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逐字翻译

《兰亭集序》逐字翻译


沧桑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厚重感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二、整理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 高

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热闹 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夫人之相与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之于;会面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 仰之间
之于 通“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不一样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王 羲 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前来给王羲之拜年的街坊邻居和过往行人见了这副吉祥如意 的春联,个个颔首叹绝,无不击掌称妙。
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 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 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 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 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 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 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 艺项目,众人坐在 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 其漂动,停于某人 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直到今天,每年三 月三日,有许多书 法家、画家、文学 家都会汇集此地, 流觞曲水,借古人 之地,抒现代人的 豪情。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 (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 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 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 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 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 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 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 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 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 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 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人众
时美
地胜
兴雅
事趣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
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天气晴朗。“暮春之初”,“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之)以(之)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修竹:高高的竹子 映:映衬 带:围绕。名作动

《兰亭集序》含逐字逐句翻译【娜】

《兰亭集序》含逐字逐句翻译【娜】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 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二部分(3、4自然段): 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 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ɡuǐ
春季的末 一个月
介词结构“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后置
县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岂不痛哉!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本来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明白
悲伤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 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 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 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 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 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 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 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 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 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 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 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 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 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 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 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 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 万分呢?

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辨字)

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辨字)

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辨字)冯承素神龙版兰亭帖(第一贴~ 辨字)闻是书画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书圣”王羲之与谢安等众多名人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

其时,他写下千古不朽、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名作《兰亭序》。

及至唐代,酷爱书法艺术的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

他爱不释手,常于深夜秉烛临摹。

他还命朝中大臣冯承素等人钩摹《兰亭序》,赏赐给亲贵近臣,令褚遂良、虞世南等著名书家临写《兰亭序》。

据传,唐太宗驾鹤西归,《兰亭序》真迹随之葬于昭陵。

沧海桑田,当年冯承素摹本《兰亭序》和虞世南、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竟然流传有绪,完美的保留下来。

这三件国之瑰宝,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上述三种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一件传是褚遂良书黄绢本《兰亭序》。

虽然《兰亭序》真迹已不复存在,但幸存的四件《兰亭序》国宝,依然彰显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功力。

古往今来,众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无不临写《兰亭序》,从中汲取艺术营养。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银钩铁划注言:通宵达旦整理了这篇帖子。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
历代名家临摹《兰亭序》的作品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唐代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摹本。

1.冯承素摹本: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
又称其为“神龙本”。

冯承素采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2.虞世南摹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
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其摹本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3.褚遂良摹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
落,深得兰亭神韵。

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历代名家的临摹作品,如赵孟頫、董其昌等,都各具特色,值得书法爱好者细细品味。

这些临摹作品不仅传承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也融入了临摹者自己的风格和理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遗产。

兰亭集序(上课用)

兰亭集序(上课用)

通“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趋向
不一样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对…事情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2、趣舍万殊 “趣”通“取”,趋向 取 向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②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古今异义: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今义:有盐味)
2:列坐其次 (古义:水边。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3: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今义:种类)
4: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
☆本段最能体现作者情 感的词语是哪个?
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 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千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通读全文,查找生字词。
字词强化

人教版教材PPT《兰亭集序》PPT公开课课件1

人教版教材PPT《兰亭集序》PPT公开课课件1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动词,看作一样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
面对着
故,所以
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作动词,看作相等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主谓间,取独
亦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这篇文章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乐也。
相处
胸怀抱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主谓取独
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
动词,得到
随着,附着
过去,以前
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
介词 因
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期限
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癸丑( ɡuǐ ) 修禊事( xì ) 流觞( shānɡ ) 放浪形骸( hái ) 一契( qì ) 彭殇( shānɡ)
会稽山(kuài jī) 激湍( tuān ) 骋怀( chěnɡ ) 趣舍万殊 ( qū ) 嗟悼( jiē dào)
你会解释加红的字词吗?
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形容词作名词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古有今清异流义激它湍的,旁映边 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
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万物
用来
尽情享受
确实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
唐 临 本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

《兰亭序》真伪之谜——透过北宋汝窑瓷板看兰亭唐晓军/文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

一千多年来,《兰亭序》作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倾倒了无数习书者,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可以说在中国地无分南北东西,人不论男女长幼,几乎没有不知道书圣王羲之之名和《兰亭序》其贴的。

千百年来,书学《兰亭》,几乎是很多书法家成名的必经之路。

图1 明文征明《兰亭雅集图》然而,就是这一篇书法神品,却成了一个历史悬案、一个千古之谜。

由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兰亭序》版本均为摹本,真迹从唐代就已失传,因而引发有关《兰亭序》真迹的种种猜测,至今争论不休。

一、真本去向之谜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一是刘悚的《隋唐嘉话》,记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另一是何延之的《太平广记》,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

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

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清全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简介】王羲之的⾏书有如⾏云流⽔,其中⼜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三⽇,右军宦游⼭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在会稽⼭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须笔和蚕茧纸,乘兴⽽书写了⼀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四字,其中⼆⼗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孙,直⾄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复出,收⼊⽞宗内府,且刻⽯置于学⼠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

局部欣赏:【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上旬的巳⽇,我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集会,举⾏禊饮之事。

此地德⾼望重者⽆不到会,⽼少济济⼀堂。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凡是喜欢书法的,就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所以,无论是关于《兰亭序》的出版物,或是《兰亭序》的网络文章,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但网络很多的《兰亭序》图片,并非原汁原味,为了增加读者认知度,编辑将墨色变为统一、将每个字增加米字格等等......这样一来,也失去了原貌的痕迹。

《兰亭序》原作共28列,小编裁成了28张,各位可以逐一保存在手机里。

在众多摹本中,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据说最得王羲之神韵,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图中,大家能清晰地看到先钩摹后填墨的痕迹,“同”“當”“每”......再具体的,且往下看。

天一阁惊现《兰亭序》“神龙本”

天一阁惊现《兰亭序》“神龙本”

天⼀阁惊现《兰亭序》“神龙本” ⽂物研究⼈员王开儒近⽇在京表⽰,经过多⽅⾯研究考证,现存于宁波天⼀阁的《兰亭序》碑刻,可以确定就是唐代冯承素在贞观年间奉旨摹⾃王羲之真迹的刻本,是真正的“神龙本”,展现了⼀代书圣的书法神韵。

晋永和九年春,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雅集时为⼀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书”。

史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极为珍爱,组织冯承素等多位书法家临摹,选择最佳者收⼊内府,王羲之原帖则由⾃⼰亲⾃保存。

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视为“下真迹⼀等”的最佳摹本。

因为摹本上印有唐中宗的“神龙”半印,因此也被书法界称作“神龙本”。

王开儒多年从事⽂物研究,曾因论证现存《清明上河图》是全本⽽⾮残卷受到⽂物研究界的关注。

继《清明上河图》后,他⼜全⼒投⼊《兰亭序》的研究。

2008年11⽉,王开儒投书新闻媒体,提出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兰亭序》最佳摹本、现在⼴为学习者临摹的“神龙本”可能是明代赝品,真正的“神龙本”应该是存于天⼀阁明代丰坊摹刻的《兰亭序》。

这两本《兰亭序》都与明代书法家、收藏家丰坊有关。

前⼀本是丰坊中年时卖给同时代收藏家王济的,后⼀本是丰坊晚年⾃⼰摹刻的。

将两本《兰亭序》通篇324个字逐⼀对⽐研究,发现两帖出笔⼊笔⼀致,但丰坊刻本字迹更有神韵。

王开儒因此提出,前⼀本只是丰坊临摹伪造的,后⼀本才是“神龙本”真⾯⽬。

最近,王开儒经考证提出在四个⽅⾯证明丰坊摹刻的应为真正“神龙本”。

其⼀,丰坊刻本上有6枚唐宋皇帝收藏印章。

不仅有唐中宗的“神龙”印,还有唐太宗的“贞观”印、唐⽞宗“开元”印、宋太宗“淳化”印、宋徽宗“⼤观”印、宋⾼宗“绍兴”印等,与历史传说相吻合;⽽现在流传的所谓“神龙本”则没有这么多皇帝收藏印。

其⼆,唐宋皇帝印章不可能是伪造。

因为帖中同时有南宋驸马杨镇收藏印,他是不敢伪造本朝皇帝印的,且这些印章史上有记载。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唐伯虎、启功三大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唐伯虎、启功三大摹本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一生酷爱王羲之书法,终求得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他爱不释手,常于 深夜把烛学《兰亭序》,为了使此名迹得以流传, 他生前曾命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精工 模榻,又命虞世南、诸遂良各临一本,现藏于北京 宫博物院的唐冯承素《兰亭序》神龙本,摹写精细, 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 最好的摹本。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尊为 “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真迹早已失传(一 种说法是藏于唐太宗或武则天的墓中),我 们都无缘一见。只能从历代书法名家的临摹 本中一窥王羲之原本真谛。 那么,历代摹本之中,到底哪个更接近于王 羲之的真迹呢?
1.存世《兰亭序》摹本墨迹之中,以唐冯承素“神 龙本”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唐摹本是 直接比照《兰亭序》真迹临摹的,理论上说最为接 近真迹。随着王羲之真迹的失传,以后世摹本常以 唐摹本为蓝本进行再临摹、再创作。
2.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临王羲之《兰亭 序》。其书放浪形骸,尽显风流! 唐伯虎,在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 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 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 世人皆谓唐伯虎的字,风流。今观唐之《兰亭》, 绝非浪得虚名!
Hale Waihona Puke 3.鲜为人知,所见甚少,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兰亭 序》临摹本 启功,无需赘言,当代书法大家。虽已仙逝,其独 树一帜的“启体”仍为人称道与推崇。 启功临习了大量碑帖,当然包括王羲之的《兰亭 序》,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看启功笔下的兰亭,是不 是别有一番韵味!

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王羲之《兰亭序》各种版本欣赏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东),后迁居⼭阴(今浙江绍兴),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的书法家,被后⼈尊为书圣。

王羲之早年从卫夫⼈学书。

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王羲之出⾝于⼀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

王羲之是东晋伟⼤书法家,他⼀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

被世⼈称之为天下第⼀⾏书的《兰亭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在⼭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举⾏盛⼤的风雅。

当⽇,天朗⽓清,惠风和畅,名⼠们饮酒赋诗,五⼗⼀岁的王羲之⽤蚕茧纸,⿏须笔,兴乐⽽书,完成⼀篇《兰亭诗序》。

《兰亭序》⼿稿共⼆⼗⼋⾏,三百⼆⼗四字,遒媚飘逸,纵横变化,⽓韵完美,雄秀之⽓,出于天然。

当时王羲之已醉,下笔如有神助,醒后⾃⼰也感惊异,他⽇更书数⼗本,⽐原稿终莫能及。

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书”,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钩摹数本,以冯承素为⾸的弘⽂馆拓书⼈也奉命将原迹摹成了副本。

唐太宗把摹本分赐亲贵近⾂,真迹则被他作为殉葬品,埋⼊昭陵。

现在流传的冯承素摹本,存故宫博物院,上⾯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印,是断为唐摹的⼀个铁证。

⼀、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兰亭序褚遂良临本三、兰亭序虞世南临本四、定武兰亭序宋拓故宫藏本五、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兰亭集序(新课标)

兰亭集序(新课标)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因 指“向之”句 等到 到达 附着 过去 对…事情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通“趋”趋向
不一样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自然 到、及
人们交往相处,才一抬头一俯身就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倾吐胸中抱负,在室内与人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 把情怀寄托在自己所爱好的事物上,无拘无束地生活。虽 然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格有安静浮躁的不同,当他
们高兴于自己所遭遇的事物,一时洋洋自得,高兴满足,
竟然没感觉到自己就要老了;等到他们对所得到或所成就 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也就 随之产生了。从前为之欣喜的东西,顷刻之间,已成为陈 迹往事,尚且不能不因此而生出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
县名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都 都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高高的竹子 酒杯
作诗 排列 旁边
映衬、围绕
乐器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繁盛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2自然段
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叔父王导,父亲 王旷,都是东晋元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 曾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但他生

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
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
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11.《兰亭八柱帖》。杂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以《兰亭序》临摹本墨迹三种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为“虞临本”(张金界奴本),第二柱为《褚临本》,第三柱为《冯摹本》即《神龙本》。另外三柱为柳公权《兰亭诗》三种。还有明代董其昌临柳书《兰亭诗》和乾隆临董其昌本《兰亭诗》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极为精美,传本不多。“八柱”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已损。
5.“定武本”。为石刻本。传为初唐欧阳询临本,据载从五代石晋开始流传(当时不作“定武”之称),契丹耶律德光从中原得此,携于真定。耶律死后,此石被弃山中,宋太宗赵光义年间被一位“李学究”所得。李死后,其子为还债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库,因此得名。宋代熙宁年间,定武太守薛师正之子薛绍彭(书法家)将原石损去“湍、流、带、右、天”五字以区别于翻刻本。宋代大观年间,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定武本”于宋代最流行,翻刻最多。
9.“陈鉴本”。明代陈缉熙所收,并在前加一伪本。传为“褚本”,陈缉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15年后复得,故多刻之,共与好事者。
10.“定武”体系中其它本。如“国学本”、“何氏东阳本”等都属“定武”体系。“国学本”于明初由徐达从“天师庵”送至国子监,又称“天师庵本”,比东阳何士英藏本为优。另有“荣芑本”,五字未损,仅逊“落水本”。
王之·兰亭序
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历代《兰亭序》的摹本、临本,以及刻本不可胜数,现扼要介绍一下比较有名的《兰亭》版本,评以优劣,以便选帖时参考。
1.“开皇本”。“开皇”为隋文帝年号,一种刻本为“开皇十三年”,另一种为“开皇十八年”。此刻本字迹臃肿,因未见于宋人著录,后人疑是伪造。
2.“神龙本”。因帖前后印有“神龙”(唐中宗李显年号)各半印得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较多,故成一大体系。后经元代郭天锡以至清代翁方纲鉴定为唐冯承素摹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三柱。此帖为初唐墨迹,历来很受推崇,尤其近年来经比较鉴定,多认为它是最接近真迹的,因此,身价尤高,学此本者众多。
12.其它。此外据传还有“洛阳本”、“赐潘贵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党本”、“米氏本”、“薛绍彭本”等等。历代相传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种。
3.“虞世南临本”。传为初唐虞世南所临墨迹。元文宗时张金界奴将其上贡,后被皇帝钤以“天历之宝”印,故又名“天历本”。帖后还有宋高宗“绍兴”年号印,于乾隆年间被刻于“兰亭八柱”列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学之。
4.“褚遂良临本”。传为初唐褚遂良所临墨迹(列为“兰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陈敬宗鉴定为“褚临本”。因有的字笔法形态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称“米临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