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这是()。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主观唯心主义
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政体
D.领上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二
D.劳动者的思忽觉悟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需要通过()。

A.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B.社会意识自身的作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生作用
D.社会意识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
5、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才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6、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7、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8、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
9、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击社会科学之所以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因为它们()。

A.大多直接同生产力相联系
B.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C.反映的是并不属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
D.都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10、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1、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历史范畴
B.经济范畴
C.物质范畴
D.阶级范畴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人口因素是指().
A.世界所有人们的总和
B.某一阶段的人们的总和
C.某一国家有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4、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5、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的范畴()。

A.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B.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D.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16、气候的变化在类人猿向人类进化中是()。

A.内在根据
B.外部条件
C.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D.毫无意义的问题
1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A.辩证法
B.直观性
C.形而上学性
D.机械性
18、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19、技术社会形态是()。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
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
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
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
20、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次要矛盾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

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推理
E.表象
2、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E.唯心主义真理论
3、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怒象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E.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A.指绿色植物
B.指人类
C.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地位
D.指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
E.指微生物
5、运用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观点,指出下列关于“大海捞针”与“水中捞月”的说法中的正确说法()()()()()。

A.“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
B.“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捞针”属于抽象可能性
D.“水中捞月”是人主观意志的想象,可以转化为现实
E.“大海捞针”是不可能的
6、从类人猿转变为人类()()()()()。

A.其内在根据是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
B.其重要基础是类人猿的群体组织程度比较高
C.其外部条件是气候的变化
D.其关键因素是生产劳动
E.只是生物进化,规律的结果
7、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内容的含义的有()()()()()。

A.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B.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外在要素的总和
C.内容是指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的总和
D.内容是指事物内在矛盾规定的事物特性、成份、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的总和
E.内容是指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存在方式
8、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有()()()()()。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C.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向人氏群众学习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9、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

A.必须从实际出发
B.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C.必须从主体的主观愿望出发
D.必须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
E.必须从上帝或绝对观念出发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

A.培养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B.提高理论思维水平
C.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D.提高人的素质
E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三、简答
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

2、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四、辨析
1、部分质变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2、规律是变化、发展的。

五、论述
1、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2、运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剖析运动观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

六、材料题
1、下面是有关自由观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人在
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
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

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
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
非标准。

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3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
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
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
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一、单项选择
1.B
2.B
3.B
4.A
5.A
6.A
7.A
8.A
9.B 10.C 11.C 12.B 13.D 14.D
15.B 16.B 17.B 18.A 19.A 20.C
二、多项选择
1.BCE
2.ACE
3.ABDE
4.AC
5.ABC
6.ABCD
7.ACD
8.ABDE
9.AB
10.ABCDE
三、简答
1
答:(1)我国人口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在一般时间内增长速度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
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每年增
加的大量劳动力远带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矛盾;人口增长与全民族科学文化,
素质的提高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人口增长过快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限制。

(2)我国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比例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方面与我国接受旧中国严重的人口包袱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型。

此外,还与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与工作中的失误有重要关系。

2
答: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指贯串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都具有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具体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
存在。

其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再次,在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
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其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再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续历史发展的进程。

四、辨析
答:不对。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它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
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部分质变则不是整个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只是事物个别、次要性质的变化(阶段性
部分质变)或事物局部性质的变化(局部性部分质变)。

部分质变属于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不属于质变过程,因
此,不是质变的一种形式。

把部分质变当成质变的一种形式,棍滑了质变和量变的界限。

2
答:这是在对待规律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规律也不例
外,它随着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条件是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影响规律存在和发展
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构成规律存在基础和前提的条件,这类条件不存在了,规律
就不起作用或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类是只影响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的条件,这类条件发生了变化,规律仍起作用,但作用的范围、
形式和特点发生了变化。

宏观和微观世界,非生命和生命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阶级社会和无阶级社会,等
等,规律都会因条件不同而变化、发展。

承认规律的变化、发展是以坚持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为前提的。

在规律问题上要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必然性,会导致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变化、发展,会走上形而上学,在运用规律时会
犯教条主义错误。

五、论述
5.答: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通过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

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般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

在中国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自发地形成,而是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选择建立起来的,而这种选择归根结底又不能违背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发展要求。

其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内在联来,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关系,即或然决定。

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两种前途和命运大决战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再次,实现的可能性是否是实现主体目的的最佳模式或途径,取决于主体对客观规律认识的正确与否和自身能动性的发挥。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是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答: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1)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无论是显著的变化,还是不易被人察觉的变化,都
是运动。

物体的位置变化,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人类社会的改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思维从一个过程到另一过程的推进,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

运动是物质的困有属性,它是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和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世界上一切事物元一不是处在运动之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元条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静止状态。

所谓相对静止不是说绝对不动,永恒不动,而是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的质的稳定性。

静止之所以是相对的,在于一切静止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因为事物只有相对静止,才能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世界上才可能存在一个个有质的差别的事物。

如果事物是倏忽即逝的,任何质的稳定性也没有,那它就不会有与别的事物相互区开来的质,也谈不上任何事物的存在。

②没有相对静止状态,事物的分化就失去了条件,也就不会有生命现象。

恩格斯指出:“物体的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活动中,我们要描述或测量物体的运动,就必须选择一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作参时,否则无论是描述还是测量,都是元法进行的。

(3)综上所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这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但同时又是静止的,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结合与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形而上学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关系上的主要错误是否认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形式。

绝对主义认为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

中国古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近代欧洲的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的本性是静止不动的。

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就完全抹煞了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否认了事物质的稳、定性。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诡辩论,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把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相割裂。

六、材料题
1
答案要点:
(1)材料1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制约
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
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
的。

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是唯我论。

(3)材料3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和必然
是对立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对世界的改
造。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否认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

认识和驾
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
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