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标准单元设计技术
人教版《声现象》 大单元教学设计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声现象》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课时) 第二章第1节2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课时) 第二章第1节3 2.2 声音的特性第二章第2节4 2.3 声的利用第二章第3节5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二章第4节单元分析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年版) 》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主题。
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多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能对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推理, 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本单元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部分组成。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让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有关声的知识。
声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
因此,对声全方位的感知可以通过设计有趣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获得,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
对“声”既熟悉又陌生,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与声有关的现象,但这些知识只是关于声的“前概念”和经验性认识,其中有的是基本正确的,但有的则是不合理的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联想与建构的方式,才能便于开展较为专业的知识学习。
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单元学习目标是制定单元作业目标的依据。
作业目标更全面,描述更。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圆》单元设计
1.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垂径定理、切线定理、圆周角定理
3.运用圆的性质和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2.1 圆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课型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圆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主要学习圆的两种定义以及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是后边全面接触圆的相关内容的基础。
学好本节课,理解好相关概念是学习后面的前提。
学习者分析
(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圆是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章的第一节课,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通过对称、平移、旋转、说理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圆是研究曲线型图形的开端,作为一种特殊的曲线型图形,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的能力,对于圆的描述概念的引入并不算难,但圆的集合概念是一个新的内容,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在一个身临其境的活动中操作、交流和感知获取知识。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教案单元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案全套-单元设计第一章:冲压模具概述1.1 冲压模具的定义与作用1.2 冲压模具的分类1.3 冲压模具的基本结构与组成1.4 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流程第二章:冲压模具设计基础2.1 冲压模具设计的原则与要求2.2 冲压模具设计的基本步骤2.3 冲压模具设计中的关键因素2.4 冲压模具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第三章:冲压模具制造基础3.1 冲压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与要求3.2 冲压模具制造中的材料选择3.3 冲压模具制造中的加工方法3.4 冲压模具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检验第四章:冲压模具的装配与调试4.1 冲压模具装配的基本要求与步骤4.2 冲压模具调试的目的与方法4.3 冲压模具装配与调试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4.4 冲压模具的维护与保养第五章:冲压模具的应用与案例分析5.1 冲压模具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与发展5.2 冲压模具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3 冲压模具的创新与改进5.4 冲压模具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六章:冲压模具CAD/CAM技术6.1 冲压模具CAD/CAM技术的概述6.2 CAD/CAM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中的应用6.3 CAD/CAM技术在冲压模具制造中的应用6.4 冲压模具CAD/CAM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第七章:冲压模具的仿真与优化7.1 冲压模具仿真的意义与目的7.2 冲压模具仿真的一般流程7.3 冲压模具仿真的常用软件及其特点7.4 冲压模具仿真的结果分析与优化第八章:冲压模具的安全与环保8.1 冲压模具安全的重要性8.2 冲压模具安全设计的原则与要求8.3 冲压模具安全检测与故障诊断8.4 冲压模具的环保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第九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实例分析9.1 冲压模具设计实例分析9.2 冲压模具制造实例分析9.4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的拓展与应用第十章: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考试与评估10.1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考试形式与内容10.2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评估标准与方法10.3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考试与评估的注意事项10.4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考试与评估的结果分析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冲压模具的分类、基本结构与组成解析:冲压模具的分类、基本结构与组成是理解冲压模具的基础。
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4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表格式)
浙教版七上科学§2.4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课题 2.4 生物的分类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课时选自新浙教版七上第二章第4节生物的分类,这是在学习了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的基础,对生物进行一个初步分类。
所以是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高度概括;对生物分类的内容较为抽象,讲起来费劲,学起来费力,学生也不容易弄懂。
本课时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生物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本节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可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分类的过程、清晰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列举出动、植物的主要类群。
分类实际上就是对生物的物种进行归类,分类等级中“种”是最基本的单位,这也为后续学习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及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等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分类的意义,理解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运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根据检索表辨认生物;科学思维:理解并尝试使用二歧分类法对生物进行分类;探究实践: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发展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升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态度责任:参与分类活动,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树立分类的意识。
重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生物分类的单位难点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填空导入: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有几百万种,其中一百多万种动物、几十万种植物,在我们周围还存在着种类和数量更为惊人的微生物。
数目如此庞大的生物种类,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识别和研究它们呢?导入新课讲授新思考讨论: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取用各种物品,如何快速找到我们所需的物品?1)为了尽快找到所需的衣服,你一般会怎么存放衣物?参考:分类存放2)学校图书馆有上万册藏书,这些书籍是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的?参考:分类摆放3)到超市去购物时,如果你要在较短的题意里购买到如图所示购物单上的物品,该采用什么方法?参考:①先将购物单中的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洗衣液和肥皂为一类,筷子和汤匙为一类,笔、圆规和文件夹为一类,话梅和薯片为一类;梨为一类。
第二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原理
数字ASIC按照版图结构和制造方法分为全定 制和半定制两种实现方法。
全定制法是一种基于晶体管级的手工设计版图的设计方法。全 制定ASIC的各层掩模都是按特定电路功能专门制造的,设计者必须 从晶体管的版图尺寸、位置和互联线开始设计,并据此确定整个电 路的布局布线,已达到芯片面积利用率高、速度快、功耗低的最优 化性能。涉及需借助全定制版图设计工具来完成。设计全定制ASIC, 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丰富的半导体材料和工艺技术知识,还要具有 完整的系统和电路设计的工程经验。 利用全定制法设计的电路面积利用率最高、性能较好、功耗较低、 集成度高、工作速度高,但其设计制作过程人工参与的工作量大、 设计周期长,而且容易出错。 全定制法比较适用于批量较大的产品,如:通用中小规模集成 电路设计、有特殊性能要求和功耗要求的电路设计、处理器中的特 殊功能模块电路的设计等。
ASIC按照设计方法的不同分为: 一、模拟ASIC 二、数字ASIC
ASIC
数字ASIC
模拟ASIC
全定制
半定制
线性阵列
模拟标准单元
门阵列
标准单元
PLD
图2-1 ASIC的分类
模拟ASIC由线性阵列和模拟标准单元 组成。由于模拟电路的频带宽度、精度、 增益和动态范围等暂时还没有一个最佳的 办法加以描述和控制,因此与数字ASIC相 比,它的发展还相当缓慢。但模拟ASIC可 减少芯片面积、提高性能、降低费用、扩 大功能、降低功耗、提高可靠性以及缩短 开发周期,因此其发展也势在必行。
半定制法是一种约束性设计方式。约束的主 要目的是简化设计、缩短设计周期、降低设 计成本和提高芯片成品率。半定制法按逻辑 实现的方式不同分为:门阵列法、标准单元 法、可编程逻辑器件法三种。
• 门阵列法
第二章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1》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二、单元教学规划层层递进,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从设计的涵义讲起,到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一般过程。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起始课,本章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本章乃至全书的重点。
设计的一般过程更是全书核心。
技术试验及其方法是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走进情任务引案例分系说明a Ad C(1)注重在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考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重视学生参与技术试验的态度、开展研究的品质、动手实践的能力等,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强调的方面。
(3)重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4)实践项目要追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学生的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5)通过对学生听课、讨论、反馈、联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注重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而有客观的评价。
9.教学反思1.一条主线引领全单元。
以班级学生秋游公园系列活动为本单元各节的走进情境,导入亲切,自然,引人入胜。
2.以项目教学——座具(公园座椅及便携式校凳)的分析、设计、制作、试验为红线贯穿全单元教学。
突显大单元完整的、系列的设计。
3.教学安排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重难点突出。
4.教学中,注意了师生互动,教师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与练习、简单设计制作与试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10.单元作业/测试:一、选择题1.关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B.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C.设计是技术的平台,没有设计基础,技术将难以表现和实现D.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2.以下侧重于艺术设计范畴的是( )A.电饭堡 B.候车亭 C.风扇D.雕像3.随着防伪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设计也不断变革。
与第四套人民币相比,第五套人民币的防伪设计上又有了重大突破,新增了光变油墨印刷图案、隐形面额数字等多项防伪技术。
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单元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2
《第二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单元教学设计1三、课程标准及目标分析(一)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1. 本章对应课标的内容要求(1)在运用数字化工具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针对具体学习任务,体验数字化学习过程,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
2. 本章对应的学业要求A3: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方法。
(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A4:能够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工具开展学习。
(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A6:能够利用软件工具或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计算与呈现。
(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A8: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完成分析报告。
(信息社会责任、计算思维)3. 本章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教科书《数据与计算》的第二章,将带学生学习“知识与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章节与模块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准备。
本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项目学习活动为途径,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数据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章的项目主题是“数字化工具开启高中生学习新模式”,通过“茶水最佳饮用时间问题”、“风扇等家用电器档位问题”以及“自行车安全转向问题”三个项目的探究,让学生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体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活动过程。
通过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以及在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优势,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数字化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
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
计算思维:按照问题解决方案,选用适当的数字化工具或方法获取、组织、分析数据,并能迁移到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评估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根3据需要合理选择。
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运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策略管理学习过程与资源,完成任务,创作作品。
第2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2.1-2.2
12
机械传动系统的特性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系统应具有良好的伺服性能, 要求机械传动部件应有足够的制造精度,满足快 速稳定和高效的要求,还应使机械传动部分动态 特性与执行元件的动态特性相匹配。 机械传动系统的主要特性有: 转动惯量 阻尼 刚度 间隙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13
转动惯量
转动惯量过大的不利影响:
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与支承刚度,以减小结构的 弹性变形
通过刚度、质量和摩擦系数等参数的合理匹配得到 适当的阻尼比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9
常用传动机构及其传动功能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10
传动机构的发展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传动机 构不断适应新的技术要求: 精密化 高速化 小型化和轻量化
6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7
2.机械系统设计要求 机电一体化中的机械系统应满足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以达到伺服系统的设计指标: 1.高精度 2.动作响应快 3.稳定性好
3. 设计内容 机械本体设计
无间隙、低惯性、低振动、低噪声和适当阻尼比的要求
机械传动设计
机械传动的控制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11
传动机构的设计内容
包括系统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 估算载荷 选择总传动比,选择伺服电机 选择传动机构的形式 确定传动级数,分配各级传动比 配置传动链,估算传动链精度 传动机构结构设计 计算传动装置的刚度和结构固有频率 做必要的工艺分析和经济分析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的单元技术
Ek
1 2
Jerwk2
∵ E Ek
∴
Jerim 1m i(w vik)2jn 1Jj(w w kj)2
第二章技术设计的基础第三节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课件
其内容包括: 适用范围、引用标准、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环境
条件、安全性能、噪音、调速、照明、结构要求、外观等)、 试验方法、检测规则、标志标签与包装等项目。
三、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
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必须遵守的步骤,省略某些步骤会带来设计 的缺陷,甚至造成重大的失误,最后导致设计失败,给国家和人民带 来重大的损失。
2.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
(1)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产品设计应以普通人群为标准, 还应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独特需要。 (2)静态的人群和动态的人群:人们在使用产品时处于静态 和动态两种状态交替之中,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 寸(是指人的构造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是指人 的功能尺寸,包括人的动作范围,体形变化等测量数据)。
• (3)舒适:人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的状态, 操作或使用的姿势能够在人们自然、正常的肢体活动范围内, 从而使人不致过早地产生疲劳。心理上的舒适感是人机关系 应当考虑的目标。
• (4)安全:人们在操作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对人的身体 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目的是避免操作者和使用者产生因作 业而引起的伤害或伤亡。
• 2、设计的功能分析
(四)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中要实现的目标是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高效:把人和机作为一个整体,合理或最优地分配人和机 的功能,促进二者的协调,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人机所在环 境中的一些因素也影响人的效率和行为。 (2)健康:人在长期操作或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品对人的健 康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 (3)人的生理需求和人的心理需求:产品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 需求(性别、年龄等不同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 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日期】2017.05.03•【文号】银发〔2017〕108号•【施行日期】2017.05.0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金融机构监管正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的通知银发〔2017〕108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各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银联,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为深入实践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原则,指导义务机构建立健全交易监测标准,切实提高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16〕第3号发布,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从设计、开发、测试、评估和完善等方面较为系统性地对义务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监测标准建设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创新性。
义务机构应当以落实《管理办法》为契机,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状况和管理模式,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执行《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的相关要求。
执行中如遇到问题,请及时与中国人民银行或义务机构总部(总行、总公司)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联系。
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辖区内法人义务机构落实《管理办法》要求、自主建立交易监测标准和相关系统建设情况,加强对义务机构的分类指导和监督,部署、推动《管理办法》和《义务机构反洗钱交易监测标准建设工作指引》有效施行。
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技术
一.现代设计技术概述
②. 现代设计技术的逻辑维: 分析--明确设计任务本质; 综合--综合各种因素,探求解决方案; 评价--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定,方案调整和改进; 决策--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先进制造技术
一.现代设计技术概述
(3) 现代设计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设计技术由4个不同层次的技术所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是现代设计技术的主体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01
02
二.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开发
02
支撑技术 指现代设计方法学、可信性设计技术、试验设计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学涉及内容很广,如并行设计、系统设计、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价值工程、质量功能配制、反求工程、绿色设计、模糊设计、面向对象的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可信性设计是广义的可靠性设计扩展,主要指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防断裂设计、健壮设计、耐环境设计等。设计试验技术包括可靠性试验、环保性能试验与控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数字仿真试验和虚拟试验等。
先进制造技术
二.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开发
二.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开发
先进制造技术
二.数字化设计与数字化产品开发
(2) 数据的离散性----反求工程和快速原型技术设计 复杂产品的模仿创新是一条减少风险投入,加快产品创新的有效途径。 反求工程是利用某些测量方法(如三坐标测量、CT、核磁共振、自动断层扫描法等),在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重构产品三维数据模型的方法。 快速原型技术是20世纪末期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它直接利用CAD的离散数据,简单、快速、准确地将人的思想转化成功能原型或零件,淡化了设计与制造的界线 。
主体技术
基础技术
支撑技术
应用技术
传统设计理论 与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章节:第二章网络应用节次:第一节认识网络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的定义、类型和功能。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网络中的关键元素,如节点、链路和协议。
-学生能够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网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探讨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影响。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熟悉网络设备的基本连接和使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使用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网络的基本概念、类型、功能以及关键元素。
教学难点:理解网络拓扑结构及其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网络的基本概念、类型、功能、关键元素和拓扑结构的介绍)、教学笔记、计算机实验室(确保每台计算机都能连接到网络)。
预习要求:学生需提前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并思考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场景(如在线学习、社交媒体互动等),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的重要性和作用。
学生活动:分享自己对网络使用的体验和感受,并讨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20分钟)1. 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师活动:介绍网络的定义、类型(如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和功能(如信息共享、通信交流、资源共享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网络的概念和类型。
2. 网络的关键元素: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节点、链路和协议等网络关键元素,并解释它们在网络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并思考这些元素如何构成网络,并尝试用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3. 网络拓扑结构:教师活动:介绍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类型(如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代数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代数式》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聚焦于“代数式”,这一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重要桥梁。
代数式的学习,不仅标志着学生从具体的数值计算向抽象的符号运算转变,更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时期。
本单元将深入剖析代数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代数式是由字母、数字以及运算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数学表达式。
这一概念的掌握,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变量与常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将学习代数式的值。
通过代入具体的数值到代数式中,学生可以计算出代数式的具体结果,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代数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学生还将学会如何根据问题的实际需求,合理地选择代入的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整式的概念及其加法与减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整式是由常数、变量、加法、减法、乘法和自然数次幂运算构成的代数式。
学生将掌握整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特别是同类项的合并与运算顺序的遵循,这些都是进行整式运算的基础。
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将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法与减法运算,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还将介绍现代技术在代数式计算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学软件、计算器等现代工具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
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代数式的计算与化简,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准确性。
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先进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代数式的基本概念、性质、运算规则以及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全面掌握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计算能力以及信息素养都将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于代数式与整式的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坚实的代数基础,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研习任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2.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增强语感。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哲学、道德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诵读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跟随模仿。
3. 互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古诗词诵读的心得。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的文本、图片、音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分享优秀的古诗词诵读作品。
3. 实体教材:使用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本单元的古诗词,了解诗词内容。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二、课堂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三、课堂讲解与示范1. 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示范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四、课堂互动与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古诗词诵读的心得。
2. 教师选取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诵读练习,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诵读技巧。
第四章:单元研习任务一、任务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本单元的古诗词。
2.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任务内容1. 自主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特点:韵律、对仗、意象等。
2. 自主学习古诗词的诵读技巧:停顿、语气、情感等。
3. 深入研究每首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祖国大好河山、理解其自然地理特色的重要篇章。
本章内容精心设计,分为三节,即《中国的地形》、《中国的气候》与《中国的河流》,旨在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构建起关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系统认知框架。
在《中国的地形》一节中,学生将踏上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从巍峨的山脉到广袤的平原,从深邃的盆地到起伏的丘陵,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一一展现。
天山、昆仑山的雄伟,秦岭的南北分界,大兴安岭的林海雪原,这些不仅是地理名词,更是中国自然风光的缩影。
四大高原的辽阔、四大盆地的深邃、三大平原的肥沃,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地貌轮廓,也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
《中国的气候》一节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四季变换、气候多样的国度。
中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体现在从寒带到热带,从湿润到干旱的广泛分布上。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细致划分,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季风气候的显著,则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气候如何成为影响农作物种植、居民生活方式乃至城市规划的关键因素,从而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的河流》一节则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生命之源。
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珠江的秀美,这些河流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节不仅介绍了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区别、河流的水文特性,以及河流在灌溉、航运、发电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同时也关注到了河流治理面临的挑战,如洪水控制、水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一堂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一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巡礼,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更能学会如何以地理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为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环保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必修2通用技术第2章《 流程和设计》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必修2通用技术第2章《流程与设计》单元测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1.生活中使用高压锅烹饪食物,出锅前要先释放锅内蒸汽再开锅盖,否则会发生危险。
以上事例说明()A. 流程的时序都是不可颠倒的B. 时序具有相对性,可以自由安排C. 合理的时序可以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保障D. 环节划分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规律2.某毛衫生产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了新型电脑横机,优化了毛衫生产工艺流程,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毛衫的质量。
下列关于该工艺流程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对毛衫生产过程的研究是该工艺流程优化的基础B. 该工艺流程的优化实现了单一目标C. 该工艺流程的优化属于技术优化D. 新型电脑横机的应用是该工艺流程优化的主要条件3.如图所示是某谷物烘干系统工艺流程图.某批次谷物从进料斗进入后,经提升机里的水分检测仪检测水分,若达标,则进入排粮管、打包.若不达标,该批次谷物经调质仓被分批送往干燥仓烘干,经排粮仓暂存后再次被送往提升机检测.请完成10-11题.运行过程中发现,水分未达标的谷物过多时,系统来不及处理,以下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是()A. 提高打包的工作效率B. 增大干燥仓的干燥能力C. 增大进料斗容量D. 加快排粮管的排粮速度4.如图所示是某谷物烘干系统工艺流程图.某批次谷物从进料斗进入后,经提升机里的水分检测仪检测水分,若达标,则进入排粮管、打包.若不达标,该批次谷物经调质仓被分批送往干燥仓烘干,经排粮仓暂存后再次被送往提升机检测.请完成10-11题.关于该烘干工艺流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提升机具有谷物分流作用B. 调质仓、排粮仓是并行环节C. 水分未达标的谷物需烘干处理D. 最后完成谷物打包5.如图所示是某玻璃厂的玻璃生产工艺流程,关于该流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成型和卸料或放料是串行工序B. 四次检验是并行工序C. 两次退火可以合并D. 不合格制品要通过化学分析找出原因并作为原料重新利用6.下列对流程优化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 教师批阅试卷时从手工批阅改为网上批阅属于工期优化B. 加工法兰时从切削法改为少切削法属于工艺优化C. 物流公司每天对各个投递员投递路线的优化属于质量优化D. 集成电路生产流水线上,机器人焊接代替手工焊接属于成本优化7.某家具厂以原木为原料生产家具的流程如下:后来发现原木中含有过多水分,干燥缩水引起家具变形、开裂。
+第二章光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大单元教学设计纳出规律性的知识,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章章首图是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有关于彩单元学习目标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能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3.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4.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会用反射定律分析问题。
5.探究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6.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
7.知道光的色散,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应用。
单元实施本章内容的学习,需要依托多媒体课件完成。
多媒体的运用既能放大一些光现象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光现象的规律,还能利用实验体会到光现象的具体本质。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单元课程,还准备了激光灯、三棱镜和平面镜等实验教具,配合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方便、高效。
三、各课时学习目标第1课时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能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课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环节二:明标与反馈教师活动2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学生活动6.板书设计4.1光的直线传播一.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三.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四.光的传播速度光速:c=3×108 m/s(在真空中)基础性作业:总结区分光和声的不同。
拓展性作业: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并回答问题。
提高性作业:思考光在不同种介质中如何传播?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并用实例证明。
8.教学反思与改进第二课时1.教学内容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而在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般不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反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越(10月31改动)第二章标准单元技术章节预览本章将要了解的内容有:⏹为什么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标准化是重要的?⏹在模拟电路版图设计中标准化技术的优点⏹为什么要把一些单元放在一起⏹只有很少的金属层布线时应该了解的注意点⏹有很多的金属层布线时应该了解的注意点⏹为了布线如何插入布线通道⏹什么时候布局粗的电源线⏹高密度区域信号的输入与输出⏹如何保证单元之间有合适的距离⏹如何完全通过版图设计规则的检查⏹如何节约设计时间⏹如何保护门电路不被损坏标准单元技术的设计思想为使自动版图设计工具能够布局布线,需要制定规则。
比如单元设计规则、布局规则、测试规则。
稍稍想象一下塑料拼装玩具,这些规格统一的玩具块都在相同一个地方有用于连接的连接头和连接空隙。
用这些塑料方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方块。
所有的塑料块都可以相互拼装。
因为这些塑料块都是标准的长、宽、高,并按标准格式将塑料块拼装好。
不可能将任何非标准的块与这些标准的块拼在一起。
像这些标准塑料方块一样,用自动版图设计软件依据网格线和设计规则来设计单元库。
标准单元库之间同样要求能够相互集成。
为实现这个设想人们利用各种标准化的技术来构造这个特殊的单元库。
标准化技术同样也适用于模拟电路版图设计,即使是不使用自动版图设计软件的情况。
由于这些标准化技术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中是强制执行的,所以本章的重点及举例主要使用数字电路版图设计。
标准网格通过将器件布局在标准网格上,标准化的版图系统可以自动布线并能够保证标准单元所有可行的布局。
这些网格就像一个个标准平面正方形塑料块拼装在一起。
这是我们首先讨论的问题。
讨论过网格后,再来讨论一下布局在这些网格之上的标准单元。
如果我们利用网格布局并使用设计规则统一的(设计)单元,就可以使用自动工具来进行布局布线。
不考虑软件的决定性的因素的情况下,我们的电路就会正确的设计出来。
基于网格的系统典型的布线软件是基于网格的。
基于网格的布线器有两个限制。
固定线宽以及只能将器件对称的布在网格线上。
不能在基于网格的系统中随心所欲的进行设计,必须符合网格布线规则。
决定网格大小的因素??假设第一金属层最小线宽为1微米,换句话就是最小线间距为1微米的工艺下。
每根线的宽度为1微米,两根线的间距为1微米,因此两根平行线的最小距离为3微米。
图2-1 网格大小举例,最小线宽为1微米,最小线间距为1微米。
因此,两根线占了3微米的宽度,在这种工艺中,已经建立了线中心到线中心间距为2微米的网格。
在图2-1示例中,可以看到两根线的线中心距离是半根顶部金属线的线宽,加上两根线的线间距,再加上半根底部金属线的线宽,总共是2微米。
两个金属线的线中心距离是2微米,所以要使用基于2微米的网格。
先确定在所使用的工艺中的最小线宽和最小线间距,才能确定将使用多大的网格。
最小线宽越宽,线间距越大,所使用的网格就越大。
在本例中,使用2微米的网格可以保证在这个工艺中按工艺要求布线总是正确的。
设计尺寸决定网格的大小在这个工艺中我们可以在第二金属层,甚至更多层金属层上布线。
首先先定义基片上布满X(水平方向)和Y(垂直方向)的网格线。
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只能将线布在网格线上,从一个网格交叉点到另一个网格交叉点。
图2-2 自动布线器只能在X轴和Y轴的的网格线上布线尽管布线受到网格线的限制,但它使自动布线软件可以尽可能自动布线,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布线时完全依赖这些网格。
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可以在不同层使用不同大小的网格布线吗?也许你会在不同层使用不同大小的网格,但当试图连接不同层的布线时,布置用于连接在不同层的水平和和垂直线的通孔时变得很棘手。
试着在一种网格的上面再画上稍微大一点的另一种网格,就会发现两层的网格交点几乎没有一个是重叠在一起的。
所以,使用不同大小网格的布线的金属层几乎是不可能连通的。
做过试验后,我们了解了什么才是基于规则的布线器应该做的(见下一节)基于规则的布线器现代工艺中,同一工艺使用不同网格尺寸,因为不同层的金属线的最小宽度和最小线间距不同。
若强制所有层上的网格使用同一种尺寸的话,人们将不得不使用芯片所有层上最大的需求尺寸。
例如,如果在某一层可以使用1微米的间距,为何还要强制在该层使用2微米的间距呢?接下来看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基于规则的布线器是基于网格的布线器的升级版本。
每一层布线是用实际的设计尺寸来替代固定尺寸。
因为简单、容易使用,绝大多数人使用基于网格的布线器。
我们不必将每一层的网格尺寸整合起来。
在老版本基于网格的布线器中,只需告诉网格在哪儿布线器就会把线布在网格线上,布线工作变得非常容易,布线软件也容易编写。
然而,使用基于规则的布线器可以获得更加紧凑的线路。
每一金属层的线宽度和线间距可以不同,一些层上的线路可以进一步压缩,可以有更小的网格尺寸,节约版图空间。
每层按方向的布线技术计算机可以在第一金属层随意的布线。
然而,如果把芯片所有的部分都布在第一金属层的话,将会画地为牢无法布通。
就像你与你的朋友在玩铅笔和纸的游戏,将对方陷入一个网状的陷阱中。
在电影“TRON”中有一个关于两个摩托车手玩的游戏。
两位骑手比赛开摩托车试图用车印将对方圈住。
够快、够酷的电影。
假设要在同一层布成百上千的器件,如果随意布线的话,发现很快就会阻塞其它器件的布线路径。
为了能够使所有很多器件的版图能够布线布通,必须在某些地方使用第二金属层,以解决在第一层形成陷井的地方的布线问题。
人们使用两个金属层的通道“通孔”将多层板的线路连接起来。
使用基于网格的系统,连接第一和第二层金属层的通孔只能在线路通过的网格线上。
使用何种工艺决定人们使用多大的网格。
这里仍然使用2微米的网格来举例。
像上面提及的,在第一金属层布线时只能精确地沿着网格线来布线,在第二金属层布线时同样也要使用同样的方法。
如果在两层金属层中都使用网格来布线,并对布线不加以约束,随意布线的话,第一和第二金属层很快就不能继续布线了。
图2-3 你曾经和你的朋友玩过像这样的陷阱游戏吗?即使有两层,你很容易便发现很快你就不能再布线了。
与在一层板上随意布线相比,在二层板上随意布线布通的概率会更高。
因第二层板能将在无法在第一层板上布通的线继续布下去。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会很快陷入绝境。
人们随意布线时,为了保证能够布通常常需要越来越多的金属层。
但是,实际上是没有这么多的金属层可供我们使用。
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复杂问题。
如果只在第一金属层布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你会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天才的想法!绝对天才的想法!图2-4 这种设计技巧允许能仅仅使用两层金属使得具有复杂交叉点的线路布通,并且不会形成“陷阱”。
第一金属层只布水平线,第二金属层只布垂直线。
若要改变布线方向,只需改变金属层布线即可。
例如,当你要从一点到另一点布线的时候,首先在第一金属层布水平线,接着通过通孔连到第二金属层布垂直线。
水平线、垂直线因在不同的板上所以不会形成交叉。
使用这个技巧,仅用二个金属层,就可以布通所有的线路而不会形成“陷阱”。
你认为如果平行线垂直方向仅移动1或2个网格时是否仍采用二个金属层来布线?在图2-5中,可以看到5根平行线在相同的部位都上跳一个网格,你是否考虑不用第二金属层布这些短的垂直线?图2-5 你是如何考虑非常短的跳线?是只需在同一金属层布线,还是布到另一层上去的?如果垂直跳线的长度只有1~2个网格距离,一般跳线和水平线布在一个金属层上。
(如果这就是你的回答的话,那么恭喜你答对了。
)迟钝规则:对于短的跳线不要改变金属层布线层大致说来,将垂直线转入第二金属层布线可以使第一金属层上不更多的水平线,但是如果两个水平线之间的跳线只相距一个网格也采取这个方法,两个平行线之间也不可能布其他的平行线,所以我们用这个方法也不能获得任何好处。
不仅如此,还有可能产生不利因素。
当你使用某一金属层布线时,其他的线路就不能使用该层同一位置布线。
而在同一层同一位置上重复布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就不得不会选择使用第二金属层布短跳线来避开重复布线的位置。
两根线之间也也不允许再布其他的线了。
图2-6 第二金属层的某个区域已被占用了。
使用这个技巧,还可以获得可靠性的提高。
因为连接短跳线的通孔可能会导致高阻抗。
不仅如此,通孔有时在加工时会没有被完全蚀刻。
因此,仅仅跳开1~2个网格的平行线不必使用第二层布线,只需在第一层布线即可。
图2-7 小跳线只需在同一层布线即可基于网格系统的库规则设计库单元当使用基于网格的布线器布线时,需要制定一系列涉及布线所有情况的设计规则。
一般我们就是使用这些规则来设计完整的标准单元库。
每个单元、每个反相器、每个与非门…所有器件的设计都服从这些规则。
输入、输出线的调整图2-8是一个标准的反相器的逻辑图,输入标为A,输出标为Z图2-8 标准反相器的逻辑图要将输入线A和输出线Z用网格线完全布好。
否则将丢失通过自动布线器所布的连接点。
图2-9显示了反相器在标准单元中的图形,注意输入和输出A、Z位于单元的中心。
输入、输出线A和Z不能随便的布线,必须像所有走线一样布在网格上。
如何将A、Z用布线连起来呢?图2-9 是标准反相器单元的版图,当只能在网格上布线时,如何保证接线是好的呢?将网格放在反相器的版图上,这样用网格布线就容易的多了。
图2-10网格系统覆盖在标准化的反相器的版图上面,注意输入、输出端用网格线对准。
使用自动布线程序便可以完成本单元的布线。
观察反相器的布局可以发现A和Z连接十分方便,因为A和Z位于水平网格线和垂直网格线的交点上。
必须用同样的方法将标准单元中的所有构件放在网格交叉点上。
所有版图上的如走线、单元和交叉点等都要遵守这些规则。
例如有关布局的规则和最小间距,否则就不能保证能通过自动布线系统的DRC和LVC的验证。
不仅要求所有单元要与网格的尺寸相符合,而且要求单元内部器件也要与网格吻合的很好。
这似乎是一个很一般概念,但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单元一旦布局好后,内部构件的精确定位就变得容易的多。
(先布内还是先布外?)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没有将部分单元器件精确地定位在网格的交叉点上,只是稍稍偏了一点。
自动布线器在布线时,认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布下一根线,实际上线可能与该器件连接再一起了。
不过单元精确的布局,那么空的网格点离单元内部器件的距离足够远的话,就不会产生上述的错误。
发生这种错误时我们不得不对内部器件重新布局。
最后的要点是将标准单元的输入和输出端不仅布在X方向的网格线上而且要布在Y方向的网格线上。
使自动布线软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能够发现它们,这种做法听起来容易,但是却要认真仔细的对待的问题。
固定的高度,不定的宽度如果库中每个库单元的都有不同大小的电源端。
每个库单元的高度都不同,那么布线工作将陷入一片混乱。
使用软件也难以布通,即使这些器件是布局在网格交叉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