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

=30m-10m=20m

本章只讨论直线运动的情况,并以这条直线为x轴,于是物体的位移1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即

1 = △ X=X2-X 1

△ 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由此可见,计算坐标的变化量时,应该用后来的坐标减去原来的坐标。

同样,可以用△ 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 t=t 2-t 1

也是用后来的时刻减去原来的时刻。

一般来说,不同的运动,经历相同的位移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有的物体运动快些,有的慢些。比如:

师: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生:B运动快些,因为它们运动的位移相等,而B所用的时间短……

师:再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生:D运动快些,因为他们所用的时间相等,而D的位移大............

师: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 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 时间长的物体运

动慢;

2. 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 位移小的物体运

动得慢。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B和C谁运动得快呢?

生:……

师: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 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 x,它的速度就是

△x 100 °,

v =— = =8m/ s

A t 12.5

1.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单位:国际单位:m/s (或m - s-1)。常用单位还有:km /h (或km ? h-1)、cm/s

(或cm - s-1)。

1m/s = 3.6km/h

3.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 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

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

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

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V表示。

Zs I

p =■——反I

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

(1)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2) .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

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V=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

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

(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

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

或“哪段位移”的。

(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As

V = ' u.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M — 0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您在AI0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

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

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一一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 ,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

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

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

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C D )

A. 在这一时刻之前0. 1s内位移一定是1m

B. 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 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 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

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o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至ij 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 这段的平均速度?(2)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 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S

V =—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

t ,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

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 + t2=50s

5 _ +s 2 _ 120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

, 匕+弓 5° m/s=2. 4m/s

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

-% + 为 3 + 2

p — ____ 2L —

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

2 2 =2. 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

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主板书

一、速度

1 .物理学中用 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 速

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 表示。

A x 100 v =—=

A t 12.5

2. 单位:

国际单位:m/s (或 m - s

-1

)。常用单位还有:km / h (或km ? h -1)、cm/s (或cm - s -1 )。

3. 速度是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 的瞬时速度。

三、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8m/ s

1.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时间间隔△ t 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 V 表示。

最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必修2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2.参考系 为了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而()的物体,叫做参考系。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一般情况下,以()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 质点是一种经过()而得的()模型。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即为质点。 4.时间和时刻 ⑴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数轴上用一个点来表示,对应的是()等状态量. ⑵时间指的是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数轴上用一段长度来表示,对应的是()等过程量. 5. 路程和位移 ⑴路程是物体运动的()长度,是标量. ⑵位移是表示质点()的物理量。位移是运动质点由()指向()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6.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它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⑴平均速度是过程量,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⑵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它在数值上等于时间取时这段运动的()速度. 7.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物理量。加速度等于()的比值,公式为()。它的方向与()相同。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1)速度公式:v=()。 (2)位移公式:x=()。 (3)速度位移关系式:v t2-v02=() (4)位移平均速度关系式:x=vt=()。 2.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一恒量,即xⅡ-xⅠ=xⅢ-xⅡ=……=x N-x N-1=()。 (2)在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若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 t,即()。 (3)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瞬时速度()跟这段位移内的初速度v0、末速度vt关系为:()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为等分时间间隔) (1)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1∶v2∶v3∶…vn=(); (2)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x1∶x2∶x2∶…xn=();(3)第1个T内、第2个T内、第3个T内……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1∶t2∶t3∶…tn=()。 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作用下从()开始下落的运动,方向().它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在地球表面,一般取g= ()m/s2。 2.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 t=();h=(); v t2=(). 3.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⑴随地球纬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略微();在地球两极重力加速度最(). ⑵随着物体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大,重力加速度会(). 4.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是从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观察→合理推理→修正推广. 第三章相互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因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不为零,一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一直线上,且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关系: 1分运动的独立性; 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3运动的等时性; 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合运动的情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一直线上,在同一直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 ①合运动一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 ②如果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行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按照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 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分量,另一个分量垂直于绳。(效果:沿绳方向的收缩速度,垂直于绳方向的转动速度) 4、小船渡河问题 (1)L、Vc一定时,t随sinθ增大而减小;当θ=900时,sinθ=1,所以,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 (2)渡河的最小位移即河的宽度。为了使渡河位移等于L,必须使船的合速度V的方向与河岸垂直。这是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有:Vccosθ─Vs=0.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同步测试 一、以考查知识为主试题 【容易题】 1.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B.汽车的速度仍增大 C.当加速度减小零时,汽车静止D.当加速度减小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答案:AC 2.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B.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总与运动方向相反 C.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 D.物体位移逐渐减小 答案:B 3. 根据给出的速度、加速度的正负,对下列运动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v为正、a为负,物体做加速运动

B .v 为负、a 为负,物体做减速运动 C .v 为负、a 为正,物体做减速运动 D .v 为负、a=0,物体做减速运动 答案:C 4.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变化的越多,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就保持不变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答案:B 5. 物体沿一条直线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恒为2/m 2s ,那么( ) A.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 B. 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s m /2 C.在任意s 1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s m /2 D.第ns 的初速度一定比s n )1(-的末速度大s m /2 答案:C 6. 由t v ??=a 可知( ) A .a 与v ?成正比 B .物体加速度大小由v ?决定 C .a 的方向与v ?的方向相同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 1.5加速度教案

O v/m·s -1 t/s 4 6 2 4 6 2 课前预习案 请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下列问题 一、加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 的物理量,是一个 (标量或矢量),定义式: ,方向: ,单位: 。 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度是物体增加的速度 B.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大小 C.加速度反映速度变化的快慢 D.加速度的方向不能由速度方向确定,要由速度变化的方向来确定 二.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当 时,物体加速运动;当 时,物体减速运动。 加速度的正负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取初速度v0 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1) 当vt > v0 时, a>0, a 与v0 方向相同;反之也成立 (2) 当vt < v0 时, a<0, a 与v0 方向相反.反之也成立 思考:由加速度为2 /2s m 可知: ;物体将 (加速、减速或无法确定)。 三、根据v-t 图象分析加速度 通过速度――时间图象不但能够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还能够知道物体的加速度。 如图1所示:OA 段物体做 运动,AB 段物体做 运动。 前2秒内的加速度 2s —4s 的加速度 4s —6s 的加速度 V 图1 B t A V m O

1.5加速度 【课堂探究案】 1. 探究:用什么物理量表示速度的变化快慢 加速度与速度大小有关吗?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有关吗?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率有关吗? 2.探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例如:一个物体沿水平直线运动,考查某一段时间间隔t ?,其初速度1v 方向向右,而末速度2v 方向也向右(且12v v ?),即加速情况:那么速度矢量的变化量v ?=2v (矢量)-1v (矢量)如何表示呢? 那么,换一种情况:1v 、2v 同方向,但12v v ?,即减速情况。都是v ?=2v -1v 只不过后者是负值 3.探究:如何从v-t图象看加速度?速度一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 例1足球以水平速度v=10m/s 击中球门横梁后以v / =8m/s 的速度水平弹回,与横梁接触的时间为0.1s ,求足球在此过程中的平均加速度? 例2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如1—5—3图是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一t 图象,从图上求出各段的速度变化及加速度. 例3猎豹由静止开始起跑,经2s 的时间,速度达到70km/h, 猎豹的加速度是多大?是正值还是负值,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例4列车以30m/s 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路段给出低速行驶的信号后,采取自动措施,在10s 内使列车的速度减少到10m/s ,求列车的加速度。列车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课堂内容小结 课后巩固案 1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就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 .加速度方向保持不变,速度方向也保持不变 (举例:竖直上抛运动) D .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小,速度大小也不断变小 2关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正确的说法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1 v 2 v v ?1 v 2 v v ?a a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高一物理必修一 全 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③v=t s 是平均速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标量。 ②v=t s 是平均速率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的运动。

物理必修一纸带加速度及速度求法Word版

求纸带的加速度及速度 一、公式:S 1-S 2=△X=aT 2 注意;△X 指的是两段位移的差值,T 代表每段时间,以为每段时间只能是相等的。同理可得,S m -S n =(m-n)aT 2 二、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证明:由v t =v 0+at 可知,经后的瞬时速度为: 1、某同学用如图10所示的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打下如图11所示的纸带.如果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记为x1、x 2、x 3、x 4、x 5、x6. 图10 图11 (1)实验时纸带的 端应和重物相连接.(选填“A”或“B”) (2)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 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1=x2-x1T2,g2=x3-x2T2,…,g5=x6-x5T2 取平均值g =9.767 m/s2; 方法B :由g1=x4-x13T2,g2=x5-x23T2,g3=x6-x33T2 取平均值g =9.873 m/s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1、x2、x3、x4、x5、x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数据,方法A 中有 ;方法B 中有 .因此,选择方法 (填“A”或“B”)更合理.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实验中,小车拖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从中确定五个记数点,每相邻两个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用米尺测量出的数据如图12所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V C = m/s,小车在D点的速度 V d =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___m/s2. 3、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下一段如图所示的纸带研究其运动情况.设O点为计数的起始点,在四个连续的计数点中,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若物体做理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计数点A与起始点O之间的距离x1为cm,打计数点O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m/s,物体的加速度为m/s2(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车拖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 一系列点,如图11所示,选定五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用米尺测量出的数据如图所示。则小车在C点的速度v=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m/s。(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解析:(1)与重物相连接的纸带一端点间距较小,故为A端. (2)从表面上看,方法A中六组数据均得到利用,实际上只用了x1和x6两组数据,而 方法B采用的是逐差法,六组数据均得到利用,故方法B更合理. 答案:(1)A(2)x1、x6x1、x2、x3、x4、x5、x6 B 2、解析;V C =S BD除以2T 解得V C =1.9 m/s V D =S CE除以2T 解得V D =2.1 m/s S BC-S AB=△X=aT2 解得a =2.0 m/s2 答案1.9 2.1 2.0

高一物理必修一3.3牛顿第三定律

高一物理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明确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总结得出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事例。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只要存在力就有两个力,那这两个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就是这节我们要学习的牛顿第三定律。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 ①明确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②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三定律,并能运用它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③掌握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分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认真阅读课本P64-P67内容,标记出知识点,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限时5分钟 四、自学指导 1.阅读课本64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部分,明确什么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阅读课本65页实验内容,总结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有什么关系。 3.阅读课本64-65页牛顿第三定律部分,结合实验 (1)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生活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例子有那些?尝试说明 4.阅读课本66页物体的受力分析部分,以匀速行驶的汽车为例 (1)从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汽车涉及到几对相互作用 (2)这几对相互作用中有那些是汽车的受力?(确定研究对象)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顺序是什么? 5. 阅读课本67页上面四段内容,明确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五、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后一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物体也施加了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完整word版,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 1.5《加速度教学设计》

【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材选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4-16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接触一些生活实例,但却少有提及这一概念,对它了解甚少。加上高一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它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材把本节安排到位移、时间和速度之后,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直线运动的基础再学习这一节就会相对容易。这一节的内容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授加速度概念,初步认识加速度定义、公式、单位;第二部分讲授加速度的矢量性,在学习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矢量性;第三部分讲授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关系,更深一步学习加速度在直线运动中的变化规律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加速度公式进行定量计

算。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精神。 (2)理解加速度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别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2.教学难点: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 【篇一】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受力分析: 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 (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 (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 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 (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 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

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 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 (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 (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 易错现象: 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 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 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篇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这就是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电磁力、浮力等)。 (2)受力分析的三个判断依据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设计 1.5 加速度 【学习者分析】 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总结、提出并回答问题,不过还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及实验器材问题。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概念,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3)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判断运动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定义式的得出过程,了解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说明,体现研究物体运动时加速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展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重点难点】 (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和加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的思想. 【设计思想】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1.4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教科版

1.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三维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法、比较、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法拉利与战斗机的巅峰对决; 课本教材上的思考与讨论; 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0v 经一段时间t 后变为v ,那0v v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v ?表示。)

提问: v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t v a ??=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 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总结: 加速运动:0v v >,v ?为正值,a 0>,a 与0v 方向一致。 减速运动:0v v <,v ?为负值,a 0<,a 与0v 方向相反。 思考 A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 .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 .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有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 ①0 t a t v v -= ②0t v v at =+ ③0 2t V v v +=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 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 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 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 ①中间时刻速度:0 22t t v v s 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 s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 二、力学

高一物理必修一加速度与速度图像

速度与加速度图像练习 1.如图示,是甲、乙两质点的v—t图象,由图可知() A.t=O时刻,甲的速度大。 B.甲、乙两质点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相等时间内乙的速度改变大。 D.在5s末以前甲质点速度大。 2.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从某点开始计时的速度图像如图中的A、B所示, 时间内( ) 则由图可知,在0-t A.A、B运动始终同向,B比A运动的快。 时间AB相距最远,B开始反向。 B.在t 1 C.A、B的加速度始终同向,B比A的加速度大。 D.在t 时刻,A、B并未相遇,仅只是速度相同。 2 3、关于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B、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C、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D、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4.甲、乙两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的是( ) A、甲作直线运动,乙作曲线运动 B、t 时刻甲乙相遇 l 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 C、t l 时刻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 D、t l 5.如图示,是一质点从位移原点出发的v--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s末质点离开原点最远 B 2S末质点回到原点 C.3s末质点离开原点最远 D.4s末质点回到原点

1. 两个物体a 、b 同时开始沿同一条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起计时,它们的位移图象如右图所示。关于这两个物体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开始时a 的速度较大,加速度较小 B.a 做匀减速运动,b 做匀加速运动 C.a 、b 速度方向相反,速度大小之比是2∶3 D.在t=3s 时刻a 、b 速度相等,恰好相遇 2. 某同学从学校匀速向东去邮局,邮寄信后返回学校,在图中能够正确反映该同学运动情况s-t 图像应是图应是( ) 3.图为P 、Q 两物体沿同一直线作直线运动的s-t 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 t1前,P 在Q 的前面 B. 0~t1,Q 的路程比P 的大 C. 0~t1,P 、Q 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 P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Q 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4.物体A 、B 的s-t 图像如图所示,由右图可知 ( ) A.从第3s 起,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vA>vB B.两物体由同一位置开始运动,但物体A 比B 迟3s 才开始运动 C.在5s 内物体的位移相同,5s 末A 、B 相遇 D.5s 内A 、B 的加速度相等 5. A 、 B 、 C 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t 0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质点A 的位移最大 B .质点 C 的平均速度最小 C .三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 D .三质点平均速度不相等 0t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