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B.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2.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科学推理的驳斥
B.实践的发展
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
3.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且被视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对事物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9.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2.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在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780nm。
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 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
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1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14.“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气味的百分之一。
”造成上述现象最合理的原因是
A.人的感觉能够得到抽象理论的指导
B.人的感官从生理上优于动物的感官
C.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的
D.人的感官具有和动物不同的认识对象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客观世界
B.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
D.实践
16.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A.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17.“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8.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9.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2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2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确立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C.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23.1971年,迪士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
”原因是在迪士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
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
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
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作直观反映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
A.分析
B.整合
C.建构
D.虚拟
26.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8.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9.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合一
B.行难知易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30.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实践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3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
A.接受实践的考验
B.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2.有人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说明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归纳方法的局限性
33.毛泽东同志指出: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A.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由物质到精神的阶段
B.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就是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
C.物质和精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相对的
34.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理性认识
B.将普遍性理论与具体事物、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D.宣传和掌握群众,对理论运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抽象
3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6.“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7.“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段话说明了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3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3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点上的错误是否认真理的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40.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反对
C.背离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41.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三、分析题
42.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领导干部应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
同时,搞调查研究要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
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
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
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
领导干部不论阅历多么丰富,不论从事哪一方面工作,都应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2
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
摘自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如何理解“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2)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3)材料2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44.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做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人的认识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
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45.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
你要有知识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践(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请回答:
(1)分析材料l、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6.材料
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要勤奋刻苦学习。
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
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
在谈到要勤奋刻苦学习时指出,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
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长远看是青年素质的竞争。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竞相涌流的形势下,当代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和紧迫。
广大青年一定要在学习上下更大的力气,只争朝夕地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打牢知识基础,培养严谨学风,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知识;要努力拓展世界眼光,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的知
识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自觉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
在实践中汲取丰富营养、提高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既学识广博又能干实事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请回答: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联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论述当代青年学习的重要性。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认识论含义、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你认为学习有哪些途径。
47.材料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
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
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
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48.材料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让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49.材料1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党政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材料2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依据。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原理阐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要性。
(3)指出为什么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50.材料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
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
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
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
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时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5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摘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
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
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