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8月刊
改革与开放
论秦汉时期泰山封禅制度的特点与文化意义
王海霞(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秦汉时期,帝王封禅特点突出:他们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秦汉时期的帝王在推动封禅的同时,也将帝王皇权神化,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多维发展。
Abstract: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characteristic of emperors’FengChan is highlighted:Rely on FengChan,They boast merit and made people fear.Rely on FengChan,They suppressed the rest of the size to strong potential of the country.Follow the etiquette on FengChan,They sought immortality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authority.The emperor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also deified their power In promoting FengChan simultaneously.Because of this,They actively promote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n Mount tai FengChan.
关键词:泰山封禅特点文化意义
Keywords:Mount tai FengChan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王海霞(1972—),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泰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8-0196-02
秦汉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文化上的一统也随即出现。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专制思想也逐步确立。
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位帝王成就非凡,像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等,也正是他们,积极地推动了泰山封禅文化的发展。
一、秦汉帝王封禅概况
秦始皇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到泰山行封禅大礼的人。
公元前219年,他东巡郡县,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余人来到泰山脚下,从泰山南坡上至山顶,立石颂其德,以明其得封;然后从山北坡下,禅于梁父山,其礼主要采用原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仪典,所用之礼皆秘而不宣。
汉武帝时,大一统政治局面形成,神学系统也发生了变化。
武帝于是自定封禅礼仪,发布诏书,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
其后24年中,汉武帝又七次登封泰山。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封禅祭祀活动在东汉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化事象。
建武三十二年正月,光武帝宣称夜读《河昌会符图》,见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句,认为这是天意指示他举行封禅,于是下诏东封泰山。
二月至泰山下,先在山下焚柴祭天,接着乘御辇至山顶,设坛行封礼,瘗玉检文。
礼毕,群臣高呼万岁。
下山又行禅于岱麓梁父山。
封禅如仪之后,光武帝命于泰山刻立碑石,叙述了自己“至于岱宗,柴望秩山川”的封禅盛况。
二、秦汉封禅制度的特点
不论是秦始皇、汉武帝,还是东汉光武帝,他们都历史功绩卓著而均对封禅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封禅有着极大的共性与相似性。
一是因“封禅”之名,夸耀功德,震慑天下。
封禅是奉天承运、功德显赫的帝王告天报地的一种宗教政治合一的盛典,是易姓而王告代于天的重大礼仪。
秦始皇封禅泰山,不单纯为祭天祀地,而是假“封禅”之名,行夸耀震慑之实。
在秦始皇看来,泰山之壮丽高大,恰好可借之宣扬秦之功德;而宣扬秦之
功德,其典式莫过于在泰山上封禅与刻石立碑。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举行封禅大典,刻石于泰山,以夸功于世,威慑天下,宣扬自己的威仪。
泰山封禅,俨然成为他借以教化、诫告天下人勿反勿动的媒介,所以其子胡亥才说“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
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的三个条件:必须一统天下;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必须有祥瑞不断显现。
这是帝王第一次对封禅进行解释。
此封禅之说,既说明封禅之事的重要性,更体现出一个帝王的自信。
他“建封坛,礼百神”,以武功之盛“告太平于天”。
巍巍泰山,不仅可以标志其武功文治,也是能为他转告上苍的所在。
他一口气说出了八个感叹词: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在赞颂泰山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赞颂自己。
刘彻封泰山、禅梁父,正是他俯仰六合、功满志酬的自我标榜的一种盛大典礼。
光武帝刘秀为了强调自己光复汉室的显赫功绩,特意撰写了近700字的封禅碑文,刻石于泰山之上,叙述了自己“至于岱宗,柴望秩山川”的封禅盛况,来表明是受天命而行,并夸耀其开创光复汉室、重现太平之功业。
二是借“封禅”之行,打压余威,以强本国之势。
始皇虽已一统天下,然六国余威依然强大,对于帝国政权的威胁时时存在。
在被秦国统一的六国之中,唯东方诸侯不宁。
尤其是齐国,虽不再是“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的大国,但实力犹存,对秦始皇而言,绝对是一处不容忽视之地。
而矗立于齐鲁大地上的泰山,乃群山之宗,天下之宗。
秦始皇封禅泰山,不仅可以威慑齐国,而且可以达到威震天下的作用。
所以泰山自然就成为秦始皇巡行天下的第一站,他要借“封禅”之名,震慑天下反叛余威,顺便行治理齐地之事。
齐鲁雄居东方,以政治地理优势而言,足以影响全国大局,因此汉武帝也把控制齐地看作是经营全局的关键。
齐地因“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让汉武帝惶恐不已,必然要进行整肃。
他于元封元年借行封禅大礼来震慑齐地。
此后,每五年“巡狩封禅”一次,既震慑齐王,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
讲,封禅祭祀实际上是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工具。
这种政治手段,一直延续到东汉乃至后代。
所谓在泰山告功于天,只不过是皇帝们冠冕堂皇的幌子而已。
三是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长文化权威。
“封禅者,古不死之名也”。
封禅祀典体现了封建帝王力图接近神仙世界,进而求得长生不老的愿望,因此是秦汉帝王宫廷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始皇举行封禅大典的礼仪“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
如此私秘的行为,与他个人求长生不老的意愿不无关联。
秦始皇封禅后,“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最终,带着长生不死的幻想病死于沙丘平台。
汉武帝也在齐文化的影响下,受齐人公孙卿、李少君等人的蛊惑,开始求仙、求不死之药。
他唯方士之言是听并委以重任,对这些人尊宠甚厚,一批又一批遣其入海,虽从未成功,“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1]。
在方士的附会之下,封禅这一远古神圣的祭天祀地典礼,成为汉武帝渴求成仙登天、与神通、求不死的工具。
封禅典礼,后来形成定制,五年一修封。
武帝迷恋封禅,几乎到了留连忘返的程度。
汉武帝求仙几十年,不死之药没得到,反为后人留下几多笑柄。
当然,秦始皇来泰山东巡封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访祖,即回到文化的本源,借齐鲁强势文化之影响重新整合其秦人文化,提高其文化影响力。
而汉武帝更在其国家意识形态的选择上,倾向于齐鲁文化中孔子所积极推崇的儒家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强化了帝王的尊贵地位,最终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更是从文化体系上改变了中国政治思想体系。
光武帝则借封禅之礼,向周边少数民族炫示中化文化的神秘,以打压其势力。
三、秦汉封禅制度的重要意义
秦汉时期,是封禅大礼得以恢复并形成定制的时期,在泰山文化和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恢复古礼,使其成为定制。
秦始皇从中国传说中已存的众多神灵崇拜中,继承了原始信仰中天与地的观念,并将古代帝王燔柴筑坛祭天的仪式演变为一套繁复的祭祀礼仪。
他摒弃儒生提议,自定封禅礼仪,祭天祀地,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皇帝封禅之先。
这对宗教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封禅文化,丰富了中国祭祀文化礼仪的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汉武帝,同样拒绝了儒生的仪式和礼仪的提议,自己定封禅礼仪。
清人梁玉绳说封禅“肪于秦始,侈于汉武”,可见在丰富了封禅祭祀礼仪内容的同时,他比秦始皇更为奢侈靡华。
而且他还通过自己多次封禅的实际行动强化了这种仪式的重要性,也使得这种仪式成为定制,即每五年在泰山举行一次封禅大礼。
他对帝王封禅的三项要求,也成为后代帝王封禅的重要依据和标尺,成为后代帝王难以抗拒的一种诱惑。
封禅古礼,被秦始皇辉煌复苏,经汉武帝的实践成为定制,变成了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重大盛事。
公元前11年,汉武帝封禅泰山,太史令司马谈以顾问身份随行,中途因病洛阳,不能参与“大典”,遗憾至极,竟然抱恨而卒。
临终时对司马迁哀叹道: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2]
二是使天人观念转变,让帝王皇权神化。
在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发展中,从天生天养,到天人合德,先人已经逐渐从原始信仰的虔诚崇拜的藩篱中挣脱出来。
到西周时期,已经开始向人的这一边倾斜。
到了汉代,董仲舒以其天人感应论,重新抬高了“天”的地位,认为天乃“百神之大君”,“王者之所最尊”。
天还能以天象警告惩戒:“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3]君主实行仁政,将会得到天的奖赏;君主倘若不实行仁政,则会受到天的惩罚。
再加上秦汉时期,齐文化中神仙传说和重生思想盛行,使得帝王对泰山更加向往,所以封禅礼仪的恢复,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帝王恢复它并非要恢复神灵的神圣地位,而是借神灵的神圣性来抬高自己、神化自己。
帝王要恢复的只不过是祭祀天地的权利和人们对这种仪式的信仰。
历史上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活动的神话传说虽然无法考证,但“皆受命然后得封禅”的内涵却对帝王意义重大。
秦始皇是第一个封建帝王,需要这样的舆论来支持他作为帝王的合理性,所以秦始皇恢复封禅礼仪的同时,也加紧了皇权神化的步伐。
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时,还立碑歌功颂德,宣扬专制君主的威仪。
汉武帝也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举行数次大规模的泰山封禅活动。
他们这样来封禅泰山,并加以隆重的礼仪,就等于向世人宣告了他们不可超越的神圣地位,就如同这仪式一样神圣。
就是说,他们把封禅古礼神圣化,把封禅规定得如此严格,正是为了通过树立上天的绝对权威来神化地上的专制皇权。
当然与此同时,泰山封禅也就被帝王逐步物化,成为帝王手中重要的自我神圣化的工具。
三是促进了泰山文化的多维发展。
封禅祀典在先秦时期,并没有明确记载。
秦汉时期,秦皇汉武的封禅之举使泰山地位逐步提高,也让封禅文化一下明确具体起来,而且使其多维发展。
首先帝王在祭天祀地的同时会配以祖宗的祭祀(如汉武帝封禅“令高皇祠坐对之”)。
天的观念、祖宗的观念在古人看来就是王权,它是秦汉统治思想的根本。
祭天祀地的活动,本来就唯封建帝王专用,所以封建帝王在封禅的同时,不仅要祭祖,还把封禅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结合起来,增加了泰山文化的儒家文化维度。
其次,由于齐文化的影响,秦皇汉武来泰山寻求长生和不死之药,也让泰山文化多了一些神仙文化特色,更使泰山衍生出地主信仰和“泰山治鬼”之说,形成后来的“生属长安,死属泰山”的神学理念。
还有就是杂糅了谶纬学,使得本来就神秘的封禅祀典,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更为重要的是,从实质上来看,谶纬本是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这也为后代封禅的人为操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胡立东.《泰山文献集成·〈史记·封禅书〉》:[M].泰安:泰山出版社.2005年:7-18
[2]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2483-2500
[3]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61-571
文化
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