”的同时,很自然进入观察、发现阶段,这样不仅激发学习的兴趣,
而且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
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在学生发现斜行的排列规律及横着看顺时针方向循环排列规律后,趁机引导和点拨竖着看又有怎样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知、领悟地面瓷砖的排列规律,(我先分步贴出三行地砖的彩色图形图片,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相互合作交流,感知、领悟规律,再动手操作摆出第4、5行的图形,然后再指名板贴,并请这位同学当一次小老师,给大家说说地砖图形是怎样排列的?----逆时针方向循环排列规律)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大胆说出自己的排列方法,说出自己的感悟,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
并且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在观察墙砖图形和动手操作摆地砖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出示小明自己设计手绢的一组花边图形,(图形排列由方阵转化成一行排列),可是马虎的小明却忘记了其中的一组,请同学们帮忙先大胆猜一猜,再动手贴一贴,把小明设计的花边补充完整,贴出花边图形后,再相互交流花边图形的排列规律。
并将各组的花边图形展示在黑板上,请3~4名学生说说花边图形的排列规律。
☆★△▲★△▲☆▲☆★△
☻☺♣☼☼☻☺♣♣☼☻☺
这样就自然贴切地过渡到“例1”的教学。
有了观察墙砖、地砖及动手操作摆、贴图形的基础,“例1”和“做一做”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规律,尝试画一画,再相互交流说说规律,再指名说说是按怎样的规律画的?(投影展示)。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与此同时,再通过投影出示:
打扫卫生扫卫生打卫生打扫
保持持净净干
干净保干持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寻找出规律,并接着写一写。
写完后,相互交流说说是怎样写的?通过这一组的写字练习,不仅巩固了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此同时,
还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爱护我们的环境,保持我们美丽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思想品德教育。
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不仅仅是图形有循环排列的规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都有规律,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发现各种规律,就能得到“美”的体验。
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数学,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及美。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