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实施教育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实施教育行为

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余年来,有许许多多教育感受让我常常夜不能眛,食不知味,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其中如何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实施教育行为的研究最令人难忘,本文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和阶段性的,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不同的个体来讲,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这点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尤为突出。个体差异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存在,每个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幼儿具有各异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的影响,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各不相同。“千人千性格,万人万脾气”,这句民间流传的俗语,道出了人们对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的认同。

但在现实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着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象。不能认识到幼儿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在幼儿教育中出现差错,严重者将影响幼儿正常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老师和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承认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善于观察、了解个体差异

要想尊重个体差异,首先就要观察了解孩子。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肯定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场景:有的幼儿在涂色时将颜色涂到自己的衣服上;别人都在合作进行构建活动,偏有两个孩子不愿意同别人合作……这些现象是不是很熟悉?也正是因为熟悉,使得我们常常忽视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关注幼儿”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关注每一名幼儿。那么在工作中应怎样去做呢?

1、细心观察,认真记录,解读每一名幼儿。

观察是了解幼儿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客观观察、向家长了解、询问幼儿、分析幼儿作品等,这些方法大家都在用。我认为在了解幼儿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应是被动的、幼儿发生了什么才了解什么。而应是主动的,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环境来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幼儿的个体差异得以充分的表现。在观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观察前观察者一定要做好准备,目的要明确,并制订好观察计划。

②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不要干扰幼儿。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③认真做好记录,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要详细、准确、客观。④观察应排除偶然性,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要反复多次进行。

观察幼儿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是否真的想了解幼儿。关注每个孩子每个细节的表现,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它没有捷径可言。

2、认真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其实观察幼儿的表现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去分析幼儿的表现。好

的教育是适宜的教育,这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不需要读懂孩子,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孩子,达到不变的标准。《纲要》中提出“尊重个体差异,促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只有深刻解读幼儿,了解幼儿行为、语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真正的需求,才能实实在在落实《纲要》的这条精神。所以看到幼儿行为之后分析一下“为什么”,应成为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当看到幼儿各种表现时,应该怎样去解读的呢?以前看到幼儿的差异表现,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来分析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的差异行为是年龄特点的反映,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以接纳的心态去看待孩子。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孩子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时,总觉得自己的评价是为了孩子好,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经常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爱是从自己出发,还是从幼儿出发?我们以为对孩子释放爱了,但孩子是否感受到了?他们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常常想:当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时,是否曾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每个幼儿不同时期的想法和感受。

三、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面积”的教学方法,既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幼儿,又要照顾那些“吃不了”的幼儿、既要满足各方面都发展“较好”的幼儿的求知欲,又要调动相对“较差”的幼儿的积极性,使不同情况的幼儿都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展。

1、针对个体差异,将教育目标分层、分类、具体化。

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目标进行分层、分类、具体化。在制定目标时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①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兼顾生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与《规程》的精神一致。②目标应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具体的作法是:在每次教育活动前,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分解教育目标,使目的单纯明确,并确定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的要求,在使教育目标与幼儿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例如:小班目标“学会洗手”,我们就将它分为①为什么洗手;②怎样洗手;③主动自觉的经常洗手等三个层次,并用故事的形式给全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李欣、王小嘉等能力较强的幼儿,手洗的很干净并且方法正确,就培养他们主动自觉地洗手;张贝儿在家一切都由奶奶包办代替,自理能力较差,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教会他如何洗手,怎样把手洗干净。

2、针对个体差异,将教育形式多样化。

平时,我们改变完全都是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形式。

我们把全班30多名幼儿的集体活动,变为分组活动,这样孩子就有充分的活动机会,有较多的与教师、同伴及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也有利于教师针对个体差异灵活地设计活动,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机会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同时也便于教师观察了解和指导每个幼儿。分组方法很灵活,比如:①按幼儿相同能力水平分组,这种分组法,教师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需要;②按活动内容分组(如讨论、合作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