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保健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您的孩子跟谁睡?
分床睡觉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最佳的时机!
接触过很多家长,一问之下,好像大多数孩子都在跟着父母睡!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以至于到后来都成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孩子总是跟着爸爸妈妈睡的话,时间一长,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他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性,依赖感突出、安全感也下降!所以,我建议家长们能及早让孩子独立地睡,最好是在一个独立的房间里睡!当然最初家长可能不太放心,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孩子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

反倒是那些长期和父母睡在一起的孩子,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而且孩子越大,问题会越多。

最好是从3岁左右开始分开睡,这时候孩子还不会太粘父母,如果到了6岁以上,再分开的话,则会困难得多。

分床睡觉对于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意识。

孩子从小一个睡觉,他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我得独立地睡,这种独立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他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让他明白,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的身边。

其次,可以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

我们出于对孩子的爱,总是愿意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样是增进了亲子关系,但是我们过分地关爱孩子,使他们失去了锻炼勇敢、坚强的机会!其实,孩子是非常勇敢的,在他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他无所畏惧!有句成语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这里存在着相当的风险!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安全的,但是由于家长过多的干预,让我们的孩子最终变成了一个个的木偶一样的人!他们因为被限制的太多了,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碰!他们最终就会变成胆小鬼。

而且孩子出现羞怯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我们给他们的约束过多造成的。

就孩子睡觉这个问题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主张应该让孩子能够独立分床睡觉!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分床睡觉非常有利于孩子的睡眠!这个不用多说,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因此,我想,我们应该有这个意识,我们应当及早地让孩子独立起来,那就从让孩子分床睡觉开始吧!!!
您的父母意识在哪个台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是影响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家纽伯格(Newberger)认为,如果把父母认识自身与他人(孩子)的需要与兴趣的能力作为父母意识的主要评判标准,父母意识表现出四种不同的水平。

水平一:自我中心、自我定向的父母意识
处于这一层次的父母,关注的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兴趣与情感。

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角色与责任是从他们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审视的。

有些父母可能是迫不得已而生下了孩子,于是就觉得孩子是生活的累赘,所以总是动不动就要求孩子能理解为人父母的需要和希望。

更多的情况下,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孩子的成长被看成是外在影响的结果,父母并不真正在意孩子会如何长大成人,自己又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没有意识到自己能为孩子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

毫无疑问,这种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孩子的父母意识是一种低层次的父母意识。

水平二:习俗标准定向的父母意识
所谓习俗标准,是指社会上大多数人或群体所普遍认同的习惯、传统、规则与价值观等。

处于第二级水平的父母意识的父母,不再仅仅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作独断专行式的推理了,而是更多地关注对自己极为重要的习俗标准:比如,自己以及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否符合社会习俗。

因而,父母并不将孩子视作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来分析他有什么特殊的需求与长处,而总是以单一的发展模式来套孩子,甚至不管孩子的具体情况怎样,迫使孩子就范。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的孩子没什么音乐细胞,却迫使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为什么那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幸运儿……的确,习俗的紧箍咒是难以摆脱的。

水平三:主观、儿童定向的父母意识
在第三级水平上,父母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主观体验与观点,开始倾向于将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特的人,并且开始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进行评判与推理了。

对父母来说,其他孩子像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这种父母意识的支配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被视为给予与分享,不仅仅在物质方面,也包括情绪体验。

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情绪情感关系及相互信赖的关系。

父母角色的成功与否,大多数是以能否体察孩子的个体经验为评判标准的。

虽然,处于这一层次的父母,对孩子的独特需求能做到及时的关注,但也正是由于对孩子的过分关注,父母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迷失在亲子交往的过程中。

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去做一切,包括放弃自己的一些发展机会,牺牲自己的所有兴趣、爱好与业余时间。

水平四:过程或交互系统定向的父母意识
在这一水平上,父母有能力协调与整合在育儿问题上的各种不同观点。

在通常情况下,父母不但能考虑到孩子的生理需求,也能认识到孩子的主观需求,并且还可以设法找到孩子的需求与自己的需求之间、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这也就是说,父母不会因为关注孩子的成长而放弃了自身所有的一切,也不会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工作与努力只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在这一类父母看来,寻求自身的发展与关注孩子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父母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对孩子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父母,但并不是主宰父母的唯一。

因此,父母与孩子的成长发展可以看作是亲子关系这一社会关系中交互改变、影响的结果。

父母也愿意并能够将自己与孩子看作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需要与兴趣,父母与子女应在此基础上相互促进与发展。

这是最高的一层父母意识。

育儿易犯的错误
没有人怀疑你对宝宝的爱心,但在一些错误认识的指导下,你的一些行为也许正在伤害着你的宝宝。

对照下面这些“误会”,看看你犯了哪几条。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
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

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
建议年轻家长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

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

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小宝贝的兴趣总是说来就来,比如,看见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这是好事,不仅经常在电脑上给他看早教光碟,还经常一起和宝贝玩电脑游戏。

真相分析:
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容易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根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因为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容易伤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小学再学也不迟。

错误3: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
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

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你也许觉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你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

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

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

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

只有确定了孩子不会冷、他不会给孩子喂太多,不会在孩子吃过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会呕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

这完全没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错误4:和别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
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觉吗?他会笑吗?他能试着坐起来吗?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上,不要受别的父母这些问话的影响,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你的小宝贝好像总有些地方发展得比别人慢。

科学做法: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
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

一个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别人发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说明他想追赶父母的脚步。

老人带孩子也有很多好处
除了母亲精心照顾以外,有长辈参与照顾的孩子智力发育的各个方面都要优于仅由母亲照顾的孩子。

因为,虽然年轻母亲照顾孩子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观念较新等,但有长辈参与照料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人,并且老人有更丰富的看护孩子的经验,对待孩子也更有耐心,这些因素都对孩子的体格和智能发育有着较好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在语言发育和对外界的反应能力方面。

因为,长辈带的婴儿除了睡眠以外很少独处,有很多机会与多人交流,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宝贝的语言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并且他们还可以得到更多的爱抚,要知道,爱抚犹如精神养分,有助于孩子智商与情商更好地发展。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过分溺爱、过度呵护等。

这种养育方式可能造成一些别的问题,比如造成孩子任性,很少得到运动机会而影响了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等,但这些问题只要正确认识,恰当处理,就会避免这些负面作用,而有老人参与带孩子的益处却显而易见。

不过老人带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因为怕危险就不让孩子爬来爬去,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车里,只要注意保护就不会出事; 2.不要老抱着孩子,要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做户外活动,每天至少1小时;3.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作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

4.如果两代人观念上发生冲突,要多进行沟通,不要各自固执己见。

老人可以多阅读一些现代育儿书刊,多接触一些新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提高自己科学育儿的水平。

5.平时多沟通,多交流育儿经验,也能弥补“隔代教育”的不足。

6.不要因为自己当年没有满足儿女的需求就以补偿心理来养育孙辈。

7.孩子父母限制孩子的事情,长辈不要越俎代庖,尽量与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

8.避免纵容孩子养成贪吃零食的习惯。

9.孩子口味应该比较清淡,避免以自己的口味做饭,让孩子吃得过咸。

10.不要总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运动能力和抵抗力。

11.不要买东西讨好孩子。

日久养成孩子和大人讨价还价,撒泼打滚的坏毛病。

是父母,就应多陪陪孩子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日前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4464名3至7岁的幼儿家长的调查显示:
1、给孩子讲故事,10年前为3.4小时/周。

现在为2.8小时/周;陪孩子唱歌散步,10年前9.6小时/周,现在4.0小时/周。

2、陪孩子玩、讲故事的家长比例,10年前为17.5%,现在为10%。

3、买玩具的金额,10年前为31元/半年,现在为195.5元/半年;买图书的金额,10年前16.1元/半年,现在为93元/半年。

4、和孩子外出游玩,10年前为9.1次/半年,现在为6.5次/半年。

5、望子成龙的家长越来越多,希望孩子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家长比例,10年前为4.5%,现在为16.9%。

调查显示:当代父母望子成龙的越来越多,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越来越大。

但与此同时,父母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这不能不使人深感忧虑。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是孩子智力和创造力开发的启蒙者,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欢乐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为人父母者,请多和孩子相伴相乐吧,美丽人生的奥秘尽在于此,千万珍惜!
怎么培养孩子的动作敏捷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如有语言、审美、秩序、感官等敏感期一样,孩子的动作发展也是有其敏感阶段的。

在动作发展的敏感期里,家长应该根据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动作发展特征来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动作和智力发展。

在2~4岁孩子身体大肌肉和精细动作运动活跃的过程中,家长经常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如孩子手的动作也是伴随着他的走路而发展的,即孩子走到哪里,手就跟着抓到哪里。

一旦孩子出现这些现象,就说明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到来了。

★我也会了
通过运用物体的动作,孩子能初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进而学会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还能举一反三,把方法适用于各种物体,总结出这一类物体的共有特性,从而产生对事物的概念。

★这是什么
孩子能够用手抓握物体,就使得手成为一个主要的认识器官,能够帮助孩子认识物体的许多属性,如冷暖、软硬、轻重、质地等,这些都是孩子通过抓握、触摸物体才能获得的感性经验。

★一个人做
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还可以帮助孩子及早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学会独立自由的活动。

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我要交朋友
动作技能又是孩子之间彼此交往的桥梁,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孩子往往不易和同伴打成一片,而动作技能特别是手部动作能力发展较好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

★手指操
把大拇指和食指,或者大拇指和中指的指尖不停地进行循环接触,一开始速度比较慢,然后逐渐加快,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敏捷性,又可以促进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孩子年龄段的运动特点需求
抓住孩子动作的敏感期不仅能训练孩子的大肌肉和小肌肉,还能有效帮助孩子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运动还有助于孩子的骨骼、肌肉及四肢的发育。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动作发展特征,并为其创设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孩子动作的发展,从而促使孩子身心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创设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加速孩子动作的发展,家长要给孩子创设一个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

1、家长应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进行有趣的练习,而不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动作技能。

2、适当地教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比如有点难度但是经过努力又能够达到的动作,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这样也能够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

3、要考虑孩子的情绪,多表扬孩子的优异表现,不要过多地干预和批评他们,这样也有利于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3—4岁的孩子动作发育:已能到处任意活动,能跳高跳远,两脚交替上下楼梯,会独脚站立5秒钟左右。

在日常生活方面,能自己洗脸洗手,在家长协助下能穿脱简单衣服。

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脑功能及小肌肉发育日趋完善,手指变得灵活起来,可以使用筷子、扣钮扣、画图形,会折纸、剪贴,会一页一页地翻书等。

4—5岁孩子动作发育:能单脚跳跃,能抓住跳跃的球,平衡功能有了发展,能脚尖对着脚跟直线向前走,能玩翘翘板、滑滑梯等。

在日常生活方面,可以很好地洗脸、刷牙、擦鼻涕,能独立穿衣服。

在精细动作方面,能很好地使用筷子,可以简单画出人的几个部分,包括头、躯干、四肢等,能画三角形、正方形等。

5—6岁的孩子动作发育:能迅速自如地奔跑,且跑的协调、平衡能力较好,会拍球、踢球,并能边跑边踢。

能连续走半小时路程,能独脚立l o秒钟左右,能脚尖对着脚跟往后走。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能帮助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收拾碗筷等。

孩子手指的动作更精巧,会用小刀削铅笔,会投球,会画比较完整的小人,能用铅笔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以及简单的汉字,手工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征。

瓦龙主张按照“儿童时期的年龄”(即儿童的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的年龄”(即儿童的生长年龄)。

虽然情调龙同时也注意到了用心理年龄来划分儿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划分出大致的段落来,因为“无论随着机能水平而来的进步和形式是怎样地混杂不清,有些整体总是存在着的,这些整体总是各有其标志,各有其特殊的方向的,这些整体在儿童的发展中总是一个特别的阶段。

”瓦龙将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时期,即动作的发展时期(出生到3岁)、主观或个性时期(3~5、6岁)、客观性时期(5,6~11,12岁)和青少年时期(12,14岁以后)。

动作发展时期,也可称为感觉—运动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总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眼睛感知手的运动,觉得有趣,反馈到大脑中,手就继续运动,以便继续感知。

由于儿童逐渐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加深了。

在主观或个性时期,为了从难以认识自己的境况中脱离出来,儿童表现出了“时相”。

在第一个时相里,交替扮演角色的游戏开始消失了,儿童开始喜欢自以为是;在第二个时相里,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需要,这就是要显示自己、要别人承认自己的长处;在第三个时相里,是一个新的转向的进行。

这时,儿童从本身找出来的长处不再能满足自己了,而是需要用别人的长处来自我装饰。

在客观性时期,儿童的主要兴趣又从自我转向外界事物,这主要是缘于儿童交往的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和智力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看法不再是主观、片面、孤立的了,而是形成了客观的、联系的认识体系。

二十世纪60年代,中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几乎没有重视方法学研究。

约从70年代后期起,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方法学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课题、类型、设计、变量、被试、标准化及具体实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幼儿教育,家长应该做什么?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课题越来越受到众多家长的关注,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家庭幼教的尺度。

许许多多专家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幼儿家庭教育中,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你和孩子互动了吗?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首先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

如果想与孩子和谐地沟通,家长不只需要运用语言,还需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生活,敏感地领悟孩子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悬置起自己的成人感,用全部的心智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回应孩子的需要,做他们的朋友。

你陪孩子游戏了吗?
孩子年龄小,空洞的说理性教育对孩子来讲作用不大,家长应以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性的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引发孩子与周围环境的有效作用,多为幼儿创设游戏的情景,让孩子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自愿地去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取各种经验。

你注意随机教育了吗?
教育其实是蕴含在生活之中,家长应具有善于观察孩子活动的洞察能力,把握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时机,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入手进行随机教育,孩子必然会得到相应的知识,但其收获又远远超过了知识本身。

你持有正面态度吗?
孩子们是生活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全面地看待世界,知道“生活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去学习分辨生活中的好与坏、安全和危险,并教会他们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有初步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危险发生。

另外,教育的正面性还包括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采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被别人认可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

你和幼儿园沟通了吗?
幼儿教育应是整体的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中的各种资源的协调、有机整合,共同发挥作用。

作为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所在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并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性使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的协调一致,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同时家庭教育中的各个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方向一致、持之以恒,不能爸爸这样说、妈妈那样说,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不相信你的话,更使得幼儿降低了对事情对错的分辨能力。

你是个好榜样吗?
爱模仿、易改变、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幼儿期孩子发展的重要特征。

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与作为受教育的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等使得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

因此每位家长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孩子做榜样,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会自然的形成。

你的教育连贯吗?
教育孩子要求从低到高、由浅入深。

家长要了解孩子最近发展区及年龄特点,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系统性、连贯性,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有计划的去培养孩子,发展各种能力。

如生活自理能力方面:3 4岁时学习自己动手穿、脱衣物;4 5岁能独立有序地穿脱衣物并整理好;5 6岁学习整理、打扫自己的小房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