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从古至今,本病的中医研究有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等。
徐远教授认为“当今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脾常虚,肝常旺”,脾虚导致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如脾气虚宜补、气陷宜升;脾虚兼夹湿浊以健脾为本、同时兼顾化湿、如芳香除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对肝旺脾虚者调肝健脾案例也将简介,以飨同道。
关键词:消渴,临证经验,脾虚,肝旺,辨证论治,徐远徐远,女,教授、主任医师、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数十年,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主张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徐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健脾又要重视祛湿浊、肝脾同调。
笔者有幸跟随徐教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下面介绍徐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论治消渴以脾为要糖尿病是饮食密切相关代谢性疾病。
古人认为脾脏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只有饮食运化输布正常人体才能健康。
反之《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内热致消的病理机制。
对于消渴一证,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消渴的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因疲倦乏力、纳差、精气神不足、腹胀、腹泻等脾虚表现而就诊。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
糖尿病从脾论治成功经验处方脾失健运,精气不升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血糖乃饮食所化精微,由于脾失健运,血中之糖不能输布于脏腑,营养四肢,使血糖蓄积而增高,蓄积过多的血糖随小便漏泄而排出体外,致使尿有甜味,尿糖阳性。
消渴一病其主因应责之于脾虚失运,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堆积体内,变生诸病。
治疗当以健脾升清降浊为主,使食入之水谷精微能得到正常的利用,壅积在体内的湿浊能及时清除。
作者拟方升清降浊运脾汤。
2型糖尿病都有一脾胃受损、运化失司、痰湿阻滞的病理过程,此时无明显的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而是以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身体肥胖等脾气虚弱、痰湿阻滞症状为主。
患者的空腹血糖可能正常,而是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胰岛素水平不低,有些还增高,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辨证当属脾气虚弱、痰湿阻滞。
治疗应益气健脾化痰,旨在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痰湿。
施今墨先生在治疗消渴病时亦谈到:“除滋阴清热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的一环。
”《景岳全书》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病也。
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邪,未必能人,今即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
”处方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黄芪30g,玄参30g,生地黄30g,葛根15g,苍术15g,丹参30g,地骨皮30g,山药10g。
【随症加减】如烦渴、便干、脉数者加石膏、黄连、麦冬;尿量多、手足心热者加山茱萸、茯苓、泽泻;血糖持续不降加天花粉30g,地骨皮加至100g。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早、晚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生津,滋阴润燥。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68例,显效43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
王某,男,36岁,干部。
患者自觉困乏无力,多汗1年余,加重3天。
1年前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周身困乏无力、多汗、活动后较甚,易烦躁。
无厌油腻,服了一些降糖西药后效果不佳。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视物昏花、大便秘结及消瘦等。
对于糖尿病,中医论述上非常多,大多数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形成的。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多是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进行,虽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从临床疗效上看,却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亦有学者认为,糖尿病不仅与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有关,还与脾密切相关。
为了讨论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中医治脾治疗,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糖尿病主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消瘦等,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均与脾有联系。
若脾气虚,就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达到肺部,从而引起口渴,造成患者多饮水。
脾、胃直接密切联系,通常为脾升胃降,如脾气较虚,引起脾气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生火、及消谷善饥。
因此可以证明脾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祖国医学表明: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中医认为:日常饮食的消化与吸收,主要是脾的作用。
若糖尿病患者脾无法正常运行,血液中的糖分就无法输送到四肢及脏腑中,一旦糖分积蓄过多,就会导致糖分从尿液排除体外,因此出现尿量多而甜的现象。
中医认为:脾主身之肌肉。
也说明脾与人体肌肉的发育有关,若脾气旺盛,其肌肉就会健壮,若脾气虚,就会引起肌肉缺乏营养支持,发育较差,最终出现消瘦的现象。
2糖尿病兼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不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大便干结、口淡乏味及视物昏花等症状。
而这些症状均与脾存在关系。
脾决定着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若脾气虚,肌肉则因缺失营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四肢乏力的现象。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主精。
可见脾气虚就会导致脏腑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运行至眼部,因缺失濡润,导致视物昏花的出现。
另外,脾虚导致胃无法正常运行水分,使肠道水分减少,从而出现大便秘结现象。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从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看
中医认为脾气虚弱,运化功能障碍,散精功能失职,使津液不能上输,机体乏津,化燥生热,故需饮水自救,因此糖尿病患者经常可见口干、口渴、多饮等症状。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有这样的描述:“脾气不足,则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饮。
”脾虚功能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充养四肢百骸,所以乏力、消瘦;另外脾虚日久,精微不布,心肺肝肾长期失养,最终可以出现五脏皆虚的病理转归。
所以在临床上,益气健脾是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治法之一。
我有这样一位患者,男, 47岁,空腹血糖20mmol/L,医院要求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患者拒绝接受。
于是来寻求中医治疗,找我看诊时,患者乏力,口干口渴,喝水量大。
大小便比较正常。
舌质软,舌苔白厚,脉虚数粘滞。
诊断为脾胃虚弱证,治法以补气健脾为主。
方用人参、黄芪、白术补脾益气;神曲消食和胃;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青皮、陈皮理气;再配伍当归补血活血;黄柏清热燥湿;升麻、葛根升阳止泻;炙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一段时间之后,患者空腹血糖5.6mmol/L。
乏力减轻,口干口渴减轻。
舌红,苔变薄一些。
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一段时间,患者血糖稳定,各种症状基本消除。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时刻注意减轻脾胃的负担,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会吃,选择对脾胃有益处的食物。
另外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脑并发症,建议糖尿病人每天都要坚持运动,但是要量力而行,更要持之以恒。
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
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来治疗糖尿病,并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脾胃功能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气血生成的基础。
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而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脾胃功能紊乱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因此,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二、调养饮食习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措施之一就是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患者要注意慢食少餐,避免大量进食。
此外,中医强调饮食应该清淡,以减少肠胃负担。
适当摄入一些有益于调节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山药、黄豆、薏苡仁等。
这些食物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三、采用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被广泛应用。
许多中草药具有调节脾胃功能、降低血糖的作用,常用的有苦瓜、黄芪、山药等。
例如,苦瓜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调理脾胃功能,降低血糖水平。
黄芪则具有益气健脾、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
研究表明,经过针灸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且脾胃功能得到改善。
为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结合推拿和艾灸等辅助疗法,以加强调节疗效。
五、运动调理除了饮食和草药治疗以外,运动也是调节脾胃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促进体内能量的代谢。
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脾胃功能。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
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
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
”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
胃属燥,脾属湿。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
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
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
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
看中医如何从脾调治糖尿病,降糖消饥的效果?《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
脾又为“诸阴之首”,得水谷之精微而化生阴液,以灌溉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是人体后天阴液产生之源泉。
脾阴充足,有足够的营养来濡养脏腑,则能滋润肺金,充养心血,涵养肝木,滋补肾水,其他诸脏则皆能受益,从而保持精血不竭,元气不绝。
消渴病发病的实质乃阴虚燥热,而阴虚燥热的产生,多与脾阴不足有关。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其病不单仅在肾,而且也在脾。
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指出:“消渴(糖尿病)其症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膊病而累及脾也。
”故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但要滋肾,而且要实脾,特别是在中后期,脾肾之阳虚衰,在脾土虚衰的情况下,健脾可强于养肾,此乃“以后天养先天”,故多能取得明显效果。
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这一特点,脾阴本自不足,且无时不耗,如饮食不节,过食辛辣之膏粱厚昧,助热生火,耗伤津液,使燥热偏盛,火热内生,更加损伤脾阴。
《素问·奇病论》所云:“此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这就是由于脾阴虚,胃阳亢,使中土失运,升降气机失调,所造成的中消病的病理变化。
外感之邪,人里化热,不仅使胃腑热盛,而且可使脾阴被灼。
《医学求是》指出:“阳盛者,必人阳明之腑,胃腑燥热,阳亢已极,脾阴渐亡。
”七情内伤,忧思过度,阴血暗耗,皆可导致脾阴耗散。
反之,五脏的阴液亏损亦可导致脾阴不足,如肾阴不足,不能上滋脾阴,则脾阴亦虚,心血不足,肝血亏虚均可使营血不足,脾气失荣,脾失所运,致脾阴同虚,肺阴不足,金虚及土,脾阴亦常耗伤。
这种由于脾阴不足致使五脏阴精不足,五脏真阴不足,又会反过来导致脾阴进一步虚衰的恶性循环,只能使机体真阴更加虚衰,虚火内生,酿成阴虚内热,使津液枯涸,则消渴之证成矣。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2.1 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摘要】糖尿病是现代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笔者临床总结:分为一、脾气虚弱、运化不及。
二、脾胃积热,伤津耗气。
三、脾阳不足,痰湿阻滞。
四、肝脾郁结,疏运失司,来灵活辩证施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据资料报告,截止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现代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
《黄帝内经》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长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不能完全运化吸收,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更进一步阻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日久最终导致“消渴”。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密切关联,临床所见肥胖型糖尿病实际属于脾瘅范畴。
笔者多年体会,糖尿病从脾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改善症状中长期控糖效果更加突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则是描述了肥胖—脾瘅—心脑血管病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代谢综合征的演变极为相似,消渴病的发生,不单是某一脏腑的病变,多涉及到心、脾、肝、肾等多个脏腑,但这里主要讨论脾的功能损伤、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病理和治疗。
1 脾气虚弱,运化不及《素问·本脏》曰:“脾脆,善病消瘅。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身重善饥。
”这里的“脾病”“脾脆”即指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口干渴,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脘痞满闷,便糖、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红参1g,黄芪30g,白术20g,云苓20g,扁豆20g,炒薏仁20g,陈皮12g,砂仁15g,葛花30g。
2 脾胃积热,伤津耗气《侣山堂类辩·消渴论》曰:“病阳明之燥热而消渴者,白虎汤主之。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
糖尿病从脾阴虚辨治体会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主要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其中脾阴虚病人较为常见。
本文将从脾阴虚辨治糖尿病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经验和思路,希望能对糖尿病患者和中医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脾阴虚的特点。
在中医理论中,脾阴虚指的是脾脏失去阴液,导致气阴两虚、消化不良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口干、口渴、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会使得体内水分大量丢失,导致血液浓缩,从而刺激口渴、饮水过多等症状的出现。
此时,我们应该着重从调理脾阴入手,帮助身体恢复阴液,补充水分,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中医治疗糖尿病,通常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方法,药物方案因人而异。
对于脾阴虚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药方在于“八珍汤”,不同调理方法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例如,对于病情稍重的患者,可以在药物中添加黄连、梔子、猪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帮助消肿降火,改善口眼干燥等症状,对于消化虚弱型的患者,可以添加白术、陈皮等健脾开胃的中药,帮助患者增加食欲,减轻消化不良,促进消化吸收。
治疗病症虽然重要,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也强调平衡身心,减轻压力。
脾为后天之本,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消化吸收,还包含了肉体与精神养分的转化、贮存和运输等重要功能,因此脾虚不仅可以影响到身体里面的各种吸收和排泄功能,还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精神压抑等。
因此,医生综合患者的身心状态,平衡治疗方案,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心理的舒缓和安慰,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除了中药治疗外,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缓解症状、调整患者身体平衡的作用。
特别是在治疗脾虚的过程中,按摩可以激活人体的经络气血,促进人体血液和气的循环,增加身体能量并增强康复能力。
总之,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治本不治标的理念,通过调理脾阴、平衡身心,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从脾胃入手辩证论治2型糖尿病体会
从脾 胃入 手辩证 论治 2型 糖尿病体 会
王 建 军
( 新疆 五家渠农六师医 院中 医科 , 新疆
【 摘
五家渠 ,3 30 8 10 )
要】 观察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案基础上从脾 胃人 手辩证 论治 2 型糖尿病 8 例的临床疗效 , 0 以探索治疗 2型糖 尿病更为有效
的治法及方药。以食滞 胃脘 , 肝郁气滞 , 湿邪困脾 , 胃虚弱为病机 , 脾 分别施 以消食化滞 , 疏肝解郁 , 理气宽 中, 健脾除湿 , 开结除痞 , 益气健
香砂六君汤加减 木香 6 , 6 , g 砂仁 g白术 1g党参 1g苍术 1g 0, 0, 0,
茯苓lg 甘草 lg O, o 扁豆 1g半夏 1 g气虚甚 加黄 芪 1g , 0, 0, 5 ,山药 1g 0。
3 疗 效 观 察
疗效标准 显效 血糖降至正常, 临床 症状 消失
厚 , 滑。证属食滞 胃脘 , 脉 治宜消食化滞 。 保 和丸 加减 : 菔 子 1g 陈皮 1g 半 夏 1g 茯 苓 莱 2, 0, 0, lg甘草 lg连翘 1g 内金 1g 焦三仙 3 g木香 6。有 O, o, 5, 0, 0, g
糖尿病胃肠病变者 3 例。胃肠症状主要为腹胀与便秘,= 6 [ 腹部不 适, 间断晋 、 呕吐、 返酸、 嗳气, 所有患者经临床生化 、 B超及 胃 镜检查 已除外 胃肠等消化道疾病 。
2 辨 证 论 治
2 脾胃虚弱 患者 羹 卑 4 胃虚弱, 每因天气变化, £ 饮 冷或 劳累而发。 脘腹胀满, 食后胀甚 , 不思饮食, 口干不欲饮, 便溏, 少气
8 0例均为住院病人 , 经按照 中华 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 准经血糖检查确诊为 2型糖尿 病 。1有糖尿病症状( : 、 如 多尿 、 多食 、 不明原 因的消瘦) 卜 加 随机血糖 ≥1. r o 12 0 gd。 随机血糖指一 天中任何 11 t l ・0 m /l ( o / e 时候 的血糖 。2空腹血糖≥7 0 2 m l空腹血 )、 mm 16 d 。 糖指禁食 至少 8 J /日后的血睹。 、5 、 37 克糖 O r 痦耐量i验 G 式 小日 血 ≥ 寸糖 1. m l(O m / ) 1 o l O g 1 1m /2 d 其中男性 3 9例, 女性 4 例 , 1 年龄最小 4 1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作者:朱文环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2-01【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也强调重视调理脾胃,通过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改善内分泌紊乱,促进糖代谢修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的失调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本质因素,因此糖尿病贵在健脾和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消渴中医病因病机综述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药在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认为,古代的病名“消渴”包括当今的糖尿病。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是世界医学史上对糖尿病最早的记载,消渴是“因恣食肥甘,或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等,郁热内蕴,气化失常,津液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下泄,阴虚燥热。
以口渴多饮,多食而瘦,尿多而甜为主要表现的脾系疾病。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书籍发现糖尿病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提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则重视健脾和胃,现将一些阐述整理如下:1 从脾胃论治的历史沿革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从“脾实”论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
1592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 2023,Vol.16,No.8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4342,82274460,82004272);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百干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艾思南(博士研究生)㊁陶嘉茵(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王耀献㊁刘玉宁㊁刘晴晴㊁魏宇㊁刘娜㊁王珍)作者简介:艾思南(1995-),2021级在读博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肾脏疾病㊂E⁃mail:aisinan223@通信作者:王珍(1985-),博士,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疾病㊂E⁃mail:zhenwangdzm@从 脾实”论治早中期糖尿病肾病艾思南 王耀献 刘玉宁 陶嘉茵 刘晴晴 魏宇 刘娜 王珍【摘要】 基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其中医辨治早已不局限于 阴虚内热”, 脾实”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被学界广泛认可㊂内经言 实则腹胀,泾溲不利”以及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等论述明确提出脾实可以导致肾系疾病,现代人饮食不节,脾实致消,进一步脾实气涩,邪气入络,郁热丛生,最终导致肾络胀满,经气不利,形成癥瘕,促进糖尿病肾病发病和进展,治疗当泻其脾实,疏利中焦气机㊂本文提出清热泻脾㊁开郁泻脾㊁益气泻脾,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辨治开拓思路,供同道参考㊂【关键词】 脾实; 糖尿病肾病; 辨治; 泻脾法; 内热; 癥瘕【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8.018 代谢性疾病大多与脾实相关[1],糖尿病亦是如此㊂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的基础上继发的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典型的代谢性原因导致的肾脏疾病㊂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与脾㊁肾两脏密切相关,既往多囿于脾虚㊁肾虚的观点㊂然而,随着现代对2型糖尿病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医家认为 中满内热”及 壮火食气”等脾实态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同时不少肾病大家也提出肾病 肾脏非虚论”,认为从虚论肾的误区在于一是认为肾病即肾虚,二是临床只见其虚,不见其实[2]㊂从糖尿病肾病微观病理上看,肾脏的病理多显示为微炎症状态㊁糖基化产物沉积㊁基底膜增厚㊁肾脏血管玻璃样变㊁肾间质纤维化等以邪实积聚为主要表现,当代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提出糖尿病肾病 肾络癥瘕”的微观核心病机[3], 脾虚”与肾脏存在 实证”不能一味用因虚致实的观点阐释;‘内经“对糖尿病的发病早有 此肥美之所发也”的论述,临床中不少糖尿病患者起病就存在早期或中期肾脏损伤,多具有能食而肥㊁形体丰腴㊁舌红苔黄腻等脾实证的表现,仅从脾虚解释糖尿病肾病难以解释病机全貌,探讨 脾实态”的对糖尿病到糖尿病肾病的过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脾实角度探讨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和治法,以期提供糖尿病肾病新视角㊂1 脾实”为糖尿病病理状态1.1 脾实”源流脾实”一词早已有之,如‘内经“中就对于脾实的论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李东垣‘脾胃论“中虽强调脾虚,但也并非不谈脾实,如‘脾胃论㊃脾胃盛衰论“中也有 脾实”的描述: 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盛也㊂”从此不难看出,脾旺为生理性,而脾实则为病理性病变,脾实则 能食而肥”,精气为满,水谷为实,邪气盛为脾实㊂北宋‘圣济总录“对 脾实”的临床表现有较为细致地阐述,曰 脾脏盛实,则生热,热气熏蒸,则令人舌本肿胀,语言謇涩,腹胁坚硬,泾溲不利,四肢不举,身体沉重,面目焦黄,不得安卧而唇口干燥也”㊂进一步完善了脾实证的概念,即是由于脾脏或脾经邪气盛实所致的病证,多属湿热㊁瘀血㊁痰浊等湿邪困遏于脾而发病[4],书中并针对 脾实舌本强直” 脾实热” 脾实腹胁坚胀,泾溲不利”等诸证,记录有泻热汤方㊁半夏汤方㊁槟榔丸等方㊂‘普济方“ 脾脏门”中论述脾实证的症候与方药较前更为全面,共计载有治疗脾实方40首,然而中医治疗多讲究因时因地治宜,古人多饥,久饥遇食饱则容易伤脾,故多言脾虚;而今人多饱,多频食肥甘厚味㊁辛辣刺激之品,容易产生痰㊁湿㊁热㊁瘀各种邪气,困遏脾气,因此呈现 脾实”状态,导致肥胖,糖尿病以及肾脏病变的产生㊂1.2 肥胖2型糖尿病状态属中医 脾实”范畴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多强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而2型糖尿病发病隐匿,只有在血糖极度升高时表现为口渴,消瘦的表现也不突出,脾实态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也是糖尿病阶段的机体的内在状态㊂早在‘素问㊃奇病论篇“便有详尽的描述: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㊂”可见多食肥甘,内生膏脂,雍遏脾气而致脾实是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1593糖尿病发病之关键㊂内经所言 中满内热”即脾实证的具体表现㊂除此之外,现代医家仝小林等[5]提出糖尿病 郁㊁热㊁虚㊁损”为四个阶段,其中 郁”亦多指 土壅而郁”,与脾实有异曲同工之意㊂2型糖尿病 脾实”除上述 中满内热” 土壅而郁”外,涉及全身气滞㊁血瘀㊁痰浊㊁水湿等多种病理因素㊂ 脾主运化”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吸收㊁代谢及转化,脾实状态多与代谢性疾病相联系,如以肥胖㊁高血脂㊁高血糖㊁高血压为表现的代谢综合征[4],现代人由于饮食多而运动少,容易滋生肥胖,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高发人群㊂2型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抵抗突出,由饮食吸收的血糖无法被组织细胞利用,导致游离的血糖升高,继而发生血糖㊁血脂的代谢紊乱,另外,肠道菌群紊乱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多表现腹胀㊁便秘等 脾实”表现㊂因此肥胖型2型糖尿病发病类似于 脾实”状态㊂2 糖尿病肾病 脾实伤肾”病机探讨既往脾肾相关理论多言后天养先天㊁脾肾同调共治水,主要指脾虚和肾脏之间关系㊂然而脾实和肾的关系亦密切,‘素问“中提到 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又曰: 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脾实即为 脾之太过”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㊂提出了脾实伤肾,现代医家也提出 土实乘水”之说[6]㊂在糖尿病肾病中亦有类似 脾实伤肾”的描述,如‘素问㊃生气通天论篇“曰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甘则暗指 肥甘厚味”而脾实,因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起病时不少患者伴有肾脏损伤,故这种 脾实态”也是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㊂那么 脾实态”如何导致肾脏损伤?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㊂2.1 脾实气滞,邪气入络吴以岭提出络脉学说,指出络脉易滞易瘀㊁易入难出㊁易积成形的主要的病变特点[7],亦指出肾络 息以成积”㊂由此可见,脾实态加之与肾络容易出现气机的郁滞,刘完素提出了玄府理论,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 玄府者,谓玄微府也㊂玄府者,无物不有 乃气升降出入运行之道路门户也”㊂指出玄府为人体全身各处微小的通道,是气机升降初入的道路,玄府不通,则邪气内闭,邪从中来,肾络亦是人体分清泌浊的重要结构,因此气机通畅在肾络尤为重要㊂糖尿病患者脾实,气机阻滞,脾之运化受阻,高血糖㊁高血脂等邪气病理产物内生,壅塞肾络玄府;气机阻滞则胃肠壅滞,内蕴湿热之邪,循经入肾㊂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是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肾脏固有细胞中,胰岛素抵抗亦会导致脂质的沉积,导致尿蛋白的产生和肾纤维化[9]㊂现代研究证实高糖高脂饮食刺激下,肠道菌群失调,导致革兰氏阴性菌表达增多,进而导致肠促胰岛素的生成障碍,肠源性毒素释放入血会导致肾脏损伤[10],由此可见,脾实气机不利,邪实阻络是肾脏病变的重要基础㊂2.2 脾实郁热,络胀络损‘济生方㊃脾胃虚实论治“中说: 脾实也,实则生热,热则心胸烦热 其脉紧实者,是实热之候也㊂”指出了脾实生热的病机㊂刘完素在玄府论的基础上提出 火热论”,言外感六气皆能化火,而气机郁遏而化热是火热论的基本病机,然内伤亦可化火㊂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表现为高灌注㊁高滤过㊂有研究表明,内热证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王珍等发现内热积分与早期的高滤过呈正相关[11],刘玉宁教授等提出热邪伏藏肾络导致 络胀”与早期糖尿病肾病高灌注高压力的病理过程相符[12],王耀献也提出内热致癥的理论,强调热邪在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重要性㊂糖尿病转变为糖尿病肾病阶段病机为脾实所生邪实,加之于肾络,郁而化热,则肾络胀大,精微渗泄,久之灼伤血络,玄府不闭则湿热下注[13]㊂‘圣济总录“言 脾脏盛实,则生热”,记载了脾实生热的病机以及脾实生热的各种证候表现㊂‘内经“曰: 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㊂”瘅者,热也,脾瘅即为脾热,由此可见脾实态为热之源,而糖尿病肾病中,肾为热之靶㊂糖尿病肾病肾脏产热来源一者脾实生热入于肾络;二者脾实状态下肾络经气阻滞,痰浊郁而化热㊂所生热邪进一步导致肾络玄府开阖失常,灼伤肾络㊂胰岛素抵抗㊁高糖及糖基化产物肠毒素入血是糖尿病肾病的肾脏炎症来源,由于代谢通路受阻,高血糖弥漫全身血管,糖基化产物产生,进一步刺激肾脏细胞导致炎症;肾脏固有细胞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质在细胞内沉积,引起脂毒性炎症㊂另外菌群正常代谢受阻,肠毒素入血引起肾脏炎症相关通路激活,进一步导致炎症因子表达增加[14],体现了糖尿病肾病脾实所生之热加之与肾络,导致络胀络损的病机基础㊂2.3 脾运过盛,痰浊内生糖尿病肾病多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既往多言糖尿病多食肥甘厚味伤脾,导致 脾虚生痰”,至于生痰之说,不唯脾虚可致,‘内经“有云: 肥而泽者,气血有余㊂”有医家指出现代高脂血症,从脾虚运化不足来论治存在争议,认为脾实亦可,脾实运化精微过剩,则壅滞脉道,聚而为痰[1]㊂明代王纶在‘明医杂著㊃化痰九论“中说 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㊂亦指出气血浊逆,易聚而变为痰㊂现代病理表明,糖尿病肾病脂代谢异常会导致肾脏血管的损伤,加重了肾动脉的硬化,因此,在糖尿病肾病,脾运过盛,亦会导致精微过剩,入血若不能被机体完全利用,则循脉道而行,至于肾络,肾络为玄微之府,痰浊易滞生于此,导致肾脏病的进展㊂2.4 脾实络瘀,终致癥瘕现代病理研究,糖尿病肾病中期系膜基质增生,K⁃W结节形成,从微观病机看,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核心病机,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亦提出肾络癥瘕理论[3],指出糖尿病日久,燥热伤及气血,导致气涩血瘀,发为肾络癥瘕,仝小林教授也提出 脾瘅”病机 郁㊁虚㊁瘀㊁浊”,以郁为先导,最终止于络脉瘀滞,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4]㊂由此不难发现,现代医家普遍认为肾络瘀阻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共通病机[15]㊂‘素问“有云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1594 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脉道不利 故不用焉”㊂脾病 脉道不利”一言脾虚,脉道失于濡养,气血衰少,气虚不能行血,脉道不充而导致脉道不利;二者亦可言脾实,脾实所生邪实壅塞脉道[16]㊂在糖尿病肾病中,气滞㊁痰浊㊁热邪㊁湿热等阻滞于肾络,导致血流不畅,甚则脉道闭塞㊂王耀献等[17]提出肾络癥瘕聚散消长理论,指出癥瘕时刻处于形成和消散的动态过程中,一方面,脾实所生邪气雍遏于肾络,导致肾络血脉不利,另一方面,脾实气机雍遏,肾络堆积的实邪不能及时分消,加重病情进展㊂病理上糖基化产物㊁脂代谢异常以及肠毒素的刺激,导致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生,最终导致KW结节形成,肾小球硬化;因此脾实气机不利,各种病理产物的堆积,以及脾实不能及时消导,最终导致肾络癥瘕㊂3 基于脾实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基本思路自古以来治肾多为补法,而少泻肾,因肾为命门之火,不可直泻,‘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有泻肾汤,主治 肾实热 梦腰脊离解及伏水气急”,其所用泻热之品主要为大黄㊁芒硝㊁茯苓㊁黄芩,而‘本草求真“将大黄归为泻脾火之药㊂本文主要结合脾脏门中涉及的治脾实之法,针对早㊁中期糖尿病肾病中表现为实证的患者,根据脾肾相关理论,治肾之邪实壅塞,泻脾以 泻肾”,泻脾并非局限于清脾热,应究其所因以疏利气机,虚实同治,使气机通畅,运化如常,则热随之而解,因此从泻脾角度提出清源抑脾法㊁开郁泻脾㊁清热泻脾㊁益气泻脾三法治疗糖尿病肾病㊂3.1 开郁泻脾法脾实者,实则气机不利,故首要的是调畅气机,因此,开郁很重要㊂在‘圣济总录“脾脏门中亦注重开畅脾胃气机,如治脾实腹胁坚胀,泾溲不利;治以槟榔丸方,其中主要是槟榔㊁木香㊁枳壳㊁桂枝等行气破气之药,开畅脾胃气机㊂另多方载有升麻㊁柴胡㊁石膏㊁羚羊角的开散气机等药物以调畅脾胃气机㊂刘完素以玄府立论,强调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性,李东垣虽以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其所用方药亦十分注重调畅脾胃气机,其著名方如补中益气汤㊁升阳散火汤㊁升阳益胃汤等均有调畅脾胃气机之药㊂李东垣调畅脾气主要体现在升举清阳㊁疏风散火,其中升清阳多用升麻㊁柴胡㊁黄芪,言升麻 引胃气上膈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 引清气,性少阳之气上升”,升麻,柴胡均有上升㊁引气㊁疏散之意,故用来疏理脾胃气机㊂临床亦有医家提出脾实从肝论治,提出 繁木泻土”治疗脾实证[18],临床上亦证实疏肝㊁开郁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疗效[19⁃20]㊂另外,李东垣多用羌活㊁防风㊁桔梗㊁鼠妇㊁蝉蜕等风药以开脾郁,张完素以气味厚薄与药物升降浮沉相结合,总结出风升生一类药,此类药为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㊁苦㊁咸㊁平是也”,李东垣法张完素,将风药用于调理脾胃气机,认为 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因此,临床上亦有医家用风药可治疗糖尿病肾病[19,22],有异曲同工之妙㊂3.2 清热泻脾法清热泻脾法有两层含义,一者言生理性脾旺,脾旺则人易多食肥胖,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此类患者腹型肥胖,平素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体内脂肪含量高,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治疗当泻脾火,目的是降低患者食欲,减少胃肠道对于饮食物的吸收,常用苦寒之品,脾火消则人自饮食节制,身体渐瘦,胰岛素抵抗减轻,脾实易消;二者言,因脾实生热,热与脾实紧密关联,相互促进,脾实郁闭气机,火热内生,热与体内湿邪㊁痰饮㊁瘀血博结,阻滞气机,导致脾实㊂泻脾法可降低血糖,减少糖基化产物产生,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㊂常见的药物泻脾药物有黄连㊁黄芩㊁黄柏㊁黄蜀葵花㊁大黄等㊂泻脾法‘圣济总录“中脾脏门中脾实一篇记载最多,其中如治脾实热,头痛胁满,烦闷或渴,唇口干燥,予泻脾大黄汤方,以大黄㊁黄芩为泻脾的主药,主治脾实导致腹胁雍肿㊂现代医家及临床也多用泻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如王耀献认为热邪贯穿糖尿肾病始终,多用黄连㊁黄芩㊁黄蜀葵花清热之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13];仝小林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核心药物多有大黄㊁黄连㊁黄芩等药物[23];多项临床研究亦证实清脾胃之热法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24⁃25]㊂3.3 益气泻脾法纵观脾实证的用药,虽多清法㊁泻法,然并非一味清泻之品,然还有补益之品,益气不单指补脾,强调补气以通脾实,其代表的药物为黄芪,黄芪归肺脾二经,走脾以通脾实㊂凡气虚者,容易出现气机郁闭,如‘杂病源流犀烛㊃诸郁源流“论曰: 诸郁,脏气病也㊂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㊂”气机郁闭则脾实,因此泻脾中常加入补气升提之品㊂然益气泻脾与健脾区别在于何处,人常言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㊂‘金匮要略“对黄芪的用量有着明显变化,其以小剂量治疗虚劳不足,中剂量治疗血痹㊁肌肤不仁,大剂量治疗黄汗㊁水气㊁水肿[26];由此可见,黄芪小剂量是用于补虚,而随着剂量的增加,对于气血痹阻之证有通达之效,大剂量则可以治疗水液代谢病变,以及水湿郁遏肌表之黄汗㊂‘本经“言黄芪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黄芪亦能治疮疡托毒外达,所以黄芪能推陈出新,开通气机㊂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一方,亦是其理,补脾胃之气,升脾胃清阳,同时兼顾泻阴火,方中则用黄芪㊁人参大补元气,以通脾气㊂在糖尿病肾病中,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获得显著疗效㊂现代医家临床上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显著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27⁃28]㊂一项7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提示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改善肾功能,总有效率达60%[29]㊂由此可见,除了传统的辨证认为,脾肾气虚不能固摄,那么运用小剂量黄芪健脾即可,那么大剂量应用黄芪的案例也提示我们还存在益气以泻脾的作用㊂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产生其源头是脾,其靶标为肾,脾实所生郁热,与肾脏下焦湿邪相合,湿热下行故容易出现蛋白尿,从气虚脾实生热病机角度则为我们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因此益气与泻脾㊁清湿热本就是相辅相成的治法,益气后气方得以行,脾窍通畅则邪热自消㊂环球中医药2023年8月第16卷第8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ugust2023,Vol.16,No.815954摇小结糖尿病肾病为典型的代谢因素继发肾脏疾病,与脾的关系密切相关,虽脾虚的在糖尿病肾病中十分关键,但亦不能忽视脾实证的存在,故本文基于2型糖尿病 脾实”的病理状态认识的基础上,重点阐释脾实如何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和进展,脾实则气机郁滞,邪实入络;脾实则火热丛生,络胀络损;脾实则气涩血瘀,肾络癥瘕,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治疗上要强调开郁㊁清热㊁益气泻脾,从泻脾治肾探讨了糖尿病肾病治法,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㊂参考文献[1] 潘祥宾,刘影哲. 脾实证”在高脂血症成因中作用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7,135(3):63.[2] 彭建中.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病的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5):39⁃41.[3] 刘尚建,王翚,王耀献,等. 肾络微型癥瘕”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9):649⁃650. [4] 程引,张治国. 脾实”与 泻脾”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533⁃535.[5] 仝小林,周强,赵林华,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144⁃146. [6] 陈静.运用 土实乘水”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7] 吴以岭,魏聪,贾振华,朱昭明.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108⁃110. [8] 刘玉宁,方敬爱,余仁欢,等.从肾络六态辨治肾小球疾病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21,22(1):1⁃3.[9] Artunc F,Schleicher E,Weigert C,et al.The impact of insulinresistance on the kidney and vasculature[J].Nat Rev Nephrol,2016,12(12):721⁃37.[10] Mosterd C M,Kanbay M,van den Born B J H,et al.Intestinalmicrobiota an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the Role of microbiotaand derived metabolites inmodulation of renal inflammation anddisease progression[J].Best Pract&Res Cl.En,2021,35(3):101484.[11] 王珍,刘玉宁,王梦迪,等.糖尿病肾脏病内热证分布规律及与肾脏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7,18(6):505⁃508.[12] 黄一珊,符馨文,王旭,等.从 肾络三态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辨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9,20(6):559⁃561.[13] 高亚斌,郭敬,苗润培,等.王耀献清热消癥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J].北京中医药,2020,39(2):152⁃154. [14] 姚碧晴,陈铖.肠道菌群失调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34(1):102⁃105. [15] 王耀献,孙卫卫,刘伟敬,等.辨机论治诊疗模式及其临床应用意义[J].中医杂志,2021,62(23):2025⁃2031. [16]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从‘内经“脾病 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1):1256⁃1258.[17] 王耀献,刘尚建,付天昊,等.肾络微型癥瘕三态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17(3):17⁃18.[18] 张德英.脾实证与繁木泻土[J].中医杂志,2004,45(1):74⁃75.[19] 娄志杰,韩向莉,邵岩.疏肝温肾通腑泻浊方治疗糖尿病Ⅲ期肾病[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8):2706⁃2707.[20] 赵丽,马继伟,刘浩飞,等.加味升降散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研究[J].内科,2022,17(2):145⁃148,190. [21] 范增慧,马锋锋,李小会,等.糖尿病肾病从 伏风”及 风毒”立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10⁃113.[22] 南赫,黄晓强,王宣权,等.糖尿病肾病 肾络伏风”病机学说及 从风论治”治法的探讨[J].环球中医药,2020,13(4):620⁃623.[23] 周强,仝小林,赵锡艳,等.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门诊病历数据挖掘[J].中医药信息,2013,30(1):37⁃41. [24] 穆托航,张美玲.缬沙坦联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及水肿的效果[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11):1684⁃1685,1688.[25] 吴伟,冯儒庭,韩琳.黄连素治疗糖尿病肾病鼠和人的系统评价[J].河南中医,2021,41(11):1756⁃1764. [26] 张雪,周丽萍.‘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J].世界中医药,2016,11(2):277⁃279.[27] 刘英猛.雷根平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糖尿病肾病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131⁃132. [28] 赵洪樱,张学贵.谈黄芪治糖尿病肾病肌酐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1):82⁃83.[29] 赵蕾.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1):281⁃282.(收稿日期:2022⁃06⁃07)(本文编辑:王馨瑶)。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心脾
从中医角度看糖病人如何调理心脾糖尿病,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因此,从中医角度出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脾调理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糖尿病人如何调理心脾,以期对糖尿病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一、糖尿病与中医理论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病”范畴。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心脾功能失调、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等。
因此,调理心脾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
二、健脾利湿的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很多,其中药物治疗是一种重要手段。
在中医药领域,有许多健脾利湿的药物可以用于调理糖尿病患者的心脾功能。
这些药物包括黄芪、党参、白术等,它们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脾功能,促进血糖的稳定。
三、饮食调理中的心脾保健饮食调理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而心脾保健饮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中医的“五谷养心,精卫填精”的原则,适量摄入各类均衡营养的食物,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的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保持心情愉快,以维持心脾的正常功能。
四、适当运动对心脾的调理适当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方面,也对心脾功能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血化瘀,调理心脾,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并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保持适量的运动量,不仅有助于调理心脾,还可以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五、心理调节与心脾保健心理调节在糖尿病治疗中也很重要。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不良情绪对心脾功能的调节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如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以改善心脾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与心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的疾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32从脾论治糖尿病⊙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 谢 波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
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
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指出,这种病理现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
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
《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谓“脾气散精”,即脾将胃所腐熟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若“脾气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 “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达于肺,故口干欲饮;“脾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胃,脾阴不足,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肾阴亏虚,开门太过,肾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
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
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
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为后天之本,为津液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则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这会出现3种变化,一则,阴不足则无以制阳,阴虚阳亢,则化内热,故患者表现为“多饮”;二则,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碍滞脾胃,久则郁而化热,则更损阴精,若燥热伤胃,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三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身体消瘦。
糖尿病从胃论治之二胃阴不足
糖尿病从胃论治之二胃阴不足
2.胃阴不足
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夜间为甚,大便秘结,消谷善饥,或知食不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期表现见于糖尿病中消期,或中消后期,患者在此期间,血糖、尿糖均高,且形体消瘦。
证候分析:由于饮食不节,食滞于胃中,日久化为郁热或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胃火炽盛日久,伤及脾胃之阴,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口渴,口干舌燥;口舌无津液濡养,需饮水而自救故多饮;夜主阴,阴虚则口干夜间加重;胃阴生热则消谷善饥;若胃津已伤,胃失濡润,消化力弱,虽然知道饥饿,但不能饮食。
胃为十二经脉气血之源,胃热伤阴,胃失濡润,加之胃中有热,水谷精微耗损太过不能把营养物质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舌脉为胃阴不足之象治疗原则:滋养胃阴。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甘蔗、梨、芦根、玉竹、花粉、石斛等。
常用方剂:益胃汤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处方: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甘草,生扁豆,天花粉
水煎服,一日分两次口服。
本方为甘寒养阴之剂,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清润燥热,滋养胃阴,胃阴复则津液生,配以天花粉生津止渴,以助胃阴、生甘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生扁豆健脾胃而消除胃内残留的余热:又防止甘草泻火太甚以伤胃气:诸药相配。
甘寒清热以复胃阴。
加减:若阴虚夹热者,可加黄连、芦根以清胃热;
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麻子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
口干加芦根,黄连。
干呕呃逆加玉竹。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
糖尿病,多是因为“脾虚”,中医名方:健脾益气,巧妙降糖《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概括了正常人体水谷精微的代谢过程,突出了脾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刚好展现了中医对于脾的认识。
在中医看来,脾的主要作用在于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人体吃下去的饮食水谷经过口、食道进入到胃,通过胃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将食物变成糜烂的状态,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食糜转化为富含营养的水谷精微物质,进一步化生成气血,并且脾胃主管将精微物质输布运送到全身,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
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损害,导致脾胃虚弱、脾阳不振,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不能正常地运作。
糖尿病人就会出现脾胃无法将精微物质成功输送到各组织器官,而堆积在血管脉道之中,这时,就会出现全体各个脏器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那么,中医常说的消渴症的“三消”(包括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就会出现。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医案:患者姓张,女,今年59岁。
见诊的时候见患者身体消瘦,患者自述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纳食多常,眠可,大便正常,无明显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
通过视频看到她舌苔,舌红少津,苔燥。
检查了血糖,血糖值为11.9mmol/L。
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了,给他开出一方:黄芪、黄精、葛根、天花粉、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黄连、山药。
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半个月之后,患者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活动时仍然感到疲劳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血糖降到了8.9mmol/L。
效果好转之后,给患者在原方之中加减了几味用药,继续服用了半个月。
患者乏力、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消失了,血糖降到了7.5mmol/L,又将上方改成丸剂,长期服用。
1年后复访,病情没有再复发,血糖恢复正常。
从患者的症状上看来,主要是脾出现了问题,脾胃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糖代谢障碍是终生存在的,而且白内障发病原因没有完全清楚,故还缺乏能彻底治愈白内障的药物,仅仅是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4)手术适应证:①因白内障的影响,视力在0.3左右;②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③眼部无活动性炎症;④无不适合手术的全身性疾病。
如果您被确定可以做白内障手术,在术前除了调整血糖外,还应注意眼部卫生,点抗生素眼药水3天。
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多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无其他眼部合并症患者,可恢复视力。
3糖尿病引发屈光改变:在糖尿病发病急骤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下,由于血糖的增高,会引起房水渗透压的减低,使患者突然发生近视。
经过治疗后,病人的血糖显著降低时,又可出现远视。
近视和远视又常常伴有散光,这都是由于病人眼部的屈光改变所造成的。
屈光改变一般都是暂时性的,无需佩戴眼镜,待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后,常可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
但此病的发病特点是发生快,恢复慢。
糖尿病患者与同年龄的人群相比调节幅度下降。
糖尿病患者也比非糖尿病患者的老视出现的早。
要了解糖尿病患者视力波动的原因注意调整血糖水平。
4糖尿病引发青光眼:此病发生后,可有眼压升高,并可在虹膜周边出现花环状的新生血管网。
由于血管壁很薄,常使眼部前房反复发生出血,且出血难于吸收。
治疗:作前房尿激酶传刺冲洗术+药物治疗,疗效尚佳。
必要时作睫状体冷凝术。
5糖尿病引发麻痹性斜视:有些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视物成双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眩晕及步态不稳等麻痹性斜视症状。
此病一旦发生,通常需要1~2个月。
动眼神经与外展神经麻痹的发生率相当。
两种神经均麻痹极为罕见。
血管性的损害可能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者动眼神经受损时存在瞳孔赦免的现象。
由于同时存在上睑下垂所以患者常无复视的主诉。
有时发病时伴有严重的眼痛或/和同侧头痛。
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6糖尿病引发虹膜睫状体炎: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眼痛、眼红、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症状。
治疗采用药物综合治疗。
7视神经病变:糖尿病眼整体的缺血状态可引起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
突然的视力下降是视神经病变的特征。
观察视盘通常可见到轻中度的视盘水肿,偶有水肿区表面神经纤维层的出血,视野检查勾画出神经影响的范围。
控制血糖、血压、降低眼内压便于所影响的视神经获得较好的灌注是间接治疗糖尿病的视神经病变。
水肿状态退行后视力可能获得改善。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均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
严格控制血糖及其他异常的代谢因素是预防和减缓并发症发生的关键环节。
目前,在防治并发症中最困难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早期发现糖尿病或未能在确诊糖尿病后及时行眼科检查和随访。
参考文献[1]徐亮.如何发挥眼保健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眼科,2005,14(4):23.[2]林小红,吕丽雪,叶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13.[3]林小红,吕丽雪,林卓艳,等.住院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眼病防治知识了解状况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135.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宋静(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6567(2013)10—0449—02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临床治疗中,多重于养阴清热,然而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多痰湿素盛,很大一部分患者虽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1],用西药控制血糖基本正常,但仍有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舌边胖大,边有齿痕等脾虚之证,这都与脾胃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素问•奇病》云:“帝曰: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瘅为热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甜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生内热,甘者令人生肿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可见《内经》中对消渴的内热致消机制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今脾胃升降失常,脾不能上输津液,反而使水液下渗,出现口渴,小便频数。
糖尿病的病因一是由于饮食营养过剩,时间久了,脾胃功能下降,脾气虚,精微物质不能及时上输于肺,停积而化为湿浊,湿浊阻碍气机的升降,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二是思虑过度,伤及心脾,脾虚运化失司。
思则气结,郁久化热,热伤津液,而发为消渴。
三是过度安逸,运动量少,导致气血不畅,久卧伤气,脾气内结,日久可致气虚。
《素问》云:“阳道实,阴道虚.”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糖尿病多见脾弱胃强,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
二脏燥湿相济,相反相成则水谷运化正常。
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
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脾失运化,脾气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归于肺,而停滞化为痰浊,使脾为湿困,这在素体肥胖的病人身上更为明显,病人多有乏力的表现。
中气下陷,精微物质下渗,津不上承。
土不生金,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常。
患者出现乏力,口渴,多尿,尿有甜味或如脂如膏,甚则消瘦。
《张氏医通》:“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味,此脾气下脱,为病最重。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和临床表现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系。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也和脾胃功能失常,脾虚的病理相关联的。
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虚血瘀,痰瘀互阻则经脉不利导致中风偏瘫。
脾胃不和,气血不足,日久因虚致瘀而形成目疾。
脾虚不能使气血上承于心,气虚则血脉不利,,脾失运化则水津不化,痰湿内停,痰瘀互阻,可见心悸胸痹。
脾虚生化无源,肺失滋润,日久可并发肺痨。
脾虚不能托毒外出,阴虚内热,热盛肉腐则发生痈疽疮疡。
脾失运化,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临床治疗中,应注重顺应脾胃之性,健脾益气,养阴活血。
常用祝老先生的经验方:黄芪,山药,苍术,玄参,葛根,丹参,生熟地,花粉,丹皮,知母等,临床随证加减。
黄芪性温味甘,益气固本。
山药性平味甘,益脾固肾,现被认为是糖尿病的必用之药。
苍术性温,味辛苦,芳香燥烈,脾喜温,而胃喜润恶燥,故配伍味苦而甘咸的玄参,其性寒,能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葛根性甘归脾胃经,生津升阳。
丹参活血化瘀,现代药理研究其有持久的降血糖作用。
生熟地滋阴补肾,天花粉性甘味微苦,能生津润燥,解毒消痈,泻阴中之火。
丹皮活血散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现代药理研究也有降血糖的作用。
不仅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注意调理脾胃,而且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应调和脾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清王之尊《医权初编》说:“凡饮食入于胃,矣脾胃运化……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
若脾胃它脏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它脏,无益也”。
张某,男,66岁,糖尿病史8年,口服二甲双胍,血糖基本正常,偶有波动,餐后2小时血糖在11mmol/L 以内。
患者自觉乏力,口稍渴,纳少,小便可,大便干,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无力。
中医诊为:消渴。
治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为原则。
方用:黄芪60g,山药20g,黄精15g,玄参20g,苍术15g,丹参20g,葛根20g,生熟地各20g,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水煎温服,日1剂。
10余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浅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1,31(8):20.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是我国的高发疾病,各个年龄均可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厌恶油腻、肝大、肝功能异常,部分可出现发热、黄疸等。
本病中医学属于“肝热病”、“肝著、肝着、肝胀”、“肝瘟、疫黄”、“黄疸”、“胁痛”等范畴。
1单方选录:(1)生大黄30g。
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6天(停1天)为1个疗程。
本方可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因其攻下峻猛,临床需视其病情而定)。
(2)干矮桃草120~240g。
水煎至400ml,4次分服。
本方可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
(3)鲜满天星30~60g。
洗净,加等量黄酒和清水共煎40分钟,去渣,兑白糖30g 调服,每天3次,每天1剂。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4)糯稻草45g。
洗净,切段(约3cm 长),加水500ml 煎至300ml(呈淡黄色味微甜的汤液),过滤,每天2次分服。
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5)鸭跖草30~60g。
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15~2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6)虎杖30g(鲜品60g)。
水煎,2~3次分服,每天1剂,30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7)茵陈蒿30~45g。
水煎服,每天3次,小儿酌减。
本方可退热、消除黄疸,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8)鲜马齿苋50g(干品10g)。
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
适用于病毒性肝炎,对急性肝炎疗效较好。
(9)凤尾草30~60g。
水煎,兑糖适量,2次分服,连服5~7天为1个疗程。
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10)嫩柳枝100g。
水煎,兑白糖调匀,2次分服,每天1剂。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11)蓼大青叶(又称蓼蓝)30g。
水煎服,每天3~6次。
适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
(12)夏枯草60g。
与大枣30g、水1500ml 共煎至300ml,3次分服(重症可酌增剂量)。
(13)美人蕉鲜根茎100g。
切碎,水煎服,每天2次,每天1剂。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14)鱼腥草180g。
与白糖30g 共水煎服,每天1剂。
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
(15)糯米草100g。
洗净后切段(约3cm 长),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2~3周。
(16)老丝瓜适量。
烧(存性)研末,开水送服,每次15g。
适用于传染性肝炎。
(17)苦丁香(即香瓜尾巴)4个。
水煎,3次分服。
适用于黄疸型肝炎。
(18)鸡骨草100g。
水煎,每天3次分服,连服2~3周。
(19)独脚金全草25~50g。
水煎服。
适用于黄疸肝炎。
(20)蜀羊泉茎叶25g。
水煎服。
适用于传染性肝炎。
(21)桃金娘根100g。
浓煎服。
适用于传染性肝炎。
(22)白花蛇舌草120~240g。
水煎服。
(23)银粉背蕨全草25g。
水煎服。
(24)刘寄奴500g(干品)。
洗净,切碎,水煎2次,每次煎1小时,合并药液,浓缩至500ml,加适量防腐剂,口服,成人每次10~100ml,每天2次(儿童酌减)。
适用于病毒性肝炎。
(25)红木香适量。
研细末,每天9~18g,分3~4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