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的提出

合集下载

打通经络除百病

打通经络除百病

打通经络除百病作者因为身患多种疾病,四处求医无效,只能选择自己寻找生病的原因和治愈疾病的方法,因此发现了《道德经》的秘密,《道德经》原来是一本规律知识的教科书,《道德经》原来是可以造福整个人类的无价之宝贝。

作者通过使用《道德经》的规律知识,发现了人体生病的原因和治愈疾病的方法,发现了道家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的记载和方法,发现了检查身体健康状况的方法,发现了打通经络的方法和打通经络必须明白的规律知识,作者通过打通自己的经络治愈了自己的全部疾病,验证了《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经络对人体的作用,因此得出以下结论,打通经络并且能保持经络畅通的人,可以预防和治愈上百种疾病,可以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衰老。

因此,本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可以免除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可以拯救那些还在疾病中痛苦挣扎的人们,可以造福整个人类。

标签:道德經;规律知识;黄帝内经;打通经络;除百病;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我出生于1962年,身高1.70米,由于长期饮食过度,2002年的时候,体重曾高达180斤,因此,患上了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脂肪肝,并引发了脑中风,口眼歪斜,右半身麻木,行动不便。

当时,我四处求医均没有效果,只能选择自己寻找生病的原因和治病的方法。

后来,在寻找生病原因和治病方法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道家的代表人物都很长寿,彭祖活了800多岁,老子活了200多岁,张三丰活了200多岁,因此我猜测,一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才导致了他们的长寿,为此,我用了六年多的时间研究道家为什么长寿,因此,发现了《道德经》的秘密,《道德经》原来是一本规律知识的教科书,《道德经》原来是可以造福整个人类的无价之宝贝。

为了证明以上之所言不虚,下面把《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和第七十章原文及正确的翻译摘录如下,以示证明。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筋膜学

筋膜学

三.“筋膜学”不是原创学说,是众多已有的关于中医理论的假说之一,可以百家争鸣在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未能解决的当代,是绝对不可能用数字化技术重建出来的。

一直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段对祖国医学这块瑰宝,进行了大量的、扎实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立了中医本身的“脏腑学说”、“阴阳学说”等,还引进现代技术创建了“神经调控学说”、“神经体液学说”、“结缔组织相关学说”、“光-气学说”、“经络隔膜学说”、“经络经筋学说”、“生命空间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生物场论学说”、“电磁光波学说”等等,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对学说进行艰苦卓绝的求证和探索。

同样,“筋膜学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江阴市的陈超然中医师提出的。

至于“筋膜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在实现生命过程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传递方面有重要作用”则早已被许多研究者认同,能否作为“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最后,作为解剖学工作者和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钟世镇院士声明,不认同能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重建出没有形态学依据的经络;更不认同有所谓的、与经穴有关“串珠状结构”的存在。

因为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如果还有任何与经穴有关的,未被发现的形态学结构的存在,除了病变或变异组织,否则是不可能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朝鲜金凤汉发现“凤汉小体”的教训应当记取,不应重蹈覆辙。

声明人:钟世镇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体解剖学工作者中国数字人研究联络组组长2007年4月30日新年有感作者:江阴陈超然吾行医五十余载,磨一针四十余年,长乎!短乎!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前对软组织病理组织探讨者甚少,使很多资深的医生在临床上成瞪眼瞎子。

因此,给诊断模糊,治疗上盲目性大,疗效差也不知其所以然,困惑了我许多年,后萌发追根究源,发现各种软组织劳损与"筋膜"有关。

六十年代(65年)开始写有关"筋膜学"方面的心得。

七十年代初(72年)第一稿写成“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指导临床,治疗各种软组织劳损疾病,效高而不易复发。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

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及进展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理论则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而密集的经络系统,它们贯穿全身,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和功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经络在解剖学与生理学上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所描述的经络系统在解剖和生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质基础。

通过现代解剖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人体内穴位的存在及其在神经、血管和淋巴系统中的分布。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某些穴位附近存在着较高的电导率和血流量,这与中医所言的经络传导方式相符。

这些研究为中医经络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的解释,也为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经络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传统中医理论中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病理状态可通过经络的变化来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证实了这一理论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针灸作为中医经络疗法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穴位可调节身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一些研究也探究了经络疗法在痛症、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三、经络在运动和康复中的作用经络系统在体内不仅起到调节病理状态的作用,还对人体的运动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运动对经络系统的影响以及经络对运动效果的调节作用。

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加经络的血液灌注,改善运动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相关疾病。

此外,经络运动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该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和力学刺激,调节经络系统,促进身体康复和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经络的现代研究在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以及运动康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对经络系统的深入研究,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人体“经络”是如何发现的?金栋按:据《内...

人体“经络”是如何发现的?金栋按:据《内...

人体“经络”是如何发现的?金栋按:据《内...金栋按:据《内经》记载,“经络”是人死后解剖看到的,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据史籍记载,汉代王莽曾组织进行过一次人体解剖,见《汉书·王莽传》说:“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可见,今本《内经》中有关脏腑经脉的解剖数据,或与此有关。

经典明说十二经之气血多少,“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且在正史中亦有记载解剖,可为何现代解剖学至今没找到?殊不知,读《内经》则会发现,中医不重解剖而更重由天人相应、附会推演之关系!不明于此,开口动手便错!在古代,经脉(络)的前身是“脉”,且经络与脉的形态基础是一样的,即血脉、血管。

“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汉书·王莽传》)。

脉是气血运行之通道,具有将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之功能,此为脉的最初含义,源于古代粗浅解剖。

脉之前冠以“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络”等数字,则是推演而来!台湾学者李建民谓之“数术天学”(《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即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比类取象为方法,构建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了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等多方面之功,已经远离了“血脉”最初之含义。

李建民说:“'脉’的意涵,在整部《内经》不是给予严格的界说,而是将其放在庞大的阴阳五行的网络组织下,(推衍)其理论知识。

古代医者并不关心'脉’的实质,而是取天地阴阳与之类比,甚至是做天人同构的推衍。

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4), 1592-1596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4228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展张晓雅,姜迎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12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16日摘要筋膜是人体分布最为广泛,由普通结缔组织形成的解剖学结构。

2004年原林教授团队通过数字解剖学研究,第一次直观确定了针灸穴位和解剖学基础是遍布全身的筋膜支架。

而后,2011年筋膜学由中国原创提出并得到国际认可。

至今筋膜理论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同时筋膜手法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这都说明筋膜学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治疗师的重视。

本文现将近年筋膜理论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筋膜学,筋膜理论,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Fascia Theory inRecent YearsXiaoya Zhang, Yingping Jiang*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Guangdong Second Provincial General Hospital, 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Mar. 12th, 2021; accepted: Apr. 9th, 2021; published: Apr. 16th, 2021AbstractFascia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atomical structure in the body formed by common connec-tive tissues. In 2004, Prof. Lin Yuan’s team first visualized that acupuncture points and anatomical bases are fascial scaffolds throughout the body through digital anatomical studies. Then, in 2011, fasciology was originally proposed by China and received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Up to now, the*通讯作者。

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

之二:经络的解剖结构二、经络的解剖结构我们认为,经络没有独立具体的解剖结构,它是以其它相关组织结构共同合成而为结构的。

这就像河流一样,是水流的结果,自己本身没有什么河道,碰到黄土,黄土就是河道的边界,遇见岩石,则岩石就是河道的边界。

但共同组成经络结构的相关组织具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网膜状组织。

《内经》经常谓经穴在“分肉之间”,其意非指皮肤与肌肉之间,而是特指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在解剖学的层面上,这些组织中医称作筋膜,而西医则谓之结缔组织,准确地讲是“固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在体内分布最广,由组织液、纤维、基质和细胞组成。

这些就是构成经络结构的物质。

但是,我们却不能反过来说这些物质就是经络,因为经络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属于能量层次的。

经络与人体的关系,就像电能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上所显示的图象文字等来认识电的作用,但如果你单纯从解剖学的角度来将计算机分解,哪怕你用再高倍的显微镜也不可能看得到计算机里面的图象与文字。

也就是说,经络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结构,几乎人体每个部位均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皆经络,但又可以说处处没有具体的经络。

由于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

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

这里有一个命题,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

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

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

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

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

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

中医学理论-筋膜学与人体经络

中医学理论-筋膜学与人体经络
生物学意义 所涉及的科学问题 所涉及的临床问题
筋膜学的生物学意义(1)
生物进化的三维模型 以往生物进化研究的重
点在于2点:结构从简单 →复杂;构成生物的最 基本单位—细胞从多能 →专能。筋膜学的提出 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第三 条轴线----时空轴,既个 体生物的生命周期由短 →长。其生物学基础为 筋膜学。
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20-10亿年。
多细胞生物
多细胞生物的演变
多细胞形成优势物种,占地球现存的生物90%。 形态进化通过延伸、内陷和细胞迁移完成。
结果:
结构由简单趋向→→→复杂。 细胞由全能→→→专能。 **生物的生命周期由短(short span)→→→长
(long span)。
筋膜学
解剖学角度——筋膜支架(结缔组织) 发生学角度——支持和储备系统 功能学角度——检测与调控系统
结缔组织在人体分布
A 真皮层致密结缔组织。 B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 C 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 。 D 神经血管束周围结缔
组织。 E 器官门和被膜结缔组
织。
间充质组织
间充质组织片
间充质组织片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铺片)
筋膜的组织学结构
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 脂肪细胞(adipocyte)、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中 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蛋白
多糖、糖蛋白、组织液。 其它:毛细血管、淋巴管和感觉、运动装置,如触觉
筋膜学涉及的临床问题(4)
再生失调 生存环境的改善在延长寿命的同时也带来了 其负面影响,如能量的过剩导致人体储备的增多(肥 胖),肥胖的同时又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脑力活动为主 的生活方式产生的另一变化是大量的能量被高度活跃的 脑组织所消耗,而人体其他功能系统的活动相对减少, 消耗能量和组织更新减慢,导致这些功能系统的功能衰 退(如运动的减少会导致骨骼肌不发达,骨质密度下降; 高度的脑力活动还将导致内脏功能失调等一系列问题, 为这些功能系统的疾病发生埋下隐患。

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

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

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学中的经络理论进行探讨,介绍其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应用。

一、经络理论的起源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追溯至古代的黄帝内经,《素问》中首次提出了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在《灵枢》中被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通过观察人体生活活动、疾病发展和治疗实践而形成的。

二、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1. 经络的定义: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理构造,类似于真实的血管、神经等系统,但不同于解剖学中的血管和神经。

2. 经络的主要组成: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主要是指十二正经和八奇经,包括三阴经、三阳经和四奇经。

络脉则主要是指络合脉和皮部络脉。

3. 经络的功能:经络是人体内传导气血和调控脏腑功能的通道系统。

它起到连接和传输气血的作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还与人体的免疫、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有关。

三、经络理论的应用经络理论在中医学的应用广泛而深入,下面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来介绍它的具体应用。

1. 诊断经络理论在中医诊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反应来初步判断病情,例如触诊经脉的苏息、应气、鸣动等情况,可以判断经络的通畅程度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2. 治疗在中医治疗过程中,经络理论被运用到针灸、推拿和草药疗法中。

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中医师可以达到疏通经络、平衡脏腑的效果。

例如,针灸疗法中的穴位选择和经络联络是基于经络理论的。

四、经络理论的争议与现代研究经络理论在现代科学视野下,常常受到质疑与挑战。

然而,一些现代研究表明,经络区域可能存在特殊的电生理活动,与经典中医的经络理论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此外,一些实验研究也证实了针灸对经络的影响,为经络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经络理论仍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待解的问题和争议点。

中医经络的发现 ppt课件

中医经络的发现 ppt课件
比例:70%,告诉经理人足够。 • 但应聘的只有500人?结果如何?
2020/12/27
6
判定人体的脏器功能转好还是转坏
• 人体的血液循环与生活用水系统最大的差异:在于“循环”两个字。 • 动脉血:经肝脏解毒、肾脏排毒和清洗,在经肺部将二氧化碳排除。
干净 • 人体的废物增多: 一、肝、肾解、排毒能力下降,废物增多。平时烟筒堵塞
• 电压过低(能量不够) 显像管坏了 • 人体对应: • 人体能量(没有测量的方法) 肾脏
电视没图象 尿毒症
• 靠证据来诊断的逻辑 造成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 • 大家公认的道理:不一定是对的
2020/12/27
5
公认的道理不一定是对的
• 血色素正常:代表不贫血? • 贫血:红血球总量多少 • 血色素×血液总量=红血球总量 • 医学上评定贫血:血色素(比例) • 假如单位招工需要600男人。 • 在一群人中100人,正好70男人,30女人。
2020/12/27
10
思路的变化
• 原来:认为经络必是线状或管状组织。医 学界专家。
• 现在:进行经络附近组织分析。化学家、 物理学家、数学家等基础学科专家为主。
• 转机:天津一研究小组,在针刺穴位时, 穴位周围释放大量钙离子。这些钙离子不 可能在那么短时间内从骨骼中调出,人体 在穴位周围一定有钙库。专家找钙库开始, 研究穴位。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20/12/27

中医理论之筋膜学与人体经络PPT

中医理论之筋膜学与人体经络PPT
重要功能细胞的再生问题:以往认为中枢神经细胞、 心肌细胞等不能再生,从筋膜学角度这些细胞仍需要 经定向干细胞和筋膜中的未定向干细胞补充(近年的 研究正在逐渐证实)。
筋膜学涉及的科学问题(2)
网状组织
筋膜的功能
1. 支持和保护作用 — 各种纤维及成纤维细胞 2. 营养和输送作用 — 组织液和毛细血管 3. 免疫防御功能—各种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管 4. 储备作用—间充质细胞(细胞储备),脂肪细胞(能
量储备)
第二部分:支持与储备系统 (筋膜学)的意义
维+组织液。 6. 结缔组织的多样化:疏松、致密、脂肪、网
状……
支持系统本身的进化
人体结缔组织支架
筋膜发生与人体功能系统的形成
多细胞动物 → 三胚层动物 → 高等动物
细胞外液 → 间充质 → 筋膜
维持生物内环境稳 分化为各种维持内
支持、固定、分
定和外型修复损伤 环境稳定的器官系
隔、修复损伤、
细胞调控生物自身 → 统修复损伤细胞调 → 细胞调控、生物
代谢
控自身代谢
自身代谢
筋膜学的定义
通过对结缔组织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我们 认为在个体发生的过程中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成 多个器官系统后所遗留的部分形成遍布全身的结 缔组织筋膜支架,该支架构成以干细胞为核心的 独立功能体系,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 构成一个新的功能系统—自体检测与调控系统或 (支持与储备系统)简称筋膜学,该系统使生物 维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和维持机体稳定的内环境。
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铺片)
筋膜的组织学结构
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 脂肪细胞(adipocyte)、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中 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

《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和意义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保留有经络知识发生的早期认识,可以窥测其从早期逐渐向理论成熟时期的发生路径。

在我们言说经络理论时,应当对《内经》中该理论发生过程有所知晓。

一、《内经》经络理论的发生1.解剖知识为经络理论建构的出发点《黄帝内经》中经络的发现、经络理论的形成,“解剖学知识”的参与是不争的事实。

如《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皆有大数。

”《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在《灵枢·血络论》及《素问·刺腰痛论》的相关原文均能明确地告诉人们,经络理论的形成与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应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内经》中常用“脉”“经脉”“血脉”等属于解剖学概念予以表述的缘由。

2.临床经验是经络理论建构的基础临床实践经验知识的积累是《内经》构建所有生命科学知识的基础,经络理论的形成也不例外,如《灵枢·经脉》之“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灵枢·血络论》中的“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以及《素问·刺腰痛论》所记载的“刺解脉……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内容,无一不是临床实践知识在经络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实际记录。

早期文献记载涉及四种古老的医疗手段:灸法、砭术、导引术、刺法,而人们当时认识的经脉则是这几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和基础,正因为《内经》中的经络理论逐渐趋于成熟,所以这一认识体现得尤为明显。

经络学说【中医百科】

经络学说【中医百科】

经络学说【中医百科】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联系,均需通过经络的运输传导和联络调节得以实现,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黄帝内经》经络学说形成以来,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实践,不断予以补充、整理和完善。

经络学说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相互辅翼,成为中医阐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理论基础,并对临床各科,尤其对针灸、推拿、气功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线,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网络之意。

络脉深浅皆有,但大多循行于较浅部位,有的还浮现于体表。

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所不至。

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联络网,将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话劫的正常进行。

经络学说的形成1.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2.古人通过直接观察法,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及其相互关系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经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4.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

例如,肠痈(西医称为阑尾炎)患者可在阑尾穴处找到压痛点。

5.脏腑有病,按压体表相应部位,体内病痛也随之缓解。

以此推论,体表与体内应有一定的联系通路,这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6.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推理7.针剌腧穴时,患者会出现酸、麻、胀、痛等感应,称为'针感'或'得气'。

这种感觉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向远部传导。

中医学理论筋膜学与人体经络

中医学理论筋膜学与人体经络

03
CATALOGUE
筋膜学与人体经络的关系
筋膜与经络的关系
筋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沟通内外 环境的通道。筋膜和经络在人体中相 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 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中的气血运行和能量流动需要筋 膜的支撑和保护,筋膜的形态和功能 也会影响经络的正常运行。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总结词
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和抵御外邪等功能与作用,对人体健康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内外的作用,将人体各个器官、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同时,经络系统还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活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此外,经络系统还能抵御外邪的入侵,增强人体的免
筋膜学的特点
筋膜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 域。同时,筋膜学还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注重人体内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
筋膜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筋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
作用
筋膜学为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通过对筋膜系统的观察和调 理,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应用拓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筋膜学在康复医学、预防医 学、运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未来,筋膜学 的研究成果将更多地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和健康服务, 造福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筋膜对经络的影响
筋膜的形态和功能异常会影响经络气 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疼痛等症 状的出现。

经络学说的起源探索

经络学说的起源探索

经络学说的起源探索经络学说创立于先秦时期,在《史记》、《吕氏春秋》及《庄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就有大量篇幅专论经络。

根据史料考据,不少学者认为经络学说的形成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4-2世纪。

经络的最早发现,推测有三种可能: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始基:古代医家在解剖中发现了血管和一些条索状组织是连接内脏之间的主要形态结构,并且延伸到四肢末端,这应该是经络原始的解剖形态,故《内经》有时称其为“经脉”,有时又称其为“筋脉”。

早于《内经》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亦言“脉”而不言“经”,说明古人对“脉管”的形态学认识是相当早的。

《灵枢。

经脉》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此言“经脉”,指脉管而言。

气口,也称寸口,即中医切脉的桡动脉搏动处。

但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脉管仅会出血而不会“得气”,只有针刺到一些条索状的组织结构时,才能得气,于是就出现了“筋脉”的概念。

可以说,若没有对脉、筋等的形态学认识,就不能有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在发现穴位并逐步以点连线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上古时期,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每因劳动或其它原因,身体的某一部位被石块、树枝刺破,或为火灼伤,而身体其他部位所患的病痛即随之而清除或减轻。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长期的不断体验,逐步从中发现和认识到石刺、火灼某些部位可以治病,这就是较为公认的针灸疗法起源的假说。

青铜器或铁器的使用,出现了金属针具,针韧而尖,能固定一个小点,进行深扎,逐步摸索出针灸治疗的特殊作用,进而定出“穴位”,这就是穴位的来源。

刺激某一穴位有针感的传导,并有一定的传导路线,而且具有同类主治性能的穴位,有往往排列在同一感传线路上,这就使人们认识到穴位之间贯穿着一条传导路线,这种联系不仅反映在体表,并同内脏密切相关。

于是,点连成线,形成了经络的循行路线。

说明经络学说的形成与穴位的主治性能、针感的传导路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科学中医走进筋膜学(一)

科学中医走进筋膜学(一)

科学中医走进筋膜学(一)提及经络、穴位,这些中医传承千年的大智慧,似乎神乎其神,于国人而言更容易联想到金庸古龙的小说世界,而以西方现代生物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这一套体系是无法被西方医学所接纳,甚至与不科学三个字为伍。

当他们把一个人解剖的时候,他们是看不见经络的,看不到穴位的,故而他们认为这是不存在的,那么看不见就是不存在么?对此,曾仕强教授曾做出过一番精妙的解释,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么?经络活着的时候有,死了气门一闭,就没有了。

汽车在公路上可以看见,飞机在天上飞,你看不见航道,可是难道说飞机没有他自己固定飞行的轨迹么?其实,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不能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进行解释。

这些疾病用传统中医疗法却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这也正是中医疗法能够在西医科学理论制霸的今天仍能够“悬壶济世”,在世界范围内有逐渐接受的趋势的原因。

虽然将中医归属到辅助医学的困境显示出了中医目前一时的尴尬,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承认针灸在医疗体制的地位,也是中医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例子说明了利用现代科学的工具,发掘中医文化宝库,将是发扬中医文化,造福人类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长期以来国家对针灸机制的研究极为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提出了各种学说,但并无取得根本的突破,经络与穴位的实质结构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世界范围内尚无统一的认可。

以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教研室主任,原林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根据发育生物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生物学的研究结果,结合其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提出了人体第十个功能系统(筋膜学)的新学说,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和临床问题(包括针灸疗法的机制),以期为针灸疗法提供一个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平台,并从功能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人体筋膜在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筋膜学理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1、提出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即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筋膜学),从而提出新的学科研究领域;2、指出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建立在生物学基础的中医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3、为疑难病症的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如人体的发育和衰老,筋膜发育的缺陷;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治疗的机制等等。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摘要]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构建出与人体经络记载接近的影像结构,追溯结缔组织发育生物学和生物进化过程,提出人体内结缔组织筋膜支架可能构成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同时提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

其意义在于:提出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解读中医疗法的生物学基础和治疗机制,为实现中医经络现代研究提供了医学生物学基础;对中医药研究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主题词]经络研究;经络实质;筋膜;中医现代化1 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学说提出的缘由和过程1.1 背景通过国家科技部两次(174次和183次)香山科学会议论证,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由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个单位承担,第一军医大学为承办单位,课题负责人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林教授,研究期限为3年(2003-2005年)。

1.2科学发现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经穴的本质——医学生物学基础是该研究的关键问题。

笔者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采用高精度冰冻切削、数码照相的方法获取了正常人体的整体形态学信息,利用人体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整个人体特异组织成分的选择性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在肢体和躯干的筋膜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化处理,在重建人体模型内呈现出与经穴记载走行一致的串珠样影像结构。

其中串珠的“珠”相当于经穴的“穴”;联系串珠的“线”相当于经穴的“经”。

笔者认为穴位是能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在人体解剖学定位为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

近2年,笔者用其他数字人数据集和通过CT、MRI等技术手段获取的活体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重建获取的图像进行反复验证均可得到与此项发现同样的结果。

1.3科学理论创新形态学研究已证明,筋膜遍布全身,包括所有包被在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内脏器官外表面或器官之间的固有结缔组织,它又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及脏筋膜。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筋膜学说的提出及其意义此⽂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 年第 14 卷第 4 期王春雷 ,吴⾦鹏 ,王军 ,原林(南⽅医科⼤学 ,⼴东⼴州510515)筋膜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根据对筋膜的发育⽣物学追溯, 结合中医针灸理论 、经络的现代研究和虚拟⼈研究成果,原林等提出⼈体存在第 10 个功能系统 —⼈体⾃体监控修复与⽀持储备系统, 也可称作筋膜系统 ,对其相关内容的研究称为筋膜学。

追溯筋膜的发育过程,从多细胞⽣物到三胚层⽣物再到⾼等动物, 筋膜的发育经历依次为细胞外液到间充质再到筋膜。

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泌尿系统 、⽣殖系统等功能系统以后 ,所剩余的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或称成体间充质),在⽣物体内遍布全⾝的筋膜结缔组织以⼲细胞为核⼼,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参与下构成⼀个新的独⽴功能系统 —⾃体监控修复与⽀持储备系统 。

该系统的细胞学组成为结缔组织中的活性细胞(间充质细胞、肥⼤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织学构成为结缔组织 ,解剖学结构为全⾝的筋膜⽀架 。

该系统基本功能是使⽣物维持较长的⽣命周期并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筋膜学说在针灸经络研究上的具体体现包括:⼈体筋膜系统可能是中医学中经络的⽣物学基础,其中“⽳位”是筋膜⽀架上富含神经感受器和活性细胞⽽能接受刺激产⽣较强⽣物信息处 ,“经脉”为“⽳位”间具有解剖学结构相连或神经传⼊接近的筋膜结构 ,各种针灸疗法通过对⼈体筋膜结构产⽣机械刺激 ,从⽽激活、强化筋膜系统发挥⾃体监控修复与⽀持储备功能 ,产⽣⽣物信息(神经电信号、化学信号),调节⼈体功能细胞的⽣命活动(修复和再⽣)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

筋膜发育⽣物学现代⽣物学认为 ,⽣物体的基本功能单位是细胞, 功能类似的细胞构成组织 ,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 多个功能类似的器官组成特定功能的系统。

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张柳青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6(31)10
【摘要】《黄帝内经》在继承《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循经感传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解剖的方法寻找与循经感传导线路相对应的组织器官,认为与经络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就是血管。

这与现代人从解剖的层面对经络实质的研究是相同的,因此对经络本质的解剖研究最早起于《黄帝内经》。

【总页数】2页(P1513-1514)
【关键词】经络;循经感传导;解剖学;黄帝内经;中医理论
【作者】张柳青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经络实质辨析--关于经络本质与生物学基础的研究 [J], 邓亲恺
2.《黄帝内经》经络的解剖形态结构实质 [J], 许志泉;李殿宁
3.低阻经络研究Ⅲ.对经络组织学本质的推断 [J], 杨威生
4.基于《黄帝内经》探讨经络本质 [J], 张柳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的提出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为了找出经络的解剖学实质,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多数科学家意识到筋膜结缔组织与经络穴位关系密切,然而经络的解剖学实质仍尚无定论。

在我们进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虚拟中国人(VCH)研究过程中,发现筋膜结缔组织集中的部位与经络的走形相似。

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条索样和串珠样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

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用CT 和MRI图像数据对人体筋膜结缔组织进行重建,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动态超声研究发现,针刺中的“得气”(酸痛和麻木感)只有当针头穿透或刺激筋膜结缔组织层时发生。

我们认为针灸作用的部位是筋膜结缔组织,以及其内的组织和细胞,如神经末梢,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未分化的间质细胞,淋巴细胞等。

研究认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经络的组织学结构为的非特异性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

由于筋膜结缔组织遍布人体全身,因此可以说全身均是穴位,如阿是穴,经外奇穴。

临床所讲的“穴位”与“非穴位”、“主穴”与“辅穴”之间只有所产生信息量的区别而没有质的区别。

通过筋膜支架的生物进化分析,追溯筋膜支架的生物学起源,发现该支架与单胚层生物的细胞外基质、两胚层生物的中胶层、三胚层生物的间充质是为同源结构,其功能都是保持内部环境稳定。

生物的中胚层演变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和系统,即运动,免疫,泌尿,生殖和循环系统等,其残留的间充质分化成遍布在整个生物体的结缔组织。

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功能是对所有组织细胞的更新提供细胞来源和支持,并作为组织细胞生长的基质,如基底膜表皮和胃肠道血管内皮细胞。

由于结缔组织的这些功能,它对维持生物较长生命周期较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筋膜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生物寿命较短,如水母和鱿鱼,而系统发育较完善的生物寿命较长,如大象和人类。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筋膜解剖学。

其理论认为生物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为支持与储备系统和已分化的功能细胞所构成的
功能系统共同组成。

以这两个系统为基础,研究生物体结构的学科称筋膜解剖学。

研究这两个系统相互关系的学术领域称筋膜学。

其意义是继局部解剖学从结构角度研究生物体和系统解剖学从功能角度研究生物体之后,筋膜解剖学从如何维持生物体较长生命周期的角度研究生物体。

筋膜学理论可以清晰地从解剖学角度揭示经络的解剖学和组织学构成,为中医理论研究奠定现代生物学基础,并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