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合集下载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

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就目前所知,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

照中国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测定的年代简要介绍如下: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龙虬文化龙虬文化以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命名。

龙虬文化誉为“江淮文明之花”。

属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龙虬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地区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

龙虬文化源远流长。

境内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即“龙虬文化”。

前7500年–前6100年彭头山文化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澧阳平原中部。

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

位于长江中游,湖南西北部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岗文化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

1977年至1979年先后4次发掘,揭露面积2700多平方米。

发掘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

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后李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临淄区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

已发现的8处后李文化遗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带,分布范围东起淄...西河遗址的后李文化遗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沟等。

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是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古车博物馆。

长江下游史前聚落形态研究

长江下游史前聚落形态研究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聚落考古,就是以聚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具体形态和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研究聚落形态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轨迹,了解各功能区乃至单体建筑之间的联系,借以复原当时的社会。

在我国的聚落考古过程中,现存遗址大多因为长期人类活动痕迹而堆叠和交错,详细确定某一时期聚落面积比较困难,有的甚至无法完成。

因此研究聚落群时重点考察比较各聚落遗址文化因素更有利于研究。

聚落是群聚之所,居住房屋及其周围的日常生活设施遗存,虽然是遗址的主要构成部分,但并不代表其储存了聚落发展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在考古研究中,反映聚落性质的重要信息大多来自环壕这类防御设施及墓地等居住遗迹外围的遗存。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址、居址或墓葬等方面的考查比较来研究长江下游聚落形态。

1 太湖流域的聚落形态在我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太湖流域这一地区文化,指的是以太湖为中心,北始长江,南达杭州湾北岸,西临茅山、天目山脉,东至大海这么一个空间范围。

从时间上看,该文化源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浜文化,文化序列呈现为马家浜文化(距今7100~5900)—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一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三个发展时期,与我国其他区域史前文化相比,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

太湖流域各期文化皆发现了面积各异的聚落。

聚落面积常被直接作为判断聚落等级的主要标准。

为便于比较研究,在这里把聚落的规模以面积大小分为三个等级,把占比最大的面积不超过10万平方米的聚落看作三级聚落,部分面积在10万至20万平方米的看作二级聚落,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遗址看作一级聚落。

1.1 马家浜文化目前已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大部分分布在古长江以南地区,大体在现在的常熟、太仓、马桥一线的古海岸线以西,古钱塘江以北,茅山和天目山以东的地区内。

已发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遗址有马家浜①、罗家角②、吴家埠、草鞋山③、牙墩、绰墩、骆驼墩等。

稻米上海发展史

稻米上海发展史

稻米上海发展史
稻米在上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上海地区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炭化稻谷堆积,这证明了早在远古时期,上海地区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种植,并且能够驯化不同品种的稻米(粳稻和籼稻)。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上海地区的稻米种植技术和产量不断提升。

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上海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稻米生产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明清时期,上海周边的松江府地区更是因其优质的“松江大米”而闻名遐迩,尤其以“白糯米”最为著名,成为皇家贡品。

进入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上海在稻米产业上的发展更加注重科学种田和品质提升。

上海市通过引进优良水稻品种、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式,持续优化稻米产业布局。

例如,“蛙稻米”的成功实践就是上海近年来在农业生态与环保相结合方面取得的重
要成果,这种模式既提升了稻米质量,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此外,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上海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全程可追溯体系等现代农业管理模式,使得稻米产业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上海稻米品牌建设上,诸如“宝总泡饭”等特色品牌的出现,也反映出上海稻米在传承传统文化和适应市场创新方面所做
出的努力。

综上所述,上海稻米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原始农耕文明到现代科技农业的演变史,它见证了上海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都市转型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成就。

马家浜文化遗址观后感(一)

马家浜文化遗址观后感(一)

马家浜文化遗址观后感(一)观后感:马家浜文化遗址简介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也是世界上考察黄河流域文化演变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马家浜文化遗址于1957年被发现,在此之后,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文物和遗迹,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化发展。

景观在参观马家浜文化遗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遗址的标志性建筑物,包括很多古建筑和展览厅。

在展馆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罕见的文物,例如青铜器、陶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这些文物都是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据。

感想观看马家浜文化遗址所展现的人类历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同时,我也对中国古代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游览这个博物馆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址和文物,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过去和未来。

结论总而言之,参观马家浜文化遗址是一个非常值得推荐的活动。

这里集合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仅是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向先辈学习和致敬的途径。

建议作为一个文化遗址,马家浜遗址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提供更加详细和丰富的解说,方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在保护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游客可以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建立更加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包括交通指引、导游服务和购物等周边配套设施等。

结语马家浜文化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和后代人能够共同保护、研究、发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中国石文化与玉文化探源

中国石文化与玉文化探源

中国石文化与玉文化探源伴随着人类的起源,石头、兽骨最先被作为工具开始使用的,而后较好的作为饰品等。

首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他们大约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前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

起初,它们用自己的牙齿去咬取死兽身上的肉。

后来它们偶然利用天然尖利的石块去刮割兽肉,感到方便得多了。

于是它们学会经常利用尖利的石块来做工具了。

但是,天然的、尖利的石块是会用坏的,也并不是到处可以找到的。

慢慢地,逐渐地,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破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碎另一块石头。

只要敲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尖利的小石块。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就这样制造出来了。

人类出现了!这就是早期猿人。

晚期的猿人了解较多的是北京猿人。

就晚期的猿人的劳动工具来说,那里有几万件粗糙的石器。

这些石器已经有几种比较固定的型式,例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

北京猿人的石器虽然有不少进步,也属于旧石器。

在人类文化的上百万年演进中,人们才晓得进一步把石器磨光,磨制石器的出现不啻为一个重大转折,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这个新时代便是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早期的遗址有(在这些遗址中都发现大量的“石器”但还没谈得上是“文化”,限于篇幅略去大部内容):云南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170万年。

北京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今70万年~距今20万年。

陕西蓝田人遗址: 位于陕西省蓝田县,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金牛山遗址及金牛山人:位于辽宁省营口市,遗址距今31万年~距今16万年,人类化石距今约28万年。

马坝人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距今12.95万年~距今13.5万年。

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遗址,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泥河湾盆地,距今100多万年~距今1万年。

丁村遗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12万年~距今10万年。

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距今公元前12000年~公元前9000年。

古遗址

古遗址

河套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0年代初发现于河套南部内蒙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沿岸一带。

前后共发现“河套人”化石23块,以及大量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

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文化年代距今约3.7—5万年。

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文化之一。

原与宁夏银川水洞沟发现的旧石器文化统称河套文化,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后将“河套人”创造的物质文化称为“萨拉乌苏文化”,或称“大沟湾文化”。

另一个单独命名为“水洞沟文化”,也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萨拉乌苏文化见“河套文化”。

水洞沟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

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和用火痕迹。

参见“河套文化”。

李家村遗址位于陕西西乡县城附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面积2.6万平方米。

1960—1961年经两次发掘,发现房子、窖穴、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等遗物。

陶器均手制,火候较低;石器磨制为主,打制仍占一定比例。

具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特征。

曾被认为是探索仰韶文化来源的线索之一。

仰韶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

曾称“彩陶文化”。

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

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

已见同类遗址1000多处,经大规模发掘的10余处。

碳B14测定时代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可划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岗、大司空等不同类型。

共同特征为: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刀、斧、锛、凿等,也存在少量打制石器;骨器精致。

主要日用器为陶器,以细泥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细泥陶上常见彩绘图案,多为几何纹、鱼蛙纹、人面纹等,特征明显。

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一定排列方式。

有共同的氏族墓葬区,成人墓为长方竖穴土坑,儿童实行瓮棺葬。

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狗等家畜。

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仰韶遗址位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作文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作文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作文在城市的喧嚣中待久了,人总会想要寻一处能触摸历史、感受岁月沉淀的地方。

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就像一位沉静的老者,静静地等待着人们去倾听它的故事。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坐落在一片宁静的区域,周边绿树环绕,没有了城市车水马龙的嘈杂,仿佛连空气都带着一种让人放松的静谧。

还没走进博物馆,光是看到那独特的建筑外观,就让人对里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了几千年前。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展厅,灯光柔和而温暖,打在陈列的文物上,仿佛给它们都赋予了生命。

我在一个展示马家浜人生活场景的区域停下了脚步。

那里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陶俑,展示着他们狩猎、捕鱼和采集的情景。

其中一个陶俑特别吸引我,他弯腰屈膝,手里拿着一根简陋的长矛,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似乎下一秒就要冲向猎物。

从他紧绷的肌肉和专注的神情,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旁边还有几个陶俑在河边捕鱼,他们手中的渔网虽然粗糙,但却能让人想象到当时收获时的喜悦。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

这些陶器没有后世瓷器的精美,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

有一个小小的陶碗,碗口边缘还有些不太规则,上面的纹路简单却充满了力量。

我凑近仔细看,仿佛能看到当年马家浜人用它盛饭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生活简单,但却充满了温馨。

在另一个角落,展示着马家浜人的纺织工具。

那是一些用骨头和木头制成的简陋工具,但就是这些工具,织出了他们遮风挡雨的衣物。

想象一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篝火旁,女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这些工具,一边纺织一边聊天,孩子们在旁边嬉戏玩耍,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博物馆里还有一块区域专门介绍了马家浜人的丧葬习俗。

那些出土的墓葬文物,让我对他们的生死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没有奢华的陪葬品,只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这或许说明他们对死亡有着一种朴素而坦然的态度。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面墙上挂着的大幅图片,展示的是马家浜时期的稻田。

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

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作文

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作文

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作文哎,今儿个咱们聊点儿啥好呢?就说说那嘉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吧。

这地方可是有点儿年头了,据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那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啊。

咱们先说说这马家浜在哪儿吧。

它啊,就在河北的嘉兴市南湖区,那地方风景秀丽,水土肥美,是个养人的好地方。

这遗址一被发现,就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这不,一研究才知道,这地方原来是古人生活的地方,有房子、有工具,还有那啥,墓葬呢。

说到这房子,那可是有讲究的。

马家浜的房子是用木头搭的,结实得很,风吹雨打都不怕。

而且啊,这些房子的布局也挺有意思,一排排的,整整齐齐,一看就是有规划的。

这工具嘛,有石器、陶器,还有那啥,骨器。

这些工具做工精巧,用起来顺手,可见古人的智慧不是盖的。

再说说那墓葬,那可是研究古人生活的重要线索。

从墓葬里头出土的东西,能反映出古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

比如说,墓葬里头有的陪葬品多,有的少,这就能看出点儿门道来。

咱们再说说这马家浜的文化意义。

这遗址不仅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资料,还是咱们河北人的骄傲。

它证明了咱们这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而且啊,这遗址的发现,还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给咱们带来经济效益呢。

总之啊,这马家浜文化遗址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不仅能长知识,还能感受下古人的智慧和生活。

咱们河北人啊,就应该多了解了解自个儿家乡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嘛。

好了,今儿个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聊点儿别的。

记得啊,有空儿了,去马家浜遗址转转,保证你不虚此行。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20世纪中国10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一、周品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研究1918年2月的一天,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偶然听说周口店附近一个叫龙骨山的地方有"龙骨"和石灰岩的洞穴,于是只身前往,对一小块遭到破坏的含化石的堆积物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仅找到两个种的啮齿类和一个种的食肉类化石,收获不大。

1927年,由代表中外双方的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签署了系统发掘周口店的协议,1928年,发掘的堆积物2800立方米,得材料575箱,又发现了一件少年女性右下颌骨和一件成年人的保存有三颗完整臼齿的下颌骨。

沉睡地下几十万年的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

由北京人的遗骨可以推测他们的外貌。

北京人的头骨的特征是前额低平,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双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

大半个世纪以来,对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使周口店成为闻名世界的人类化石宝库之一。

它解决了19世纪末爪哇猿人发现以来,猿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长期争论,确立了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大大推进了我们对于人类发展和人类起源的认识。

二、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半坡遗址的遗存丰富,面积约5万平方米。

它是在1953年被前西北文物清理队发现的,1954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考古工作者连续进行了5次发掘,它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一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后经14C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至6100年。

半坡聚落遗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家庭到家族再到氏族社会的完整的生活场景,它不仅是新石器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发展史、文化史诸领域研究的极为珍贵的实物遗产。

三、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冬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浙江杭县(今余杭市)的良渚镇。

良渚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是在1936至1937年春,由当时浙江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主持。

"良渚文化"的命名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于1959年12月26日正式提出的。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答案

1龙山文化的典型主要是陶器制作精巧,以〔〕著称。

A、白色B、黑色C、彩色D、青色我的答案:B 得分:分2大汶口文化分布在〔〕。

A、四川B、山东C、河南D、广东我的答案:C 得分:分3临潼的姜寨遗址位于山东。

〔〕我的答案:×得分:分4龙山文化的陶器比仰韶文化的陶器精致。

〔〕我的答案:√得分:分1以下不属于黄河中上游的文化是〔〕。

A、马家窑文化B、裴李岗文化C、哨棚嘴文化D、齐家文化我的答案:C 得分:分2龙山文化的黑陶文化发达,尤以〔〕最为精致。

A、筒形陶B、蛋壳陶C、方形陶D、锥形陶我的答案:B 得分:分3在龙山文化中,并没有发现玉制品。

〔〕我的答案:√得分:分4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上游文化遗存的核心,在成都地区附近。

〔〕我的答案:×得分:分1关于良渚文化,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在今天长江下游地区B、多种植小麦C、会制造玉器D、住房采用干栏式我的答案:B 得分:分2马家浜文化遗址是在〔〕发现的。

A、浙江余姚B、湖北宜昌C、浙江嘉兴D、内蒙古我的答案:C 得分:分3良渚文化产生在河姆渡文化之前。

〔〕我的答案:×得分:分4红山文化中已出现了祭祀祭坛。

〔〕我的答案:√得分:分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第二次大分工是〔〕。

A、手工业和农业的别离B、农业和畜牧业的别离C、工业和农业的别离D、以上均不对我的答案:A 得分:分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龙山文化属于母系氏族社会B、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社会C、仰韶文化里的城子崖,有着清晰的城堡遗迹D、龙山文化时期制陶的温度还不能到达一千度我的答案:B 得分:分3关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城堡、城址的出现说明人类聚居的密集和社会组织的形成B、工艺制作呈现多样化和精致化C、居住环境飞速变化D、畜牧业盛行我的答案:A 得分:分4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石器为标志。

〔〕我的答案:√得分:分1关于酋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记得是多年前地一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文字篇幅.发表了记者顾许胜采写地关于上海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地新闻报道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地轰动.记得该文发表地第二天(年月日),时任上海市市长地朱铭基和相关领导就来到青浦考察了福泉山等古文化遗址.关于此文背后地采写过程笔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是笔者全程隋同顾许胜采写了此文.那次调查采访先后到松江博物馆、青浦博物馆,还实地察看了泽古遗址、广富林古遗址等几个地方.在该文发表前地一天晚上,笔者还陪同顾许胜专程赶到家住上海市区中山公园附近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黄宜佩家里,就有关上海原始社会文化情况专门作了采访与核准关于明确认为上海在距今年前已有人类生息,其主要根据就是在上海西郊青浦区境内发现地马家派文化.与距今年左右地裕泽文化作比较,马家派文化地发现把上海地人类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马家派文化最初发现于浙江嘉兴,距今年左右.上海地区发现马家沂文化是在世纪年代初与年代后期,先后在青浦境内扁泽、福泉山二处遗址下层发现了马家饭文化时期地遗存,这是目前上海地区发现地历史最久远地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在泽遗址地考古发掘关于马家派文化地两次极为重要地发现,一是水稻,二是水并.年,在扁泽遗址下层发掘出土地马家饭文化稻谷顺粒,经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鉴定为轴、梗两个不同品种,是人工培植地稻谷,这在当时是中国出土地年代最古老地重要水稻标本之一,为研究水稻起源、开展农业考古提供了珍贵地实物资料.年与年,先后在猫泽遗址假山墩地两侧发现地二口马家涣文化水井,距今六千多年,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中发现地一口六千多年前地水井.被誉为中国最早地三口水井.考古报告中为我们留下这样地记录:年,在青浦裕泽遗址地西侧,上海市文管会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直径厘米地黑灰土面,起初以为是常见地古人丢弃生活垃圾地灰土坑.一般灰土坑比较浅薄,而在清理此坑时,越挖越深,久未见底.经过近三个小时地清理,才见到生土.此坑残深达服米.又呈直筒形.坑壁有明显地人为开凿地痕迹,显然它不是常见地灰土坑.这使在场地考古人员惊奇不已,原来这是一口水井,而在水井中出土了具有马家派文化特点地夹砂探腹红陶盆及央砂宽愉釜等残肉器,还有古人食用后遗弃地雇鹿等动物骨骼.井中水深丰富.这是上海首次发现地六千多年前马家派文化时期地水井.六千多年前,上海人已经懂得开凿水井,为我国古代文明地发展作出了或要地贡献.此后地年.为配合油墩港水利工程,又在裕泽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口直简形水井,径厘米,因使用推土机作业,井口已经遭到破坏,井残深约厘米,并内填满了黑灰色地淤泥.经过清理出土了夹砂暇循红陶釜、灰陶弹丸形渔网坠、残木构件以及鹿角、鱼骨骼等.而夹砂腰红陶釜是马家洪文化典型地陶器.依此断定此井和上述水井一样也是最早地上海居民开凿地水井.经考证泽遗址下层出土地水井和遗物均系马家洪文化晚期遗物,距今多年.其中遗物木炭经碳侧定和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年士年.虽然扁泽遗址发现地这两口水井只是没有运用其他材料构建井璧地土井,但是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地所谓浅塘形水井相比较,泽遗址马家派文化水井地形制更具水井特质.因此裕泽遗址马家涣文化地两口水井是我国迄今发现地时代最早更具典型性地水井实例.除了裕泽遗址地发现,年卜月.上海市文管会考古人员在对福泉山遗址近一个月地考古试掘中又一次发现了马家派文化遗物.当时在山周围开探沟条,拥开面积平方米,探明福泉山下农田两截有距今年地马家涣文化层.据当时地考古报告,遗址坑第七层出土地陶器,具有马家洪文化地特征.带弦纹地黑衣灰脚豆,形制与泽墓地早期墓葬出土地相似,制陶方法上已较多使用轮修,说明这是一个处于马家派文化向裕泽文化过渡阶段地层次.据悉.从青浦古文化遗址出土地马家洪文化石斧、夹陶釜、玉块等世纪年代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世界上对大都市上海悠久历史地极大关注.。

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

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

我国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据古人类学的研究,(注:不知那位大师,是洋大师、还是土大师,还是混血大师,*跪着说中国考古历史*)人类是由腊玛古猿进化而来的。

在相当于地质学上第三纪的中期,腊玛古猿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直立行走后,他们终于从只能使用自然工具发展到了会自己制造工具,于是古猿变成了人。

这些最初的工具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的产生。

}二十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的第三纪褐煤层中和禄丰县石灰坝煤场的同一地层中发掘出了腊玛古猿的化石,时间距今约800万年。

这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的起源地址之一,也是人类最早的物质文化产生地址一。

目前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已发现了三四百处,遍及北京、河北、山西、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山西芮城西侯度(距今180万年)、云南元谋上那蚌(距今170万年)和河北阳原小长梁。

此外,陕西蓝田的公王岭和陈家窝,山西芮城的匼河,河南三门峡的水沟和金兴沟,北京周口店第一地址(即北京人遗址),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和本溪庙后山,以及湖北郧县梅铺龙骨洞,大冶石龙头,贵州黔西观音洞等也都是旧石器早期的人类遗址。

旧石器中期的遗址主要有山西襄汾的丁村,河南灵宝的孟村,山西阳高许家窑,辽宁喀左鸽子洞和海城仙人洞,以及贵州桐梓岩灰洞等处。

旧石器晚期重要遗存,宁夏灵武县的水洞沟遗址和萨拉乌苏河沿岸遗址(即河套人遗址),山西朔县峙峪遗址,河南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郊和四川汉源富林镇的石器制作场遗址,以及四川铜梁张二唐遗址,贵州义兴猫猫洞遗址,普定穿洞遗址,柳江通天岩遗址等。

距今大约12000—13000年以前,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中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简介

马家浜文化简介

马家浜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不同于其他 类型的文化。马家浜文化时代,人类已经定 居,生产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在栽 种稻谷、纺织、制陶、制造手工艺品方面已 有很多创造,其时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社会的 生活。
四: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待改进
据介绍,嘉兴马家浜遗址公园占地面积 35公顷, 其中遗址保护区面积约 5万平方米,包括 马家浜文 化博物馆区、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区、文化休闲服 务区三大功能区块。 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区占地 8000平方米,位于遗址公园东部,将全面展示环 太湖地区和马家浜文化考古发现成果,介绍这一 时从浙文期而江化人让在,们世线下的人杭启生 全州崧产 面泽12和 而文月化生 深14和活 刻日良讯以 地渚(及了见文习社解化记会江,者南组马徐家文织史浜化等韵文之相)化上源关是承和知太余稻识湖姚,流河域姆迄渡 作今文为化止发最源早地的的史深前文厚化文。化为积了淀保。护正处于嘉兴市经济开发区
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 浙江省嘉兴县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 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 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 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 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 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 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 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河 姆 渡 文 化 骨 耜
文化特点和分期:主要文化特点有三:
1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 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 一种葬俗。
2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 黑(炊具是砂红陶)的泥质陶(盛具为灰泥 质陶器)为特色,多素面,外器耳的罐、圆 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专家考证,马家浜文化玉器多为“假玉”,实为闪石、蛇纹石、 玛瑙等。但是,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们在马家浜先民那里,被当 作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雕琢打磨,用时间转换成长,把平 凡的石头历练得不平凡。马家浜文化也如璞玉,虽还在初级阶段, 但它走过了人类从蒙昧到文明这最艰难也最重要的一步,历经崧泽、 良渚文化,再经后面几千年的时光细细打磨抛光,形成璀璨夺目的 江南文化。现代史就是古代史,古代史就是现代史。现在江南的风 土人情、内心节奏,就是马家浜文化的自然延续、一脉相承。如金 庸先生所题,说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实至名归。

海盐历史大事记

海盐历史大事记

海盐历史大事记海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959年发现沈荡彭城桥古遗址属马家浜文化。

以后陆续发现魏家村、祝家汇、尚胥庙、低田里、九曲港等遗址,出土文物都保持闽浙越族土著文化特点,充分说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已在境内渔猎耕种。

春秋时,海盐地属越国。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 94),吴王夫差伐越,浙西地尽入于吴,海盐地为吴所占。

后又归还于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市),始设海盐县(唐陆广微《吴地记》作秦始皇二十六年)。

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秦末曾易名为武原县,汉初复原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地理志》、唐《吴地记》及宋、元、明、清十多种史志均有记载。

现众说不一,存疑俟考。

秦二世元年(前209),项梁在会稽郡治起兵反秦,据其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项梁兄子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称西楚。

高祖五年,汉灭西楚,袭秦制,海盐县仍属会稽郡,归楚国(楚王韩信)所辖。

翌年更辖荆国(荆王刘贾)。

十一年刑国废。

次年建吴国(吴王刘濞)。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吴国除。

元封五年(前10 6),会稽郡属扬州刺史部。

王莽天凤元年(14),一说始建国元年(9),改海盐县为展武县,仍属会稽郡,隶扬州。

东汉建武六年(30),恢复海盐县名,隶属如故。

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地为吴郡。

海盐县改属吴郡(郡治仍在吴县,今苏州市),隶扬州。

三国吴黄武元年(222),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西晋太康元年(280),吴地入晋,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东晋建武元年(317),元帝渡江,扬州为王畿。

南朝宋初,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齐、梁,海盐县属吴郡,隶扬州。

梁太清三年(5 49)六月,侯景分吴郡海盐、胥浦两县设武原郡(郡治海盐),七月以吴郡置吴州,武原郡隶之。

大宝元年(550)二月省吴州,复隶扬州。

寻废武原郡,县还属吴郡。

陈,永定二年(558)十二月割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郡治盐官,今属海宁),属扬州。

重建古文化遗址的例子

重建古文化遗址的例子

重建古文化遗址的例子【篇一:重建古文化遗址的例子】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以前已经成陆,6000年前就有先民居住。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拥有福泉山、崧泽、寺前村、金山坟等多处古文化遗址。

“崧泽文化”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青浦地区是上海迄今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位于重固镇西市梢。

遗址集中在福泉山上(实为土墩)。

1983年,这里发现了上海地区最为完整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禇文化——商周文化的文化叠压层,时间跨越新石器时代、战国、西汉、唐、北宋。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赵巷镇崧泽村。

遗址最下层为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年,中层为崧泽文化,距今约5000年,上层为良禇文化,距今约4000——4500年),表层为商周文化。

197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化遗址保护地点。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位于赵巷镇大盈寺前村。

上层为春秋战国文化,中层为商周文化,下层为良禇文化,属新石器晚期。

金山坟古文化遗址位于练塘镇蒸淀东团村,为崧泽,良禇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刘夏古文化位于赵巷镇刘夏村。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位于重固镇中心村。

属西周——西汉年间遗址。

塘郁遗址位于青浦镇塘郁村。

1998年发掘,出土了数排木桩和大量精美的元明瓷器。

颐浩寺古文化遗址位于金泽镇南市。

建于南宋,后历代扩建,规模超过杭州灵隐寺和苏州最大的承天寺。

遗有不少胜迹。

寺内殿宇后毁于日寇焚烧,现仅存元代“颐浩寺碑记”石碑一块,不断云石刻十余块,山门一座,古银杏一棵及墩柱数个。

1992年青浦县人民政府部分重建。

【篇二:重建古文化遗址的例子】上海古建筑以松江、嘉定等县和南市区较多。

宝塔市区仅保存一座。

古桥主要分布在松江、青浦县。

古文化遗址多分布在松江、青浦、金山等县。

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阁(shanghai guchengqiang he dajing ge) 位于南市区大境路257 号(近人民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记得是20多年前的一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以6000文字篇幅.发表了记
者顾许胜采写的关于上海6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新闻报道文章,在社会上引
起了不小的轰动。

记得该文发表的第二天(1988年10月13日),时任上海市市
长的朱铭基和相关领导就来到青浦考察了福泉山等古文化遗址。

关于此文背后
的采写过程笔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是笔者全程隋同顾许胜采写了此文。

那次
调查采访先后到松江博物馆、青浦博物馆,还实地察看了a泽古遗址、广富林古遗址等几个地方。

在该文发表前的一天晚上,笔者还陪同顾许胜专程赶到家住
上海市区中山公园附近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黄宜佩家里,就有关上海原始社会文化情况专门作了采访与核准.
关于明确认为上海在距今6000年前已有人类生息,其主要根据就是在上海
西郊青浦区境内发现的马家派文化。

与距今5500年左右的裕泽文化作比较,马
家派文化的发现把上海的人类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

马家派文化最初发现于浙
江嘉兴,距今6000年左右.上海地区发现马家沂文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年
代后期,先后在青浦境内扁泽、福泉山二处遗址下层发现了马家饭文化时
期的遗存,这是目前上海地区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

在a泽遗址的考古发掘关于马家派文化的两次极为重要的发现,一是水稻,二是水并。

1961年,在扁泽遗址下层发掘出土的马家饭文化稻谷顺粒,经浙江
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鉴定为轴、梗两个不同品种,是人工培植的稻谷,这在当时是中国出土的年代最古老的重要水稻标本之一,为研究水稻起源、开展农业考古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7年与1989年,先后在猫泽遗址假山墩的两侧发现的二口马家涣文化
水井,距今六千多年,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中发现的一口六千多年前的水井.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三口水井。

考古报告中为我们留下这样的记录:
1987年,在青浦裕泽遗址的西侧,上海市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直径
67-75厘米的黑灰土面,起初以为是常见的古人丢弃生活垃圾的灰土坑。

一般
灰土坑比较浅薄,而在清理此坑时,越挖越深,久未见底.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清理,才见到生土。

此坑残深达226服米.又呈直筒形.坑壁有明显的人为开凿的
痕迹,显然它不是常见的灰土坑。

这使在场的考古人员惊奇不已,原来这是一口水井,而在水井中出土了具有马家派文化特点的夹砂探腹红陶盆及央砂宽愉釜
等残肉器,还有古人食用后遗弃的雇鹿等动物骨骼。

井中水深丰富。

这是上海
首次发现的六千多年前马家派文化时期的水井。

六千多年前,上海人已经懂得
开凿水井,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或要的贡献。

此后的1989年.为配合
油墩港水利工程,又在裕泽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口直简形水井,L1径65厘米,因使用推土机作业,井口已经遭到破坏,井残深约100厘米,并内填满了黑灰色的淤泥。

经过清理出土了夹砂暇循红陶釜、灰陶弹丸形渔网坠、残木构件以及鹿角、鱼骨骼等。

而夹砂腰红陶釜是马家洪文化典型的陶器.依此断定此井和上述水
井一样也是最早的上海居民开凿的水井。

经考证9泽遗址下层出土的水井和遗
物均系马家洪文化晚期遗物,距今6000多年。

其中遗物木炭经碳14侧定和树
轮校正年代为距今6130年士130年。

虽然扁泽遗址发现的这两口水井只是没
有运用其他材料构建井璧的土井,但是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所谓浅塘
形水井相比较,fit泽遗址马家派文化水井的形制更具水井特质。

因此裕泽遗址
马家涣文化的两口水井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更具典型性的水井实例。

除了裕泽遗址的发现,1979年1卜12月.上海市文管会考古人员在对福泉
山遗址近一个月的考古试掘中又一次发现了马家派文化遗物。

当时在山周围开探沟15条,拥开面积130平方米,探明福泉山下农田两截有距今60lie年的马家涣文化层。

据当时的考古报告,遗址T8坑第七层出土的陶器,具有马家洪文化的特征.带弦纹的黑衣灰脚豆,形制与0泽墓地早期墓葬出土的相似,制陶方法上已较多使用轮修,说明这是一个处于马家派文化向裕泽文化过渡阶段的层次。

据悉.从青浦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马家洪文化石斧、夹陶釜、玉块等.20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引起了世界上对大都市上海悠久历史的极大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