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血液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模板

####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其功能。

-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及功能。

- 认识血液凝固现象及其在止血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意识。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功能,血液凝固现象。

- 难点:血液凝固的原理及其在止血中的作用。

#### 教学准备- 教具:血液分层实验器材、显微镜、血液样本、图片、视频等。

- 学具:实验报告单、记录本等。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血液捐献,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

- 提问:血液有哪些功能?为什么血液对人体如此重要?##### 二、新课讲授1. 血液的组成-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血液的分层现象。

- 讲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利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

- 讲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3. 血液凝固现象- 展示血液凝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凝固过程。

- 讲解血液凝固的原理及其在止血中的作用。

#####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血液凝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为什么血液凝固对人体有重要作用?- 如何预防出血和止血?2. 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血液分层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血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血液捐献的相关知识。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以及血液凝固现象等知识。

第二课 血液的自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第二课 血液的自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第二课血液的自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通用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以及血液的循环途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增强健康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介绍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2. 血液的功能:阐述红细胞携带氧气、白细胞防御感染、血小板止血的功能。

3. 血液循环:讲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途径,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流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 难点:血液中各成分功能的理解,血液循环途径的掌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血液模型、血液循环图、PPT课件。

-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学习手册。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引入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新授:使用PPT和模型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实验观察血液样本。

3. 活动:分组讨论血液循环的过程,每组绘制血液循环图。

4. 巩固:通过问答和小游戏巩固学生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课要点,强调血液与健康的关系。

板书设计- 血液的自述- 提纲: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循环- 图表:血液循环图、血液成分比例图作业设计- 书面作业:绘制血液循环图,标注主要结构和功能。

- 探究作业:调查不同生活习惯对血液健康的影响。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血液知识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反馈。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增加互动环节,强化难点讲解。

(总字数:约500字)---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提供了教学设计的概要。

每个部分都需要进一步扩展,以满足2000字的要求。

例如,在“教学过程”部分,需要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包括讲解的深度、实验的具体操作、讨论的主题等。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及反思学科:生物年级:初中主题:血液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2. 血液的功能:氧气运输、营养物质运输、废物排泄、免疫功能和凝血功能。

3. 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维持体温、调节体内环境、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血液的概念。

2. 授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每种成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血液在身体中的作用。

4. 总结:梳理血液的重点知识点。

5. 练习:进行问答或小测验,巩固学生对血液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范本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认为教学反思非常重要。

通过反思,我可以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血液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

在导入环节时,我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血液这一主题缺乏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更多的引导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外,本节课中我还发现对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部分,我的讲解比较枯燥,没有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理解血液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反思,我觉得本节课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方面仍有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思维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下册《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3)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血液研究的前沿动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血液的重要性,如运动员受伤流血、献血救人的事迹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血液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使他们关爱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5.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6.增进学生对我国生物科技发展的了解,增强国家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意愿。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初一生物下册《血液》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物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对血液这一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血液相关知识方面,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循环过程的认识尚浅,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因素,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尊重科学的价值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课 血液的自述 教案2022-2023学年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第二课 血液的自述 教案2022-2023学年健康教育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第二课血液的自述教案课程背景血液是课程框架中的重要内容。

在五年级下册的健康教育课中,血液作为人体重要器官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理解和培养非常重要。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该通过课程内容了解到血液的构成、功能、作用和日常保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血液的构成和功能。

2.理解血液的重要性和作用。

3.认识不同血型的特点和血型配对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让学生理解和认识血液的重要性,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

3.倡导尊重和保护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血液的构成和功能。

2.血液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1.血型的特点和血型配对规律。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血液的基本构成。

2.血液的主要功能。

3.血型的特点和血型配对规律。

教学方法1.师生对话,启发式教学。

2.示范教学,生动有趣地讲解血型配对规律。

3.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课件及教具,提前预习文章。

2.确认听课学生名单,上课前安排座位。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文章,了解血液的构成和功能。

2.上课前准备相关笔记和问题。

导入新课步骤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关于血红蛋白的图片。

2.老师问:“这是什么东西?”3.学生回答:“血红蛋白。

”4.老师提问:“血红蛋白在我们身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学生自主回答,并与课程目标进行对比。

学习新课步骤1.老师介绍血液的基本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2.老师讲解血液的主要功能,如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免疫功能等。

3.老师讲解不同血型的特点,生动有趣地讲解血型的配对规律。

4.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归纳总结不同血型的特点和配对规律。

巩固新知步骤1.老师出示不同血型人相互配对的图片。

2.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归纳总结不同血型的配对规律和优缺点。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障身体健康。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题。

9.1血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1血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在你们的眼中,血液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对血液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问题?”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非常好,大家已经对血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深入学习血液的奥秘,了解它的组成、功能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学生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看法。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观察了血涂片,了解了血液凝固和止血的过程,还学习了输血的原则和意义。通过这些学习,我们知道了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血液健康。
(六)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关于血液的实验方案。
3.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涂片,识别各种血细胞。
(三)学习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1.教师演示血液凝固和止血的实验。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凝固和止血的原理。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四关知识。
2.教师讲解输血的原则和意义,强调无偿献血的重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血液相关现象,如伤口出血、输血等,引发学生对血液的好奇心。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与血液相关的现象,比如不小心受伤出血,或者在医院看到输血的场景。那么,你们知道血液究竟有什么作用吗?它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呢?”
2.学生分享自己对血液的已有认知和疑问。
3.了解我国无偿献血的政策,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同学们,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对人体的基本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血液的相关知识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血涂片的技能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年级:初中教材:《初中生物教材》课题:血液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2.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3.了解血液对维持人体内稳定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2.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的理解2.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验器材:玻璃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3.教学辅助材料:生物学课本、生物实验报告等教学内容:一、引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组成成分及功能,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现场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三、讲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通过PPT讲解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的循环过程,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在不同部位的循环路径。

四、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血液样本的显微镜下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五、总结:通过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强调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和维持人体内稳定环境的作用。

教学反馈:1.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2.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延伸:1.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血液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血液的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学反思:1.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总结,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效果。

2.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生物血液2

七年级生物血液2

第一节《血液》第2课时:血量、输血和血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正常人的血量
②理解血型与输
血的关系
③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及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①模拟血型鉴定②无偿献血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四、教学方法:场景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医务箱)受伤的伤员来到医院,

程中了解新知
学生回答
探学生讨论方案
过自
拓宽知识
区居民都来为社会尽。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设计
主题:探索血液的奥秘
教学目标:
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 能够描述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血液的主题,提问学生们对血液的认识和想象,引起学生对血液的兴趣。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15分钟)
1. 血液是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
2. 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可以抵抗细菌和病毒,血小板可以促进血液凝固。

三、介绍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15分钟)
1. 谈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分别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解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与血液的流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路线;
3. 引导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作用,即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清除废物和维持体温。

四、展示实验或动画视频(10分钟)
展示有关血液循环的实验或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过程。

五、讨论和总结(5分钟)
和学生讨论血液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做一份关于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小报告或绘制血液循环相关的图像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身体内部的运作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9.1血液(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1血液(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同时,我还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血液成分异常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如贫血、白血病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献血后会出现疲劳感、为什么受伤后会出血等。
4.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课堂互动,如提问、回答问题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如讨论血液成分异常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任务,如观察血液样本、分析病例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创设问题情境,如“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献血对身体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二)讲授新知
1.介绍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2.讲解血液成分异常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如贫血、白血病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

初中生物血液说课稿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

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和功能兼容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

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

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1.血液的成分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血液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了解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 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血液示范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血液,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环节(20分钟)
进行实验,观察血液的结构,并让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并展示讨论结果。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出示相关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血液的更多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理解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和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重点突出了血液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和理解血液的作用。

在未来教学中,应加强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血液有更深刻的了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血液教案 冀少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章 第一节 血液教案 冀少版

《一、血液》教案
教材分析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以探究实验引入观察血细胞,使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有了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得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密切有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大家谈、想一想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分析或实践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对血液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如血液是红色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血液对人体很重要,失血过多会死亡要输血救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功能,增强健康意识,合理饮食,预防青少年贫血的发生。

设计理念
学生动手探究活动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同学间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血液成分和主要功能。

技能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进一步获得显微镜操作能力。

2、人血常规化验单的化验数据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血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学生查找贫血症状的资料;试管1盛有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
小时的鸡血;试管2盛有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2小时的鸡血;试管3盛有未加入柠檬酸钠静置1小时的鸡血。

教学过程。

初中《血液》教案

初中《血液》教案

初中《血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知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2.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能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5. 了解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6.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3. 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 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的过程。

2. 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教学准备:1. 显微镜和人血永久涂片。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3. 三种血细胞的图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重点讲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15分钟)1. 教师分发人血永久涂片,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

2. 学生观察后,教师讲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四、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10分钟)1. 教师展示三种血细胞的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对比归纳。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血常规化验单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三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血液教案

血液教案
(三)调节
(四)防御和保护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二)粘滞性血液流动时,其内部各物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产生。全血和血浆的~:
(三)渗透压
1.渗透现象(图示)和;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其大小与颗粒数目有关,与颗粒大小无关。
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维持血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组成和作用)胶体渗透压:维持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图示)
3.红细胞在高渗、低渗、等渗溶液中的变化
4.等渗溶液
(四)酸碱度
1.血浆酸碱度用PH表示,血浆正常酸碱度,PH值为7.35~7.45。最
大耐受范围6.9~7.8。




2.血浆缓冲体系:最重要的缓冲对及比值。
由数对缓冲对(抗酸,弱酸和抗碱弱酸盐的物质,p。59)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一对是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1;维持比值靠肾脏和呼吸。
缓冲乳酸的结果生成碳酸↑,比值改变靠肾脏和呼吸维持。
3.硷储备(量):
概念:
运动员缓冲能力↑,碳酸酐酶活性↑。(p。59)




血液教案
人数第课时200年月日
主题
第二章血液
教学
目标
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
重点
难点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血量,血液的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
教法
理论讲授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一)体液和内环境
1.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p.5、56。
2.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
(二)血细胞和血浆
1.血液的组成:血浆:水和电解质
血浆蛋白:白蛋白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血液讲课教案模板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作用,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
重要性。

时间: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血液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排除废物、
保持体温和维持体内稳定等重要功能。

二、讲解血液的组成(10分钟)
1. 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2.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骨髓中生成。

4. 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功能,可以吞噬细菌和病毒。

5. 血小板则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

三、分组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指导学生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两方面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四、小结与实践(5分钟)
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 给学生发放关于血液的小练习,让他们通过填空题等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说明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并用例子说明。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
到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血液的理解。

第2章 血液讲课教案

第2章 血液讲课教案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RBC
2020/7/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
网幼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2020/7/2

缺氧、RBC↓或Hb↓ ↓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2020/7/2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2020/7/2
2020/7/2
2020/7/2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或red blood cell, 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无核。这是进化的适应性变化:自身 代谢弱、耗能低,表面积(体表面积的2000倍)与体积之比较球形 大,气体扩散面积大;扩散距离短;这种形状也有利于红细胞的可 塑性变形,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空隙。 数量:男 5×1012个/L 女 4.2×1012个/L
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 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蔗糖
尿素
2020/7/2
5、血浆pH值 7.35-7.45
人的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7,鱼类血液平均pH为7.52-7.71。主 要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体系。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 种弱酸强碱盐组成,它既能抗酸又能抗碱。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 冲对是 NaHCO3/H2CO3。当它们的比值为20:1时,血液的酸碱度 也就恒定了 。
2020/7/2
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 的吞噬及消化细菌的能力,是吞噬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急 性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细胞。变形渗出,组织中游走。此外, 也能吞噬机体本身各种坏死的细胞及衰老、受损的红细胞。 解体时释放酶,脓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
●叶酸:合成DNA的辅酶 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
氨酸→参入DNA合成。 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由于0.85%NaCl溶液或5%葡萄
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2020/7/2
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溶液是等张溶液。 “张力”实际上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 成的渗透压,如NaCl不能透过细胞膜,所以0.85%-0.9% 的NaCl即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血沉: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数值:男子为0~5mm,女子为0~0mm •意义: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
悬浮稳定性愈小。 •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
情变化的参考。 •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
(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可明显加快。 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而尿素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故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 但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蔗糖
尿素
2020/7/2
5、血浆pH值 7.35-7.45
人的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7,鱼类血液平均pH为7.52-7.71。主 要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体系。每一缓冲对都是由一种弱酸和这 种弱酸强碱盐组成,它既能抗酸又能抗碱。其中血浆中最重要的缓 冲对是 NaHCO3/H2CO3。当它们的比值为20:1时,血液的酸碱度 也就恒定了 。
2020/7/2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它 占红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可反映骨髓生成红细胞的能力
2020/7/2
2020/7/2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 ①铁:Hb合成必须原料。
2020/7/2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红细胞由于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破裂称为机械性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
为渗透性脆性(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临床意义: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巨幼 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blood volume) ,指存 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 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2020/7/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液的组成
2020/7/2
2020/7/2
2020/7/2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2020/7/2
三、血液的机能
(1)营养功能 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 (2)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
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运输是血液的基本 功能,其他功能几乎都与此有关。 (3)维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 维持体温的恒定等。 (4) 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 变其活动。 (5)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 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 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 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血 -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
第二章 血液生理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2020/7/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体 液 的 构 成
2020/7/2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是一种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组成的液体组织, 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 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 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
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
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2020/7/2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2020/7/2
2020/7/2
2020/7/2
一、红细胞(erythrocyte 或red blood cell, 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无核。这是进化的适应性变化:自身 代谢弱、耗能低,表面积(体表面积的2000倍)与体积之比较球形 大,气体扩散面积大;扩散距离短;这种形状也有利于红细胞的可 塑性变形,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血窦空隙。 数量:男 5×1012个/L 女 4.2×1012个/L
2020/7/2
正常值
RBC Hb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400万~ 500 万/μl 350万~ 450万/μl 12 ~ 15 g/100ml 10.5~13.5g/100ml
若RBC < 300万/μ l 和Hb <10 g/100ml 即为贫血
2020/7/2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性 红细胞在通过口径小于它的血管时将发生变形,通过 后又恢复原状,称为可塑性.可塑性受3方面的影响
①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比值愈大,可塑性大) ; ②与红细胞内和细胞膜粘滞性呈负相关; (粘性愈大,
可塑性愈小) ③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弹性愈大,可塑性也
愈大)
2020/7/2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在血浆中能够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 胞的悬浮稳定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