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第22讲 城市化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达标检
2021版新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课件:8.2 城市化
三、地域文化与发展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_自__然__环__境__的基础上,在长期的 _生__产__生__活__中创造的,是_人__类__活__动__的产物。
2.对城市的影响: (1)表现:_城__市__建__筑__、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 面。 (2)实例分析——以城市建筑为例。 ①建筑布局:美国大城市_中__心__多是摩天大楼;欧洲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 _中__心__区__外__围__。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小 原因
所处阶段
城市 化表 现及 原因
表现 原因
发达国家 大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后期成熟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乡 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 通条件改善
发展中国家 较小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一般较低
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 农村劳动力过剩
第二节 城 市 化
内容索引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融会贯通 学科素养·接轨高考 核心素养测评
【知识·自主学习】 一、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_城__镇__集聚和城市_范__围__不断扩大、_乡__村__变为城镇的过程。 (2)表现:①城市_人__口__的增加;②城市 _用__地__规__模__的扩大;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_比__重__的增加(主要标志)。
所处 阶段
发展 水平
发达 国家
_后__期__(_饱__和__期__)_
_高__
发展 中国 _中__期__(_发__展__期__)_ _低__
家
快速 发展 时间
_早__
_晚__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8章乡村和城镇第2节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起步 早晚 原因
早__ 工业化早__
晚__ 工业化晚__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镇化已推进到________ 的后阶期段成熟
城镇化还处于较__低__水__平__
高低
高
低
城镇化 水平
原因 起 步 早 ,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起 步 晚 ,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高,带动城镇化进程 低,乡村人口基数大
房的颜色五彩缤纷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
映了某种文___化_意识和审 北京四合院在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__制__ 美情趣
城镇的空间格局反映某 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__主__为中心的思
种价值_追__求_
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考点二 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长沙市与其他地区相比,省会城市经济发 第(2)题 达,体育非遗挖掘、申报能力强,数量多__ 思维路径
洪涝
第(3)题
【我的解答】(1)C (2)D (3)C
『核心突破』
突破一 城镇景观的文化内涵
景观类型
形成原因
文化内涵
我国江南地区 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 追求返璞归真、回
城镇的粉墙黛 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 归自然的精神,追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及原因
问题
环境问题
社会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
表现 和噪声污染等
交通拥堵、住__房__紧张等
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城镇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__染__物__
增加,缺乏合理的城市规
原因 超出一定的限度,城镇环境质
2021届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实用课件:6.2城 市 化+课件(72张)
【高考模拟精练】
(2017·江苏高考改编)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 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①1985~2004年增多 ②1985~2004年减少 ③2004~2013年增多 ④2004~2013年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等,使一部分人由市区向郊区迁移,增大了郊区的人口 密度,这从根本上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表现,即 住宅区和工业区向郊区扩散的反映。
第二节 城市化
考点一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必备知识回顾】 1.城市化的概念: (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___________、农村地域转 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非农业人口
(2)表现。
城市人口比重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数_量_________密__度___转变。
【加固训练】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
【知识链接】 区分城市化的几个相关概念
表现
成因
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迁 往城市,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 地域
城市的拉力 和乡村的推 力
图解
表现
成因
郊区 城市化
人口、工业、 商业等从城市 中心向郊区迁 移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第8章 城市与城市化
图181
返回目录
第18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基 础
A④__住__宅__区__: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自 出现⑤__中__高__级__住宅区和⑥___低__级___住宅区的分化。
主 梳
B⑦__商__业__区__:多位于⑧___市__中_心____、交通干线的两
便捷的市中心、 并背向发展。距离母城
交通干线两侧或 较远的交通干线上出现
街道路口
卫星城
不断向市区 外缘移动,趋 向于沿主要交 通干线分布
点 互 动
中心商务区 (CBD):城市经 济活动最繁忙,
中高 级
位于城市的
外缘;与高地、
专业化程
文化区相联系 度高,竞争协
探 究
功能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 特点 别很大,建筑物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图182
返回目录
第18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3.主要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特征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占地面积大,是
考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 呈点状或条状 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集聚成片
点
成片分布
互
市中心、交通
多分布在城
动
位置 干线两侧、街角 靠近市中心处 市边缘,距市
度
返回目录
第18讲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因素
影响
举例
社会 因素
种族、 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如 欧美一些城市
探 究
路口
中心较远
工业生产占
区位选择 的原因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第八、九章 人口 乡村和城镇
第八、九章人口乡村和城镇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图中界线为著名的胡焕庸线,界线两侧人口密度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密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平原大于山区②沿海大于内陆③东北大于华北④青藏大于西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大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条件好②土地面积广③开发时间早④人口自然增长快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各时间段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与1970—1979年相比,影响1980—1989年出生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显著下降的主要因素是()A.生育政策B.人口迁移C.生育意愿D.医疗卫生4.该城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年轻化B.流动人口过多C.人口老龄化D.人口增长过快近年来,“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
“反向春运”指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把父母和子女接到他们工作的城市过年的现象。
据此完成第5~6题。
5.“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②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针对“反向春运”,交通运输部门应()A.加速水陆联运,优化资源配置B.提高春运票价,调控旅客人数C.加快高铁速度,缩短旅行时间D.均衡配置运力,满足出行需求2019年1月3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称,我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即将到来。
2019年1月5日发行的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右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
据此完成第 7~8题。
7.下列叙述合理的是()①我国至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相当于1949年的规模②国家有可能出台放开三孩,并鼓励生育的政策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总量下降、占比上升的现象④我国应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适度延长退休年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8.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有()①为提高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本质量提供机会②导致未来消费水平和创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③制造业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受拖累④人口向城市流动减少,城市的产业水平将停止或缓慢下降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中国传统村落,指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21城镇化及其影响课件新人教版202106082288
(3)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图判读步骤
第一步,根据横纵坐标类型,可确定变量。例如上图,横坐标表示
与市中心距离,纵坐标表示人口密度。曲线反映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人
口分布的影响。 第二步,比较曲线形态变化,可推断城镇化发展阶段。例如,b图和
a图相比,b图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距离市中心8 km处人口密度增加, 反映b时期,该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B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题能力培养]
很大 房租收入
[对接核心素养]
2.方法规律 1.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具体答题模板如下: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2.解决城镇化问题的答题思路分析 (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扩大绿地面积; (4)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
可能的变化是( A ) A.两者均增加,但差值减小 B.两者均增加,且差值增加 C.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减小 D.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减小
考向2 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3.[2021·衡水模拟]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 人口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2)题。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A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题能力培养]
提高 中国
1964
60%~70%
高考地理一轮专项复习知识清单-城镇和乡村(含解析)
城镇与乡村内容速览►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基础知识·清单(4大知识点)●城乡空间结构●城乡区位因素●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键能力·拓展(5个能力点)能力点一地租曲线图判读能力点二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能力点三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的判读能力点四城市中易出现的五种效应能力点五拓展的答题模板►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核心概念城镇、乡村、土地利用、城乡空间结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城市区位、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地域文化、城乡景观1.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和乡村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2)城乡土地利用分类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利用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乡村以农用地为主2.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居住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最大,工业化后出建筑质量上,高级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分化;高级居住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城镇功能分区≠城镇用地城镇功能分区和城镇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 城镇化 课件 (共26张ppt)
业岗位
城市 内涝
自然:降水强度大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雨水花园
人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不利于 、透水砖、下凹式绿地),增加地表径流下渗量;
地表水下渗;排水系统不完善
恢复城市湿地
环境质 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生产、生活过程 量下降 中排放大量废弃物、尾气、废水等
建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提高资源利 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废弃物做到达标排放;提 高公众环保意识,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等
城镇人口为追求更好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的生活环境,中小城
交通拥堵
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
加完善,环境优美
再城镇化 20世纪80年代 以后
人口迁回市区
开发中心区, 高科技产业, 第三产业的发 展
考向一 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按照统计对象的不同有县域城镇化率、 地级市城镇化率等。下表为西部地区部分普通地级市城镇化率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城乡发展差距
(2)不利影响:
主要表现
成因
危害
解决措施
社会
交通拥堵,居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交通堵塞导致时间和能源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
住条件差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的浪费,交通事故频发 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
问题
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 造成贫困、内城衰落、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
会秩序混乱 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响社会治安等
第八章 人口与城镇
第20讲 城镇和乡村
第21讲 城镇化
考点52 城乡空间结构
考点54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考向一: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
考向一: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
新高考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八乡村与城镇练习课件
结合实例,论述不同区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绿地对拓展城市空间的意义。
答案 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 了城市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了生活条件;增加城市休闲娱乐的 空间,有利于城市居民锻炼身体;可以作为城市的紧急避难场所,方便市民紧急避难疏 散;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12.(2021河北,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 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 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 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描述广东省方言区分布的主要特点。(4分) (2)客家语方言区内的许多中心城镇成为粤语岛,请推测其原因。(6分)
答案 (1)广东省主要方言区成片状分布;粤语、客家语方言区面积大,粤语主要分布 在中西部,客家语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其他方言区呈点状或块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 西南部、北部。 (2)客家语方言区的客家人多,是我国多次大规模南下移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中心城 镇周边地区;中心城镇多为区域的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以粤语方言为主的本地人多 居住在中心城镇。
5.上图所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
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
A.劳动力丰富
B.市场广阔
C.产业集聚
2021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8章 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对应学生用书第142页)一、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C(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特别提醒]逆城市化也是一种城市化现象,它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城市的影响(1)表现: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实例分析——以城市建筑为例。
①建筑布局: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是摩天大楼;欧洲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
②建筑风格⎩⎨⎧中国:宫廷中多楼、台、亭、阁,民居有四合院西方:宫廷中有喷泉、雕塑,民居中花园、 洋房、绿篱、草地特征明显[点拨]__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格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2)举例:①杭州作为一座闻名中外的山水城市,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②北京的皇宫建筑群规划建设,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③华盛顿的城市以国会大厦为轴心,体现了资产阶级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城市化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
(×)2.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已超越了发达国家。
2021届新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 第2讲 城镇化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如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 外。 (2)影响建设格局,如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其他主要建筑则沿中轴线 排列,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特别提醒 【点拨】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
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 径流减少。
[热点快递] 热点扫描 主题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 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主题二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 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 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 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 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辨析】 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 1.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的产物。由于人口急剧扩张, 导致市区规模扩大,城市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郊区城市化是在 城市内部出现的,郊区与市区是连为一体的。 2.逆城镇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向更远的 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其主要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 求提高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
热点题型 1.何各庄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毗邻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2006年前,房屋非正规租赁(当地人戏称“吃瓦片”)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 2006年后,村庄通过发展以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探索出一条体现 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下图为何各庄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1)~(3)题。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21讲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6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
分布
___住__宅__区___ 商业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多位于__市__中__心____、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__工__业__区____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特点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_土__地__利__用___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聚落 从宏观来看 从微观来看
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 聚落的分布与_人__口__分布基本一致 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_水__源__和地形相对_平__坦__的地区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4
2.聚落的外部形态
定义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团块状 形
态
条带状
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 水源、_地__形__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_平__原__地区,如成都市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影响,聚 落沿_河__谷__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5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_商__业__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住__宅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_交__通__ 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 上_集__聚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八章 乡村与城镇
32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 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讲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选择题(2020·辽宁朝阳抽测)日本都市圈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雏形阶段、加速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下图示意日本都市圈建设不同阶段的空间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日本都市圈建设的四个阶段中,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是( )A.雏形阶段B.加速阶段C.调整阶段D.成熟阶段2.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A.核心城市劳动力短缺B.城市商业中心外移C.都市圈圈层出现萎缩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3.日本都市圈建设过程中,成熟阶段( )A.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B.以核心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C.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间差距拉大D.已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雏形阶段资源都流向中心城市,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资源除流向中心城市外,还流向次级城市,因此人口集中程度最高的阶段是雏形阶段。
第2题,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突出;加速阶段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和都市圈圈层萎缩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外移不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3题,由图可知成熟阶段形成了多核心、多圈层空间结构;以外围地区城市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点;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城市间差距缩小;是否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从图中无法看出。
答案:1.A 2.D 3.A(2020·河南六市联考)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局部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收缩现象,为此,有学者将城市划分为持续增长、转型增长、潜在收缩、显著收缩等类型。
下表中,甲、乙、丙、丁是四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其对应框内的数字,依次代表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各指数均采用1~5的等级,数字越大,在全国的相对地位越高。
据此回答4~5题。
4.A.甲B.乙C.丙D.丁5.下列对四座城市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B.乙—对外来人口的引力增大C.丙—城市化水平显著下降D.丁—厂矿资产闲置现象突出解析:第4题,丙城市的经济总量指数增大,说明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上升,但是人口规模在全国的相对地位下降,说明该城市可能经历了传统产业衰落、外来劳动力减少的过程,其后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5题,甲城市从小城市发展为经济实力处于全国顶级位置的大城市,仅依靠传统制造业是很难达到的;乙城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人口数量指数和用地面积指数基本稳定,这说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属于潜在收缩型城市;丙城市的人口数量指数减小,但经济总量指数增加,在我国高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水平仍会有所提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丁城市的三个指数均降低,一般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厂矿倒闭或效益低下,形成大量的闲置土地、设备等。
答案:4.C 5.D(2020·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联考)随着我国农业人口大量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基于此,我国多地行政部门规划提出“合村并居”理念,即在适当的位置选地,建设高密度村居,采用增加绿地、广场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来降低高密度建筑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营造绿色的现代化宜居场所。
据此回答6~7题。
6.“合村并居”的理念,限制了乡村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用地规模D.人口流动7.“合村并居”的实施,可以( )A.优化乡村用地结构B.降低人口密度C.提高乡村人口比重D.促进乡村竞争解析:第6题,由“建设高密度村居”,可判断合村后会大大减少住宅用地,故可限制用地规模。
“合村并居”将几个邻近的乡村整合成一个乡村,所辖人口变多,加之基础设施的完善,新乡村的服务种类会增多,服务等级也会得到提升。
第7题,“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会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也能重新利用原来闲置的土地,故可优化乡村用地结构。
合村是把几个小乡村合并,没有增加区域内的乡村人口,故人口密度、比重变化不大;合并后成为一个整体,降低了乡村之间的竞争。
答案:6.C 7.A(2020·龙岩模拟)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下图示意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年均增长率统计。
读图回答8~10题。
8.此时期,京津冀地区城市( )A.人均GDP波动下降B.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C.非农业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D.城市建成区面积2004年达到最大值9.京津冀地区城市主要特征要素在某些时段发生突然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基础设施完善B.技术水平提高C.生态环境改善D.国家政策实施10.根据四个特征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差异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城市( )A.非农劳动力过剩B.土地供应紧张C.居民购买力停滞D.交通快速发展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非农业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虽然呈波动趋势,但都大于0,说明非农业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C对;经济(人均GDP)和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都大于0,所以人均GDP应该是增长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也是逐年增长的,2012年达到最大值,A、D错;图中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能反映商业的情况,不能反映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B错。
第9题,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需要较长时期,不会引起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等的年均增长率突然增加,A、B、C错;国家政策的实施,会使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开发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引起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等的年均增长率突然增加,D对。
第10题,图示土地年均增长率始终大于0,说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用地量增多,但2001-2012年土地年均增长率下降最大,最可能是因为土地供应紧张,B对;图中经济年均增长率远大于人口年均增长率,说明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农劳动力过剩说法错误,A错;图中社会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说明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加,C 错;图中信息并不能直接反映交通发展状况,D错。
答案:8.C 9.D 10.B(2020·成都一诊)下图是我国1998-2008年城镇人口增长折线图与住宅投资增长柱状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示期间我国( )A.城镇住宅投资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下降C.农村住宅投资持续减少D.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减少12.图示期间城镇发展,使我国( )A.城市等级提高,数量减少B.步入逆城市化阶段C.城市数量增加,分布均匀D.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解析:第11题,从图中信息看城镇住宅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为正,说明城镇住宅投资持续增加,A对;城镇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说明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B错;图中看不出农村住宅投资持续减少,C错;城镇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说明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D错。
第12题,图示期间城镇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属于城市化阶段,使我国城市等级提高,数量增加,A错;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仍然是城市化阶段,B错;城市数量增加,但并不代表分布均匀,C错;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D对。
答案:11.A 12.D(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
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
据此回答13~14题。
13.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14.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错;“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C对;“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工业不发达,D错。
据此分析选C。
第14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
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建设绿心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
据此分析选C。
答案:13.C 14.C(2020·赣州模拟)下图表示四类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示意图。
据此回答15~16题。
15.关于四类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多B.②—环境良好,就业压力小C.③—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早D.④—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16.目前③类城镇( )A.环境污染严重B.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C.节能减耗成果显著D.环境人口容量上升解析:第1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发展水平均下降,说明该地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减少;②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升高,但发展水平也升高,说明该区域污染严重,但经济发展快,就业压力小;③类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资源消耗、环境负效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起步并不早;④类城镇后期资源消耗、环境负效下降,但发展水平升高,说明其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
第16题,根据图示可知,③类城镇的环境负效目前较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目前的③类城镇环境污染不会严重;企业分布通过图示看不出;该地资源消耗依然很高,故节能减耗成果并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负效降低,故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答案:15.D 16.D(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
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Ⅰ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
据此回答17~18题。
17.推测西安市2020年将出现( )A.“郊区城市化”现象B.“虚假城市化”现象C.“滞后城市化”现象D.“逆城市化”现象18.1972-2020年,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A.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B.北部科技先进C.北部交通便利D.北部工业发达,经济基础好解析:第17题,根据材料,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