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村学生不断减少的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源外流问题的
思考和建议
学校生源是一个学校能否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县农村人口出生率趋于较低且平稳的水平。

加之,城乡学校办学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村学校的发展遭遇了生源瓶颈,这给农村办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公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共计179所,农村学生人数为59427人。

根据近年计生人口统计,全县人口变化趋于平稳,但2013年秋季开学统计,全县乡镇100人以下的小学共有39所,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27所和28所,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所;其中50人以下的小学10所,比2011年增加3所,甚至存在10人以下的班级,20人以下的班级数量也不少。

如****县白沙镇灵佑庙小学三年级如今只有3人,学校不得专门配备一个老师授课。

乡镇中学初中生学生总数也出现了逐年递减。

以2012年、2013年为例,2012年全县初中学生26534人,其中农村学生20859人,城区学生5675人(含民办);2013年全县初中学生27783人,其中农村学生19022人,城区学生8761人(含民办)。

相反,城区中小学学生2008年以来,每年增加3000人以上,2013年则增加4759人,剔除县外农民工子女增长因素,
星沙城区年增长平均每年仍在1000人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村学校生源在不断减少,城区生源急剧增加,呈现出农村学校生源转移到城区现象。

二、农村生源出现转移原因分析
1、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客观上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市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农民的眼界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农村家长不甘于永远以种地维系生活,他们一方面从自身做起,向城市发起进攻,到城市求职、打工;另一方面极力创造条件,把子女送进城区学校,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和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农民舍近求远,一部分舍义务教育而花费昂贵的学费进入城区民办私立学校,另一部分选择在县城公立学校寄宿或在县城租房陪读。

2、城镇化进程加快促使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转移,农村许多青壮年纷纷在城镇买房置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与之同时进城的还有他们的子女。

同时,国家近年来关注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问题,许多农民工的子女选择了随父母进城就读,造成了农村学生的流失。

于是,极少数农村学校出现教室新了,老师来了,学生却走了的现象。

3、城乡学校存在的现实差距让家长选择送子女到城镇学校就读。

随着教育民生工程的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已大为改善,但由于文化积淀、学校管理、办学规模过小、学校
办学软件建设滞后等原因,造成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满足学生家长读好书的愿望,导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甚至一般的学生纷纷涌向师资力量较强的城区学校求学。

再有,即使农村城市学校条件完全相同,甚至农村学校条件优于城市学校,只要有条件,部分有思想的农民仍希望把子女送到城市,让子女更早的适应城市环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最终,家长相互影响,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市读书。

此外,部分学生家长存在攀比、从众心理,总认为城里的老师水平高,条件好,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找一所好的学校,其他家长觉得邻居的孩子都在城里上学了,因此也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入城镇学校。

4、招生秩序的不够规范促使优质生源不断流入城市。

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生源大战愈演愈烈,一些市区学校在本地区优质生源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情况下,更多地把目光投到我县,特别是早几年,部分学校在招生时不择手段,各种虚假宣传层出不穷,各项优惠政策撩人心动,部分农村学校的优质生源出现外流现象。

同时,由于我县临近****市市区,市内名校也吸引了部分农村优秀学生流入城市。

三、生源外流引发的问题
城乡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差距和城乡客观差别,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农村走向城区,“城区学校生源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差、越来越少”的现象势必愈演愈烈。

这种现象将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出现浪费现象。

这几年国家不断
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校舍越来越好,校园越来越美,教学设施日臻完善,但是由于生源流失,教学设施使用率较低。

以白沙镇为例,****县白沙镇现有小学4所,除中心小学400人外,灵佑庙学校舍可容纳300名学生,而目前六个班级只有77名学生,其中三年级只有3人。

同盟小学可容纳300人的校舍现只有六个年级96人就读,每个年级均在20或20人以下。

大花小学同样可容纳300余人,但学生也只有137人,其中有两个年级只有10多个学生。

4所学校均匀分布在白沙镇内,学校位置安排合理,可是如果再撤并学校,既不符合政策,也不符合客观现实,还会给学生上学带来极大不便,增加农民负担。

二是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减轻了子女上学负担,但一个家庭供送一个孩子进入民办高收费学校就读,或把孩子送人城区学校就读,每年的花费是不菲的,给农村家庭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有的家长为了照应孩子还要租房陪读,影响家庭生产,孩子异地就读交通安全也是一大隐患。

三是影响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形象。

优质生源是一个地区教育质量的名片,农村优质生源的流失必将影响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下降又必将使更多的生源外流,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是优质生源流向市内名校,必将影响我县教育形象。

四是导致城区教育资源紧张。

伴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城区人口迅速增加,不少个体户及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纷纷进城落户,不少进城务工农民将子女带到城里生活,加上我县招商引资
力度日益增大,外来人员到我县主城区经商、购房、定居的越来越多。

与此相应,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城区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而城区学校建设因赶不上变化形势,出现“大班额”现象。

四、对策和建议
出现生源外流的情况,首先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问题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问题的影响,从而带动着生源的外流问题。

为了稳定农村学校的办学根本,让农村小学的办学有着同样的生命力,促进城乡学校、大校和小校间教育教学质量趋向均衡,我们必然从师资问题、办学条件等方面继续予以关注。

1、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一是根据已制定的《****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对生源少、办学质量差、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前提下,科学进行撤并,整合教育资源。

二是每个乡镇至少建立一所与城区教学条件相当的优质学校,对生源少的小规模学校有选择的进行改善和提升,尤其是部分群众急需的边远山区小学,不但不能撤,还要办好办精,要做到办好每一所农村学校。

三是适当加大校车数量的投入,解决撤并过程带来农村孩子上学远的后顾之忧,对因上学路途过远,家庭经济困难,又需要寄宿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助,解决特困生上学贵的问题。

2、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进一步提升农村教师水平。

就我县情况而言,城镇办学经费相对充足,教学设施较为先进,相当一部分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聚集到城镇,这就造成了城乡师资、设施配置上的差异。

因此,应尽量均衡城乡教育资源,
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增加农村教师培训的机会,力争使农村有较为充足的办学经费,留住一部分优秀教师。

二是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力度,合理优化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能力结构,并继续通过签订服务年限合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推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城乡交流,让一部分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实现交流常态化,以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输送农村。

四是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师待遇,扩大对边远山区教师的补贴范围,将尽量多的优秀教师留在农村。

3、加强学校自身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招牌。

好的教学质量将更直接地呈现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面前,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看法。

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自身管理,想方设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4、积极探索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农村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部分原因源于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对边远地区的提倡农村学校与名校“结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之一。

和办学效果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校结对子,形成互动,农村学校可以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教育资源的某些领域里获得丰富的营养,教师们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学校可以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5、科学制定招生政策,进一步引导农村学生就近入学。

招生政策是影响农村学生选择在农村就读,还是去往城市就读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我们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招生政策,引导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招生政策和招生办法,用政策杠杆引导学生入学,减少农村学生流动性,稳定农
村学校生源,缓解城区“大班额”现象。

此外,要继续改革高中招生政策,将中招名额40%分配到校,将一部分优秀生源留在农村学校,确保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有效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