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禅师论得失
关于说话分寸的古代名言
关于说话分寸的古代名言1.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就像村里的老张,整天唠唠叨叨,啥事儿都要插上一嘴,结果大家都嫌他烦,很多事儿也不愿意跟他沾边。
可老李呢,话不多,但句句在理,大家都敬重他,有啥好事儿都想着他。
这就是话太多反而给自己招来麻烦,不如守着适中的状态。
2.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我有个朋友小王,遇到能谈得来的人却总是不说话,结果错过了好多能成为知己的人。
而另一个朋友小赵,跟谁都掏心窝子,也不管对方能不能保守秘密,结果经常说错话得罪人。
这告诉我们得看准人说话,不然不是错过机会就是说错话。
3. 荀子讲:“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记得那次同学聚会,小李总是夸大家,那话就像温暖的阳光,让大家心里特别舒坦。
可小张呢,说话尖酸刻薄,就像拿剑刺人一样,搞得大家都不开心,聚会的气氛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4. 慧律禅师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公司里有两个同事,小孙和小钱。
小孙说话总是很冲,还经常显摆自己,贬低小钱。
结果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僵。
而小周呢,说话温和,从不攻击别人,也不夸自己踩别人,慢慢地,以前讨厌他的人都成了他的朋友。
5. 管子有云:“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就好比在市场上,卖菜的老吴总是笑脸相迎,客客气气地跟顾客说话,顾客都像他的兄弟一样亲近他,生意特别好。
而卖肉的老马,总是凶巴巴的,好像别人欠他钱似的,结果顾客越来越少,就像打仗失败一样。
6. 蔡康永说:“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郑,说话得体,不管是和长辈还是同龄人,他都能聊得很好。
大家都很喜欢他,他得到了很多机会,比如参加各种比赛、活动。
而小郭呢,说话没个分寸,得罪了不少人,自己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7.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我老家有个亲戚,在酒桌上乱说话,结果惹恼了在场的一个有权势的人。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荀子说,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
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管仲说,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礼记》说,仁者莫大于爱人,知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
班固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傅玄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
王通说,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范仲淹说,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
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苏轼说,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者,是拱手而待乱也。
朱熹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
王阳明说,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吕坤说,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
纪昀说,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
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
曾国藩说,天下至德,莫大于忠。
慧律禅师说,“过”莫大于纵已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病”莫大于不知己之失。
慧律禅师说,求福莫过于斋戒布施。
求寿莫过于不杀放生。
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
求安莫过于省禁是非。
《兰陵缭乱》说,怒,莫大于有所求而求不得;哀,莫大于有所求而不得求。
处理烦恼的方法
处理烦恼的方法
静慧老和尚
【期刊名称】《健康人生》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烦恼就是“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这“八风”把所有的烦恼都包括在内.这“八风”都是一对一的,一般人都把利看成是好的,把乐看成是好的,把称、誉看成是好的.从而你要那个好的,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结果就发生矛盾了.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 一个人不管是为僧还是为俗,已经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了一个社会的人,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人际关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自他关系存在,一切的问题都在自他的关系当中表现出来,而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考虑的是“我”.
【总页数】1页(P后插2)
【作者】静慧老和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7CDMA解相关多用户检测的快速处理方法摘要]针对CDMA多用户检测的解相关方法运算过程的复杂度较高、异步情况下难以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解相关多用户检测的快速处理方法,从而便于实现及快速软件处理.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使运算复杂度大大降低,同时又使误码率较传统
2.摆脱背景的"烦恼"--图片或动画背景透明的处理
3.烦恼人生“跋涉”中的“跛行”之状——谈池莉小说对
“知识分子”与“平民”关系的处理4.基于烦恼率模型的爆破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5.应对IT烦恼——组策略的烦恼使用这些屡试不爽的解决方法,充分发掘组策略的威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禅师开悟案例
古代禅师开悟案例
那我给你讲一讲禅宗二祖慧可求道于达摩祖师开悟的故事。
慧可那时候对佛法已经有了很深的追求,但是总感觉差点啥,没彻底开悟呢。
他听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行,就跑去求法。
慧可到了达摩祖师那儿,恭恭敬敬地请求祖师为他指点迷津,让他能够解脱烦恼,开悟见性。
可是达摩祖师呢,就像个倔老头似的,根本不理他,继续面壁。
慧可也不死心啊,就一直在祖师洞外站着,不管风吹雨打。
这一站就站了好几天,有一天,慧可实在是太心急了,就把自己的左臂砍下来,放在祖师面前,表示自己求道的决心。
达摩祖师这才回过头来看他,就问他:“你为啥这么干呢?你到底想求啥?”慧可说:“我心里乱得很,求祖师您帮我安心。
”达摩祖师就说:“行吧,那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
这一下可把慧可问懵了,他寻思半天,然后说:“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在哪啊。
”达摩祖师就笑了,说:“得嘞,我已经给你安好心了。
”慧可一听,就像被雷劈了一下似的,一下子就开悟了。
你看啊,达摩祖师这一招很厉害,他就是让慧可自己去发现,心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实实在在能拿出来的东西。
当慧可明白自己找不到心的时候,他就突然明白,那些烦恼其实都是自己心里的妄念,一旦不执着于这个心是个啥,烦恼也就没了,这就开悟了。
就像咱们平常啊,老是纠结一些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自己在那儿跟自己过不去,要是能像慧可那样突然明白过来,那可就轻松多啦。
禅宗法脉及开悟诗
禅宗法脉及开悟诗壹十叁壹十叁佛法自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大起,六祖教化无量,留下《坛经》。
从六祖得法的有很多,最为出色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觉,菏泽神会,南阳慧忠。
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的六祖法嗣。
根据达摩祖师,五祖基六祖的旨意。
衣钵不再传。
六祖下第一世(以后,以此类推,六祖下二世,三世。
)南岳怀让禅师,俗家姓杜,出生时有白气上属天,当时唐朝天子问太史主何吉凶,太史说:国之法器,不染世荣。
唐高宗遂下旨让金州太守前往慰问。
长到十岁时,只喜欢读佛教经典,年十五出家。
常感叹:大丈夫应“当为无为法。
”后来遇到修行同学坦然,就一起拜访嵩岳慧安禅师。
慧安禅师看出他的因缘在六祖,就让他到曹溪参拜六祖。
禅师既得法于六祖,(关于禅师开悟事迹,参见‘禅宗大师开悟诗’六祖一贴)又在六祖身边侍奉十五年,才到衡岳般若寺住持。
怀让禅师得法时,六祖曾对他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经预言,你的门下会出一匹壮马,将会踏破这个世界。
(即后来的马祖道一禅师)门下有一个小沙弥道一,经常专心坐禅。
阐释知道是法器,就问:你坐禅为了什么?道一答:为了做佛。
禅师就取来一块砖头,在道一面前就这石头磨。
道一奇怪,就问:师傅磨砖做什么?禅师说:磨镜子阿。
道一笑了:砖头怎能磨成镜子?怀让禅师就等他这一问,说:磨砖不成镜子,坐禅又怎能成佛呢?道一似有所悟:那么怎样才是佛?怀让禅师就问他:比如牛车不走了,你是用鞭子打牛还是打车?道一无语沉思。
禅师接着说: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
若学坐佛,佛非定相。
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如若坐佛,即使杀佛。
若执坐相。
非达其理。
道一听到教诲,如饮醍醐。
礼拜了又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禅师说:你学心底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就像雨露。
因缘合和就可见道。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道一自此开悟,心意超然,又侍奉禅师九年,佛法日益玄奥。
禅师有入室弟子六人,对弟子们印证说:汝等六人同证吾身,一人得吾眉,善威仪(指弟子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盼(指弟子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指弟子坦然-当年同学),一人得我鼻,善知气(指弟子神照),一人得我舌善谭说((指弟子严峻),一人得我心,善古今(指弟子道一)。
佛心慧语三千条
佛心慧语三千条?(慧律禅师语录)??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烦恼,只因为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5.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7.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8.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不要使错误的观念落入我们生死的坑道里面,那是很危险的。
??9.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0.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11.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 12.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1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6.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的过错,永远污染你自己,根本不可能修行。
??1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8.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9.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
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20.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21.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烦恼什么??2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
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3.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
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4.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痴。
?25.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 26.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得与失因果论证
得与失因果论证佛家有云: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人这一生,所有的得到和失去,皆是因果。
你种下了什么因,在未来的某一天必须要承受什么样的果,无力改变和抗拒,只能顺其自然的接受。
人这一辈子,福祸相依,因果相连。
你遇见的人,你经历的事,你得到的,你失去的,都是因果。
人活着,就必须得遵循这样简单的一个道理。
你要相信,人生是公平的,如果你失去了什么,不要急着抱怨,做好自己的本分,回报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降临。
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一书中,就描写了关于世间的因果报应的故事。
事实证明,作恶的人最终会受到应有的审判,而被无辜冤枉的好人,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你失去的东西都将会用另外一种方式还给你,而不该你得到的东西也会用其他的方式失去。
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受船长所托给拿破仑送去一封很重要的信,但却被小人设计陷害,锒铛入狱。
本该是新郎的他成为了阶下囚,在狱中他吃尽了苦头,却没有放弃希望,一股力量支撑着他。
整整十四年的牢狱生活没有磨灭唐泰斯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决心要出狱报复应该遭到惩罚的人们。
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金蝉脱壳出了监狱,根据狱友的临终遗言他获得了大量的财富,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山伯爵。
因为一封信,他失去了十四年的自由,但也因为这次的入狱,他得到了这辈子都无法赚到的财富,人生的失去和得到也许就在一瞬间。
基督山伯爵失去了十四年的自由,出狱后发现自己的未婚妻也另嫁他人了,失去了爱人和亲人的他选择了复仇,必须有人为他错位的十四年光阴负责。
真正的凶手仍然在逍遥法外,唐泰斯证实了唐格拉斯、弗尔南和维尔福陷害自己的事实,而弗尔南此时已经成为了莫瑟夫伯爵及议员,并娶了他曾经的未婚妻。
但唐泰斯此时也不是当年毫无权力的毛头小子,他以大银行家的身份回到巴黎,为自己的复仇做准备。
敌人在明唐泰斯在暗处,他耐心蛰伏,偷偷寻找证据,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弗尔南的审判。
靠出卖自己良心赚取来的名誉和财富最终都会变得一无所有,弗尔南曾经有多风光现在就有多么狼狈,名誉扫地的他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
快乐的源泉 放下错误的感受
慧律法师:快乐的源泉放下错误的感受
2013年06月05日 09:15
来源:找回内心的平静作者:慧律法师
慧律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详之道。
安详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
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
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大家好,我叫XXX,在公司的职位是发行专员,我演讲的题目是——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顺利的环境之中要淡然处之,在不顺利的环境中要不为动摇,简单说就是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能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心。
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年轻时期的一段经历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曹操的出身很好,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祖父曹腾是个宦官,侍奉了四代的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在当时有一定的名望。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后来继承了曹腾的爵位,而且做官最高做到太尉一职,位列三公。
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郎相当于现在的储备干部)。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区警察局长。
当时的洛阳是都城,相当繁华,公子哥也多,每每出行都是前呼后拥的,好不热闹。
而曹操并被有在这个大染缸内被腐蚀。
当时的礼法制度非常严,出身地位都很重要,而曹操提拔的众多谋士和武将都出身贫寒。
如果曹操依仗自己出身富贵,两个眼睛长在头顶上,最后天下也不会和曹操有半点关系。
曹操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顺利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把目光瞄向更远的前方,不断的努力,才能迎来你自己的成功。
下面我再举一个逆境的例子。
孔子幼而好礼,少而好学,年纪轻轻就以其德行和博学闻名于世。
针对当时世间为利驱使、礼崩乐坏的状况,他提出恢复周礼,实施仁政礼制,内以仁爱之意充溢其心,外以周礼规章而正其身的治国处世学说。
教人崇尚道德,遵循仁义礼智信,恪尽本份,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孔子怀着忧国忧民兼济天下苍生之心,想实现其治国之策。
但他在故乡鲁国不被重用,于是与弟子一行周游列国,希望他的治国之策能被其他的国君赏识。
然而,各国国君及大夫们怀揣私心,明知孔子的德行和才干于国于民大有利,但唯恐其自身利益受损而不予重用。
无奈,孔子在各国之间奔走了十四年,吃尽苦头,也没有找到能施展报国安民理想之处。
在孔子到蔡国后的第三年,吴国征伐陈国,楚国派兵前去救陈,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居住,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去。
《大慧宗杲对默照禅批评析论》
论大慧宗杲对默照禅的批评闫孟祥费金玲摘要:宋代临济禅师大慧宗杲曾经猛烈批评当时的“默照禅”,研究者多认为是针对曹洞宗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及其默照禅,笔者考察这是误解。
从禅法的角度,宗杲所批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根本不同;从宗杲与真歇、宏智彼此关系的角度,宗杲对二人的评价很高,并称赞了他们的悟境和禅法。
在宗杲看来,其所批评的是类于“二乘”的“禅病”。
对该“病”不仅宗杲给与了批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也作过批评。
关键词:默照禅休去歇去默照铭刘子翚大慧宗杲(1089—1163),南宋初的著名临济宗僧人,以完善看话禅闻名于世。
在其传禅的时期,曾经猛烈地批评“默照禅”。
当其时,曹洞僧人真歇清了(1091—1151)和宏智正觉(1091—1157)有“默照”之说,因之,现代研究者多认定宗杲所批评的就是宏智正觉和真歇清了及其禅法。
笔者考察,这是一种误解。
一从禅法的角度而言,大慧宗杲批评的“默照禅”与真歇、宏智的“默照禅”并非同一种禅。
据宗杲之说,其所批“默照禅”的主要特点是不以“悟”为参禅方向,而且追求以“默然为极则”,获得“安乐”的禅悦: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一二时中是事莫管,休去歇去,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
①而今默照邪师辈,只以无言无说为极则,唤作威音那畔事,亦唤作空劫已前事,不信有悟门。
以悟为诳,以悟为第二头,以悟为方便语,以悟为接引之辞。
②下下者以默照无言空空寂寂,在鬼窟里着到,求究竟安乐。
③对“默照禅”这种“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的情况,《宗杲年谱》中也有所提及:“林适可司法,创庵于洋屿,延师(大慧宗杲)居之。
时宗徒拨置妙悟,使学者困于寂默,因著《辩证邪说》而攻之,以救一时之弊。
”④《年谱》是宗杲去世后其弟子所编,事后回忆的这种说法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在宗杲弟子心中留下印象最为深刻,也就说明“拨置妙悟”“困守寂寞”是其所批评“默照禅”的主要问题。
苏轼与佛学
浅析苏轼与佛学的关系引言:佛教作为中国传统三大教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无数先哲的人生中都有着深刻的佛教印记。
在中国历史中,佛教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可以说,不懂佛学,就无法读懂中国文化。
而苏轼作为中国一代文豪,其作品豪放挥洒,指点江山,其意境为无数后人所折服,作品中更体现了很多佛教中的“五蕴皆空”等核心思想。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文化异常繁荣,佛教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佛教中业报轮回的教义以及佛典故事中奇伟的想象力无疑影响了很多北宋文学家的文学创作,而其一切皆空的思想更对苏轼人生后期荣辱不惊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纲要1、佛教在北宋时期的发展1.1佛学东渐。
1.2禅宗在北宋的繁荣1.3苏轼在佛教环境中的成长2、佛教对于苏轼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2.1苏轼的人生轨迹2.2苏轼的处世之道2.3苏轼诗词中所表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3、佛教对于苏轼诗词创作的影响3.1 佛教对于中国文学的广泛影响3.2苏轼生活中的佛教3.3苏轼诗词所反映的佛理结语1、佛教在北宋时期的发展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中,无数诗人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有着佛教精神的印记。
而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儒道学三种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更有三教合一的趋势,而佛教更在其中有了更中国化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北宋时期文人的创作。
1.1佛学东渐佛教源产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穆尼,本命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起初仅在恒河流域流传,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比如东方的中国,日本以及朝鲜。
7—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了新的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起源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空,一切皆空。
六祖慧能的诗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对这一根本思想的完美诠释。
佛学东渐在中外交流史中是一件大事,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两汉时期佛教虽已传入中国,但仅局限于上流社会中流传,真正让佛教有了新的发展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下层劳动人民也开始寄希望于佛教,所谓“轮回学说”这一精神的慰藉。
慈悲喜舍
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6-21 15:10:23繁體版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
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
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具备四个字:慈、悲、喜、舍。
慈-就是与乐,给你快乐。
把你的痛苦告诉他,他会毫无条件的帮忙你。
悲-就是拔苦,你有什么痛苦,他会为你拔除。
喜-二十四小时脸上都保持欢喜心,当你接近他的时候,会感到很温暖。
所谓‘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乍看之下,觉得很严肃,但当你亲近他时,就会感到他非常的慈悲。
舍-就是布施、行舍。
广钦老和尚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我们的烦恼就会减少。
正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很有用的人、特别了不起的人,烦恼就于焉产生了。
因为自以为了不起,自尊心自然就抬得很高,当别人在下面稍微动一下,高高在上的自尊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自觉很平凡时,内心就会很安详。
我就认为自己很平凡,在座诸位个个都比我行,所以,当我听到别人攻击我、伤害我、诽谤我时,我都觉得这很正常。
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甚至可说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优点,优点是你们的。
因此,别人对我有所批评,是理所当然的。
佛教妙语收录集一
佛教妙语收录集一作者:和尚缘前言:三年前开始了妙语收录工作,自此以后阅读文字时往往是边读边摘,聆听大德讲课时往往是边听边录,忙得不亦乐乎。
如此三年下来,竟收录了五百多条妙语。
五百是一个吉祥圆满又好听的数字,好听到歌星都用它来为自己起名。
而今因缘和合妙语收录也完成“五百”这一圆满,自然应该结集整理一翻,如此才不辜负这样一个好听的数字。
妙语收录集不但数字圆满好听,其收录内容更是精彩绝伦,举凡佛祖、古德、元音大师、净空法师、慧律禅师等等等等的超级大智慧者的精彩妙语无不收录在内,其涵盖面之广、涉及意境之深都是空前的。
三年的功夫没有泡了汤,而是熬成了汤,熬成了超高级营养汤。
广告上都说脑白金好,那是没看到这五百条的妙语收录集,遇到这高级营养汤,脑白金也该退位让贤。
比之脑白金,这营养汤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完全免费,你可以自由索取,坚持每天服用它三五匙(条),一周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心灵变白烦恼减轻愉悦增多,继续服用利益自会无限增多,效果之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还是你自己来试吧。
有感觉受利大过意不去,愿意出点小资本的,那也是你自己的事。
佛法中说:“诸布施中以法布施功德最大。
”如今这赚功德的“便宜”见者有份,只要将这妙语收录集打印复制流通馈赠亲朋,你自己就是“功德无量”的见证人,你就是菩萨。
有了这等做菩萨的光荣事,不赶快行动,还等什么?2005.12.17.和尚缘记1、对已成事实的事情,不必勉强挽留,一颗腐烂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到嘴中也会变味。
2、要能忍受落叶秃枝的丑陋,才有重新绿意盎然的时节。
3、虚幻不能产生真实,就像肮脏不能产生清洁一样。
缘按:在虚幻的假象中执着打转想要寻得真实的佛道是不可能的,门路不对终不得果,正所谓“敲冰求火,论劫不逢。
”只有放下对假象的执着,从彻底的心性下手方能利于完成佛道。
4、追求名利之人,如以手掬水,掬得一时,终会流失。
缘按:世间何物不是如此?又有什么能永久的拿在手里吗?所谓无常就是这个道理,一切都在变化,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才有可能保持如如不动。
净慧长老谈因果:善行善果 恶行恶报
净慧长老谈因果:善行善果恶行恶报2014年01月29日 08:03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作者:净慧长老善行善果,恶行恶报。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世间的一切事情,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无不是因果法则的体现。
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就是因果的法则。
懂得了因果的法则,我们才会精进不懈地修习善法,断除恶法,培养善法,忏悔罪业。
因为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因果有世间的善恶因果,叫有漏善恶业。
有出世间的无漏因果,那就是成圣成贤。
因果的积累,就是众生行为的积累。
有漏的善行,就成为世间的有漏善业,恶的行为就成为恶的因果积累,修无漏善法就感得无漏的因果。
众生是因果,佛也是因果。
因果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我们举心动念之间的来修。
起一念善心,就是种善因,就会有善的果报;起一念恶心,就是种恶因,就会有恶的果报。
所谓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一切重大的因果事件,不论是世间因果还是出世间因果,都发端于每个人的举心动念处。
我们看到黄河长江汹涌澎湃之流,但是黄河长江的发源处,也不过是涓涓细流而已。
因为沿途的积累,所以汹涌澎湃,成为翻江倒海的巨流。
人的举心动念,善恶都在萌芽状态,如果用心克服恶念,培养善念,我们的善业就会积累,就会壮大,就会成为世出世间善业的基础。
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善业,放纵恶业,使恶业在心田滋长,它也会成为毁掉自己、毁掉前程、毁掉此世来生的一切善法,成为三涂的恶因。
所以觉照我们的举心动念十分重要。
因果有同时因果,有异时因果。
从我们现在人生的彼此关系来说,往往是同时因果。
你有什么动作,别人马上就有相应的反应。
你做一个怪动作,马上就会引起别人的喜或怒。
那就是同时的因果。
从时间上来考察因果关系,此世他生,就是异时因果。
世间的人也知道因果,但往往只承认一世因果,不承认三世因果。
只承认一世因果,虽然有因果的观念,从根本来讲仍然是断灭见。
只有承认三世因果,有现在、有过去、有未来,生命贯通三世,一切业果行为贯通三世,这才是佛家因果的特色、佛家因果的要义、佛家因果的根本宗趣。
读完经营十二条心得体会总结
读完经营十二条心得体会总结细细品尝一本名著后,坚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须要谨慎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就是我带来的读完经营十二条心得体会总结,盼望能协助大家!读完经营十二条心得体会总结1读《经营十二条》犹如读慧律禅师语录,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虽不能全部理解稻盛和夫的意思,但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是有协助的,现仅对自己领悟到的写下来,以此鞭策自己,并请领导指正;一、《经营十二条》侧重于对人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挖掘团队潜力,树立光明正大、符合大义名分的崇高的事业目的,这应当是企业的愿景,其实质是让员工明白为什么工作或者为谁工作,工作的意义何在?不只局限于为了工作而工作;宇通班车上写道:造福社会,兴隆企业,富有员工;这不是宇通的愿景,但却表达了宇通公司的利益价值;表达了宇通员工工作的价值;每位员工都应当为实现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努力,当然企业的愿景目标是公司内部形成共识的,这个愿景目标是长远的,是终极目标;09年负责粉米品保工作的时候,有幸成为王树长总裁的部下,他就要求我们把年度的策略打算层层培训,层层分解,在团队内部充分共识,并要求我们把部门的月度工作打算写出来,让每个人都看到,都知道,一切行动聚焦目标;20 年接近年尾,反思年初制定的策略目标达成效果却不尽人意;我常鞭策自己,每周要做两件有意义的、能拿到桌面上共享的事情;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未能如期完成,责任在自己,对自己心理素养的掌控还不够,这使我相识到,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是对自己心态和特性的历练;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发觉走偏要立刻订正;二、《经营十二条》侧重于方法确实定和执行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胸中怀有剧烈的愿望,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定价即经营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方法,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坚信,大家都曾经有过用跑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马拉松,都曾经在某些条件下干出过成果,此时此刻没有看到成果,有自己缘由,可能还有团队、环境的因素;团队的组建有个磨合期,须要充分的沟通,共识;看法不统一或专制得不到志向的结果,融入一个团队,须要从生疏人到熟人再到自己人转变这个过程;团队建好了,犹如用棉纱拧成了一根绳,坚决的团队才是实施方法的根底读完经营十二条心得体会总结2学习之路,既是管理我的学习之路。
经营十二条读后感.pptx
09 年负责粉米品保工作的时候,有幸成为王树长总裁的部下,他就要求我们把年度的策 略计划层层培训,层层分解,在团队内部充分共识,并要求我们把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写出 来,让每个人都看到,都知道,一切行动聚焦目标;
2
2013 年接近年尾,反思年初制定的策略目标达成效果却不尽人意;我常鞭策自己,每周 要做两件有意义的、能拿到桌面上分享的事情;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未能如期完成,责任在 自己,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掌控还不够,这使我认识到,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是对自己心态和 个性的历练;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发现走偏要马上纠正;
二、《经营十二条》侧重于方法的确定和执行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定价即经
营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方法,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过用跑百米冲刺 的速度来跑马拉松,都曾经在某些条件下干出过成绩,现在没有看到成绩,有自己原因,可 能还有团队、环境的因素;
1
学海无涯 团队的组建有个磨合期,需要充分的沟通,共识;意见不统一或独裁得不到理想的结果, 融入一个团队,需要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到自己人转变这个过程;团队建好了,如同用棉纱拧 成了一根绳,坚定的团队才是实施方法的基础; 三、《经营十二条》侧重于员工心态管理; 意志、斗魂,临事有勇等都属于工作态度,管理者应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大家树立这 种 工作态度,让大家完全“释放”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同时要预防“跑偏”现象 的发 生; 俗话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心态或态度固然重要,但影响因素又 很多;初做品管员的时候师傅就教导我们,接班时要与关键岗位的技工聊一聊,了解一下他 们的心态,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师傅只是说员工的心态会影响产品质量; 直到有一次,从一开机就不停得出现面饼油炸起泡现象,该油炸工一直工作都很好,配 合也很好,只是感觉他今天有点不高兴;自己在想,我哪儿得罪他了吗;没有呀;找到他班 长后才知道,原来女朋友给他分手了;偶尔“跑偏”是正常现象,应给他改正的机会; “作为人,何谓正确”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如:从同事、家庭,工作的角度 来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估计是我没有理解,但我会依《员工十大行为准则》指导我的行为 ;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是我急需调整的,我会在新的20岗13位-1上0-,9找回自己;
禅的智慧——烦恼、得失
禅的智慧——烦恼、得失佛陀都有烦恼,何况我们凡人呢。
人生的烦恼,自然当一笑而过。
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人若想活得愉快,就得少烦恼;要少烦恼,心胸就得宽广一些,学会善待自己和容忍别人,这就叫宽舒人生。
本来,生活就应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
菩提——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
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
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
流过空中的鸟影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视角改变了,事情就完全变了样,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人有两只眼睛,就是要我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
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将幸福建立在五欲的幻化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了一件事困坐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所以,只有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才能有所悟。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心如明镜,物来则映,物去不留!如鸟过白云,鱼跃水面,空中无迹,水面无痕,不为消逝的事物所烦恼,才能持得安然自在。
生活就是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生活不可能永远是幸福,也不可能永远是痛苦。
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体会幸福的感觉,在痛苦的时候品味痛苦的滋味,并相信这都是生活中的真实感受,都应该坦然接受。
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人生最好过不苦不乐的中庸生活。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Removed_什么是禅禅是什么二5
慧律法师《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1-2 21:35:33繁體版好,禅定有三昧的正定。
简单讲,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就是修行。
所以,不一定要出家,你在家居士,你能够把你的情绪控制得很好,你就是修行,就进入禅。
换句话说:你只要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显现在你前面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任何一个我、人、众生、寿者,一切相,你要了悟当体即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什么是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哪一种东西是真的?哪一种东西是永恒的?没有,没有!所以,没有一件东西是真的,那么就是: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了。
因此,我们那个观念稍微改变一下,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叫做你的,没有!我的,我所拥有的,统统是如梦幻泡影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
那个“我的”,要稍微慢慢放下,要慢慢改变,没有一种东西是我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包括房地产、汽车,包括你的现金,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
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所拥有的。
你所拥有的,你试试看,拥抱不代表拥有。
来啊!譬如说,你跟你的女朋友拥抱一下,年轻人喜欢这样,这个口味,好!拥抱一下,那我问你了:你要抱多久?抱着吃饭?抱着上班?好!没关系!就那二个,连体婴就每天都抱在一起了。
连体婴,进进出出,最多怎么样?他会死的,有一天他会断气。
拥抱不代表拥有!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样你所过的日子,每天都是奇迹。
有大般若智慧的人,每天过的都是奇迹。
但是,有奇迹的人,不一定有实力;有实力的人,一定有奇迹,因为有实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奇迹。
对不对?所以,那个电视上说:“喔!圣母玛利亚,这个圣像眼睛流血了。
”天主教徒看了是一种神迹,当然我们也随喜功德;可是,佛的义理就更深一层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慧律禅师论得失慧律禅师论得失187.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
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244.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314.若了无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恒久,失去的终归复得,得失之心,顿然放下,即能自在。
497497..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
这种快乐是没有负担的有负担的。
515.以平等心以平等心以平等心,,过著没有欣厌取舍过著没有欣厌取舍,,没有祸福得失的生活没有祸福得失的生活。
118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1217.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341.在竞争的生活中,放下得失。
好坏成败终将过去,以平淡之心来生活。
1930. 真实的爱是诚实、勇敢、不给人压力、不计较得失。
2423. 我们以所得维生,而以所给予的充实生活意义。
2921. 有些人终身向幻影追逐,所得也只是幻影似的满足。
2978. 智者从他的敌人那儿所得到的益处,要比愚者从他的朋友那儿所得到的益处为多。
2386. 一个人从说谎所得到的全部收获是—当他说真话的时候,别人不相信。
203.得到你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会是一种灾难。
326.能够放得下烦恼的人能够放得下烦恼的人能够放得下烦恼的人,,就能得到真正就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的快乐的快乐。
342.你不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使天下太平,正如你不能移去全世界的石头和荆棘,使所有的路径平坦。
要走得平坦,就得穿一双鞋子,希望得到内心的和平,就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感觉。
443.如果你懂得关心你周遭的人事物,则也会得到同样的友善回报。
513.人类的解脱全赖个人对真理的自觉,并非顺从神的旨意,而得到解脱以为酬庸。
533.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解脱。
1114.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是当下你就能得到解脱,你会了解因缘果报,你会承认一切的因果,你不会去怨恨别人。
1162.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220.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
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
所谓的赢,他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了什么?失去什么?1306.将生命耽于安逸、放纵,只会得到愁苦与悲哀。
1596. 不肯佩服别人长处的人,生活是无趣的,因为他从未得到过欣赏的快乐。
1650. 社会上的学问,都是形相上的学问,是治标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脱。
1674. 妥协是分配糕饼的一种技巧,能使人人自以为得到最大份。
1819. 懂得因应事情发展结果的人,往往会得到更佳的结果。
1922. 因为我爱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1939. 如果存心时刻都想利益大众,则不但众人可得利益,即自己也可以得到利益。
2002. 「无所著」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2170. 平庸的人,会为了别人的一点批评就大动肝火,只有智者,懂得从批评他的人那里得到学习。
2501.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半在于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须先放弃某些东西。
2604. 假如,你不向别人期待任何东西,也不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那么任何人对你,都不会造成恐怖的现象。
但,如果你的幸福,在别人的掌握中,那么,你就必须不断地对别人怀著恐惧。
2689. 诱惑是一条不归路,表面上得到了好处,但「后门」一旦打开,你便要往陷阱中走去,哪怕只有一次。
2914. 你要超越你自己,才能真正得到知足与安祥1216.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284.人在福中不知福,失去福时方知迟。
1388. 无论你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心。
2337. 自我觉知的超脱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更为健全的处理方式。
2601. 感谢打击我的人,感谢非难我的人;他们给了我磨练的机会,让我活得更升华、更超越。
2914. 你要超越你自己,才能真正得到知足与安祥。
62.唯有面对现实唯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6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283.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佛法既现实又超越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既超越又现实。
292.人之所以平凡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327.面对现实,才能超越现实。
智慧有如一盏灯,它轻易的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
497.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
这种快乐是没有负担的有负担的。
737.娑婆世间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娑婆世间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娑婆世间生活的定义就是磨擦、、斗争斗争;;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极乐世界生活的定义就是解脱、、自在自在。
740.「道」是解脱啊,叫你吃素哪里是道呢?只是助缘啊,叫你持戒也是助缘,要般若实相的叫做「道」。
741.真正的道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内在里面得大自在解脱是内在里面得大自在解脱,,行住坐卧一尘不染行住坐卧一尘不染。
745.法是叫你从痛苦(中)解脱,不是执著这个文字、外相的东西。
791.执着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无知,不能成道,不能解脱。
798.要真正解脱的人要真正解脱的人要真正解脱的人,,一定要在彻底的心一定要在彻底的心性下手性下手性下手。
864.靠自净内心的力量证悟解脱,如同常人依靠自己的呼吸;靠外在的力量加持,如同重病人依靠氧气筒。
866.如果内心没有解脱如果内心没有解脱如果内心没有解脱,,再大的神通再大的神通,,也没有用也没有用。
886.圣人之所以可贵,乃在于他真正解脱的智慧。
915.把终点拿到起点来用,我们今天就能过着很解脱的日子了!916.逃避现实的困境,就是逃避菩提、远离菩提。
我们要如何才能完成菩提之道?必须面对困境,一切苦与乐,都能够观照、解脱。
922.放下,是不离自己的责任跟义务,完成心地的解脱。
938.禅是动态里面的解脱,不是静态里面的休息。
它很活跃的,有无量的妙用,在瞬息万变里面它悟到空性,而当下就可以运用六根、六尘、六识转为自性的东西,那个才是本来的面目。
940.禅是绝对自由,是生命的究竟解脱。
969.强摘的水果不甜,强求的姻缘不圆,万事若能随缘,离解脱的日子已经不远。
1006.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1032.我们要于责任与义务当中发现喜悦的解脱,不要逃避境界。
1034.持戒真正的目的是让你解脱,而不是要你在外相上打转。
1058.佛说:「修行须你们自己去行,因为如来只能教你们该走的路。
」佛陀是发现以及指点我们解脱之道的人,这道还是须要我们自己去践履的。
1068.佛教是最积极解脱的生命观,虽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当下也会归到空性。
1078.涅槃是人生最后的归趣,绝对最高的理想,且又是解脱安稳的境界,常住不变的实在,更是释尊所大彻大悟之究竟真理,为全体佛教的中心思想。
1079.解脱妙味不独饮,安乐妙果不独证。
1080.大彻大悟的圣者,在他们的眼里,生和死是同样的意义。
1097.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定讲「空」,有空的思想才有办法解脱,包括我们为人,包括日常的生活。
1111.佛法就是从自性流露出来运用于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的交汇点,不受束缚、不受烦恼、没有压迫、能够透视整个人生,而能够超越跟解脱,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法真正的精神。
1113.佛教不是只有讲临命终的事而已,也是讲你此刻当下要如何去解脱现在的苦恼。
1114.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是当下你就能得到解脱,你会了解因缘果报,你会承认一切的因果,你不会去怨恨别人。
1182.心中若拥有智慧、解脱,比外表穿西装的更好看。
1650. 社会上的学问,都是形相上的学问,是治标的,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脱。
1688.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言语以减少为直截,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2001.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2054.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圣者清心解脱自在,名之为悟。
悟道之人,逢苦不忧,甘心甘受都无冤诉。
一切境界,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智者一语,能令众生,破迷启悟,转凡成圣,即心即佛,即俗即真,方便即是究竟,语言文字即是圣者心要,惟愿有心人善用之。
2227. 要净化生命、灭除苦痛、进入圣道,以及觉悟而解脱苦海的唯一方法,就是正念。
2301. 佛教拥有最积极、解脱的生命观——对未来抱有希望,但所有的希望,当下皆汇入空性。
2345.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
2352.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239.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人应惧生,,不应惧死不应惧死。
无生即无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究竟解脱。
258.境来不拒境来不拒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境去不留,,一切随缘一切随缘,,能得自在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放下即得解脱。
291.但尽凡情但尽凡情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别无圣解。
放下便是解脱放下便是解脱。
脱离我执及一切妄想分别坚固执着脱离我执及一切妄想分别坚固执着,,便是涅盘便是涅盘。
330.一体皆有两面一体皆有两面一体皆有两面,,尝试著用他人的观点看问题尝试著用他人的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使你豁然解脱将会使你豁然解脱。
427.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教育。
493.人情变化无常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面对入世的事,,才能解脱自在才能解脱自在。
561.学圣学贤,无所谓过早过晚老少之别,但能一念觉悟,众生即佛。
727.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而一直不能觉悟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而一直不能觉悟人类因为生活在错觉而一直不能觉悟,,然后借着错觉去假设他的生命观然后借着错觉去假设他的生命观,,那更糟糕那更糟糕。
761.无相不是否认,而是透视觉悟的意思。
918.只要我们肯听经闻法、肯觉悟,开发我们内心的智慧,我们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
944.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真正的佛是什么呢?觉悟的心,一颗觉性,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举凡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968.学佛是让你认识人生的真理,而从我们的心里彻底的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能于一切境界中皆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