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化物所(20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合集下载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姓 名
张晓洁
性 别

出生年月
年月
学 历大学本科源自职 称高级工程师部 门
人事处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管理服务贡献奖
主要事迹:(字,小四宋体,单倍行距。有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请复印首页附后)
张晓洁自年以来负责我所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薪酬管理及发放、公积金缴纳、部门经费预算统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工作。薪酬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关系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张晓洁工作细致严谨,凭借多年信息管理的丰富经验,及时、准确、无差错地完成全所各类人员的工资发放、薪酬数据统计和上报。年国家、大连市相继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制度、第三次规范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标准,中科院也对时间节点做出了具体指示。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张晓洁仔细研读,把握政策,协助领导做好工资方案,准确无误地按照上级要求、文件标准执行并将增发的金额全部发放到职工、离退休人员手中,圆满地完成了工资调整补发工作。
年底按照保密审查的要求,涉密岗位界定、人员定密、保密培训、人员离岗脱密管理等职能由人事处负责。张晓洁按照要求积极与保密处沟通,修订保密责任制、涉密人员管理和保密教育培训三项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的二级制度,按照制度和流程整理补充了所级档案和部门二级档案。
历年年末全所工资调整都是张晓洁最为忙碌的阶段,年恰逢我所保密检查,为了保证工资按时调整并发放到位,同时为迎接保密认证检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张晓洁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把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深深地镌刻在工作岗位上。
在所工作近年,张晓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得保密先进个人、明星用户、“五带头党员”等荣誉。
保密工作是我所的一项重要的中心工作,人事处负责全所涉密人员的管理,包括新增涉密人员上岗审查、涉密人员的出入境报备及因私出国(境)的管理、保密补贴的发放等工作。张晓洁作为人事处的保密员,承担着部门相关保密任务。她在日常保密工作中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审批,对本部门的计算机、外部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及时更新设备台账,组织部门人员保密业务培训,督促大家做好信息上报审批工作,用心做好人事处安全保密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室党支部推荐意见: (包括导师在学生管理、思想工作等方面突出成就) 韩克利研究员热爱教育事业, 积极从事所里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 作为研究生导师, 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关心研究生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的培养,2018 年来培养了多名优秀的毕业生。韩克利研究员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 水平, 2018 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 在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ngew. Chem.、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原创性学术论文,入选科睿韦安 2018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鉴于韩克利研究员在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方面做出的优异成绩, 同意推荐他为大连 化物所优秀导师。
2018.11
学生姓名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孟庆池(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2018 年 指 导 学生获奖情况 赵凤娇 刘雅兰 王家悦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冯培(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杨斌(导师何国钟、韩克利)
支部书记(签字)
孙巨龙
2019 年 1 月 2 日
2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优秀导师推荐表
姓名 导师类别 (硕导/博导) 2018 年参加 招生宣传、承 担命题或参加 面试情况 韩克利 博导 时间 2018.1 2018.1.12-1.19 时间 2018 年承担 教学工作情况 性别 招生专业 男 物理化学 地点 所内 研究生大厦 A 座 7 楼机要室 地点 36 号楼三楼会议 室 授奖部门及等级 (国家级、院级、 校级、所级) Clarivate Analytics 奖项级别 (国家级、院级、 校级、所级) 国家级 院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所外 所级 所级 所级 出生年月 所在研究组 工作内容 博士统考命题 硕士统考初试阅卷 授课名称 分子激发态 动力学 学时 1963.3 1101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8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8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8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姓名
李国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72年10月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研究员
部门
1106组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科技创新奖
(800字小四宋体,单倍行距。主要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列目录且仅复印含申报人名字页附后)
主要事迹:
李国辉研究员主要从事复杂生物体系结构、动力学及其与功能机理之间关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2018年,科研工作方面,利用本人发展的理论化学新方法解析了重要复杂生物体系功能的微观机理与分子机制,以唯一理论化学通讯作者身份与实验合作者共同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1篇Science(2018,362,还在Mol.Cell,J. Cell Biology和JCTC等杂志发表应用研究10余篇研究论文。2018年被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旗舰期刊JPC Letters聘为编委会成员(2019-2021);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多个专委会委员;作为共同主席组织美国特柳赖德研讨会多尺度模拟分会,并作大会邀请报告。
3.Wang ShiHui, Wu ChenYu, Zhang YueBin, Zhong QingLu, Sun Hao, Cao WenPeng, Ge GaoXiang, Li GuoHui, Zhang X. Frank, Chen JianFeng, Integrin alpha 4 beta 7 switches its ligand specificity via distinct conformer-specific activation,JOURNAL OF CELL BIOLOGY, 2018, 217(8):201710022.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7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个人)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7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个人)
2017年度发表研究论文7篇SCI论文,其中共同通讯作者论文4篇。包括:(a)提出避免CO2活化的“热力学阱”的创新概念,通过将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结合,开发了可避免CO2过度活化而导致其催化转化效率不高的新途径,从而实现其直接加氢为甲酸及高转化率(Nature Communication, 2017, 8, 1407),并将此成功应用于炔烃与CO2转化制备炔酸化学品(Green Chemistry, 2017, 19, 2080;内封面);(b)将单原子催化概念发展于石墨烯基的Ni、Fe基单原子催化剂,并应用多于C-H键的选择反应和CO2电催化转化,通过理论计算对其结构特征及反应机理进行系统刻画,并获单原子催化剂的优越催化应用性能,相关结果分别于JACS发表(2017, 139, 10790)及已被Nature Energy接收;此外,参与生物质转化过程的机理计算和讨论,相关结果在AIChE、ACS catalysis等杂志发表。
Liu Qinggang;Yang, Xiaofeng*; Wang Xinkui*; Huang, Yanqiang*;Zhang, Tao et.al.Nature Commun; Sun,Lei Sun; Liu, Qinggang;Yang, Xiaofeng*; Ye, Xue; Hu Yancheng;Yanqiang Huang*. Green Chemistry.2017, 19, 2080.
Yang, Xiaofeng; Wang, Aiqin; Qiao, Botao; Li, Jun*; Liu, Jingyue*; Zhang, Tao*.Accounts Chem. Res. 2013, 46, 1740.
Qiao, Botao; Wang, Aiqin;Yang, Xiaofeng; Allard, Lawrence F.; Jiang, Zheng; Cui, Yitao; Liu, Jingyue*; Li, Jun*; Zhang, Tao*.Nature Chem.,2011, 3, 634.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7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团队)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7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团队)
随着甲醇制烯烃项目建设的逐渐增多,同时其他工艺路线生产烯烃的不断涌现,MTO市场日趋饱和,在如此严峻的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下,新兴公司积极应对,优化市场营销推广策略,先后与国内20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和洽谈,与8家企业签署了保密协议,为7家企业编写了技术咨询资料和可研资料,最终签署了两项DMTO技术许可合同,特别是与沙特基础工业全球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签署了我公司第一套涉外的技术许可合同。2017年公司完成了延长靖边二期、宁夏宝丰二期、天津渤化三个项目工艺包设计阶段PFD提交及审查工作。截止至2017年底,共有十二套DMTO技术的合同装置顺利投产,累计烯烃产能646万吨/年。此外,公司积极开拓DMTO上下游配套技术及产品,如与化物所合作开发的工业循环水处理剂项目、DMTO固液、油水分离项目等,这些项目不仅能为公司的老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也有望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海外市场开拓方面,公司积极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与伊朗、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印尼、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项目公司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提供了相关技术资料,为DMTO技术在海外落地开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22.43万元,完成全年收入指标的120.87%;实现净利润3511.03万元,完成全年净利润指标的169.58%;上缴税金合计454万元。2017年,公司拿出净利润中的2000万元作为红利向各股东按股权比例分配,大连化物所分得红利672.8万元,公司为回馈股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7年度冠名奖公示材料(团队)
被推荐集体名称
新兴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责人姓名
杜国良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产业发展贡献奖
被推荐集体人员情况
职工:37名;研究生:12名;返聘职工:0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支部书记(签字)
丛昱
2019 年 1 月 2 日
奖项名称 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国科大优秀毕业生 国科大优秀学生干部 国科大三好学生 国科大三好学生 所优秀学生 延长一等奖
研究室党支部推荐意见: (包括导师在学生管理、思想工作等方面突出成就)
王爱琴同志学识深厚、治学严谨,具有极强的科研创新能力,致力于金属催化剂的基础研究, 与团队成员一起提出“单原子催化”新概念,在国际催化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研究生导师,她 遵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引导和带领学生大胆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孜孜以学,给学 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榜样。多年来,她指导毕业了 20 多名研究生,有多名学生获得院、校、所级 奖学金。2018 年,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刘文刚在单原子分散的 M-N-C 催化剂研究中取得突出进展, 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2018 年参加 招生宣传、承 担命题或参加 面试情况
3 月 28-29 日
硕士统考面试
1月
博士命题

4月 时间 5 月 16 日
转博考核 授课名称 生物质化学转化中的催化科学 基础 学时 4
2018 年承担教 学工作情况
2018 年获得奖 励及荣誉称号
时间
奖项名称
学生姓名 刘文刚 刘文刚 2018 年指导学 生获奖情况 齐海峰 杨曼 周茂祥 刘文刚 刘文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优秀导师推荐表
姓名 导师类别 (硕导/博导) 王爱琴 博导 时间 性别 招生专业 地点 研究生大厦 15 楼会议室 所内 能源楼 1 号楼 1 楼会议室 地点 所内 授奖部门及等级 (国家级、 院级、 校级、所级) 奖项级别 (国家级、 院级、 校级、所级) 院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校级 所级 所级 女 工业催化 出生年月 所在研究组 工作内容 1968.10 1502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集体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集体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集体)
被推荐集体名称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被推荐集体人员情况 主要事迹:
DNL0603 科研团队在多相酸碱催化和生物质催化转化方向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特别是在 氧化铈催化多分子的耦合反应得到单个分子的反应中,做出了创新的成果;提出了木质素“声 东击西”的转化策略,实现了木质素结构中 C-C 键和 C-O 键的选择断裂,为提高生物质高附加 值利用提供原创策略。 2018 年取得如下代表性成果: 采用 Ru/CeO2 催化乙烯、 甲醇和 CO 在不采用无机酸添加的条件下,生成重要含氧化合物丙 酸甲酯,首次提出界面路易斯酸碱对的概念并验证了其催化作用 采用 Ru/CeO2 催化烯烃、CO 和胺的三分子反应,合成了喹唑啉酮类化合物,部分化合物的 分离收率可达到 99% 采用锡掺杂的二氧化铈催化剂,实现了 ABE 发酵液(丙酮-丁醇-乙醇-水)催化转化,碳转 化率达到 70%,主要产物 4-庚酮的选择性可达 86%。从发酵获得的混合生物质水溶液制备 单一化学品的路线,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简化了产物分离,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具有 潜在应用前景 发展了木质素“声东击西”的转化策略, 利用盐酸羟胺调控木质素转化制备异恶唑和芳香腈类 产物,提出了氧化-氢解的耦合方法从原生木粉高选择性制备苯酚 率先开展了多相光催化木质素转化的研究工作,采用介孔 C3N4 催化剂实现了木质素模型化 合物在可见光照下的直接催化氧化裂解
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 DNL0603 组
负责人姓名
王峰
科技创新奖 职工: 13 名;研究生: 13 名;返聘职工: 0 名
(800 字小四宋体,单倍行距。主要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列目录且仅复印含申报人名字组共发表论文 14 篇 (IF > 10 的 11 篇, 包括 2 篇 JACS、 1 篇 Nature Commun.、 2 篇 Angew. Chem. Int. Ed.、5 篇 ACS Catal.和 1 篇 Appl. Catal. B) ,申请专利 26 件,授权 9 件。 2018 年度,组内 2 名博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侯婷婷、刘慧芳) ,学生安静华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 奖学金,4 名学生获得中科院三好学生称号(侯婷婷、刘慧芳、罗能超、安静华) 。王业红副研 究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大连市科技之星称号; 安全员张健荣获所 2017 年度安全 工作先进个人。 基于上述团队事迹,特申请科技创新团体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性 民
别 族
女 汉
出生日期 学历/学位 毕业院校 (拟)入站时 间 起止年月 学 习 简 历 工 作 经 历 2009.9-2013.6 2013.9-2018.11
专业技术职 务 专 业 物理化学
统招统分
□在职人员
入站性质
所在单位/专业 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所获学位 理学学士 理学博士
1 2 3 4 5 6 7
博士后研究题目:CO2 电催化还原制高附加值烃类/醇类催化反应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简述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理论和现实意义 CO2 电化学还原反应(CO2RR)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将 CO2 转 化为 CO、HCOOH、CH4、C2H4、CH3OH 等高附加值产物,有助于构建碳中性的能源循环网 络。CO2 电化学转化具有明显优势: (1)电能来源清洁,不产生额外的 CO2; (2)通过合理 的催化剂选取以及反应条件(电势、电解液等)的优化易于实现产物选择性的调控; (3)电 解反应装置模块化集成性较强,有助于规模化放大生产。另一方面,我国正在积极开展能源 博 士 后 工 作 的 研 究 计 划 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占比,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到 2020 年,我 国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5 亿千瓦,光伏发电达 1.5 亿千瓦,光热发电达 500 万千瓦” 。然 而,风电、太阳能发电易受时间和气候变化影响,其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将对电网造成冲击, 严重阻碍了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CO2RR 技术则在推动 CO2 存储与转化利用的同时,可 实现间歇性电能向化学能的直接转化,应用前景巨大。Jiao 等系统计算了具有不同产物选择 性的 CO2 电催化反应体系的经济可行性,并结合市场需求量分析指明乙烯、乙醇和正丙醇具 有更高的附加值,因而开发高活性,高烃类/醇类产物选择性以及高稳定性的 CO2 电还原催化 剂具有重要意义。综述文献,现阶段可生成烃类/醇类产物的催化材料主要集中于 Cu 基材料、 N-掺杂碳材料等,且产物法拉第效率以及电流密度仍有待提高。 博后阶段拟开展 CO2 电催化还原制高附加值烃类/醇类催化反应研究: 设计和制备高性能 电催化剂,构建流动相 CO2 电还原电解池组,优化流场结构和电解参数,提高 CO2 电解体系 的能量转化效率,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进一步结合材料物性表征、电化学原位动态研究 以及理论计算模拟,确定催化材料与 CO2RR 性能间的构效关系,从原子、分子层面阐释 C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从事液流电池膜材料、锌基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的设计开发工作。研究工作于2018年相继得到了企业合作项目(项目负责人)、大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大连化物所自主部署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以及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负责人)的支持。2018年度以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包括Nat. Commun., iScience(Cell Press)等杂志在内SIC论文4篇,申报发明专利9件,荣获首届“CPCIF-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奖”。2018年10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2018年12月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2018)年度冠名奖推荐表(个人)
姓名
袁治章
性别

பைடு நூலகம்出生年月
1989年11月
学历
博士研究生
职称
副研究员
部门
DNL17部
申报冠名奖奖项名称
青年优秀奖
(800字小四宋体,单倍行距。主要获奖、专利、专著、论文等列目录且仅复印含申报人名字页附后)
主要事迹:
袁治章,男,博士,副研究员,1989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北武汉。20XX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工学博士学位,师从李先锋研究员。期间主要从事非氟离子传导膜的结构设计及氧化稳定性研究的相关研究,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IF:12.102)上的文章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封面文章Energy Environ. Sci.(第一作者,IF:30.067;研究成果受到审稿人的高度评价,审稿人认为:这是来自全钒液流电池权威研究组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对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获大连市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大连化物所近期热点论文奖,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申报发明专利13件,参与编写英文书籍1部。个人荣获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术标兵、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优秀研究生、20XX MRS Fall Meeting最佳学生报告奖(获奖人数:3人/参会人数:~6000人)荣誉称号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延长石油优秀博士生奖学金一等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等奖学金。20XX年4月破格入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破格选拔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