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11,僵化:僵化(),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6,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

17,可理解输入: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中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异=困难。

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语际识别。

19,内在大纲: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吃饭在饭馆。20,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来之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支持关键期假说而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1989)的实验

21,克拉申: 70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建。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由(1977)提出的概念。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23,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区别了“失误”()和“偏误”();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

2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I .

25,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例如不顾时态。

26,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27,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28,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1977)提出的概念。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9,母亲话语:保姆话语:教师话语:经过特定方式调整过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2,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言能力。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33,沉浸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