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教案2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泥土的歌》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歌曲的歌唱技巧,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唱演唱展示。
二、教学内容歌曲《泥土的歌》的学唱和表演。
三、教学步骤1.导入引导2.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学生仔细听歌曲,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意。
3.歌曲分析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即歌曲赞美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
并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反复出现的“泥土”一词,探讨其象征意义。
4.歌曲教唱(1)教师将歌曲拆解成小节,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注意音准和节奏。
(2)学唱完整的歌曲,并进行多次练习,以达到自然流畅。
(3)借助歌曲的歌词和情感来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在歌唱中表达情感,注重感情的真实传达。
5.舞台表演(1)学生分组合作,一组担任歌唱,一组担任舞台表演。
(2)演唱组的学生按照音乐的要求进行排练,确保歌唱的准确、流畅和有感情。
(3)表演组的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歌词进行舞蹈编排和表演,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6.合并排练(1)将歌唱组和表演组的学生合并,进行联合排练。
(2)整合歌唱和舞蹈,确保整体演出的协调统一7.舞台表演展示在学校的音乐会或文艺汇演等场合,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将他们的学唱和舞蹈展示给观众,展现学生的音乐才能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在创造性合唱和表演中的参与表现,观察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的发展情况。
2.评估学生的歌唱技巧和声乐表现能力,包括音准、节奏、咬字清晰和感情传达等方面。
3.观察学生对歌曲和歌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编写自己对大自然的歌曲,发掘和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2.定期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感受并体验自然之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 5泥土的歌(二) 教案
泥土的歌(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
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和韵味。
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台湾,现在我们搭乘前往台湾宜兰的火车,去欣赏宜兰小调独特的风格与韵味,为了更好地感受宜兰小调的魅力,现在我们来学几句客家话吧!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
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设计意图:老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乘坐火车在台湾观光的“游客”,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客家方言,为后面歌曲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歌学唱《丢丢铜仔》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创作由来,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色彩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体会台湾小调的韵味作铺垫。
4、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5、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注意提醒学生演唱的声音要轻巧而富有情趣。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为了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火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作抓火车方向盘状,3模仿开火车的律动如X X X X……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注意提醒学生声音要求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
)7、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的场景,模仿火车由远及近、穿过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老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湘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 《泥土的歌(二)》同步课件
欣赏
月儿弯弯照九州
范唱
欣赏
王大娘钉缸
范唱
随琴唱一唱这两首小
调,体验其不同的风
味。
背唱《月儿弯弯照九
州》。
音乐知识
民歌(二)
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 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 整,曲调细腻婉柔。
活动与练习
创作实践二:“同头换尾”。 (1)反复哼唱下面三首民歌,找出其内部结构的共同特点。
欣赏
采茶灯
范唱
拿起竖笛吹一吹这首歌的 旋律(全按作·5)。
欣赏
采茶调
范唱
6I65 3 353i
欣赏
体验·探究
在我国南方的产茶区、流行民间歌舞“采茶”。由于地域不同, 其名称和特点也各不相同。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为规整、 宽疏旋律起伏较小,抒情意味浓郁。云南的《采茶调》,节奏较 为密集,音调起伏较大, 与 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 的情趣。 你能说说《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还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吗?
湘艺版七年级下册
谢谢观赏
轻声学唱这两首民歌。
欣赏
绣荷包
范唱
欣赏
绣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 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 之情。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规整, 为“五五七”式(即第一、二句为五个字,第三句为七个字)。云 南的《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唱词段式结构则相对自由 说说两首《绣荷包》带给你的感受。 轻声学唱这两首《绣荷包》。
活动与练习
通过以上曲例可以看到,一首完整的民歌是由不同的“乐句”组成 的。乐句内部又可将旋律音调的不同组合部位(“乐节”或“乐 汇”)分为“句头”和“句尾”。上述三首民歌的内部结构都存在 不同乐句之间“同头换尾”的组合关系。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泥土的歌》的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及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地演唱《泥土的歌》。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准备
1.打印歌词和乐谱。
2.准备音响设备。
3.制作PPT,展示歌曲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图片。
三、教学过程
1. 音乐练习
1.调整音乐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泥土的歌》。
2.教师带领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
2. 歌曲背景介绍
1.展示PPT,介绍歌曲的背景知识,如歌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等。
2.与学生共同探讨歌曲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3. 个人表达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表达出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2.让每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4. 活动扩展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泥土的歌》的理解和情感,可以是舞蹈、朗诵、绘画等。
2.让学生自己编曲,再演唱一次《泥土的歌》。
四、教学要点
1.歌曲的歌词、节奏一定要清晰明了。
2.要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
3.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知识,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歌曲。
五、教学反思
《泥土的歌》这首歌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时代的背景,感受土地和农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通过跟唱、探讨、表达的形式,能够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素养。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不同地区代表性小调的风格音韵,逐步喜爱上民间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聆听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
通过对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不同地区小调的风格音韵,能随乐哼唱。
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为了突出中国音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定位,设置了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
本课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体裁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在对比欣赏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间小调的风格特色,深化学生对小调的音乐感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听辨民歌体裁。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设备、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课堂活动过程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上课礼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导入新课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同学们有注意到刚才视频里唱的是什么吗?让我们走进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的吆喝声。
揭示课题《泥土的歌》。
聆听、感受,思考并回答。
创设情境。
三、新课教学四,实践创造五,知识拓展聆听《王大娘钉缸》。
1.师问:带着怎样的情绪钉缸的?2.简介作品。
3.教师范唱。
问:请同学们看歌谱聆听,你有什么发现?4.简介“衬词”。
5.再次聆听歌曲。
1)简介:地花鼓。
2)听另一版本的《王大娘钉缸》。
6.简介:小调。
7.音乐欣赏《好汉歌》。
思考:《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音乐欣赏《无锡景》1.欣赏《无锡景》视频。
问:你能听出是哪个地区的小调?演唱的语言又有何特点?2.聆听音乐,体会方言演唱表达的“乡情”。
3.带学生读一读方言的歌词。
湘教版音乐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 课件 (2)
思考交流:什么是小调?小 调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 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是人们 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 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描写生 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
小调的音乐特点 :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 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 构较为严谨。 歌曲内容大多以咏唱历史 传说故事、描写自然风光、抒 发离别情绪、爱情婚姻等为主。
泥土的歌
学习目标
一、能参与欣赏本课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分辨南北小调的差异,并能掌握小调特点 来演唱小调。
二、能对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描述, 并能分辨民歌的三种体裁。
三、能有感情的背唱云南民歌《绣荷包》。
民歌:
指民间歌曲。是人民群众在 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 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 慧的结晶 .
小调
山歌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比春江水》 山歌 《沂蒙山小调》 小调
分 辨
谢谢
民歌的特点: 短小、生动、 纯朴。 民歌的体裁: 劳动号子 、山歌 、 小调。
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 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 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的,和人民 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思考:两首绣荷包的音 乐旋律有什么特点?
思考:两首绣荷包的音乐 旋律有什么特点?
云南的《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唱词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 唱词段式结构规整。
初一音乐课件 泥土的歌_(二)
小结
• • • • 藏族《北京的金山上》 蒙古族《牧歌》 哈萨克族《都达尔和玛丽亚》 维吾尔族《青春舞曲》
少数民族
梧州第பைடு நூலகம்中学
盛丹
歌曲形式:
对唱
变换拍子:
在乐曲中,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 称作“变换拍子”。
吆喝声:
吆喝声是山歌的特点之一,本歌的吆 喝起着为提醒对歌方注意的作用。
什么是山歌?
山歌来自生活,出自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生 活紧密相联的艺术歌曲。
题材极为广泛,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 率直。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 壮 族、布依族、朝鲜族、满 族、侗族、瑶族、 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 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 达斡尔族、仫佬族、 羌 族、布朗族、撒拉族、 毛南族、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普米族、 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 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 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 族、基诺族。
一领众和的作用:增添力量和趣 味。
山歌最明显的特点?
1.一问一答 2.一领众和
民歌按体裁分为:
劳 动 号 子 小 调
山 歌
五彩缤纷的演唱形式
要求: 1、小组合作讨论 2、可以选择:独唱、齐唱(两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 曲调)、对唱、领唱、轮唱(两人以上先后演唱同一 旋律)、表演唱等形式
心想唱歌就唱歌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泥土的歌(二)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以《泥土的歌》为主题的民族系列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泥土的歌》(一)中,已经安排了汉族民歌“山歌”和“劳动号子”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泥土的歌》(二)重点介绍了汉族民歌中“小调”这一题材形式。
通过各地民间小调的演唱及欣赏体验,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民歌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由二个专题组成: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专题二:感受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体会不同地域民间音乐的风格。
难点:小组合作表现歌曲《丢丢铜仔》,并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
通过二个专题的划分及单元主题的问题设计,在听赏和演唱活动中有机的融入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开展各项活动,掌握本单元的内容,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单元主要学习方式是欣赏、演唱、小组合作。
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能够用欢快而又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丢丢铜仔》,懂得怎样处理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并能够与小组合作展示表现歌曲。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各地域民间小调的聆听,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2.通过学唱《丢丢铜仔》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感情3.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初步感受《丢丢铜仔》的风格与特点2.通过欣赏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了解小调的基本特征知识与技能:1.了解民歌的特点及各民族民歌风格2.在聆听基础上,进行歌曲的编创表演3.用明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对应课标1.学习民歌的特点,了解各民族民歌风格2.用明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丢丢铜仔》3.通过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民歌具有哪些特点?2.歌曲中衬词的作用?3.什么是同头换尾的旋律创编手法?专题划分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1课时)专题二:感受各民族民歌的特点(1课时)其中,专题二中的活动“创作与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学唱歌曲《丢丢铜仔》所需课时课内共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丢丢铜仔》培养学生热爱歌唱的感情,体验与同学合作的乐趣。
初中音乐《泥土的歌(二)》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在专题一和专题二中,不管是歌曲的演唱、还是欣赏与旋律的创作,都要本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将趣味性与实效性的多媒体课件有效的融入到音乐学习的实践中去。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模唱、欣赏、听辨等活动式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活动1、听赏《采茶灯》《采茶调》,结合各地采茶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活动2、引导讨论这两首作品在旋律、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特点和区别。
活动3、学习采茶舞的律动,体验民间采茶习俗,为课堂增添气氛。
活动4、听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探讨两首作品的不同音乐特点。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并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欣赏本课中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岁月哼唱,并能富有感情的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尝试用竖笛吹奏《采茶灯》。
活动5、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的传情达意的功能。
活动6、听赏《月儿弯弯照九州》,讨论歌曲所表达的心情,了解歌曲的来历。
活动7、听赏《王大娘钉缸》,引导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并随乐跟唱。
活动8、讨论小调的音乐特点,听辨三首小调、山歌、劳动号子,复习巩固民歌的有关知识。
活动9、创作实践“同头换尾”,分组编创2-4小结旋律,小组互相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过程与方法: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教学设计2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教学内容:欣赏六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学习“同头换尾”的旋律创编手法。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云南《绣荷包》、山西《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够富有感情的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小调歌曲。
3.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导入: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1.福建民歌《采茶灯》(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
“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
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教案标题:泥土的歌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泥土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 通过歌曲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歌曲:《泥土的歌》2. 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泥土保护的意义教学准备:1. 歌曲《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PPT或图片展示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3.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泥土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泥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要性?”歌曲学唱:1. 播放《泥土的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 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唱。
3. 分组练习唱歌,并选择一组进行班级表演。
探究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1. 利用PPT或图片展示泥土在植物生长、水源保护、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泥土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
泥土保护的意义:1. 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泥土?”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泥土受到污染和破坏的后果,以及如何保护泥土的方法。
活动延伸:1. 学生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泥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当地泥土的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保护泥土的行动。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歌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教学内容:结合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教学延伸: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和小研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泥土的了解和保护意识。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步骤和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泥土的歌教案
泥土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2.学习唱歌,培养音乐素养;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2.歌曲《泥土的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唱歌曲《泥土的歌》(30分钟)1.教师先唱一遍歌曲,让学生跟着唱;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唱;3.教师带领全班一起唱。
3. 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2.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4. 制作海报(30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挥,制作有关泥土的海报;2.鼓励学生用创意和想象力,设计出独特的海报。
5. 课堂展示(10分钟)1.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海报;2.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6.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泥土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保护泥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2.学生能够唱出歌曲《泥土的歌》;3.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泥土的认识和看法;4.学生能够用创意和想象力制作出独特的海报;5.学生能够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泥土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同时,也能够有所收获。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课堂管理,确保课堂秩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初中泥土的歌教案
初中泥土的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2. 学会歌曲《泥土的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劳动号子的特点2. 歌曲《泥土的歌》的演唱技巧教学难点:1. 劳动号子的韵味把握2. 歌曲的高音部分演唱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2. 乐谱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劳动号子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号子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二、学唱歌曲《泥土的歌》(15分钟)1. 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节奏和音高。
3.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借鉴,提高演唱水平。
三、深入探讨劳动号子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泥土的歌》中的劳动号子特点,如节奏、旋律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劳动号子特点,如号子的用途、形式等。
3. 教师总结劳动号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劳动号子的认识。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号子表演,如挑担、打夯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号子演唱,体会劳动号子的韵味。
3.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劳动号子的特点和《泥土的歌》的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表达对劳动号子的喜爱。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泥土的歌》,加强演唱技巧的掌握。
2. 搜集其他劳动号子的资料,了解劳动号子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泥土的歌》,使学生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号子的韵味,增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磨课教案
⑵学生总结小调的音乐特点。
学生再次复习民歌及其分类。
学生活动
听辨练习
请同学们欣赏三首民歌的片段,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民歌的哪一种体裁。
江苏民歌《无锡景》——小调
陕西民歌《脚夫调》——山歌
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劳动号子
听辨练习
学生听赏并判断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作补充
学生总结
课后反思
1、歌曲介绍、演唱与欣赏
⑴台湾民谣《丢丢铜仔》
第一组同学介绍歌曲。
学生欣赏歌曲,熟悉旋律。
学生分组练习背景音响材料。
学生学唱歌曲(分声部学唱)。
学生将歌曲和背景音响材料有机结合
学生欣赏合唱版的《丢丢铜仔》。
⑵采茶歌:
第二组同学介绍福建民歌《采茶灯》,
第三组同学介绍云南民歌《采茶调》。
学生对比欣赏两首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调的风格特点,并能分辨出小调、山歌、劳动号子。
2、教学难点: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感受小调的魅力,使他们真正的喜爱民间艺术形式。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生对比分析两首歌曲。
学生观赏记忆。
学生欣赏《采茶扑蝶》:学生观察采茶动作并模仿,随乐表演。
云南民歌、山西民歌《绣荷包》
教师介绍绣荷包的由来
教师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欣赏。
教师做引导。
教师做引导。
教师总结绣荷包调。
教师展示形态各异的荷包图片。
教师引导并作出评价。
2.音乐知识——小调
泥土的歌二教案5篇
泥土的歌二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先进事迹、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advanced deeds, normativ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泥土的歌二教案5篇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不仅仅是一份计划,还是教育实践的反映和指南,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泥土的歌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音乐第5单元《泥土的歌》教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
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
学法指导
教唱、听赏、讲解、讨论
课前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当堂训练
1、发声练习:
4/4 5 4 3 2 | 1 — — —‖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课型
欣赏
课时
第2课时
时间
第10
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泥土的歌(二)课件设计
a
13
a
14
《王大娘钉缸》》
河南民歌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 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汉族民俗歌舞形式,属 于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特点:曲调短小,节奏富有弹性,每句后都有一个较
长的衬词,增强了歌曲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塑 造了一个幽默风趣的挑担人形象。
a
15
好
a
12
《月儿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是自南宋以来流行于江苏 一带的汉族民歌。该民歌以问话的形式,揭露 南宋统治阶级在外族入侵时,对外实行不抵抗 主义,对内残酷压迫人民,偏安江南,过着骄 奢淫逸的生活,使老百姓饱受离乱之苦。 弯弯的月牙儿的残缺形象与夫妻别离、飘散的 孤苦形象交互辉映,催人泪下。
a
16
探讨与总结
小调 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 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 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 乐消遣的民歌。
特点 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 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 婉柔等特点。
a
17
拓展练习:
号子 民歌体裁
山歌
流畅﹑婉柔﹑细腻 坚毅质朴、粗犷豪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a
1
民歌体裁
山歌 劳动号子 小调
a
2
各地小调赏析
a
3
福建民歌《采茶灯》 云南民歌《采茶调》
a
4
聆听歌曲 思考问题
《采茶灯》与《采茶调》在旋律、节奏及风格 上有什么区别?
a
5
a
6
《采茶灯》与《采茶调》在旋律、节奏及风格 上有什么区别?
泥土的歌 2
通过“歌”“舞”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对小调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综合欣赏小调歌曲,仔细品味,全面欣赏。
同学的舞蹈突出小调的表演功能
(五)“辨”小调
总结民歌三种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听辨:歌曲属于民歌哪种体裁
通过民歌体裁的听辨,准确分析民歌三种体裁。
通过对比欣赏,以及旋律线的比划,更加直接的感受南北绣荷包的不同之处。
(三)“舞”小调
1、播放采茶的PPT短片
2、介绍采茶歌舞
3、对比欣赏
4、配合音乐学习采茶舞蹈动作
1、回答:片中人物在做什么?
采茶
2、采茶歌舞------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小调题材。
3、对比欣赏《采茶灯》,《采茶调》
回答:与《绣荷包》相比,采茶歌舞更具什么特点?
《泥土的歌》教学设计方案总标题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深情演唱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引出小调的概念。
2、具有优美、抒情、生动特点,又在城镇传唱的民歌我们将之称为“小调”
1、学生欣赏范唱,思考:
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优美、抒情、生动~
2、小调的概念-----民歌三大体裁之一(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产生于百姓日常生活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多传唱与城镇里巷,用于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从歌、舞、品、辨等几个层面走入小调的世界,来感受其不同的韵味。
通过大家熟悉的山西民歌导入我国民歌三大体裁之一:小调,亲切自然,能引起学生共鸣。
(二)“歌”小调
1、展示手工艺品“荷包”
2、对比欣赏南北(云南、山西)两首《绣荷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
1教学目标
1.欣赏书本中几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茶灯》,并用葫芦丝演奏歌曲《王大娘钉缸》。
2.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创作方式,创编2-4小节旋律。
3.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泥土的歌(小调)》,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泥土的歌》(一)——劳动号子与山歌,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传统音乐缺乏兴趣与激情,所以如何引导学习能够快乐的学习是本单元的关键。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欣赏、体验歌曲(演唱歌曲《采茶灯》,用葫芦丝演奏歌曲《王大娘钉缸》),并总结小调的特点。
2.歌曲创编。
教学难点:演奏歌曲《王大娘钉缸》、歌曲创编——“同头换尾”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播放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民歌片段,猜所属民歌体裁形式及音乐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回顾总结劳动号子、山歌的民歌相关音乐特点,并引入本课教学内容——小调)
活动2【活动】1.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欣赏后提问:歌曲名是什么?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3.对比聆听民歌《王大娘钉缸》,提问:歌曲旋律与《好汉歌》有何相同点?
4.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A.教师引导学生用葫芦丝吹奏歌曲《王大娘钉缸》,体验歌曲的情绪。
学生自主学习吹奏歌曲旋律。
B. 教师引导学生齐奏歌曲旋律。
活动3【活动】2.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教师结合各地采茶风光图片,向学生介绍茶文化,并引出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浏览采茶图片,引入采茶歌舞
浏览采茶图片,提问:同学们看这几张图片,他们在忙什么呢?——采茶
师: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每逢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采摘新茶,休息时常聚在一起演唱茶歌,并配有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采茶歌舞,采茶歌舞由于地域不同,其名称及特点也有不同:湖南、湖北称为采茶、茶歌;福建、安徽称为采茶灯。
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
A.欣赏歌曲《采茶灯》视频,思考:歌曲情绪有何特点?——轻快活泼
B. 再次聆听歌曲,教师引导学生轻声哼唱。
C. 教师引导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歌曲情绪)
D. 教师引导学生表演歌曲,并对其进行鼓励性评价。
活动4【活动】3.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问: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
师:荷包亦称香囊、香袋,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教师范唱)
讨论: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活动5【练习】三、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师生演唱《牵牛花开羊跑青》音乐旋律片段,提问: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每个乐句之间有何共同点?
——(结构规整、两个乐句节奏相同,只是句尾稍加变化)——“同头换尾”
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节的旋律片段。
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完善。
活动6【测试】四、课堂探讨与延伸——简要介绍小调音乐特点
1.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四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特点?(师生共同分析)
A.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B.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C.结构以单曲体为基础,结构内部规整、匀称
D.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规整化
2.小调及其特点:(提问)这四首歌曲属于民歌的哪一种体裁形式?
A. 概念:小调又称“小曲”、“时调”等,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
B. 特点: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C. 代表作:《打樱桃》﹑《绣荷包》﹑《小拜年》…
活动7【练习】五、小结、下课
小调就像民歌中的一颗珍珠,它扎根于民间,经过漫长岁月的打磨以及世世代代老百姓的传承与发扬,愈发显得熠熠生辉,在此,老师呼吁大家也担负起继承发扬创新民歌的重任,让我们的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