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民办教育蓬勃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莞的民营企业呈突飞猛进之势,如今已成为除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外,拉动东莞经济发展的“第三驾马车”。
在东莞教育界,也出现了民办教育的投资热潮,涌现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声誉好的民办学校,为东莞市民以及新莞人提供了优质学位。
庞大需求是土壤
如果把东莞一所民办学校比喻为一棵树,那么新莞人庞大的教育需求就是它生根发芽的土壤;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棵棵民校之树茁壮成长,蔚然成林。
东莞是一个新型的移民城市,人口构成与其它城市相比具有特殊性――外来人口远多于本地户籍人口。
据统计,在1985年到2005年期间,东莞外来人口从13.5万人增加到了584.98万人,20年间增长了43.3倍。
其中,2000年至2002年是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高峰期,外来人口数量从244.84万猛增至426.01万,增长幅度达74%。
到2005年,东莞1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就有800多万外来人口,4倍于本地户籍人口。
在这一群体中,需要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也以每年5-6万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东莞非户籍中小学生已达到38.7万人,占全市普通中小学生比例的54.4%。
面对此问题,东莞市通过公办学校挖潜、拓展学位的方式安排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借读,这在2000年之前基本可以解决问题。
但到了新世纪,大量的非户籍人口子女进入东莞,有限的教育资源与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公办学校的接收能力已接近饱和。
于是,东莞市大胆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举办专门招收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的民办学校。
这为民办学校的创办提供了契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市民办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满足了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成为东莞市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东莞市的“十一五”规划也提出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元化办学,支持发展以外来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民办学校,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据介绍,到2006年底,东莞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已达194所,民办幼儿园332所,共接纳新莞人子女27.64万人。
由于一些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少东莞户籍学生也选择到民办学校就读。
政府支持助促进
一棵树要茁壮成长,除了肥沃的土壤,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东莞民办学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来,东莞市对民办教育采取了鼓励扶持、规范管理的政策,积极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公布。
在当年召开的第一届东莞市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东莞市委书记佟星表示,教育部门一定要改变观念,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要为民办教育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这一年,大量的民间资金涌向教育,东莞的民办学校一下子猛增30多所。
一直到2006年,民办学校以每年33所的速度增长,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东莞市区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先后诞生了东华高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东华小学、宏远外国语学校、光明中学和光明小学;部分镇区的一些机构也纷纷引进外地优质教育资源,催生了一大批新学校,如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嘉玛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翰林实验学校等。
东莞市各级财政也不断加大投入,每年用于解决新莞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达2亿多元。
市政府还将民办学校的发展纳入市教育发展规划,只要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都鼓
励开办。
同时,教育局设置了民办学校管理科,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引导。
在教师招聘和学生招录上,东莞市政府对部分民办学校给予了政策支持。
以东华高级中学为例,教师面向全国招聘,由市教育局给政策,符合条件的教师可调入东莞市,人事关系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均享受市直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工资标准甚至高于当地同级同类教师10%以上。
校区有教师村,购买校区住房的,可提供成本价住房一套;选择在校外购房的则按东莞市公立学校教师购房津贴标准给予购房津贴。
这种机制吸引了大批内地优秀教师涌入,为东华凝聚和稳定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些镇属的民办学校也拥有一部分教师的调入名额。
在招生方面,东莞市教育局将部分民办学校纳入市直属重点中学管理,按市教育局的招生计划统一招收,从而解决了这个制约民办学校发展的瓶颈。
如2007年东莞市中考招生方案进行了调整。
按照规定,在东莞读满三年初中的本省非莞籍的新莞人子女可以报读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实验中学和东莞市高级中学这5所公办高中。
录取时按其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考科目成绩和中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选取25名考生,其中考成绩不得低于这5所学校正取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然后通过抽签分
配到上述5所学校。
质量提升成关键
通过几年的发展,东莞民办教育走过了一条从小规模到上规模,从不够规范到逐步规范,从自发发展到有序发展的道路。
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宽松的政策环境是东莞民办教育迅速发展的外在因素,要长高长大关键还在民办学校自身办学质量的提高。
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下,有的民校被淘汰出局,有的民校被政府接管或收购,转制为公办学校,也有部分学校凭借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公众
的高度赞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成为东莞的教育品牌。
综观东莞脱颖而出的几所民办学校,不难看出他们成功办学的经验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这些学校学习和借鉴了公办学校的长处: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对学生有一个客观选拔标准,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
如东华“三校一园”、光明中学和光明小学,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和运动设施按照省一级学校的标准配置和建设,通过公办班的模式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报考,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上与公办学校平分秋色。
针对处于劣势的生源条件,一些学校提出了“低进高出,高进高出”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如
东华高级中学从德育抓起,解决学生的动力系统问题,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同时实行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取得了突出的成效,首届高考全线告捷,之后年年上台阶,2006年还摘取了两个全省单科“状元”,三届的升学率均在95%以上。
还有一些以特色著称的民办学校,在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大胆实验和创新,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这些独特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的共鸣。
如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依托了北京师范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同时寻求与美国的社区学校合作。
如合作成功,该校学生可入读美国社区大学,其出路将大大拓宽。
在近200所民办学校中,数量更多的还是专门面向新莞人子女的低收费学校,共有170所。
在解决新莞人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它们功不可没。
但多数学校由于办学条件简陋、教育质量不高、学校管理不规范,社会认可度较低。
子女入读此类学校是收入较低的新莞人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他们不仅希望子女能在东莞读上书,更希望读好书。
一旦条件允许,能提供优质学位的民办学校才是首选。
这类学校在民办教育的竞争链中处于脆弱的一环,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
目前,东莞市教育局已经开始酝酿民办学校的转型升级。
从2007年3月起,暂停招收流动人口子女的民办学校审批,并加强对现有学校的管理,以促进东莞民
校转型升级。
让新莞人子女从“读上书”到“读好书”,是当前东莞教育部门为民办学校设计的发展方向。
目前,东莞的民办教育将面临新一轮的变局。
教育部门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民校存在的问题提高年审的要求和条件,促进学校改善软、硬件设施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鼓励一批低端民校上市一级学校,推动普通民校的发展。
在上等级这个问题上,一部分低端民校已经表现出了转型升级的愿望。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东莞市每个镇区都要支持1-2所条件较好的低收费学校创建市一级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