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母亲的象征性形象
论他妈的文本解读
论他妈的文本解读在鲁迅杂文中,《论“他妈的!”》可算得上是一篇奇文妙文。
奇在论题奇怪,专论一句骂人的俗语;妙在立论高妙,谐趣无穷,对这句粗话的流传地域、演变发展的沿革、内在的深层含义论证考辩得详博而又精微。
鲁迅还运用比较的方法,与日、俄、德国同类的骂法相比较,显示出中国“国骂”的别出心裁,自有深意。
本文亦庄亦谐,机智锋利,由此,剖开了高门巨族的精魂,在戏谑性的嘲讽议论中透露出作者睿智而深沉的思考,显示了鲁迅杂文特有的幽默、冷峭、精警、奇崛的语言风格。
首先,从流传的广泛和使用的频率,鲁迅断言“他妈的”乃是中国的“国骂”。
因为只要中国人足迹所至,就能听到这句骂人的粗话,其使用的遍数未必比客气的问候用语“您好呀”为少。
如果在骂人的恶语中进行评选,那么这句话必定夺魁;居“国骂”之位而并无愧色。
但“国骂”也有变化,有发展,在浙东的骂法只限制于骂“妈”,那原话大概是“你妈妈的”。
但当它流传开来以后,骂的对象就更为广泛而普遍了,“上溯祖宗,下递子孙”,不仅辱及女性,而且普及同性的男儿,最后甚至施之于牲口兽类。
残暴的性行为可以施之于同性、异性,长辈、幼辈,甚至异类的牛马牲口,这就是这句“国骂”的含义,难怪鲁迅要引用庄子的话,表示“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便是银河系里的亿万颗星星,从数字和分布上也比不上这句粗话流传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那么,从比较的角度看,外国的“国骂”又如何呢?鲁迅就哈姆生和高尔基的作品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写下等人的小说中没有这一类的骂法,仅从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中发现一例,即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你妈的”,而这句话在该书的日文、德文译本中都难以翻译:“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
”不仅费解,而且那含义也隐僻浑沦得莫名其妙,与亚拉借夫的原话大相迳庭。
比较的结果,说明仅只俄国有这类骂法,但没有中国似的精博,流传也不如中国广泛,所以还得承认它是中国的“国骂”。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鲁迅《祝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祝福》中的人物形象:1、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
对于祥林嫂而言.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廉价的同情。
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
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在外求学多年后回到故乡,最后决定离开,归程中遇见了母亲。
母亲在小说中的形象很突出,她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的形象和角色,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首先,母亲是一位教育者。
她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她尽自己所能地教育着孩子们,教育他们懂得忠诚、友善、善良等品质,让他们明辨是非,成为有良心的人。
其次,母亲是家庭中的支柱。
在小说中,母亲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但她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力,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她在家里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尽全力维护家庭的和睦、稳定。
最后,母亲象征着家乡的文化和精神。
母亲是乡土文化的代表,她承载着故乡的风土人情、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她以无私的爱心和坚韧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她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一个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形象和地位,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
因此,《故乡》中母亲形象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的形象和地位,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1)(1)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写作批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年月日内容摘要【内容摘要】鲁迅在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中,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女性的命运,因而在他的笔下才应运而生了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刘和珍君等经典人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法在那个时代塑造了许许多多警醒社会的经典角色,并为那黑暗而腐朽的病态社会以及麻木的国人开出了一剂良方。
这些人物中,他们有的试图尝试抗争和摆脱命运及社会的不公,有的则逆来顺受,但是即使是这样,却最终都没有摆脱悲惨的命运。
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体现了人的独立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其中包括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解放。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妇女解放I[content abstract]Lu xun was deeply concerned about and sympathized with the fate of women in his writing career, which gave rise to such classic characters as hua dama, shan si sister-in-law, xianglin sister-in-law, zi jun, liu and zhen jun. With his unique perspective and sharp style of writing, he shaped many classic roles of alerting society in that era, and offered a prescription for the dark and decadent sick society and numb people. Some of these characters try to fight against and get rid of the injustices of fate and society, and some of them take things as they come. While shaping these characters, it also embodies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independence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ll the time, including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women's liberation.Key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women's liberation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1)一、封建社会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2)(一)封建愚昧的守旧者 (2)(二)向生活妥协的“良民” (3)(三)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4)(四)自私冷漠的看客 (4)二、具有反抗意识的知识女性 (5)(一)觉醒的英勇抗争的反抗者 (6)(二)追求自由个性的反抗者 (6)三、鲁迅的妇女观 (7)(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反思 (8)(二)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8)四、结语 (9)参考文献 (11)致谢词 (12)II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引言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从此这个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的大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也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失去儿子的母亲_呐喊_彷徨_中的一组典型形象
失去儿子的母亲呐喊 彷徨中的一组典型形象!∀李峰峰∀∀在鲁迅小说集 呐喊 彷徨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多次出现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缘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问题,如同一个谜。
解开这个谜,对理解鲁迅小说,对理解鲁迅思想,甚至对理解鲁迅的人生历程,都有重要意义。
1∀∀在 呐喊 彷徨中,#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类人物形象反复出现,有: 药中华大妈的儿子华小栓病死,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被害;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夭折; 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 在酒楼上中#我∃的一个#小兄弟∃三岁时死掉,葬在乡下, #母亲∃让#我∃为他迁坟。
在另外两篇小说中,这一形象还以变形的方式出现,如 狂人日记中,#我∃(狂人)的#妹子∃五岁时死掉, #母亲哭个不住∃,这里#失去女儿的母亲∃其实是#失去儿子的母亲∃的一个变形; 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在外游学,家中#祖母∃#寂寞∃地生活,最后病死。
这里的#祖母∃,实际上也是#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对等形象。
总的看来,#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形象及其变形总共出现七次,而 呐喊 彷徨中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因此,这一形象的出现可谓频繁。
具体地看,#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人物类型在小说中起着重大作用。
在 药 明天中,#失去儿子∃是经纬全篇的主要线索,也蕴含着极大的寓意。
祝福中,祥林嫂失去儿子,是她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她的精神遭到沉重打击,处境一下子恶化起来,在生活中迅速沉没。
狂人日记中,#妹子∃被#吃掉∃,#母亲∃不住地哭,这个情节是狂人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狂人由此看到了#母亲∃的善良、无助、蒙昧和哀痛,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觉醒者的彻底的孤独,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凶残。
孤独者中,主人公与#祖母∃互相分离,并且在精神上完全隔绝,这一情况,对主人公性格、心理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加剧了主人公与现实的隔膜、对立,加剧了主人公的孤独和愤懑。
在酒楼上中, #失去儿子的母亲∃只是被顺便提及,并不起重大作用,但这一顽固出现的形象却正反映了作者头脑中某种抹不掉的影子。
谈《故乡》中的母亲
谈《故乡》中的母亲《故乡》是鲁迅依照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的一篇小说,其中的人物,除水生之外,差不多上有生活原型的。
母亲的原型,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母亲。
据一些回忆资料来看,鲁迅的母亲实在是一位不平常的中国妇女。
她尽管也是生长在禁锢重重的封建社会里,却不象一样旧式的家庭妇女那样懦弱和蒙昧。
她性格坚强,有毅力,思想也比较开明,常常关怀社会时事,有鲜亮的是非爱憎感情。
更可贵的是,她由于出身农村,对贫苦的农民,一贯是同情的。
据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同志回忆说:“母亲是从农村里来的,丝毫不沾有瞧不起农民等劳动者的思想适应,因此也给鲁迅专门大的阻碍。
”鲁迅自己也说过:“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间或和许多农民相靠近,逐步明白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专门多苦痛。
”他还说:“比较起来,我依旧关于农民,明白得多一点。
”的确,鲁迅那样了解农民,同情他们的苦难,那个地点面,母亲从小给他的教养和阻碍是不可忽视的。
鲁迅敬爱自己的母亲,对她坚决的性格,良好的品德,是专门了解的。
他后来还如此说过:“我的母亲假如年轻二三十年,也许要成为英雄呢。
”他的笔名中的鲁字,确实是从母亲的姓而来的;这也能够看出他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在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中,多次写到的第一人称“我”的母亲大差不多上以自己的母亲为模特儿;在《故乡》这篇小说里,更是依照真切的生活感受,塑造了母亲这一感人的形象。
《故乡》着重写了第一人称的“我”,与农民闰土之间的真挚友情,以及这友情的被“隔绝”;描写闰土从一个天真、爽朗、可爱的农家青年,通过20年困苦生活的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我”对闰土的遭遇和处境是寄以深切的同情的;对失去的友情感到万分惋惜和悲伤。
“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始终坚持在思想感情上与贫苦农民保持“一气”,而且“因为要一气”,便“辛劳辗转而生活”着,尽管历尽艰辛而始终不悔,同时深信会有更多的人走上这光明、至善的“路”。
在小说中,母亲便是作为与贫苦农民保持着深挚友情的,如此的一个“我”的思想性格照管和补充显现的。
谭恩美与鲁迅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比较——以《喜福会》和《祝福》为例
于家族 记忆 的方 式描述 了 四位性 格 、命运各 异的华人 母亲 , 们那 个大逆不道 的母 亲。事实却是 ,安梅的母亲 因被恶人诱
通过讲述这 四位母 亲移 民前的 中国往 事 ,作家表达 了 自己对 奸后 被迫改嫁 的。在 旧时的中 国家庭 ,孤儿寡母寄居 于人篱
受尽苦难 的中国妇女的关注 ,以及对她们所代 表的 中国与 中 下 ,已是人生 的大不 幸 了。而寡妇在 失节后 又改嫁他人 ,违
当时的 中国封建 文化和礼 法制度 分不开 。下文将 具体分 析 姻不幸 的层 面来反思 旧式礼法制 度的黑暗 ,从 而体现 了一种
安梅 的 中国往事 。因父亲早 逝 、母亲 改嫁 ,年幼 的安梅 与弟 对旧礼教的批判精神 。
弟被 留在 舅舅家 。小姐弟 俩没有得 到家 中长辈应 有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惜
达 了对 当时的整个社会 的整体 性的批判 。本文将结合实例 , 年夜里吞 服鸦 片而亡 。9岁的安梅亲眼 目睹 了母亲如何一再
在 比较 中辨析两部作 品在塑造母亲形象方 面的差异 ,以及造 隐忍 和退让 ,一 味地牺牲 自己 ,却 始终无法 在家庭 和婚姻 中
成 这 种 差 异 的 原 因 。
国传统 文化 的反 思与批判 。而鲁 迅先生 在小说 《祝福 》中通 背 “一女不事二 夫的常道 ” ” ,不仅 自己会落 下一 世的罪名 ,
过祥林嫂 的命运 揭示 了传 统 的封 建文化 对女性 的摧残 与迫 而且 ,她也会 累及所 有的家人 ,让他 们全部 沦人一个 羞辱不
害 ,从而表 达 出他对 众多被 压迫 的中国妇女 的关 心与 同情 。 堪 的境地 。如果 因个人 的失误 而导致家族 的利益 或名誉 受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最具典型的还是他笔下的母亲形象。
鲁迅笔下的母亲形象是善良的,是泼辣的,粗鲁的,也是令人同情的、愚昧无知的。
鲁迅通过这些母亲形象,既抒发自己那种复杂的情感,又借助这些母亲形象批判当时人们那种封建、传统、麻木的思想,人们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毒害,内心深处那种根深蒂固的奴役心理始终存在。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学的倡导者,迫切地希望大家能尽早的觉醒,并奋起反抗。
关键词:温柔,泼辣,封建,奴役,愚昧无知美国的埃里希.弗洛姆曾说:“要理解决定一个人性格发展的因素(暂且不论那些固有因素),必须从他对母亲的依附程度开始。
”①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为一个家庭的长子,对母亲那种复杂的情感,使得鲁迅的个性较为复杂一些。
他的这种复杂的性格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
鲁迅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母亲形象,如“我”的母亲,华大妈,单四嫂子,祥林嫂,七斤嫂等。
通过这些母亲形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鲁迅他对于母亲的认识,而且可以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封建社会下这些女性的特性。
一、温柔、善良、开明的母亲形象对于鲁迅作品中出现的母亲形象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戏》和《故乡》中的母亲。
在这里所出现的母亲形象并不是指鲁迅的母亲,而是作者用第一人称所写的“我”的母亲,只不过这些母亲身上或多或少有鲁母的特点。
鲁迅以自己母亲为原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温婉,善良的母亲。
鲁迅笔下的这一群母亲是开明的,她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像传统的女性那样,牢牢得记着等级观念。
比如在《故乡》中,闰土与母亲说“老爷回来……”,母亲则高兴的说:“阿,你怎么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这里的母亲呢,她就不太在乎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小时候闰土家是给“我”家做工的,但是母亲她却不在乎这些尊卑,不让长大后的闰土叫老爷,还让他叫迅哥儿。
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她并没有传统大家庭母亲的那种通病,不会去限制自己儿子的交友范围,并且赞同儿子与不同等级的人交往,无疑这里的母亲是一位“大方”的母亲。
慈母心似三春晖——鲁迅小说《故乡》主题人物细探
对于“人”与“文”的关系,中国自古的说法是“文如其人”。
如何认知人,则说是“知人论世”、“论世知人”。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下》)鲁迅说得更明白晓畅:“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我们现在来阅读、欣赏鲁迅的小说作品,想真正读懂,理解透彻,获得充沛的激情感染和深切的精神熏陶,就应该遵照鲁迅所教示的那样来做。
关于鲁迅的生平事迹,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方面的资料容易找到,人们也比较熟悉;这里,为了讲述的简便直捷,我们先来介绍鲁迅《自题小像》这首七言绝句: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诗末附记:“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
”鲁迅在学生时代,日本留学之时,写了这首诗;到晚年记起这诗,特意制成条幅,挂在上海居室的墙壁上;可见他对此诗极为重视,把这首诗的结句作为一生的矢志。
在这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时代的鲁迅就深切地思考并明确地认定了关于自己人生道路的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我是生活在怎样的国度?——祖国处于风雨飘摇,危急存亡之秋。
二、我应该做一个怎样有为的人?——我要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挽救祖国的危亡。
真的,鲁迅是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的。
在日本,他先是就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原来的打算是学医“卒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后来由于受到一些事象的刺激,认识上有所改变,“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
(《呐喊·自序》)于是,鲁迅中止了医学学业,邀约了几位朋友,致力于文学翻译和创作。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在民族存亡危急关头的青年鲁迅,他心中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是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宁愿中止学业而投身于文学工作的。
朝花夕拾中母亲的人物特点
朝花夕拾中母亲的人物特点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母亲真是个传奇人物,简直就是个活宝,呵呵。
她那种平易近人又充满智慧的性格,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大家都知道,母亲爱孩子,这种爱可不是一般的爱,简直是深沉得像海洋,宽广得让人窒息。
她总是默默地为家里付出,哪怕生活再苦,也不见她皱一下眉头。
她的手艺特别好,做的饭菜那叫一个香!每次家里来客人,母亲总是忙前忙后,笑容满面。
说实话,那种亲切感真是让人感到温暖。
母亲的教育方式也很有意思,像一位老道的棋手,总能让人琢磨不透。
她对鲁迅的管教,既有严厉的一面,又有温柔的一面。
她常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来教导鲁迅,像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种道理,她用心良苦。
每次鲁迅做错了事,母亲总是先叹口气,然后用那种不带怒意的语气说:“儿啊,做事要讲究方法。
”听着听着,鲁迅心里就有种不安的感觉,像是被戳到了心窝子。
那种教育方式,真的是潜移默化,让人不得不佩服。
提到母亲的幽默感,那可是无人能敌。
她总有办法把生活中的小烦恼化解成笑话,让家里的气氛轻松无比。
记得有一次,鲁迅摔倒了,疼得直咧嘴。
母亲走过来,先是故作严肃,问他是不是摔到了脑袋,接着又笑着说:“小心点,别把脑袋摔成西瓜!”这话一出,整个家都笑了,连鲁迅也忍不住笑,心里那点疼痛也就轻了不少。
这样的幽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母亲的魅力就在于此。
母亲身上还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那种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勇气,真是让人钦佩。
家里有时候生活得拮据,她从来不怨天尤人,总是乐观面对。
她总是说:“再难也得把日子过下去。
”这样的一句话,听上去简单,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
生活再苦,她依然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给家里带来希望。
母亲的这种精神,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鲁迅的成长之路。
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那可是毋庸置疑。
她总是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像个小管家一样,忙得不可开交。
每次节日来临,家里总是热闹非凡,母亲那双巧手把一切都准备得漂漂亮亮。
亲戚朋友们都对她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称她为“贤妻良母”。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鲁迅研究姓名:杨晓勇学院:文学院班级:B11汉语言文学三班学号:114102043039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
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封建悲剧反抗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
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
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毕业论文
【标题】论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形象【作者】康晶【关键词】劣根性狭隘性传统性叛逆性悲剧命运【指导老师】魏洪丘【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的经典地位是确定无疑的。
何谓经典?——它垂范后世,但却为数有限;它并非流行,却比流行更为久远。
目前,国内关于研究鲁迅的热度未减,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如鲁迅思想价值、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等问题。
看了鲁迅的作品,我认为他的小说总是能真实地展现一个未经彻底革命、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封建、半封建的中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人物研究上,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如文中的阿Q、孔乙己等人的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已被挖掘,但文中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被人忽视,如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她们很少被人关注,所以她们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也往往被人忽略。
而文中的那些农村妇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她们很可怜,值得同情,但她们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愚昧无知又让人生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我认为她们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而且,弄清楚这些人物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去挖掘文中深刻的主题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如《美学悲剧:历史考察与当代阐释》、《鲁迅研究》、《论柳妈-兼析一种简单化的批评》等书籍、期刊,了解了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的个性与共性,她们的悲剧命运以及鲁迅先生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本文拟从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进行研究。
鲁迅的《祝福》、《离婚》等一系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
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以杨二嫂、七斤嫂、卫老婆子、“一群老女人”为代表的具有劣根性的妇女形象。
《故乡》中“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国民劣根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的文化启示
论鲁迅小说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对当代女性的文化启示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理论性代表作《第二性》出发,反观鲁迅小说中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女性——子君、祥林嫂和爱姑,深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思想层面中去,分别来分析家庭主妇、寡妇和离婚女性的心理与处境,以期对当下女性的文化处境有所启示。
【关键字】鲁迅;波伏娃;《第二性》;子君;祥林嫂;爱姑在当代学术界,有关鲁迅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已经形成了多视角规模化的研究体系。
起初,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作家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并以此来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与麻木的民众。
新时期以来,已有学者开始离开作者创作的本体意义,转而关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人物解读,或分析男权中心主义下这些女性的悲剧原因,或赋予这些女性以妇女解放的积极意义,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
解读此类人物的目的应该是多样化的,特别是在当代这个可以说已经逐渐步入男女自由平等的时代,女性人物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应该给当代女性一些有益的启发与警示。
本文就将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第二性》的有关客观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剖析鲁迅小说作品中的三位经典女性形象,试图解读她们传达出来的、不为人知的一面,进而发掘出学术界不曾明确探讨的女性视角。
一鲁迅在《伤逝》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子君,一向被认为是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女性的代表,她与涓生都有着男女平等、爱情自由等新思想,为了争取个人幸福,他们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全被他们置于脑后。
然而,子君身上是否真的存在女性的进步?我们需要分析她的反抗动力及其结果。
小说中谈到子君来到涓生的住处,屋里充满了“我的语声”——涓生的语声,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子君此时俨然是站在一个倾听者的位置上扮演着一个崇拜者,而且在涓生看来,子君是没有脱尽旧思想束缚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祥林嫂:一个绝望母亲的悲剧形象
意思 , 寸寸都 活着 ” 。而对 于失 去 贺 老六 的祥 林
嫂来说 , 儿 子更是所有 的未来 , 一切 的支柱 。
备 课 参 考
祥『 f i 木 嫂: 一个 绝 望 母 亲 的悲 剧 形 象
汪 晶 晶
鲁 迅 的小说 言 简 义 丰 , 往 往 给 人 留下 深 深 是 推动 祥林 嫂 走 向死 亡 的外 在 原 因 。那 么 , 导 致 祥林嫂 之 死 的 内在 原 因又是 什么 呢 ?
的 回味和思 考 。他 的很 多 小说都 表 现 了妇 女 的 坎 坷人 生 与悲 惨 遭 遇 , 如 单 四嫂 子 、 祥林嫂 、 爱 姑、 子 君等人 物 。这其 中 , 祥林嫂 的命 运最 为 悲 惨: 在 经历 了精 神与 肉体 的双重 折磨 后 , 她 死 在 了 旧历 新年 前夕 的雪夜 。许 多人 都 在探讨 祥 林
嫂 的死 因。概括 起 来 无 非 三 种 主要 观点 : 一 是
祥林 嫂 , 她仅 仅 是 一 个 生 活 在 社 会 最 底 层 的普通 女人 , 她 不 缺 乏 生 活 下 去 的 勇气 。在 第
一
任丈夫 死 后 , 她 来 到 鲁 镇 做 工 。她 也 不 缺 乏
死 的勇气 , 在 婆婆 逼迫 她嫁 给 贺老六 的婚 礼上 ,
上, 一路 上 扫 着 路 上 的 浮 土 ” 。三 次 对 长 衫 的
描 写写 出 了说 书人 生 活 的变 化 , 日子 越过 越穷 , 但他 一生 不变 的穿 长衫 不是 为 了凸显 自己是 知
识分 子 , 而是 当时 说书人 的一贯 穿着 , 是某 种 职 业对 人 的衣着 的要 求 , 不 同于 孔 乙 己显示 自身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 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
一部“红楼”, 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 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
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为女性张目, 为女性呐喊。
《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
关键词:鲁迅;形象;小说;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 女性同男性一同出现并创造着这个世界, 但是有史以来, 女性所受到的待遇, 一直是不公平的。
在人类生活的辞典里, 恐怕再没有比“女人”更难以解释、评说的了。
长时间以来, 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价值, 像植物中的葛藤, 没有自己的枝干, 靠攀缘其他植物而生活——————女性需要依附;像天空中的流云, 没有自己的根基, 风可以随便把它吹走————女性缺乏自身的价值。
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到西欧中世纪“女人是男人身上一根筋骨所做”, 历史的传统偏见在男女之间掘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史以来, 中国妇女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 鲁迅先生为此而深深地悲哀、忧愤。
他说, 中国人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值, 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世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并非鲁迅先生“偏爱”女性, 只是因为女性有着太多的苦难和忧伤, 因此, 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创作倾向。
鲁迅先生以其理性批判的精神, 审视着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 关注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历史命运, 并从此出发思考着有关社会、历史的诸多问题。
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 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
作为“母亲”的阿长 ——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探究阿长形象的价值
作为“母亲”的阿长——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探究阿长形象的价值黄海涌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鲁迅的硬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崇拜他的深邃,钦佩他的坚韧,也为他的冷峻风格吸引。
名声不过是误解的总和,很少有人发现,在这个男人坚硬外壳的下面,也怀着一颗柔软的心。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几个片段,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柔软的情愫。
很多老师或从选材的详略入手,或从“抑”“扬”的对比介入,挖掘阿长形象的审美价值,理解作者鲁迅对小人物的同情、悲悯和怀念之情。
在这里,笔者想摸索一条新路,意图紧扣文本,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为武器,剖析阿长和“我”的关系,揭示阿长对幼年鲁迅健康成长的有益影响。
阿长身份卑微,出身贫寒,文化不足,长相差睡相差,但是,这个底层保姆陪伴“我”成长,与“我”维系着一种别人不可替代的持久而亲密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血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大人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互动、平等、关爱的相处模式,对幼儿成长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义。
因此,阿长不仅是“我”的保姆,在情感教育的层面,她还占据着“母亲”的位置。
下面我们将分析文本所呈现的阿长与“我”相处模式,理解人物关系,重估阿长形象的价值。
1 亲密的陪伴生物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印随”,意思是小动物只把出生时第一眼看到的东西视为爸爸妈妈,幼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与否有着同样的关切。
亲子关系的有效建立,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如果父母对于幼儿缺乏足够的陪伴,就容易造成幼儿情感的缺失,使家庭关系趋于紧张,父母对于儿童的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迅在 塑造 这 个 “ 亲 ” 象 的 时 候 倾 注 了 自 己的 母 形
感情 , 以 , 所 这个 “ 亲 ” 是 一个 实 体 , 透 过 文 母 就 是 本能感 知 到 的具象 。这些 具有 现 实意 义 的母 亲 形 象 与有象 征 意义 的母 亲 形 象 的差 异 , 映 出鲁 迅 反
明显 地 具 有 了 象 征 的 意 义 。 而 另 一 些 作 品 , 如 《 戏 》 《 乡 》 其 主 旨并 不 在 于 暗 示 和 象 征 , 社 和 故 , 作 品 中 的 “ ”的母 亲 就 几 乎 没 有 象 征 的 意 义 。 我
从 这个 层面 上来 看 , 母 亲 的形 象 做 一 个 简 单 的 将 二 分 , 有操 作 的可能 性 和可行 性 的 。 是 母爱 是 博大 的 , 迅 对 母 爱 的认 识 也 是 极 为 鲁
的母 亲形象 。这 个 “ 亲 ” 有 原 型 和模 板 的 , 母 是 鲁
[ 稿 日期 ] 20 收 0 9—1 0 2— 3
[ 作者 简介] 和谈 (9 8一) 男 , 17 , 山东泰安人 , 新疆 大学人文学 院讲师 。研究 方向 : 中国文 学 、 西域文学 ; 汪娟 (9 4一) 女 , 17 , 新疆 乌鲁木齐人 , 新疆大学学报编辑部 编辑 。研 究方 向: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示 着华 夏 民族 , 其 中的 华 大 妈 和 夏 四奶 奶 也 就 而
一
、
鲁迅小说 中母 亲形象 的象征
钱 加 清在 《 迅 小 说 文 本 的母 亲 意 象 解 说》 鲁
中说 , 鲁 迅 小 说 文 本 的母 亲 具 有 广 义 上 的 象 征 “ 意 味” 。他 分析 说 , 迅 是 吸收 了厨 川 白村 和 弗 鲁
洛伊 德 的创 造观 , 为 : 生命 力 受 了压 抑 而 生 的 认 “ 苦 闷懊恼 乃是 文 艺 的根 底 , 而其 表 现 法 乃 是 广 义
的象 征 主义 ” 。 因此 , 迅 “ 说 文本 的母 亲 意 鲁 小
象具 有显 著 的 象 征 和 文 化 符 号 特 征 ” 。女 娲 形 象 象 征 着 中华 民族 的母 体 , 大 妈 、 四奶 奶 、 华 夏 单
中有 母性 ” 。他 始 终 把 “ 性 ”中富有 自我 牺 牲 母
精神的爱看作是一种伟大的爱。在他 的自传体小
说 中 , 是会 出现 心 地 善 良 、 颜悦 色 、 心温 和 总 和 细
圣 的 , 这种 爱 却被 放置 在 晦暗 、 凉 、 但 悲 阴冷 、 蒙昧
的封 建 社会 环境 之 下 , 亲失 去儿 子 的悲 痛 就 更 母
第 2 卷 第 2期 6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Vo . 6 . . 1 2 No 2
2 01 0年 6月
J OU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L OF XI JANG ED NI UCA N 曼 ! T !r 垦 r
J n. O1 u . 2 0
论 鲁 迅 小 说 中母 亲 的 象 征 性 形 象
四嫂子 、 林嫂 等 失 去 儿 子 的母 亲 形 象 也都 是 中 祥 华 民族 承受 苦难 与 不幸 的象 征 隐喻 体 。这些 象征
隐 喻体 , 从原 型 和母 题 的理 论视 角进 行解 读 , 可以 发 现圣母 的原 型和 圣爱 与受 难 的母 题 。母 爱 是神
深刻 的 , 在 《 已集 ・ 杂感 》中说 : 女 人 天性 他 而 小 “
和 谈 ,汪 娟
( 新疆大学 人 文学院;学报编辑部 ,新疆 乌鲁木 齐 摘 8 04 ) 30 6
要: 综观 鲁迅 的小说 , 可以发现母 亲形 象是 时时出现 、 看似不重要 而实则不可缺 少的, 些母 亲形 象 这
往 往是众生相的聚合体 , 是具有社会典 型意义的范本 , 因而或 多或 少地会 带有 某种 象征性 意味 通过 对这 些 有象征 意义的母亲形 象的分析 , 以看 出鲁迅对 于旧社会 妇女命运和境遇 的关注。鲁迅之所 以塑造这 些母 亲 可 形 象, 方面是 因为母 慈子孝情结 的驱 动 ; 一 另一方 面则是 由于小说创作 的内在 需要 。
6 7
第 2 卷 第 2期 6
新 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6月 00
具 有 深广 的 意义 。
( ) 大妈和 夏 四奶奶 一 华
矛盾 的创 作 心理 。文 章将 针对 有象 征 意义 的母 亲
形象进 行 分类 与 论 述 , 图揭 示 鲁 迅 内心 的矛 盾 试 给他创 作 母 亲形象 带来 的影 响 。
鲁 迅先 生在 《 出关 ) “ ” 一 文 中 曾经 说 ( 的 关 》
过, 他写 小说 往 往 是 “ 取 种 种 人 , 成 一个 ” 杂 合 。 小说 中的人 物形 象 往 往 是 众 生 相 的 聚合 体 , 具 是 有社 会典 型 意义 的范 本 , 因而 或 多 或 少 地 会 带 有 某种 象征 性 意 味 。但 是 , 些 形 象 的 塑 造具 有 明 有 显 的象征 性 , 药 》 的华 家 和夏 家 就 明 显 地 暗 如《 中
关 键 词 :鲁迅 ;小说 ;母 亲 ;象征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7 2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3 8 ( 00 0 0 6 o 0 8 5 8 2 1 ) 2— 0 7一 4
综 观鲁 迅 的小 说 , 以 发 现母 亲 形 象 是 时 时 可 出现 、 看似 不重 要而 实则 不 可缺少 的 , 而这 些母 亲 的形象 各个 不 同 , 时甚 至 充 满 了矛 盾 。小 说 中 有 塑造 了 一 系列母 亲 形象 , 如狂 人 母 亲 、 林 嫂 、 祥 单 四嫂 子 、 四奶奶 、 大妈 、 娲等 , 些母 亲形 象 夏 华 女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