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泰山封禅文化
泰山封禅文化在世界各古老民族的神话思维中,巨山大川通常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一圈神圣的光环。
譬如奥林匹亚山,是古希腊的众神居住之地;“五岳”、“四渎(du二)”,则是古代中国历朝各代都要祭祀的神灵。
尤其是泰山,更是备受历代帝王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唯一一座被帝王封禅的大山名岳,而滥(lan四)觞(shang一)于秦、形成于汉的“泰山封禅”,最终被奉为封建王朝的最高国家祭祀大典,演变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现象,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意味深长的民族思想文化心理内涵。
通过梳理泰山封禅历史,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泰山封禅的逐渐演变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历史认识,又可以理解到这繁琐、迷信的形式和仪式背后,还隐藏着一代又一代的古代先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创造灿烂文明和辉煌业绩的认可和礼敬。
一句话,泰山封禅就是对大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生存、栖息、繁衍之地的无限感激与回报,以及对祖先开拓、创业、发展的无限敬仰与缅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泰山的封禅文化什么是“封”和“禅”呢?历来说法不一。
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上堆土筑一个圆坛,增泰山之高,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以表功于天;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圆台方坛表示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来到最能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上,堆土砌台垒坛,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的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
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
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而得以青史留名。
至于诸侯群臣,更是把躬逢登礼、跟随去泰山封禅看作是难得的机遇和最高荣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时,太史令司马谈被留到周南(今河南洛阳),不得从行,竟因此忧愤而死。
古代的三皇五帝泰山封禅到底是为了什么?
古代的三皇五帝泰山封禅到底是为了什么?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对泰山封禅有很大篇幅的记叙。
他说“自古受命亲王,曷尝不封禅?”。
意思自古以来受天命成为帝王的人,都想去举行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是其中一种,古代帝王巡游,偶尔也会在名山中举行封禅仪式,但属泰山封禅最庄重、最重要。
其意义和作用,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是向百姓昭示“王命天授”,为自己的统治增加合法性,这也是司马迁“受命亲王”的内在意义。
第二是向百姓“公告太平”,彰显自己的政绩和德行,这也是绝大部分泰山封禅都出现在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相对稳定、繁荣的时候的原因。
第三是敬示感谢“上天”,以表达对上天眷顾众生的答谢,祈福祷告来年风调雨顺,基业永续。
从秦汉封禅文看古人封禅心理
[3]于 省 吾 引 马 其 昶 《 原 微 》 : “ 祀 国 殇 , 且 祝 其 魂 魄 为 屈 兹
鬼雄 , 亦欲 其 助 却秦 军也 ” 见 于省 吾 泽 螺居 楚辞 新证 * , 北京: 中华书局 ,2 0年 4 0 3 月新 1 ,第 1 页。 版 2 7 [ 4】许 学 夷也认 为: “《 九歌 ・国殇》一篇 ,声悍 气峻 ,峥若
心理。
关 键字 :秦 汉
封禅
文化
关 于 占人 封 禅 之仪 , 《 戴礼 ・ 大 保傅 》载 程 式 日 : “ 封 禅 仪 式 中要 刻 石 为文 ,记 录 代 号 谥 ,这 种 文 体可 直 接称 为
泰 山而 禅 梁 父 ” 。在 汉 书武 帝 纪 元封 元 年 注 引盂 康 日 : “ 王 者 功 成 治定 , 告成 功 於 天 。封 , 崇也 ,助 天 之高 也 。 刻石 纪
是 多 元文 化 交 融 的结 果 , 反映 了中 华 民族 传统 文 化 的 多 元性
[ 8】 [日】弘法 大 师 原 撰 , 王 利 器 校 注 : 《 镜 秘 府 论 校 注 》 , 文
[ 6]浦 起 龙 : 《 杜 心解 》 ,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 1 1 月 第 1 读 6 年 9 0
其 三 ,这 种 英 雄情 结是 中 国儒 、墨 、道 为主 的 多元 文 化 版 , 第 6页 。 交 融 的产 物 。 从 《 闰殇 》 为鬼 雄 的死 亡 观 到 曹植 、_ 干昌龄 、
[7】周墨谷 : 《 重辑 李清照 集》 : “ 当作 于建炎年 间 ,北兵 此
杜 甫 、 李清 照 为代 表 的 文 人 的 功 立名 、为 国捐 躯 的 英 雄情 仓 皇 南 遁 之 时 。 ” 结 , 并不 能 简 单地 归 属 于儒 家 、墨 家或 道 家 文化 的影 响 ,它
泰山封禅文化的现实意义
泰山封禅文化的现实意义
泰山封禅文化是指在泰山祝圣地,以封禅的形式传承祖先的遗志,其现实意义在于: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泰山封禅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把中华文化传承下来,而且还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增强民族凝聚力。
泰山封禅文化可以使民族共同感受到一种凝聚力,使民族更加团结,更加拥护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提高民族自豪感。
泰山封禅文化可以使民族共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民族更加自信,更加热爱祖国。
四、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泰山封禅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中华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重。
泰山封禅研究报告成果总结
泰山封禅研究报告成果总结1. 研究背景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仪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愈发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总结相关成果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
在文献调查中,我们搜集了大量与泰山封禅相关的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并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分析。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前往泰山,亲身体验了泰山封禅的全过程,并记录了详细的观察和感受。
此外,我们还与多位专家进行了访谈,听取他们对泰山封禅的看法和建议,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3. 研究发现通过对泰山封禅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发现:3.1 泰山封禅的历史渊源泰山封禅始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
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3.2 泰山封禅的仪式流程泰山封禅的仪式流程非常繁琐,涵盖了祭祀、行礼、磕头、焚香等多个环节。
在封禅仪式中,帝王会亲自登山,向泰山的神灵行香祷告,以祈求国泰民安和吉祥如意。
整个仪式庄重肃穆,流程严谨,彰显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3.3 泰山封禅的影响和意义泰山封禅作为古代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表达了古代帝王对神灵的崇拜,也象征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统治地位和政治权威。
此外,泰山封禅也对后世的宗教活动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4. 研究展望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进一步的研究方向:4.1 泰山封禅的宗教意义目前,对于泰山封禅的宗教意义研究尚不充分。
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泰山封禅在古代宗教信仰中的地位,探究其对古代宗教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4.2 泰山封禅的现代价值泰山封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带有现代的含义和意义。
浅谈泰山封禅
浅谈泰山封禅摘要: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选择了泰山作为封禅的地点,举行各种封禅仪式,这是一种庄重古老富有文化历史气息的崇高礼仪,而泰山作为五岳独尊当仁不让成为了承载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的选择,于是才有了几千年来的泰山封禅大典。
关键词:封禅泰山封禅文化引言:泰山封禅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
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朝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得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的“国山”,从而在名气上凌驾于其他名山之上。
正文泰山是神奇的。
我国古代有一种“五方说”,把季节、方位、颜色等结合起来以辨吉凶。
泰山在东方,属春,为青帝神的化身,是五岳之宗,降吉赐福之地。
《史记》中也有非常有名的一句记载“古者封泰山者七十二家。
”秦、汉、唐、宋历代皇帝封泰山求国泰民安的声势均非常的大。
老百姓登泰山朝圣求平安者更是数不胜数。
人们笃信泰山是神山,泰山石是神石。
自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歌功颂德,封建时代的泰山封禅由此拉开序幕,其后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
所谓泰山“封禅”,是指帝王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为封;在泰山下的山丘——梁甫山上开辟场地设坛祭祀,报地之功称为禅。
即所谓的“祭泰山而禅梁甫”。
泰山封禅是中国诸多名山之中独有的文化现象。
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都喜欢在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做台,以泰山石镇寨镇馆等,于是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和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
那么究竟为什么选择泰山来进行封禅呢?这要从一个神化故事说起,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的生活着,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死去时,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因此,泰山成了五岳之首。
有拔地通天之势,也有擎天捧日之姿,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崇高伟大的象征去仰慕它。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的文化意义解析
近 些 年 来 许 多 音 乐 院 校 都 开 设 了艺 术 采
风 的 实践 课 程 本学 期 因 为学 院 艺 术 采 风
课程的安排 . 最 终 定 了去 泰 山观 看 “ 中 华 泰山・ 封 禅 大 典 ” 实 景演 出作 为 本 次 采 风 的 内容 。 这 次观 看 演 出从 意义解析
一周 圆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摘要 : 通过 本 次 采 风 活动 一 一 观看《 中华 泰 山 ・ 封 禅 大典 》 实景演 出, 因而 对泰 山 的封 禅 文化 有 了进 一 步 的 了解 和探 究。 此 次
实 景 演 出共 有 七 个 篇 章 . 时 长 约 一 个 半 小 时. 本 文 将 对 泰 山封 禅 的 意 义和 实景 演 出 的 内容及 这 一 文 化 产 业 现 象 进 行 阐述
添 了新 色 其 实 文 化 资 源 优 势 是 一 个 地 区 的 绝 对优 势 , 是 一种无形 的、 不 能 离 开 特 定 的
提 的是 唐 高 宗 与 武 则 天 的 封禅 . 让 人 印
象深 刻 . 我 们 在 这 个 演 出 中都 能 感 受到 这
次 的 封 禅 大 典 的 与 众不 同 。 它 一 改 以往 只 有 男 性 专 主 的 局面 ,允许 女 性侧 身其 间 。 日月 同 辉 。 这是第一次女性在国家大典 中 担任主角 . 不 得 不 说 这 是 武 则 天 希 望 由封 禅大典获得尊崇地位 . 也 是 她 成 为 一 代 女
的 了解 . 只有 深 入 的探 索 才 能 进 行 刨 作 .
才 能 更好 地 感 受体 会 音 乐的 情 感 . 所 以 艺 术采 风对 学音 乐 的人 来 说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简述封禅制度
简述封禅制度封禅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礼制,主要表现为帝王亲自前往某地,以祭祀天地山川为目的,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封禅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其鼎盛时期是秦汉时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封禅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帝王亲自前往某地祭祀天地山川,以期获得神灵的保佑与庇护。
按照封禅制度的规定,帝王往往选择一座至高无尚、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山峰,如华山、嵩山等作为祭祀的地点。
在祭祀仪式上,帝王会亲自登山,扮演祭司的角色,展开一系列庄严肃穆的仪式,包括焚香、祭奠、宴会等。
封禅制度在秦汉时代达到了顶峰,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多次执行封禅仪式。
这些仪式的背后,既有帝王对神灵的崇敬,也有政治的意味。
通过实施封禅仪式,帝王可以凭借其神圣的形象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增强与神灵的联系,以期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命运方面得到神明的保佑。
然而,封禅制度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宗教祭祀活动,它有着严格的制度和仪式。
首先,在选取封禅地点方面,需要考虑山峰的高度、形状、神圣性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其次,在仪式的进行过程中,帝王必须遵循一系列的礼仪程序,以确保祭祀的合法和神圣。
最后,在封禅之后,帝王还应当设宴招待百官和群臣,以示国家繁荣和太平。
封禅制度的实施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山水旅游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巩固了帝王的统治地位,增强了中央政权的凝聚力和威信。
另一方面,封禅制度强调帝王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对环境的敬畏和保护。
此外,封禅制度也推动了山水旅游的兴起,使得一些山峰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曾经光辉灿烂的封禅制度,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式微。
到了唐朝以后,封禅制度逐渐被佛教影响和儒家思想取代,礼制的力量渐渐式微。
然而,封禅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与宗教的重要支撑之一。
总结起来,封禅制度是中国古代帝王进行祭祀天地山川的特殊礼制。
其核心内容是帝王亲自前往特定地点进行祭祀仪式。
泰山封禅
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
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
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祭祀: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到泰山附近的小山丘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赐。
封禅的前身为“巡狩”和“柴望”。
当原始社会进化到氏族部落并向国家的雏形发展时,部族首领往往要通过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来体现自己的统治区域,这种统治手段即“巡狩”。
“巡狩”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主要与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关。
例如部落首领舜巡狩到泰山时,在极顶亲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沟通,代天理民,为天远,替天行道,愿天保佑,此谓“柴于上帝”,同时,舜依次四面遥望。
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
此谓“望秩山川”。
整个仪式合起来就叫“柴望”。
历史上第一个照着“五德终始”说的理论把封禅大典予以正式实行的,就是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在他完成统一大业的第三年,这位来自中国西部的统治者,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
秦始皇东巡先登上邹县东南的邹峄山。
由于800年不曾有过封禅大典,秦始皇及其随行大臣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于是就征召鲁国儒生、博士70人,一起跟他到泰山脚下商议封禅之礼。
这些儒生都说封禅的礼仪十分简单,就是扫地而祭,没有什么特别的,关键是对泰山一定要尊敬和虔诚,千万不可傲慢,古代帝王封泰山时车轮都用蒲草裹起来,为的是不损伤泰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啊!秦始皇听后,觉得非常怪异,难以实施,并怀疑儒生们可能是在捉弄自己,于是他贬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办法登上岱顶,筑坛祭天,然后从泰山北面下山去梁父山禅地。
据说由于秦始皇的倨傲无礼,泰山神给他尝了一点厉害。
当他走到御帐西北时,倾盆大雨劈头盖脸而来,正好有一颗大树在旁,秦始皇就躲在树下避雨。
浅论秦汉时期的帝王封禅
成为皇帝 “ 应天受命 ”神圣 崇高 的旷世盛典。司 马迁曾言 :“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
其 应而 用 事 者 矣 ,未 有 睹 符 瑞 见 而 不 臻 乎 泰 山者
也 。虽受命而功不 至,至梁父矣 而德不洽 ,洽矣 而 日有不 暇 给 ,是 以 即事 用 希 ”2 pO。司 马迁 在 [(6 ]1)
这 里提 出 的封 禅 必要 条件 是 :功 至 、德 洽 、符 瑞 、
受命 。这就是有关封禅的基本理论 。
从思 想 文 化 层 面考 量 ,封 建 皇 帝 封 禅 的 核 心 思想 观念应 是 “ 天命 ” ,它是 构 成 皇权 存 在 的合 理 性 、合 法 性 的普 遍 的 逻 辑 法 则 和 最 终 依 据 。在 祭
度 的儒家 化但 同时亦使 其步 入谶 纬化 的轨道。此 外,他们之 间也 存在 着共 同点:秦汉 帝 王封禅 亦 都蕴 涵巩 固
“ 一统”局 面的意向。 大
关键词
封禅
儒 家化
大 一统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8 ( 00 4— 0 3一 3 0 8— 74 2 1 )0 0 6 o
道下,禅于梁父 。其礼颇 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 而封 藏 皆秘 之 ,世 不 得 而记 也 ”2p2。及 至秦 二 [(6 ]1)
世胡 亥 东 巡 时 ,就 再 也 没 有 召 集 过 儒 生 。 因 此 , 儒家 文化几 乎是 与秦 朝封 禅 活 动擦 肩 而过 的。 “ 始
教合一 、政教合 一 的封建 时代 的知 识信 仰体 系、
封禅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
眺,可遥见黄。玉皇庙门前,有座无字碑,亦称“石表”。这是2100年前汉武帝东 封泰山时所立。(过去相传为秦始皇所立,据考证这种说法是不准确 的。)丈人峰:在泰山极顶的西北角,这座岩石形如老人伛偻,上面刻 有“丈人峰”三个大字。 4、泰山封禅艺术表演启动:进入旅游旺 季,泰山封禅艺术表演每天下午3:00,泰山脚下、岱庙天贶殿前,锣 鼓齐奏,旗帆招展,准时登场亮相。封禅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封”, 在泰山顶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二是“禅”,在泰山脚下小山上祭地, 报地之功。泰山封禅艺术表演,浓缩历史上封禅大典的艺术精华,整个 表演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部分组成,并有高安、半安、 天贶、顺安、凝安、开平六组舞蹈贯穿期间,生动地再现了历代封建帝 王封禅泰山的重大仪式。
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 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其次,什么是“封禅”以及为何选择在泰山封禅? 封禅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山川祭祀活动。古籍载,黄帝出巡泰 山时,大象驾辕,六龙拉车;蚩尤在前开路,虎狼在后护卫; 群鬼列侍保驾,众神簇拥陪行;风伯扫除,雨师洒道;蟒蛇伏 地,凤凰覆上。黄帝登临泰山之巅,诏鬼神议国事。定大位、 划疆域、祭天神,并作清角之音;似两凤双鸣,如二龙齐吟。
封禅从较浅层的意义上说,是古代的帝王宗教和天地崇拜相结合的 祭祀典礼,它给泰山蒙上了一层浓重而神圣的帝王之气,让具有深厚的 崇拜传统的中国人不自觉的生发出敬畏之心。再深一步说,封禅作为一 种深层次的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代表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在 严谨进程中的一种浓缩和积淀,它上承远古以来的鬼神迷信,下接君权 神授的天命观念,并且搀杂着求仙长生、祭祖祭宗、扬名立威、告天报 地等种种对天地的乞求,从朴素的原始自然观念逐步的推进到政治领 域,对天神的崇拜和对帝王的敬畏结合在一起。 古代的天子封泰 山禅梁父的十二家,周成王氏最后一位,封泰山,禅社首。现在的岱阴 佛爷寺东南十余里的明家滩村,便是周明堂的故址,周明堂即周天子东 巡封泰山时朝见诸侯的地方。 封禅泰山,对君王的身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史记·封禅书》记 载,齐桓公自以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欲行封禅之礼,管仲以“祥 瑞不现”阻之。 封禅文化,是几千年来“受命帝王”封禅祭祀活动在 历史和文化上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别具特色的一种祭祀文化,这对于凝 聚人心,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意义。但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史料的缺 乏,对封禅活动的探讨显得困难重重。 2、现存景点中的封禅痕迹 五松亭: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泰山,走到这 里遇到暴风雨。皇帝“休于大树下”,因为这里的几棵大树遮雨护驾有 功,被封为“五大夫”爵位。“五大夫”是秦朝第九级官爵。原树早已被大 水冲走,这里看到的三棵古松是清代补栽的。松旁有亭五间,称“五松 亭”。 玉皇顶:又称“天柱峰”,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5米,晴日西
秦始皇泰山封禅书内容
秦始皇泰山封禅书内容1. 引言说到秦始皇,大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种气势磅礴的画面,不是吗?这位大王可真是个传奇人物,统一了六国,建立了集权。
要说他的封禅,尤其是在泰山上,可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知道吗?那时候,泰山在古代可不是随便什么山,它可是被认为是五岳之首,地位非常高。
秦始皇那次封禅,可谓是“牛气冲天”,既是为了给自己攒人气,也是为了展示他的权威。
2. 封禅的意义2.1 祭天祈福封禅这事儿,简单说就是在山上祭天,向老天爷祈福。
秦始皇心里想着:“我这么大个皇帝,得给自己和百姓求个好兆头啊!”所以,他选了泰山,想在这儿祈求安康与富庶。
想象一下,站在泰山之巅,风呼呼地吹,头顶上是蓝蓝的天空,这种气氛,简直让人心潮澎湃!他把牛羊、米酒一顿摆,求个平安,这种仪式感,谁见了都得心里咯噔一下,哇,这皇帝真是大气啊!2.2 统一与权威而且,封禅也代表着秦始皇的统治理念。
他不仅是皇帝,更是老百姓心中的“天子”。
通过这种方式,他想告诉大家:“看,我不是随便当皇帝的,我是有背景、有实力的!”就像现代社会,大家都喜欢拿出一些东西来炫耀,秦始皇也不例外。
他让人们知道,这个“天”可是他自己的,咱们老百姓得听话呀。
3. 泰山的封禅仪式3.1 盛大场面在封禅仪式上,真是热闹得不行!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泰山上,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手里拿着旗帜,鼓乐齐鸣,场面壮观得让人瞠目结舌。
这种感觉就像是大型音乐节,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气氛超级好!秦始皇一身龙袍,气宇轩昂地站在台上,那种威风八面的样子,简直像是一位超级明星,众人都盯着他,心中默默欢呼。
3.2 记录历史这次封禅,不仅仅是个仪式,还是一场历史的盛会。
秦始皇特别重视记录,于是安排人把这一切都写下来。
这些文字后来被称为《封禅书》,简直是“千古流传”,让后人一读就能感受到那种宏伟和气势。
就好比你参加了一场很特别的活动,回来后把照片和经历记录下来,回头翻看的时候,总能想起当时的感受,那种喜悦和震撼,真是无与伦比!4. 封禅的影响4.1 后世影响这次封禅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开始模仿。
泰山与封禅论文
泰山与封禅论文摘要: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祭祀泰山的活动依然十分隆重盛大,明清的多位皇帝也多次来泰山进行祭祀,泰山已然成了一个尊贵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
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
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
“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
“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
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
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
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
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封禅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
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
历史趣谈古代帝王为何泰山封禅 泰山崇拜的源头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帝王为何泰山封禅泰山崇拜的源头是什么?导语:在古人眼里,泰山是一座最高最大的山。
“泰山”之名的本来意义就是大山。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泰山的特质,那就是“大”。
这首先来自于泰山外在古人眼里,泰山是一座最高最大的山。
“泰山”之名的本来意义就是大山。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示泰山的特质,那就是“大”。
这首先来自于泰山外在的山体之大,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文化之大,由此成就了泰山在一个民族心理中“山中之山”的崇高地位。
玉皇顶下的“五岳独尊”刻石,正反映了古人对泰山的尊崇,是泰山四大标志性景观之一。
泰山之大,与山岳崇拜有关,大山崇拜,是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古人看来,山岳具有神灵的属性,如不祭祀崇奉,就会带来自然的灾害与社会的灾难。
而山岳所具有的富殖的特性,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所需。
山岳的神灵性与人们不可摆脱的对自然的依赖,共同构成山岳崇拜的认识基础。
泰山是中国最早进入人类视野的名山之一。
考古资料表明,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至迟于40万年前,以“沂源人”为代表的远古人类已在这一区域内繁衍生息。
在泰山东南发现距今2—5万年前旧时代晚期的新泰“乌珠台人”,以及泰山周围距今1万年前后中石器时代细石器遗存的发现,都显示出在几十万年间,这一地区的历史一直就没间断过,早期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为泰山崇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泰山周围的大汶口文化,是中国众多新石器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支。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600年,大约持续了1700年左右。
考古资料显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逐渐取得了对其他新石器文化的优势,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而泰山正是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地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就在泰山脚下,现存面积达825万生活常识分享。
第一章泰山封禅文化1
一章泰山封禅文化一、帝王封禅的由来1、封禅的含义。
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
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2、封禅来源于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包括自然崇拜、祖宗崇拜、生殖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准宗教形式之一。
崇拜的对象是日、月、星、辰、山河、土地等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物。
在山区,大山往往成为崇拜的对象,即大山崇拜。
“崇”字就是由“山、宗”组成的。
在自然崇拜的中后期产生出自然神灵的观念,大山崇拜发展为山神崇拜。
但泰山崇拜主要是和太阳崇拜、东方崇拜结合在一起。
太阳为世上万物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人类自古就有太阳崇拜。
太阳升起于东方,所以东方就是万物发育、阴阳交替之所,于是又产生了东方崇拜。
在地理位置上,泰山位于神州大地的东方,因此就成为历代帝王与天对话的最佳场所。
3、封禅制度的前身-“柴望”“柴望”是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是原始崇拜与原始统治结合的产物。
当原始社会进化到氏族部落并向国家的雏形发展时,部族首领往往要通过大山崇拜等原始崇拜来体现自己的统治区域。
这种统治手段,有史记载的形式为“巡狩“我国《尚书》记载:在父系社会后期,舜在代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要祭祀上帝和六宗。
六宗为天宗日、月、星和地宗岱、河、海。
据记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舜必须五年巡狩天下四方,即四岳。
春天巡狩东岳岱宗,夏天南岳,秋天西岳,冬天北岳。
目前能确认的东岳是泰山,其他三岳不详。
巡狩是一种带有视察性质的政治典礼,巡狩要到四岳,主要与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大山崇拜有关。
巡狩到泰山,舜在极顶亲手燃起柴火,“燔柴以祀天”,意味和上天沟通,代天理民,为天行远,替天行道,愿天保佑。
此谓“柴于上帝”。
同时,舜依次四面遥望。
同时,四方部族也各自登上境内高山向泰山遥祭。
此谓“望秩山川”。
整个仪式合起来就叫“柴望”显然,巡狩和柴望的结合,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统治手段。
泰安封禅大典
泰安封禅大典泰安封禅大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历史仪式,也是中国封禅制度的一个典型代表。
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清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泰安封禅大典的起源、历史演变、具体流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起源泰安封禅大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的汉武帝因为长期战争的疲惫,希望能够通过封禅仪式来表达对大地的感恩,以求社稷安宁和国家繁荣。
于是在泰山山腰修建了将近百里长的“封禅道”,并在山上修建了封禅台,以进行封禅仪式。
后来,泰山的封禅大典逐渐成为中国封禅仪式的标杆。
二、历史演变泰安封禅大典在隋唐时期达到巅峰。
当时的皇帝每年都要亲自前往泰山进行封禅,以寻求国家安宁和吉祥如意。
封禅大典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天子、百官、士庶共同参与其中。
唐代以后,封禅大典逐渐式微,但在明清时期重新兴盛起来。
明代时,泰山封禅大典成为了明代官方礼仪的核心之一。
明朝皇帝每年都会派遣官员到泰山进行封禅,以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祈求。
清代时,封禅仪式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皇帝亲自前往泰山,而且在天子未能亲自前往的年份,也会派遣大臣代表皇帝进行封禅。
三、具体流程泰安封禅大典的流程繁复而庄严。
在封禅大典的前一天,先要进行净身礼,即剃头、洗澡、更换洁净的衣服。
封禅大典当天,天子或代表天子的大臣会登上泰山封禅台,向泰山神像行礼。
之后,会在泰山上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包括焚香、行拜礼、奠酒、上表等。
仪式结束后,还会进行盛大的宴会和演出,以庆祝封禅仪式的成功。
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泰安封禅大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禅制度的体现和传承。
封禅大典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帝与大自然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的崇敬之情。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此外,泰安封禅大典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的重要政治活动,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也成为了增强民众向心力、宣扬国家意识的媒介。
帝王泰山封禅的意思
帝王泰山封禅的意思
帝王泰山封禅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通常包括前往泰山进行祭祀和禅让的仪式。
这个仪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禅祭祀,是古已有之的礼仪。
封禅中的“封”指的是在泰山上筑坛祭天,表达对上天的感激和敬意,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上设坛祭地,寓意着对大地的敬重和感恩。
这个仪式最初被认为是一种向天地神灵祈福的方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展示帝王权威、政治稳定和国家强盛的象征。
在封禅仪式中,帝王通常会登上泰山之巅,设立祭坛,献上供品和祭文,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和祈求。
同时,他们还会在泰山下的小山丘上设坛祭地,感谢大地的滋养和保佑。
整个仪式十分庄重、肃穆、神圣,不仅展示了帝王的虔诚和敬畏之心,也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期望和祝愿。
除了祭祀天地之外,封禅仪式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政治仪式,如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等。
这些活动旨在展示国家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稳定,同时也为帝王树立了权威和形象。
总之,帝王泰山封禅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的礼仪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方式,更是一种展示国家实力和政治稳定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曾进行过封禅仪式,以祈求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封禅大典三年级观后感400字
封禅大典三年级观后感400字【最新版3篇】目录(篇1)1.封禅大典的背景和简介2.观看封禅大典的感受和体验3.个人对封禅大典的评价和思考4.封禅大典的意义和价值正文(篇1)一、封禅大典的背景和简介封禅大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至唐朝。
在仪式中,皇帝会登上泰山山顶,将玉匣子放置在山顶的祭台上,以示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之情。
封禅大典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皇帝展示权威和统治能力的象征。
二、观看封禅大典的感受和体验我观看了2023年的封禅大典,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神秘和庄严。
在仪式中,皇帝穿着华丽的服装,手持玉玺和符节,一步步登上泰山。
现场气氛庄严肃穆,观众们也跟着屏息凝神,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仪式结束后,我感到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愉悦。
三、个人对封禅大典的评价和思考封禅大典作为一种古老的仪式,既有神秘的一面,也有政治色彩。
在我看来,封禅大典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历史记忆。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古代文化的底蕴和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封禅大典的意义和价值封禅大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篇2)1.封禅大典的背景和简介2.观看封禅大典的感受和体验3.个人对封禅大典的看法和建议4.封禅大典与其他传统仪式的对比正文(篇2)一、封禅大典的背景和简介封禅大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在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时期举行。
在仪式中,皇帝登上泰山,进行祭天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国家长治久安。
封禅大典也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和荣耀。
二、观看封禅大典的感受和体验我观看了封禅大典后,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整个仪式庄严而神圣,让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底蕴。
在仪式中,皇帝的威严和庄重让我感到敬畏。
同时,我也被演员们的表演所吸引,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生动地展现了封禅大典的场景和氛围。
汉代封禅的文化特色
作者: 刘凌
出版物刊名: 泰山学院学报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文化分析;封禅;天人感应;东方崇拜;炫世;示儆
摘要: 本文摆脱以往评判封禅的单一政治角度,采用文化探源方法,上溯东夷文化,联系齐、鲁、秦、楚、两汉文化,着重从天人感应思维、尚东长生思潮和炫耀自警心理三个方面,对汉代封禅特色及其文化底蕴作了新的开掘;肯定了封禅大典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纬、祥瑞等社会事象的一定历史合理性;以期对封禅典礼作出更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历史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8月刊改革与开放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王海霞(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泰安271000)摘要:秦汉时期,帝王封禅特点突出:他们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秦汉时期的帝王在推动封禅的同时,也将帝王皇权神化,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多维发展。
Abstract: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characteristic of emperors’FengChan is highlighted:Rely on FengChan,They boast merit and made people fear.Rely on FengChan,They suppressed the rest of the size to strong potential of the country.Follow the etiquette on FengChan,They sought immortality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authority.The emperor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so deified their power In promoting FengChan simultaneously.Because of this,They actively promote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n Mount tai FengChan.关键词:泰山封禅特点文化意义Keywords:Mount tai FengCha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significance作者简介:王海霞(1972—),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6-02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文化上的一统也随即出现。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专制思想也逐步确立。
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位帝王成就非凡,像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也正是他们,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发展。
一、秦汉帝王封禅概况秦始皇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到泰山行封禅大礼的人。
公元前219年,他东巡郡县,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余人来到泰山脚下,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其德,以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其礼主要采用原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仪典,所用之礼皆秘而不宣。
汉武帝时,大一统政治局面形成,神学系统也发生了变化。
武帝于是自定封禅礼仪,发布诏书,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
其后24年中,汉武帝又七次登封泰山。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封禅祭祀活动在东汉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事象。
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光武帝宣称夜读《河昌会符图》,见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句,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举行封禅,于是下诏东封泰山。
二月至泰山下,先在山下焚柴祭天,接着乘御辇至山顶,设坛行封礼,瘗玉检文。
礼毕,群臣高呼万岁。
下山又行禅于岱麓梁父山。
封禅如仪之后,光武帝命于泰山刻立碑石,叙述了自己“至于岱宗,柴望秩山川”的封禅盛况。
二、秦汉封禅制度的特点不论是秦始皇、汉武帝,还是东汉光武帝,他们都历史功绩卓著而均对封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封禅有着极大的共性与相似性。
一是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
封禅是奉天承运、功德显赫的帝王告天报地的一种宗教政治合一的盛典,是易姓而王告代于天的重大礼仪。
秦始皇封禅泰山,不单纯为祭天祀地,而是假“封禅”之名,行夸耀震慑之实。
在秦始皇看来,泰山之壮丽高大,恰好可借之宣扬秦之功德;而宣扬秦之功德,其典式莫过于在泰山上封禅与刻石立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举行封禅大典,刻石于泰山,以夸功于世,威慑天下,宣扬自己的威仪。
泰山封禅,俨然成为他借以教化、诫告天下人勿反勿动的媒介,所以其子胡亥才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的三个条件:必须一统天下;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必须有祥瑞不断显现。
这是帝王第一次对封禅进行解释。
此封禅之说,既说明封禅之事的重要性,更体现出一个帝王的自信。
他“建封坛,礼百神”,以武功之盛“告太平于天”。
巍巍泰山,不仅可以标志其武功文治,也是能为他转告上苍的所在。
他一口气说出了八个感叹词: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在赞颂泰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赞颂自己。
刘彻封泰山、禅梁父,正是他俯仰六合、功满志酬的自我标榜的一种盛大典礼。
光武帝刘秀为了强调自己光复汉室的显赫功绩,特意撰写了近700字的封禅碑文,刻石于泰山之上,叙述了自己“至于岱宗,柴望秩山川”的封禅盛况,来表明是受天命而行,并夸耀其开创光复汉室、重现太平之功业。
二是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
始皇虽已一统天下,然六国余威依然强大,对于帝国政权的威胁时时存在。
在被秦国统一的六国之中,唯东方诸侯不宁。
尤其是齐国,虽不再是“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的大国,但实力犹存,对秦始皇而言,绝对是一处不容忽视之地。
而矗立于齐鲁大地上的泰山,乃群山之宗,天下之宗。
秦始皇封禅泰山,不仅可以威慑齐国,而且可以达到威震天下的作用。
所以泰山自然就成为秦始皇巡行天下的第一站,他要借“封禅”之名,震慑天下反叛余威,顺便行治理齐地之事。
齐鲁雄居东方,以政治地理优势而言,足以影响全国大局,因此汉武帝也把控制齐地看作是经营全局的关键。
齐地因“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让汉武帝惶恐不已,必然要进行整肃。
他于元封元年借行封禅大礼来震慑齐地。
此后,每五年“巡狩封禅”一次,既震慑齐王,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封禅祭祀实际上是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工具。
这种政治手段,一直延续到东汉乃至后代。
所谓在泰山告功于天,只不过是皇帝们冠冕堂皇的幌子而已。
三是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
封禅祀典体现了封建帝王力图接近神仙世界,进而求得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是秦汉帝王宫廷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举行封禅大典的礼仪“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如此私秘的行为,与他个人求长生不老的意愿不无关联。
秦始皇封禅后,“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最终,带着长生不死的幻想病死于沙丘平台。
汉武帝也在齐文化的影响下,受齐人公孙卿、李少君等人的蛊惑,开始求仙、求不死之药。
他唯方士之言是听并委以重任,对这些人尊宠甚厚,一批又一批遣其入海,虽从未成功,“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1]。
在方士的附会之下,封禅这一远古神圣的祭天祀地典礼,成为汉武帝渴求成仙登天、与神通、求不死的工具。
封禅典礼,后来形成定制,五年一修封。
武帝迷恋封禅,几乎到了留连忘返的程度。
汉武帝求仙几十年,不死之药没得到,反为后人留下几多笑柄。
当然,秦始皇来泰山东巡封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访祖,即回到文化的本源,借齐鲁强势文化之影响重新整合其秦人文化,提高其文化影响力。
而汉武帝更在其国家意识形态的选择上,倾向于齐鲁文化中孔子所积极推崇的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强化了帝王的尊贵地位,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更是从文化体系上改变了中国政治思想体系。
光武帝则借封禅之礼,向周边少数民族炫示中化文化的神秘,以打压其势力。
三、秦汉封禅制度的重要意义秦汉时期,是封禅大礼得以恢复并形成定制的时期,在泰山文化和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恢复古礼,使其成为定制。
秦始皇从中国传说中已存的众多神灵崇拜中,继承了原始信仰中天与地的观念,并将古代帝王燔柴筑坛祭天的仪式演变为一套繁复的祭祀礼仪。
他摒弃儒生提议,自定封禅礼仪,祭天祀地,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皇帝封禅之先。
这对宗教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封禅文化,丰富了中国祭祀文化礼仪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汉武帝,同样拒绝了儒生的仪式和礼仪的提议,自己定封禅礼仪。
清人梁玉绳说封禅“肪于秦始,侈于汉武”,可见在丰富了封禅祭祀礼仪内容的同时,他比秦始皇更为奢侈靡华。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多次封禅的实际行动强化了这种仪式的重要性,也使得这种仪式成为定制,即每五年在泰山举行一次封禅大礼。
他对帝王封禅的三项要求,也成为后代帝王封禅的重要依据和标尺,成为后代帝王难以抗拒的一种诱惑。
封禅古礼,被秦始皇辉煌复苏,经汉武帝的实践成为定制,变成了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重大盛事。
公元前11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史令司马谈以顾问身份随行,中途因病洛阳,不能参与“大典”,遗憾至极,竟然抱恨而卒。
临终时对司马迁哀叹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2]二是使天人观念转变,让帝王皇权神化。
在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发展中,从天生天养,到天人合德,先人已经逐渐从原始信仰的虔诚崇拜的藩篱中挣脱出来。
到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向人的这一边倾斜。
到了汉代,董仲舒以其天人感应论,重新抬高了“天”的地位,认为天乃“百神之大君”,“王者之所最尊”。
天还能以天象警告惩戒:“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3]君主实行仁政,将会得到天的奖赏;君主倘若不实行仁政,则会受到天的惩罚。
再加上秦汉时期,齐文化中神仙传说和重生思想盛行,使得帝王对泰山更加向往,所以封禅礼仪的恢复,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帝王恢复它并非要恢复神灵的神圣地位,而是借神灵的神圣性来抬高自己、神化自己。
帝王要恢复的只不过是祭祀天地的权利和人们对这种仪式的信仰。
历史上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活动的神话传说虽然无法考证,但“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的内涵却对帝王意义重大。
秦始皇是第一个封建帝王,需要这样的舆论来支持他作为帝王的合理性,所以秦始皇恢复封禅礼仪的同时,也加紧了皇权神化的步伐。
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时,还立碑歌功颂德,宣扬专制君主的威仪。
汉武帝也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举行数次大规模的泰山封禅活动。
他们这样来封禅泰山,并加以隆重的礼仪,就等于向世人宣告了他们不可超越的神圣地位,就如同这仪式一样神圣。
就是说,他们把封禅古礼神圣化,把封禅规定得如此严格,正是为了通过树立上天的绝对权威来神化地上的专制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