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课件)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涉外继承案件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如何确定适用的法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探讨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及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二、涉外法定继承的概念涉外法定继承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法律关系的继承案件。
在这些案件中,继承人的身份、继承财产的所在地、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等问题都可能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
因此,在处理涉外法定继承案件时,需要明确适用的法律,以确保案件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
三、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原则1. 国际私法原则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首先应当遵循国际私法原则。
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主要原则包括:(1)最密切联系原则:在确定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时,应当考虑继承人与财产、继承关系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选择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当事人可以约定选择适用的法律。
(3)尊重外国法律原则:在处理涉外法定继承案件时,应当尊重外国法律的效力,不得违反国际惯例。
2. 国内法原则在确定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时,还应当遵循国内法原则。
国内法原则主要包括:(1)国籍原则:根据继承人的国籍确定适用的法律。
(2)住所地原则:根据继承人的住所地确定适用的法律。
(3)财产所在地原则:根据继承财产的所在地确定适用的法律。
四、涉外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情况1. 国籍原则根据国籍原则,在涉外法定继承案件中,继承人的国籍是确定适用法律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适用继承人的国籍法律:(1)继承人具有某一国家的国籍,且其财产位于该国境内。
(2)继承人具有某一国家的国籍,但财产位于其他国家,但该国家法律允许根据继承人国籍确定适用法律。
2. 住所地原则根据住所地原则,在涉外法定继承案件中,继承人的住所地是确定适用法律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适用继承人的住所地法律:(1)继承人具有某一国家的住所,且其财产位于该国境内。
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涉外继承案件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涉外继承关系时,如何适用法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方法以及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原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用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关系中,当事人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遗嘱、合同等方式选择适用的法律。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关系中,最密切联系的法律通常是指与遗产所在地、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当事人国籍等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法律。
3. 国际惯例原则国际惯例原则是指在国际上普遍承认和适用的法律规范。
在涉外继承关系中,国际惯例可以作为法律适用的依据。
三、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方法1. 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当事人可以通过遗嘱、合同等方式,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选择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应当是具有国际效力的法律。
2. 法院地法原则法院地法原则是指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的法律,法院可以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法院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3. 继承地法原则继承地法原则是指遗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的法律,法院可以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遗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4. 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原则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原则是指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的法律,法院可以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国家的法律作为适用法律。
四、具体案例案例一:甲(中国公民)在法国去世,留有遗产位于法国。
甲生前与妻子乙(法国公民)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遗产适用法国法律。
甲去世后,乙将甲的遗产全部继承。
继承的法律适用(十三)

第十六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国际私法所调整的继承关系是具有涉外因素的继承关系,即涉外继承关系。
它是指主体、客体和内容等三要素中至少有一个含有涉外因素的继承关系。
本章将探讨涉外继承关系中的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和无人继承财产(包括无人受遗赠财产)等的法律冲突及其法律适用,有关国际条约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我国的相关立法。
第一节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一、法定继承的法律冲突法定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在没有遗嘱和遗赠的情况下,直接依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将被继承人的遗产转移给继承人所有的继承制度。
它又叫无遗嘱继承,与遗嘱继承一起构成一国主要的财产继承制度。
由于各国关于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等方面的立法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存在法律冲突。
二、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从各国立法来看,基本上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立法原则:同一制和区别制。
(一)同一制同一制又称单一制,是指在涉外继承中,把遗产看成一个整体,不分动产和不动产,也无论遗产分布在一国或数国,均适用同一冲突规范确定准据法。
一般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本国法或住所地法),或者财产所在地法。
1.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继承依被继承人属人法”这一古老的冲突规范来源于古罗马法中的“普通继承”制度。
在实践中,除少数国家立法规定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以外,大多数国家都对属人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各国对属人法的理解和采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被继承人的本国法为属人法。
二是以被继承人的住所地法为属人法。
2.适用遗产所在地法遗产的法定继承适用遗产所在地法。
这一原则是从“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这一古老的冲突法原则中派生而来的,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4世纪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事实上,除了巴拉圭等少数拉美国家以外,绝大多数国家都放弃了遗产所在地法原则。
(二)区别制区别制又称分割制,是指在涉外继承中,将被继承人的遗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所指引的准据法。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 (一个中国留学生在美意外死亡,其在中 国留下楼房一栋,存款10万,在美留下汽 车一部,存款6万美元,他的父、母、妻、 儿应如何分配?)
三、继承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 (1)继承的开始。继承开始的原因、时间和场所 以及有关继承财产的费用,关于被继承人被宣告 死亡时宣告判决之日还是从判决确定的失踪人死 亡之日继承开始。 • (2)继承人。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人的顺序,代 位继承,是否承认继承契约及其效力,继承能力 与接受遗产的能力,继承人的废除等。 • (3)继承的财产。遗产构成以及遗产移转问题。 • (4)继承份额、特留份。 • (5)继承的承认与放弃。 • (6)遗产管理与执行。
(2)区别制和同一制的利弊 )
• 继承法具有财产法和身份法的双重性质。强调继 承的财产法性质的国家采用的是区别制,强调继 承的身份性质的国家采用的是同一制。 • 由于不动产与所在国关系密切,采用区别制有利 于维护财产所在国公共利益,有利于案件的审理 和判决的执行。其不足在于如遗产分布在两个或 两个以上国家时,遗产继承可能受两个或两个以 上国家法律支配,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同一 制则可以克服上述不足,法律适用简便,但根据 属人法作出的判决可能在不动产所在国无法得到 承认和执行。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涉外继承案件也随之增多。
涉外继承涉及到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冲突和适用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涉外继承案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分析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继承制度,以及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方法。
二、涉外继承的概念及法律适用原则(一)涉外继承的概念涉外继承,是指继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等要素中,至少有一个要素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情况。
涉外继承包括跨国继承、跨境继承和海外继承等形式。
(二)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原则1. 属地原则:以继承人的国籍、住所地、财产所在地等要素确定适用的法律。
2. 国际惯例原则:以国际法、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作为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依据。
3. 最密切联系原则:以与继承法律关系最密切的联系因素为依据确定适用的法律。
4. 保护原则:在适用外国法时,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弱者权益的保护。
三、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继承制度(一)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大陆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以民法典为依据,主要特点如下:1. 继承权人: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
2. 继承方式:法定继承、遗嘱继承。
3. 继承份额:法定继承份额、遗嘱继承份额。
4. 继承时效:一般为10年。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的继承制度以判例法为依据,主要特点如下:1. 继承权人:遗嘱继承人、法定继承人。
2. 继承方式: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3. 继承份额:遗嘱继承份额、法定继承份额。
4. 继承时效:一般较短,如美国为6年。
四、解决涉外继承法律冲突的方法(一)直接适用国际条约1. 国际私法条约:如《关于解决国家间法律冲突的公约》(海牙公约)。
2. 国际继承法条约:如《关于国际继承的公约》(海牙公约)。
(二)适用国际惯例1.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规定的国际法渊源。
2.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国际公约。
国际私法第十三章PPT教学课件

2020/12/11
11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1
12
1、先占取得说:认为无人继承财产等同无主物,主张 国家应以先占权取得这笔财产。
2、继承取得说:主张国家作为最后的法定继承人取得 无人继承财产。
(二)、法律适用
适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
适用财产所在地法;
适用继承的准据法。
2020/12/11
7
(三)我国法律规定
在我国境内死亡的外国人,遗留在我国境内的财产 如果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依我国法律处理, 两国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4
二、法定继承
(一)冲突:
(二)适用:
1、区别制:又称分割制,即主张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将死者的 遗产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的准据法,动产适 用被继承人的属人法,不动产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2、同一制:又称为“单一制”,即把遗产视为一个整体,不管 遗产分布在多少个国家,也不区分遗产中的动产和不动产, 在涉外继承关系中统一适用单一的被继承人属人法的制度。
请问:法院应适用什么法律审理这一案件? 说明理由。
2020/12/11
10
中国籍公民王某1948年随父母到印度尼西亚定居, 1958年加入印度尼西亚国籍。1995年,王某丈夫去 世,除有一子外,无其他亲属。1996年,王某变卖 在印度尼西亚的财产,与其子回中国定居。回国 后,王某购买一套公寓居住。其儿子有业不就, 靠其积蓄生活。王某对其子好逸恶劳十分反感, 多次劝说儿子自食其力,儿子置若罔闻。王某遂 加强了对财产的控制。其子对其母不满,先后在 1997年、1998年两次加害其母,均被与其母朝夕相 伴一条爱犬救解。王某年事已高,又遭逆子两次 暗算,心力交瘁,自知不久将绝于人世。1998年底, 王某找到律师立下书面遗嘱: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课件

• 一、法定继承的冲突 • 1、继承开始的时间 • 2、继承人的范围 • 3、继承顺序 • 4、继承人的应继份额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 二、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 1、同一制 • 2、区别制。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
• 三、我国的规定 • 第三十一条 法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
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但不动产法定继承, 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案例
王某系已取得美国国籍且在纽约有住所的华人,1996年2 月回中国探亲期间病故于上海,未留遗嘱。王某在上海遗 有1栋别墅和2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在美国纽约遗有1套 公寓房、2家商店、3辆汽车、若干存款。王某在纽约没有 亲属,其在上海的亲属因继承王某遗产发生争议,诉至上 海某人民法院。根据国家私法规则,我国法院应适用下列 哪些法律审理这一案件? A.在纽约州的财产适用纽约州法律 B.在上海的财产适用中国法律 C.遗产中的动产适用纽约州法律 D.遗产中的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案例
• 对于周某从日本带回的赔偿金和保险金应如何分 配,吴某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与吴某的妻子周某发 生争执,无法解决。为避免引起冲突,吴某的父 母及兄弟姐妹(以下简称吴方)以吴某之妻周某 及女儿(6岁)为被告,起诉于法院。
• 1、本案属于何种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具有 涉外因素?
• 2、如果日本法规定,继承依被继承人本国法,那 我国法院该适用何国法律?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三节 无人继承的财产法律适用
• 一、理论上的分歧: • 1、继承权说 • 2、先占说
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涉外继承案件在我国日益增多。
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由于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适用问题成为关键。
本文将从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法律适用范围、法律适用程序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用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适用的法律,但需符合法律规定。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考虑案件与哪个国家的法律关系更为密切,从而适用该国的法律。
这一原则有助于实现法律的公正、合理。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如发现适用外国法律将违反我国公共秩序,则可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4. 程序法定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是指法院在审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遵循我国法律规定的基本程序,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合法。
三、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范围1. 继承人的范围涉外继承案件中,继承人的范围包括法定继承人、遗嘱继承人和遗赠抚养人。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遗嘱继承人是指根据遗嘱指定的继承人;遗赠抚养人是指根据遗赠抚养协议指定的抚养人。
2. 继承财产的范围涉外继承案件中,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被继承人的遗产、赠与财产、债务、债权等。
3. 继承权的取得和丧失涉外继承案件中,继承权的取得和丧失应遵循我国《继承法》的规定。
四、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程序1. 当事人协商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先就适用法律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2. 法院审查法院在收到当事人提交的涉外继承案件后,应对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
3. 适用法律法院在审查无误后,应根据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审理案件。
4. 法律解释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如对适用法律存在疑问,可向有关部门咨询或请求立法机关解释。
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涉外继承案件在我国逐渐增多。
涉外继承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法律适用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涉外继承案件的概念、法律适用原则、具体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涉外继承案件的概念涉外继承案件,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案件。
这类案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继承人、被继承人或者继承财产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2. 继承法律关系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3. 继承案件的诉讼程序或判决需要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和执行。
三、涉外继承案件的法律适用原则1. 国际惯例原则:在国际上,关于继承的法律规定存在较大差异。
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可以参考国际惯例,寻求解决争议的途径。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在继承案件中,最密切联系的法律通常是指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遗产所在地法或者被继承人国籍国法。
3. 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原则: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当遵循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原则,确保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院在相同情况下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判决。
4.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在适用外国法律时,应当遵守我国公共秩序,不得违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涉外继承案件的具体法律适用1. 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根据我国《继承法》第35条的规定,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律,即被继承人生前最后居住地国家的法律,是处理涉外继承案件的基本法律依据。
在适用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确定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可以通过被继承人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来确定。
(2)尊重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的效力: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应当尊重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法的效力,不得违反该法律的基本原则。
2. 遗产所在地法遗产所在地法是指在遗产所在地国家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遗产所在地法也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法定继承的涉外法律适用(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涉及跨国继承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时,如何确定适用的法律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法定继承的涉外法律适用问题,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以期为相关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二、法定继承的概念法定继承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继承人按照一定的继承顺序和份额,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在我国,法定继承分为直系血亲继承、配偶继承和父母继承。
涉外继承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继承法律关系的继承。
三、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原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适用于其继承关系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当事人可以通过遗嘱或协议选择适用的法律。
如果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则根据以下原则确定。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案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作为准据法。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最密切联系的法律通常包括被继承人的国籍法、住所地法、遗产所在地法等。
3. 保护主义原则保护主义原则是指优先适用有利于保护继承人的法律。
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如果被继承人的遗产位于我国境内,我国法律对继承人的保护较为严格,因此我国法律可能被优先适用。
四、法定继承的涉外法律适用1. 被继承人的国籍法根据我国《继承法》第6条规定,涉外继承案件,适用被继承人的国籍法。
这意味着,如果被继承人是我国公民,则应适用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如果被继承人是外国公民,则应适用其国籍国的继承法律。
2. 被继承人的住所地法根据我国《继承法》第6条规定,涉外继承案件,适用被继承人的住所地法。
住所地法是指被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前最后住所地的法律。
如果被继承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则应适用我国《继承法》的规定。
3. 财产所在地法在涉外继承案件中,如果被继承人的遗产位于我国境内,根据我国《继承法》第6条规定,应适用财产所在地法。
这意味着,遗产所在地的法律对继承人的权益有更直接的保护作用。
涉外法定继承适用的法律(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人员流动和财产跨国转移日益频繁。
在我国,涉外继承案件也日益增多。
为了妥善解决涉外继承问题,我国法律规定了涉外法定继承适用的法律。
本文将围绕涉外法定继承适用的法律展开论述,包括涉外继承的概念、法律依据、适用原则以及具体案例分析。
二、涉外继承的概念涉外继承,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法律关系的继承。
具体而言,涉外继承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继承人一方或多方在国外;2. 被继承人的财产在国外;3. 继承行为在国外进行。
三、涉外继承的法律依据我国涉外继承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是我国关于继承的基本法律,规定了继承的原则、继承人的范围、继承权的丧失等。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我国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其中涉及到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针对《继承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的具体解释和说明。
四、涉外继承的适用原则1. 本国法原则:即涉外继承适用被继承人的国籍国法律。
2. 物权所在地法原则:即涉外继承适用被继承人财产所在地的法律。
3. 继承行为地法原则:即涉外继承适用继承行为发生的地的法律。
4. 继承关系发生地法原则:即涉外继承适用继承关系发生的地的法律。
五、具体案例分析案例一:甲国公民A在我国境内去世,其在我国有房产、车辆等财产。
A在我国有配偶B和子女C。
根据《继承法》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本案涉外继承应适用我国法律。
分析:A在我国有财产,且其配偶和子女均为我国公民,符合我国法律关于涉外继承的规定。
因此,本案涉外继承应适用我国法律。
案例二:甲国公民B在我国境内去世,其在我国有房产、车辆等财产。
B在我国无配偶和子女,但在甲国有配偶C和子女D。
涉外继承法律的适用条件(2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婚姻、海外投资、国际遗产传承等现象日益增多,涉外继承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处理涉外继承法律问题时,如何确定适用的法律成为了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涉外继承法律的适用条件,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涉外继承法律概述涉外继承法律是指涉及不同国家法律关系的继承法律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涉外继承法律适用条件如下:1. 继承人具有涉外因素: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具有涉外因素的继承法律关系,包括继承人的国籍、住所、遗产所在地等。
2. 继承法律关系具有跨国性: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跨国继承法律关系,即继承法律关系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
3. 继承法律问题涉及国际私法: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涉及国际私法的继承法律问题,如法律适用、管辖权等。
三、涉外继承法律的适用条件1. 继承人的国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7条的规定,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具有中国国籍的继承人的继承法律关系。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适用中国法律:(1)继承人的国籍为中国国籍;(2)继承人虽不具有中国国籍,但其在中国境内有住所;(3)继承人虽不具有中国国籍,但其在中国境外有住所,但其遗产所在地在中国境内。
2. 继承人的住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8条的规定,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具有中国住所的继承人的继承法律关系。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适用中国法律:(1)继承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2)继承人虽不具有中国住所,但其在中国境外有住所,但其遗产所在地在中国境内。
3. 遗产所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9条的规定,涉外继承法律适用于遗产所在地在中国的继承法律关系。
具体来说,以下情况适用中国法律:(1)遗产全部或部分位于中国境内;(2)遗产所在地虽不在中国境内,但继承人与遗产所在地国家或地区之间有特殊联系。
4. 法律适用原则在涉外继承法律适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国籍原则:以继承人的国籍为依据确定适用的法律;(2)住所原则:以继承人的住所为依据确定适用的法律;(3)遗产所在地原则:以遗产所在地为依据确定适用的法律;(4)最密切联系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适用的法律。
(法律法规课件)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

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继承是死亡亲属对死者财产的承受。
虽然带有财产转移的性质,从死者(原所有人)转移给死者亲属(继承人),但继承都是以继承人与死者(被继承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或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不前提的。
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一国的有中国特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相应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
e.g.例如有些国家为了防止通奸而规定非婚生子女无权继承财产,所以各国在继承方面的立法是千差万别的。
各国在继承法方面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人的范围,哪些人有继承权,享有继承人的资格。
例如配偶的继承人资格、非婚生子女的继承人资格问题。
2.继承人顺序,各有继承权的人中间如何分类排序。
3.继承人的应继份额,财产如何分配。
例如同一顺位继承人中间是否平均分配,而有些国家规定,子女享有2/3,配偶享有1/3。
其他方面:继承权的放弃、丧失、恢复、代位继承等等也有不同,各国法律规定不同,而产生法律冲突。
一个继承案件中,如果继承人中有外国继承人或被继承人是外国当事人(即主体涉外性),或所继承的遗产全部或部分在国外(客体涉外性),或被继承人在国外死亡,或在国外成立遗嘱(法律事实涉外性),即成为一个涉外继承案件。
涉外继承案件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到底应如何适用法律,以哪一国法律为准处理该继承案件。
e.g.吴某遗产继承纠纷案吴某系上海一大学教师,1988年辞职去日本留学。
1996年在即将回国前夕,在日本骑自选车上班途中被汽车撞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其在上海工作的妻子同某以全权代理人身份由吴某大哥陪同,东渡日本、料理后事。
经与日方洽谈,达成赔偿协议:“逸失利益”,吴某从死亡时至退休时止,可以获得的经济收入。
“精神损害赔偿费”:受害人父母、子女、配的精神损失。
自行车的损害。
另外吴某的人身保险500万日元周某和吴大哥带着巨额赔偿金及保险金共计人民币70余万元回到上海。
(1990年)如此巨款,吴某的父母/兄弟姐妹与吴某的妻子周某发生继承纠纷而诉至贵国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涉外继承的法律适用继承是死亡亲属对死者财产的承受。
虽然带有财产转移的性质,从死者(原所有人)转移给死者亲属(继承人),但继承都是以继承人与死者(被继承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或法律上的婚姻关系不前提的。
所有这些都关系到一国的有中国特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相应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等。
e.g.例如有些国家为了防止通奸而规定非婚生子女无权继承财产,所以各国在继承方面的立法是千差万别的。
各国在继承法方面的不同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1.继承人的范围,哪些人有继承权,享有继承人的资格。
例如配偶的继承人资格、非婚生子女的继承人资格问题。
2.继承人顺序,各有继承权的人中间如何分类排序。
3.继承人的应继份额,财产如何分配。
例如同一顺位继承人中间是否平均分配,而有些国家规定,子女享有2/3,配偶享有1/3。
其他方面:继承权的放弃、丧失、恢复、代位继承等等也有不同,各国法律规定不同,而产生法律冲突。
一个继承案件中,如果继承人中有外国继承人或被继承人是外国当事人(即主体涉外性),或所继承的遗产全部或部分在国外(客体涉外性),或被继承人在国外死亡,或在国外成立遗嘱(法律事实涉外性),即成为一个涉外继承案件。
涉外继承案件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到底应如何适用法律,以哪一国法律为准处理该继承案件。
e.g.吴某遗产继承纠纷案吴某系上海一大学教师,1988年辞职去日本留学。
1996年在即将回国前夕,在日本骑自选车上班途中被汽车撞倒,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其在上海工作的妻子同某以全权代理人身份由吴某大哥陪同,东渡日本、料理后事。
经与日方洽谈,达成赔偿协议:“逸失利益”,吴某从死亡时至退休时止,可以获得的经济收入。
“精神损害赔偿费”:受害人父母、子女、配的精神损失。
自行车的损害。
另外吴某的人身保险500万日元周某和吴大哥带着巨额赔偿金及保险金共计人民币70余万元回到上海。
(1990年)如此巨款,吴某的父母/兄弟姐妹与吴某的妻子周某发生继承纠纷而诉至贵国法律。
吴方认为根据贵国法:吴某的父母、女儿、配偶周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财产应在第一顺位继承人中均分。
周方认为:1.应根据日本法解决本案继承,而根据日本法规定:①法定继承中,子女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父母为第二顺位继承人。
②存在第一顺位继承人时,配偶和第一顺位继承人共同继承,子女享有2/3,配偶享有1/3。
③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时,配偶和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
2.“逸失利益”,以吴某健在时的劳动收入为标准计算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划出一半归配偶,另一半恪属于遗产进行继承。
3.“精神损害赔偿”中,女儿为6岁未成年人,应首先按日本国的生活水平来计算生活费和教育费,扣除以后,再对父母/子女/配偶中分配,而且应多给予女儿相应的赔偿费。
因此,周方主张吴某父母、只有权从精神损害赔偿中获得一点,其余由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
在上述案中,涉及中国法(中国当事人)和日本法(法律事实发生地国及主要财产来源地车国),而且规定不一样,会对案件作出不同的审理结果,此时,到底应如何适用法律,法院应劫持周某还是吴某的亲属,这是本章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法定继承的法律适用一、同一制、单一制单一制:全部遗产、不分动产和不动产,不论其位于何处,其继承都适用一个统一的冲突规范,从而导致适用同一个准据法来处理继承案件中所有遗产的继承问题,一般是以被继承人的属人法作为准据法。
(被继承人之本国法、被继承人之住所地法)理由:(理论根据)(1)继承概依死者属人法,渊于古罗马法:按古罗马的观点:继承是继承人在法律上取得被继承人的地位,是死者法律人格的延伸。
继承权是对于一个死亡者全部法律地位的一种继承。
所以应按死者属人法来决定死者的法律价格由谁,以什么样方式得到延续。
优越性:简单方便,不动产统一构成遗产,适用同一法律。
不足:依此作出的判决,尤其是涉及不动产时,可能得不到不动产所在地国的承认。
二、区别制、分割制在涉外继承中,主张就死者的遗产区分动产和不动产,分别适用不同的冲突规范,从而导致不同的准据法得到适用,即动产依死者的属人法,不动产依不动产所在地法。
最早由巴托鲁斯扩弟子巴尔特提出来,其主张动继承的法律属于“人法”,而不动产继承的法律属于物法。
理由:不动产价值圈套,与所在地国家关系密切,(土地为国家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依物之所在法的判决容易被不动产所在地国家承认和执行。
优越性:易于执行不足:使继承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三、遗产所在地法、不论动产和不动产,概依遗产所在地法,这是封建社会中严格属地主义的产物,没有考虑继承关系中的人身属性,因而已逐渐被淘汰。
四、我国关于涉外法定继承扩法律制度《民法通则》第149条:(1986年通过、1987年1月1日实施)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我国采用区别制。
《继承法》第36条:(1985年通过、1985年10月1日实施)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国境外的遗产,或继承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外国人继承在中国境内的遗产或继承在中国境外的贵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是否可以推定:只有主体涉外性或客体的涉外性才构成涉外继承,而仅有法律实事的涉外性不构成涉外继承。
五、继承准据法的适用范围(略)(一)继承的开始及原因:死亡时间、自然死亡、宣告死亡(自裁决宣告之日、或认定死亡之日)。
(二)继承人的范围(三)继承人顺序(四)继承开始的效力:如何继承、分配遗产、继承权的放弃、丧失、恢复等。
(五)被继承人遗嘱处分财产的权利限制,特留份规定,往往属于继承法律中的强行法,适用于某一具体继承案件的继承法也应调整这一问题。
(六)无人继承财产的认定。
回头讨论前一案例(吴某继承案)1.如何适用法律2.吴某(死者)住所在日本还是在中国?3.如果你作为吴某父母的代理律师,应如何代理?4.假设该案在日本法院审理,而日本法规定:“遗产的法定继承概依死者的本国法”,本案应适用何国法?(反致问题)。
第二节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遗嘱是立遗嘱人在生前对其财产进行预先处分并在其死后生效的单方法律行为,按照遗嘱内容继承遗产,即遗嘱继承。
因此,在遗嘱继承中,关键的问题是认定遗嘱的有效性。
如果遗嘱有效,按遗嘱内容继承,无效,则按法定继承规则。
而对遗嘱的有效性,各国则规定了不同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
实质要件:1.立遗嘱的能力:行为能力的一种成年年龄规定不同,行为能力规定不同,而且有些国家完全依一般民事行为能力为准,如我国,而有些国家规定立遗嘱能力的年龄标准比其他民事行为能力要低。
受欺诈、胁迫等意思表示瑕疵而成立的遗嘱是否允许撤销,如何撤销。
2.遗嘱内容的实质有效性,立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范围以及各自的继承份额等。
如有些国家立遗嘱人有权自由处分其所有财产而有些国家如法国立遗嘱人如有子女,必须为子女留下特定份额,而不能全部遗赠。
而我国: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严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
形式要件:立遗嘱的方式,遗嘱处分方式普通遗嘱:见证遗嘱、自书遗嘱、公证遗嘱、密封遗嘱特殊遗嘱,在特殊情况下所立:口授遗嘱、船上遗嘱(船长、事务员、其他两到场)。
一份涉外遗嘱,如外国人所立遗嘱,本国人在国外所立遗嘱或本国人在国内就国外财产所立的遗嘱涉及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各法律不同,应如何适用法律,根据什么规则选择法律,以及一份遗嘱有效成立后,如何对遗嘱进行解释,能否被撤销。
一、遗嘱形式要件的法律适用1.区别制:不动产遗嘱依不动产所在地法,动产遗嘱依立遗嘱人属人法:死亡时属人法。
(放宽采用选择性冲突规范:选择适用当事人属人法(原始原人法,死时属人法)以及遗嘱成立地法场所支配行为)。
2.同一制:不分动产和动产,统一适用立遗嘱人的属人法,或统一适用遗嘱成立地法。
(选择性冲突规范来放宽处分方式有效性)。
3.共势:尽量使形式有效,尽量承认立遗嘱人通过遗嘱处分财产的效力,基于私有财产神圣的观念而出发的。
在国际私法上的反应就是扩大连结点的数量,采用选择性冲突规范。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遗嘱处分方式法律适用公约》。
二、遗嘱实质要件的法律适用遗嘱的实质要件中涉及立遗嘱人的立遗嘱能力,以及遗嘱内容的实质有效性,而后者主要是涉及继承人范围和遗产处分方式,各国继承法都将其视为强行法,一般只依法定继承的准据法来确定。
前面已提及(法定继承准据法的适用范围)。
至于前者,往往根据国际私法规则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1.依当事人属人法包括:本国法和住所地法2.采区别制:动产遗嘱依被继承人住所地法;不动产遗嘱依物之所在地法。
3.允许当事人在国籍国法或惯常居所地法中选择(立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
三、我国对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没有明文规定。
教材倾向于参照法定继承援用区别制。
在司法实践中又是如何处理呢:任爱玲与姜伟勋于1958年在广州结婚.婚后育有两女。
1963年,姜伟勋独自一人到香港定居,起运做小生意为生。
1983年,姜在香港九龙开设新世纪毛织公司,从事制衣业,在从事制衣业过程中,有一合作伙伴,王美珍。
1985年12月28日,姜伟勋在香港立下遗嘱,将其所有财产全部赠给王美珍,王美珍也在香港根据香港法作出了接受遗赠的声明书。
1986年1月10日,姜伟勋在香港因病医治无效而死亡。
姜伟勋的妻子任爱玲及两女儿在广东某市法院起诉,叛徒状告王美珍:(1)任爱玲认为姜的财产中有一半为任所有;(2)姜的遗嘱无效,主张继承姜的财产;(3)姜的女儿主张遗嘱无效以法定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
在这样的案件中,应如何适用法律,以何法决定遗嘱的有效性?我们来看法院的判决:(法院并未专门讨论法律适用),而是直接从实体上作出认定:(1)姜伟勋在香港和广东某市扩所有财产均属姜伟勋与妻子任爱玲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属夫妻共同财产。
(2)姜伟勋在香港所立遗嘱,根据贵国法,只能部颁有效,即他只能处理其本人所有的那一部分财产,即所有财产的1/2。
(3)判决:a.位于香港九龙的新世纪毛织公司所有财产、慈息、姜伟勋在香港的股票等所有在港财产一分为二,由任爱玲、王美珍各拥有一半。
b.驳回姜伟勋两女儿的诉讼请求。
分析:姜的住所:在香港争议财产:在香港法院:大陆遗嘱订立:香港死亡:香港假设:(1)姜伟勋在大陆还有财产,王美珍根据遗嘱起诉,任爱玲或姜的女儿,要求其交出原属姜的财产,如何处理?(2)如果任爱玲在姜死亡之前也获得了巨额财产,例如中奖或继承,是否属于与姜一起的共同财产,王美珍能否根据遗嘱分得一半?第三节无人继承财产没有法定继承人也没有有效遗嘱或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放弃继承或遗赠,死者所留的财产为无人继承财产。
涉外的无人继承财产主要是指本国公民死后留在外国的无人继承财产和外国公民死后留在本国境内的无人继承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