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上:第20课 课件(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 、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
——孙中山悼念宋教仁的挽联
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反对帝
制,武力讨袁。此后,贵州、广西、
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
省相继宣布独立。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在一片 声讨中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 年号。
材料一: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既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
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说明: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设问:阅读教材115页并结合材料,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
北洋政府)的称呼。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0--1928.10)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913年3月, 宋教仁案
1914年1月, 解散国会
1914年9月, 袁祭孔大典
1915年5月, 《民四条约》
1916年1月, 中华帝国
1913年10月,袁 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重工业基础薄弱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年产量( 万吨)
≥100
10—99
1—9
≤1
外商外企业国资本100仍然超88过.5 民族资41 本 0
华商企业
0
11.5
59
100
分布在沿海地区
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材料七: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 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列强: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政府: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鼓励兴办实业; 民资: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 群众: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仍占绝对外优国资势本主义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 所占比重图
1914年5月,《中 华民国约法》
1914年12月, 《大总统选举法》
1915年12月, “劝进”当上皇帝
1916年6月,袁世 凯去世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时间 袁世凯 革命党人
结果
1913年 刺杀宋教仁 “二次革命”
失败
1915年 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袁被迫取消帝制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
——陈独秀
思考:为何要进行新文化运动?
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
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材料九: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 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 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思考:护国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的号召;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派系 代表 直系 冯国璋 皖系 段祺瑞
支持国
占据区域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 苏、赣、鄂等省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 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材料五:欧战期间英、法所招募华工人数当 在15 万至 17 万期间,其中,法国所招募 的赴法华工人数将近 4 万人,英国所招募 的赴法华工人数为 10 万多人,在法华工人 数共有 14 万多人,约占英、法所招华工总 数的九成之多。
——李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赴法华工研究 》
原因: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材料三:1916年至1928年, 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 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 省就发生了400余次。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图文反映了 军阀割据时期的政 治有何特点?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 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917年5月 “府院之争”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十: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 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 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北京登基“称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概念理解: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 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
实质:英美(扶植 Leabharlann Baidu系)和日本(扶 植皖系)在华利益
之争
张 勋 又复 挂辟 起后 了的 龙北 旗京 城 ,
2.结果:张勋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护溥仪复辟帝制。复辟闹剧仅12天即告失败。
护法运动
1.背景:段祺瑞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经过:南下议员组成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 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 旧宗教。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 新文学的语言。
袁世凯天坛祭天
材料八: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 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 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 想象的。
概况:中国向德、奥宣战;收回汉口、天津的租借地; 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材料六: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 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 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思考】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捍卫 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十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后,既是由前此七十多年的历 史呼啸而来,又是对这段曲折历史的深刻反思。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 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理性批判。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十二:傅斯年在回顾起追随《新青年》师长,创办《新潮》杂志,挑战传统势力时,有这么一 段自我批评:“我们有点勇猛的精神,同时有个武断的毛病。要说便说,说得太快了,于是乎容易 错。观察研究不能仔细,判断不能平心静气,——我不敢为我自己讳。”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
思考: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积极性: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化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政治 经济 文化
课堂小结
独裁、混战、妥协 秩序混乱 封建保守

民主、民族意识觉醒




工业化快速发展


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4--1916.6)
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 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 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直系统治时期 (1920.7-1924.10)
皖系统治时期 (1916.6--1920.7)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 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二:以政论家而容喙于国体问题,实不自量之甚也,故曰不能问也。岂惟政论家为然,即实行之 政治家亦当有然。常在现行国体基础之上,而谋政体政象之改进,此即政治家唯一之天职也。苟于此 范围外越雷池一步,则是革命家或阴谋家之所为,非堂堂正正之政治家所当有之事也。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时报》(1912年3月5日)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了解新文化运动概况
兴起标志 新
旗帜
代表 人物
主要 阵地
主张

化 1915年9月陈 运 独秀创办 民主 动 《青年杂志》 与科 概 (后改称 学 况 《新青年》)
蔡元培、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钱玄同、 刘半农
北京大学 和迁往北 京的《新 青年》
标志资产阶级领导的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3.结果:南北军阀议和,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材料四:孙中山:“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思考】怎么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
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名为护法、 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 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
中国参加“一战”


新文化、新风尚、新国民 化
1917年7月段祺瑞 公然破坏《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1922年4月 第 一次直奉战争
1917年6月 张勋复辟
1920年7月 直皖战争
1924年9月 第 二次直奉战争
府院之争和反张勋复辟
1.背景: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 战问题上,黎元洪(总统府)段祺瑞(国务院)斗争激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