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建筑热环境解析
建筑物理平时作业1
![建筑物理平时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690bba0cde80d4d8d15a4f6c.png)
平作一01 介绍室内热湿环境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构成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壁面辐射。
影响因素:室外气候(各项)、围护结构(保温)、人体与设备(热工设备)。
影响因素宜具体02 说明冬夏两季,室内开启空调达到相同温度、湿度,而人体热舒适感觉不同的原因。
热湿环境有四项,空调控制尚缺辐射项,冬夏外墙内表面温度迥异,大量冷热辐射的影响,使人体热舒适感觉不同。
题目已称空调达到相同温湿度,及气流速度,不要再从此三项中寻找原因。
03 介绍三种传热方式的名称和特点。
导热、对流、辐射。
导热在于实体,实务体现于结构内;对流在于流体,实务体现于空气中;辐射在于表面,实务体现于结构内外表面。
导热强弱在于材性及其密度;对流强弱在于温差或风速;辐射强弱在于表面明度或光滑度。
特点项目很多,宜选实务运用较直观的内容。
04冬季与夏季、室内与室外,外围护结构的表面处理,针对热辐射有哪些不同要求?表面处理即是反射。
内外之别在于内反红外线,应表面光滑(铝);外反太阳光,应表面浅色(白)。
冬夏之别在于室外侧的吸收与反射,夏应反射、冬宜吸收(涂黑吸收、透射吸收)。
表面处理不应涉及内部构造。
05 写出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六项因素,并说明其中哪几项属于物理环境因素。
介绍室内环境中,人体保持热舒适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温度、湿度、气流、辐射;衣着、活动量。
前四项为物理环境因素。
人体产热与向环境热交换,保持得失热平衡是热舒适的必要条件;热交换的辐射、对流、蒸发之间保持正常比例(2︰1︰1)是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应明确正常热平衡所需换热三方式之比例。
06 介绍绿化在建筑热工方面的积极作用。
显著降低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大量减少环境相互热辐射,适度降低建筑周围空气温度,遮蔽墙面、减少对流散热。
以防热为主,仅末项保温。
空气品质、噪音之类不属于热工作用。
湿度改变本身不一定是舒适的,而是以热湿转换为手段,实现降温目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acee51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5.png)
DOCS
DOCS SMART CREATE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全面解析
0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发展历程及背景
20世纪初,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开始萌芽
• 工业革命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 • 建筑内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通风、照明等
20世纪中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
建筑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建筑设备的安全与管理技术
• 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维护管理 • 设备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技术
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原理
• 设备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 设备的选择、安装与调试
建筑设备的运行与控制技术
• 设备的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 • 设备的节能与环保技术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系统集成与技术创新
• 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应用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数据分析与优化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未来前景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市场需求与发展空间
• 城市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需求 • 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发展机遇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人才培养与素质要求
• 建筑声学设计、噪声控制等 • 建筑声环境与人体听觉健康的关系研究
建筑光环境
• 采光、照明、影视舞台照明等系统设计 • 建筑光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研究
建筑室内环境质量
• 室内空气质量、湿度、污染物控制等 • 室内环境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建筑行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 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舒适度 • 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与环保性能
01 清华大学 建筑环境学 绪论1
![01 清华大学 建筑环境学 绪论1](https://img.taocdn.com/s3/m/327dbb1fba0d4a7303763a7e.png)
河南偃师汤泉沟穴居遗址
巢居
8
古文明的发源地:20-40纬度
为创造适宜居住环境而建造的建筑与人类 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
9
爱斯基摩雪屋的外观和室内布置
寒冷地区建筑
用干雪沏成,厚度500mm的墙体可 以提供较好的保温性能。当室外平均温 度-30℃时可维持室内温10 度-5℃以上。
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雪屋
二者兼而有之
各种有人员的生产场所 手术室、体育赛场、舞台等
4
建筑物必须满足的要求
安全性:避免由于地震、台 风、暴雨等各种自然灾害所 引起的危害或人为的侵害
功能性:满足建筑的居住、 办公、营业、生产等功能
居住者在建筑内的健康,舒 适性
美观性:有亲和感,社会文 化的体现
5
人类活动的发展
越是高纬度地区,人类遗址的时间就越晚 热带雨林:不需要建筑 建筑的出现:逐渐向两极移动 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遍布全球
建筑环境学
Built Environment
马鞍山学院 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
1
第一章 绪论
2
建筑的功能
根本的功能:创造 一个微环境
安全与健康 生产过程需要
3
建筑的功能
安全、健康、舒适,维持高劳动生产率
住宅、影剧院、商场等 办公楼、体育场馆等
生产工艺要求
生物实验室、制药厂、集成电路车间等 舞台、演播室、体育赛场、手术室等
6
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 树居和岩洞居
在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湿热地区的人类 主要栖息在树上,可避免外界的侵害,是 人类祖先南方古猿生活方式的延续
随着人类向温带迁移,人类住所过渡到了 冬暖夏凉的岩洞居,适合年温差和日温差 都较大的地区。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f6ec29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b.png)
地暖系统通过加热地面来提高室内温度,其能耗相对较高,但 能提供均匀的热量分布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建筑周围铺设覆盖物可以减少地面热量向室内的传递,例如 铺设草皮或使用反射性材料等。
05
建筑环境调节技术
自然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是一种利用自然力量实现建 筑内部通风换气的技术,有助于改善 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建筑能耗。
THANKS
感谢观看
传统民居的热环境设计
要点一
总结词
传统民居通常采用自然通风和遮阳设计,以适应气候和环 境。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传统民居通常采用天井、挑檐、开窗等设计,以实现自然 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这些设计能够有 效地降低室内温度,提高居住舒适度。
现代节能建筑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现代节能建筑注重采用被动式设计和主动式技术,以实现节能和环保。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
•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概述 • 建筑材料的热性能 • 建筑布局与热环境 • 建筑构造与热环境 • 建筑环境调节技术 •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案例分析
01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概述
建筑设计与热环境的关系
01
建筑物的布局、朝向、高度和建 筑材料等都会影响其与周围环境 的热交换。
02
建筑设计的目标之一是创造一个 舒适的热环境,同时减少能源消 耗和环境污染。
通风
合理设计建筑通风系统,利用自然风 力进行通风,减少机械通风的需求, 降低能耗。
建筑布局与阴影
阴影控制
通过合理布局建筑,控制阴影投射范围,避免夏季阳光直射室内,同时利用阴影 为冬季提供遮阳。
阴影利用
利用建筑阴影创造室外空间,如阴影走廊、阴影座椅等,提高室外环境的舒适度 。
《室内热湿环境》课件
![《室内热湿环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436d91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c.png)
室内热湿环境的形成
室外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太阳 辐射等,是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 重要因素。
室内设备如空调、暖气、加湿器 等,以及人员活动如人体散热、 照明等,也会对室内热湿环境产 生影响。
01
室内热湿环境是人类生活和工作 的主要环境,其形成主要受到室 外气候、建筑围护结构、室内设 备及人员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
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窗 户、墙体等构造直接影响室内热 湿环境的形成。
人员活动
人体散发的热量和湿气,以及活 动产生的气流等,也是影响室内 热湿环境的重要因素。
01
室外气候
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是 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重要因素。
02
03
室内设备
空调、采暖设备以及家用电器等 的使用,会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 显著影响。
气流速度的变化会影响人体对流散热和空气 交换,进而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变化。
室内热湿环境的平衡与调节
01
室内热湿环境的平衡是指室内 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与稳定状态 ,是保证人体舒适度和建筑节 能的重要条件。
02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设备配 置,可以调节室内热湿环境, 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03
调节室内热湿环境的方法包括 使用空调、暖气、加湿器等设 备,以及合理控制室内外通风 换气等。
室内热湿环境在人体舒适度研究中的应用
人体舒适度模型
建立人体舒适度模型,研究不同热湿 环境下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为室 内热湿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人体散热与环境适应性
研究人体在不同热湿环境下的散热机 制和适应性,探讨人体对不同环境的 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室内环境的个性 化调节提供指导。
感谢您的观看
浅析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浅析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a16bbca5fbfc77da369b100.png)
2 、 自然通 风 与 热舒 适
况下 , 降低 室内温度 和建筑能耗 。另外 , 现代建筑 中不合规建筑材料 的大 然通风进风 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 。) 量使用情况非常普遍 , 其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威胁 。 而 加强室 内外空气 的流动 , 用室外新鲜空气来稀 释室内空气污染物 的浓度 ,
表3 . 1 郑 州 市基 本 气候 情 况
1 月 2 月 3月 4月 5 月 6 月 7 月 8月 9月 l 0月 l 1 月 1 2月
热压则是 由于室内外温度的差异 , 导致 了空气密度差异 , 从而形成压 力差 , 促使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 比重大往上走 , 冷空气 比重小向下沉 , 即通 常讲 的“ 烟 囱效应 ” 来实现 自然通风 。其压差公式为 : AP r = g Ah (P P )
和: △P = △P w±△P r
平均温度 ( ℃)
01 2 . 7 8 . 0 1 5 5 2 l O 2 5 7 2 7 . O 2 5 6 2 1 0 1 5 . 1 8 0 2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然 通风 的原 理及计 算
然风 的环境中, 而不愿选择空调环境。主要原因是空调风或者风扇过于单
忽略不计的情况下 ,也可以通过室 内外高度的温差压力单独作用形成 自
然通风。这和一般人观念中“ 风速” 影响 自然通风的想法是不太相符的。 风压主要是由于风吹到建筑物时 , 在迎风面和背风面产生压力差 , 促 使空 气沿建筑 物的进 出风 口流动 。其 压差公 式为 : AP w = P C I 1 一
01 湿热地区建筑热环境
![01 湿热地区建筑热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c230ee4700abb68a982fb3f.png)
y = -0.0192x2 + 1.0459x - 13.321 R² = 0.933
城市自然通风 城市分体空调 农村自然通风
30 35 空气温度(℃)
40
使用风扇环境
六月和十月
100%
湿度与辐射条件
室内ET*上限 城市自然通风31.6º C 城市分体空调31.0º C 农村自然通风33.0º C
湿热地区建筑热环境
张宇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热工设计分区
1
严寒
寒冷 夏热冬冷 温和
夏热冬暖(湿热)
广州
汇报提纲
人体热适应机理 节能计算参数 设备设计参数 建筑热环境智能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708038,50838003)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资助
人体热适应
季节习服—心率
90 夏季 冬季
自然通风
90
夏季 冬季
分体空调
y = 0.906x + 55.26 R² = 0.896
80 心率 (次/min)
心率 (次/min)
y = 0.989x + 47.10 R² = 0.917
80
y = 0.799x + 52.28 R² = 0.899
自然通风环境
三月,四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0.80 0.70
城市自然通风: 0.26±0.06m/s 城市分体空调: 0.09±0.04m/s 农村自然通风: 0.35±0.32m/s
空气流速(m/s)
风速
0.60 0.50 0.40 0.30
城市自然通 风
0.20 0.10 0.00
《建筑环境学》课件
![《建筑环境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fdcd6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1.png)
提高公众对建筑环境学的认识与参与
要点一
重要性
要点二
措施
建筑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高公众对建筑 环境学的认识与参与,有助于推动建筑环境设计的科学化 和民主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建筑环境学 的认识;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建筑环境设计和评价,发挥 社会监督作用,推动建筑环境设计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详细描述
公共建筑如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空间布局、 采光、通风等因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公共建筑的建筑环境学应用 还需要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居住建筑的建筑环境学应用
总结词
居住建筑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建筑环境学应用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
现代建筑环境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 、智能化、绿色化,未来将更加注重 生态、健康、智能等方面的研究与应 用。
02
建筑环境学的核心概念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建筑环境与人类健康
建筑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建筑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空气质量、 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 状态都有显著影响。
06
案例研究与展望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国内外优秀建筑环境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优秀案例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上海中心大厦、 苏州博物馆等。这些案例在建筑环境设计方 面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建筑与 环境的和谐共生。
建筑热环境
![建筑热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0a20798cbed5b9f3f90f1cc3.png)
建筑热环境热环境绪论●建筑物和它所处的城市环境常年受到各种气候因素的作用,诸如风、霜、雨、雪、太阳辐射等,一般统称为建筑气候的热湿作用。
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又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空间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因而,建筑热环境也就分为室内热环境和室外热环境。
在建筑物经受室内外各种热环境因子的作用时,属于室外的因素如太阳辐射、空气的温湿度、风、雨雪等,一般称之为“室外热湿作用”;属于室内的如空气温湿度、生产和生活散发的热量与水分等,则称之为“室内热湿作用”。
人们为了营造所需要的建筑和城市热环境,就必须从建筑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出发考虑相应的对策。
因此,建筑气候环境的热湿作用是建筑工程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它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设计的热环境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热工学的任务是介绍建筑热工学原理,论述如何通过建筑规划和设计上的相应措施,有效地防护或利用室内外环境的热湿作用,合理解决建筑和城市设计中的防热、防潮、保温、节能、生态等问题,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单靠建筑措施是不能完全满足对室内外热环境的要求的。
为了获得合乎标准的室内外热环境,往往需要配备适当的设备,进行人工调节。
如在寒冷地区设置采暖设备,在炎热地区采用空调通风设备等等。
但须注意的是,只有首先充分发挥各种建筑措施的作用,再配备一些必不可少的设备,才能做出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合理的设计。
●建筑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围护结构传热传湿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是建筑热工学的中心内容。
同时还必须了解材料的热物理性能,重视构造处理的技能,才能正确解决实际的设计任务。
●本篇内容着重介绍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包括建筑保温设计、防潮设计、防热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等。
对于某些特殊用途的房间(如高湿、恒温恒湿房间等)的热工设计,除须应用本篇所述的内容以外,还得参阅有关的专著和文献。
第一讲建筑与气候1.1室外热环境●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室外气候的组成部分,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要功能即在于抵御或利用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建筑工程的建筑气候学
![建筑工程的建筑气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a0b4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d.png)
建筑气候学强调将气候因素纳入建筑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建筑物能够适应并利用气候条件, 达到节能、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建筑气候学的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气候学可用于指 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 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
在建筑环境中,建筑气候学可用于研 究建筑物内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 湿度、光照等,以及如何通过建筑设 计来改善这些环境条件。
05
建筑气候学的未来发展
智能建筑与建筑气候学的结合
智能建筑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已经成为未来建 筑的发展趋势。智能建筑能够通过传感器和 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测和调节建筑内部的环境 ,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满足人们的需 求。
建筑气候学与智能建筑的 结合
将建筑气候学的原理与智能建筑技术相结合 ,可以实现更加高效、节能的建筑环境。例 如,通过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智能建筑可 以自动调节窗户的开合、空调的运行等,以
创造舒适环境的原则
总结词
建筑设计应注重创造舒适的环境,以满 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VS
详细描述
舒适的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照明 、噪音等,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
总结词
建筑设计应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详细描述
建筑遮阳技术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筑遮阳技术是利用建筑遮阳设施来遮挡阳光直射的一种 技术,具有调节室内光照、降低空调能耗的作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建筑遮阳设施包括窗帘、百叶窗、遮阳板等,可以灵活调 节室内光照强度和方向。通过合理设置遮阳设施的位置和 角度,可以有效地遮挡夏季直射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减 少空调能耗。同时,遮阳设施也可以防止眩光和紫外线辐 射对人体的伤害,提高室内舒适度。在冬季,遮阳设施可 以调节阳光进入室内的量,提高室内光照度和温度。
建筑物理环境基础
![建筑物理环境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69a21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d.png)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
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如钢筋混凝土对环 境的热辐射、砖石对环境的吸声降噪等 环境对建筑材料的影响:如高温、高湿、强 光照等对建筑材料的腐蚀、老化等
建筑物理环境的设计原则
舒适性原则
01 温度适宜: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20-26℃之间,使人感到舒适
4
室内采光:充足的室内采光可以提供良
好的视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室外环境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自然环境: 包括气候、 地形、地貌、 植被等
人工环境: 包括建筑、 道路、广场园、 庭院等
室外设施: 包括照明、 通风、排水、 绿化等
建筑材料与环境
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包括室内环境质量、建 筑节能、建筑材料等
评价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 法等
评价标准:根据不同评价指标设定相 应的评价标准,如室内环境质量标准、 建筑节能标准等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建筑物理环境的 质量。
谢谢
节能空调等
4
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如采用 智能控制系统、
节能技术等
功能性原则
1
2
3
4
满足建筑物的使用 功能,如采光、通
风、隔热等
满足建筑物的舒适 性要求,如温度、
湿度、噪音等
满足建筑物的美学 要求,如造型、色
彩、材质等
满足建筑物的节能 要求,如节能、环
保、绿色建筑等
建筑物理环境的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
客观评价方法
1
测量方法:使用仪 器设备进行测量, 如温度计、湿度计
01建筑热环境解析
![01建筑热环境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d556d7a2161479161128b5.png)
(一)决定室内热环境的物理客观因素
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室内风速及壁面的平均辐射温度。室内热环境还 受室外热环境、室内热环境设备(空调、加热器)、室内其它设备(如灯 具、家用电器)的影响。
(二)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
⒈单一指标:使用室内空气温度作为热环境评价指标。 特点:简单、方便、但不完善。
⒉有效温度EP: (Effective Temperature) 特点:使用简单、不同环境和空调方案进行比较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缺陷:没有考虑热辐射变化的影响。
(三)空气湿度
⒈ 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湿度。 ⒉变化规律:
年变化规律: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日变化规律:晴天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4:00~5:00左右,日相对 湿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左右。
(四)风
(四)风
⒈ 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运动。 ⒉ 风的类型: ⑴ 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照射不均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
等温面:
温度场中同一时刻由温度相同的各点相连所形成的面, 使用等温面可以形象表示温度场内的温度分布。
不同温度的等温面绝不相交。
温度梯度:
温度差△ t与沿法线方向两个等温面之间距离△ n的比 值的极限。
热流密度(热流强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为 w/m2。
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室外热气候)
热工基本知识
? 平壁的稳定传热: 总之,在传热过程中材料的温度降落与各层的
热阻呈正比。
热工基本知识
? 热阻:反映热量通过平壁时遇到的阻 力。用R表示,R=d/λ .因此,因此材 料的厚度一定时,该材料的R与其λ 成 反比。 同样温度下,热阻越大,通过材料 层的热量就越少。 要想增加热阻,可以加大平壁的 厚度或选用热导率小的材料。
01-课件2:建筑热工学基础(平壁传热)
![01-课件2:建筑热工学基础(平壁传热)](https://img.taocdn.com/s3/m/674afc19852458fb770b56f0.png)
6
0.688 × 0.03=5 0.0241m ≈ 25mm 。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
建筑热工
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
不同封闭空气间层的自然对流情况
(a)“厚”垂直间层 (c)热面在上水平间层 (b) “薄”垂直间层 (d)热面在下水平间层
7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
空气间层传热
建筑热工
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特性
1
1
������������0
������������i − ������������e
= ������������2
������������2 − ������������3
������������1 ������������0
������������2 ������������0
������������i − ������������e ������������i − ������������e
【解】1. 由表(A)和表(B)查出内表面的换热阻
Ri 和 冬 季 时 外 表 面 的 换 热 阻 Re 分 别 为 0.11 和 0.04m2⋅K/W。
2. 由附录I查出各材料层导热系数值
石灰砂浆内粉刷 钢筋混凝土 水泥砂浆外粉刷
λ1=0.81W/(m⋅K) λ2=1.74W/(m⋅K) λ3=0.93W/(m⋅K)
3. 计算壁体的传热阻
R
= R1
+
R2
+
R3
= d1 λ1
+
d2 λ2
+
d3 λ3
=
0.02 + 0.2 0.81 1.74
+
0.02 0.93
设施热环境控制PPT课件
![设施热环境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a4c27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c.png)
目录
CONTENTS
• 设施热环境控制概述 • 设施热环境影响因素 • 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 • 设施热环境控制策略与优化 • 设施热环境控制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设施热环境控制概述
CHAPTER
设施热环境定义
设施热环境
指建筑物内部的人造环境,包括 温度、湿度、气流速度、辐射等 因素的综合作用。
技术瓶颈
成本问题
目前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仍存在一些技术 瓶颈,如精确控制、高效节能等方面仍有 待提高。
一些先进的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成本较高 ,难以普及应用。
缺乏统一标准
用户认知不足
目前设施热环境控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 范,导致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用户对设施热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和方 法了解不足,难以实现合理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技术创新
未来设施热环境控制技术将不断突破技 术瓶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控制。
绿色环保
未来设施热环境控制将更加注重环保 和节能,推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设施热环 境控制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实际 需求进行自适应调节。
普及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设施 热环境控制技术将更加普及,惠及更 多的人群。
室内气候条件
室内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与人体舒适度和建筑能耗有 关。
建筑围护结构性能
01
外墙、屋顶、地面等围护结构的 热工性能,影响建筑的热传导和 热辐射。
02
窗户、门等开口部位的隔热性能 ,对室内热环境有重要影响。
建筑布局与朝向
建筑群布局
建筑之间的距离和朝向影响通风和遮 挡阳光。
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方向与趋势探析
![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方向与趋势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92dc6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6.png)
产能经济353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研究方向与趋势探析张 乐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摘要:热舒适性指的是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性评价。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建筑物热舒适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
热舒适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且关乎于人体的生理条件能力以及感受者的主观印象。
本文以建筑物热舒适性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影响环境热舒适性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提升建筑环境热舒适性的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设计;热舒适性;影响因素;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353-01热舒适性会受到生理、物理以及心理三方面的影响,生理指的是人体自身的体温、血压、皮肤湿度、皮肤温度、排汗程度等;物理因素指的是热平衡关系,更倾向于环境的舒适性对人体感官的影响;心理因素指的是通过感受者主观上的印象区分舒适程度与冷热[1]。
本文以建筑环境热舒适性为主线,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
一、环境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一)辐射温度影响建筑周围表面温度决定了平均热辐射温度,在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以及建筑所处的空气温度、生产状态等因素影响下,平均辐射温度并非处于均衡状态,人们在感官上存在差异性,例如可感受到室内上下温度差等[2]。
由于人体同样存在辐射热源,因此在辐射温度下会较大程度受到人体生理感觉或人体散热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生理感觉维持在热舒适状态,需要围墙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的差值在7℃之内。
国外研究者通过将天花板加热实验测试舒适度极限值中发现,即便处于热舒适条件,若在热辐射上不对称,也存在少数人会感觉到不舒适感,因此他将热辐射极限值定位于4℃以内。
(二)人体温度因素人类的活动方式决定了人体所产生的热量程度,通常在活动方式上会受到人的性别与年龄因素影响,因此人体产生的热量并非人体能够主动控制。
热量的散发取决于人体外包裹的衣物以及所处环境。
根据相关调查,长时间从事轻工作或处于安静状态的人类,其产生的热量有一大半会通过皮肤对流散发或产生辐射,这一比例约为七成左右。
2005至2013年建筑热环境(E080301)学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121项)
![2005至2013年建筑热环境(E080301)学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121项)](https://img.taocdn.com/s3/m/b85fb07601f69e314332945a.png)
田喆 负责人 田喆 龙恩深 刘乃玲 刘念雄 龚延风 徐新华 孟庆林 张泠 李念平 姚杨 张宝刚 端木琳 赵敬源 高岩 狄彦强 李国建 张卫华 王昕 兰丽 秦孟昊
天津大学 依托单位 天津大学 四川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长安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浙江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51208059/E080301 批准号/代码 51208059/E080301 51208265/E080301 51278419/E080301 51278142/E080301 51208527/E080301 51208221/E080301 51278506/E080301 51278311/E080301 51278077/E080301 51208192/E080301 51208363/E080301 51278094/E080301 51268020/E080301 51178482/E080301 [文] 51178481/E080301 [文] 51178466/E080301 [文] 51178442/E080301 [文] 51178407/E080301 [文] 51178375/E080301 [文] 51178374/E080301 [文]
25 批准经费 25 25 80 76 25 25 80 80 80 25 25 78 50 60 60 60 60 55 60 60
201301-201512 起始时间 201301-201512 201301-2015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512 201301-2015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512 201301-201512 201301-201612 201301-2016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201201-201512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 所属基金
建筑物理笔记之欧阳语创编
![建筑物理笔记之欧阳语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5eefb12e7c1cfad6195fa7da.png)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1.1 室内热环境Indoor Thermal and Humid Environment1.室内热湿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1)构成室内热湿环境的要素: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
(2)欲坚持人体稳定的体温,体内产热量应与环境失热量相平衡。
Δq =M±C±REΔq人体得失的热量Δq=36.5℃ 人体处于热平衡正常比例散热对流换热C占总散热量25%~30%辐射散热R占总散热量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25%~30%Metabolic人体产热量(取决于机体活动剧烈水平)宁静状态的成年人95~115W/h重体力劳动成年人580~700W/h西方人base metabolic 64W/h→根据人的活动不合,代谢不合。
所以不合的功能空间设置,要根据满足的代谢需求不合进行适宜性设计。
Met代谢率=general work metabolic/基础代谢量Convection人体对流换热量(当人体概略与周围空气存在温差时的热交换值)E值小于零,散热,感到凉爽或寒冷;E值年夜于零,得热,感到炎热或温暖。
Radiation人体辐射换热量(人体概略与周围墙壁、顶棚、空中以及窗玻璃之间进行的)当人体概略温度高于周围概略温度时,辐射换热,失热,R 负;反之得热,R正。
Evaporation人体蒸发散热量未出汗,通过呼吸和无感觉的皮肤蒸发;年夜量出汗,随汗液蒸发E显著增加。
2.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办法和标准最简便、最广泛应用的指标是室内空气温度。
(1)有效温度ET Effective Temperature包含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
(2)热感觉PMVPPD 指标将两个人体参数列入考虑:人的活动量和衣着情况0.5~0.5 Index of Interior Heat Comfort服装热阻Icl 是服装保温性能的一个指标,经常使用单位为m2·K/W 和clo ,两者的关系为1clo= 0.155m2·K/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梯度: 温度差△t与沿法线方向两个等温面之间距离△n的比 值的极限。
热流密度(热流强度):
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为w/m²。
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室外热气候)
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降雨
(一)太阳辐射
⒈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 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⒉太阳辐射的组成: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 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射到地面的部分, 称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 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⒊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大气中射程的长短、 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传热的基本方式
导热(热传导)
导热系数的影响因素: 材质、干密度、含湿量(解释这几个名词) 材质对导热的影响:λ 值小于0.3W/(m·k)材料称为绝热 材料,可作保温、隔热之用,以充分发挥其材料的特性。 干密度对导热的影响:干密度越大导热性越好,即λ 越大 (最佳干密度的概念) 含湿量:含湿量加大则导热系数值增大。
(一)决定室内热环境的物理客观因素
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室内风速及壁面的平均辐射温度。室内热环境还 受室外热环境、室内热环境设备(空调、加热器)、室内其它设备(如灯 具、家用电器)的影响。
(二)室内热环境评价方法
⒈单一指标:使用室内空气温度作为热环境评价指标。 特点:简单、方便、但不完善。 ⒉有效温度EP: (Effective Temperature) 特点:使用简单、不同环境和空调方案进行比较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缺陷:没有考虑热辐射变化的影响。 ⒊ PMV指标: (Predicted Mean Vote) 迄今为止考虑人体热舒适感诸多因素最全面的评价指标。将人体感觉分为 7个等级。
(四)风
(2)风速
• • • • • • • • • • • •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无风 0.0-0.2 软风 0.3-1.5 轻风 1.6-3.3 微风 3.4-5.4 和风 5.5-7.9 劲风 8.0-10.7 强风 10.8-13.8 疾风 13.9-17.1 大风 17.2-20.7 烈风 20.8-24.4 狂风 24.5-28.4 暴风 28.5-32.6 飓风 32.7烟直上 平静 0.0 烟示风向 微波峰无飞沫 0.1 感觉有风 小波峰未破碎 0.2 旌旗展开 小波峰顶破裂 0.6 吹起尘土 小浪白沫波峰 1.0 小树摇摆 中浪折沫峰群 2.0 电线有声 大浪到个飞沫 3.0 步行困难 破峰白沫成条 4.0 折毁树枝 浪长高有浪花 5.5 小损房屋浪峰倒卷 7.0 拔起树木 海浪翻滚咆哮 9.0 损毁普遍 波峰全呈飞沫 11.5 摧毁巨大海浪滔天 14.0
(二)室外温度
⒈ 室外温度:指距离地面1.5m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⒉变化规律:室外温度由于受到太阳温度的影响,它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 都是周期性的。 年变化规律: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大陆)8月(海洋、岛屿) 日变化规律:日最低温度出现在6:00~7:00左右,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 00左右。
热工基本知识
• 平壁的稳定传热中结构总热阻的计算: R0=Ri+∑R+Rag+Re(解释各部分含义, 理解公式)
热工基本知识
计算结构总热阻
围护结构
建筑保温综合处理原则:
⒈充分利用太阳能;
⒉防止冷风不利影响; ⒊选择合理的建筑形体和平面形式; ⒋使房间具有良好的热特性与合理的 供热系统。
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
0~-10
0~10 25~30
90~145
0~90 40~110
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 地区兼顾夏季防热
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 当兼顾冬季保温 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 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 部分地区应注意冬季保温, 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10
0~13
25~29
18~25 0~90
100~200
传热的基本方式
保温设计的内容包括维护结构保温设计和建筑方案 设计中的保温综合处理措施。 一、建筑保温的综合处理措施: (一) 建筑形体、朝向 (二) 防止冷风渗透 (三) 限制窗墙面积比 二、维护结构保温设计 (一) 保温材料与保温构造 (二) 维护结构异常部位的保温
建筑物的体型、朝向、窗墙比、冷风渗透比都 会对建筑物的损失有很大影响。 (一) 建筑形体、朝向: 控制建筑物体量,合理选择建筑朝向。 ⒈ 建筑形体: 同样体积的建筑物,在其各外维护结构的传 热情况均相同时,外维护结构面积越大, 则建筑物传热耗热量越大。从热环境角 度来讲,建筑物的形体可用传热系数来表示 ⒉ 建筑朝向: 需要满足建筑保温要求地区的建筑应朝向尽量 朝南(向阳),争取日照。建筑布局应使建筑立面 避开冬季主导方向。
(三)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
(一) 湿空气
湿空气是干空气和水蒸汽的混合物。在温度和压力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空气所 能容纳的水蒸气量是有限度的,湿空气中水蒸汽含量未达到这一限度时叫未饱 和湿空气,达到限度时叫饱和湿空气。
(二) 空气湿度
⒈绝对湿度:每平方米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单位:g/m³ 。未饱和湿空气 的绝对湿度f,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fmax。 ⒉水蒸气分压力P:湿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所呈现的压力Pa。未饱和湿空气的 水蒸气分压力用符号P表示,饱和蒸气用Pmax 。 ⒊相对湿度
主要指标 气候 分区
辅助指标 热工设计要求
日平均 日平均气 最冷月 最热月 温≥25℃ 气温 平均温 平均温 ≤5℃的 的天数 度(℃) 度(℃) 天数(天) (天) ≤-10 ≥145
严寒 地区
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 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寒冷 地区
夏热 冬冷 地区 夏热 冬暖 地区 温和 地区
热工基本知识
• 平壁的稳定传热: 总之,在传热过程中材料的温度降落与各层的 热阻呈正比。
热工基本知识
• 热阻:反映热量通过平壁时遇到的阻 力。用R表示,R=d/λ .因此,因此材 料的厚度一定时,该材料的R与其λ 成 反比。 同样温度下,热阻越大,通过材料 层的热量就越少。 要想增加热阻,可以加大平壁的 厚度或选用热导率小的材料。
导热(热传导)
导热指物体中有温差时由于直接接触的物质质点作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 递过程。两个关键(温差、质点)
材料的导热系数λ 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单位为W/(m· K)。它的物理 意义,当材料层厚1m,材料层两表面的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 1m²截面积的导热量。 常用建材导热系数气体0.006~0.6;液体0.07~0.7; 建筑材料和绝热材料0.025~3;金属2.2~420
温度: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
使用的单位为K或℃
温度场:
某一瞬间,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为温度场。
⑴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
⑵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内各点温度随时间发生变化。
等温面: 温度场中同一时刻由温度相同的各点相连所形成的面, 使用等温面可以形象表示温度场内的温度分布。 不同温度的等温面绝不相交。
传热的基本方式
对流
对流指由流体(液体、气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相互混合的宏观运动而引起 的热传递对象。 由于引起流体的对象不同,对流类型可分为: ⒈自由对流:由温度差形成的对流。 ⒉受迫对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对流。受迫对流在热传递热量的强度方面要大 于自由对流。 注意:对流系数α c不是常数,而是一个取决于许多因素: 气流的状况(自然对流还是受迫对流) 构件的状态(水平还是竖直)(竖直小于水平) 传热方向(由下而上还是由上而下) (由上而下小于由下而上)
(二) 防止冷风渗透:
⑴ 提高窗户的密封性,减小窗料的转角半径,使窗框和窗扇 搭接严密等措施,可以显著减小窗户的冷风渗透。 ⑵ 主要出入口设置。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不要朝向当地冬季主 导风方向,主入口设置门斗、热风幕等避风措施。 ⑶ 竖向交通井的设施会产生“烟囱效应”,不能折兑建筑主 要出 入口或保证一定距离。 ⑷ 利用周围场地的地形、树木和其他建筑物来挡风。 识
室外热环境:指建筑气候,要素主要有气温、 空气湿度、风速与风向、降水、日照与太阳 辐射、蒸发等 。 室内热环境:指室内空气温度、室内湿度、室 内空气流动的速度以及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 的辐射热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室内环境。 主要内容:建筑保温、建筑室内湿环境控制、 建筑日照、建筑防热、建筑中的太阳能利用、 建筑节能等。 热环境控制的目的:如何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 前提下,满足人们的室内热舒适需求。
室内热环境(室内热气候)
人体所需的热环境
• • • • 热舒适:指人对环境的冷热程度感觉满 意,不因过冷或过热而感到不适。(人 体内产生的热量与向环境散发的热量相等。) 在室内环境中所发生的热量有人体新陈代谢 产生的热量qm、对流换热量qc、人体蒸发散热 量qe、辐射换热量qr,得失热量▽q是上面四部 分的综合结果。▽q= qm ± qc ± qr – qe ▽q>0 体温将升高 ▽q<0 体温将下降 ▽q =0 人体处于平衡状态
(三)空气湿度
⒈ 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的湿度。 ⒉变化规律: 年变化规律: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日变化规律:晴天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4:00~5:00左右,日相对 湿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左右。
(四)风
(四)风
⒈ 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运动。 ⒉ 风的类型: ⑴ 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照射不均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 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活动,即大气环流。 ⑵ 地方风: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大气流动。如海陆风、山谷 风、林原风等。 ⒊风的特性: ⑴ 风向:E、S、W、N、SE、NE、SW、NW(8个方位和16个方位)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一定时间内在各方位刮风次数的统计图,可由 此了解当地风向,尤其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