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通用2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篇1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

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

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

”(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

或者叫做“修正”。

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

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

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

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

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

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

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

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

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事情总是如此,有一个极端就有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来跟它作对。

所谓“物极必反”,本是道家哲学,便是事情发展到极端,向反方向转化。

告诉世人,告诫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

我们都在找一个“度”,这个平衡点。

倘若强行超越,恐怕要适得其反,丧失自己。

吕不韦与众多门客在编辑《吕氏春秋》时,曾用“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这十二个字将物极必反诠释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经》中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府盛极必衰的过程。

这一道理贯穿古今时空。

这个成语使我联想到一个词——欲望。

若控制得当,它是我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当,便是使人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凶器。

所以行事为人,力求平易朴实,脚踏实地。

再举个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会转变为对人有害的东西,所以饮食要适度;画蛇添足,行事过于多余,结果可能比不做还要糟糕。

所以,一切都要顺乎自然,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自然发展。

善从何处而来,恶也从何处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恶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有害的。

因为深水有溺水之险,但与此同时,却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学会游泳。

所以,在困境到来时,我们也不必一筹莫展,解决的方法也在应运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来,便有哭的本领,后来才学会了笑;一个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会了解快乐。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点”是重要的。

或许我们会为此磕磕绊绊,但会在下一次幽暗时刻到来之前用光明战胜。

回归到本质,我们应抵抗外物诱惑,保持纯真自我,万物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代通变。

遇到新问题和新需求,准确无误的把控这个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所谓读史能够明智,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其现状理解的更为透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精选2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篇1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30篇)中国哲学简史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必备1看《中国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

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习,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

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

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

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

而小人是平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

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

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中国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选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选三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选三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很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因此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身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个人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篇(最新)

个人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篇(最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

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

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

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

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

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

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

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范文四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篇1再次翻开《中国哲学简史》,我首先看的是老子这章。

因为最近在写道德经的解读,兴趣在这里。

兴趣是读书最大的推动力。

1、解开一个迷,道德经这本书比孔子的年代要晚。

我们都知道孔子向老子求教的故事,所以会认为道德经是比孔子更早的东西。

不过按冯友兰的考证,不是这回事。

他认为《道德经》这本书固然可能有老子的一些话在里面,但有可能这本书并非他一人所撰写。

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

冯友兰认为,这书比孔子的时代要晚。

这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

我发现道德经很多内容,实际上是跟孔子唱反调的。

比如,孔子主张圣人应该以仁为本,而老子则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果道德经的确成书于孔子之后,这种唱反调就容易理解了。

2、物极必反:自然的不变规律老子认为,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

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

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

所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

但是在那些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知道这个道理,有两个最直接的好处:1、好处一:当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知道物极必反,你对未来会更有信心。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最新5篇《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哲学名著。

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

下面给您带来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习,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

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

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

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翻开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天书。

什么佛家的独尊,什么道家的复兴,都是类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难看懂,也不想读懂。

因为我对哲学的兴趣的确说不上高涨,也许更多的应该是漠然或不以为然,因为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无当。

但是这一次为了完成任务,我必须硬性要求自己把这本书读完。

然而,就是这次的无奈之举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调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和态度。

于是我不再漠视它,而是如数珍宝似的品读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颇有体会。

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庙里的神,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个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如果让我来比喻的话,哲学就相当于人的灵魂,人如果没有了思想和灵魂,那么人只能称得上是一具行尸走肉。

此书内容令我顿悟最深的就是同自己谈话这部分内容。

很多人的确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缺乏对自己审视、怀疑、反省和忏悔的能力。

所以会经常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变得妄自尊大,最终变成别人取笑的对象。

所以人在学会与别人交流的同时,也要学会同自己谈话。

也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

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

当你学会了真正地发现自己时,你会在你身上找到许多隐藏很深的连你自己都不曾知道
的东西。

所以人有时真有必要把自己解剖开来,变成一个个分裂的个体,然后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这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

正如真理愈辨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我很感激这本书,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已经被繁忙的时代所导致麻木的头脑又一次学会了惊讶;它让我这颗原来只会跳动的心脏变成了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信息时代,仍然需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

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一本书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价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改变了我。

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八九点钟,吃口饭之后便拿起遥控器以电视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钟规律我又开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午睡,醒来后再拿起遥控器&&&&&&一天过得还算充实。

整个假期几乎都是被这样复制着。

等到临近开学的时候,方有点儿浪费青春的遗憾,但一打听同事,他们也和我大同小异,我也就很自然地不为自己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了。

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追星族,变成了许多大哲学家的粉丝。

因为他们的渊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底蕴,他们的深遂,让我无时无刻不在为之折服,为之感叹。

然而追逐过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来: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他们可以揭示人类和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博览群书。

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才能
理解哲学概念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

所以曾经从不出入书店的我,也开始学会在那里驻足;曾经最吝啬买书的我,也会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曾经在图书馆里只是走马观花的我,也学会了安静地欣赏。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有神奇的力量,它真的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

练习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条理的连贯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习惯。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人们往往改变了许多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好习惯,有的人学会了坏习惯,有的人则丢到了好习惯。

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点儿东西,绝不放过任何的灵感和激情,所以那时我很自豪地被同学称为才女。

然而,毕业以后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它洗刷了我所有的热情和豪迈,而变得懒惰和平庸。

有时我也会扪心自问,我还是以前的那个我吗?我难道就这样随波逐流一直下去吗?于是,我也想力图改变,但每次都是行动拖决心的后退。

今天,《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应该是无数位中外的大哲人唤醒了我的斗智,让我开始去重新寻找过去的影子。

于是,我又开始了尝试写一些东西,一点心得,一种感受,一丝启发,一种疑问&&&&&&尽管手中的笔已有些陌生,尽管脑中的词汇已有些匮乏,但我庆幸我又开始培养写作的习惯了;我又可以用笔来传递我的思想和感情了;我又拥有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了;我又有一双可以发现美和感到惊讶的眼睛了。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没有惊讶的心理状态,你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也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毫无新意的世界之中。

由此可见,哲学使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说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哲学,感谢创造
哲学的哲学家们,更应该感谢上级领导的敦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让哲学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

让我从哲学里边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和思维的力量。

我要把这本书变成我的起跑线,施令的枪声已经打响,我会目视前方,竭尽全力,一直向前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