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直角三角形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精品教学课件
∴∠ABP=∠ACP=90°
∵PB=PC,AP=AP
∴Rt△ABP≌Rt△ACP(HL)
∴∠APB=∠APC
PB=PC,
在△PBD和△PCD中,
∠DPB=∠DPC, DP=DP,
∴△PBD≌△PCD(SAS)
∴∠BDP=∠CDP
课堂小结,整体感知
1.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猜想: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分析命题: 条件: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 结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数学语言: 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C=∠C′=90°,AC=A′C′,AB=A′B′; 求证:△ABC≌△A′B′C′.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2 如图,∠BAC=90°,AD是∠BAC内部一条射线,若AB=AC,BE⊥AD于点E
,CF⊥AD于点F.求证:AF=BE.
证明:∵∠BAC=90°
∴∠BAE+∠FAC=90°
∵BE⊥AD,CF⊥AD
∴∠BEA=∠AFC=90°
∴∠BAE+∠EBA=90°
∴∠EBA=∠FAC.
∴∠BFD=∠CED=90°
DF=DE,
在△BDF和△CDE中 ∠BFD=∠CED,
BF=CE,
∴△BDF≌△CDE(SAS)
∴∠B=∠C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变式训练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90°,
BE⊥AC于点E,DF⊥AC于点F,CF=AE,BC=DA.
求证:Rt△ABE≌Rt△CDF.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例1 如图,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左边滑梯的高度AC与右边滑梯水平方 向的长度DF相等,两个滑梯的倾斜角∠AB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F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
1.2直角三角形一、知识点梳理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①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互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成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成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4.逆定理:如果一个定力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成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二、经典题型总结题型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题型二: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长题型三:利用互逆命题的关系写逆命题题型四:利用“斜边、直角边”(HL)证明两直角三角形全等题型五: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动点、最值问题题型六: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综合提升题三、解题技巧点睛1.在直角三角形中求斜边上的高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面积相等的方法(等积法)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或等腰等边三角形)内部出现三角形的题型中,有时可以考虑用旋转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3.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题干中未明确直角三角形,而是给定了几条边的长度,那么就可以考虑一下是否需要逆定理4.灵活运用①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②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长等于斜边的一半四、易错点分析原命题正确,逆命题未必正确;原命题不正确,其逆命题也不一定错误;正确的命题我们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我们称它为假命题.一个定理是真命题,每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如果这个定理存在着逆定理,则一定是真命题.五、典型例题分析题型一: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例题:如图,在△ABC 中,∠C=70°,∠B=30°,AD ⊥BC 于点D,AE 为∠BAC 的平分线,求∠DAE 的度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及其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实际问题中直角三角形的识别和运用勾股定理解决方法。
举例: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图形,如等腰直角三角形、含30°或60°角的直角三角形等,强调如何快速识别直角三角形。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的计算。
-难点解析:
-勾股定理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定理背后的几何关系和代数表达,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高的计算: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来求解斜边上的高。
-问题解决中的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举例:
-勾股定理的应用难点: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斜边长度等,指导学生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比如,我们常见的红领巾,它的形状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测量和计算,亲自验证了勾股定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粗心大意的问题,导致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
1.2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性质+练习课件+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点拨】
∵1 宣=12矩,1 欘=112宣,1 矩=90°,∠A=1 矩,
∠B=1
欘
,
∴∠A
= 90°,
∠
B
=
1
1 2
1 ×2
×90°=
67.5°,
∴∠C=90°-∠B=90°-67.5=22.5°.
3 (母题:教材P34复习题T5)若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比为 1 ∶2 ∶3,则这个三角形是__直__角____三角形.
(2)若AE是△ABC的角平分线,AE,CD相交于点F,求证: ∠CFE=∠CEF. 【证明】∵AE是△ABC的角平分线,∴∠DAF=∠CAE. ∵∠FDA=90°,∠ACE=90°, ∴∠DAF+∠AFD=90°,∠CAE+∠CEA=90°. ∴∠AFD=∠CEA. ∵∠AFD=∠CFE, ∴∠CFE=∠CEA,即∠CFE=∠CEF.
解:如图②,延长 MN 至点 C′,使 NC′=NC,连接 AC′, 则 AC′的长即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 在 Rt△AMC′中,AM=3×2=6(cm), MC′=20+2=22(cm). 由勾股定理,得 AC′2=AM2+MC′2=62+222=520, 则 AC′=2 130 cm. 答: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2 130 cm.
∵∠C=90°,∴∠4+∠5=90°. ∴∠3+∠5=90°,即∠FBG=90°. 又∵DF⊥EG,DE=DG,∴FG=EF. 在Rt△FBG中,BG2+BF2=FG2,∴AE2+BF2=EF2.
【点方法】
欲证AE2+BF2=EF2,应联想到勾股定理,把AE, BF和EF转. 化. 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
【点拨】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c>a>b,∴该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为c,∴c2=a2+b2,∴c2-a2-b2=0,∴S1= c2-a2-b2+b(a+b-c)=ab+b2-bc. ∵S2=b(a+b-c)= ab+b2-bc,∴S1=S2,故选C.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课件
新课讲授
证明:∵PE⊥OA,PF⊥OB, ∴∠OEP=∠OFP=90°. 在Rt△POE和Rt△POF中,由勾股定理易得OE=OF, ∴△POE≌△POF. ∴∠AOP=∠BOP,即OP是∠AOB的平分线. 即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 平分线上. 故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 等” 有逆定理.
新课讲授
(3)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上面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有类似的关系吗? 与同伴交流.
新课讲授
1.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 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 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 命题.
分析:根据题目要求,先判断原命题的真假,再将原命题 的题设和结论部分互换,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最 后判断逆命题的真假.
新课讲授
解:(1)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交点,那么它们相交.逆命题是真命题.
(2)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2>b2,那么a >b.逆命题是假命题.
新课讲授
练一练
1.小明把一副含45°,30°的直角三角尺如图摆放,其中 ∠C=∠F=90°,∠A=45°,∠D=30°,则∠α+∠β等 于( B ) A.180° B.210° C.360° D.270°
新课讲授
知识点2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 斜边的平方.
D.6
当堂小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B.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C.原命题是假命题,则它的逆命题也是假命题 D.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拓展与延伸
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D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基础上,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并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从而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代数知识和几何知识,对于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但是,对于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索成果,互相提问,解决问题。
4.讲解与演示:老师对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点评,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5.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老师进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a.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b.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最长c.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d.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它是直角三角形e.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满足a^2 + b^2 =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练习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件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探究学习
用三角板和圆规,画一个Rt△ABC,使得∠C=90°,一直角边CA=4cm,
斜边AB=5cm.
Step1:画∠MCN=90°;
N
M
C
探究学习
用三角板和圆规,画一个Rt△ABC,使得∠C=90°,一直角边CA=4cm,
斜边AB=5cm.
Step1:画∠MCN=90°;
Step2:在射线CM上截取CA=4cm;
而由条件知在Rt△BDF与Rt△ADC中有BF=AC,DF=DC,故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问题得证.
典例
例1 如图,已知AD为△ABC的高,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点
F,且有BF=AC,FD=CD.求证:BE⊥AC.
证明:∵AD⊥BC,∴∠BDA=∠ADC=90°.
∴∠1+∠2=90°.
在Rt△BDF和Rt△ADC中,ቊ
1.2
第2课时
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学习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会运用“HL”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注意
“HL”与其它判定方法的区分与联系.
新课引入
如图,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
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
= ,
= ,
∴Rt△BDF≌Rt△ADC(HL).∴∠2=∠C.
∵∠1+∠2=90°,∴∠1+∠C=90°.
∵∠1+∠C+∠BEC=180°,
典例
例2:如图,AB=CD,AE⊥BC,DF⊥BC,
垂足分别为E、F,CE=BF.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第一单元 1.2 直角三角形课件
作业:
1,下列各组数中,是勾股数的是( )
A 2,3,4
B 1.5, 2,3
C 9, 12, 15
D 7, 8, 9
2,在△ABC中,三边长分别是8,15,17,则这个三角形是__
它的面积是__。
3,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n+1,n+2,n+3,当n=__时,此三 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 在△ABC中,BC=6,AC=5,BC边上中线长为4,则S△ABC=____ 5,已知:在△ABC中,AB=15cm,AC=20cm,BC=25cm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你知道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 * * *据说*,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
他们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
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
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
(13) (1)
* * (2) * * (3)
(12) (11)
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 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
(10) 直角在第4个结处. (9)
* * * (4)
* * * * * (5) (6)
(7) (8)
你想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探究1
动
分别以下列两组数据为三
手
角形的边长,画出两个三角形.
画
(单位:cm)
一 画
(1) a=6, b=8, c=10; (2) a=5, b=12, c=13
(3) a=4, b=6, c=8;
(4) a=6, b=7, c=8.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课件
1.1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 三角形的性质
复习 导入
合作 探究
课堂 小结
随堂 训练
复习导入
图形
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
性
两个角相等
质
三线合一
轴对称图形(1条)
等边三角形
三边都相等 三个角都是等边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 条件时是等边三角形?请证明自己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三边相等(定义)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 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般
随堂训练
1.已知△ABC中,∠A=∠B=60°,AB=3cm,则 △ABC的周长为_9_____cm.
2.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b,c满足(a b)2 | b c | 0
(只填写一个条件)
A
B
C
3.在△ABC,∠A=60°。AB=AC=10cm,则 BC=10cm .
例1.如图,E、F是△ABC中BC边上的点,且 BE=EF=CF=AE=AF,求∠BAC.
A
B
E
F
C
注:边相等可转换为角相等
BD=CE
例2:如图, △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 ,请问△ADE 是等边三角形吗?试说明理由.
判定1.三边相等(定义)
A
∵AB=BC=A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2:三个角相等
B
C
∵ ∠A= ∠ B= ∠ C
∴△ABC是等边三角形
判定3: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 ∵ ∠A=600 , AB=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2.在△ABC中,AB=AC,若要使△ABC为等边三角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2.1直角三角形优秀教学案例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志品质。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对几何图形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情感态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3.组织学生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共同成长。
4.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符号、公式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问题的技能。
3.使学生能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结合课本例题,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证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驱动教学,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精品课件
w斜边及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真
w两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真
w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真
A
E
C
D
BG
H
F
2、如图,两根长度为12m的绳子,一端系 在旗杆上,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 桩上,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 说明理由。 解:相等。
用HL可证Rt△ACD≌Rt△AED; 证明Rt△ACD≌Rt△AED
(3)不能
•
你们得到的三角形全等吗?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你能证明它吗?
合作探究
w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 ∠C=∠C′=900
BC=B′C ′, AB=A′B′
w求证:△ABC≌△A′B′C′.
B
B′
C
A C′
测试评价 l1、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的中点,
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DE=DF,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l证明:∵ D是△ABC的BC边的中点
l∴BD=CD
l∵ DE⊥AC,DF⊥AB
l∴∠1=∠2=90° l∵BD=CD,DE=DF
1
2
l∴Rt△BDF≌Rt△CDE (HL)
A′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
AB=A′B′B′
C
A C′
A′
证明: ∵在Rt△ABC中,AC2=AB2-BC2(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2=A'B'2-B'C'2 (勾股定理) ∵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件
新课讲授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一般情况下是已知两个条
件去找第三个全等条件,有以下几种情况:
(1)已知两边
找第三边; 找两边的夹角;
(2)已知两角找找两其角中的任夹意边一;角的对边;
(3)已知一边及其邻角找找夹任该意已一知角角;的边;
(4)已知一边及其对角,只能找任意一角.
新课讲授
练一练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两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一条直角边相等且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相
求证: Rt△ABE≌Rt△CBF.
分析:根据AB=CB,∠ABE= ∠CBF=90°,AE=CF, 可利用“HL”证明 Rt△ABE≌Rt△CBF.
新课讲授
证明:∵∠ABC=90°, ∴∠CBF=∠ABE=90°. 在Rt△ABE和Rt△CBF中, ∵AE=CF,AB=CB, ∴Rt△ABE≌Rt△CBF(HL).
新课讲授
练一练
1.如图,两根长度均为12 m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另一
端分别固定在地面的两个木粧上,两个木桩离旗 杆底部的
距离相等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解:两个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
理由如下:在Rt△ABO和Rt△ACO中,
AB=AC,
AO=AO,
所以Rt△ABO≌Rt△ACO(HL).
所以BO=CO.
布置作业
请完成对应习题
新课讲授
知识点1 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问题 任意画一个Rt△ABC,使∠C =90°,再 画一个Rt△A′B′C′,使∠C′=90°,B′C′=BC, A′B′=AB,然后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到 Rt△ABC上,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2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讲练课件-(共28张PPT)
A.HL
B.SAS
C.ASA
D.SSS
2.如图,在△ABC中,∠C=90°,AD=AC,DE⊥AB于点D.若
∠B=28°,则∠AEC=( B )
A.28°
B.59°
C.60°
D.62°
3.如图,在△ABC中,∠BAC=90°,ED⊥BC于点D,AB=
BD,若AC=8,DE=3,则EC的长为 5 .
B.AB=AB
C.∠ABC=∠ABD
D.∠BAC=∠BAD
3.如图,在△ABC中,∠C=90°,ED⊥AB于点D,BD=BC,若
AC=6 cm,则AE+DE等于( C )
A.4 cm
B.5 cm
C.6 cm
D.7 cm
4.如图,AC⊥AB,AC⊥CD,要使得△ABC≌△CDA.
( 1 )若以“SAS”为依据,需添加的一个条件为 AB=CD ;
6.如图,在Rt△ABC中,∠C=90°,AC=10,BC=5,线段PQ
=AB,P,Q两点分别在AC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O上运动,当
AP= 5或10 时,△ABC和△PQA全等.
7.【教材P35复习题T13变式】如图,AC⊥BC,AD⊥BD,垂足分别
为点C,D,AD=BC,CE⊥AB,DF⊥AB,垂足分别是点E,F.求证:
= ,
∴Rt△ABC≌Rt△BAD(HL).
∴∠ABC=∠BAD.
3.如图,△ABC和△DEF为直角三角形,∠ABC=∠DEF=90°,边
BC,EF在同一条直线上,斜边AC,DF交于点G,且BF=CE,AC=DF.
求证:GF=GC.
证明:∵BF=CE,∴BF+FC=CE+FC.∴BC=EF.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第4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B
∵∠ACB=90°,∠A=30°.
A 30° C
∴ BC = AB.(在直角三角形中, 30° 角所对的直
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拓展推论:BC∶AC∶AB =
例2 求证: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那么腰上
的高是腰长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 ,∠B =15°,
CD 是腰 AB 上的高, 求证:CD = 1 AB.
∴ CD= 1 AB. 2
D A
B
C
例3 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90°,∠A=
30°,CD ⊥ AB 于 D.求证:BD= AB . 4
证明:∵∠A = 30°,CD⊥AB ,∠ACB = 90°
∴ BC = AB, ∠B = 60°. 2
∴∠BCD = 30°. ∴ BD = CB .
且 DF 平分∠CDE.
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AB=B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又∵∠CDE=120°,DF 平分∠CDE, ∴∠EDF=∠FDC=60°. 又∵ DF∥ BA, ∴∠FDC=∠ABC=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1
求证: BC = 2 AB.
A
分析:突破如何证明“线段的倍、分”问题
30°
30° 30°
转化
B
C
“线段相等”问题
证明:延长 BC 至点 D,使 CD=BC,连接 AD.
∵∠ACB=90°,∠BAC=30°,
A
∴∠ACD=90°,∠B=60°.
∵ AC=AC,
30°
∴△ABC≌△ADC (SAS).
三角形 的证明
新知一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信念。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数学。同时,我将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妙。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我将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将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3.操作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几何模型,如拼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通过生活情境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操作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HL定理的含义,掌握HL定理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HL定理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2.能够运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通过对HL定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实例引入HL定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HL定理。同时,我将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HL定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在运用HL定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将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1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3.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练习:针对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布置一些基础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提高对性质的认识。例如:
(1)判断以下三角形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1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知道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即一个角为直角(90°),其他两个角的和为90°。
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3.熟练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等。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并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给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3.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张直角三角形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三角形吗?它有什么特点?”
(2)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定理)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学生可能对HL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困难,以及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于HL定理的理解困难,我将通过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展示,以及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熟能生巧。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将采取互动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后,我将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对于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对于学生掌握困难的部分,可以重复讲解或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源。同时,我也会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最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转折点,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具备了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然而,对于HL定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互动方式
在师生互动环节,我计划采用问题引导法和问答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在生生互动环节,我计划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这些互动方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课件(共21张)
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B +∠C = 180°, ∴∠A +∠B = 90°. 又∵∠C = 90°,
问题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互余,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为什么?
∵∠A +∠B +∠C = 180°, 又∵∠A +∠B = 90°, ∴∠C = 90°. ∴△ABC 是直角三角形 定理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b ca
S大正方形 = 4S直角三角形 + S小正方形 = 4× 1 ab + c2
2
cb a
= c2 + 2ab, ∴ a2 + b2 + 2ab = c2 + 2ab, ∴ a2 +b2 = c2.
证法2 赵爽弦图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c 2 ;
也可以表示为
4×1
2
ab
+
(
b
-
a
)
2
.
a
c
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视察上面三组命题,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总结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 题称为互逆命题.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 就叫做它的逆命题.
想一想
你能写出命题“如果两个有理数相等,那么它们
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 论有什么关系?
3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合作探究
视察上面第一个定理和第二个定理,它们的条件 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4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1 第4课时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1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在教材中,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通过几何图形和推理介绍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通过几何图形和推理来深入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
2.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几何图形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等边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几何图形和推理,引导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同时,展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几何图形和直尺,尝试判断一些给定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边三角形,并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2.直角三角形(一)
余江县实验初中吴华
一、学情分析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前面已由学生通过一些直观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所以学生对这些结论已经有所了解,对于它们,教科书努力将证明的思路展现出来.例如以前我们曾用割补法验证过勾股定理,而此处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应以我们认定的几条公理和由此推出的定理为依据进行,虽然证明的方法有多种,但对学生来说,这些都有难度,因此教科书将其两种证明方法放在“读一读’’中,供有兴趣的学生阅读,不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能力目标:(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讲述新课;第三环节:议一议;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随堂练习;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质。
[问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AC,∠BAC=30°,AB=10 cm,CB1⊥AB,B1C⊥AC1,垂足分别是B1、C1,那么BC的长是多少? B1C1呢?
解:在Rt △ABC 中,∠CAB=30°,AB=10 cm , ∴BC =12 AB =1
2 ×10=5 cm . ∵CB 1⊥AB ,∴∠B+∠BCB 1=90° 又∵∠A+∠B =90° ∴∠BCB 1 =∠A =30°
在Rt △ACB 1中,BB 1=12 BC =12 ×5= 52 cm =2.5 cm . ∴AB1=AB =BB 1=10—2.5=7.5(cm). ∴在Rt △C 1AB 1中,∠A =30° ∴B 1C 1 =12 AB 1=12 × 7.5=3.75(cm).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了上节课已经证明的“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此提问:“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从而引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教材中曾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如果利用公理及由其推导出的定理,能够证明勾股定理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2:讲述新课
阅读完毕后,针对“读一读”中使用的两种证明方法,着重讨论第一种,第二种方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 中,∠C =90°,BC =a ,AC =b ,AB =c . 求证:a 2+b 2=c 2.
证明:延长CB 至D ,使BD =b ,作∠EBD =∠A ,并取BE =c ,连接ED 、AE(如图),则△ABC ≌△BED .
∴∠BDE =90°,ED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四边形ACDE 是直角梯形.
∴S 梯形ACDE =12 (a+b)(a+b) = 1
2 (a+b)2.
∴∠ABE =180°-(∠ABC +∠EBD)=180°-90°=90°, AB =BE . ∴S △ABE =1
2 c 2+
1
C 1
B C
A
B
C
A
B
A
∵S 梯形ACDE =S △ABE +S △ABC +S △BED , ∴12 (a+b) 2= 12 c 2 + 12 ab + 12 ab, 即12 a 2 + ab + 12 b 2=1
2 c 2 + ab, ∴a 2+b 2=c 2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勾股定理内容,用课件演示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强调.具体如下: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反过来,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此结论吗?
师生共同来完成.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2+AC 2=BC 2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要从边的关系,推出∠A =90°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借助于△ABC 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得到∠A 与对应角(构造的三角形的直角)相等,可证.
证明:作R t △A′B′C′,使∠A′=90°,A′B′=AB ,A′C′、AC(如图), 则A′B′2+A′C′2.(勾股定理). ∵AB 2+AC 2=BC 2,A′B′=AB ,A′C′ ∴BC 2=B′C′2 ∴BC =B′C′
∴△ABC ≌△A′B′C′(SSS )
∴∠A =∠A′=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因此,△ABC 是直角三角形.
总结得勾股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结合数学和生活中的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掌握了证明方法,进一步发展了演绎推理能力. 7:课后作业
习题1.5第1、2、3、4题
A
B
'
'
'
C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