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应用
![改良注射方法在预防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和疼痛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83b6db5b0717fd5360cdcdf.png)
Key words
Injection method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中圈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2003—03
低分子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抗凝剂,因其 抗血栓作用持久、安全性高、不需实验室检测凝血功 能而广泛应用于抗血栓治疗[11。在心内科主要应用 于冠心病、心梗、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等,但其作为一 种抗凝药物,引起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的副作用不可 避免,较多的皮下出血可引起皮肤瘀斑和紫癜,不仅 造成患者局部疼痛,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使患者产生
再拔出,停留可以使针尖上残存的药物充分进入深
层皮下组织,防止拔针时将药物带入浅层皮下引起 出血及瘀斑。 1.2.2.4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不按压 进针部位 传统的按压注射部位的方法是拔针后使
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5~10 min,但是外力压迫可 造成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因此,护理小组决定对实 验组采取针尖拔出后保持提捏皮肤3 min再松手, 松手后不按压注射部位。 1.2.3评估方法在注射后立即让患者使用疼痛 量表描述痛感,使用专门的疼痛测量量表VAS视
参 [13 考 文 献
Burns[9]的两篇类实验研究文章也支持这一说法。 基于热敷可减少瘀斑的发生,本研究采取了热敷的 方法,结果显示是可行的。传统的注射方法是绷紧 腹部皮肤30。~40。进针,这个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 点是患者的呼吸运动会导致针头的位移,进而加重 对组织的损伤,更多的毛细血管破裂,加重出血反 应。而本研究中采用的提捏皮肤垂直进针法有效地 解决了这一问题,推注完毕后针头在皮肤内停留
30
Is]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 版社,2008:485-488. [6]周仲华,金世红.如何用冷敷冰按摩和热敷的方法减轻疼痛 [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7)t40一41. [7]Kuzu
【全文】运用PDCA循环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
![【全文】运用PDCA循环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https://img.taocdn.com/s3/m/3c46b8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f.png)
对策处置:持续改进后效果良好
制作宣教材料,建立宣教体制
一、主题选定- 选题背景
注射后发生的皮下出血
皮下出血
01 低分子肝素钠(LMWHs)在使用过程中,会伴有皮下出血的发生 ,同时也是 LMWHs注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3]。
02 国内研究报道其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34 % ~ 42 %[4]。
03 有研究表明,皮下出血的发生是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的重要原因[5]。
4
***
主管护师
组员
原因分析
5
***
主管护师
组员
目标设定
6
***
护师
组员
对策拟定
7
***
护师
组员
对策实施
8
***
护师
组员
效果确认
9
***
主管护师
组员
标准化
10
***
护师
组员
检讨与改进
成立改进小组
主题评价题目
上级政策
重要性
迫切性
圈能力
总分
顺序
选定
提高病人自备药用药安全性
38
34
40
32
144
3
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3]张菊霞,韩琳,温玉洁,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时不同推注时间对皮下出血的影响[J]. 中华护理 杂志,2014, 49(2) : 233 -235.[4]朱佩兰,廖旭怡,王海双,等.腹壁注射低分子肝 素钠按压时间的临床研究[J ] .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9) : 838 -840.[5]Mengiardi S , Tsakiris D A , Lampert M L , et al. Drug use problems with self-injected low-molecular_x0002_weight heparins in primary care[J]. Eur J Clin Phar_x0002_macol, 2011, 67(2) : 109 -120.
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
![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da308e0a25c52cc58bd6beb5.png)
scales,VR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Ⅰ级疼痛轻度, 疼痛感不明显或没有感觉到疼痛,完全能够接受相关治疗操
·1188·
吉林医学 2018年 6月第 39卷第 6期
作;Ⅱ级疼痛中度,疼痛感觉能够耐受,尚可接受相关治疗操 作;Ⅲ级疼痛重度,疼痛感觉明显,抵触或害怕治疗。
13 评价标准 131 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
括皮下出血、红肿、青紫、硬结、坏死等。
132 出血程度: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皮下出血的严重程度,
评判标准[2]为:皮下出血直径 <05cm视为无出血;皮下出血 直径为 05~10cm视为轻度出血;皮下出血直径为 10~ 20cm视为中度出血;皮下出血直径 >20cm视为重度出 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4年 12月 ~2016年 12月在我院行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 9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 强化组各 46例。常规组男 26例,女 20例;年龄 32~81岁,平 均(5816±1052)岁;强 化 组 男 28例,女 18例;年 龄35~ 85岁,平均(5896±96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 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吉林医学 2018年 6月第 39卷第 6期
低87·
罗亚楠 (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92例 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强化组,各 46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强化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强化组 870%,低于常规组的 3478%,P< 005;未出现皮下出血强化组 9565%,高于常规组的 8261%,P<005;VRS疼痛分级程度强化组明显轻于对照组。结 论: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加用强化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皮下出血 程度及患者疼痛感,且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运用PDCA 循环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 引起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运用PDCA 循环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 引起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9cb2ec3169a4517623a38e.png)
运用PDCA 循环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运用PDCA 循环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 年1 月-5 月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150 例为观察组,2014 年8 月-12 月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150 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PDCA 循环管理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观察两组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运用PDCA 循环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关键词】PDCA 循环;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中图分类号】R718.5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233-01 PDCA 循环管理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 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也是护理质量管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血栓剂,对体内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因注射方法的不同和药物本身的特性,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
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不仅影响后续注射部位的选择,还给患者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增加格外的心理负担。
我科将PDCA 循环应用到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皮下出血率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5 年1 月-5 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150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2 例,女68 例,平均年龄(62±16.5)岁。
选取运用PDCA 循环前 2014 年8 月-12 月住院患者150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6 例,女74 例,平均年龄(66±12.8)岁。
两组患者疾病,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探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出血率的护理方法
![探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出血率的护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3eaba0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0.png)
个小组病人引入相关护理手段,对比了二个小组病人皮下注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现皮下出血情况较少,对照组病人出现皮下
出血情况较多,二个小组病人的基本情况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论:利用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引入相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 年 1 月第 1 期 Medical Diet And Health 2019 Jan. No. 1
137
育,二个小组成员分娩后情绪稳定,没有出现产后大出血症 状,并且二个小组产妇的基本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此 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 12h 以内、12h~ 24h 不同时间段晕厥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1.2.1 观察组 为观察组产妇参与孕妇学校学习创造条件, 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案例研究、模型道具、角色 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产妇详细介绍发生产后晕厥的原 因、主要表现、预防方法等,并现场测试了产妇的知识掌握 情况;分娩过程中帮助产妇掌握正确的排尿方法,鼓励产妇 配合医生的操作,完成分娩后以腹带束紧腹部;分娩二个小 时后为产妇提供含有热量较高的饮食,观察产妇表现无异常 即回到病房,护理人员再次强调产后晕厥的预防知识,督促 产妇及时排尿以及讲解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娩四个小 时后要求产妇亲属鼓励其完成排尿。 1.2.2 对照组 对照组产妇没有参加系统性产后晕厥知识学 习,护理人员在产妇分娩前后为其讲解了预防产后晕厥问题 的健康知识。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 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 行处理,采用 x²检验,以 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____
![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____](https://img.taocdn.com/s3/m/c2680847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c.png)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20卷 第6期(总第115期)2013年11月刘 爽 任晓玉 王 青 张 岩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 天津 300457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刘 爽 任晓玉 王 青 张 岩【摘 要】 目的 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
方法 QC 小组活动。
结果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由活动前的33.1%降低到活动后的6.1%,达到了活动目标,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QC 小组活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瘀青率;降低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Ecchymosis Caus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LIU Shuang ,REN Xiaoyu ,WANG Qing ,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2013,20(6):02-05Abstract Objectiv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cchymosis caused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heparins calcium.Method QC group activities.Result The incidence of ecchymosis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was reduced from 33.1%to 6.1%,which achieved the target ,improved quality of nursing service andincreased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Key words QC Group Activities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ncidence of Ec⁃chymosis ;DecreasingFirst⁃authors address TEDA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Hospital ,Tianjin ,300457,China1 选题理由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是一种抗凝、抗血栓形成的药物。
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5eb8104581b6bd97f19ea0a.png)
心, 四肢 逆 冷 , 大汗淋漓 , 舌 质青紫 , 脉 弦紧或沉 、 迟、 结 。护理 原则 : 温 阳散 寒 , 活 血 化 瘀 。护 理 措 施 : ( 1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 ①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 阳虚 正 气 不 足 , 故 病 室 宜 温暖 , 阳光 充 足 , 防止受寒 , 以 防 外 寒 侵 袭 。② 病 情 较重 , 绝 对 卧 床休 息 , 谢绝 探 视 , 以 减少 阳气 的耗 伤 。 ( 3 ) 情 志护 理 : 保 持 稳 定情 绪 , 使之 肝 气 条 达 , 心 脉 运
原则 。② 平 时 可 食 用 牛 肉 , 糯米, 鸡肉, 海 参 等 。③
食疗方 : ① 南瓜 粥 : 南瓜适 量 , 熬煮成 粥。②海参 白 米粥 : 海参适量 , 粳 米 或 梗米 1 0 0 g , 先将 海 参 浸 透 , 剖
洗干净 , 切 片煮 烂后 与粳 米 同煮成 粥。( 2 ) 生 活 护
年龄 为 4 0~ 6 8岁 , 平均年龄 5 5岁 。所 有 病 人 按 人 院 的 时间先 后 随机分 为 对 照 组 和 试 验组 , 对 照组 2 5例 、
等不 良反 应 , 给病 人 带 来 紧 张 、 恐惧和痛苦 , 不 利 于 病 人配 合 与病情 恢 复 。 因此 不 断 总 结 经 验 , 对 传 统 的注
注射方法, 排除其他因素, 观察皮下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 干预能显著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皮下注射; 护理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7 . 1 0 4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一 0 7 — 1 4 7 9 - 0 2
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
![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3aed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摘要】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但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却常常发生,给患者带来不适。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循证护理来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
首先介绍了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循证护理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进行部位轮换以及重视皮肤护理。
最后强调了循证护理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护理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循证护理、注射部位、皮肤护理、轮换、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背景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在临床上,低分子肝素钠通常通过皮下注射给药,这种给药方式简便易行,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青睐。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瘀斑、出血、疼痛等。
这些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甚至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为了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总结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对相关研究及指南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2 目的减轻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部位不良反应的循证护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预防并减少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和正确的操作技巧,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出血、肿胀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减轻不良反应也可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循证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现更好的临床疗效。
心内一品管圈汇报--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
![心内一品管圈汇报--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https://img.taocdn.com/s3/m/0a9e67bb0c22590103029d12.png)
Who 担当
主题选定
全体
圈员
How 方法
标准 共识
Where 地点
心内一
活动计划
全体 圈员
甘特图 心内一
现状把握
吴娟 徐景
查检表 柏拉图
心内一
目标设定 解析
对策资料的整理与验证由于 工作量大延迟了一周,导致 对策实施相应推迟了一周
朱元红 洪丽萍
柱状图
心内一
苏家凤 吴君
鱼骨图 关联图
心内一
对策拟定
全体 圈员
19
步骤五 解 析(一)
护理人员
注射知 识缺乏
分工不 合理
重视不够
注射方法不当
方法
患者
护士配 备不够
凝血功 能差
个人 状态
皮下脂 肪少
为
不配合
何
害怕疼痛
护
宣教不足
士
注
射
低
钠
方
推注药物 时间长噪音大式Fra bibliotek注射低钠
光线差
不
患者多
陪客多
规
范
环境
制作时间:2015.1.14
?
制作人:心动圈全体圈员
注:“
”圈选为要因
176人次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患者调查
现状把握——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共计176人次 其中未发生出血108人次,轻
时间:2014.12.1—12.28
度出血26人次,中度出血33人 次,重度出血9人次。
方法:数据收集、资料查阅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惯用常规注射方
7
法
3
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e614868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13.png)
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发布时间:2023-02-20T08:33:23.4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1期作者:仇丽娜吴靓芸[导读] 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仇丽娜吴靓芸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200062【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以2022年5月-6月行相同处置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品管圈活动建立后,按照确认为活动目标与改善要求开展护理工作,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
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分别为26.72%、9.66%,后者显著低于前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皮下出血率的降低。
【关键词】品管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皮下出血;临床效果低分子肝素钠作为抗血栓药物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有重要应用。
作为一种高分子电解质,临床实践中,其不仅可以和血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可以作用于血管壁,从不同途径促进抗凝血酶Xa因子的激活,进而发挥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
用药过程中,又因其良好的生物利用度高,较少的不良反应受到广泛青睐,在各类动静脉血管栓塞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率都很高。
除此之外,其还有不影响正常血小板聚集的优点,抗栓的同时出血风险也相对较低,但是临床采用腹部皮下注射的方式,仍有较高的皮下出血率,有调查数据显示,该比例可达34%-42%。
腹部为了保护脏器,通常脂肪层较厚,但其组织排布相对疏散,相应的毛细血管数量与其他结构相比明显更少,但是皮下结构中不仅有复杂血管网络,且有丰富淋巴[1],这种情况下血液容易在患者的皮下组织出现渗透情况,反复注射的位置出现瘀斑甚至血肿,不仅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处置不当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
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的研究
![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a2f4344693daef5ef73dca.png)
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起到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的发生原因,并同时成立品管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措施处理。
结果:实施品管圈前后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性十分明显,p<0.05。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解决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率。
关键词:品管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低分子肝素属于抗凝剂,也是抗凝剂中比较新型的一类,在临床应用的领域中十分广泛,但是该种抗凝剂在注射后也会有不良反应出现,如:瘀斑和血肿等,不仅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加大了患者的注射痛苦程度;品管圈又被称为质量管理小组,是一种团员之间互相分工和合作的团队,可以解决各种工作环境下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起到的作用,现相关研究讨论见下文: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有关资料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数据统计有80例,纳入时间在2017年5月~2017年7月;在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占据例数相对较多(42例),而女性则有38例,归纳每一位患者的年龄发现均在55~7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65.23±7.65)岁;入选的所有患者都统一实施了低分子肝素钠的治疗,且都没有显示出肝肾功异常情况。
1.2 实施方法成立品管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措施处理,具体步骤:(1)对主题进行确定;组成的品管圈小组成员共计有10名,所有组成成员都是在自愿参与到活动中,并在10名小组成员中选出一位做圈长(主要担任负责人的工作),使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一个最终主题题目,并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讨论对每一项中项目实施打分,本次的活动主题是“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2)对本次研究中80例患者的现状予以讨论和全面掌握,据调查显示,80例患者中,发生了注射瘀斑患者有31例,发生率为38.75%;(3)对导致发生注射瘀斑的情况予以研究,分析出主要导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使用戴明PDCA对相关对应对策进行制定和实施;(4)解决措施:对实施注射的人员进行专人培训,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示教;采用垂直拔针的方式,并在拔针的时候适当停留6s左右,而药物的推注时间要维持在13s左右,并将这一操作方式制定严格的操作考核;由负责人制定定期的考核计划,并对考核结果予以评定;制定图文并茂且容易看懂的按压宣教手册,在手册中要对按压的深度和时间进行详细说明;要求注射人员按照每一步的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实施;详细列出实际注射操作中每一个步骤的细节问题,若有条件可以将操作手法刻录成光盘。
降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淤青率PPT课件
![降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淤青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01dc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3.png)
目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操作规范尚未统一,不同医疗机构和 医护人员可能存在操作差异,导致淤青率的不稳定。
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
提高注射技术
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医护人员的注射技术,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 深度和速度,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的淤青。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 、注射剂量的调整等,以降低淤青的发生率。
不同措施的效果比较
不同注射技巧的效果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注射技巧(如注射角度、速度、按压时间等 )对患者淤青发生率的影响,发现某些技巧在降低淤青率 方面效果更显著。
不同药物配方的效果比较
评估不同药物配方(如药物浓度、添加剂等)对患者淤青 发生率的影响,找出能够降低淤青率的最佳药物配方。
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比较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淤青现状
01
淤青发生率高
目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淤青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
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02 03
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
尽管医护人员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预防淤青的发生,如改进注射技术 、加强患者教育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仍需要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 低淤青率。
淤青对患者的影响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培训医护人员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 注射技能和操作规范,确保每次
注射都能准确、快速地完成。
患者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皮下注射低 分子肝素钠的相关知识,包括注 射部位的选择、注射后的护理等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注射剂量、注 射频率等,以降低淤青的发生率
降低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 的淤青率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_董贵川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_董贵川](https://img.taocdn.com/s3/m/a3ebae02f12d2af90242e627.png)
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 康复护理方法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表现的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等负性心理做好疏导工作,经常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利于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2 康复护理 (1)肢体功能训练:急性期指导患者在床上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定时为患者变换体位、按摩瘫痪肢体、做四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缓解期协助患者在床上做动作训练和起坐训练,如上肢的握手、肘屈伸、肩上举、肘支撑、腕及前臂外展训练和下肢的搭桥运动、翻身训练、屈膝、屈踝训练等;恢复期指导患者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主动运动,如使用起立床让患者习惯从卧位到站立的改变,坐于床边练习移乘,下肢负重支撑与放松交替及患侧下肢与健侧下肢重心转移训练等;步行期指导患者进行起立、立位平衡及步行训练等。
(2)言语肌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包括面、舌、唇肌刺激训练和张口、鼓腮、扣齿、伸舌、舌顶上腭等言语肌肉训练以及呼吸控制练习。
(3)日常生活能力锻炼:鼓励并指导患者自己动手,尽量不依赖或少依赖他人完成如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如厕、梳头等训练。
(4)作业治疗: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为主,同时针对患者的功能特点,有目的的指导患者完成某项作业任务,以恢复其能力,如插板、分指板及磨沙板作业等,每日训练1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次。
3 讨论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降低,而脑卒中后自理缺陷、肢体残疾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却不断增多,其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而且还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脑组织具有可塑性,脑出血后所致肢体瘫痪除了应用药物治疗和自然恢复外,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学习或训练,因为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而形成新的突触,可加速脑侧肢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脑细胞的重建和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3]。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841969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1.png)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摘要】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皮下注射是其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也可能会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
为了预防和护理这种并发症,首先应确定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皮下注射点。
在注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技术和方法也至关重要,避免在体育锻炼后进行注射可减少出血风险。
定期检查注射部位并留意皮下出血的征兆,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护理对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出现皮下出血的可能性,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皮下出血、预防、护理、注射部位、技术、体育锻炼、检查、征兆、预防措施、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介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通常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能会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皮下出血是指在注射部位发生的血液外渗现象,通常会导致局部肿胀、疼痛和淤青等症状。
造成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注射部位选择不当、注射技术不正确、体育锻炼后注射、注射部位缺乏适当的护理等。
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来说,预防和护理皮下出血至关重要。
了解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情况,可以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并发症。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措施,帮助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和及时的护理,可以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确定注射部位确定注射部位是避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重要步骤之一。
选择注射部位应该避免有血管、神经和浅表组织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出血。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臀部和大腿前侧。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要避免在有淤青、疤痕或皮疹的地方注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出现皮下出血的风险增加。
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54c8f3a5e9856a57126045.png)
低分子肝素的皮下注射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强化而成的新型有效的抗凝药物,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血栓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造成的皮下出血和注射局部疼痛等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注。
本文从注射部位选择、进针前是否排气或按摩、进针角度、注射时间及拔针后按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标签: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LMWH)是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强化而成的新型有效的抗凝药物,是近年来全球应用最广的抗凝药物,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疗效显著,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临床防治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案[1]。
但是由于其抗凝作用、在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等原因,低分子肝素会引起局部出血和疼痛,甚至是皮下血肿,还会造成患者以及家属的恐惧心理。
为此,国内外学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现就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注射前准备、注射方式、注射时间及注射后按压问题等综述如下。
1 注射部位的选择传统的注射部位主要在上臂三角肌外缘,其次是前臂外侧、后背、大腿外侧[2],这些部位皮下组织菲薄,针头易刺入肌肉层,引起皮下出血,且这些部位注射范围小,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可出现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硬结形成,影响药物的吸收。
腹部因皮下注射面积大,温度恒定,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的影响,是被认为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3]。
Pourg-haznein等[4]研究结果显示,腹部注射时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大腿部注射,而在出血率和出血面积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因腹部范围较大,对于注射的具体部位,仍然观点不一。
有学者提出在腹部脐上下5~10 cm范围内(除外脐周 1 cm)注射LMWH ,有利于皮下疏松组织对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5-7]。
品管圈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
![品管圈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https://img.taocdn.com/s3/m/7f7c89a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c.png)
05
实施与改进措施
对策实施与效果确认
对策实施
针对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的 问题,品管圈成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包括规范注射操作、加强患者教育 、调整注射部位等措施。
效果确认
实施对策后,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对 皮下出血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确认对策实施后的效果。
标准化管理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根据对策实施的经验和效果,品管圈成员制定了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注射前的准备、注射操 作、注射后的注意事项等。
品管圈通过团队合作,集思广益,共 同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以达到改善业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 量的目标。
品管圈活动特点0102来自0304自主性
品管圈成员自主地开展活动, 积极参与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
。
集体性
品管圈成员共同参与,通过团 队合作解决问题。
目的性
品管圈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旨 在提高工作质量、降低不良率
把握现状
收集数据
收集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的 发生率、症状、处理措施等相关数据 。
分析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 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皮下出血发生 的主要原因。
设定目标
确定目标
根据现状分析结果,设定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 发生率的具体目标值。
制定目标可行性分析
评估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实施难度,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 性。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探索。
04
品管圈降低低分子肝素钠 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
活动计划
拟定计划与组织
确定品管圈成员
选择具备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的 员工,组建品管圈。
制定活动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品管圈小组CC圈活动报告书活动主题: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活动单位: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活动时间: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目录一、小组概况 (5)二、主题选定 (7)三、拟定活动计划进度表 (10)四、现况调查 (11)五、目标设定 (13)六、解析 (14)七、对策拟定 (19)八、对策实施 (21)九、效果确认 (23)十、标准化 (27)十一、检讨和改进 (30)十二、体会 (31)前言2013年4月,我科开展了品管圈活动,通过此项活动不仅提高了我科护理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增长了知识,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转变了过去工作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被动思想,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现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CC圈由9名圈员组成,圈长为护士长、副主任护士,辅导员由我科高年资护士担任,圈名为CC圈,所谓“CC”,即Care & Comfortable的缩写。
CC诠释了护理人员对的病人的爱,医护人员用无私奉献的爱心关爱病人,延续生命,促进医院大家庭的生机与和谐。
本期活动的主题----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选题理由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低分子肝素钙是我科常用抗凝药物,常见并发症为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散在出血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增加了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紧张感觉,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旨在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我们自制调查记录表,对进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97人次进行了观察并记录了每次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及原因,通过分析发现皮下注射后出现瘀斑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将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出现瘀斑列为本期改善的重点问题。
通过特性要因分析(鱼刺图),针对皮下注射后出现瘀斑共找14条原因,通过头脑风暴、护士打分、可控性分析,按照同类及重复合并的原则共找出8个需验证的真因,通过调查、现场征询和跟踪检查的方法,按照80/20、同类合并原则,共找出3类真因需改善,通过5W1H提出对策,专业技能缺乏提出3条对策选出2条对策合二为一、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提出3条对策选出1条对策、沟通不到位提出3条对策选出1条对策,共3条可实施对策,制定操作流程、统一操作方法、制作轮换工具,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实施后,经查检不良反应发生率由改善前的30.93℅下降为改善后的8.96℅,降幅21.97℅,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制作了注射轮转器、操作标准及操作流程,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增长了知识,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转变了过去工作中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被动思想,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现在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品管圈的手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小组概况(一)圈小组成立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品管圈小组成立于2013年4月17日,由护士长成玉梅担任圈长,主管护师张金华担任辅导员,护士刘丽英担任联络员、记录员,圈员共9名,自成立以来,在圈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圈活动,为减轻病人病痛、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而共同努力。
(二)圈名意义(CC圈)“CC”,即Care & Comfortable的缩写。
CC诠释了护理人员对的病人的爱,医护人员用无私奉献的爱心关爱病人,延续生命,促进医院大家庭的生机与和谐。
(三)圈徽意义蓝色的以爱心为起点的心电图波形,象征了用爱延续的生命,红色的心形轮廓代表了科室,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同时也表明了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爱心,绿色的圆圈标明了院名和圈名,象征了医院大家庭的生机与和谐。
二、主题选定(一)选题过程(二)本期活动主题:降低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三)选题背景低分子肝素钙是我科常用抗凝药物,常见并发症为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散在出血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增加了痛苦,使患者心理上有紧张感觉,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旨在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四)定义主题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并发症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散在出血点。
皮下瘀斑又可按范围分为≤1cm、1--2 cm、2--3cm、>3cm四类。
皮下注射后出现并发症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 ×100%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累计总人次(五)选定理由1.降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不良反应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避免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紧张感觉,减少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恢复。
3.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1.郭秋霞、吴冬洁、刘晓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三种方法的比较齐鲁护理杂志2007年第13卷第3期.2.周玉低分子肝素的注射方法与改进中国中医药咨询200年12月第1卷第6期.3.台瑞新、乔亮绒、李飞云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按压针口新方法探讨基层医学论坛2008.36期.4.韩利民腹壁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按压时间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年10月第24卷第10期上旬版.5.鲁苏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与方法的改进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1月第21卷第11期下.三、拟定活动计划进度表四、现况调查调查时间: 2013年06月16日—09月16日调查地点: 心内科调查方式: 自制调查记录表,观察并记录每次皮下注射的并发症及原因调查者: 全体圈员调查人数: 97人发生缺陷人数: 30人缺陷率: 30.93%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并发症包括:皮下瘀斑、皮下硬结、局部疼痛、散在出血点。
由图可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皮下瘀斑:73.33%、皮下硬结:13.33%、散在出血点:10%、局部疼痛:3.33%。
图示:不累良反应发生例数计百分比按照2、8法则,80 %以下为主要问题,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皮下瘀斑为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需改善。
五、目标设定(一)目标值设定改善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93% 目标值 =9.48%改善幅度 = 21.45%(图5)(二)设定理由目标值 = 现况值 - 改善值= 现况值 -(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能力) = 30.93%-(30.93%×86.7%×80%) =9.48%备 注:依选题过程中圈能力得分,本题圈能力应为80%(评价后的分数是 36分,占总分45分的80%)六、解析0.00%5.00%改善前目标值不良反应率护士因素怕麻烦记忆力差责任心差宣教不到位多人注射其它因素交接频繁注射患者多方法因素药物因素冷藏保存温度过低手法不正确注入速度过快同一部位多次注射患者因素未掌握按压方法体质瘦弱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形成淤斑的影响因素按压不正确进针不正确缺乏流程拔针不正确要因分析鱼骨头(二)、特性要因评价表(三)真因验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形成淤斑的原因分析需要验证的真因1.缺乏流程2.进针不正确3.按压不正确4.拔针不正确5.注入速度快6.同一部位多次注射7.多人注射8.患者未掌握按压方法真因验证(一):缺乏流程真因验证(二):按压方法不正确真因验证(三):拔针方法不正确真因验证(四):进针方法不正确真因验证(五):注入速度快真因验证(六):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真因验证(七):同一部位多次注射真因验证(八):多人注射验证后真因:1.缺乏流程2.进针方法不正确3.拔针方法不正确4.同一部位多次注射5.多人注射6.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其中,第1、2、3条真因均为操作流程不合理、操作方法不标准,为专业技能缺乏;第4、5条真因均为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患者按压方法不正确属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到位。
对策拟定时将六条真因归纳为三条:1.专业技能缺乏2.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3.沟通不到位七、对策拟定对策拟定一:专业技能缺乏分析结果:统一操作方法、制定操作流程为采纳对策对策拟定二:注射部位轮换不规律2,-1+1,-2负责人:王素平、朱庆珍 开始时间:10月8日专业培训0,-2操作示教+3,-1制定操作流程统一操作方法分析结果:制作轮换工具为采纳对策 对策拟定三:沟通不到位分析结果:制作轮换工具为采纳对策八.对策实施护士集中培训制作轮换工具规范交接流程1,-1+2,-00,-2负责人:成玉梅、王素平 开始时间:10月8日操作前后告知到位 护士提高 专业技能加强患者教育1,-1+2,-00,-2负责人:韩红艳、李竺姣 开始时间:10月25日对策一对策名称制定操作流程、统一操作方法真因专业技能缺乏改善前:护士操作不规范、对操作环节不了解,操作方法不统一、不正确对策实施:1、查阅资料,改进操作方法2、制定操作流程3、制定专科培训计划,新上岗护士每周培训一次,高年资护士每月培训一次,并考核。
4、操作示教,学习总结经验。
负责人:王素平、朱庆珍实施时间:2013.10.8--2013.10.25实施地点:心内科对策处置:经效果确认后,制定了操作流程,统一了操作方法,流程合理,护理人员操作规范,该对策为有效对策,所以此对策继续实施,标准化。
效果确认:考核7名护士皮下注射67人次操作合格者为55人次,合格率为82.1%对策二对策名称制作轮换工具对策三对策名称护士专业技能提高真因沟通不到位改善前:护士按压方法不正确,不能正确告知,患者不能掌握正确按压方法,不能有效配合对策内容:护士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操作后告知到位对策实施:1、护士学习正确的按压方法2、将按压方法的告知纳入操作流程负责人:韩红艳、李竺姣实施时间:2013.10.25--2013.11.15 实施地点:心内科对策处置:经效果确认后,护士执行操作流程,告知到位,患者可正确按压。
效果确认:观察皮下注射患者67人次,可正确按压者为52人,正确率达77.6%九、效果确认改善后数据收集:调查时间: 2013年11月25日—12月4日调查地点: 心内科调查方式: 自制调查记录表,观察并记录每次皮下注射缺陷及原因调查者: 全体圈员调查人数: 67人存在缺陷人数: 6人缺陷率:8.96%(一)有形成果1、改善前、后查检表对比:改善前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不良反应率统计表改善后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发生不良反应率统计表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累计百分比不累良反应发生例数计百分比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后缺陷率2、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目标达成率= ———————— ×100% 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后-改善前进步率= ———————— ×100% 改善前30.93%- 8.96% 目标达成率= ———————— ×100% =102% 30.93%-9.48% 8.96%- 30.93%进步率= ———————×100% =71%30.93%3、无形成果:发挥个人潜力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操作流程用药前全面评估注射部位选择按摩局部皮肤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针头垂直进针无回血缓慢推注注射毕停留10s 嘱病人用指腹轻压穿刺点3~10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 为度用棉签轻按穿刺处,垂直拔出注射器把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消毒局部皮肤取平卧屈膝位、坐位十、标准化用药前全面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疾病史,如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缺陷,严重凝血系统疾病,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均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