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党的十二五规划中又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见新农村建设仍旧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现在就这二十字方针对我所在的县的一个村龙门村进行调查。
一、近年来龙门村所取得的成就。
龙门村位于禹门口黄河东岸的山脚下,以大禹治水开凿龙门而得名。
它北依吕梁山,西临黄沙滩。
这里是神话大属治水、小鲤鱼跳龙门产生的地方。
近10年间,全村3400口人、87名党员,在党委书记原贵生为核心的一班人带领下,以“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龙门”为奋斗目标,创造了一个新神话。
2004年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7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
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庄,成为全国文明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态环境建设红旗单位,如同镶嵌在禹域圣境的一颗明珠,引来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1、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来说,实现了农村物质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龙门人世代以农为生,在土地少而贫脊的困境下,只好辅靠龙门古渡做苦力和背牵拉船渡日,加上此处山高峰险,河窄岸陡,为兵家必争之地。
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兵荒战乱,使龙门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解放后,龙门人虽然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但自然环境和生活基础并未根本改变,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还靠吃政府补贴。
因为全村三千多口人,只有一千二百多亩各种耕地,靠人均三分耕地,生活的确难以为计。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龙门村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龙门村探索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骨干,股份制经济,联户合作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创立了龙门集团,坚持“四轮驱动”,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农业到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
多年来,龙门村通过自我积累,流动发展,逐步形成了洗煤——炼焦——用炼焦的煤气、矸石、中煤,发电——电解铝厂——建材——运输——旅游服务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目前,龙门集团拥有洗煤厂、
焦化厂、发电厂、电解铝厂、石料厂、水泥厂等企业,2005年工业总产值10.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200余万元,人均纳税1.5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实现了销售、发运、自装、自卸一体化一站式服务,产品远销四川、湖北、湖南、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得到了用户的好评,产品销售收入逐年提高,使集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是全国大型乡镇企业。
2、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来看,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寻找有效途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文明乡村”。
利用农闲时节,村里积极组织各种文明先进评选活动,开展以“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广大农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
二、龙门村践行“三个代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村党委、村委会坚持每年为村民办五件实事(即“五个一工程” ),累计投资数亿元,先后完成了安居工程、便民工程、希望工程、朝阳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就业工程、服务工程、强农工程、防洪工程、富民工程等。
90%的村民住进了水、暖、煤、气、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宽带“七通”的住宅楼,村庄道路全部进行了亮化、硬化、绿化、美化;村民们教育经费,各项农业费用、医疗保险、物业管理等“十免费”;村里除兴建下18幢居民楼外,先后投资兴建了防洪大坝、中小学教学大楼,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禹门公园、旅游接待中心以及广场、停车场、宴会厅、殡仪馆等;近些年来,企业给村民分红900余万元,股民分红4500余万元;村里每年为老年人发放养老金,年年组织老年人外出旅游。
在进一步建好文化活动中心、商贸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老年康乐中心、体育活动中心的同时,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恢复龙门古渡景观,微缩黄河沿岸主要景区。
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大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力度,龙门村党委以民生幸福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实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
龙门村为3600口人全部缴纳医疗保险。
村民在各级医院看病,除按新农合标准报销外,剩余部分全部由村里补贴。
每月10日为村民报销上个月的医疗补助金,并将大病医疗补助封顶线提高两万元,解决了村民因病返贫、大病致贫问题。
2009年农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起,该村村民的养老保险金全部由村集体代缴。
60岁以上老年人除享受国家每年660元的养老保险金外,每月8日村里分年龄段给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008年至今,该村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金203.9424万元。
3、在“管理民主”方面,构建起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典范。
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一、扎实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龙门村党委提出了“创先争优谋发展,二次创业争先锋”的活动主题,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载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树立一个典型,宣传村老年协会会长、老党员肖明立的先进事迹;组织村里110名党员到革命老区村重温入党誓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增强党员的奉献意识;落实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为每一名党员建立写实档案,促进党员发挥作用。
二、“设岗定责”龙门村党委结合村情,在党委、党小组班子中设立了发展经济岗、村容整洁岗、文明风尚岗等10个岗位,派专人负责,并对全村110名党员进行考核,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和优势设岗定责,保证村中的大事小情都找得着人、都有人办。
目的是实实在在为群众服,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定期进行党务政务公开,提高党员的参议政能力,增加村级事务的公开度,使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明显增强,重要的事项实行全面公开,广泛听取群众的对集体对事物的反应、意见和建议,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
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微薄,仅能维持正常的办公费,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
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有待加强。
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
现农村儿童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3、龙门村的经济发展是依靠其煤炭优势,大力发展焦化产业发展起的,然而这也是污染的制造者,炼焦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及有毒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其中焦炭出炉时产生的苯并芘是最可怕的。
苯并芘是国际公认的高致癌、致畸物质,而且苯并芘无色无味,令人防不胜防。
紧急发展了自然环境却遭到了破坏,这同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几点建议。
1、逐年完善新农村建设机制,逐年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有总体规划,但有总体规划还不行,总体规划总是有缺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来诸多不便,每年都要对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每年都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一次必要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
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办法等都要进行逐年修订完善,健全方案制度,严禁强迫百姓违背本意实施大规模的建新拆旧,给百姓增加负担,新农村建设应该根据当地实际,进行逐年规划,逐年建设,逐年推进。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新农村建设应该加大转型发展的力度,坚持科技创新,重视工业废品的回收,提高原料的回收率,把企业的污染、损耗程度降到最低,增加农村增收新渠道,发展第三产业。
另外,应该注重加强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留一片美好的蓝天。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班级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