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上课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

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顾古诗的表达方法“托物言志”,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四字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1.回顾表达方法: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学习任务二:迁移学法,品读诗意(设计意图: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

)1.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迁移运用前两首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竹石》,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预设】:(1)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交流汇报: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4)指导感情朗读。

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体会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预设】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 竹石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  竹石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一诗,使学生了解其作者郑燮,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韧不拔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意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诗意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意解析:意境、情感4. 诗歌鉴赏:韵律、节奏、意象七、作业设计1. 背诵《竹石》一诗。

2. 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竹石》一诗绘制一幅插图。

3. 搜集郑燮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本节课通过讲解《竹石》一诗,使学生了解了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中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竹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意,培养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人的高洁志向,培养如竹一般的坚韧品质。

教学内容- 《竹石》的作者背景介绍:郑燮,号板桥,清代诗人、画家。

-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意,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深刻含义。

-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诗歌的韵律、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诗。

-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高洁志向。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板书材料。

- 学具:课文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3. 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

4. 深入解读:逐句解析诗意,讨论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

5. 情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坚韧”品质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竹石》的主旨,强调培养坚韧品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主题:《竹石》- 内容:作者、诗意、意象、情感、品质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竹石》。

- 选做题:查阅郑燮的其他诗作,比较其风格与主题。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与感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难点能否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基础知识讲解: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案例分析:竹子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与展示: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5. 课后作业:
(1)阅读拓展: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2)创作拓展: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咏物诗的定义与特点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随堂测试:竹子的象征意义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竹石》的意境: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意境。
(2)掌握《竹石》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3. 实践练习
(1)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描绘,表达对其的喜爱和赞美。
(2)以咏物诗的形式,描绘校园中的某一景物或物品,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
4. 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
(1)组织一次咏物诗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咏物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开展一次咏物诗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咏物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
(3)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需要学会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理解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情感。

10 古诗三首 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 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这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诗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4.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3.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诗歌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歌背景:清代诗人,以竹、石为主题,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诗歌解析:意象、意境、情感5. 诗歌朗读:韵律美6. 诗歌讨论:哲理、人生感悟7. 写作练习:创意写作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竹石》,并默写生字词。

2. 选做题:以《竹石》为灵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及注释。

2.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诗人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竹石》三首诗。

请大家先谈谈对竹子和石头的印象。

2.学生分享对竹子和石头的印象。

(二)学习《竹石》第一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一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4.学生背诵诗歌。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三)学习《竹石》第二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二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4.学生背诵诗歌。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四)学习《竹石》第三首1.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竹石》第三首诗。

我们先来朗读一遍,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齐读诗歌。

3.请一位同学来背诵诗歌,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背诵得是否正确。

5.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6.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1.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竹子和石头的喜爱之情。

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些诗歌的喜爱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喜爱之处。

3.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竹子和石头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课后作业1.背诵《竹石》三首诗。

2.完成作文《我眼中的竹子和石头》。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理解诗人的情感。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竹石》2. 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3. 授课时间:第2课时4. 教学时数:1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对《竹石》诗的背景进行了解,包括作者郑燮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 诗歌的整体理解,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 重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等;4. 诗歌意象的解读,如“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精神;5. 诗歌主旨的探讨,理解诗人表达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将采用诵读、讨论、讲解、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增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诵读、讨论,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对重点词汇的深入理解,学会运用到实际语言表达中。

3. 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理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精神。

4.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旨,培养高尚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6.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思维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

7.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激发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篇古典诗歌,对诗歌的格式、韵律、意象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已经学习了一些重点词汇,能够理解和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六年级的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学习。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在诗歌意象的解读和主旨探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诗歌意象的解读方面,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诗歌主旨的探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深入思考,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讨论。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重难点1.反复吟咏,当堂实记。

2.掌握“立根、破岩、任、尔”等字的含义,根据声韵理解含义,把握意象修辞。

3.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把握主题。

【教学方法】1.吟诵教学法2.互动讲解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初诵文本,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解读题目。

1.听诵、领诵、跟诵全词。

2.走近作者。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官吏、文人、画家。

乾隆元年(1736)进士及第,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此后,便客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好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著有《板桥全集》。

3.了解背景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其意的传统,画与诗往往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清代的方薰所说的那样“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4.解读题目“竹石”指扎根在岩石中的竹子,诗题又作《题竹石画》。

郑燮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非常有名,重在表现竹子的气节与品格。

这是他题写在自己创作的竹石图上的一首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主要歌咏了竹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品质。

三、再吟文本,理解词意,明确声韵。

1.理解诗意。

[1]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意喻君子坚韧的气节和骨气。

[2]立根:扎根。

[3]破岩:破裂的岩石。

竹子本应生长在土里,这里却生长在破裂的石缝中,意喻出身条件不好。

[4]坚劲:坚韧刚劲。

[5]任:任凭。

[6]尔:你。

[7] 东西南北风:各个季节的风,意喻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打击。

2.明确修辞这首诗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竹之根主动“咬住”青山,“立身”则让人想到《孟子》中的著名段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起兴:描绘竹石景象,引出主题。
-发展:通过对比,强调竹石的坚韧不拔。
-高潮:突出竹石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精神。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坚定信念的重要性。
③《竹石》诗文寓意:
-竹石象征着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面对困难,要像竹石一样,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④朗读技巧指导:
-正确朗读,注意语音、语调、语速。
-把握节奏,突出重点词语。
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总结《竹石》的诗意和寓意,并能够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他们能够认识到《竹石》中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对他们的启示,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板书设计
①《竹石》诗文内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②《竹石》诗文结构: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竹石》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竹石》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竹石》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竹石》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竹石》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阅读的心得和感悟。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请教,寻求解答。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竹子的诗,表达自己对竹子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观看提供的视频资源,加深对竹子和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竹子和古代诗歌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目标: 让学生了解《竹石》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竹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竹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竹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竹石》案例进行分析。
4. 题型四:诗句应用题
题干:请运用下列诗句,完成一个相关的写作任务。
例不懈、永不放弃的话。
答案:正如《竹石》中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像竹子一样,在逆境中扎根生长,最终取得成功。
答案: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反复的句式结构,强调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和作者的坚定信念,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3. 题型三:诗句对比题
题干:请比较下列两句诗句的异同。
例题:《竹石》和《登鹳雀楼》中都描绘了自然景物,请问它们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竹石》通过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坚韧品质,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而《登鹳雀楼》则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两首诗在表达方式和主题上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上。
最后,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层面来看,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认为古诗词难以理解和接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竹石》这一古诗。

该诗选自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古诗。

诗的内容是描述诗人对竹子和石头的赞美,寓意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主要内容包括诗中描写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以及诗人所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 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和意境,把握诗中的竹子和石头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坚韧不拔的品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通过欣赏古诗,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把握竹子和石头的形象。

2. 诗人坚韧不拔品格的体会。

3. 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难点:1. 古诗中意象的把握,如竹子的坚韧和石头的坚固。

2.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学生文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解决办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促进深入思考和感受。

3. 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4.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 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
1.背诵《竹石》全诗,并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主题,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绘制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画,并在旁边附上诗词,表达出诗文的意境。
4.编写一个关于《竹石》的小故事,将诗文中的情感和主题融入故事中。
5.选择一个与竹石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制作竹石工艺品或进行石雕创作,并撰写一份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报告。
3.图画展示:
(学生绘制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画,并在旁边附上诗词)
4.小故事创作: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young scholar who was determined to pa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lived in a small hut near a bamboo grove and a rocky cliff. Every day, he studied hard while being inspired by the resilience of the bamboo and the solidity of the stone. Despite countless failures and hardships, he remained firm and unyielding. Finally, on the day of the examination, he faced the challenges with confidence and passed with flying colors. The bamboo and the stone became symbols of his perseverance and success.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其次,古诗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们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然较为抽象。我考虑在后续的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诗人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此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他们通过分组讨论、创作小诗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这让我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或是对知识点掌握不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咬定青山不放松”和“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比喻和实际例证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些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中使用的象征手法,以及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或品质。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主题上稍显偏离,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确保学生们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使讨论更有针对性。
最后,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性。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整节课的注意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竹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某种自然景物或事物所感动?”比如,看到挺拔的竹子或坚硬的石头,是否会想到它们所象征的品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自然景物与品质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竹石》,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三首。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首,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歌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诗歌特点: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坚韧品质。

4. 诗人情感: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坚韧品质的颂扬。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竹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描写竹子和石头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 竹石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 竹石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竹石》。

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咬定”、“破”、“任尔”等,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韧不拔的品格,感受诗人在逆境中的顽强精神。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难点: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如“咬定”、“破”、“任尔”等;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竹子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竹子的品质,引出课题。

2. 新授: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交流讨论诗句的含义。

3. 深入探究: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学生自读并尝试背诵。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 课题:《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突出重点词语。

4. 诗歌意境:描绘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古诗《竹石》。

2. 选做题:查找郑燮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赏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竹石》的意境和哲理,感受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达到预期效果。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咬定、任、尔”等词语的意思。

3.学习作者状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悟诗人不向世俗低头、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感悟《长相思》这首词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 猜一猜,背一背:(看图猜出两首咏物诗并背诵)板书:《马诗》《石灰吟》2.读了这首诗,郑燮笔下的竹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两个词说说。

(坚强不屈、坚韧不拔、不怕困难......)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学生读诗)3.走近作者: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竹石》《板桥全集》等。

二、初读感知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⒉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⒊指名读,齐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三、古诗讲解(一)思考:1.这首古诗讲述了什么内容?2.从古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二)第一、二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咬定”什么意思?(2)“破岩”什么意思?(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3)诗意:竹子深深地屹立在青山之中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牢牢地扎在了岩石缝中。

(三)第三、四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⑴“千磨万击”什么意思?“坚劲”什么意思?⑵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3)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竹子吗?(4)词意: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韧劲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古诗三首
竹石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古诗
2 .发现共同点
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
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还”是读 hái“还是”
“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看板书小结。

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指明学生回答)
(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六、拓展
1面对这样的郑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不放松坚定顽强
立根破岩中
千磨还坚劲坚忍不拔
任尔南北风
托物言志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

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

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

文字应用心吟诵。

“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

“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

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