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中“强”字的读音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项令》中“强”的读音辨析

广东省南雄市黄坑中学张小平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 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就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竟然都各行其事。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也许我们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全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至于为什么这样读,则没有更详细的解释。上网搜索的结果也是分为两派,有的支持读qiáng,有的支持读jiàng,但都没有权威的解释,以推测成分居多。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强”有三种读音:即qiáng,qiǎng,jiàng. “qiǎng”的义项有两种:一为竭力,勉力。如《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也引申为“勉强,强迫”。如《老子·十五章》:“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还有一个义项就是通“糨”。从义项来看,“qiǎng”这个读音可以排除。

“qiáng”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六个义项:①弓有力;

②壮健,强盛;③坚硬;④有馀,略多;⑤故意,特意;⑥

甚,多。从这六个义项来看,义项“③坚硬”与《强项令》中“强,硬”的解释比较接近。我们再看看义项“③坚硬”释义时的举例:

卫铄《笔阵图》: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为之。

《齐民要术·种谷》引《汜胜之书》: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从以上两个释例来看,“坚硬”与“硬”等同。“强项”译为“硬脖子”或“坚硬的脖子”都说得通。

强jiàng,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只有一个义项“僵硬”。有一个引申义为“倔强,不随和”。举例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新华字典》上对“强jiàng”的解释:强硬不屈;固执己见,不服劝导。虽然这种解释与课文塑造的董宣形象很相符,但是“强jiàng项”解释为“僵硬的脖子”“倔强,不随和的脖子”“强硬不屈的脖子”显然都会显得牵强和别扭。依照史书行文简约原则,会把“强硬不屈的县令”“倔强的县令”这种意思写成“强令”而不会画蛇添足写成“强项令”。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很多有关“强”字的词条,却很可惜,没有把“强项”收录进去。但《中华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收录了这一词条:强项qiángxiàng:性格刚强,不肯低头屈服。并举有一例:

《后汉书·杨震传》:卿强项,真杨震子孙。

依照这一解释,把“强项令”理解为“性格刚强,不肯屈服的县令”与课文中汉光武帝对董宣的称赞以及和课文塑造的董宣形象完全吻合。

另,笔者手上有一本《实用速查多音字词典》(1995年长春出版社)也收录了“强项”这一词条:【强项】qiángxiàng<书>不肯低头,形容刚强正直,不肯屈服。

所以,无论《强项令》的“强”字当作“硬”来解释,还是把“强项”当作一个词来看待,它都应该读作“qiá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