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

德国初等教育发展历程总结摘要: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文:一、德国初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德国初等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受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康德的影响,初等教育开始在德国得到重视。

在此基础上,德国初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公立学校为主、私立学校为辅的体系。

在德国,初等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为6至10岁儿童提供教育。

二、德国初等教育的特点和核心理念1.全面发展:德国初等教育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素质。

2.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强调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合作。

4.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尊重国家象征的品质。

三、德国初等教育的现状和挑战德国初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师队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存在教育水平下降的现象。

四、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提高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3.改革教育体制: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鼓励创新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共育,共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5.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初等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试论各国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我国教育带来了启示。

通过学习外国教育理念,我国可以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教育经验,推动教育改革。

跨国教育合作也为我国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促进人才培养。

文化差异也会对我国教育产生冲击,需要及时应对。

国际教育交流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创新发展,我们需要综合借鉴全球教育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开放,我国教育将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体系多样性、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教育理念启示、教育改革借鉴、跨国教育合作、文化差异、人才培养、教育创新发展、国际合作、竞争力提升1. 引言1.1 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是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教育体系的多样性。

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各国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北欧国家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而日本的教育体系则注重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讲究纪律和规矩,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

各国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可以借鉴和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点,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1.2 全球化时代的教育交流在全球化时代,教育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和分享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

通过国际间的教育交流,各国能够了解彼此的教育体系、理念和实践经验,从中汲取养分,促进教育的多元发展。

教育交流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往和合作奠定基础。

2. 正文2.1 各国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各国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1职教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德国学徒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

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个别专业是三年半,第一学年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

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过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考核和审定,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大部分学生是留在原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企业,还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师资队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

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如果是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教师每年还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派遣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最新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发-精选教育文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发-精选教育文档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发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介绍所谓“双元制”,指职业教育中受训者以学徒工身份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又以学生身份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文化教育,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

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职业分析为专业设置标准,以职业活动为课程开发的核心,以受训学员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以职业资格考试为标准。

在培训时间分配上,企业每周3—4 天,职业学校每周1—2 天。

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过程。

除了这一分散的培训模式外,还有一种“集中”培训形式,即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某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校、企业负责培训,行业协会负责考试。

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技能操作考核。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质量的提高;二是充分调动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职业培训效率。

在德国的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当中,“双元制”培训的比例要占到75%,进入职业学校也就意味着接受了“双元制”培训。

“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打基础性质的。

将来他们无论从事哪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必要条件。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特点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职业学校的教学应与具体的职业行动紧密结合,与多样化的思维操作紧密结合,也包括对他人有效行动的模仿。

职业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对所实施的行动进行反思,包括对行动计划、行动过程、行动结果的反思。

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运用手、心、脑等的学习,在专业技能、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均衡发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高等教育分流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成为必然。

德国高等教育在传统的学术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內部或之间进行两阶段的合理分流,分流时机适宜,形成了类型多样、结构协调、內外兼顾的机制,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分流具有重要启示。

[标签]德国高等教育分流因此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分流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第一阶段入学选拔时的分流:把学生分入不同的教育层次德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高等学校(含大学、高等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神学院等)、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

首先分析第一阶段入学选拔时的分流,即把学生分人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见图1)。

(一)进入学术性高等学校:两年基础学习德国没有高考,凡是完全中学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有资格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

9年制的完全中学是德国唯一的传统高级中学,后3个学年以讲座制代替班级制。

学生通过毕业考试得到证书(Abitur),就可以直接进入学术性大学学习。

无学术性高校入学资格,但在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学院完成基础学习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在普通学术性高校继续学习相应专业。

一进入学术性高等学校,就意味着开始了其基础课程的学习阶段。

前两年学习基础知识,第一、第二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三、第四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只确定了大方向而没有确定具体专业。

(二)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实践能力强具有专科高中毕业证者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有资格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高等专科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初,实行短期、职业性的高等教育。

它要求人学者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历。

在实科中学(Realschule)学习的学生,在6年的中学阶段已有一定的实践训练,在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之前,已经历过两年专门学习,其中一半时间用于动手能力训练,毕业后进人技术学校和高级技术学校实习,进而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另外,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1995年确认:学生可在专科高中以外获得高等专科学校入学资格。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跨文化教育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启示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Germany have developed deeply and widely.The essay will firstly discuss
the meaning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give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nd descri be
“跨文化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本文还捋介绍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具体
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并对其进行简要地评述。最后将对目前德国对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关注点进 行总结,并探讨其对我国新时代教育的届示。
【关键词】教育;跨文化教育;德国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urned up since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culture and it developed consta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s well as its theories.In 1 992,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fUNESC01 raised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m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m cultures.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及最中国启示

德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音教101班乐心悦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国家的平稳发展,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教育领域。

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那么归根结底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是以教育为基础的。

其中最重要的是覆盖面广而又基础的中小学教育。

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德国的小学教育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音乐教师的培养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德国、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启示正文:一、德国近年中小学教育改革动向德国作为一个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曾再各个领域培育出了众多轰动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人才,例如贝多芬、歌德、马克思等。

德国的中小学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全适合德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与高等教育一样,中小学教育也属于州辖文教事业,有关学校教育、活动都有各州通过专门的法律来制约。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教育的崛起,国际中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德国基础教学的不足也日益明显。

德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发展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整体发展趋势,德国各州在原本制定的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法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简化管理机构,扩大学校权限;缩短高中学制;加强质量管理,引进水平测试;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参与意识;强化外语语言教学,推广双语授课;普及电脑知识,鼓励学校上网。

放眼看去德国教学体制的新举措并不新鲜,在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除了德国所提到的缩短高中学制之外,无一不是我国所追求的。

回望小学、初高中12年,学校的管理机制加强了;阶段性测试增加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经常在校大会上所提倡的,同样学生的素质看似提高了;英语教学也开始普及各小学教育中;老师从单纯的讲课参入了多媒体ppt的使用。

中国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进步,但学生的压力日益增大,弊端也日益明显。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启示

德 国教 育 体制将 高 等教 育也 分为两 大块 。一 块 为普 通 大 学 教 育 , 程 涵 盖 了教 育 、 乐 、 术 、 课 音 艺 宗
教 、 学研 究 、 科 医学 等 领 域 , 主要 培 养理 论 型 研 究 人
要 目的之 一 , 是 为 国家 多 培养 合 格 的 实 用 技术 人 就 才, 而实 现这一 目标 的措 施 之一 就 是 双 元 制 的 职业
中 图 分 类 号 :G3 l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3 1 ( 0 1 0 10 1 1 2 1 ) 3—0 5 0 4—0 3
目前在 西方 国家 中 , 论理论 还是 实践 上 , 国 无 德 职业教 育都 领先 于其 他 国家 。其 理论上 的 独创性 与
第 3期
刘 淑 娜 等5
领 域得 到 强 化 后 , 课 程 的针 对 性 和 应 用 性 更 强 。 其 举 例来 说 , 企业 管理 课 程 虽 说 在 许 多 大学 和 高 职 院
校 里 同时开 设 , 高 职 院校 课 程 往 往 因其 更 有 针对 但 性 和 实践性 而 备受 企业欢 迎 。高 职 院校 的学 生不 经 过社 会 实践是 不 能毕 业 的 , 因此 这 些 院 校 同 社 会 的 联 系 也 就更加 密 切 , 业 生 动 手 能力 也 更 强 。我 国 毕
我 国现 阶 段 的 初 、 级 职 业 技 术 学 校 。 如 果 职 业 学 中
校 的毕业 生还 有 兴趣 继 续 深 造 , 选 择 高 等职 业 学 可 校, 接受 更 系统 的理论 和专 业技 能培 训 , 即人们通 常 所 说 的 F 高 等专 科 院校) H( 。
式都 有不 少值 得我们 借鉴 之处 。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列笑君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2期◆摘要:从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出发,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首先从德国职业教育培训质量高、师资队伍优秀、社会承认感强等特点进行探究,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再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得出正确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措施。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质量低、师资力量较低、社会认同感较弱等问题,与德国的职业教育仍有较大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德国;中国;职业教育本次研究力图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展示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具体完整的发展形态,同时结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一、德国职业教育简述(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德国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时期,最初在工业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之后缓慢发展,十八世纪到了十九世纪前半期,德国其实还是个农业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德国一跃成为一个机械输出国,成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国,其中技术人才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二战,德国惨败,导致德国分裂成东、西两德,但是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仍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其中,文章中提到的“德国”专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国为何能吸引越来愈多的德国人接受职业教育,概括而言,主要有四方面发展的条件: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政府政策的驱使;③职业教育所带来的良好的发展前途;④企业的支持和配合。

在四方面的配合下,使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1.技术人才含金量特别高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证书是全世界认可的,德国的技术人才也是得到全世界肯定的。

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包括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社会能力是指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框架体系、运行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搭建各类、各层次教育的“立交桥”,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德国的教育体系设置了不同类型教育的沟通渠道,为每位国民提供了终生教育的机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而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是单线联系,互不相干,整个教育体系是一种松散结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网络,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因此,迫切需要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和兴趣特长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间自主选择的教育体制,如建立中职与技工学校“学分互认”制度,建立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为设置标准,从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设置本科、学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院校,形成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和成长机制。

当前要抓好中高职链接和各类职业教育统筹衔接,防止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发挥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和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政府统筹和规范,优化配置资源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办好职业教育是省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地方政府的统筹与规范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本地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为此,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加强资源整合,避免同质化办学。

“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各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特色明显,优势突出,设置的专业数量非常精干。

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双元制”的做法,坚持整体规划。

洋为中用——德国教学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启示

洋为中用——德国教学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启示

影 响 。然 后完 成 1 3个选 答 问题 ,回答 5 必答 题 , 个
“ 用人 ”危机 、没有 “ 法律 ”约束 、没有 “ 任 ” 责 激励 、没有 “ 积极 性 ”进发 ,学 生到 企业 实 习只是
学 校 的一 相情愿 , 多数企业 甚至 很不 愿意 接受 学生
5张桌 子 ,每个 桌子 1个 问题 ,5个人轮 流转 桌子
律 形式 保 证职 业 教育 的 实施 。 ②重 视 双元 制职 业 教 育 ,这 是 德 国职 业 教 育 的核 心 部 分 , 界 独 一无 是世 二 的 ,是战 后 德 国工 业腾 飞 的 “ 密武 器 ” 秘 。这 种 训练 充分 调 动 了企业 界 的积 极性 , 形成 了学 校和 企 业 的双重 培 养 ,可 以在 真 实 的工作 中学 习技 能 。③
2 9 第1 总 6 ) 0 年 6 第8期 0 期(
中国 玩代毂甫 各 蒙
洋 为 中用一 德 国教 学体制 与教学 方法 的启示
胡 珊
北 京 信 息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北 京 10 1 005

要 :以双元制教育为标志的德 国职业教育引领世界教 育潮流,是德 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然
理论考试,通过者方被承认具有某种职业资格 。 因
多 。
中 观代瓣 蒙 园 各
此 , 国的职 业学校 毕业 生能 直接 作为 一个 熟练工 德 人 或技术 人 员参加 工作 。 然 而 ,德 国的双 元制 在 中国不可 完全 复制 。由 于 国情 不 同、职 业教 育 的历史 背景 不 同,在 德 国为 了竞 争未来 技术人 才 ,由企业 主动招 收学 徒 ,与职 业 院校 共 同承担 教育任 务 。 中国 的职 业教 育学 生 而 是 学校招 收 的,企 业没有 参 与到学 生培 养 中去 ,由 于缺 少动 力 , 数企业 不 能为学 生提供 足够 的实习 多 岗位 。 且 中国每年数 以百万 的毕业 生与 在职 人员 况

德国英语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德国英语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学实践探索・德国英语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李 茜摘 要:作为非英语语言国家,德国的英语教育耗时短、成效高。

本文从德国的教育体制,英语教学、英语师资培 养以及德国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德国英语教育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高校的 外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德国英语教育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英语教学改革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2-0157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国家积极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科技大学转型发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深,英语成为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如何积极配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求进行自身调整成为转型高校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国不仅职业教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其英语教育在非英语语言国家中也名列前茅。

总体上说,德国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时间要少于中国学生,但德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显著高于中国学生。

除了欧洲特殊的语言文化环境外,什么原因使德国能以较短的耗时达到较高英语教育效果。

本文从德国的教育体制,英语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讨论德国英语教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德国的英语教育1.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与我国一样,可以将国民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但德国各阶段的持续时长及学生的分流与中国有较大差别。

德国的学前教育阶段为期3年,初级教育为期4年,在初级教育之后即进行学生的分流,学生在中级教育阶段被分流到四种类型的中学: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和综合中学。

普通中学也被称为职业预科,学制5~6年,学生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实科中学学制4或6年,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接受职业培训,或者升入文理中学的高级阶段;文理中学学制7或9年,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高中,学生毕业后进入大学学习,也可以选择进行职业培训;综合中学是德国在国际教育改革的影响下产生的新型的中学体制,兼有前三种中学的特点,综合中学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进行转换,学制一般为6年。

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T HEORY理论研究编辑 祁 娜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认识与思考文/陈元高2017年12月3日至12月17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安徽省人社厅组织的技师学院院长赴德国进行职业教育体制的培训学习。

通过上课学习、教育实践、参观考察、交流座谈等方式,笔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更新了理念。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目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工作。

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企业和职业学校都是他们的培训场所。

“双元制”培养方式为德国经济腾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德国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第一强国。

“实体经济+职业教育”,正是德国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1.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必须是要营利的,学校必须是要育人的。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教育调节、法律法规的约束等,使得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现教育的人本性目标。

2.教育部门主导、众多部门合作的职业教育体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得以运行,是因为它由教育部门主导,经济部门和劳动部门协同,由地方和行会实施,由科研机构支撑的。

“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学习场所和稳定的生活保障。

3.由法律法规保障的教育体制尽管德国16个联邦州享有文化、包括教育的主权,但“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职业教育,则由德国教育部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的权限予以指导。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进行开发,其本质是一种教育调节的、以企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制度。

4.政企共担资金支持的教育体制德国的职业学校实行全额拨款制度,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职业教育成本。

学校教学设备、教材由州政府统一安排采购,确保教材和设备标准统一,软硬件设施水平先进。

充足的财政经费供给,也保证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实训条件的改善。

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作者:孙晓敏来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年第06期摘要:“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带来了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被认为是一种高质量的象征。

作为世界制造的最大供应者——“中国制造”为什么不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这显然与“德国制造”技术工人的高素质密不可分。

德国是如何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具有如此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呢?这显然又与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分不开。

文章将从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体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有益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07-03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也成为各国纷纷借鉴的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是一种以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究竟是怎样开展的?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1. 广义的人才观。

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的定义范围不单覆盖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包括只要能够在普通行业中人尽其才的个人。

无论哪个行业,只有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整体爆发力。

正是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及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才使得德国在拥有大批杰出科研人物的同时拥有了大批优秀的制造业技术工人。

而中国对人才的定义概括起来讲则是指“德才兼备、贡献较大”的一些人。

正是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引下,人们为了成为“人才”便纷纷选择进入日后学历层次较高、潜在社会地位较高的普通高等学校学习,而不会主动选择职业院校。

2.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德国非常重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主线。

德国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教育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彭晓兰【摘要】专业设置注重社会市场需求,培养规格着眼岗位内涵发展,教学组织凸显职业现场情境,教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职业生涯引导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主要特色.在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要注意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办学定位注重国际视野,专业开发注重科技含量,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实效,教师素质注重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注重关键能力.为了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将努力提升办学导向内涵,拓宽校企合作途径,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期刊名称】《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1-3,6)【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特色;启示【作者】彭晓兰【作者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33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1.6212010年10月14日至11月13日,经国家外专局、教育部批准,我随中国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培训团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8天的研修培训。

培训期间,我们听取了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 (BIBB)、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1AB)、巴符州国际职业教育研究所 (1FB)等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就德国职业教育和大学双元教育相关内容所作的报告,访问了巴符州文化青年与体育部、大盖劳职业学校等教育机构和部分企业,并重点在路德维希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详细了解了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做法。

本人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下面在分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就我国高职教育新一轮发展和我校教学改革如何借鉴德国先进经验等问题谈谈看法。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和社会进入大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Fachhochschule简称 FH)应运而生,并成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与建议

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与建议

嚣妻Ⅵ裂群一心s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与建议邹晓(广东广州510630)中圈分类号,01文献标识码:A文章■号:1671--7597(2008)0610144--01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行“双元制”,即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教学而得名的。

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

学生的考试既要考基本理论,又要考专业技能,还规定企业主需付给实习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

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的思想被认为是办出职教特色的重要标志。

正因为这样,德国“双元制”模式被引进到中国。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国家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在政策和财政投入上都大力支持,但是,现行的职业教育无论在倡导主体、发展状况、定位、人才培养,还是在师资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的地方。

而德国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可以值得我们借鉴。

一、致府、企生和职业院梭在职韭苏膏中麓知何扮演角色在德国,政府和企业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前者是职业教育的政策制订者和捍卫者,后者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企业普遍认为投向职业教育是对未来投资。

通过签订协议建立学校与工厂企业的挂钩关系,明确规定各方的义务和职责,互相配合。

目前,我国在职能界定方面,政府对职业教育应提供何种支持和服务,承担何种责任和义务界定还不够明确,企业及中介组织对发展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界定也不够清楚。

尽管政府部门、企业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可是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认可,这一现象在经济落后省份尤其严重。

职业院校的服务意识缺乏,学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树立为地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观念。

=、职业教育如何巧妙取得平夤麓晨德国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配合和支持全民提升职业素质,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均同等重视,两种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均起到关键作用,两者虽不能替代对方,但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德国双轨制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本文拟从德国双轨制教育的成功来寻
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教育现状的不足, 继而探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迪.
【 关键词】 国; 德 双轨制教育; 职业教育
二战后的德国在废墟上创造 了一个举 世瞩 目的经济奇迹 , 适的工作。二是就业选择 多样化。职业培 是通往职业生涯的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之所 以取得如此辉煌 的成绩 , 与德

条重要途径 , 选择何种职业培训完全 自 , 以参加的培训 愿 可
国高水平、 高起 点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制教育分不开 。正 职业多达 30 5 多种。 三是从业资格 分层化。 学生中学毕业后, 有 如德 国前 总理科尔所说 : 经过 良好 的职业培训 的青年是我 国 “ 到高校继续学习和参加职业培训两条渠道 , 只有约 4%的成绩 O 最大 的资本, 是我国经济稳定的保障 ” 。德国推行的“ 双轨制 ” 职 优秀 者可 以成为大 学生, 而约有 6% 0 的中学毕业生参加职业培 业教育, 为德 国培养 了大量技术 型、 应用性人才 , 民族经济迅 Oa不同的职业培训岗 使 I l 位对培训生有不同的资格要求。 如科隆
高等教育 和职 业教育 的认识有 一种误 区 , 为职 业教育是“ 认 二 对合理的分布, 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 高不成低不就 ” 的问题 。四
流 教 育 ” 。

是国家的重视, 突出法律地位。 国家把职教纳入法制化轨道。 对 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是职教发展的前提.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

德国的双轨制教育
二、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不足 1 .对职业教育的偏 见。 9 8 19 年发布的《 中华人 民共和 国高
论课, 其他时间到企业集中学 习实践课。企业 与学校密切配合 , 等教育法》 第十六条: 高等 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 本科教育和 共同负起培养企业员工 的责任 在学习培训 中享有一定数量的 研究生教育 。而 目前 中国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 是以技师、 技工

德国农业MBA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为例

德国农业MBA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魏恩斯特凡-托里斯多夫大学为例
农 业 MB A教 育 已成 为 德 国 面 向农 国立 高 等 学 府 。 多 年 来 ,其 农 业
习 阶 段 。如 果 学 生 已经 完 成 被 学 校认 可 的实 习 ,可 以直 接 申请 第
业 企业及 其相关行业 培养高级 经 MB 教 育 坚 持 突 出 特 色 、注 重 质 A
世棼 鏖业 WodAr uue r gclr l i t
德 国 农 业
教 育 模 式
及其对 中国的启示
以魏恩斯特凡一托 里斯 多夫 大学为例
人 力 资 源
李敬 锁 范 杰
摘 要 :德 国 农 业 MB 人 才 为 德 国 农 业 和 农 村 的 发 展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魏 恩 斯 特 A
表 1 魏 恩 斯 特 凡 一 托 里 斯 多夫 大 学农 业 M B 课 程 设 置 A
类型

② 农业 咨询 和农 业 人 才 培训 机 构 ;
第_ 学期 二
程 课
第 四学期
程 学分 5
③农业 贸易及 服务性行业 ,如 国
内 外 农 业 贸 易 、农 产 品市 场及 价 格 预 测 、销 售 咨 询 服 务 ( 被 保 植 护 、饲 料 、肥 料 、农 机 、食 品) ;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德 国 魏 恩 斯 特 化 办 学 发 展 道 路 , 与美 国 、俄 罗 凡一 托 里斯 多 夫 大 学农 业 MB A是 斯 、中国、乌克兰 、蒙古等 l 个 8
校要求完成第一学期 的实习任务 ,
作 者 简 介 :李 敬 锁 (9 8 ) 男 ,双 硕 17 一 , 士 ( 理 学 和 德 国魏 恩斯 特 凡 一 托 里斯 多夫 大 管 学 农业 MB ,青 岛农 业大 学 经管 学 院讲 师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教育体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十期李工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1988年、2009年先后访学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柏林自由大学。

代表著作有《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等,译著有《纳粹德国的兴亡》。

个人学术论文集有《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曾在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及《世纪大讲堂》栏目做特邀嘉宾。

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多次应邀在国内20余所著名高校讲学。

嘉宾名片德国是欧盟中最大的经济强国,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健全的国家。

与意大利等国家主要依靠旅游来发展经济相比,德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完全依靠制造业出口为生的国家。

这使它不仅没有受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在今日的欧债危机中,更是以“一枝独秀”的形象而令世人瞩目。

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德意志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他们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

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厂”,主要体现在组装环节,靠的是中国人廉价的劳动力。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思考中国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德国为何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出品制造业大国,对中国有启发性。

“国兴科教”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第一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迈进现代化门槛的国家,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

德国人虽然在战争中失败了,但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出哲学家的民族,他们在思维、思辨方面胜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国家,像我们中国,在1840年遭遇了鸦片战争,却要拖到58年以后的1898年才搞戊戌变法,这样的变化肯定是要失败的,而德国在1806年“挨打”,1807年就开始变革,一对比就看出差别了。

而且德国很快地在三年后开创了柏林大学,自1810年柏林大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建立以来,德意志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伟大成就,并成为了世界的样板,不仅是它的欧洲邻国,而且连远隔重洋的日本、美国都纷纷仿效。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大学体制,都要追根溯源到德国的大学,当时的大学就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等教育理念及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制,包括教学方法、用人制度等。

可以说,1810年的柏林大学开启了人类教育现代化的历史。

德国为什么要办教育呢?威廉三世说过:“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

”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了的。

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有这样一个头脑清醒的君主,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普鲁士的大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与“国兴科教”战略联系在一起,“教育”与“科学”成为了改革派官僚们的口号。

普鲁士政府决心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素质,以求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使德意志民族能早日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并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年轻人的学习动机我们办了三十年的教育,却没有走出“死胡同”。

一名年轻人,能否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关键在于学生们的学习要有一种新动机,“为谋生而学习”在德国是遭人鄙视的。

为什么中国人都在“为谋生而学习”,而德国人却能将“受教育”视为一种“国民义务”呢?自1807年大改革以来,德意志人必须服从三大义务,即:(1)纳税。

纳税是光荣的。

我们国家没有培养“纳税人”的意识,反而出现了许多“逃税人”,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吃皇粮”的人;(2)服役。

中国人认为服役是“特权”,这与真正的爱国情怀是有一定区别的;(3)受教育。

德国人认为对社会最好的贡献是“受教育”之后成为“合格公民”。

中国自隋唐立科举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传统。

一般的中国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而是为了个人自我身份的提升和显赫地位的获取。

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鄙视生产第一线的劳动”的,“勤劳”变成了一种无奈,这是现代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

中国政府虽强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却并没有实行真正的教育免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太少,因此教育上的成本负担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来了。

教育对于家庭是最重要的事情,因而造就了庞大的“教育产业化市场”,这种市场一旦在人口拥挤的中国形成,日益上升的学费便立即成为每个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

当今中国人个个争先恐后,力争早日爬出贫穷的泥潭。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便很自然地将“谋生”与“受教育”直接挂起钩来。

都说教育是“投资”,“回报”在哪里?因此中国年轻人进大学“不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科举”,“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求职。

”一方面,在今天中国每年招收的600万以上的大学生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学法、管、机。

另一方面,中国的职业高校却由于“生源危机”而日益萎缩,更没有几个人愿去读中专性质的职业学校。

职业高校弃学新生中的80%都毅然选择了“复读”,以致中国现今职业高校的“生源缺口”高达40%左右。

这就必然导致中国到处出现缺乏能实际动手的技术工人的现象,甚至连高薪聘请也招不到人。

在德国,高级技工占全国技工总数的比率超过40%。

按中国现今的规划,这一比例也至少应达到15%,然而中国目前却只占5%,缺口高达至少700万人以上。

这样,直接与生产流程打交道的就只能是那些提前退学、没有接受过很好文化教育的“打工仔”了。

我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不仅造成了生产工艺难以达到设计要求,影响到产品质量,使“中国制造”难上档次,而且制约了新兴服务业水平的提高,成为了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这种教育体系既产生不了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也不能为社会提供多少愿意奉献自身的个体,却制造出不少“投机分子”,他们渴望能受益于社会提供的各种好处,而丝毫不关心如何回报社会的问题。

如今,中国“出国潮”愈演愈烈,学成后回国的人少之又少,实在很值得反思。

可见中国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德国过去的传统社会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在这种等级制中,最有地位的是贵族,不是官僚。

官僚是被称为“公仆”的。

平民子弟虽可通过读书成为公务员,却不能成为贵族。

因此,从等级社会脱胎而来的德国,没有造就出一种类似于中国式的“官本位”传统。

德意志世界中的普鲁士是世界上最先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国家。

早在1763年8月2日,世界上第一部《普遍义务教育法》就在普鲁士颁布。

菲特烈大帝在极为贫弱的18世纪就已经开始将贯彻“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了。

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发现,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需要8个警察一天24小时地严密监视,才能保证这个人不犯罪。

也就是说,不接受教育,不仅是你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安危的事。

国家政府虽强制实行义务教育,但这种义务不仅是国民要去承担的,更是国家政府要去承担的。

国家承担的义务就是逐步做到对教育实行全面免费,但不允许学生逃学。

凡逃学者,其家长是要被罚款的。

因此,在德国,读书首先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的途径来出现的。

独具特色的“教育三轨制”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就开始着手建立起一种现代教育体制的“三轨制”,这套体制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合理的教育体制。

在全民免费教育的前提下,一个孩子在4年制的国民小学毕业后,完全能凭自己个人的兴趣与志向或是家长的意图,对6年制的普通中学、8年制的实验中学和9年制的人文中学进行选择。

这三类中学的学生毕业后,无需经过考试,便可直接升入三种不同的高校:职业高校、专门学院和综合性大学。

两德统一后,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这一“教育三轨制”体制又有了新的发展,即在中学这一阶段增设了“综合中学”,另外,在实科中学领域安排了多条发展道路。

但从高等教育的角度上看,它仍然是“三轨制”的体制。

职业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做高级技工,专门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做工程师,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上层建筑领域的工作,只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去竞争大专院校教师岗位。

因此,国家政府虽要求“人人都要接受高等教育”,但并没有出现“亿万人同走独木桥”、“人人都要读大学”、“个个都想混博士”的局面。

这就保证了德意志人才分布的合理性。

德国中学生的70%是读职业高校的,还有10%是读专门学院的,其余的20%是读综合性大学的,这种教育结构是相当合理的。

如果从事高层次综合性研究的人才过多,超过了本国经济的承受力,必然造成人才外流和浪费。

在德国,科学研究上的任务是交给综合性大学中的教授和学者们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任务是交给从专门学院中毕业出来的工程师们的,而将具体的产品制造出来的任务是交给从职业高校中毕业出来的高级技工们的。

由于德国人将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因而没有出现工程师、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现象。

中国人讲“学以致用”,而德国人讲“学以致知”,这种社会风气使德国人很少去考虑将这些东西与职业选择直接挂起钩来,因而也使“受教育”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国民义务”。

至于在职业选择上,一名刚出茅庐的德国青年,选择职业上的出发点,首先是个人兴趣,其次才是职业前途和工资待遇,在专业上一定要能适合自己的爱好和才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劳动呢?因为德国实行三休日,每周工作时间为32小时,所以觉得做一个工人没什么不好,与所谓的知识分子上级层次差距很小,是一个人人搞劳动的国度,也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度。

在德国,最被人瞧不起的行当是“公务员”。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男性青年像德国的男性青年那样,做“蓝领”比做“白领”还要吃香。

正是由于拥有大量高技术的工人与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才共同造就了“德国制造”在世界上的神话。

它反映出德国人的心态与品质:自信、稳健、不随波逐流、脚踏实地、干自己擅长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而从根本上保证了德国高科技产品的质量。

很值得中国人去学习。

记者叶小平实习生周颉邢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