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
简论孔子的_中庸_思想
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 8 ..
( 2) 孔子用中、达中的另一手段是..和..。
在孔子那里, ..和..的原来意义, 是..执两用中..。孔子提出的学思并重, 学与思和的学习
想将古老的尚中观念哲理化为普遍的方法论原则, 并把它上升到至德的高度, 作为世界观与
方法论揉合在一起, 成为孔子整个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
( 1) 孔子用中、达中的手段之一是..执两用中..。
它要求通过把握事物两端而达到用中的目的。孔子奉守尧的话: ..允执其中..为座右铭。
他认为,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严守中道, 毋走极端。但中本无定位, 只因两端而存在。故孔
由于客观事物是不停地变化和发展的, 倘若不能知情而变, 则中亦不中了。所以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里仁..) 指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 没
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 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么做, 而是怎样适合情理, 就怎么去
做。所谓的适合情理就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权变是达中的最高手段, 它是在事物
方式, 提出文质彬彬, 文与质和的君子人格等等即是。但..和..的最大意义还是..执多用中..。
故孔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学而..) ..和..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均无贫, 和无寡。..( ..季氏..) ..和..则从消弥人们之间的对立引伸为一种治国方术。如此上
和他共同追求真理, 但未必可以跟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有的人可以与他坚定不移在一起, 但
毛泽东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毛泽东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评价及启示孔子的中庸思想巳存在两千余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方面。
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批判继承,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
他这种客观公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标签:毛泽东;中庸之道;评价与影响中庸之道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基础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还是作为寻常百姓的处事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是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代伟人,他在陕北时期(1936--1940年),不仅阅读了大量的马列原著、苏联的哲学教科书、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著作等(其中既包括西罗可夫、爱森堡等著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哲学选辑》、李达的《社会学大纲》等著作),而且阅读了不少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书籍(其中包括陈伯达的《老子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哲学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等),并对孔子的中庸思想给予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一、毛泽东对孔子中庸思想的评价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之一的中庸之道,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作为人处世立身的最高标准受到了后世的尊崇和发展。
毛泽东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对于孔子的中庸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到达陕北以后,他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并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和方法系统地去理解和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
(一)肯定—“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孔子在《论语·庸也》中说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一次提出了中庸一词,将之定性为人们的一种道德理想,这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孔子思想中最具基础性的哲学辩证法。
《论语·子路》云:“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先进》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的理念:仁爱、中庸,同时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成为了后代儒者追求的目标。
儒家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秩序、五常八德等道德准则。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王朝时期,女性地位低下,贫富悬殊,官员贪污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关系稳定和和谐。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之道”,通过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使人们学会尊重伦理道德,爱护亲人,尊重老年人。
这些道德准则的传承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社会秩序也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和稳定。
其次,从文化传统上看,孔子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广泛,几乎渗透到了中国整个文化传统体系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走向独立发展,就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了其核心内容。
孔子南巡,讲学三千弟子的前后经历以及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进一步的,儒家思想还具有先锋性,成为中国传统性文化在世界上传播的主要思想和工具。
儒家思想推崇人类团结,追求道德提高,特别是提出“仁”的概念,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这种特殊的精神体现让其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如小说、戏剧、电视和电影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存在,帮助人们塑造了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人文艺术。
再者,孔子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继续扩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循儒学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
在商业社会,人们更将尊重顾客、竞争受食人之美的精神贯彻到现实中;在传媒业,更需要体现诚信、忠诚、专业精神等基本儒家道德准则,才能使得自己的事业更好的发展和稳定。
再次,对于我们每个人,儒家思想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注重自身操持,提高自我道德境界,保持道德纯洁。
另外,认真学习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即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互信和亲近之感,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
-290-孔子中庸思想及其评述□张焱兵摘要:孔子提出的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理念,数千年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孔子的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持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关键词:孔子;中庸;现代误读;批判性地继承(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一、孔子执两用中、持中致和的中庸思想基本阐析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在孔子看来,中庸不仅是最高的道德范畴,而且是对事物本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决策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与人--和而不同在处理人与人群体关系方面,中庸要求和而不同。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言论,主要表现在无过无不及及和而不同两个方面。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用否定的”不争、不党、不猛"规定作为人们行为的极限或度,以保持社会统一体的稳定发展,其中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贫而乐、富而好礼、温而厉、恭而安,将矛盾双方的对立和差异相互融合、渗透,各以对方作为自己的补充,双方互相地加以限定或修正,这样使社会统一体呈现出一种完美的标准状态,其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
李泽厚认为,君子和而不同与君子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意思相同,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来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谐与发展。
在孔子看来,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与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而是在于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更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
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
题目:孔子关于中庸之道思想专业:工商管理学号:2134034483姓名:董思禹摘要本文以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思想为理论基础。
结合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主张以及一些著作作为理论依据。
探究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运用孔子的中庸理论结合当代社会,阐述中庸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指导作用。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关键字:孔子中庸大学生一、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史称四科十哲。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二、中庸的起源“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
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
“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
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
历史人物评价--孔子
杏坛授业 教书育人
孔子生平
孔子的得意门生
【德行】:颜渊/闵子谦/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由/子夏
总
结
总这 不六能三子
结是 逾十明十曰
。孔 矩而辨而:
子 。耳不立“
对 ”顺疑,吾
( )
自
,。四十
己
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仁
礼
克已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台北市孔廟櫺星門
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 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子思想的影响
在国外
一
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
二
对法国德国等欧美国家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壹
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影响最早的是日本。孔子 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例 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 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 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 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 “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 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 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
周游列国,直道而行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 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 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与启示孔子,被誉为中国的圣贤,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仁爱”、“中庸”、“五常”,提出了治国、为政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指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强调以仁爱之心待人,讲求亲情、友情、师生关系、君臣之道等等。
孔子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仁,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仁为本,包容他人,关心他人,以此来建立友谊和和谐。
在孔子看来,没有友谊,就没有仁;没有仁,就没有治理国家的基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意思是“适度的”、“平衡的”。
孔子认为,中庸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孔子看来,过度、偏激的行为不仅是不合适的,而且是有害的。
相反,适度、平衡的行为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五常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原则,即道德导向的基本准则。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强调以道德为本,以人为本,从而促进道德规范和文明进步。
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政中,五常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古代,孔子的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哲学,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制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这种思想深入人心,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播,成为人们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也得以发扬光大。
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仁爱、中庸、五常等基本原则是现代中国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南。
通过弘扬这些思想,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促进国家发展和进步。
其次,孔子思想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中孔子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现代,孔子思想也为中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精神支撑。
总之,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念和原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发展,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启示。
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
,
。
庸者
,
原则或方法论
,
中庸之道 在中国延续 了好几千 年 给 中华民族
。 ,
,
,
程颐也说过
,
不偏之谓 中 不易之谓庸
。” ,
中者 天下之
,
的性格和文化 留下 了深深的烙印 在 一 定意义上 可以认 为 中
国封建社会的缓慢脚步 同中庸的消极 作用 颇有不解之缘
, , , , , 。
正 道 ; 庸者 天 下之定理
”
(《 4 7 页 )仔细研 究一 下 毛 泽东书信选 集》 第 1
, ,
可 以发现 孔子首倡 的中庸之道 不 仅是 儒家学 派的伦理 学 说
,
二
平常也
。 ”
“
中庸 , ’ J 考
”
、
而且是他们对待整个世 界 的一 种看 法 是他们处理 事物的 基本
。
何谓 中庸
“
?
朱熹有 日
:
“
:
“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
孔子的中庸思想 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孔子处 在一 个大变革
。
丽 耀 文 辉 孙 口 \
的历史时代 面对 现实 他不能 不承 认社会上 的某些 变 化; 但 他
又 想在变冲求不 变 在 日益 变化的社会中 仍企图 求 得 旧 质的稳
, ,
,
,
定性 借以 维护西 周奴隶主统治 思想上 的反映
, 。
,
。
“
中庸之道 正是 这种矛盾在他
“ ” , “ ”
”
这就是孔子的 中庸
,
“
”
。
和不 同的倾向 在各种不 同的人之 间进行调和 折中 他说 和而 不同 小人同而 不和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经济学意义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经济学意义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中庸思想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讲:“中庸之道为德也,其至矣手,民鲜久矣。
”这里所讲的“中”就是无过,也无不及,所说的“庸”就是平常。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即“中庸”的道德标准就是“度于礼”。
“约之于礼”。
即以礼为限度,其行为也应受礼约束,而不是那种是非不分、好坏不明的好好先生。
孔子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指出:“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孔子把“礼”作为衡量“中”的既定原则和客观标准,这表明孔子的“中庸”是有原则性的,而不是无原则、无差别地把对立的双方融合在一起。
孔子进一步强调:“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这里的“扣其两端”就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诘问。
搞清“过”与“不及”的偏弊。
“而竭焉”是彻底知道怎样正确恰当地做出答案。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就是为了行“仁”。
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意思就是“中庸”是作为行“仁”道政治的基本原则,是至高无上的。
他主张政权应由关心人民疾苦,能为人民做事的人来掌管,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这样的“仁人”来执掌政权。
“爱人”是孔子强调“仁”道政治的基本点。
孔子还强调:“可与其学……,可与适道……,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意思是说要想做到“中庸”,执行仁道,就必须懂得权衡的重要性,他认为未必可以同别人一样通权达变,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中包含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这些矛盾又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想达到权衡并非易事,因此,孔子慨叹:“知德者鲜矣。
” (《论语》),即能够知道正确恰当地以“中庸”原则执行“仁”道政治的人太少了啊!孔子这里所讲的“权”即所谓:允执其中的“唯精唯一”(《尚书》),“唯”是专心致志,“精”是分析,是综合,就是说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综合才能辨别矛盾的性质和变化的必要性,正确掌握和做到“中庸”,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是非分明。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才 掌
浅谈孔子的中庸思想
郑宛淇 华南 师 范 大 学
摘 要 :在 孔子看 来 ,中庸是道 德 的至高表 现和 状态 ,也是其 礼乐 中和 思想和美 学思 想 的基 本原 则 ,本 文主要 通过 对 《 论语》 的分 析 ,探 索 中庸 思想 在礼 乐 中和 思想和 美学 思想 中的影 响 ,使孔 子在 美学 思想上 强调仁 和善 ,强调 人格精 神和 理想 ,讲求 中庸 理念 。 它们奠 定 了中国古典美 学精神 的基础 ,对 后世美 学思想 产生 了巨大 的影响。 关键 词 :中庸 ;论 语 ;孔 子 ;美 学
例 :他对 待仆 人 ,对 待 自己的儿 女 ,以及对待 我 的祖 父都是 同样 的吝啬 而疏远 ,甚至 于无情 。
张译 :He w o u l d t r e a t h i s s e r v a n t s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a n d
刘译 :T o h i s s r e v nt a s , h i s c h i l d r e n a n d e v e n h i s o w n f a h t e r , h e w a s j u s t sm a i s rl e y a n d i n d i f r e e n t , o r h e a r t l e s s f o r t h a t ma t t r e . 此 句 中 争 议 点在 对 “ 我 的祖 父 ”的 翻译 上 。前 者 译 为第一人 称 “ my ra g n d p a ” ,但 与 前 面 的 第 三 人 称 表 达 “ h i s s e va r nt s ” “ h i s o w n c h i l d r e n ”不 一致 。后 者 译为 “ h i s o w n f a t h e r ” 既 与 前 面 的第 三 人 称 相 对 应 , 又 加 了 一个
孔子的仁义礼乐中庸思想
仁德表现出高尚的成全之心和不忍人之心,是人性的高度自觉与自律。仁,包括很
多优秀品德,它几乎是一切人间美德的总和。若孝若悌[注],若“刚毅木讷”[注],
若“恭宽信敏惠”[注],若“智勇”[注]“不佞”[注]……都是仁德的表现形式或
上学体系已经形成,但还没有广泛地征服人心。孔子从传统神学那里借来“天”、
“天命”、“命”诸名词及其表达形式(如“天丧”、“天生”、“天厌”……),
慰藉人们普遍的宗教心理,以便为“神道设教”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又从老子那里
吸取“道”这个将最高神抽象化的精髓,用它来代表自然规律、宇宙精神和善恶的
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取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针对两种极端,予以分
别调节,使之符合度,这就是行中正,又叫行中道。
中庸的第二义为中和。中和是行中正后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孔子贵中,亦贵
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有子之言似
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春秋繁露?仁义法》)
即将义定义为自律,深得孔子原意。义是一切得失与行为最高、最后的准则,一切
仁人、君子,必须“见利思义”(《宪问》)、“见得思义”(《季氏》),作到
“义然后取”(《宪问》)。尽管孔子一生困顿,四处碰壁,但却始终坚持“临财
-
管理了,这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官吏结构,改善了统治阶层的素质,也大大地
促进了社会的文明程度。自此之后,中国官吏阶层由於越来越多地吸收有知识、有
文化的知能之士,逐渐摆脱血缘纽带的束缚,实现中国官吏制度的文官化,这不能
孔子的思想对国学有何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国学有何影响《孔子的思想对国学有何影响》孔子 (551年前后-479年前后),亦称孔子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国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修养思想和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思想对国学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倡“仁爱”和“中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和“共同利益”。
这样的思想观念深刻影响了国学的发展。
首先,孔子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种强调道德修养的观念为国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注重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使得国学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和社会伦理的规范。
其次,孔子提倡“仁爱”和“中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责任。
这对于国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强调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培养人们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强调的“中庸”理念也使国学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平衡,对于社会稳定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主张智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广博。
这对于国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学注重学者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接。
儒家思想的强调学习和教育的价值观使得国学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问,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修养思想的影响孔子的修养思想强调个人的内涵修养和道德规范。
他提倡“君子”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种修养思想对于国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修养思想呼吁个人修身养性,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
国学也注重个人品格的修养和内在精神的塑造。
修养思想强调的节制和自律对于培养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其次,孔子倡导“君子行义”,要求个体以高尚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中庸思想
孔子中庸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
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
“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一、尚中:中庸的逻辑起点孔子的“中庸”思想,其逻辑起点,是传统的“尚中”观念。
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又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中行”,即中道之人。
孔子认为,得不到合乎中道之人和他交往,不得已而求其次,也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或狷介的人。
因为激进的人一意向前,狷介的人也不肯做坏事。
可见,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不得已才求其次。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因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如曰:“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事实上,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其曰:“吾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度的。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
礼乐思想
孔子认为礼乐是 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的体现,对 维护社会稳定和 促进人际关系和 谐有着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礼之 用,和为贵”, 认为礼乐可以调 和不同阶层和群 体之间的矛盾, 促进社会的和谐
发展。
孔子强调“仁者 爱人”,认为礼 乐是表达仁爱之 心的手段,通过 礼乐可以展现人 的内在修养和品
影对孔
第 三
响后子 章
世思
的想
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 核心思想
对道德伦理、教育、政治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 思维方式
对东亚文化圈产生了广泛 影响
对教育的影响
孔子提倡“有 教无类”,打 破了贵族和王 室成员对教育 的垄断,促进 了教育的普及。
孔子重视道德 教育,认为教 育的首要任务 是“志于道”, 强调个人品德 修养的重要性。
中庸思想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 治理国家社会的根本之道,也是实 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庸思想强调折中调和,避免过度 和不及,以达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中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中国 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孔子提倡“因材 施教”,根据学 生的个性、能力 和需求进行差异 化教学,提高了
教育效果。
孔子整理和编纂 了古代文献,传 承了中华文化, 为后世的学术研 究提供了重要的
资料和参考。
对政治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家思想成为 封建正统思想, 影响了中国政
治的发展
孔子的仁政思 想对后世政治 理念产生深远
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仁爱”、“礼节”、“中庸”、“道德”等观念,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是“仁爱”。
他认为,人类应该相互关爱,彼此尊重,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一直认为“仁”是一个人的使命。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合格的人,必须有仁爱之心,践行仁爱之道。
他强调了“仁”和“义”的关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遵守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时,才能体现出“仁”的真正内涵。
孔子还强调了“礼节”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规范和习俗,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礼节的规范应该基于道德和仁爱原则,以保护人们的尊严和权益。
孔子的“礼节”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深深地根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孔子的思想也包含了“中庸”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应该保持平衡和适度。
他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应该包括从中庸获取的好处。
他建议人们尽可能地避免和争执,以保持内心的平衡。
他的“中庸”思想指出了人们应该维持平衡的原则,这对于中国社会中的各方利益有着巨大的影响。
孔子还关注了道德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修养应该是一体的。
他的道德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他认为人类将在道德上取得永久的成就,超越了物质世界中的短暂存在。
他指出,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守护他们的良好品德,以达到生命的完美境界。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建立的思想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人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到政治制度、从教育制度到文艺创作。
总之,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节”、“中庸”和道德方面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孔子中庸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中庸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由孔子率先提出来的,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
当时,新旧制度交替,宗法制处于礼崩乐坏之时,整个社会失去了赖以维系的准则,出现了“失中”现象。
孔子认为,这种局面是由于“天下之无道也久已”①造成的。
这里所说的“无道”,指的就是无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②孔子把中庸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看成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方法的最高准则,旨在通过人性修养实现太平和合的理想社会。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执中、时中与中和等三个方面。
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中庸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工作,特别是解决家庭教育的“失中”问题和促进和谐家庭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中:行家庭教育之“中道”孔子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③所谓“执其两端”,就是把握两端的意思。
因为离开了两端,“中”也就不存在了。
所谓“用中”,指的是“中立而不倚”④。
“执其两端”不是用其两端,而是要用两端之中,即“允执其中”⑤。
在孔子看来,只有公允地执掌“两端”,才有可能找出正确的”中”来,才不会走极端。
“执中”并没有走中间路线的意思,更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
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执中”指的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从认识论上来看,“执中”是集思广益后的科学判断;从实践行为上来看,“执中”又是照顾各群体利益的异中求同。
“执中”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本质内涵。
“过犹不及”⑥,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孔子的“执中”理念。
孔子主张“执中”,反对偏激,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事物的极端化倾向,或者说是两种错误倾向,都不足取。
他曾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⑦在这里,狂者“过”,狷者“不及”,狂、狷都不得“中行”,只有“无过无不及”才符合“中行”。
孔子还把“过犹不及”分成两类:一类是“小过”与“小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中庸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孙冬生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中庸的首倡者,从内容上考察,中庸不仅是他的伦理学说,而且还是他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哲学方法论。
作为一种一般思想方法,中庸在中国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给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传统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探讨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我们加深对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批判地继承孔子思想无疑是有益的。
一、“中庸”的含义通检儒家典籍,“中庸”以专有名词出现,最初见于《论语》。
而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并兼有原始哲学意蕴的“中”字,春秋以前则已有之。
《论语》所载孔子的中庸主要是殷周时期中和观念的伸展。
《尚书·盘庚》:“汝兮数念以相从,设中于乃心!”意即:把自己的心放得中正,你们应跟我一样想法!《酒浩》则云:“不推日: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白介用逸。
”意即:你如能经常反省,力行中正之德,那么你将能保住权位,得到饮食醉饱。
“中”都指某种道德观念。
“中”作为一种原始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里。
“中以为志也,jI’气“中以一观天下”12}等等,“中”指哲学上矛盾的对立统一。
总之,“中”早在殷周时代就已用来表述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
孔子在殷周时期“中”的观念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庸”字,“中”“庸”之融合,使中和观念哲理化了。
这是孔子对殷周时期浑沌朦胧的中和观念的一个重大发展。
孔子提出了中庸,但何谓“中庸”,他并未作具体解释。
后代注释中庸者颇多,说法也各异,其中郑玄、朱熹、程颐等人的解释较为贴切,影响也较大。
一般说来,历史上对“中庸”有三种释义:第一释“庸”为用。
《礼记·中庸》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这个意思。
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目时把这一意思说得更为明白:“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因此,“中庸”就是用中,指一种“执两用中”的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标准和尺度。
第二释“庸”为常。
《礼记·中庸》中“庸,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即此意。
宋儒程颐据此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l31中庸即用中为常道。
常,是对变而言的不变,不变的也就是绝对的。
这就是说,用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必须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加以遵守。
第三释“庸”为平常。
朱熹注《中庸》曾多次指出这一点。
他在《中庸章句》题下注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者,平常也。
”本何晏注《论语》“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
中庸意即中和可常行。
所谓可常行是指“用中”是一种绝对的通用方法,用它可以随时随地度衡一切。
二、孔子“中庸”的思想方法孔子的思想休系是庞杂的,但“中庸”思想是贯穿其天道观、人性论、伦理道德论、政治论、知行论的一根轴线,是孔子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孔子中庸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孔子生活在阶级对抗十分尖锐的春秋时代,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大变革中。
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出于政治需要,要维护旧的奴隶制,但面对现实又不能不承认社会的某些变化,这些表现在思想上,孔子必然要求变中求不变,借此维护口趋没落的西周奴隶主统治。
“中庸之道”正是这种矛盾在他思想上的反映。
应当说,孔子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矛盾并且也勇于承认矛盾。
不过,对待矛盾的态度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他与先秦其他派别不一样。
道家对矛盾采取自然无为,退却避让的消极态度,强调矛盾对立的相对性,主张无条件转化。
法家果取积极有为的态,强调矛盾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他变,通过残酷的现实斗争解决矛盾。
孔子不然,度小主张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保持现实的稳定,“过”不可取,“不及”变亦不可取,最好是变中求不变,这就是中庸。
显然,孔子的这种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同他的政治目的是相符合的。
孔子的中庸思想集中体现在《礼记·中庸》中。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脚〕是他理论的日的和归宿。
中庸要求“允执其中邓,,“过犹不及,M6〕。
但要持“中”,首先必须执其“两端”,即抓住矛盾的对立面,然后在对立的两极中选取恰到好处的中点以求得对立面的统一、联结、协调和平衡。
离开了“两端”,就谈不上“中”。
显然执“两”,并不是要用“两”,而是要用其“中”,这样就可避免过与不及的错误,避免偏于一个极端的危险。
对矛盾双方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而是肯定双方正确的东西,否定双方错误的东西,站在“中”的立场上,使矛盾双方统一、协调起来,保持下去。
这就是孔子思想方法的基础—中庸之道。
考察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理论中处处蕴涌着的中庸色彩。
在天道观上,一方面孔子维护西周以来的天命论和神道观,宜扬天是有意志的天,能主宰人间一切。
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汉9],又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t101,“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川。
另一方面,孔子把天说成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12]的自然的天,强调重视人事,不依靠鬼神,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娜习,味能事人,焉能事鬼,f1代在人性论上,孔子把人性看成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川’习。
所谓“性相近”是说人与人在生物意义上不存在先天性的差异。
所谓“习相远”是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变得千差万别是由于后天的生活实践的差异所造成的。
在伦理道德论上,中庸被孔子奉为无上的至德,为人行事要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l’‘〕,即是对中庸的盛赞。
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是孔子用来衡量自己言行的标准,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结晶,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复礼”的一种手段。
孔子在处理仁与礼二者关系时就充分运用了中庸的思想方法。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天下,,战争频繁,“礼崩乐坏”。
作为统治阶级,他希望人们能自觉地约束自己,遵守西周社会规定的一整套礼仪制度和规范。
但面对现实,孔子深知死抱住传统的周礼不放并不能使人复归于礼,必须在采用礼的形式下对礼的内容加以变革。
因此,孔子在礼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仁”,用仁作为礼的原则,用仁来充实礼的内容。
根据孔子的解释,“仁者,人也川’J,“仁者爱人”{,g],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相爱。
然而实际生活中,孔子认为“爱人”又必须遵守礼,不能违背礼的制度。
例如处理君臣父子关系就不能违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关系,这实际上是把仁与礼二者统一起来。
礼以仁为内容,仁的原则通过礼的制度来表现,二者不可分割。
“仁者,制礼者也”(’91,“人而不仁,如礼何,X20],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2IJ。
可见,孔子的仁是以礼作为标准的,只有按礼的规定办事,才称得上仁。
仁与礼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是统一的,都是需要始终坚持的。
在政治论上,孔子认识到社会剧烈动荡的主要根源在于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专制政治,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危机,孔子主张统治者对被统治者采取“宽猛相济”的策略。
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I221治国安邦需要把握分寸,统治者行为要适中,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为此,孔子要求统治者为政要宽,主张用道德的手段教化、控制人民。
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123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
提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2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l26J,“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vi27]等主张。
同时,孔子也要求被统治者做到“事君尽礼,,.“臣事君以忠”,I28)借以维护君主宗法统治。
在知行论上,孔子主张认识事物要研究并把握其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从而找出适中合宜的东西。
在他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孔子一直按照这一方法来教导他的学生。
他提倡学习知识要做到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I29]。
要求“学而时习之,,[301。
为人行事,孔子也要求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
他认为仁、义、信、直、勇、恭、慎等等美德如果过了头也会向其反面转化变成恶德。
在处理事情时,孔子主张不偏袒于任何一方或某一倾向,不盲从附和别人意见,做到不偏不倚。
上述孔子思想体系中表现出来的带有矛盾观思想的观点体现了其中庸思想的含义,充分显示了中庸之道的理论实质。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中庸是从事物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角度看待世界的统一的。
它接触到了事物发展变化中矛盾双方的平衡关系和相互依存、渗透的关系,把握住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
过头与不及当然都是不可取的,都是违反事物本性的。
因此,孔子的中庸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某些内在特性。
中庸之道也不同于折中、调和、无原则、无是非,而带有辩证唯物论的朴素见解,有其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孔子的中庸的思想方法把平衡的地位和作用过分地抬高和夸大了,回避了矛盾斗争性的一面,以至最终否认矛盾双方的转化,因而这种矛盾观不能真正反映历史进步的客观要求,故又有其消极的意义,应予以批判。
中庸之道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来分析则具有双重性。
当事物的发展处于量变阶段时,强调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强调事物质的稳定性,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当事物的发展处于质变阶段时,仍然强调矛盾双方的协调统一,力图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则其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
因此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中庸思想方法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中庸”思想方法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中庸思想是孔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经由历代儒家继承和发展成为儒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儒学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相吻合,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中庸思想方法也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融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心理、风俗、传统中,成为长期左右人们观念的精神力量,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历史影响。
研究中庸思想方法对整个国民思想意识的影响,对帮助我们加深对孔子中庸之道的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无疑是有益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和推行。
儒家注重伦理问题的研究,其特点为讲道德,说仁义,重视道德教化,重视协调家族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眼千治国平天下。
这是强调强权法治的法家、强调自然无为的道家和迫求来世幸福的佛教所做不到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中居于正统地位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
随着儒学的不断发展,中庸思想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成为人们认识事物、为人处世所奉行的一项墓本准则,起着调节整个社会和个人思想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