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后作业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王广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1年)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9)1、试述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2、央行制度在初建时期和普及发展期各有何特点?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4、对比分析早期中央银行与现代中央银行职能。
5、简述央行制度类型及其特征。
6、概要说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组织结构、职能与资本结构。
7、概要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当前组织结构状况。
8、概要说明欧洲央行组织结构与职能。
9、概要说明香港金融管理局制度。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P49)1、如何理解央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简述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与实质?4、试述赞成及反对央行独立性的理论观点。
5、简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6、试评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独立性。
7、试评述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
8、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特点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国情的改进意见。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试分析中居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3、试从资产负债的基本关系和各项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中国、美国、日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P99)1、简述央行主要负债业务。
2、简述央行存款业务。
3、简述央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什么是央行货币发行业务?如何区分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5、央行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6、比较各种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优缺点。
7、什么是基础货币?利用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基础货币的决定。
8、结合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比较两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9、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10、比较中央银行发行债券与商业银行发行债券。
11、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结构有哪些主要的变化?成因是什么?12、试比较以国债和央行债券为对象的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二、单项选择题1. A2.C3. C4.C5. D6. D7. C8. A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B 15.C 16.D 17. C 18. C三、多项选择题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四、是非判断题1. 错;2. 对;3. 错;4.对;5. 对;6. 错;7. 对;8. 错;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9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 B )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 C )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C )。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 A )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D )。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 ABCDE )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BDE )。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E)。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BCDE )。
福州大学中央银行学重点整理,课后习题
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格式和主要项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基本相同,但根据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和信用方式,表中的项目有所增减,各主要项目的概念及定义也有所差 别。
相同点:资产都是分为国外资产和国内资产两大类;负债大体上也是相同的
第三章
1、试分析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 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其业务经营原则是与他们的业务目标紧密相关的。对于商业 银行,其性质是企业,必然考虑营利,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目标必然要考虑到收益成本 核算;而且他们的经营目标也必然是为其自身考虑。
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政府赋予了中央银行最高的权力;另一方面, 在政府的法律法规限制下,中央银行又必须履行调控经济等重要职责。同时,中央银行和政 府必须保持一定的和相对的独立性,这点与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完全的独立性不同。
第十二章
1、集中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个金融 监管机构承担监管的职责,绝大多数国家是由中央银行来承担,也有的国家另设一个专门负 责监管的机构。
2、分业监管体制:是根据金融业内不同的机构主体及其业务范围的划分而分别进行监管的 体制。一般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货币主管部门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规 定本国金融机构必需或自愿地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进行投保的制 度。
第五章
再贴现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 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
第六章
1、清算:又称银行间清算,是指通过一定的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系统,实施支付指令的发 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金额的统计轧差等一系列专业程序。 2、净额结算:支付系统在清算周期的特定时刻,将在清算周期内收到的转账金额总数和发 出的转账金额总数进行总计轧差,得出净余额. 3、实时全额结算:资金转账处理和资金结算同步、连续进行的实时全额结算。
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
中央银行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五、简答题1.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这一职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只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并不与工商企业和个人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
而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活动施以影响也主要是通过这一职能实现的。
这一职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3)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2.为什么说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在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几个方面。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既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又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因为中央银行在业务经营目标、经营对象和经营内容上与普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央银行之所以是宏观管理部门,是因为中央银行是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控制和调节信用活动的重要工具。
4.什么是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其代表有哪些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这种中央银行制度往往与中央银行初级发展阶段和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前苏联和1990年前的多数东欧国家即实行这种制度。
中国在1983年前也实行这种制度。
六、论述题试论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
与金属货币相比较,银行券已是一种信用货币,它的流通支付能力取决于其兑换金属货币的能力,即取决于发行银行的信誉。
中央银行学练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是一国或国家货币联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金融秩序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主管机构,也是国家最重要的_____________。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_____________与流通和_______的基本保证。
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是触发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要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应该由________承担最后贷款者的责任。
4.中央银行的最高权力,大致可归并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个方面,其中________是权力的核心,是中央银行权威的象征。
5.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1984年以后,我国中央银行的制度是()A.单一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B.单一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C.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D.准中央银行制度2.最早的中央银行是()A.阿姆斯特丹银行B.威尼斯银行C.米兰银行D.英格兰银行3.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A.集中存款准备金B.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C.充当“最后贷款人”D.代理国库4.中国最早的中央银行是()A.1905年满清政府的户部银行B.1912年成立的中国银行C.1928年南京政府的中央银行D.1948年新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5.什么确立了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确定了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实施金融监督管理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A.依法实施货币政策B.代理国库C.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D.依法金融监管三、多项选择题1.集中存款准备金的目的()A.保证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支付和清偿能力B.调节信用规模C.控制货币供应量D.为政府融资E.盈利2.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有()A.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B.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C.准中央银行制度D.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E.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3.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包括()A.权力分配结构B.内部机构设置C.结算机构D.监管机构E.分支机构设置4.中央银行的资本组织类型包括()A.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B.股份为国家与民间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C.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D.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E.资本为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5.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具体体现为()A.代理国库B.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C.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D.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国际储备E.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四、判断且改错1.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除美国和德国之外,其分支机构都可以看作为中央银行总行或总部的派出机构。
宏观经济学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自动稳定器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应财政财政效应货币政策效应挤出效应双松政策双紧政策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3.功能财政思想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4.试述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功能?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5.什么是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如何操作?6.什么是货币乘数,它是如何起作用的?7.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内容。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9.试述货币创造乘数及影响因素.10.试述财政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11.试述货币政策效果及影响因素.12.试述货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
13.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制约因素有哪些?1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5.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6.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17.画图说明IS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8.画图说明LM曲线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9.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具体有哪几种方式?20.货币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21.画图说明双松的政策效应.22.画图说明双紧的政策效应。
23.画图说明财政松货币紧的政策效应.24.画图说明财政紧货币松的政策效应.25.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入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25.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1.名词解释(1)需求管理政策: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2)供给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措施。
(3)财政预算:指政府逐年估算未来财政年度的收入与支出,以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
中央银行学习题答案uint 9
第9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简要解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含义和判断标准。
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当一项货币政策实施之后,所产生的政策效果相对于中央银行预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从广义角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包含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沿着预期的传导机制,通过稳定地影响中间目标,进而实现最终目标的整个过程。
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标准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科学性。
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确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2)及时性。
指中央银行能够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迅速采取行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且能在合理时间内实现预期的调控效果。
(3)前瞻性。
指中央银行通过加强对未来经济金融形势和趋势的预测分析,在考虑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潜在因素之后,预先采取某些行动或提前预留一部分政策空间,以使得货币政策实际发挥调控效应的过程能够与经济金融动态调整的未来最优目标路径一致。
(4)效率性。
货币政策操作是一项有成本的活动,若能够以尽量低的成本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无疑具有更高的效率。
2.简要阐述主要经济学派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答:在理论上,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一直存在争论。
争论的核心在于货币是否“中性”,即货币是否能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产生影响。
(1)以古典主义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为代表的“货币中性论”的支持者认为,货币只是蒙在实体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的增加,而不会对实际产出水平产生任何影响,因此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3)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总体上继承了古典主义学派的思想遗产,虽然承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但在长期中仍然是无效的。
(2)以凯恩斯主义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为代表的“货币非中性论”的支持者则认为,货币是真实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供给的变化会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运用正确)。
货币金融学(第三版)习题解答第9章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信息交流、政策协调 和监管标准制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国际金融协调机制
G20峰会
由全球主要经济体组成的政府间对话机制,旨在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年会
各国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等官员参加,讨论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及合作问题。
02
货币供给的层次
M0、M1、M2、M3等,其中M0指 流通中的现金,M1指狭义货币(现 金+活期存款),M2指广义货币(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
03
货币供给的过程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 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基础货币,商 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创造派生存款, 共同决定货币供给量。
金融风险增加
通货紧缩环境下,企业债务负担加重,金融 风险增加。
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措施
控制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
增加供给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增加供给。
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措施
• 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措施
资本市场工具
包括股票、债券等,具有期限长 、流动性相对较差、风险较高的 特点。其中,股票是股份有限公 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债券则是 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承诺按一 定条件还本付息的凭证。
金融衍生工具
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 合约等,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 特点。这些工具通常用于对冲风 险或进行投机交易。
货币政策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货币政策的重要 目标之一,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 和利率等手段,推动经济持续、 稳定、健康发展。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1、原始存款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货币乘数5、M1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章节题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圣才出品】
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与决策一、概念题1.存款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1研)答:存款准备金指银行所持有的现金和在央行的存款。
银行为应付储户的提现和正当的贷款要求,必须按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央行存款,其余部分用于贷款或投资,保留的这部分存款被称为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分为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是国家为了加强监管,维护储户利益,以法律形式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部分准备金,而法定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就是法定准备金率。
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是超额准备金。
银行一般会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免在需要资金时必须向央行贷款或拆入资金,增加成本。
2.超额准备金(中国海洋大学2003研)答: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在货币当局规定,除必须缴纳的法定准备金之外,还保留的一部分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等于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保留超额准备金主要是解决意外的大额提现、结清存款或更好地投资。
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乘数大小。
在基础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它制约着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3.基础货币(南开大学2012金融硕士;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青岛大学2009研;南开大学2005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东北财大2006研)答: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两者总和,前者还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及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通常表达为:B=R+C。
式中,B为基础货币;R为存款货币银行(即商业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C为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4.货币乘数(人行2005研)答:货币乘数又称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
第九章 货币政策 自测题 有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货币的供求均衡是以市场的供求均衡为外在表现的B.货币均衡就意味着市场均衡C.所有的货币供给都会构成当前的市场需求D.市场供给所形成的货币需求就是对货币需求的全部2. 对于所有的中央银行来说,()这一最终目标的意义最为重大。
A.经济增长B.稳定物价C.充分就业D.金融稳定3.下列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克服传统货币政策框架下单纯盯住某种经济、金融变量的弊端B.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C.属于规则货币政策范式,摒弃了相机抉择范式的灵活性D.目前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大多将通胀目标区设为2~3%范围内4. 我国于2010年底、2011年初提出的新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
A.广义货币量B.SHIBORC.贷款规模D.社会融资规模5. 如果一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现金流通比例较高,且该国央行确定的中介指标是货币供应量,那么比较理想的操作指标是()。
A.基础货币B.存款准备金C.同业拆借利率D.非借入储备6.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学术界和中央银行家们意识到关注于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保护经济免于金融不稳定,于是提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
A.银行贷款渠道B. 银行资本渠道C.银行风险承担渠道D. 可贷资金渠道7. ()意指从经济中发生了引起不稳定的变动到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某种经济政策之间的时间间隔。
A.认识时滞B.决策时滞C.操作时滞D.市场时滞8. 货币政策()表示货币政策实施结果的程度。
A.时间效应B.数量效应C.固定效应D.随机效应二、多项选择题1.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是连接货币政策手段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其选取标准有()。
A.可测性B.可控性C.相关性D.适应性E.抗干扰性2.下列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主要通过影响投资、进而作用于经济产出的渠道是()。
A.信息不对称传导机制B. 托宾q理论C.流动性效应D. 国际收支传导机制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D5.A6.C7.A8.B二、多项选择题1. ABCDE2.AB。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九章-201009
第九章中央银行一、填空1.英格兰银行2.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制定新的银行法3.复合中央银行制度4.中国人民银行5.国家的银行6.中央银行政府7.全额实时结算净额批量结算8.大额资金转帐系统小额定时结算系统9.票据交换所二、判断1.对2.错3.对4.错5.错三、单选1.C四、多选1.ABD 2.AD 3.BCD五、问答1.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何在?答: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
现代银行出现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并没有中央银行。
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必要。
在银行业发展初期,众多的银行均从事银行券的发行。
分散的银行券发行逐步暴露出严重的缺点:一些小银行实力薄弱,所发行的银行券往往不能兑现,并且小银行的信用活动领域有着地区的限制。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信誉卓著的大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在流通中已经排挤着小银行的银行券。
在此基础上,国家遂以法令形式限制或取消一般银行的发行权,并把发行权集中于专司发行银行券的中央银行。
(2)银行林立、银行业务不断扩大,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而有权威的、公正的清算机构为之服务。
(3)在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可能资金周转不灵,甚至破产,客观上需要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作为其他众多银行的后盾。
(4)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引发的破产、倒闭会给经济造成动荡,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代表政府意志的专门机构专司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的工作。
2.阐述国家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手段加强答:中央银行一经产生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体现着政府的某些意图,包括在金融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从来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央银行,尽管这种控制程度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强弱不一。
国家对央行的控制,总体上是加强的趋势。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把西方世界推入混乱动荡的深渊,动摇了传统认为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均衡和稳定的观念。
第九章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习题及答案LTA.财政政策B.产业政策C.货币政策D.收入政策10.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中介指标是( )。
A.再贴现率B.超额存款准备金C.基础货币D.货币供应量11.金融调控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调控的主要类型是( )。
A.计划调控与行政调控B.计划调控与政策调控C.行政调控与法律调控D.政策调控与法律调控12.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量,使利率提高,从而抑制投资,压缩社会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的政策是( )。
A.扩张型货币政策B.紧缩型货币政策C.扩张型财政政策D.紧缩型财政政策13.在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类型是( )。
A.非调节型货币政策B.调节型货币政策C.紧缩型货币政策D.扩张型货币政策14.在经济学中,关于充分就业的含义是指( )。
A.社会劳动力100%就业B.所有有能力的劳动力都能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C.并非劳动力100%就业,至少要排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D.西方国家一般认为10%以下的失业率为充分就业1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基本统一的是( )。
A.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B.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C.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16.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一般是( )。
A.稳定物价B.充分就业C.经济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17.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缺点是( )。
A.作用猛烈,缺乏弹性B.政策效果很大程度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C.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D.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18.窗口指导属于( )。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C.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D.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19.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是( )。
A.主动权在政府B.主动权在企业C.主动权在商业银行D.主动权在中央银行20.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是( )。
A.操作目标B.最终目标C.中介目标D.基本目标21.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问题上,最大的特点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一、填空题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B. 有效—无效—有效C.无效—有效D. 有效—无效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C.币值稳定D.国际收支平衡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B.利率C.准备金D.汇率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B.财政部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D.国务院三、多项选择题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B.一般价格水平C.经济结构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增长速度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B.经济手段C.市场手段D.法律手段E.行政手段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策目标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D. 政策传递机制E. 政策效果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金融稳定B.经济增长C.充分就业D.币值稳定E.国际收支平衡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C. 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D. 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四、判断且改错1.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供求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
()2.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中介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3.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弱到强,可控性从强到弱,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4.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为零失业率。
()5.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同时选用的中介指标。
()五、简答题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六、论述题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货币供给量、利率2.实际变量、微观经济主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3.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4.银行支付危机、金融体系5.准备金、基础货币二、单项选择题1.B2.C3.C4.A5.D三、多项选择题1.ABCDE2.BDE3.ABCDE4.ABCDE 5、ABCDE四、判断且改错1.错。
应改为:在现实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各种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而货币供求是否均衡既是社会总供求是否均衡的一种反映,又对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错。
应改为:与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的是操作指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直接政策变量。
3.错。
应改为:最终目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宏观性从强到弱,可控性从弱到强,构成一个重要的目标体系。
4.错。
应改为: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是要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水平,而不是追求零失业率。
5.错。
应改为: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常用的中介指标。
但它不能同时选择这两个指标作为其中介指标。
五、简答题1.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哪些功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主要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功能:(1)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是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
(2)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具有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功能。
(3)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
货币政策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总量、经济规模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对货币供给结构,经济结构从而对就业水平产生影响。
(4)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货币政策通过本外币政策协调,本币供给的控制,利率和汇率的适时适度调整等,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5)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2.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下图所示:在AD-AS模型中,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有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
如,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边移动到AD2。
其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由E1向右边移动到E2。
价格总水平有P1上升到P2,产出水平由Q1提高到Q2。
可见,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在上升;反之则反之。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从而影响总供求均衡,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进而影响就业。
(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
但是,由于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影响和货币政策使用时机、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不当也可能加剧经济的剧烈波动。
(3)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适当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金融稳定,而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将导致金融动荡。
3.如何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相对重点的选择?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
(1)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从而迫使经济进行紧缩调整,而降低经济增长和就业。
(3)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但为了贸易平衡而对外贬值则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由于五大货币政策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同时兼顾这五个目标。
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各有其特点,因而,其各自的调控目标也各有其侧重点。
因此,货币政策应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同时,必须兼顾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保持金融的稳定。
由于各宏观经济目标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的相对重点也在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并非唯一的,其相对重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4.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有哪些?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有:(1)相关性。
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作为操作指标的金融指标也必须与中介指标密切相关,它们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或中介指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2)可测性。
对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
(3)可控性。
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4)抗干扰性。
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客观条件: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时,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而不能简单的照搬外国的做法。
另外,操作指标的选择还受到中介指标的选择所制约,不同的中介指标与不同的操作指标相联系。
5.货币政策决策的基本依据有哪些?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有:(1)对国内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和预测。
货币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经济手段,它的制定、调整和实施都必须以现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预测为依据。
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经济景气状况、通货膨胀和币值稳定状况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等;对于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的预测分析,主要应该考虑企业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和企业财务状况。
(2)对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其对国内经济影响的预测分析。
主要应该考虑世界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动、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变动情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方面的国际协定和变动趋向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等。
(3)对国内货币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以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量的依据。
主要包括货币需求预测分析和货币供给预测分析。
六、论述题试结合我国实际,对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准备金。
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准备率的变动直接导致准备金的变动,再影响到中介指标;再贴现率的变动即通过昭示作用影响市场利率,也通过影响再贴现贷款数量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储备;公开市场业务则通过债券的买卖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储备再影响中介指标。
商业银行准备金越多,其增加贷款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准备金的增加,意味着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市场银根紧缩。
因此,以准备金为操作指标,有利于监测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及时调节和有效控制其方向和力度。
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等。
借入储备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向中央银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的储备,非借入储备则是指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的储备。
不同的准备金指标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我国在1998年3月21日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以后,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将法定准备率下调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