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考虑调整民族政策
渐进中转变——对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设想

分进行辨别的 民族识别政策 、 在 民族聚居 区设立 自治机关从
而“ 比较好 , 适合 中国的情 况” … 的 民族 区域 自治政策 以及在
社会生活方面给予少数 民族优惠 的民族优惠政策。
思想调整 、 再 到 一 种 淡 化 政 治 强 调 文 化 的 转 变, 是 渐 变调 整 的 主要 方 面 。
关键词 : 民族 政 策 ; 调整; 渐进主义 ; 设 想
中图分类号 : D 6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1 2 - 0 2 4 5 — 0 2
政策 的实施 、 经过和调整的方式和方法直接影 响政 策结 果 的好 坏 , 一 条可靠 的路 径模式对 于政 策的正确 、 科学调 整 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颇具敏感性 的“ 民族 ” 政策的实 施、 调整 , 则可以以林德 布洛姆 ( L i n d b l o m. C . E . ) 的渐进 主义的 政策模型为借鉴 , 以一种 温和渐进 的方式避 免引发不必要 的 民族 冲突和民族矛盾。 林德布洛姆认为 , “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 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 , 而是 对以往政 策行 为的不 断补 充和修正的过程” [ 2 1 , 具体过程( 如下图所示 ) :
新中 国的成立 即是 一个现代多 民族 国家政权的建立。 但 受历史 因素和地缘政 治的影 响 , 新 国家 民族 成分多样 、 民族 关系复杂 、 民族 问题丛生 。 据此 , 党和 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 理论 为指 导 , 制 定 了一 系列的 民族政 策 , 主要包括 对 民族 成
二、 政 策渐进 主义 理论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探究思考】: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时空坐标】【回顾旧知】:1、列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分析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意义。
方式:⑴战争:征服、平叛,如打败匈奴;平定准格尔部叛乱⑵并存:和亲、会盟。
如秦明修长城抵御匈奴和蒙古;汉初和唐朝与匈奴和吐蕃的和亲。
⑶归属:加强管理①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首领,明清册封藏族领袖;②设官职和机构管理,如中央的典客、鸿胪寺、理藩院;③地方上的军政机构,如都护府;羁縻性质的机构,如都督府、都司、卫所、土司;办事大臣。
④移民屯田,开发边疆:如汉朝屯戍政策⑤互市贸易⑥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③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探究思考】2、结合教材和史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①历史经验: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②国情条件: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现实需要: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
不④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展示大量图片和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解答所提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10:AAAAACA B C C11.原因: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①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①吸取历史教训和总结历史经验。
第13课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资源包(选择性必修1)

3.教师可讲述一些感人的历史故事,如民族团结的典范、民族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案例等,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的问题导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让学生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政策的调整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实施。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规律的能力,能够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我国民族政策的特点、意义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准确把握民族政策的核心要义。同时,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民族政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等。结合这些内容,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关系愈加复杂和重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保障国家民族政策、维护各族团结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在中国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施民族政策和维护民族团结,这是一个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历来维护着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惠、协作,并充分保障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民族政策转变为以“依法治国”为基础,加强和完善各民族的自我管理,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中国的新型民族政策强调中华民族团结,推动各族群体之间的互利合作和社会稳定发展。
中国的民族政策采取了多种形式,包括政策倾斜、文化保护、经济发展、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
政策倾斜是指国家在政策执行上,特别注意优惠、补助和支持较弱民族的发展,使各民族在发展中能够实现更好的平等和机会。
比如,国家制定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推行税收减免、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秀人才到较弱的民族地区工作等,以支持较弱民族的自我发展。
文化保护在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对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宣传的支持、保护和推广。
在这方面,全国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委员会也在奉行“多元文化”原则,鼓励各民族通过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形式来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
此外,国家也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融合,促进文化共享和传承。
经济发展更是中国的民族政策的核心部分,在这方面的前提是落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健康、平衡地发展起来。
个体经济政策的制订,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区域和各民族的国家惠民计划,从而鼓励各民族自主开发利用自己的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教育培训是当前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
在教育方面,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在继承、发展、推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新文化。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内容摘要:1. 民族政策的定义2. 中国的民族政策3. 民族政策的具体原则4. 中国民族政策的特色5. 总论关键字: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繁荣与发展正文: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
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
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原则有如下几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三项措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族体规模上。
(2)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3)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
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都和阶级问题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民族由不同的阶级组成,民族内部的阶级不平等、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到民族之间,便造成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本质已不是阶级问题。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一民族居住在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如果不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把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仅会导致国家的混乱、民族间的冲突,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涉及面广,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广,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衣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实践证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文化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方针,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平等和团结。
我国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同时,我国民族政策还倡导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促进民族团结。
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权利。
在教育、就业、宗教信仰等方面,我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同时,我国还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我国都给予了民族地区更多的支持和倾斜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民族政策还加强了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教育,鼓励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同时,我国也积极开展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方针,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这一政策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中都有少数民族代表。
在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民族政策倡导民族区域自治。
根据中国联邦制的原则,国家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在这些区域内,少数民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政府由少数民族领导,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同时,国家也为这些自治区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经济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国民族政策重视民族教育。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并且将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等内容列入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还设立了一批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业人才。
此外,国家还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一批民族文化中心、剧院、博物馆等,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比赛,推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国各地,政府投资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遗产等。
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创作和表演,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和技术。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

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一、本文概述《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经验教训。
文章通过对6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系统梳理,展示了中国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有效实践。
文章将从民族政策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成就与挑战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政策发展脉络的窗口。
文章还将结合当前中国民族政策的实际情况,探讨未来民族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强调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歧视。
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平等参与和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注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政府倡导各民族相互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致力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族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政府积极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民族间的不平等和歧视,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6O年

新中国民族平等政策6O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在这60年中。
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不断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发展。
不断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
使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为了总结和梳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
我们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民族理论专家、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教授组织编写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o周年民族政策系列研究论文”。
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
供读者参考。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总政策之一。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利、利益的平等”[1]。
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是主张国内各民族不分大小、先进与落后,在权利和地位上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不仅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形式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也都完全平等;对后进民族和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禁止对任何民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差别对待或歧视,进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的主要主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2]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平等政策的确立1949年lO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化解民族矛盾,疏通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成为民族工作的重点。
在确立民族平等政策过程中,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法律上确定民族平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这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浅论我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浅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浅论我国的民族政策内容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制定恰当的民族政策十分必要。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挑战对策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
(二)民族团结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
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一制度既充分保证了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又充分保证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佳政治制度。
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

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 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社会和谐稳定
政府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和信任,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政府加大了对该地区文化遗产的 保护力度,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 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新的
活力。
详细描述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 善,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维护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等方面,需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 性,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
域的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发展。
未来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挑战与机遇
02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内容 与特点
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实现民族平等 权利。
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促进各民族间 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提高民族干部素 质,发挥他们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中 的作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 治权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
新中国民族关系的现状
和谐共处的民族关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民族关系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共处得到了保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例如,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 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的民族关系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一些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冲突仍然存在,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政府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各民族的和谐 共处。
民族宗教政策解读

民族宗教政策解读引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进民族平等、宗教自由,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中国现行的民族宗教政策进行解读,并分析其重要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政策的解读: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这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平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所有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国家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包括在政治参与、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确保少数民族能够平等地参与国家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2. 民族区域自治: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包括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自治地方,由当地少数民族人民自主管理本地区的事务。
自治地方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
然而,自治权并非绝对的,必须在国家统一的框架下行使,不能损害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3. 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
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需要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
政府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等,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团结。
4. 共同繁荣:国家致力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这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特别关注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确保他们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避免因发展而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一、平等团结原则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是平等团结原则,即平等待遇、团结互助、共同繁荣。
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各民族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保障,以及各民族相互尊重、理解、协作和共同发展的要求。
二、优先发展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民族政策强调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
这一原则是出于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旨在弥补历史欠发达地区和民族群体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原则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通过推动保护、研究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创新,推动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原则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民族提供公平而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通过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扶持和帮助,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
五、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原则我国民族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反对分裂、仇恨和暴力行为。
通过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的民族政策法规和制度,加大对民族地区治理和安全保障的支持,推动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六、加强民族交往和融合原则我国民族政策鼓励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和团结。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
此外,我国民族政策也鼓励各民族通婚、通商、通文,加强民族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然而,也要看到,民族工作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关系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民族问题的困局与出路

中国民族问题的困局与出路周农建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北京抗议之声犹在,又传来有关新疆和田恐怖袭击的报道,十几人被打死,中国民族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什么在其他一些国家,少数族裔占人口的百分之几十,政府很少给予民族优惠政策,族裔间相安无事,少有独立诉求,而中国藏、维两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一,几十年来北京大力安抚优惠,但两地的民族问题却始终成为当局的心头之患?究其原因,这与北京在民族问题上的认识盲点有关。
一、解决民族问题没有第三条道路在民族问题上,要么民族独立,要么民族融合,不可能有第三条道路。
那种不同民族在一个国家划地而治的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既违反中国历代的治国经验,已经被苏联的民族分裂所证伪,也违反了现代行政理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其实在中国古已有之。
中国历朝历代对于境内的少数民族,通常采用“土司”制度,册封其族内头人,管理自己的部落。
这种划地而治制度的好处是节省行政成本,任其自治,朝廷省去烦恼。
然而,历代治国者都明白,这种一时的“省事”隐含长期的风险,即难免出现区域性的族群反叛,对中央政权和国家版图构成威胁。
故而,在历代的“治夷”之策中就有如下一些方法常被采用作为补救:1、分而治之—— 通过重划、缩小自治区域,分化和弱化其分离的总体势力,降低潜在的反叛风险。
2、迁徙——将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地区,与主体民族混居,使之逐渐被融合同化。
3、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州县制度,即从行政区划上取消民族区域制。
现代历史中民族区域制的典型例子是苏联式的民族区域自治。
这一模式的不成功已经被苏联和南斯拉夫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加盟共和国的分裂所证明。
中国由于采用了类似的模式,因而也就表现出类似的问题。
让我们看一看美国的情况。
按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美国拉美裔占美国总人口的16%,非洲裔占13%,亚裔占5%,白人占64%。
美国有如此大比例的少数族裔人口,尽管有时会出现族裔冲突,但却几乎从来没有过民族分裂主义运动。
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2、正确处理民族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的 原则: (1)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2)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 (3)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的自由,又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各民族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一) 、性质和组成 性质: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 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这些自 治机关的组成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规定。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 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 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 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 例将依法给予适当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 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 的人员,即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 优先配备。
中国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 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2、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民族格局和民族关系。 中国各民族的长期“大杂居融合,小聚集 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现实,为民族区 域自治提供了基础。
(四)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错的, 已经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杰:中国可考虑调整民族政策
最近,由新疆部分分裂恐怖分子发动的一系列恐怖事件,暴露出中国部分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中所存在的安全、和谐与发展等深层次问题,由此,深刻说明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及针对民族地区的措施进行进一步调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中国民族政策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困境是,部分少数民族族群中出现了将自身的文化习俗特质转化为政治身份诉求的重要现象。
也就是说,部分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将源于自身文化习俗特质所带来的差异性,认定为是其谋求自身国家政治身份差异性乃至独立性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现象对中国维持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全,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基本原则,已经造成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而伴随着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与族群中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冲突的积累,这种将自身的文化习俗特质转化为政治身份诉求的现象日益凸显,甚至在国外势力和境外恐怖组织的干涉和诱导下,部分少数民族族群已经发展成为分裂势力。
因此,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部分地区的民族矛盾,真正促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和“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的民族政策已经到了需要认真思考,且重新定位和进行调整的关键机遇期。
从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来看,其核心是从强调政治身份的平等和促进经济发展繁荣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贯彻的。
然而,从具体的实施效果来看,已有的民族政策以及各种民族经济优惠措施,实际上并未很好地促进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相反,还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偏离效应。
首先,从强化政治身份平等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族群将国家赋予的政治身份平等权利,视作是自身政治身份差异性和独立性的权利。
比如,依据笔者的实地调研,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以及隔离式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强化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的认同感,相反,由于看到内地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文明的种种差距,事实上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身份认同的隔离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文化特性和政治身份的冲突矛盾。
其次,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出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分布于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边区。
虽然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相应地进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理区位与要素禀赋的限制,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质上是在拉大,这造成部分地区
的少数民族百姓认为自己没有享受到内地整体经济发展的好处,对国家整体的认同感自然就会降低。
而且,内地经济的发展对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需求,以及内地居民在这些地区的各种经营经商活动,在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的鼓动下,很容易被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误认为是掠夺当地资源和剥夺他们的经济发展机会。
这种情形下,经济因素就逐步成为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族群对中国国家政治身份认同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客观来看,要解决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国家身份认同问题,就不能忽略当前部分少数民族族群的矛盾中较为突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问题。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少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问题,就必须解决部分少数民族族群中文化特性和政治身份脱离的问题,即从顶层设计上建立国民的文化特征和政治身份不相关的社会制度环境。
也就是说,要形成这样的一种社会制度氛围,可以保留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身份,但是,文化特性与政治身份无任何关系,与经济活动也不具有必然的联系,而国家认同是唯一的政治身份。
最终在中国形成以经济分享促进文化特性与政治身份的有机融合,以经济利益促进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以经济融合与共同繁荣促进国家认同,以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平等、发展和融合的民族融合与和谐发展格局。
依笔者之见,中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现出的是民族隔离的性质,而不是充分体现民族融合的战略意图。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集中居住、生活和生产,以及只有汉族居民迁移到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向内地发达地区迁移存在障碍的“单向式”迁移,而不是“双向式”融合。
这样的隔离行为必然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是民族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族群无法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获得经济收益,也不能体验现代城市文明所带来的现代生活,从而导致部分少数民族族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二是引起了少数民族族群对迁入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的矛盾甚至敌视,因为迁入民族地区的汉族居民往往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精明,通过生产或经商活动获得更大经济收益,导致地区内民族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三是少数民族的区域集中居住,一方面会固化已有的狭隘式的宗教信仰逻辑,另一方面也往往会放大甚至扭曲这些经济利益问题,容易滋生将经济利益竞争问题转化为文化宗教信仰冲突问题乃至政治问题的环境。
因此,这最终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民族的隔离政策导致民族文化特征和政治身份的同一性。
而这种同一性导致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政治身份上的隔离
性和独立性要求。
由此,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陷入了这样的一种发展困局:文化特性的差异导致了政治身份的差异、隔离与独立性要求,从而导致部分少数民族不能融入到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无法从中分享到国家整体层面的经济发展成果。
而经济上的落后,又进一步强化了部分落后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特征向自身独立性政治身份诉求的转化。
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问题,民族政策的调整方向可适度转向以促进民族融合为中心的战略定位。
事实上,与别的国家的历史有所不同,中国的发展史自身就是民族杂交和民族融合的统一史。
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重新强调各民族大融合,实际上是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符合中国民族政策平等和发展的基本定位。
从笔者所理解的角度来看,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民族融合政策的调整应该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迁移式的融合而非隔离式的融合。
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充分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调整中。
要有序、稳步、合理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能够彻底迁移乃至融合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中来,而非试图通过各种形态的隔离政策来就地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大量的事实表明,凡是能够有途径到发达地区挣钱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多数已经不存在文化特性和政治身份的冲突矛盾,而且基本上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去了。
就地解决的隔离发展政策,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征、落后的观念以及教育水平的差异,发展的难度和代价通常很大,另一方面,在那些发展起来的民族聚集地区,可能会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形成另一种形态的民族文化特性向政治身份诉求转移的格局。
所以,应该适当地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技能去发达地区学习、打工、挣钱与创业,鼓励和扶助那些能够在当地谋生的少数民族彻底迁移到发达地区,特别是要支持那些在内地大学或当地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到内地发达地区去就业和创业。
切不能因为某些少数民族中某些极端分子的负面形象,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百姓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的基本诉求。
要深刻理解生存权和发展权对于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诉求的重要性。
第二,强调创造经济利益能力的融合而非利益输送式的融合。
今后,中国的
民族政策可能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方向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方面,因为这些成本巨大的优惠政策,并没有起到缓解这些少数民族族群中文化特质和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之间矛盾的作用。
事实上,为了弥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差距,当前中国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巨额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大量的事实证据表明这些做法并没有换来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相反,其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诱使这种矛盾爆发的激励机制,甚至可能会造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通过自身独立性政治身份诉求,来试图获得更多财政转移支付的恶性循环局面。
因此,试图通过利益输送的民族融合政策在现实条件下未必是个有效且长效的办法,而且有可能挑起不同民族之间为利益而竞争的不利局面。
这种情形下,通过民族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整合与融合,通过对现行民族区域的重新划分与规划,可能更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与提高。
第三,强调政治身份的融合而非文化特性的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中国的民族政策如何调整,其必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保留不同民族自身优秀的民族文化特性。
因此,我们以上所强调的迁移式的融合并不是说通过迁移来消除不同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而是要在促进迁移和融合的民族政策中,尽可能地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留和扬弃各民族文化特性中的优秀内涵。
当然,民族的迁移和融合,难免会存在部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特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与和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的现象,这样的变化可能一定程度上更利于这些少数民族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张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