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02067bf69e3143323968937d.png)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黄淮海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简称。
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共同冲积而成的2、黄淮海平原大的地貌形态上主要包括了山前洪积-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及海积平原。
整个平原以黄河干道为分水脊,北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面则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一个微向渤海、黄海倾斜的大冲积平原。
3、黄淮海平原地势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
从山麓到海滨,可以分为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
其排列大体呈半环带状,三部分的地表物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土壤、植被及农业发展情况都有明显的差别。
山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连接而成。
其中以古黄河冲积扇规模最大,洪积冲积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为4~10米,矿化度小(<0.5克/升),水质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盐碱化,而且养分高,较肥沃,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冲积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
这里河流密度较大,并经过多次改道,形成众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
自然堤成为平原上的缓丘,堤与堤之间形成洼地。
冲积平原多为黏土沉积物质,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达2~5克/升,且地下水位较高,夏季多积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
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黄河三角洲,地势极为低平,组成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可达20克/升左右,土壤为盐土,只能生长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
在沿海闭合洼地,土壤含盐量高,只能生长盐藻等低等植物。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水对城市区位的选择十分重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
另外,军事防卫功能对古代城市的选址也有很大影响。
观察世界地图可以发现,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不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向下游,河流越开阔,城市也越密集。
总结一下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来分别说明如下:1.供水:临河设城,这样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充足,我国南方的很多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666f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a.png)
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关系分析一、引言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堆积地貌是指在地表由于水流、风力或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的堆积。
而河流侵蚀作为一种地表变动力,对堆积地貌形态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探讨堆积地貌形态与河流侵蚀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二、堆积地貌形态1. 冰碛地貌冰碛地貌是在冰川退却时由冰川冰川碎屑物堆积而成的地貌。
冰川运动不仅能够形成山峰和峡谷,还能将碎石、沙砾、粉砂等物质带到边缘堆积形成冰碛。
由于冰碛中的物质粒度多样,地貌形态也因此具备了丰富多变性。
河流侵蚀可以在冰碛地貌中形成溶蚀作用,在堆积物表面形成溪流、小河流以及峡谷等地貌形态。
2. 砂质地貌砂质地貌是由风力搬运的砂质物质堆积而成的地貌。
风力作用下,砂粒被带到远离源地的地方,形成沙丘、沙漠等地貌特征。
河流侵蚀在砂质地貌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沙丘的侵蚀主要是通过河水冲刷和溶蚀的方式进行的,对于大规模的砂丘地貌来说,河流的冲蚀作用可以产生河流冲积扇等形态。
三、河流侵蚀对堆积地貌形态的影响1. 切割作用河流的切割作用是指河流流水侵蚀地面,形成峡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在堆积地貌中,河流的切割作用能够改变原有的地形,使地表产生剧烈的变化。
例如,在河谷地区,河流的剧烈侵蚀作用可以形成陡峭的峡谷和悬崖峭壁。
2. 溶蚀作用溶蚀是指河流中的水通过溶解方式侵蚀地表溶质,进而改变地貌形态的过程。
河流中的水能够溶解一些溶质,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
例如,喀斯特地貌就是典型的溶蚀地貌。
在堆积地貌中,溶蚀作用对地貌形态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成溶蚀洞和溶蚀河道等特殊地貌。
四、堆积地貌形态对河流侵蚀的影响1. 河流侵蚀受到阻碍堆积地貌的堆积物对河流的侵蚀具有阻碍作用。
堆积物可以起到阻拦河流侵蚀的屏障作用,使得河流无法进一步切割地表,从而形成平缓的地貌。
例如,河流在平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和侵蚀后,堆积物的堆积使得河床逐渐上升,最终形成平坦的平原地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16efca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9.png)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标题、主要知识点和案例分析。标题部分将清晰地标明“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让学生一目了然。主要知识点部分,我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案例分析部分,我会选取一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河流地貌案例,简要介绍其形成原因和作用。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果。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注重板书的排版和设计,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避免冗长的文字解释。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流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地形图、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以PPT、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展示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问题为导向的导入方式开始本节课。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展示一张该河流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条河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实际地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联系起来;部分学生可能对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解有困难;学生参与度和互动性可能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通过更多实际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地貌现象的理解;运用多媒体资源,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示地貌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如调整教学策略,增加或减少课堂互动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9f49748bda38376baf1fae74.png)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01破坏和□02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
(2)河谷的发育过程及特点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12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2)冲积平原的类型[自我探究]河流上游都是侵蚀地貌,河流入海口都有三角洲吗?[提示]不一定。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
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入海口并不都有三角洲,如刚果河河口地势高,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三角洲。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1)提供充足的□01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02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03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04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05规模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平原地区:聚落一般沿河呈□06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07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08洪水位的地方。
[自我探究]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提示]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如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自我反馈』1.下列侵蚀类型与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向下侵蚀——使河床加宽,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B.向下侵蚀——使河谷不断向下游方向伸长C.向河谷两岸侵蚀——谷底后退,谷坡展宽,形成“V”型河谷D.向源头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答案 D解析向源头侵蚀可以使河流变长,向下侵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河床呈槽型。
2.下列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新疆的沙丘B.长江三峡C.河口三角洲D.黄土高原答案 B解析沙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三讲-河流地貌
![第三讲-河流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aa9ed712b160b4e777fcf36.png)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 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 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 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 分 部分 布
形成
对农业
优化:应用升华P73 读我国某假想地区等高(深)线(单位:m)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角度分析该地区聚落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河流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但现在我们 发现像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请分析图中甲处形 成港口城市的主要自然原因。
[考点一线串]
高原地区
山区
自然 高原地区地势高、
差
条件
气候寒冷
冲积平原 较好
河流 地貌 类型
深切的河谷
山前的洪积扇、 冲积扇和河流两 岸狭窄的河漫滩
平原
冲积平原
[考点一线串]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发育其上的深切河
土壤肥沃、水
地势平坦,地
谷地势低、气候温
资源丰富,而
河流
下水或地表水
暖,两岸泥沙淤积
且河网密布,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从图中P处的位置可知,P位于山前, 从放大图上可知形状呈扇形,故为洪积扇。第(2)题, 从Q处放大图上看乙处地势较高,等高线稀疏,又靠近 河流,因此是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 答案:(1)B (2)B
例题2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速、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C.甲—c—沉积—兴建仓库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
![河流地貌的发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f1d98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9.png)
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由粗到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 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形成河漫滩平原
河 连接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 人 海 处 水 下 坡 度 平 缓 , 河 水 流 速 减 慢 平坦,河网稠密, 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河道由分汊顶点向
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__
(4) 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 _冲__积__平__原__、_河__口__三__角__洲_____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
_它_们__是__河__流_带__来__的__泥__沙__, _在_流__速__减__缓__的__情__况_下__以__及__海__潮_的__顶__托__下_泥__沙__沉__积__形_成__的__,______ _其_地__形__特__征_是__地__势__低__平__, _河_汉__纵横交错
侵蚀类型 下蚀
溯源侵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垂直地面的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谷 向纵的方向发展
使河谷不断向 源头方向伸长
河谷展宽,谷坡后退, 河流向河谷向发展。
(2)对河流的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河谷的演变
①初期: 降水、冰 沟谷 雪融水汇聚
下蚀
沟谷流水 溯源侵蚀
沟谷加深和延长 地下水补给
(3)小岛 D 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 , 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与__北__岸_相__连______
为什么 ?____因_为__该__河__位__于_北__半__球__,_河__水__在_流__动__过__程_ 中 ,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___
向右偏转 ; 因而南岸侵蚀 , 北岸则泥沙堆积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的形成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的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bcbc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2.png)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如下:
1.河流侵蚀地貌:在河流的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从而形成侵蚀地貌。
这种侵蚀作用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溯源侵蚀是指河水从上游向下游流动过程中,由于河水的冲刷作用,使得河床逐渐降低,进而侵蚀河岸,使河流向上游源头延伸。
下蚀是指河水对河床底部的冲刷作用,使河床逐渐降低,加深河流的纵剖面。
侧蚀则是指河水对河岸的冲刷作用,使河岸逐渐崩塌后退,拓宽河流的横剖面。
这些侵蚀作用在不同河段、不同时期的过程有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如河谷等。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这些堆积地貌主要包括冲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
冲积扇通常出现在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河流流速减缓,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扇形地貌。
河漫滩则出现在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三角洲则出现在河流入
海口的海滨地区,由于河流流速极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总的来说,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密切相关。
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不仅受到河流自身特性的影响,还受到地质、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326a05816c85ec3a87c2c5ed.png)
河谷
降水、 沟
沟 谷
冰雪 融水 汇集
谷 流 水
下蚀 溯源 侵蚀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沟
谷 加
地下水 补给
“ V”
侧蚀
出
“
现 侧蚀 U”
深
形
河 堆积 形
延
河
湾
河
长
谷
谷
[温馨提示] (1)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
以顶形扇边逐堆渐谷点,顶缘积降口 呈 冲 端 地 物低为 扇 积 到 势 颗,土 厚 既 也 是 田 地壤 肥 不 不 高 所深 沃 旱 涝 产 在, , 粒由粗变 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 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河流下蚀作用减弱,
侧蚀作用加强,河
流凹岸侵蚀,凸岸
河漫 滩平 原
河流 中下 游
堆积形成堆积体, 地势平 堆积体在枯水季露 坦、宽 出水面,形成河漫 广 滩。如果河流改道,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解析: 高 低 高
辅助线
结果: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流 向 垂线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
流流向。
A流量平稳, 位于湖泊的下 游,B位于其 上游。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CD位于弯曲河岸处,其河床 深浅受水流的冲刷,即C岸为 凸岸,堆积河床浅,D岸为凹 岸,侵蚀河床深。
河流、湖泊地貌的发育资料
![河流、湖泊地貌的发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333c2f126fff705cc170a34.png)
长江不同河段河谷形态的差异
沱沱 河
通天
河 玉树
金
沙 江
江 川
宜宾
武汉
荆 枝城 江
长
洞庭湖 城陵矶
扬子江 扬州 镇江
南京
江
鄱阳湖
河流不同河段:上游:V型谷 中下游:槽型谷
2、河谷地貌形成过程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
初期
河谷 成熟期
沟 降水、沟
冰雪 谷 下蚀
融水 谷 汇聚
流 溯源 水 侵蚀
沟
谷 加 深 和 延
地下水 补给
V 字 形 河 谷
侧 蚀
长
出
槽
现 侵蚀 形
河 湾
堆积
河 谷
河谷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V”型谷
宽浅“槽”型谷
“V”型谷下蚀减弱
侧蚀加强
河谷变浅、 侧蚀为主
拓宽
凹岸侵蚀
连续的河湾
(下蚀和溯源 侵蚀为主) 宽浅“槽”型谷
A
B
C
D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_生__产__、__生__活__用__水__。 (2)方便对外联系和_运__输__。 (3)提供丰富的_农__副__产__品__。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_相__对__较__小__。 (2)耕地连片地区:乡村_规__模__大__。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巫峡
长江入海口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虎
高一地理专题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高一地理专题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78b68375ee06eff9aef807b7.png)
横剖面:呈 V 型
河流成熟期 侵蚀作用:以 向两岸侵蚀 为主 影响:使河谷 展宽 。 横剖面:呈 槽或U 形
3、河流在凹岸 侵蚀 ,凸岸 堆积 ,使河流弯曲。
1、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总结
侵蚀作用
概念
溯源侵蚀 向河流 源头方 向的侵蚀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 侵蚀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
(二)、河流堆积地貌
看课本回答问题
1、河流堆积地貌是 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河流堆积地貌分为哪三种类型? 3、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4、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5、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于什么地方?
√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看课本回答问题
1、河流地貌对聚落(城市和乡村)规模的影响? 2、大小聚落(城市和乡村)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3、河流地貌为聚落分布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措施
是什么?
答案:
侧蚀
垂直于 两侧. 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 伸长 使河床 加深,河流向 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 展宽 , 河流向 横向 发展
知识巩固: 阶段 初期 上游 中期 中游
成熟期 下游
图例
形状
V形
槽或U形
2、河谷的发育
河谷
初期
成熟期
沟
沟 谷
沟 谷 流 水
下蚀 溯源侵蚀
谷 加 深 和 延
2、分布特点:聚落大多沿河分布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672677dc8d376eeaeaa31c2.png)
【欣赏回顾】
【典题训练】 下面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 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断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c—①
聚落分布
多呈_带__状__分 洪__积__扇__、
布在深切河谷 两岸狭窄的
_冲__积__扇__
_河__漫__滩__平__原__ 和河漫滩
平原上
冲积平原 好
冲积平原
沿河发展, 形成_沿__河_ _聚__落__带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 而在河流下游,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提示】上游是山区,地势较低处气温较高、地形更 平坦、取水更方便;下游地势低洼,地势较高处可避 免洪涝灾害。
貌
继续向河谷两岸 河谷展宽,横
成熟期 侵蚀
剖面呈宽而浅的 “___U__” 型
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原因。
(二)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三角洲平原形成 于河流入海口的 海滨地区。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Βιβλιοθήκη 河漫滩平原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成平原。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 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 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 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成熟期
横剖面呈 U 型 (河谷宽而浅)
不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更宽
小结: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 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 剖面呈V型。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7ca7a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7.png)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相关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针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运用剖面图、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观察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河流侵蚀地貌或堆积地貌的实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方面。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三)情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2.通过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1.教师以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图片,如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观等,引导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的了解,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课件1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c6efaabc783e0912a3162a9b.png)
中游 下游
河流堆积地貌
二 、河流堆积地貌
1、成因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流量减小,流速 减慢,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堆积下来,形 成堆积地貌
2、形成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1.洪积一冲积扇
思考: 1、冲积扇的形态具有怎样的形状? 成扇形堆积体 2、用出山口、地形、流速、携带物等关键词描述
河谷延长
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河段:中上游 时段:河谷发育初期 影响: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河谷加深
侧蚀:垂直于河流两侧的侵蚀 河段:中下游 时段:河谷发育中期和成熟期 影响:使河谷拓宽方向发展
河谷拓宽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备注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 加长
溯源侵蚀 蚀
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 溯源侵蚀、下蚀强烈 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B.河谷发育的中期——凸岸与凹岸
一般位于河流中游 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凹岸凸岸
凸岸 -堆积 凹岸 -侵蚀
凸岸和凹岸的判断
凸岸
凹岸
A
B
凸C 岸
D凹 岸
【思考】图中A、B哪一处的堤坝要特殊加固?
A
B
凸岸 A
B 凹岸
3 下列各幅图如何与青藏高原某地河谷、长江三 峡 、荆江河段 、上海接近入海口 一一对应?
A
B
C
D
课 后 1、学生学习河 反 流地貌的效果如
何?
思 2、怎样改进教 学方法? 3、针对凹岸与 凸岸的区别与讲 解
课堂巩固练习
1、读下面两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 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型 C.图乙凹岸侵蚀较强,凸岸堆积较强 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 作用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精析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精析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498861d7e21af45b207a850.png)
考点20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考点热度★★★★☆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作用过程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初期(A)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沟谷不断加深,横剖面形成“V”型谷发育期(B)侧蚀为主,下蚀减弱,泥沙堆积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成熟期(C)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下蚀进一步减弱河谷横剖面呈槽形〖技巧点拨〗如何分析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图文拓展]1.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2.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考向一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解析】1.图示河流形成曲流,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项正确。
故选D。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C项正确。
故选C。
3.河谷在发育过程中,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下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B项错误;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C项正确;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课题: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
课题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地理上册》
第四单元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说课者:泉州市第九中学地理组黄小红
《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泉州第九中学地理组黄小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外力作用部分,流水在地表外貌的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针对河流的作用进行探究,讲述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3、教学重点
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4、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GOOGLE EARTH演示晋江流域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通过书籍、网络、野外考察收集有关河流地貌的地理信息,并把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协作学习法:通过课堂中小组间生生协作、师生互动进行学习。
探究学习法: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分析;
2、野外考察:到洛江罗溪考察V形谷;到洛阳桥看堆积地貌;
3、问题收集:课前让学生找出书中的疑问,并将问题上交,教师针对问题集中分析;
4、将学生分成四个方块。
(导入)
以晋江流域为线导入,让学生先看看整条河流的地貌(利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卫星图片,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利用四张图片让学生判别它们分别是哪种地貌,是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
然后引入正题,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河流侵蚀地貌
类型:1、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
2、下蚀:河床加深;
3、侧蚀:河流横向发展(这部分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作简单的解释,并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
简单解释河谷跟沟谷的区别,可以先让学生先自己讨论一下二者的区别,然后让一两个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作简单的解释。
同时还可以让去野外的四个同学来回答二者的区别。
河谷是由沟谷变化过来的,只要沟谷有稳定的地下水源来供应就可以变成河谷。
同时还可以用两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活动):让学生看书,小组进行讨论,以四个小组长为中心。
讨论内容:(1)河谷形状的演变;
(2)河谷凹凸岸的特征。
花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答讨论的结果,讨论完毕后让学生提出不解问题,并可让其他同学来回答。
教师:引导启发,等学生回答完后作出总结,并用多媒体演示河谷形成过程(讲解过程中针对收集的问题进行解答)
河谷的形成原理:
1、沟谷深及地下水层,地下水稳定补给。
发育初期发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
型。
V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
2、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3、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
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二)、河流堆积地貌
学生:1、自主学习常见的几种堆积地貌
2、协作探究:观察书中图片及多媒体图片进行探究
3、思考问题: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在河流的哪部位常见?
说明三者形成的原因。
4、发表观点
教师:1、引导启发激励
2、对各观点进行评价
3、总结三种地貌的成因,并用多媒体展示
总结:
1、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洪积扇或冲积扇成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
——泥沙堆积
河漫滩平原成因: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改道——河
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成因: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连接形
成三角洲平原
活动:探讨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
学生:探究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
教师总结:
(1)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稳产农业区。
(2)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下下水的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高程度的盐碱化现象,生产低山前于倾斜平原(3)滨海平原: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
由
于受海水浸渍作用,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盐土,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
(小结)
布置学生作一个总结性的思维导图作为体堂课的小结。
(板书设计)
一、河流侵蚀地貌
类型:1、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伸长
2、下蚀:河床加深
3、侧蚀:河流横向发展(这部分让学生自己回答,老师作简单的解释,并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
二、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布置作业)思维导图,练习册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1.锋面的概念
2.锋面及天气
二、高低气压系统
1.低压(气旋)系统及天气
2.高压(反气旋)系统及天气
3.锋面气旋及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