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验卷(含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 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④改变子代种群空间特征A .①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 .d 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 .d 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 .从O 点到d 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3.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
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A .寄生B .捕食C .竞争D .共生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 ,那么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 .5.2×104B .3.25×105C .5.2×103D .3.25×104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 点之后B .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 点之后C .“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D .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K 值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7.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 第五章、第六章检测试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第五章、第六章检测试题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下列有关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D. 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2.虽然发菜、乳酸菌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及功能有很大区别,但是它们()A. 都能进行有氧呼吸B. 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生产者C. 都能产生基因突变D. 都能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 分解者的分解活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C. 植物的光合作用推动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将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4.荔枝椿象吸食荔枝、龙眼等果树的嫩芽,造成果品减产;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长大后的小蜂钻出卵壳,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当荔枝椿象吸食荔枝的嫩芽时至少获得10%的荔枝同化量B. 平腹小蜂与荔枝椿象是寄生关系,寄主是平腹小蜂C. 以上各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信息传递来调节D. 荔枝椿象和平腹小蜂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消费者5.在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是()A. 不利于被捕食者,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B. 对二者均不利,双方最终都趋向消亡C. 二者得失相当,和平共处D. 对两者均有利,共同进化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要充分依靠其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草原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B. 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C. 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其物质循环加快的过程D.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7.“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其中有水藻)”这是一句幼时的儿歌,在这句儿歌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有()A. 2个B. 3个C. 4个D. 5个8.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
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必修3 第四章第五章训练题1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2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3-第5-6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6章考试题姓名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7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题号21 22 23 24 25 26 27答案1.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所属的特征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A.种内互助,化学信息 B.种内互助,行为信息C.种间互助,化学信息 D.种内互助,物理信息2.在一段倒伏的树干上,生活着蘑菇、苔藓、蚂蚁等,这些生物可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4.减缓大气中CO2大量增加的可能且有效的方法是()A.立即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B.控制全球人口急剧增长C.植树造林,保护森林D.将煤和石油转化为气态燃料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B.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动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6.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B.自然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能量逐级递减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每种动物只能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营养级D.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占有的碳元素越少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循环利用的8.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10.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被消费者再利用C.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11.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019版生物人教版必修3训练:第5、6章检测BWord版含解析
第5、6章检测(B)(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W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项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项错误。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C项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项正确。
答案:B匕.2•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项错误。
答案:D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T蝉T螳螂T黄雀T鹰。
鹰捕食黄雀,因此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进而导致螳螂数量增加,最终会使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
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故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
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使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增多,但未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项正确,D项错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五、六章测试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1.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
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④改变子代种群空间特征A.①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3.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
这两种真菌之间的关系属于( )A.寄生 B.捕食 C.竞争D.共生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计数,统计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2 mm×2 mm)内酵母菌数量的平均值为13个。
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那么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约为( )A.5.2×104 B.3.25×105 C.5.2×103D.3.25×104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曲线乙)。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出现在曲线d点之后B.防治蝗虫虫害应该在曲线c点之后C.“S”型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食物的关系D.呈“S”型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K值6.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生物必修三5~6章含解析
阶段检测(5~6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3.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5.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6.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 B.群落乙C.群落丙 D.群落丁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10.图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 B.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11.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12.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6章检测试卷
高二年级 12 月月考生物试卷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选择题:(本大题共 45小题, 1~40题,每小题 1 分, 41~45题每题 2分,共 50 分。
在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该食物网共有 5 条食物链 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 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3. 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 A. 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B. 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 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 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 改变培养液的 pH 值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群落演替只能在自然情况下,随机发生C. 人工制作的封闭生态瓶中不能发生群落演替D. 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 6. 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 3200 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56章综合习题及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高二生物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是A.元谋人、山顶洞人B.大熊猫、小熊猫C.大鲈鱼、小鲈鱼D.大草履虫、小草履虫2.在一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个A.种群B.群落C.生物圈D.生态环境3. 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5. 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6. 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青霉菌与其他细菌);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7. 某细菌种群随时间延续营养物耗尽,由于突变的原因出现了新菌株,它们能够利用原来菌种产生的有害代谢废物。
以下各图中能反映上述菌种发展趋势的是(注:M代表菌种的数量)A B C D.8. 当一条鲤鱼被钓鱼人诱骗上钩后,能迅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遗留在钓钩中,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
鲤鱼的这种习性是一种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种间斗争D.种间互助9. 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谁被称为地球开拓者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D.木本植物10.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1. 在浮游植物→小鱼→海→虎鲸这条食物链中,若虎鲸的体重增加工1Kg ,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A.1kgB. 10kgC.100kgD.1000kg12. 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素和繁殖那么他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其同化能量的A.98% B3 2% C0.2%~0.4% D10%~20%13. 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14. 下列哪个生态系统破坏后恢复的能力比较低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北极冻原生态系统D. 湖泊生态系统15. 如图5-A-3,如果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鸟又以该树上的昆虫为食。
高中生物必修三4-6章综合练习题
必修三4-6章练习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概念叙述正确的是()A.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核心)的数量特征,根据种群密度预测种群未来变化趋势C.一片草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细菌构成一个群落D.群落的水平结构中,不同种群在同一地段的分布常呈镶嵌分布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组成种群的个体的空间分布也属于种群特征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该种群K值不一定增大3.科研工作者为了预测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1公顷范围内的田鼠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的第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田鼠种群增长的模型可构建为N1=N0λt,其中λ为1. 5C.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D.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4.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5.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量比例就越小,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一定越激烈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通过引入天敌防治农田鼠害,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丁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 t=N0λt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高中生物必修3第4-5章答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问题探讨1.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思考与讨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练习1.约386条。
2.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
3.B。
1.提示: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
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2.提示: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关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当调整,可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求统一的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思考与讨论提示: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
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练习1.提示:在食物充足、空间广阔、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优越条件下,种群可能会呈“J”型增长。
例如,澳大利亚昆虫学家曾对果园中蓟马种群进行过长达14年的研究,发现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年份,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表现出季节性的“J”型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第四五六章)单元检测一、单项选择题(2分×30=60分)1.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萝卜、大葱等多种蔬菜,还有活的鸡、猪、鲜蘑菇,以及附着在这些蔬菜、鸡、猪等上面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2、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③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⑤丈量A.①→②→③→④B.①→⑤→④C.①→④D.①→③→②→④3.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麻雀黄鹂鸟数第一次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捕捉第二次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捕捉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4、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5.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6、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的变化曲线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7、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8、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光性的特性D.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9、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10.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1、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竟争关系,N1为竟争中的胜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12.在裸岩群落演替中,谁被称为地球开拓者()A地衣B苔藓C草本植物 D 木本植物1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1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符号为能量的移动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②分解者可利用来自各营养级转移到(A )的所有能量③消费者营养级别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④当人们把生产者当作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7.右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 —e 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共有3条食物链B .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 .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度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 .若c 所含能量为5.8×109kJ,d 含1.3×108kJ,则a 至少约含4.5×107kJ18.下列哪个食物链(网)中鹰的个体数量最多 ( )A .草→昆虫→青蛙→蛇→鹰B .草→昆虫→田螺→食虫鸟→鹰C .D . 19.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含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2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 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 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21.一只黑脊鸥的亲鸟对小鸟发出报警呜叫时,小鸟作出隐蔽反应。
从信息分类角度分析,亲鸟的报警呜叫属于 ( )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对信号刺激的反应22.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夏季,a >b+c+eB .秋季,e+f <gC .春季,g=b+e+fD .冬季,d >c+f2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示意图,要使最高营养级生物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和生物E 和C 之间的关系分别是A .A →B →C →E 、捕食和竞争B .A →B →E 、竞争和捕食草 小鸟 田鼠 兔 鹰 草鹰田鼠 昆虫 食虫鸟C.A→D、竞争D.A→E→C、捕食和竞争24.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5.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A.若X表示种群数量,则①可以代表出生或迁入B.若X表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则①可能代表物种种类C.若X表示捕食链中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则②代表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D.若X表示环境中的碳元素,则②表示光合利用26.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27、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项措施的目的主要是( )A、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B、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C、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D、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28、藏羚羊在我国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 )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C.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29、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3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引入新的物种③对濒危的物种采取易地保护④开发野生生物资源⑤改良生物培养新品种⑥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A.①②③ B.③④⑤C.②③⑥ D.①③⑥二、非选择题(共40分)26. (12分) 下图只表示了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数字或字母回答)(1)图中不应该存在的箭头是。
(2)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一部分有机物,释放的能量是。
(3)若B的摄入量为100%,其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B的同化量为。
(4)若有一种昆虫专以B的粪便为食,设B在某段时间内所同化的能量为107千焦,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昆虫体内的大约为()A.106千焦B.0千焦C.2×106千焦D.106~2×106千焦(5)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号箭头所示。
(6)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个营养级。
答案(1)12 (2)⑤(3)64%(4)B (5)11 (6)427.(8分)下图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途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生物圈结构是功能。
(2)如果图中所示的是碳的循环,碳是以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生理过程,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3)在生态系统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
其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4)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过多的向生物圈索取资源,同时又过多的向环境中排放废物,使生物圈的稳态遭到了破坏。
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在物质生产方面人类应当建立无废料体系,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该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模式,实现物质的利用和能量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