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2018-2019-中国邮政120年大事记-易修改word版 (4页)
2018-2019-中国邮政120年大事记-易修改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中国邮政120年大事记
1896 大清邮政
清代国家邮政开办初期,大清邮政京局员工合影。
1896年3月20日
清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标志近代国家邮政的诞生。
1911年5月
邮政从海关独立出来,成立了邮政总局。
1912 中华邮政和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
上海邮务管理局的摩托车队。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省交通邮政部分干部合影。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也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简称中华邮政。
1919年7月
中华邮政正式开办邮政储金业务。
1921年7月
中华邮政开办航空邮件业务。
中国邮政发展史
中国邮政发展史
中国邮政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秦朝时期,邮驿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用于传递政府文书和军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邮政的作用逐渐扩大,成为人们交流、商贸、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到了清朝时期,邮政机构逐步完善。
1865年,清朝政府成立了邮传局,负责管理全国邮政和电话业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邮政业务不断扩大,邮政局也逐渐向全国范围内扩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邮政机构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改革。
1950年,邮电部成立,邮政业务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邮政机构不断完善,邮政业务逐步多样化,包括邮件、快递、汇款、保险等多种服务。
1990年代开始,中国邮政进一步发展,推出了多项改革措施。
2005年,中国邮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市场份额三冠王的邮政企业。
现如今,中国邮政已经成为一家规模庞大、服务网络广泛、业务多元化的企业,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1 -。
邮政汇兑——走过百年
邮政汇兑——走过百年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通信》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正> 开办于1898年1月的中国邮政汇兑业务,至今已走过百年。
我国邮政汇兑于1898年1月开办后,1920年4月加入了万国邮联邮政汇票协定,同年国际汇兑业务开办。
1923年和1929年又分别开办了电报和航空汇款业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邮政汇兑管理体制先后进行了几次调整:新中国建立至1952年2月,由邮局自行经营汇兑业务;1952年3月至1953年2月将邮政汇兑业务改为邮局代银行经营。
自1953年3月起,邮政汇兑业务又恢复邮局自行经营。
改革开放使邮政汇兑业务发生巨大变化。
1950年
【总页数】1页(P68-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2
【相关文献】
1.技术创新开创邮政电子汇兑新空间——河南实现储蓄网点加办电子汇兑业务[J], 戴立有;
2.加强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资金管理的思考 [J], 王润波
3.国际邮政汇兑:被监管遗忘的角落--关于邮政储汇机构办理国际邮政汇兑业务的调查与思考 [J], 吴松格;郝占国;谢娟;左芳
4.电子汇兑──邮政汇兑的新构思 [J], 付安生
5.汇兑资金清算面面观——对新的《邮政汇兑资金办法》的调查与思考 [J], 刘霞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历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历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称邮储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控股的一家中小型银行,成立于2007年8月。
以下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
1. 1986年:国家邮政局在北京首次设立邮政储蓄所,这是中国大陆邮政储蓄业务的起点。
2.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邮政局在北京推出合作设立邮储银行的方案。
3. 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初期业务范围主要覆盖邮政储蓄、个人存款、个人贷款等领域。
4. 2010年:邮政储蓄银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同时获得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商业银行牌照的金融机构。
5. 2013年:邮储银行实施战略转型,开始向零售业务拓展,并积极推进网点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6. 2014年:邮储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农村商业银行。
7. 2015年:邮储银行推出手机银行App,进一步提升了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8. 2017年:邮储银行推出“金融扶贫”服务,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
9. 2019年:邮储银行全面开展线上业务,加大互联网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力度。
10. 2020年:邮储银行积极响应监管政策,深化改革,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以上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程,该银行通过与邮政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邮政的发展
中国邮政的发展邮政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中国邮政的发展。
一、历史邮政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邮传系统被用来传达政府文件和军情。
清朝时期,邮政业开始逐渐形成。
1906年,北京邮政总局成立,标志着中国邮政事业正式诞生。
20世纪初,日本侵略中国,邮政业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邮政产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邮政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全国建立了许多邮政部门和邮政网点,邮政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邮政业也在跟上时代步伐,打破了过去传统邮递的局限,全面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底,中国邮政拥有超过40万个邮政网点和1000多个邮政业务处理中心,邮政行业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邮政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形成了覆盖城乡、面向全国、行业全面、服务全面的邮政网络。
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快递业务量突破700亿件,快递业务总收入达到了9000多亿元,直邮中心、快递智能化、邮政空间技术、绿色包装等领域成为了亮点,不断推进了邮政行业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展望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邮政将进一步与时俱进。
未来中国邮政将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体系、创新灵活的方式对接全球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将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推进邮政智能化发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缩短投递时效,提高投递精度。
同时还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能力,保证用户隐私安全。
其次,邮政将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互联网营销,发力电商平台和物流供应链一体化,不断拓展和完善物流网络,深化与各地政府、运营商、供应商的合作,保障用户客户体验。
最后,邮政还会加大对新业态的创新探索,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比如金融、保险业务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邮储简介
一、简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6日正式成立,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继原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现已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
经过22年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逐步形成了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体的负债业务;以国内、国际汇兑、转帐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保险及证券业务、代收代付、代理承销发行、兑付政府债券、代销开放式基金、提供个人存款证明服务及保管箱服务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以及以债券投资、大额协议存款、银团贷款、小额信贷等为主渠道的资产业务。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突破只办理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开辟了对公业务的新纪元,对公存款和对公结算业务在全国36家分行全面铺开。
第一张信用卡的成功发行,吹响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进军信用卡市场的号角。
随着其他新业务的陆续推出,城乡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在广大公众中树立了社会知名、百姓信赖的业务品牌,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优势,按照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务品种,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打造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
二、大事记:2008年4月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5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试点开办个人二手房信贷业务,标志着邮储银行城市信贷业务向前更近一步,进军城市消费贷款。
6月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系统上线,邮储银行第一张信用卡成功发行。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清朝时期1866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将各国使馆及海关往来文件的邮递移交海关兼办。
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赫德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
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是清海关试办邮政期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面值银3分和5分大龙邮票各10万枚。
7月29日,该套邮票运抵天津,随即分发北方各通商口岸,此即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8年3月1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改驿为邮,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并发行两种邮票。
这是我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在全国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并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
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
1903年5月16日,邮政总办帛黎发布通令,提出邮政经营方针为“常”、“速”、“妥”。
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置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
1911年5月28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1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驿归邮,各地方政府举办的文报局亦随之裁撤。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万国邮联(现名万国邮政联盟),并于9月1日起执行万国邮联的主要章程。
1921年10月12日,北洋政府公布《邮政条例》。
1922年12月,除日本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及沿南满铁路线的日本邮局和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邮局外,列强在华“客邮”基本撤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4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限令民信局停业,邮政通信成为国家专营事业。
1935年7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邮政法》,自1936年11月1日起实行。
中国邮政
中国邮政中国邮政(China Post)中国邮政网站:/中国邮政简介2005年11月29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下称“中邮集团”)完成注册登记,注册号为1000001001822。
这标志着该公司在法律上已经正式成立。
中国邮政的标志的含义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
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曾讨论了邮政专用颜色问题,讨论结果认为:绿色象征和平、青春、茂盛和繁荣,因此决定,人民邮政一律采用绿色为专用色。
然而,在古代我国的邮政标志却是以红为主。
据《汉书·丙吉传》和《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朝时驿卒戴红头巾,穿红袖衣服,信袋为红、白色两色相间。
目的是为了让沿途车马行人远远就能看到邮卒飞马而来,好赶快让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关试办邮政业务,当时掌权的英国人规定:信差、船夫均穿海军蓝马褂,胸前有“大清邮政”四个红色大字。
到了1905年,任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提出:邮政事务,均应采用黄绿两色邮政专用颜色,以绿色为主要基色。
世界各国邮班专用颜色,是按照本国的传统和习惯而定的。
如英国用红色,美国用灰色,瑞士用橙黄色。
中国邮政和中国人民邮政区别一直使用了42年的“中国人民邮政”铭记,从1991年底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起,退出了新中国邮资票品的天地,被“中国邮政”所代替。
“中国人民邮政”铭记,最早使用在邮资票品上的是1950年2月10日发行的第1版“天安门”图案的普通邮票。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邮政”最早在解放区时期的交通邮政阶段就有人提出。
有文字记录的可能首推董必武先生。
据史料记载:1948年1月4日,董必武同志在华北交通会议上作《交通会议总结》。
中国邮政的发展
中国邮政的发展中国邮政是中国邮政局负责管理的国家企业,负责邮件、快递、资金流转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邮政在邮政业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业务拓展和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邮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1840年,第一封由中国邮政发出的现代邮件在上海揭开了中国邮政的历史序章。
随后,中国邮政迅速发展,于1896年成立了中国邮政总局,构建了邮寄网点和邮政网点,邮政管理逐渐规范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邮政局也由此创立,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在业务拓展方面,中国邮政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
除了传统的邮件投递服务,中国邮政还发展了快递和电子商务等业务,有效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寄递需求。
中国邮政的快递业务已覆盖全国各个角落,不仅提供国内快递服务,还与国际快递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快递业务,方便了人们的跨境贸易活动。
同时,中国邮政还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大众提供在线购物、支付、物流配送的综合服务,让邮政服务更加智能化、便捷化。
中国邮政在推动创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成果。
为了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中国邮政积极引进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
通过建立邮政物流信息系统,提高邮件和快递的追踪查询能力,加强了服务的可追溯性;通过推广电子签收服务,实现了线上签收的便利性。
此外,中国邮政还积极探索物流配送的创新模式,推广绿色物流和智能物流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作为国家企业,中国邮政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中国邮政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展邮票公益销售、捐赠、展览等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邮政还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服务,建设了邮政驿站和服务点,提供邮寄、快递等各类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畅通。
总之,中国邮政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从传统邮政发展到现代化邮政,中国邮政的业务拓展和创新都为人们提供了便捷、高效、可靠的服务。
百年邮政
中国邮政百年回眸对中国邮政来说,20世纪是漫长曲折的百年,也是奋斗飞跃的百年。
中国邮政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大清邮政、中华邮政和新中国邮政三个时期。
值此世纪之交,让我们穿越时空,回眸百年,温故而知新——1.光绪批准开办大清邮政——近代邮政应运而生中国古代,邮驿只为官家服务,与平民百姓无缘。
随着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专营民间通信的民信局才渐成气候,到清同治、光绪年间进入全盛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反客为主”,擅自在中国开办邮政机构,被称为“客邮”。
面对这种混乱局面,不少中外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开办国家邮政。
1878年,总理衙门同意由海关试办邮政。
3月23日,天津海关宣布收寄华洋公众信件。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
总理衙门委任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负责大清邮政官局事务。
1897年各邮局正式对外办理业务。
大清邮政官局的开办,成为近代邮政在中国得到承认并正式开办的标志。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邮政也只能是艰难起步,惨淡经营,缓慢发展。
2.正式加入万国邮联--中国邮政开始走向世界中国古代邮驿较为发达,对世界各国有较大影响。
因此,近代邮政在中国一出现,就受到了万国邮联的重视与关注。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1947年在第12届邮联大会上,中国首次入选由19名成员组成的邮联常务理事会(即执行与联络委员会),并担任理事会副主席。
中国近代自被坚船利炮敲开大门后,中国与外界的交往中不平等的多,平等的少,屈辱多,荣耀少。
中国近代邮政与世界邮政的平等交往,不仅为中国邮政增加一页光荣之历史,也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增加了一页光荣的历史,让邮政人特别引以自豪。
3.限令民信局停业--中华邮政彻底实现大一统1934年,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根据,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至此中国近代邮政在国内归为统一,邮政通信市场为国家邮政所有,邮政的信函专营权得到进一步确认。
迎接中国近代邮政落生的不是柔软的襁褓,而是一片荆棘之地。
邮政速递的发展历程
2010年的7月15日,对于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和中国快递业来说,都是非比寻常的一天。
30年前的这一天,中国邮政正式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了我国快递业的先河。
由此,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特快专递”。
3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员工挥洒汗水、辛勤创业,使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从横空出世到迅速发展壮大,谱写了我国快递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30年来,中国邮政速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由开办初期的几万件、几百万元,发展到2009年业务量近5亿件、业务收入近150亿元的规模;服务范围由最初的6个城市,发展到国内通达2800多个县及以上城市,国际通达近250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国内最大的快递专业网络。
节点一:速递元年一件邮件改写历史相对于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邮政,刚满30岁的中国邮政EMS可以用“年轻”二字来形容。
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开办国际特快专递业务。
据当时的北京邮政速递局员工刘宪文回忆,业务开办之初,并没有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员工们也只是从文件中学习业务知识,对邮件到底长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直到半个月后,收到了由新加坡发来的第一个非测试性元号总包,虽然里面只装有一件邮件,但他们却十分兴奋,对着邮件端详来端详去。
“投递,迅速投递!”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才醒过神来,一拥而上挤进了局里一辆破旧的吉普车。
当他们带着这件国际特快专递邮件,敲开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收件人的房门时,收件人连声称赞:“好!好!好!邮件速度真快啊!”从那以后,各国各地区的EMS邮件纷至沓来,中国邮政在国内揽收的EMS邮件也逐渐多了起来。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中国邮政EMS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业务量收年均增幅分别达到90%和86%,业务覆盖面扩大到国内近2000个县(市)和全球220个国家及地区,统一的特服专号、邮件跟踪查询网、专业机构相继建立,中国邮政EMS业务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邮政的重要业务之一。
邮政发展史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我国邮驿已经高度发达与迅捷。
与邮相关的记叙、故事与传说,贯穿于整个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不胜枚举、久久不息。
120年前的1896年,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正式开办大清邮政,“百年邮政”由此纪元。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辛亥革命席卷全国。
数月后,清帝退位,中国和邮政走进了民国时期。
与继承了清朝资产的民国邮政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邮政从诞生之初,就立足于服务人民、服务革命。
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1940年,周恩来为国共通邮先驱林卓午先生题写下“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于邮政重要性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邮政事业开启了!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成立。
12月10日~28日,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召开,确定了“中国人民邮政”的名称,树立起“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研究建立统一全国邮政、恢复全国邮路、便利人民通讯等重要议题。
上世纪50年代,几经调整,我国邮政形成了函件、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等四项主要业务。
在朱学范、钟夫翔、王子纲、文敏生、杨泰芳等历任老部长的带领下,邮电部领导全国邮政恢复生产、加快发展、服务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实行邮电合一经营,其中邮政补贴电信的历史更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道路通不通、电话响不响”成为外商投资的前提,“装电话”一时“洛阳纸贵”,电信事业迎来跨越式、大爆发增长,并对邮政通信形成替代。
1991年,为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与万国邮联全面接轨,我国决定将邮票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邮政”简化为“中国邮政”。
1998年,我国决定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吴基传任部长,并成立国家邮政局,负责全国邮政的经营和管理工作,刘立清任局。
中国邮政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在全国正式推广
中 国 邮 政 储 蓄 银 行 发 展 历程
2009年 推出第一张信用卡,并开展小额贷款,个人商务贷款,二手房贷 款等业务 2010年 6月1日,网站改版,正式推出网上银行和跨行转账业务,业务更 加齐全。 6月9日,邮储银行小额信贷获德国GTZ最高成就奖。 6月1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信贷系统在山东省分行成功试点 上线运行,标志着邮储银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迈出了至关重 要的一步。 2011年 2月10日,全国邮政储蓄个人存款余额今年新增1828亿元,总规 模突破了3万亿元,达到30299亿元。 9月6日,在2011中国国际金融展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荣获2011 金融展“年度最佳服务奖”,邮储银行的小企业金融服务荣获 “优秀中小企业服务奖”。 11月9日,邮储银行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 贷款突破7000亿元。 11月22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票据贴现资金投放突破1000亿元。 12月20日,2011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揭晓,中国邮政 储蓄银行获2011中国金融机构“年度最具成长潜力银行”称号。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获奖海报
中 国 邮 政 储 蓄 银 行 发 展 历程
2012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改于2011年12月31日获批, 2012年1月21日正式更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 份有限公司”。 前行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在广大公众中树立了社会知 名、百姓信赖的业务品牌,所提供的基础金融服 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机构。中 国邮政储蓄银行将继续依托邮政网络优势,按照 公司治理架构和商业银行管理要求,不断丰富业 务品种,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基础金融服务, 打造成为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 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现代银行。
邮政百年大事记
邮政百年大事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清朝时期1866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将各国使馆及海关往来文件的邮递移交海关兼办。
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赫德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
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是清海关试办邮政期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面值银3分和5分大龙邮票各10万枚。
7月29日,该套邮票运抵天津,随即分发北方各通商口岸,此即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8年3月1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改驿为邮,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并发行两种邮票。
这是我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在全国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并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
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
1903年5月16日,邮政总办帛黎发布通令,提出邮政经营方针为“常”、“速”、“妥”。
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置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
1911年5月28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1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驿归邮,各地方政府举办的文报局亦随之裁撤。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万国邮联(现名万国邮政联盟),并于9月1日起执行万国邮联的主要章程。
1921年10月12日,北洋政府公布《邮政条例》。
1922年12月,除日本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及沿南满铁路线的日本邮局和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邮局外,列强在华“客邮”基本撤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中国邮政的历史
邮政起源存在三种观点“到底中国邮政历史应该从何时起算,业界专家分为三派。
”天津市邮政函件局综合办公室主任季文军告诉记者,这三派的观点分别为天津起源说、上海起源说和北京起源说。
据市邮政文史中心专家魏普金介绍,业界专家之所以形成三个派别,主要基于三个事件:第一是1878年3月23日,天津开始试办邮政,国家首次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这是中国邮政史上的里程碑;第二是1878年7月,发行了清代海关试办邮政时期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由天津发行、上海印刷;第三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这一天即“奉旨成立”的日期。
从这次发行邮票的年份看,国家邮政总局是以1896年皇帝下诏作为中国邮政历史的开端,而这在业界专家中再次引发争议。
“官办官民共用”即邮政开端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设送信官局,总理衙门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鸿章征求意见。
李鸿章随即向总理衙门建议并获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海关仿欧政办法,试办邮政。
1878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上述五处海关实施该项计划。
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又先后组织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海运和陆运邮路。
1878年7月,天津发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可以说,中国邮政天津起源有两层意思,一是说1878年3月23日是我国近代邮政之起源;二是说天津是创办近代邮政的五处海关之首。
”魏普金告诉记者,其实早在此之前,当时的海关内部就已经开始办理邮政业务了。
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开始只收寄各国驻华使馆的文件和海关本身的公私信件。
1868年1月7日,天津邮务办事处开始收寄外侨的信件。
但由于这段时期并没有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因此业界认为这不属于近代邮政的开端,近代邮政的开端应该是“官办官民共用”。
邮政发展史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
1896年各邮局正式对外办理业务
1949年11月1日,作为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的邮电部成立。
1986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自1987年1月1日起生效。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邮政法律,其完备性与科学性是20年代的《邮政条例》和30年代的《邮政法》
所无法比拟的。
1998年3月10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
在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邮电分营,成立国家邮
政局。
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京举行。
这是世
界邮政在世纪之交的一次盛会
2007年3月6日经中国政府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基本情况如下:
公司名称:
中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英文:“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英文缩写“PSBC”。
公司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131号。
诚挚感谢各界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厚爱。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将
始终遵循客户利益第一的原则,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各项优质的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邮储银行的发展历程1986-1996年1986年1月27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开办邮政储蓄业务联合通知》,在12个城市的邮政网点开始办理个人活期、定期储蓄业务。
3月10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出《关于印发开办邮政储蓄协议的联合通知》,自1986年4月1日起全面开办邮政储蓄业务。
同时,邮电部公告《邮政储蓄章程》。
3月18日:邮电部决定成立邮电部邮政储汇局,负责管理全国邮政储蓄和汇兑业务。
7月1日:邮电部利用用户电报网开办邮政活期储蓄异地存取业务,当日国务委员兼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出席了北京市西长安街邮局举行的开业仪式并剪彩。
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颁布。
该法规定,邮政企业经营邮政储蓄、汇兑业务。
12月31日: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64亿元,市场占有率为0.4%。
1987年5月12日:邮电部印发《关于开展代办保险业务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代办保险业务。
1988年1月,邮电部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定,双方建立保险代理关系。
1989年1月28日:财政部颁发《邮电部建设银行代销国库券的暂行办法》,邮电部门开办销售国库券业务。
12月31日: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0.34亿元,市场占有率为1.96%。
1990年1月1日:邮电部门办理的邮政储蓄业务与中国人民银行由缴存款转为转存款,邮政储蓄业务由代办改为自办。
8月6日:邮电部门代理发行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
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实施细则》颁布,规定:邮政储蓄、汇兑业务由邮电部统一管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金融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
1991年3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邮政储蓄恢复开办5周年题词:“发展邮政储蓄,为经济建设筹集资金”。
1992年5月9日:邮电部印发《关于开办国际邮政汇兑业务的通知》,自7月1日起开办邮政国际汇兑业务。
1993年7月1日: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新的《邮政汇兑资金清算办法》。
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
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中国邮政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清政府成立了大清邮政局,开始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历程。
在此之前,中国的邮驿系统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通信的需求。
大清邮政局成立后,中国邮政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
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邮传部,负责管理全国的邮政事务。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邮传部改名为交通部,统管全国的邮政、电信、铁路和航运等事务。
在2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的邮政事业发展迅速。
1909年,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开通,连接上海和巴黎。
1918年,中国邮政开始发行邮票,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龙邮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了交通部邮政总局,负责全国的邮政事务。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邮政事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政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邮电部成立,负责管理全国的邮政和电信事务。
1957年,中国邮政开始实行邮费改革,取消了邮件重量和距离的限制,实行统一的邮费标准。
在20世纪的后半期,中国的邮政事业发展迅速。
1969年,中国邮政开始实行邮件投递到户的服务。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邮政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6年,中国邮政开始实行特快专递服务。
1993年,中国邮政开始实行快递服务。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邮政事业继续发展。
2003年,中国邮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将原来的邮电分营改为邮政和电信分别经营。
2006年,中国邮政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始提供金融服务和零售业务。
2010年,中国邮政开始提供快递包裹服务。
在近年来,中国邮政继续致力于创新和发展。
他们通过引入新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例如,中国邮政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来提高邮件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他们还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来缩短邮件的投递时间和提高投递成功率;此外,中国邮政还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清朝时期1866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将各国使馆及海关往来文件的邮递移交海关兼办。
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赫德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
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是清海关试办邮政期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面值银3分和5分大龙邮票各10万枚。
7月29日,该套邮票运抵天津,随即分发北方各通商口岸,此即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8年3月1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改驿为邮,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并发行两种邮票。
这是我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在全国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并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
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
1903年5月16日,邮政总办帛黎发布通令,提出邮政经营方针为“常”、“速”、“妥”。
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置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
1911年5月28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1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驿归邮,各地方政府举办的文报局亦随之裁撤。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万国邮联(现名万国邮政联盟),并于9月1日起执行万国邮联的主要章程。
1921年10月12日,北洋政府公布《邮政条例》。
1922年12月,除日本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及沿南满铁路线的日本邮局和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邮局外,列强在华“客邮”基本撤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4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限令民信局停业,邮政通信成为国家专营事业。
1935年7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邮政法》,自1936年11月1日起实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邮政百年大事记
清朝时期
1866年12月,清政府总理衙门将各国使馆及海关往来文件的邮递移交海关兼办。
北京、上海、镇江、天津海关先后设立邮务办事处。
1878年3月9日,经清政府总理衙门同意,赫德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天津、北京、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海关试办邮政,成立海关邮务办事处。
1878年发行的大龙邮票,是清海关试办
邮政期间发行的中国第一套邮票
1878年6月15日,德璀琳函请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面值银3分和5分大龙邮票各10万枚。
7月29日,该套邮票运抵天津,随即分发北方各通商口岸,此即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8年3月1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改驿为邮,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并发行两种邮票。
这是我国独立自办近代邮政的开端。
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奏折,在全国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并委令赫德为总邮政司。
1899年5月8日,全国邮政按海关管辖区域划分为35个邮界,各邮界设立邮政总局。
1903年5月16日,邮政总办帛黎发布通令,提出邮政经营方针为“常”、“速”、“妥”。
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内置邮政司掌管全国邮政。
1911年5月28日,清政府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1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驿归邮,各地方政府举办的文报局亦随之裁撤。
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万国邮联(现名万国邮政联盟),并于9月1日起执行万国邮联的主要章程。
1921年10月12日,北洋政府公布《邮政条例》。
1922年12月,除日本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及沿南满铁路线的日本邮局和英国在我国西藏地区的邮局外,列强在华“客邮”基本撤销。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赤色邮政”。
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江西瑞金成立。
1934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限令民信局停业,邮政通信成为国家专营事业。
1935年7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邮政法》,自1936年11月1日起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成立,朱学范为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1949年12月10日~28日,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邮政工作会议。
1949年12月25日,中国与朝鲜在北京签署邮政、电报、电话三个通信协定。
这是新中国签订的第一个国际通信协定。
1950年1月1日,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并启用印信。
1950年2月13日,邮政总局与人民日报社签订报纸发行工作协议。
到1952年,邮发合一宣告完成。
1950年7月22日~31日,邮电部在北京召开大行政区邮电管理局长会议,决定实行邮政电信合一的管理体制。
大行政区和省分别设立邮电管理局,各地分别设立邮电局。
1955年4月1日,中国政府收回印度政府在中国西藏地方所经营的邮政企业及其设备和12个驿站及其设备。
1958年1月1日,邮电资费全国统一。
1958年7月1日,经中央批准,各省、市、自治区(北京市除外)邮电管理局自本月起下放地方,实行以省市区为主的邮电部和省市区双重领导。
1959年9月25日,北京邮票厂建成投产。
1962年1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邮电体制上收,除西藏仍以地方为主外,全国邮电企业实行以邮电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业务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70年1月1日,邮电部撤销。
邮政系统划归交通部领导。
1970年7月1日,铁道、交通、邮政合并组成新的交通部启用印章,交通部邮政总局印章同日启用。
国家邮政局新址大楼
1972年4月13日,万国邮联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1年起被非法剥夺长达20年的万国邮联代表席位。
1973年6月1日,邮电部正式恢复。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和大陆之间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两地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
5月开放对台湾平信业务,6月开放对台湾挂号信业务。
1979年3月30日~4月23日,第17次全国邮电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决定将邮电工作重点转移到以通信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1980年7月1日,邮电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
1984年10月16日,财政部决定从1984年到1990年,对邮电部所属企业实现的利润实行倒一九分成,即上缴财政10%,90%留邮电部门用于发展邮电事业,外汇收入继续按90%留成。
1986年12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颁布,自1987年1月1日起实行。
1990年7月31日,调整自1950年以来执行的邮政资费标准。
1993年7月5日,全国最大的邮件集散地和处理中心——北京邮政枢纽落成投产。
1997年10月13日~14日,邮电部副部长刘立清率中国邮电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并主持万国邮政联盟战略大会。
1998年4月28日,国家邮政局正式挂牌,刘立清任第一任国家邮政局局长。
12月底邮电分营完毕,邮政独立运行体制形成。
1999年8月23日~9月15日,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中国为万国邮联新一届行政理事会主席国,通过了《北京邮政战略》。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国际邮政技术设备展览和中国’99世界集邮展览。
第二十二届万国邮联大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