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护理操作规范一、引言医疗机构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而设立的专门机构。
为了确保医疗护理操作的安全、规范和高效,医疗机构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操作规范。
本文档旨在向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提供一份操作规范,以指导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护理操作。
二、护理操作规范1. 身份确认在进行任何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确认其身份。
确认身份可以使用患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核对,以避免错误操作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2. 消毒操作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以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消毒操作可以使用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洗手并戴上手套等步骤进行。
3. 技术操作在进行技术操作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时间、力度、频率等因素,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4. 药物管理护理人员需要按照医嘱或相关规定进行药物管理。
在给患者使用药物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确认药物的名称、剂量、途径等信息,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5. 标本采集在进行标本采集时,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操作措施,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
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方法等因素,并及时将标本送往相应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6. 管道置管在进行管道置管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
在置管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确认置管部位、选择合适的管道、消毒等步骤,并在置管后进行相应的固定和监测。
7. 床位护理床位护理是医疗机构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床位的整理和清洁,并保持床位的舒适和卫生。
如有需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床位的调整,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8. 疼痛管理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管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疼痛的变化。
诊疗护理操作规范

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一、内科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湿温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
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
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并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3.根据患者的情况,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4.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并通知医师。
5.新入院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续3日。
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
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或遵医嘱执行。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
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危重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10.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
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2.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3.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好发药到口。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
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并向患者作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妇科护理常规4.⒈妇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二、患者入院后按病情轻重,有无感染送至指定的床位休息,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和有关制度,介绍主管的医师、护士。
院内感染操作规程

院内感染操作规程1. 引言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本文档旨在制定院内感染操作规程,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2. 感染管理责任分工•院感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和规程,并监督执行。
•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科室间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组织和实施,保证科室内的操作符合规程要求。
3. 院内感染预防措施3.1 患者管理•病案管理:完善电子病案系统,确保各项信息齐全准确,一旦发现感染病例能够快速确定和联系接触者。
•患者管理:严格按照院内感染的分类和传播途径,对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进行隔离和处理。
3.2 医护个人防护•规范穿戴:医护人员在进行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操作前,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消毒操作: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操作规程,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手消毒剂等。
3.3 医疗器械和设备处理•医疗器械处理:医疗器械必须按照规定的清洗和消毒流程进行处理,确保消毒的彻底和有效。
•设备管理:医疗设备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定期进行检测和验证,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3.4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必须经过分类和正确包装后,交由专业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对各个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和门诊等。
4. 感染事件管理4.1 事件报告与登记•必报感染病例:对于院内感染的必报病例,医护人员必须及时向上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并登记。
•病例分析:院内感染事件发生后,必须对该事件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事件的原因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2 感染事件处置•隔离措施:对于感染病例,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适当的隔离,使其与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诊所常用)

医疗机构技术操作规范(诊所常用)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一)、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二)、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三)、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传染病房工作制度

传染病房工作制度一、目的为规范传染病房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防止交叉感染,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传染病房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护人员、实习人员、进修人员、工勤人员等。
三、工作原则1. 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确保传染病房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2.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3. 关爱患者,尊重患者权益,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4. 加强传染病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工作内容1. 传染病房的设置与管理(1)传染病房应设立独立的隔离区域,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防护用品。
(2)传染病房床位设置应符合国家规定,并根据病情合理分配。
(3)传染病房应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未经允许,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4)传染病房内部应实行分区管理,明确标识,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2. 患者的收治与转运(1)患者应经专门通道进入传染病房,并实行严密隔离。
(2)传染病患者应佩戴标识,便于识别和管理。
(3)患者转运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
(4)传染病房工作人员应掌握患者病情,确保安全转运。
3. 医疗护理工作(1)传染病房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
(2)对传染病患者实行分类护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3)做好患者的的生活护理,关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
(4)加强病历管理,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治疗及护理过程。
4. 消毒与防护(1)传染病房应定期进行消毒,加强对卫生间、床单元、诊疗设备的清洁与消毒。
(2)传染病房工作人员应按照防护要求,正确穿戴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3)严格执行废物处理规定,防止病原体传播。
5. 培训与考核(1)传染病房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对新入职人员实行专项培训,确保熟练掌握传染病房工作流程及规范。
【实用】传染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传染病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三、病室环境要求简单,便于消毒。
一切设备最好是金属、陶瓷、塑料或木料制成。
室内要空气新鲜,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
四、尽早地填写传染病卡片,上报防疫部门。
五、向新病人详细介绍有关制度,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活动范围、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等。
六、病人入院后按不同病种安置病室,并执行不同的隔离方法(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昆虫隔离、严密隔离),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七、急性期卧床休息。
恢复期及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谵妄及有精神症状者,加放床挡以防坠床。
八、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次记录大便次数。
如有突然改变或出现惊厥、面色苍白,紫绀、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等情况,立即通知医师。
九、按医嘱给饮食,呕吐、腹泻者鼓励多饮水与补充电解质。
家属送来的食物经检查后方可食用。
十、高热、昏迷病人,执行高热、昏迷护理常规。
对外感风寒、发疹性热病正在出疹时的病人,一般不用冷敷或冷水擦浴,可行针刺治疗。
体温过低或四肢发冷用热水袋保暖。
十一、熟悉各种传染病的并发症,密切观察其先兆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的护理。
十二、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和急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十四、做好卫生宣教,按不同病种,向病人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二、按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分室收容,重症病人住单人病室。
甲型、戊型肝炎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小于30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杜绝血源性传播,并防止病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严格卧床休息。
症状明显改善、肝功恢复正常后可逐渐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对病情反复波动的慢性肝炎病人,需加强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解除长期或多次住院产生的焦虑情绪,重症病人预防自杀行为。
医疗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制度

医疗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这个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医疗护理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第二条医务人员必需严格遵守这个制度的规定,依照规范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医疗护理工作。
第三条任何医务人员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医疗护理工作。
第四条全部医务人员必需接受规范的培训和考核,不得擅自从事未经培训和考核的医疗护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护理常规第五条医务人员必需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患者敬业精神,对患者负责任,做到言行得体、恰如其分。
第六条医务人员必需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将患者的隐私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严格遵守医疗保密的相关规定。
第七条医务人员必需熟识并遵守医疗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安全有效。
第八条医务人员必需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和器械,保证患者的安全。
第九条医务人员必需遵守医疗护理的标准程序,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不得随便转变标准程序和操作规范。
第十条医务人员必需遵从医院的工作纪律和岗位职责,搭配其他科室和部门的工作,做到自动沟通、协作无间。
第三章医疗护理操作规范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必需依照医疗护理的操作规范,正确并安全地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前必需检查所使用设备和器械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需穿着干净、乾净的工作服和专业的防护用具,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需正确和规范地进行手卫生,包含洗手和使用消毒剂等。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执行相关操作,并在操作后及时记录和汇报。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之前必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进行必需的沟通。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必需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过程不受污染,保证患者的安全。
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一、患者接触1.患者接诊:对于高热患者,首先进行系统的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和就诊目的。
保持冷静和专业,提供科学的医疗建议。
2.病区检查和医嘱执行:每位工作人员进入传染病病房前要进行洗手,并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二、隔离措施1.隔离制度:根据高热患者的传染性,采取符合隔离规定的措施,包括单间隔离、病房内隔离和空气传播隔离等。
2.限制措施:控制高热患者的活动范围,如不准离开病房,限制人员进出。
三、个人防护1.洗手:进入病房前和离开病房后必须洗手,采用严格的洗手程序和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持双手清洁。
2.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佩戴时要注意正确穿戴和检查是否有不完整或破损的情况。
四、环境清洁1.高热患者的床位清洁:每天进行2次以上的床位清洁,包括床单、枕套、被套的更换,用消毒剂进行室内清洁。
2.空气净化: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定期对室内进行消毒,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清除空气中的病原体。
五、医护人员健康管理1.医护人员的健康检查:每日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及时隔离。
2.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并定期更换。
3.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通过培训和宣教,提高医护人员的健康意识和防护知识。
6.医护人员的疫苗接种:医护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接种相关疫苗,增强自身免疫力。
总结起来,医院感染科传染病高热患者护理常规主要包括患者接触、隔离措施、个人防护、环境清洁以及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常规措施的落实,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蔓延,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诊疗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ﻫﻫ一、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院内感染。
三、病室环境要求简单,便于消毒。
一切设备最好是金属、陶瓷、塑料或木料制成。
室内要空气新鲜,保持安静、整洁、阳光充足。
ﻫ四、尽早地填写传染病卡片,上报防疫部门。
五、向新病人详细介绍有关制度,如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划分,活动范围、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等。
ﻫ六、病人入院后按不同病种安置病室,并执行不同的隔离方法(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昆虫隔离、严密隔离),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七、急性期卧床休息。
恢复期及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谵妄及有精神症状者,加放床挡以防坠床。
八、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每次记录大便次数。
如有突然改变或出现惊厥、面色苍白,紫绀、严重呕吐或腹泻、大出血等情况,立即通知医师。
ﻫ九、按医嘱给饮食,呕吐、腹泻者鼓励多饮水与补充电解质。
家属送来的食物经检查后方可食用。
ﻫ十、高热、昏迷病人,执行高热、昏迷护理常规。
对外感风寒、发疹性热病正在出疹时的病人,一般不用冷敷或冷水擦浴,可行针刺治疗。
体温过低或四肢发冷用热水袋保暖。
十一、熟悉各种传染病的并发症,密切观察其先兆症状,及时通知医师,做好相应的护理。
ﻫ十二、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顾虑和急躁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十三、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十四、做好卫生宣教,按不同病种,向病人讲解预防传染病的卫生知识。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ﻫ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ﻫ二、按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分室收容,重症病人住单人病室。
甲型、戊型肝炎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小于天。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应杜绝血源性传播,并防止病人之间的密切接触。
ﻫ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严格卧床休息。
症状明显改善、肝功恢复正常后可逐渐下床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
对病情反复波动的慢性肝炎病人,需加强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解除长期或多次住院产生的焦虑情绪,重症病人预防自杀行为。
四、急性肝炎早期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
进食量少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液。
病情及食欲好转后,适当增加蛋白饮食,避免过多含糖高的饮食。
慢性肝炎可给病人乐于接受的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有浮肿者适当限制水和钠盐。
五、病情重,有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肾功能障碍者,应严格限制钠盐、蛋白质、粗纤维食物和水分的摄入。
恢复期病人,给适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ﻫ六、病情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饮食、恶心、呕吐、腹胀、乏力、黄疸消长、排便情况、发热、浮肿及出血倾向等。
ﻫ.重症病人加强巡视,日夜监护,注意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肝臭、瞳孔、神志、精神、智能、性格、扑翼样震颤、胃肠症状、大小便、黄疸及腹水等情况。
意识不清、谵妄、烦躁者,应有专人护理,加床档或适当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皮下淤斑、口腔黏膜渗血、鼻衄及柏油样大便等。
遇有消化道大出血,立即通知医师,并稳定病人情绪,记录出血量,观察血压、脉搏变化,消除口腔积血,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准备输血和急救药品器材。
ﻫ.若病人意识状态急剧恶化,伴有血压升高、肌张力增强、抽搐或瞳孔大小不等征象,提示严重脑水肿或脑疝形成。
应迅速通知医师,做好脱水治疗准备。
七、做好口腔护理。
八、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乳果糖,也可用乳果糖溶液或酸性液体灌肠。
腹胀严重时,用肛管排气或松节油腹部热敷。
九、食具、用具、排泄物及血液污染物,均需严格消毒。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
ﻫﻫ肝硬化的护理常规ﻫﻫ一、执行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ﻫ二、肝功能代偿期不能行重体力劳动;失代偿期应减少活动,睡眠充足;感染或出血时,应卧床休息。
三、给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低脂、低盐软食,避免粗糙食物,肝功能明显减退或有肝性脑病先兆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日),腹水严重者应严格限制水、钠摄入(钠日),水〈日。
四、静脉或肌肉注射时,注意速度要慢,拔针后按压三分钟,防止皮下出血;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口服药应研碎服用,行口腔护理等操作应动作轻柔,以免引起出血。
五、注意观察病情:.肝性脑病先兆症状,如情绪,性格,行为等的改变ﻫ、出血倾向:如呕血、黑便、皮下出血等。
ﻫ、利尿剂使用效果,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记小时尿量,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
六、健康教育.病程长、症状复杂多变,常有悲观情绪。
应经常与病人交谈,指导有关保健知识,教会病人如何自我护理。
ﻫ.指导病人合理饮食避免出血,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的规律,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帮助病人和家属掌握各种并发症的病因和诱因、预防、治疗知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出院时指导病人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有节制,防止便秘及增加腹压,避免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ﻫ细菌性痢疾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护理常规ﻫ二、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无蝇。
给病人讲解隔离知识,取得合作,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隔日送次大便培养,连续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ﻫ三、急性期卧床休息,高热时绝对卧床。
慢性菌痢适当休息。
ﻫ四、急性期给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可给适量淡糖盐水或稀释的果汁水,保持尿量每日-。
病情好转后改为无渣获小渣半流质,不宜进刺激性食物。
慢性菌痢应照顾病人的饮食习惯,注意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五、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质及量。
按时留取大便标本送常规检查及培养。
注意必须采集新鲜标本并及时送检。
六、对症护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给予退热剂。
腹痛可用热水袋置腹部、针刺或按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保持肛门及其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便后洗净。
如有脱肛现象,可用温水坐浴,盖以消毒纱布,轻柔局部,使其还纳。
七、中毒性菌痢病人需设特护。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面色、皮肤、手足颜色及温度等变化,记录出入量。
注意呼吸频率、深浅和节律,及时给氧,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出现休克或脑水肿征象者,及时通知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八、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急性期应彻底治愈。
九、出院时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不吃·或不洁饮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ﻫ伤寒、副伤寒护理常规一、执行传染病护理常规。
ﻫ二、执行肠道传染病隔离。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无蝇。
待临床症状消失后第五天起,间断大便培养次阴性,或体温正常周后,可解除隔离。
三、绝对卧床休息。
恢复期无并发症者可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
ﻫ四、发热期给易消化、不易产气的高热量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
热退周后给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热退周后逐渐改为普通饮食,恢复期食欲亢进者,需严格控制饮食量,并讲明道理,取得合作。
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口腔并发症。
六、对重症及老年病人需做好皮肤护理。
ﻫ七、发热期每小时测体温次,高热者宜给物理降温,一般不用退热剂,以免大量出汗而致虚脱。
有精神症状、谵妄或躁动者,加用床档,按医嘱给予镇静剂。
八、腹胀时用松节油局部热敷和肛管排气,避免按摩腹部。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者嘱病人勿用力排便,可用盐水行低压灌肠,禁用泻药。
腹泻时应适当调节饮食,减少脂肪及乳糖类食物,按医嘱给予收敛剂。
ﻫ九、若出现便血,伴有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细速及血压下降,应迅速通知医师。
嘱病人绝对安静,测量并记录血压和大便次数、量、性状,按医嘱留取标本送检。
暂禁饮食,立即静脉输液,做好输血准备。
十、若出现右下腹突然剧痛,体温骤降后复升,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脉搏细速等,提示肠穿孔。
立即通知医师,停止饮食及一切口服药物,进行胃肠减压,做好手术前准备。
十一、有严重毒血症时,注意心率、心律及脉搏变化,观察有无心肌炎发生。
十二、观察抗生素或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药物热、药物疹及肝、肾功能障碍等。
十三、出院时做好卫生常识宣传,如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ﻫﻫ霍乱护理常规ﻫﻫ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ﻫ二、执行肠道传染病严密隔离。
病人的泻吐物、食具、用具、污染的衣物等均需随时消毒处理,收容霍乱的病区不允许探视和陪伴。
待病人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送大便培养,连续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三、绝对卧床休息,重症病人可卧于带排便孔的床,床下对孔处放置便盆,利于病人排便和处理。
加强皮肤护理,保持肛门周围清洁。
ﻫ四、给流质饮食,呕吐剧烈者暂禁食。
呕吐停止、腹泻缓解后,可给口服补液或果汁、米汤等饮料。
恢复期给半流质或软食。
五、于泄吐期至少每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次。
密切观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按医嘱及时取血查血清钾、钠、氯、钙、二氧化碳结合率及尿素氮等。
六、观察并记录泻吐物的性状、颜色及量,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标本应放在密闭容器内,不得外溢。
ﻫ七、轻型病人或重型病人病情好转后均可采用口服补液。
口服补液的配方为每升水中含葡萄糖,氯化钠, 碳酸氢钠、氯化钾,。
用量根据腹泻量而定。
八、重症病人必须迅速静脉补液,输液种类、先后次序及剂量、速度等均应严格按医嘱执行。
大剂量快速补液者,需将液体预先加温至℃。
输液过程中应有专人护理,密切观察脉搏、心率、血压及尿量变化,防止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
九、腹痛者可局部热敷、按摩,剧吐者可按医嘱给予阿托品或氯丙嗪等。
肌肉痉挛者可行按摩、热敷或针刺。
如有腹胀、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低钾血症现象,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恢复期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
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应严格控制液体摄入,禁食蛋白质。
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必要时协助医师进行透析治疗。
ﻫ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ﻫ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ﻫ二、执行体表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隔离,室内防鼠、防螨灭螨。
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用具,需消毒处理。
护理人员如皮肤破损,应加以防护或戴手套操作。
三、卧床休息,病情较重者绝对卧床休息,至恢复期可允许病人下床活动。
四、发热期的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
.密切观察体温、血压、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及尿蛋白等。
.高热者头部和体表大血管处冷敷或放置冰袋,不易用酒精擦浴,也不易给予退热剂,以免大汗虚脱。
ﻫ.液体疗法是本期的主要治疗措施。
备好常用平衡盐液、%小苏打、%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等,液体种类、数量、使用的先后次序和速度,都要按医嘱要求准确输入。
加强输液护理,严防液体外漏、输液反应和肺水肿等。
ﻫ、遇有皮肤、粘膜或腔道出血,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止血、抗凝等治疗。
ﻫ五、低血压休克期护理、绝对卧床,取平卧位,切忌搬动,注意保暖。
ﻫ、设专人护理,记特别护理单,每分钟测次血压、脉搏及心率,观察并记录尿量。
、缺氧征象者,给氧气吸入。
ﻫ、备好扩容药、纠正酸中毒药、血管活性药及强心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