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合集下载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干旱荒漠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Ξ赵建民1, 陈海滨2 李景侠2(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陵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摘 要:西北干旱荒漠区气候条件恶劣,降水稀少,植物物种多样性贫乏,生态系统脆弱。

据统计,种子植物仅1704种,隶属82科484属,占全国同类植物科、属、种的24.34%、15.53%和6.31%;生态系统多样,有沙质荒漠、粘土荒漠等28个。

目前植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原因来自3个方面:①垦伐;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开发造成自然河水分布的改变。

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保护的措施有①加强调查研究,制定保护计划;②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③加强保护区建设,改善迁地保护设施;④加强法制建设,控制生物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①开发利用荒漠区丰富的植物资源;②开发应以引种栽培为主,严禁掠夺性开采;③开发利用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④长远目标应放在具有特异抗性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西北中图分类号:Q 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7461(2003)0120029203Con servati on and Su stainab le D evelopm en t of P lan t D iversityin N o rthw est D rough t D esert A reaZHAO J i an -m i n 1, CHEN Ha i -b i n 2, L I J i ng -x i a2(1.Y ang ling V ocational and T echnical Colleg e ,Y 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 ina ;2.Colleg e of F orestry ,N W S ci 2T ech U niv .of A g r and F or .,Y ang ling ,S haanx i 712100,Ch ina )Abstract :C li m ate conditi on s are poo r ,p reci p itati on is little ,p lan t diversity is ab sen t and eco system is frag 2ile in no rthw est arid desert area .T he seed p lan ts have 1704sp ecies that belong to 864genera ,147fam i 2lies ,and accoun t fo r 24.34%,15.53%,and 6.31%of the hom ogeneou s class ,genera and sp ecies of the w ho le coun try .T here are tw en ty 2eigh t catego ries of eco system s ,such as sandy desert and clayey desert .A t p resen t ,p lan t diversity suffers seri ou s th reat becau se of reclai m ing ,un reasonab le u tilizati on of re 2sou rces and changing of distribu ti on of natu ral river due to exp lo itati on .Coun term easu re and p ropo se of con servati on and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re p u t fo rw ard ai m ing at ex isting p rob lem s .P ro tective m ea 2su res are as fo llow s :first ,strengthen ing investigati on and research ,and draw ing up p ro tective p lan ;sec 2ond ,enhance eco logy educati on ,i m p roving eco logy con sci ou sness ;th ird ,reinfo rcing con servative regi on con structi on and i m p roving p lan t tran sferring con servati on estab lishm en t ;finally ,strengthen ing legal sys 2tem con structi on ,con tro lling b i o logy resou rces u tilizati on .Coun term easu res of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are :first ,exp lo iting and u tilizing abundan t p lan t resou rces in desert area ;second ,in troduced and cu ltivat 2ed sp ecies shou ld be adop ted du ring exp lo itati on and u tilizati on ,strongly p roh ib iting p redato ry exp lo ita 2ti on ;th ird ,com b in ing exp lo itati on u tilizati on w ith research ;finally ,focu sing on develop ing and u tilizing p lan t resou rces w ith sp ecial resistance .Key words :p lan t diversity ;con servati on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no rthw est Ch ina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18(1):29~31 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Fo restry U n iversity收稿日期:2002211211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金项目作者简介:赵建民(19602),男,陕西白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林业研究及教学工作。

西北地区的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的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水资源矛盾突出,区外来水稀少,地下水利用条件差,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在400mm以下,且年际年内分布极为不均,降雨又多为暴雨集中在6-9月,是造成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光热资源丰富,可供开发的耕地和草地资源潜力很大。

但因为水资源有限,有些地区人畜饮水也存有困难,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着本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干旱缺水是制约西北山丘区农牧业发展的中心问题。

形成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又长期遭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的怪圈。

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1、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途径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用水矛盾持续加剧,雨水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水资源。

国外雨水资源利用发展迅速,很多缺雨国家发展也较快,雨水资源的利用已向生活用水和城市供水方向发展(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荷兰等国)。

我国雨水利用历史悠久,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700多个县,国土面积200多万km2,但仍没有产生规模效益。

今后需深入研究的内容有:(1)雨水积蓄工程系统中,研制开发经济高效的集流面材料,研究各类集雨工程的适用条件和优化模式;(2)研究雨水积蓄节水灌溉的方式、优化灌溉制度及与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相结合,使雨水利用效益最大化;(3)研究雨水积蓄家庭供水安全性问题。

2、劣质水的合理利用应充分利用水资源,增强劣质水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是工业废水的再利用与微咸水的合理利用。

2003年春夏黄河水资源紧张,内蒙古河套灌区打深井4000多眼,浅井16000多眼利用微咸水灌溉,保证了灌区的农业生产正常发展。

同时,也要增强劣质水灌溉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包括土壤中盐分、重金属和硝态氮的时空分布,在土壤中的运移、吸收、转换等动态过程。

3、盐渍化地区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母质含盐,土壤盐渍化严重。

研究土壤水分与盐分对作物的联合胁迫影响对于在盐渍化土壤地区展开节水灌溉显然是至关重要的。

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以新疆为例

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以新疆为例
新疆地貌类 型主要 可分为 山地 、 荒漠 与绿洲三大系统 。三 者所 占面积 大约为 4: 1 4 5: 。[ 1 而新疆的耕地 主要是依靠绿 洲 生态系统建立 , 可见 , 新疆 即使拥有广袤 的土 地 , 但可被利用 的

绪 论
土地是 民生之本 、 发展 的基石 。人类社会 的发 展史告诉我 们, 一个 国家无论其发达程度如何 , 工业 如何发展 , 也改变不 了 “ 民以食为天” “ 、土为粮之母 ” 的古训 , 地对实现粮食安全 、 耕 国 耕 地却十分 稀少 。而且新疆 的绿洲又几乎被广大的荒地和沙漠 其周边恶劣 的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着其耕地安全 。 民经济 发展 、 社会稳定的作 用和地位 是无法撼 动和取代 的。 引 所包 围 , 川 从地理 位置来看 ,新疆绿洲地处 内陆盆地 , 盐碱化 、沙漠 用 毛主席 的一句话 :手 中有粮 , “ 心中不慌 。 只有保障了耕地可 ” 贫瘠化 等土地退化 问题 突出 , 全疆 有 13绿 洲耕地遭受不 / 持 续发展 , 提供充足 的粮食 供给 , 才能 实现新疆宏 观经济 的全 化 、 同程度 盐渍化危害 。绿洲 和荒漠过渡带是“ 生态裂谷” 由于风 , 面可持续发展 , 而实现新疆 的和谐稳定 。 从 力作 用 , 加之过度 樵采 、 放牧 , 使植 被衰 败 , 极易造 成沙漠化 , ( ) 一 新疆耕地现状 造成“ 沙进 人退 ” 此外 , 。 平原 土壤 的有机质积 新疆土地总 面积 1 6 9万 k , 6. 4 m:是我 国土地面积最 大的省 反过来侵害绿洲 , 区。 新疆水 、 、 、 、 土 光 热 矿产资源丰富 , 巨大 的开发潜力 , 我 有 是 国 2 世纪重要 的资源接替 区。 1 但是 , 新疆 的土地利 用受 到严 重 的水资源限制及风沙作用 、 土壤瘠薄 、 土壤盐碱化 等因素制约 , 全 区中低产 田比例较 高 , 弃耕现象严重 , 生态环境 趋于恶化 。 随 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自治区不仅加大 了产业结 构调整 , 同时也加 大了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 , 快速 的社 会用地增 长 , 使得 原本就不富裕的耕地 资源保有量 面临着严峻 的挑 战。[ 2 1 ( ) 疆耕 地可 持续 利用 的几 个 矛 盾 二 新 新疆耕地 的可持续利用受 到 自然资源 、 生态环境 、 L 以 人 1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得 多 种 产 业 的整 合 效 应 才 能 带 来 经 济 繁 荣 的 必 由之 路 。
1 2 建 立 草 地 农 业 系统 才能 有 效 地 抢 救 生 态 资产 .
我 国 地域 辽 阔 , 形 复 杂 , 气 候 分 区 上 概 括 为 东 南 季 风 区 、 地 在 西北 干 旱 和 青 藏 高 寒 区 3个 气 候 大 区 。 北 六 省 西 ( ) 本 上 在 西 北 干 旱 、 干 旱 区 内 , 别 属 于 新 甘 温 带 、 温 带 半 荒 漠 、 漠 草 地 气 候 区 与 蒙 宁 温 带 草 原 气 候 区 基 半 分 暖 荒 区 。 年 降 水 量 5  ̄ 4 0mm。 0 5
(e国农 业科 学院 作物育 种栽培 研究所 , e 北京 1 0 8 ) 0 0 1
摘要 : 北地 区主要 在干 旱 、 干旱 地 域 内 , 于建 立 草地农 业 系统 , 代 以粮为 纲 的传 统农 业 系统 。草地 农 业系统 西 半 适 取
是 以草地 为主 体 的大 农业 生 态系 统 , 对其 建设 主要 体 现在 农 牧结 合 , 牧为 主 , 以 因地 制 宜地 适度 发 展特 色 农业 以及
“ 地农业 系统指前植物 ( 草 草地 环 境 ) 植 物 一 动 物 一 外 生物 ( 一 加工 流 动 等 ) 四级 生 产 层 的 农 业 系 统 ( 号 内为 笔 者 括
所 注 ) 它 不 是 简 单 的 传 统 农 、 、 的 简 单 结 合 , 是 包 含 多 种 产 业 的 多 层 次 的 、 术 密 集 型 的 土 地 资源 利 用 系 , 林 牧 而 技
中>2。 5坡度 的 耕 地 占 2 . 6 7万 h , 全部 陆 续退 耕 。 至 2 0 mz将 截 0 1年 已种 人 工 牧 草 1 . 2 6万 h 。 此 同 时 种 植 业 由 m 与

提升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提升西北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1 对l l 策 研 l l 究 : _ l 1
提升 西北地 区特色农 业可持续 竞争力 的战略对 策研 究
以甘 肃 省 为例
何 国 长
( 兰州商学院, 甘肃 兰州 7 】 文章通过对甘肃特色农业发展 的 S W O T 分析 , 指 出了影响全省特色农 业发展 的 内部优 、 劣势条件及 外部 机遇和威胁 因素 , 提 出了特色农业发挥优势条件 、 规避 劣势 因素的战略对策。 【 关 键 词 】 甘肃 ; 特色农 业; S W O T 分 析; 发展对策 【 中图分类号 】 F 3 2 7 .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1 0 一 O 1 1 0 — 0 3


温 日差较大 , 光照充足 , 太 阳辐射强 , 发展特色农业 的条件 相对 优 越 。根 据 2 0 1 0年土 地 利用 现 状变 更 调查 , 甘 肃省 有 耕地 4 6 1 4 . 3千公顷 , 园地 2 0 5 . 9千公顷 , 林地 5 1 8 4 . 6 4千公 顷, 牧草 地 1 4 1 0 9 . 5 7千公 顷 ,其 它农 用地 1 2 9 0 . 4千公顷 ,荒地 3 0 0 0 千公 顷 , 在荒地 中近 1 3 3 3 . 3 3千公顷适宜发展 多种特色农作物 生产 。同时, 甘肃多样性的生态气候 类型 , 造就 了特色农业独特 的资 源优势 。 全省大部分地区年 日照时数在 2 5 5 0 ~ 3 0 0 0小 时 , 太 阳辐射 总量 1 2 7 — 1 3 8千卡 / m 。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和 自然隔 离条件好 , 使得病 虫害发生 少和工业 污染小 , 是 优质农 产品 的 最佳产 区。 甘肃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 , 2 0 1 2 年 马铃薯 、 中药材 、 苜蓿草 、 玉米制种 、 啤酒大麦 5 个产 业和产品位居全 国 第一 , 其 面积达 1 8 7 0千公 顷。另外 , 培育 出了天水花牛苹果 、 平凉金果 等全国著名 品牌 和平 凉红牛 、 兰州高原夏菜等 区域 品 牌, 腾胜 、 薯峰 、 清吉、 长城 果汁 、 通 达果 汁 、 常津公 司 、 拓 璞酒 花、 聚馨麦芽 、 黄羊面粉等龙头企业加工优势 日趋明显。 2 _ 劣势因素分析 ( w) 。 甘肃 由于水土资源不平衡 , 生态环境 脆弱 , 农业基础落后 , 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 其

《2024年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2024年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

《西北地区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基地,其环境变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北地区环境变迁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西北地区环境变迁概述(一)气候环境变迁近年来,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区范围扩大,降水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生态环境变迁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土地荒漠化、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减少,加之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使得农业用水日益紧张。

(二)土地资源退化土地资源退化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挑战。

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路径(一)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解决西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实施节水灌溉、雨水收集、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水权制度改革,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是提高西北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研发和推广耐旱作物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

(三)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是防止土地退化、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整治、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同时,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垦、破坏土地等行为。

西北抗旱措施

西北抗旱措施

西北抗旱措施引言西北地区是中国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由于气候干燥和水资源短缺。

面对持续的干旱挑战,西北地区不断探索并采取一系列的抗旱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介绍西北地区常见的抗旱措施。

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配置与利用调整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调整。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建设水库、水井和水渠来收集和储存水资源。

此外,还可以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浪费,确保用水合理分配。

2. 水土保持西北地区主要以干旱半干旱的气候为主,土壤水分流失较快,因此水土保持措施十分重要。

在农田上,可以采取种植抗旱作物、荒漠固沙、植树造林等措施,加强农田的保水能力。

此外,还可以修建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蚀对土壤的损害。

农业抗旱措施1. 抗旱作物选择在西北地区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作物是关键。

传统农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对干旱抗性较差,因此应该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如沙棘、杏、核桃等。

这些作物能够在干旱环境下生存,并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 灌溉技术改进灌溉技术改进对农业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容易浪费水资源,因此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减少用水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灌溉水质,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农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生活抗旱措施1. 节水意识培养在西北地区,居民节约用水是非常重要的抗旱措施。

通过加强对居民的节水意识培养和宣传,推广节水用具,如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能够有效减少居民用水量。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收集雨水、利用洗脸水等非饮用水资源用于冲洗厕所、灌溉花园等。

2. 水资源再利用在居民生活中,水资源再利用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抗旱措施。

例如,可以将洗衣机的排水用于冲洗厕所,将洗菜水用于浇花等。

通过合理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废水资源,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

结论西北地区作为干旱程度较高的地区,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

西北干旱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研究

西 北 干 旱 区地 理 范 围 广 阔 , 积 约 占全 国总 面 积 的 1 。 面 / 4
由 于 深 居 欧 亚 大 陆 腹 地 , 原 降 水 量 在 10m 以下 , 本 平 6 m 基 上 不 产 生 地 表 径 流 , 成 世 界 上 最 严 酷 的 干 旱 区 之 一 …。加 形 1 之 该 区域 水 资 源 开 发 不 合 理 , 用 效 率 低 下 , 水 尤 其 是 农 利 用 业 用 水 浪 费 现 象 突 出 , 致 水 资 源供 需 失 衡 , 起 了一 系 列 导 引 的生 态 环 境 问题 。 而且 伴 随着 西 北 干 旱 区社 会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 限 的水 资 源 和 持 续 增 加 的需 水量 之 间 的供 求 矛 盾 将 进 有
利 用、 改善 生态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 、 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结合西北干旱 区水资源的现状及水
资 源 利 用 和农 业发 展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探 讨 了适 宜 于 该 区不 同 区域 的 节 水 农 业模 式 : 内陆 河 区域 的 节水 改造 模 式 、 土 高原 区域 的 旱 作 节 水 农 业 模 式 、 洲 农 业 区域 的 高 新 农 业 节 水 模 式 、 原 农 牧 区的 农 牧 结 合 型 节 水 农 业 模 黄 绿 草 式 。 并 有针 对 性 地 提 出 了 四种 不 同 区域 节水 农 业模 式 实施 的主 要 配 套技 术及 措 施 。 关键 词 : 水 农 业 ; 式 ; 术措 施 ; 资 源 ; 北 干 旱 区 节 模 技 水 西 中 图分 类 号 :2 ¥7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5 04 (0 10 — 0 7 0 2 9 — 14 2 1 )3 04 — 4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引言二、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四、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五、结论一、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对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我国处于农业大国地位,因此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严峻的。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案例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

二、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气候变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变化导致气候异常现象越来越频繁,例如干旱、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增大,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自然灾害对于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长期的自然灾害会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下降导致农产品短缺,进而影响我国国内消费和国际贸易。

2、影响农作物以及家畜和渔业的生长繁殖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各地降雨量和气温的变化。

这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生长的品质和产量,进而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另外,家畜和渔业的生长繁殖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3、能源资源供应的不稳定气候变化影响到能源供应不稳定,能源资源短缺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缺乏,更加暴露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

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战略面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挑战,我国政府要推进的农业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应立足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意识,推动可持续农业模式,并对违规行为加强监管。

2、推进节能减排政策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和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加强抗旱、防洪、防风措施提前部署好抗旱、防洪、防风等灾害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农业生产中的风险。

浅谈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

浅谈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

浅谈西北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水资源问题发表时间:2020-09-10T08:49:14.95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17期作者:马利红[导读] 如何在发展西北经济的同时发现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和解决水资源问题。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746000摘要:西北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的丰富,光热资源异常充足,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这些使得西北在开发中具有了显著优势。

但西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了开发的进程。

因此,如何在发展西北经济的同时发现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且重视和解决水资源问题。

关键词:西北地区,生态,水资源一、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特点1.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干燥少雨西北地区高山环列,基本上形成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单元。

在当前全球变暖,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大趋势中,地处欧亚腹地,四周高山环抱,戈壁沙漠面积奇大,远离海洋的西北地区近50年代以来,降水量呈总体减少的趋势,年均值多已降至500mm以下.如黄土高原地区多为300-500mm.新疆面积大,具有独特的”三山两盆”地貌,其内的塔里木和准葛尔盆地内蒙西部等许多地区几乎终年无降水.,而平原和沙漠区,降水稀少和蒸发强烈,很少或不产生地表径流,是径流的散失区和无流区。

区内的水资源主要有以黄河为代表的外流河流域和内流河流域地表水及其地下水,其量的多寡和分布状况决定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结构和类型,是制约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因素.2.具有共同的地貌纵剖面西北内陆河流域河川径流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由于地质构造、自然条件垂直分带规律,由源头到尾闾一般要流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径流区,即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要流经几个不同的、有规律的地貌岩相带,即山丘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冲积或冲积湖积平原和沙漠等地貌单元;从而使地下水的埋深分布具有自山前向盆地中心逐渐由深变浅的规律。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本文就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探究实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1.水资源缺乏。

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导致西北地区降雨量少,如黄土高原、陕西关中、新疆、青海等地区;同时,降雨量不足的西北地区,雨水蒸发量还很大,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都很缺乏,这对农业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2.环境问题严重,自然灾害多。

西北干旱地区的环境存在很多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而且由于自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就更给西北干旱地区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

这也是制约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观念落后,规模单一。

以为西北地区的交通、科技等本就不发达,所以农业的发展都还停留在单一经营的局面,加之,很多农户的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方式落后、经营品种单一等,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另外,西北地区的农业跟缺乏跟中东部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和交流,导致其农业的发展具有局限性。

4.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

由于我国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发展东部,因此,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一直就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虽说改革开放后,西北地区有所发展,但跟东部地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西北地区对农业的投资也明显弱于对工业的投资,这就导致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自然也就缓慢了。

二、实施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投资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资都相对比较少,这就造成农业的发展很难有明显的成效,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农业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西北地区的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投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产生污染,破坏土地的质量。

我国西北地区戈壁农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我国西北地区戈壁农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2023年7月18日计划财务司发布了《关于做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谋划储备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快传统优势产区设施改造提升,推进实施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加快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推进西北戈壁、黄淮海和环渤海盐碱地等非耕地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化开发。

随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粮经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如何在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维持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尚需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通盘考量。

目前西北戈壁资源的开发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农技人员开始对戈壁农业进行相关研究和探索。

2010年,中国在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等实施了非耕地农业开发项目[6]。

随着项目的实施,西北地区在戈壁荒漠开展设施蔬菜生产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为缓解粮地争夺问题寻找到了新途径,也为促进西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动力。

然而,水资源紧缺、市场波动和政策不连续等仍然是西北戈壁农业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戈壁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戈壁农业发展现状1.1 国内戈壁农业发展现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存在大面积的“戈壁地”(定义为非耕地),中国西北的荒漠化土地达195万hm 2。

经过多年试验,国内研发了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即在“戈壁地”上建造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棚,以经济高效的方式,生产高产、优质的新鲜农产品[7],借助品种改良、节水引水、光热控制、基质调配等现代科学技术重构作物生长环境,突破传统农业对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8]。

吴天乐等[9]研究表明,新疆约有9133.3万hm 2的土地是戈壁、盐碱和荒漠,占全疆面积的54.91%。

近年来,新疆依托戈壁沙漠,加快发展戈壁农业。

截至2017年底,鄯善县共有设施农业日光温室10071座,其中具备种植条件的温室6963座[10]。

我国西北地区戈壁农业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摘要:戈壁农业是指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集成生产技术,在戈壁地区进行新型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高三地理微专题——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共21张PPT)

高三地理微专题——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共21张PPT)
绿洲分布于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势平坦,土层 深厚(2分); 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温差大(4分)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在山麓地 带形成许多绿洲,这些绿洲彼比相连,形成了 绿色走廊(4分)
探究一: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冰雪融水) (引黄河水)
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温差大,农产品品质好; 山前冲积扇或河流冲积平原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有冰雪融水或河流水,提供灌溉水源;——利 降水少、水源不足、气象灾害(寒潮、风沙等)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河西走廊为例
[课标解读]
1、能够说明干旱地区农业的分布特点、主要区 位条件和制约因素。
2、能够理解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及 影响
3、能够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对策分析, 并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高考题组)(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 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匈奴歌谣称:“亡我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本区有“西北粮仓”“西北果园”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农 产品基地,但近年引发世界关注的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6 分)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季节特征。(8分) (3)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简要分析河西走廊成为绿色走廊的 主要自然条件。(12分) (4)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力,分析将会产 生什么环境问题?(6分) (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区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荒漠化
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严重缺水使以色列在 农业方面形成了特有的滴灌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将大 片沙漠变成了绿洲。不足总人口5%的农民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 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

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可持续

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可持续

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可持续中国西部边境地区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首先,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多样化土地利用的转变。

过去,这里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传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民开始转向更具经济价值的作物种植,比如水果、蔬菜和草药等。

这种多样化的土地利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收入来源,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由于西部边境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土地利用的改变可以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可以为多种濒危物种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同时,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也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土地利用的变化也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这导致农村土地的大规模闲置。

为了利用这些土地资源,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化利用。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如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与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农耕方式逐渐被大规模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所取代。

这种变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通过推广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小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高泉流域为例
持 区划 中属 黄 土 丘 陵 沟 壑 区 第 五 副 区 , 土 流 失 严 重 , 态 环 水 生
续发展 区域定位试验示范研 究… , 旨在 为同类型区 的生 态建设 与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通 过 “ 七五 ” “ 至 十五” 4个 阶段 的 联合攻关 , 研究人员紧紧 围绕环境 改善 、 高产 高效 、 持续发展 这
治 理 的 内 涵 。至 19 9 5年 , 均 纯 收 入 达 到 9 2元 ; 区 在 经 受 人 1 试 19 、9 4年 作 物关 键 需 水 期 严 重 干 旱 的 情 况 下 , 年 问 年 人 9 2 19 五
均 产 粮 达 4 2 0k , “ 五 ” “ 五 ” 均 的 4 3 9k 、1 . 3 . g 比 七 和 六 平 1 . g 29 4
入 少 , 口密 度 大 , 民文 化 素 质 低 , 产 的 短 期 行 为 和 持 续 发 人 农 生
展 意识 的缺 乏致 使 人 类 对 自 然 资 源 进 行 了掠 夺 性 开 发 和 毁 灭 性 破 坏 J 。
3 12 .. 治 理 目标
小 流域 治理 初 见 成 效 , 业 生 产 条 件 得 到 初 步 改 善 , 流 农 小 域 分 区 系统 治理 的 实 体 模 型 基 本 组 建 成 功 , 由 于 坡 耕 地 面 积 但 较 大 , 土 流 失 尚未 得 到 有效 控 制 , 在 着 水 分 利 用 效 率 低 、 水 存 抵

境脆弱 。18 - 18 9 1 9 5年人均产粮 29 4k , 1 . g 平均单产 9 35k/ 4 . g h 年人均纯收入 9 .8元 , 民生活 贫困。该流域 在陇 中半 m , 33 农
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陈蕾;师东晖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24()5
【摘要】西北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进程中仍面临产业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衔接不紧密、农业专业人才缺乏、龙头企业较少等因素影响等问题。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陈蕾;师东晖
【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综合经济研究所;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标准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引领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服务绿色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2.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河南农业高质量发展——访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介晓磊教授
3.发展安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企业谈安防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4.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掣肘及优化路径研究
5.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助推
河北省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蛋鸡产业科技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家禽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技术研讨会在曲周成功举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4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4讲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

第34讲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区域认知)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人地协调观)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自然环境1.X围:某某、某某、某某三省及某某自治区东部。

2.基本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地形地貌:呈半环状,外侧是河流,中间是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是平原。

A松嫩平原,B 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

4.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布差异也较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5.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易错提示】习惯上所称的东北地区仅指行政区划上的辽、吉、黑三省,而这里所讲的东北地区,其X围除了东北三省外,还包括某某自治区东部。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1)土壤肥沃: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黑钙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

(3)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某某省、某某自治区,在某某省、某某省也有少量分布。

(1)开发:荒地的大量开垦扩大了商品粮、油料和糖料基地→“北大荒”变“北大仓”。

(2)保护: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

【易错提示】“北大仓”变回“北大荒”的原因: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张掖市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张掖市为例
Ba e o s d n Ana y i g Ec i g c lFo t t n s l z o o i a o p i t n
— —
A s u n an y t Ca e St dy i Zh g e Ciy
Ca i ta . o Jn gm n H x U i rt, h ny 30 0 C ia C l g f oo yadMaae et ei nv sy Z age 4 0 , hn ) e E ei 7
A s atB sdO eter s dme oso ooi l ot it( F n deo gcl a y gcpcy ( C ) ae bt c: ae nt o e t d e l c op n E )a cl ia cr i aai E C ,acs r h h i a n h f c gaf r o rn t
可持续 发展 已成 为诊 断 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社 会 经 济健 康运 行标 准的重要 标 准 之 一… 。张 掖 绿 洲农 业 区位 于河 西走廊 中段 , 处 巴丹吉 林 沙 漠 和腾 格 里 沙漠 边 缘 , 地 是西
1 张掖市 2 0 0 9年生 态足 迹计 算
根 据《 张掖 统计 年 鉴 20 ) 参 考 生态 足迹 的 计 算方 09 , 法 , 20 对 09年张 掖 市生 态 足 迹 进 行 了计 算 。20 年 09 末 全市 总人 口为 188 万 人 。张掖 市能 供给 生物 生产 面 2 .1

要 :利 用 生 态 足迹 和 生 态 承 载 力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 西 北 干旱 绿 洲农 业 区城 市 张掖 为例 , 其 可持 续发 展 状 况及 程 以 对
度 进 行 了评 价 和 度 量 。结 果 表 明 : 张掖 市 2 0 人 均 生 态足 迹 为 37 8 m , 均 承 载 力 为 14 3 m , 均 生 态 赤 字 0 9年 .9h 人 .5 h 人 为 2 35 m 。在 此基 础 上 。 张 掖 市 的 生 态可 持 续 发 展 进 行 了评 价 , 提 出解 决 对 策 。 .4 h 对 并 关 键 词 : 态 足 迹 ; 态赤 字 ; 生 生 可持 续发 展 ; 掖 市 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樊胜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和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

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壹,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

1西北绿洲农业于西北和全国的地位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

就农业分布见,主要于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之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km2,总人口2193.51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82%和1.76%,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

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272.46亿元,占全国的1.70%,人均GDP5386.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6048.24元水平。

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见,农业生产于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

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4.13%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4.63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1.63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2.3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81.3元/人)也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090元/人);农业结构层次也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东部的山东和中原的河南等省,具体表当下种植业比重过高,林牧业比重偏低。

这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绿洲农业综合发展极为不利。

尽管如此,西北干旱区农业经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后,于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显化,粮、棉、油、糖、畜已成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西北干旱区农产品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部分产品于全国已占有绝对优势。

如皮棉产量已占全国的25.65%,糖用甜菜占34.09%,畜毛产量占20.8%,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葡萄已占全国的24.51%。

因此,强化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必将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农业发展战略和重点绿洲农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立足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加快由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工业经济的进程,走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其主要内容包括:(l)大力进行农业开发,用现代技术武装农业,建立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要,促使农业和工业结成壹个有机的整体,组成壹个由“农业前部门—农业部门—农业后部门”紧密相联的庞大的产业体系。

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XX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动广大农户的专门化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运营、产业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

农业产品中除少数鲜活产品直接进入社会消费外,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进入工业生产过程,经过多次加工增值以后,才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克服西北干旱区远离消费市场的问题。

(2)以干旱区独特的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要注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能于激烈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名牌产品。

(3)以节水及其管理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西北干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定位和发展重点:西北干旱区区内有效需求量有限,和西北干旱区接壤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吐库曼斯坦、吉尔基斯、乌孜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和西北干旱区的农业结构相似,因此西北干旱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定位于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

西北干旱区远离市场,其最大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到达我国沿海地区的距离于3000km之上,因此运输成本的问题,成为限定农产品的有效销售半径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和效益门槛的重要因素。

可见,西北干旱区的农业,需要于充分考虑市场区位的条件下,确立其发展方向、程度和规模。

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把粮食、棉花及其加工、畜牧业及其加工、特色农业等,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

2.1粮食——于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内平衡西北干旱区的粮食是壹个优势,这里独特的干旱气候,赋予了干旱区粮食高产稳产的特性。

本区内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小麦最高单产诞生的地方,曾创春小麦亩产1007kg的记录。

甘肃河西走廊也是高产稳产粮田的集中分布地区,以张掖、临泽、高台为中心的高产地区,吨粮田(亩产1000kg)的达几百万亩。

当下西北干旱区人均粮食502kg,其中新疆人均粮食480kg,河西地区592kg,柴达木地区380kg,是壹个粮食自给有余的地区。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方面需要开放小麦和柑桔市场。

由于美国、加拿大的小麦比中国的小麦成本低1倍左右,能够估计,我国东南沿海缺粮地区将会进口粮食来填补粮食缺口。

陇海铁路中、东段的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人均粮食分别为421kg、438kg、499kg,粮食自给平衡外仍能够外调。

临近西北干旱区的甘肃、青海人均粮食分别为307kg和257kg,为缺粮地区。

自8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就承担了甘肃省70%之上的商品粮供应任务,另外有部分粮食供应青海部分地区。

由于粮食运输成本的限制,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应主要用来满足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粮食需求,达到粮食平衡。

粮食要“以需定产”,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加饲料粮的比重,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的增值。

2.2棉花——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大力发展下游加工工业2.2.1棉花及其关联产业的现状棉花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俩地,产量123.48万t,是西北干旱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壹。

新疆86个县(市)中有64个县(市)植棉,新疆1997年棉花面积1325万亩,产量115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4。

棉花产值1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9%和42.3%。

棉花加工及棉纺业是新疆的第二支柱工业,1997年棉纺织业产值52亿元,占纺织业总产值的63.4%,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3%。

棉纺锭203万锭,棉纱产量位列全国第9位。

棉花及其关联产业税收是新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棉花及其关联产业提供的税收约为15亿元左右,占新疆全部财政收入的15%(全口径),主要包括:棉花生产的农业税约2亿元,占农业税收的40%;棉花调销环节税约7~8亿元;轧花及棉纺业税收约2~3亿元;和棉花有关的化肥、农用薄膜、农药、柴油等生产环节的税收约0.6亿元,其中农用化肥带来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约0.2亿元;棉花专项贷款利息所缴纳的营业税约为0.4亿元;和棉花有关的农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运输等部门各项税收合计1亿元左右。

可见,棉花税收和其关联产业税收比为1:6.5,棉花对其下游关联产业的推动作用显著。

但棉花初加工半成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单壹,花色少。

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和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于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

棉纱可纺支数6~150英支,高档精梳纱约占10%,粗号纱约占12%,大多为中细支普梳纱。

大多数企业的棉纱质量为国际乌斯特公报的25%~75%水平。

另外,因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量少,适应不了国际市场对无结头纱、无梭织布的需要。

2.2.2棉花及其纺织业发展思路棉纺工业发展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技术进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提高现有棉纺织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

适度发展,重点以调整、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为发展方向,发展和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棉纺工业。

(1)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和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于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

因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大纺织和印染的生产能力,使纺、织、染配套协调;要以提高现有产品纯棉纱、棉坯布质量档次为主,适当增加化纤混纺、纯纺及麻混纺产品。

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使纯棉品种向高支细薄、低支粗厚俩端发展,使细支纱所占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和区内壹、二级棉花占90%的比例相适应。

精梳纱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无结头纱比例提高到30%,且适当增加气流纺纱的比例。

特别要重视新疆特有的长绒棉高档棉纺织品的开发生产。

适当增加阔幅棉布生产能力,和印染工序配套改造,以满足市场对宽幅装饰用布的需求,增加无梭织布的产量,使坯布用纱量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印染工序要增加化纤染整、功能性整理设施,使其加工能力由目前占坯布产量的40%提高到60%。

(2)积极推行贸工农壹体化,降低棉纺企业成本。

贸工农壹体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壹个突破。

以优质棉田和棉花生产为基础,以大中型纺织企业为龙头,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组成贸工农壹体化的产业集团,对降低棉纺织企业成本有显著效果。

新疆尉犁棉麻纺织厂率先大胆运作起来,通过建立自己的棉花生产基地,就近加工成皮棉,直接供应棉纺厂,使每吨棉纱原料成本比壹般的棉纺企业降低2000~3000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棉纺织企业能够积极探索推行这壹方式,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深化企业内部管理。

坚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于发展生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进沿海中心城市的管理、技术,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和发展竞争能力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纺织企业集团,引导他们拓展新领域、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从以数量发展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

2.3特色农业——深加工,多样化,规模运营西北绿洲盛产的红花、蕃茄、枸杞、红辣椒、大栆、石榴、草莓、樱桃、玫瑰、哈密瓜等,均可归属于特色农业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