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现代时刻对应表(五更)

合集下载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

古代更点与时间对应表一、十二时辰与更点对应古代中国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一个小时。

同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时间,古人又在每个时辰内分为四个更点,即初更、一更、二更、三更。

具体对应关系如下:1. 子时(晚上23点至凌晨1点):初更2. 丑时(凌晨1点至3点):一更3. 寅时(凌晨3点至5点):二更4. 卯时(早上5点至7点):三更二、每个时辰的时长古代中国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一个小时。

即子时为一个小时,丑时为一个小时,以此类推。

三、每个更点的时长在每个时辰内,分为四个更点,每个更点相当于现代时间的15分钟。

即初更时间为15分钟,一更时间为15分钟,二更时间为15分钟,三更时间为15分钟。

四、更点的起始与结束时间每个时辰的初更开始于该时辰的起始时刻,结束于该时辰的中间时刻;一更开始于该时辰的中间时刻,结束于该时辰的末尾时刻;二更开始于该时辰的末尾时刻,结束于下一个时辰的中间时刻;三更开始于下一个时辰的中间时刻,结束于下一个时辰的末尾时刻。

五、更点与现代时间的换算古代中国的更点与现代时间的换算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古代更点数= (现代时间- 起始时辰的时间) ×15分钟/更+ 起始更点的时长。

例如,如果现在是早上7点15分,那么古代的时刻应该是:(7点- 5点) ×15分钟/更+ 15分钟= 240分钟+ 15分钟= 255分钟。

六、更点在古代生活中的应用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生活作息和活动都与更点密切相关。

例如,人们会在初更时开始休息,一更时起床工作或学习,二更时继续工作或学习,三更时休息或进行一些私人的活动。

同时,在古代中国的军事、交通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也都会考虑到时间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更点的应用对于古代中国的生活和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更点在文学、诗词中的表现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诗词中,经常会出现与更点相关的描写和表达。

古今时刻对照表

古今时刻对照表

时刻对照表一、中国古代时刻与现代时刻的对比: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二、犹太人古代时刻与现代时刻的对比: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⑹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⒄ ⒅三、罗马人的记时法与现代人记时法一样四、新旧约里的时刻对照从十四日晚(周四)到廿一日晚(下周四)为除酵节期间六、逾越节和除酵节的时间表14日至21日(1)犹太拉比认为是指除酵节时“作为第一次圣会的安息之日”。

(2)撒都该派认为是指每周一次的圣安息日(有可能从14日往后推迟几日,到安息日算起)。

2006年4月10日星期一七、七日周期对照表一周七天的来历:早在古埃及时代,天文学者就以七个星辰的名字来称呼一周的七天了。

罗马人也采用了这个记日法。

这七天分别为太阳日(solis dies)、月亮日(lunae dies)、火星日(Martis dies)、水星日(Mercurii dies)、木星日(Jovis dies)、金星日(Veneris dies)和土星日(Saturni dies)。

古日耳曼民族认为罗马人的记日法很理想,就照着办,把这些拉丁文的日名都改成日耳曼语。

英国人虽然处处以拉丁文马首是瞻,惟独一周七日的名称采取了日耳曼式。

Sunday作为一星期的第一天,Sunday在古时候是献给太阳的,古英文拼作sunnandaeg,该词直接借译自拉丁文solis dies。

犹太教的安息日定在星期六,基督教之所以改以星期日为安息日是因为耶稣复活发生在这一天的缘故。

罗曼诸语言把星期日称作“主日”,如法语作dimanche,西班牙语作d omingo,都是出于同一原因。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一、各朝代的时辰制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古今时间对照表

古今时间对照表我国古代计算时间的单位主要有两种:时辰和时段。

时辰把一昼夜平分为12段,每段叫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12个时辰用地支做名称,从半夜起算。

时段则根据一天太阳运行的蔗况,将一昼夜分成12个时段,一时段相当于一个时辰,也从半夜起算。

一、古代五更时间与现代时间对照表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 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 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 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 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 3-5点二、古代的时辰和现代时间的对照【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黄昏
19 - 21时
戌初
19时
上四刻
戌正
20时
下四刻
亥时
人定
亥正
22时
下四刻
上四刻
辰正
8时
下四刻
巳时
隅中
9 - 11时
巳初
9时
上四刻
巳正
10时
下四刻
午时
日中
11 - 13时
午初
11时
上四刻
午正
12时
下四刻
未时
日昳
13 - 15时
未初
13时
上四刻
未正
14时
下四刻
申时
晡食
15 - 17时
申初
15时
上四刻
申正
16时
下四刻
酉时
日入
17 - 19时
酉初
17时
上四刻
酉正
18时
下四刻
戌时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一)
古代时辰
俗称
现今时间
时辰划分
现今时间
时刻划分
子时
夜半
23 - 1时
子初
23时
上四刻
子正
0时
下四刻
丑时
鸡鸣
1 - 3时
丑初
1时
上四刻
丑正
2时
下四刻
寅时
平旦
3 - 5时
寅初
3时
上四刻
寅正
4时
下四刻
卯时
日出
5 - 7时
卯初
5时
上四刻
卯正
6时
下四刻
辰时
食时
7 - 9时
辰初
7时

古人对一天的划分

古人对一天的划分

古人对一天的划分
古人对一天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天文现象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来决定的。

古代中国的时间分为十天为一周,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两个现代钟点。

这种划分方式是基于太阳的日运动而产生的,划分的基本单位是时辰。

根据太阳的位置,古人将一天分为四个时段:早晨、白天、黄昏和夜晚。

早晨一般指日出后到上午的时间;白天指上午到下午的时间;黄昏指傍晚到日落的时间;夜晚指日落到次日日出的时间。

古代中国还有“五更”制度,即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

五更分别为子时(夜半12点)、丑时(凌晨1-3点)、寅时(凌晨3-5点)、卯时(早晨5-7点)和辰时(早晨7-9点)。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基于人们的睡眠和活动习惯,方便人们掌握时间。

古代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划分方式,即六甲制度。

六甲分别为子时(夜半11点-凌晨1点)、丑时(凌晨1-3点)、寅时(凌晨3-5点)、卯时(早晨5-7点)、辰时(早晨7-9点)和巳时(上午9-11点)。

这种划分方式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管理,以便农民根据时辰来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等工作。

总体来说,古人对一天的划分是基于太阳的日运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农业生产的需要来决定的。

这些划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观念和运用。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亥时
人定
21 — 23 时
时辰划分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今时间
23 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 时 11 时 12 时 13 时 14时 15 时 16 时 17 时 18 时 19 时 20 时 21 时 22 时
时刻划分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上四刻 下四刻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辰
俗称
现今时间
子时
夜半
23 - 1 时
丑时
鸡鸣
1 — 3时
寅时
平旦
3 - 5时
卯时
日出
5 - 7时
辰时
食时
7 - 9时巳时隅中 Nhomakorabea9 - 11时
午时
日中
11 - 13时
未时
日昳
13 - 15 时
申时
晡食
15 - 17 时
酉时
日入
17 - 19时
戌时
黄昏
19 — 21 时

中国农历计时及时间对照

中国农历计时及时间对照

中国农历计时及时间对照中国农历计时及时间对照一、更与点:1.更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23时至01时为“子时”01时至03时为“丑时”03时至05时为“寅时”05时至07时为“卯时”07时至09时为“辰时”0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13时为“午时”13时至15时为“未时”15时至17时为“申时”17时至19时为“酉时”19时至21时为“戌时”21时至23时为“亥时”2.点古代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点24分钟。

二、古代辰制: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间与现代时间名称对应表
古代时辰
俗称
现今时间
时辰划分
现今时间
时刻划分
子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夜半
23 - 1时
子初
23时
上四刻
子正
0时
下四刻
丑时
鸡鸣
1 - 3时
丑初
1时
上四刻
丑正
2时
下四刻
寅时
平旦
3 - 5时
寅初
3时
上四刻
寅正
4时
下四刻
卯时
日出
5 - 7时
卯初
5时
上四刻
卯正
6时
下四刻
辰时
食时
7 - 9时
辰初
7时
上四刻
辰正
8时
下四刻
巳时
隅中
9 - 11时
巳初
9时
上四刻
巳正
10时
下四刻
午时
日中
11 — 13时
午初
11时
上四刻
午正
12时
下四刻
未时
日昳
13 — 15时
未初
13时
上四刻
未正
14时
下四刻
申时
晡食
15 — 17时
申初
15时
上四刻
申正
16时
下四刻
酉时
日入
17 — 19时
酉初
17时
上四刻
酉正
18时
下四刻
戌时
黄昏
19 — 21时
戌初
19时
上四刻
戌正
20时
下四刻
亥时
人定
21 - 23时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

古代的十二时辰和更点计时在平时,我们需要掌握好时间。

这就需要用到钟表,按照一天二十四小时制进行计时。

而在我国古代,没有钟表,采用的是十二时辰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是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用十二地支(即十二辰)加'时'字来记时,所以又叫时辰。

十二时依次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十二时辰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分别是:子时:23时——凌晨1时丑时:1时——3时寅时:3时——5时卯时:5时——7时辰时:7时——9时巳时:9时——11时午时:11时——13时未时:13时——15时申时:15时——17时酉时:17时——19时戌时:19时——21时亥时:21时——23时其实小时这个名称也是由时辰而来,因为它只有时辰的一半,所以称为“小时”。

古人又确把一夜划分为五个时辰,而晚上的这五个时辰,又称之谓'更'。

所以一夜又分为五更。

'更'就成了古代夜里计时的专用单位单位。

夜里的时辰、更及时间的对应关系是:一更,戌时,19时?21时二更,亥时,21时?23时三更,子时,23时?1时四更,丑时,1时?3时五更,寅时,3时?5时。

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有云:“罗衾不耐五更寒”,可见说的就是大概凌晨四时前后这个时间段。

更的时间太长,两个小时报一次时间的话,间隔长了点。

于是,古人又把毎'更'划分为五'点'。

'点',也是我国古代夜里计时的常用单位名称。

毎'更'分为五'点','一更'两小时,'一点'算下来合二十四分钟。

古时有一种乐器,形状像小铜钟,中间凸起,两边有孔,可以用绳系在手上敲打,这种乐器也叫“点”。

所以,古时一般是,报 '更'的时候敲钟鼓,报'点'的时候敲击点。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

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

⼀更、⼆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更、⼆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五更是将⼀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更。

每更⼜分为五份,每份为⼀点。

整更击⿎,逢点鸣钟。

因为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所以不同季节更点长度也是不同的。

同时,⼀夜定义不⽤⽇出⽇落算,⽽⽤⽇落后⼆刻半到次⽇⽇出前⼆刻半这段时间。

其中100刻=1天,合1刻=14.4分钟。

夜间专⽤的更点计时在我国古代有很长的历史。

清代的《古今纪史统考》中说,更点计时源⾃周公(周公啥都发明过科科):轩辕⽒始⽤漏刻,周公始分更、点,则更点始于周。

⾄于⽤⿎⽤钟则始于唐……更以击⿎为节,点以击钟为节。

这个我们⾃然不必当真,但是唐代开始⽤钟⿎报更点则是⼀个确切的消息。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法,是⽤梆⼦和锣。

“笃,笃——咣,咣,天⼲物燥,⼩⼼⽕烛”(在此推荐⼀⾸歌:等到烟⽕清凉-许嵩)只要是聚居地,就有报时需求。

夜间报时,简单说就是弄出点响动让你听到,各个更点依靠声⾳节律区分。

之前我在说过,《古⼈的计时器具更可能是刻漏⽽不是⽇晷》各地治所多设有钟⿎楼,以刻漏守时。

牧(指唐代诗⼈杜牧)尝佐沈吏部江西府,暇⽇公与宾吏环城,见铜壶银箭,律如古法⽈:“此建中时,曹王皋命处⼠王易简为之。

”公⽈:“湖南府亦曹王命处⼠之所为也。

”后⼆年,公移镇宣城,王处⼠尚存,因命⼯就京师受其术,创置于城府。

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有诗描写⿎楼报时:⽟兔⾼升万籁宁,天街寂静断⼈⾏。

银河耿耿星光灿,⿎发谯楼趱换更。

钟⿎楼覆盖范围有限,就需要有⼈⾛街串巷,击打梆⼦报时,是为更夫。

⼜因为更夫夜间⾛街串巷,所以往往兼有治安巡逻防⽕等职责。

明代湛若⽔《初任参赞机务南京兵部尚书告⽰》中有⼀条可体现这点:严更⿎,以⼀警备。

尝观易称「重门击柝,以御暴客」,圣⼈⾃治之严如此。

看得南京更⿎,甚为疏虞,皆由兵马巡捕等官不⾏⽤⼼觉察,设有暴客,何以防御?今后更夫南以钦天监为准,北以⿎楼为准,各门楼更铺,务要依⼆处更点相传⽀打,其钦天监⿎楼必设滴漏为则。

请问古代的“一更、五更”各对应的是现在的几点到几点?

请问古代的“一更、五更”各对应的是现在的几点到几点?

请问古代的“⼀更、五更”各对应的是现在的⼏点到⼏点?
古代的⼀更到五更分别是今天的:⼀更天:戌时 19:00 - 21:00;⼆更天:亥时 21:00 - 23:00;三更
天:⼦时 23:00 - 01:00;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古代的⼗⼆时⾠制。

时⾠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把⼀天划分为⼗⼆个时⾠,每个时⾠相等于现在的两⼩时。

相传
是根据⼗⼆⽣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

⼗⼆时⾠在西周时就已使⽤。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出、⾷时、隅中、⽇中、⽇
昳、晡时、⽇⼊、黄昏、⼈定。

⼜⽤⼗⼆地⽀来表⽰,以夜半⼆⼗三点⾄⼀点为⼦时,⼀⾄三
点为丑时,三⾄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个时⾠与养⽣
⼦时——睡觉保护阳⽓
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时,这个时候是⼀天当中太极⽣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
律,这个时候阴⽓是最重的,⽽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
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

⼤家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我们才上床,⽽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
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

那么什么时候该上床呢?应该在10点半左右。

古代换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换算时间的方法

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到7时为卯时,上午7时到9时为辰时,9时到11时巳时,11时到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到3时为未时,晚上7时到9时戌时,9时到11时为亥时。

01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五夜五更时间
黄昏甲夜一更19—21
人定乙夜二更21—23
夜半丙夜三更23—1
鸡鸣丁夜四更1—3
平日戊夜五更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

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

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

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古代凌晨叫做“更”那古代把早上、中午、晚上或下午的时间叫做什么?

古代凌晨叫做“更”那古代把早上、中午、晚上或下午的时间叫做什么?

古代凌晨叫做“更”那古代把早上、中午、晚上或下午的时间
叫做什么?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1、子:二十三点至一点又名夜半、子夜
2、丑:一点至三点又名鸡鸣
3、寅:三点至五点又名平旦
4、卯:五点至七点又名日出
5、辰:七点至九点又名食时
6、巳:九点至十一点又名隅中
7、午:十一点至十三点又名日中
8、未:十三点至十五点又名日昳
9、申:十五点至十七点又名晡时
10、酉:十七点至十九点又名日入
11、戌: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又名黄昏
12、亥: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又名人定
望采纳,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和现代时刻对应表:
一更天:戌时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 05:00
一更夜从黄昏始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

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

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

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

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

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说:“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