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好恶失其宜 是非乱其真
好古玩文言文
![好古玩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3db5ee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9.png)
好古玩文言文1. 好古玩翻译~~~~~~~我生性喜好古玩,尤其喜欢字画。
每天都去游历各个古玩店,我看见一个铺面,挂着山水画,画轴中有老人拿着伞在过桥。
我欣赏它画风潇洒空旷,走过了那个店铺还不停的回头望望。
有一天下雨,我看见画中的老人所拿的伞忽然张开,更加对这幅画另眼相看。
到天气晴朗来到这里,画中人所拿的伞还是掩闭着的。
从这以后细心观察。
伞的张开和掩闭,和天气的阴雨晴朗一一对应,点都不差,所以我问这伞卖多少钱。
店主说:“这是祖上遗传下来的宝贝,并不是拿来等人回价卖掉的。
”我愿意拿一百金买它。
店主不同意,我涨价到两百金。
店主好像更不愿意卖,这样来回很多次,最后店主终于同意了,我欣喜若狂,立即付款买下了。
带着画回到藏古玩的密室,早晚把玩欣赏,认为可以判别天气的阴晴。
到了某一天下雨,画中的伞是掩闭而不是张开的。
后来才知道店主是在用两幅画随着天气更换。
有一家店铺挂着一幅画,画中有几间茅屋,茅屋旁边为牛圈,其它的都是空地。
一头牛在低着头吃草,非常多饿生动。
到了晚上,空地上没有牛了,仔细看发现牛躺在牛圈里面。
看的人认为这幅画非常神奇,都认为这是神仙所画的。
一个富翁用高价买得了这幅画,非常珍视。
后来有人跟他说:“这幅画是用一种药渲染的,所以一头牛是白天出现晚上隐藏,一头牛是夜晚出现白天隐藏。
”这是周锡厚告诉我的,还说了是什么药,可惜现在忘了。
以上是我的翻译,临时翻译的,没做太多考究,不过,你写的文字恐怕有些错别字,还有标点有点问题,可以把原文发来再研究研究。
2. 《好古》翻译秦士好古有个姓秦的士人好古物成瘾,即使价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计地买回家来。
有人也就投其所好,专门钻他这个空子,让他吃亏不少。
一天,一个人扯着一块烂席片来见他,说是以前鲁哀公向孔子问政时赐孔子的座席。
秦士心中大喜,认为这是难得的古物,就以诸多良田作价买了下来。
过了些时候,又有一个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门来,说:“这是以前太王为避夷狄之乱杖策离开豳地时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还要早几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该出什么价钱?”秦士就倾尽家中资财买了下来。
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
![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https://img.taocdn.com/s3/m/745bf19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5.png)
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古玩收藏名言五十句,这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呀!“家有古玩,富贵长伴。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道理?古玩就像是家里的宝贝疙瘩,说不定哪天就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呢!就好比你有个传家宝,那可是无价之宝呀!“古玩无定价,眼力见高低。
”哎呀,这可太对啦!同样一件古玩,在不同人眼里那价值可不一样。
有的人能看出它的独特之处,有的人就觉得不咋地。
这就跟看人的眼光一样,有的人能一眼看出别人的潜力,有的人就不行。
这就是差距呀!“收藏古玩,就是收藏历史。
”可不是嘛!每一件古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它们是过去时光的见证者。
你拿着一件古玩,就好像能穿越回过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
这多有意思呀!“宁买残精,不买普全。
”这话说得真妙!有时候一件残缺但精美的古玩反而更有价值,比那些普通完整的更吸引人。
就像人一样,有特点的人总是更容易让人记住,不是吗?“识古不迷古,创新不守旧。
”我们收藏古玩可不能死脑筋,要懂得与时俱进。
不能一味地守着老规矩,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
不然怎么能在这个时代把古玩收藏玩得转呢?“古玩收藏,要有耐心和毅力。
”这是肯定的呀!想找到一件心仪的古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得花时间和精力去淘去寻。
就像追女朋友一样,不付出努力怎么行呢?“多看少买,积累经验。
”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刚开始收藏的时候可别着急下手,得多看看,多学习,等有了足够的经验再出手也不迟。
不然买错了可就亏大啦!“古玩收藏,切忌贪心。
”人一贪心就容易犯错,在古玩收藏里也是一样。
别看到好东西就想都要,得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不然最后可能得不偿失哦!“以藏养藏,方可持续。
”这是个好办法呀!把自己的一些藏品出手,换来资金再去收藏更好的,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收藏之路走得更远。
“收藏古玩,享受过程。
”对呀对呀!其实收藏的过程才是最有趣的,寻找、发现、得到,每一个环节都让人充满期待和喜悦。
“古玩收藏,结交好友。
”可不是嘛!在收藏的圈子里,你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交流经验,分享藏品,那多有意思呀!“藏品如人,各有特色。
这些古玩真是一看倾城 二看倾国 三看倾我心啊-今日头条
![这些古玩真是一看倾城 二看倾国 三看倾我心啊-今日头条](https://img.taocdn.com/s3/m/a4d0652c83c4bb4cf7ecd19b.png)
这些古玩真是一看倾城二看倾国三看倾我心啊-今日头条1.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嵌蓝“越王鸠浅自色玻璃和绿松石。
近格处有错金铭文2行8字:作用剑”。
“鸠浅”为“勾践”二字的异体,证明此剑为越王勾践之佩剑。
出土时,剑锋依然十分锋利,通体没有锈蚀痕迹。
“越王鸠浅,自乍用剑”八字为鸟虫篆书体,源于先秦,自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初时用于兵器等错金、印信印文,所谓传国玉玺印文就是此体。
两汉始盛行于印玺,三国两晋式微,后历朝书家金石家有仿古崇古。
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里面11道同心圆间距只有0.2毫米,剑身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嵌有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
2.西汉环形玉龙佩安徽省天长博物馆藏安徽省天长市三角圩1号汉墓出土简直太漂亮了,灵动飞扬3.秦代金柄铁剑1992年出土于宝鸡益门春秋晚期秦墓。
金质剑柄,铁质剑身,金柄作镂空蟠螭纹和饕餮纹,镶嵌绿松石,整个剑柄纹饰繁复,系用失蜡法铸成。
4.明代水晶七梁冠之前存国家文物局,现在国家博物馆。
白水晶质地,顶雕琢七梁,双层卷云状。
全长6厘米、宽4.4厘米、高4厘米、重106克。
.清乾隆雕橄榄核舟传统的苏东坡游赤壁题材。
乾隆二年内务府陈祖章为乾隆皇帝制作。
仅长3.4cm、高1.6cm,原存放于养心殿一方形多宝格内,是乾隆珍玩之一。
6.高古剑饰图一为2009年嘉德春季拍卖会部分中国古玉器拍品7.春秋晚期玉牌饰淅川下寺楚国贵族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玉牌饰--河南博物院藏这块牌饰长7.1厘米、宽7.5厘米、厚0.2厘米,牌饰上雕琢龙、虎、造型生动,须发、鳞片细致入微。
工艺精度堪称中华古代玉雕之冠,让现代的玉雕大师们望尘莫及。
文物考古队在这个墓群共发掘了墓葬25座、车马坑5座。
其中贵族墓有9座,陪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质料的饰物,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1ef13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6.png)
文言文阅读训练:《资治通鉴•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荀悦论日: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日游侠,二日游说,三日游行。
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对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游行。
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
国有四民,各修其业。
不由尊母之业者,谓之奸民。
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
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
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律序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
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
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僭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
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注]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竺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
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
善恶要于功罪而不淫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
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
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悻,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冬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淫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注】苞苴是指贿赂送礼。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色取A仁以合B时好C连党类D立虚誉E以为F权利者G谓之游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民,是指中国古代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划分,即土农工商。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https://img.taocdn.com/s3/m/9141dcf5be1e650e52ea99fc.png)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解读汝窑青瓷.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解读汝窑青瓷新世纪伊始,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
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遗存物,倘若不破不残不废,这等器具,确是好样的,有些还堪为汝瓷佼佼者。
然而,用于研究探讨,如此不修边幅的残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奥秘,无疑,也属好样的。
这些残件,展示了下列特征: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
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
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
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
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挣钉。
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
上述特征,多数已为历代学者及鉴赏家众品一辞。
但也有误会,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属言之有物,尔后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南窑笔记》“有深淡月白色二种”等解说,则与汝器表征有出入,显然系“官”、“哥”与“汝”的张冠李戴。
当然,这是宋汝至明清时已呈凤毛鳞角的一种无奈,又受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博物馆、图刊之类作交流借鉴,故难煞了古人。
独独胎体,前不久,我们还称之为“薄胎”、“胎体都很薄”,那才是对一代名窑真正的不解。
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
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比较,前者厚度为后者的1至2倍。
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
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
玩玉者当以“玉德”自律
![玩玉者当以“玉德”自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88ca4852ea551810a687d8.png)
玩玉者当以“玉德”自律-----听雨堂主人玩玉者,泛指与玉器有着直接关系的人——如制作、销售、收藏、鉴定、传播等。
玉德,即品质与道德规范。
古人云,玉有七德:仁、知、义、行、勇、情、辞。
到后来发展到八德、十一德。
人们以玉比德,以玉固有的特性做为衡量人性的尺度标准,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行动。
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是人类继续文明的标志。
然而,随着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人的思想、心态已不再象古人那样纯朴和善良。
尤其在金钱面前,严重丧失理智与道德,甚至到置法律而不顾,给玉器收藏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一、造假盛行据说从宋代开始便开始了仿制古玉,尽管历经了很多朝代,但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繁荣昌盛”。
以造假牟取暴利,已成为屡禁不止的社会风气,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造假古玉,在国内已形成地域性,以个体专门制造伪古玉小型企业统领了大市场。
从进料、设计、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生产模式。
这些企业少则七、八人,多则几十人,可见每年有多少伪古玉投放市场。
一件成本只有十几元或几十元的仿古玉,按真品价值被炒作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不知蒙骗了多少不明真象的人,要遭受怎样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不知造假者在数着大把钞票的同时,可曾想过有多少人为买了假货而暗然伤神和痛苦不堪。
可知道,有很多人在生活上节衣缩食,为求得一件古代玉器,完成自己的心愿已倾其所有。
我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因为在鉴定古玉时,亲自目睹了太多被骗的事实:福建一位先生,用自己珍藏多年价值40万元的古玉器交换了8件红山文化玉器,经鉴定无一件真品。
河南一位企业家,在朋友介绍下花60万元买下4件仿古玉器,经鉴定全部为赝品。
北京一位长者,用毕生积蓄40万元买了一件伪红山文化古玉,因年事已高,家人知道其真象后,实在不忍心说出实情。
辽宁一位离休干部,因对中国古玉情有独钟,由儿女赞助十几万元买了近60件古玉,经鉴定全部为仿制品。
例子太多,举不胜举。
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本人亲历了花费在20万元以上收藏伪古玉者,最少在30人以上。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话生肖生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话生肖生](https://img.taocdn.com/s3/m/263fe426fc4ffe473368ab88.png)
漫话生肖生( 马辉 2004.04.30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给周总理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全中国只有十二个,但每个中国人却都能分到一个?周总理立刻回答:十二生肖.生是生辰时间,肖指相似.根据十二种动物地习性来代表十二地支纪年法始于战国时期,而用来印证人地生辰则据说是源自东汉时地大才子东方朔.这是一个伟大地发明,从此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图腾,并由此引出了无数地文化课题,而且每个课题都那么有趣.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以十二生肖为原形制作出地艺术品,最早在西汉时就已面世,但真正地流行却是在隋唐之际,尤其是唐代中期以后,生肖神像大量出现,其形象多为较写实地动物面孔配以人地身体组成,立姿,身着衣袍,双手环抱或作揖.制作材料以陶、木为多,玉.见.得天下地古代社会中,它以勇烈激昂地形象,忠诚勤忍地天性,奠定了极为坚实地地位,而且《山海经》一书中乘天马可飞仙地传说又导致了“飞黄腾达”一词地诞生,于是玉马向为世人所重.晋代《传玄》曰:“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传说兔子本是仙物,因犯戒而被贬至凡间,所以属相中地卯兔又有一个别称叫“天上药师”.大约自两宋时玉兔开始流行,多是圆雕,体形厚实,刀法朴拙,形象温顺,背有方孔,以供穿系之用,一般底部皆平,似又可作镇纸.元玉兔不多见,明代地玉兔多列在十二生肖地成组玉坠和浅刻地组玉佩中,清代地玉器风格糜巧,好象更适合于玉兔地形象,于是乎大量普及,但其中只有乾隆时期地作品最为精巧,笔者曾有幸淘得一枚,为上好和阗白玉琢制,尺寸若拇指般大小,作仿生圆雕法,其双眼尤为精巧,系将眼部先凿出小洞,再嵌入滚圆地两颗红宝石而成,红白辉映,相得益彰,其生动处呼之欲出.属兔之人若将其悬挂于身畔,抚玩自得之余,更不知可羡煞几多双眼睛.狗和牛都是人们最早驯化地六畜之一,因为常在人们身边走动,便于观察,于是体现在玉器上时,便大都是写实雕法.玉狗最早出现在商代,此后忽然消失,直至宋代方又复现,明清两际最为流行,常能见到极精彩地玉狗,大多卧伏状,双目炯炯有神,身形矫健,充满警觉感,但外形凶猛者相当少见.以玉质好、雕琢刀法有力,体形硕大者为上品.这两种形象均是以其任劳任怨和忠诚地秉性而在生肖玉中占有主流地位地.在十二生肖中,玉猴子应该是最晚流行地了,其缘由为何笔者不得而知,但定与猴子五精灵跳脱,不便于畜养也就不容易为人所观察了解有关系.不过它地普及率却极为广泛,涉、等..惧鼠偷粮.且当时卫生条件差,医学不发达,故每当水患一起,鼠疫便四处蔓延,常常导致浮尸遍野,村舍一空,在此种情况下,将玉做鼠以佩之便似乎显得不合情理了,加之老鼠地形象确嫌猬琐了些,雕地小巧佩之不雅,将其做大又意思不吉,于是天下佩鼠者少矣.玉虎始见于商代,为六端之一,以其气猛,象征秋天之肃杀,所以礼西方,称为琥,春秋时最多最精,至战国则渐少,两汉更是稀缺,究其主因,当是为蟠螭纹取代所致.辽金时期,游牧文化流行,时人多崇尚狩猎情境,玉虎纹方于“秋山”上大量重现,可惜汉至元代便又一次势微,明朝虽也多见“风云际会”地纹饰,但民间“龙虎不相容”地说法,又令其不见容于生肖玉地范畴,直至清中期以后,玉虎方才渐渐多起来,但没落地玉雕工艺再也无法赋予其狞历威猛地气势,以致常常与玉猫相类,一时竟有“有王为虎、无王是猫”地说法,于是天下玉虎难寻.蛇纹与龙纹同源,出现在玉器上地时间也十分之早,远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常见,但多作为龙形佩地配纹使用,形象多是大头巨眼,蛇形身,满鳞.鉴定界一般将其定为龙纹或蟠虫纹,这种纹饰延续至西汉早期后便渐渐消失,一直至宋代盛行仿古后方才重见,但也是昙花一现,旋即不再.而作为独立佩饰使用地玉蛇,最早出现于宋代,其后元、明、清都有,几乎全是圆雕,作盘身立颈欲攻击状,一般采用地玉料都很好,但数量极为稀少,常有属蛇者苦寻经年而不可得,笔者藏玉十数寒暑,也只是在机缘巧合下仅得两枚而已,究其原因,概因蛇形不易雕琢之故.蛇身圆而细长,需盘卷数圈方可立颈,又背上有鳞,腹下有纹,其形虽简尤繁,若欲令其神形俱活,首先吻要张,眼需怒,雕琢刀法于流畅中还需刚劲,功力也.。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e601f7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5.png)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翻译柳宗元作者:品云柳宗元《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
运到后却没有可以使用的地方(处所),(便)把它放置(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是个庞大的动物,以为是神奇的东西,隐蔽在树林中间偷看【窥探】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非常】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遁逃】;以为是(驴子)将要咬【吞噬】自己,非常恐惧【很惊恐】。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看】它,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同的】本领【能耐】(似的);渐渐地熟悉【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出没(在它的)前前后后【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终归【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慢慢地靠近,(态度)更为【更加】态度亲近而不尊重【随便】,碰撞倚靠冲撞冒犯(它)。
驴不能承受愤怒【禁不住发怒】【非常愤怒】,用蹄子踢它【老虎】。
老虎就欣喜【喜悦、高兴】了,盘算这件事,(心想)道:“(驴子的)技艺【本领】只不过【只是】如此【这样】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它的【驴的】喉咙,吃尽【光、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译文柳宗元《谤誉》原文及翻译柳宗元原文: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
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19724304_玩物不必丧志,收藏乃见情怀
![19724304_玩物不必丧志,收藏乃见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1a9863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e.png)
86谁知道他会弄到外国去啊!”溥心畬知道自己有错,小心地赔着不是。
张伯驹这才缓了一口气,说:“我今天来不是找你算账的,我知道你也是不知情,我是为《平复帖》来的。
你是还要把它卖到国外去吗?”溥心畬说:“您可别这么说,我还没想卖呢!”张伯驹费尽口舌,跟他磨了半天,溥心畬终于答应暂时不卖《平复帖》,就是要卖也会先和张伯驹说一声,张伯驹这才拱手告辞了。
张伯驹当时住在上海,溥心畬在北京。
张伯驹怕他夜长梦多,一时变卦,便不时地打听消息。
1937年,张伯驹应故宫博物院的邀请来京鉴定古代字画,正好赶上七七事变,一时回不了上海,就在北京住下来。
在老朋友傅增湘的帮助下,一心想买《平复帖》的张伯驹终于花4万大洋买来了《平复帖》。
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传到几个深知中国文物价值的日本人耳中。
他们通过古董商找到张伯驹说,愿出30万大洋高价收买《平复帖》,被张伯驹断然拒绝了。
一天上午,正当他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一个茶房伙计打扮的人对他说:“张老先生,我们老板请您过去一下,说有件东西请您看看。
”这种事对张伯驹来说是经常有的,所以他没有多想就跟着上了一辆人力车,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才停了下来。
进了一家店铺的后院,又进了一间正房,只听“哗啦”一声,门就被锁上了。
他使劲儿推门大喊:“你们到底要做什么?”只听见外边有人回答说:“您别喊啦!快叫家里人拿30万元来赎命吧!”张伯驹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他是被绑架了。
夫人潘素在家里很快得到了消息:让她准备30万收藏不应是一蹴而就的投机行为,它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衡量的事业。
热爱收藏的人,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诉求,在收藏的世界里,发现历史,找寻心灵的寄托。
他们发掘出藏品独有的艺术价值,并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
收藏家们为那些艺术品优美的造型而着迷,为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而感慨,为重拾曾被遗弃的文化而寻觅,这才是收藏的魅力所在。
为《平复帖》遭绑架的张伯驹20世纪30年代初,张伯驹在湖北赈灾书画的展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稀世珍品《平复帖》,他担心这幅字画流落在外,便想买此帖。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谈成化斗彩鸡缸杯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谈成化斗彩鸡缸杯](https://img.taocdn.com/s3/m/d819e81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f.png)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漫谈成化斗彩鸡缸杯.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漫谈成化斗彩鸡缸杯成化官窑烧造的瓷器,质良色精,品种丰富多样,尤以形体小巧的斗彩杯、碟、碗、盘、罐器为多,纹饰沿续了前朝又多有创新;器型一改前朝浑厚的大件器风格,以小巧精细为主;其主要特征:青花淡雅,白釉莹润,色彩柔和,笔法流畅,造型小巧秀丽,胎质洁白细腻,故古今中外谈及成化官窑斗彩的书籍比比皆是,其成就也被誉为历代各朝官窑瓷器之冠;斗彩一词始见于十八世纪佚名南窑笔记一书;“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斗彩;填者青料双钩花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曰填彩……”现在人们所说的斗彩其实和古人所说的填彩相同,即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图案纹样的轮廓,在有的轮廓里填入青花料,有的轮廓上空出,画完后再附上白釉,入窑经1200℃上下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在瓷青花轮廓空白处上填上相应的低温色彩红、黄、绿、紫等再入低温窑炉经800℃上下氧化焰二次烧成,因其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争艳斗奇故称之为斗彩;成化斗彩器种类繁多,仅杯类有子母鸡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花鸟杯、葡萄杯、菊花杯、团龙杯、脱胎双龙杯、八宝高足杯、缠枝莲杯、五供养纹杯、莲托八宝杯、花草蝴蝶杯、落花流水杯、婴戏纹杯、莲荷水草纹杯、夔龙杯、折枝花杯、梵文杯、缠枝莲托梵纹杯等,而其中最着名的首推斗彩鸡缸杯;清朱琰陶说称“成窑以五彩斗彩明代称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神宗万历帝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只值钱十万……”清蓝蒲景德镇陶录称:“成化厂窑烧造者腻埴质,尚复五彩为上……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上绘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也说:“鸡缸始于成化,画石山牡丹,下有子鸡跃跃欲动……高江村集有成窑鸡缸歌,此后乾嘉道历朝均有鸡缸之制,款称仿古……若成化者又在景星庆云之列莫之或睹矣;”因此,其为国内外收藏家所格外重视;今年4月份在香港拍卖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竟以2800万港币天价成交;由此不难解释,为何明代至今成化鸡缸杯都异常稀少名贵,同时也完全说明成化斗彩瓷不愧是中国瓷器史上的璀璨明珠;众所周知在洪武二年景德镇设置官窑厂以后,每个时期瓷器的制作都与当朝皇帝息息相关,如明太祖实录载永乐帝朱棣语:“朕朝餐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难看出永乐帝喜欢洁素的白瓷,因此永乐时期大量出现甜白瓷不是偶然的;再如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在传世品中官窑瓷器多喜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如北大考古系赛克勒博物馆就藏有一个80多厘米大盘,图案内壁绘云鹤纹、盘心绘折枝松写福字、外壁用八卦云鹤装饰,盘外壁边缘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加双方框,就是代表作;再如清档雍正内务府杂录:“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窑瓶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的、小些的成官釉或别样釉水,照此样交怡亲王着年希尧照此款式烧造些来;其花样不甚,着另改花样,碗底不必做腆心;”从上可以看出官窑的生产与当朝皇帝是密切相关的,有的皇帝不仅亲自过问而且还亲自参与选式制样;那么成化时期出现品质极优的小件斗彩器也就与成化帝本人相关了;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新园先生着成窑遗珍中就论述了成化帝对景德镇瓷器制造相当执着,自身有相当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非常喜爱小巧工艺品,最后还考证了成化时期的六字款出自少年成化帝的手笔;那么在众多的杯类中鸡缸杯为什么一直首推其冠呢在我所见前面曾提及的杯中薄如纸的脱胎杯就有双龙杯、花鸟杯、花鸟高足杯、三秋杯等,其它如高士杯、团龙杯、高足葡萄杯等在成型和技法上也不逊色于鸡缸杯;那么鸡缸杯是否出自成化帝本人亲自设计,选式制样的呢因无明确的文献记载,尚难确定鸡缸杯是否出自于成化帝手笔,但小件斗彩器的出现肯定是成化帝本人所倡导的,而且很多品种也是在此时期所开创,为以后历代王朝奠定了模本;斗彩鸡缸杯就是其中之一,几乎历代都有仿制,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因此可以说宣德帝虽然创制了斗彩,但真正使斗彩瓷臻以极至的应是成化皇帝;前面提到了斗彩的含义,那么从彩图中看到的残品鸡缸杯即是用青料勾出轮廓的未上低温色彩的半成品,此杯口径8.2cm,底径3.85cm,高3.8cm,造型为侈口,唇沿薄,卧足,薄胎洁白精细,白釉泛青,莹润致密无棕眼,器里光素,外壁绘山石牡丹子母鸡,底足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楷书铭款外加双框;器足和底心都有碎开片,整体精巧秀隽,从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不争夸张而求内敛,线型宛转流畅,工匠制作时别具匠心使其更具实用性;口沿的设计为侈口,饮用甚为方便;装饰方面,外壁安排一幅清秀妍雅的山石牡丹和跃跃欲动的子母鸡,小鸡都作展翅欢腾愉悦之态,两只公鸡一只呈鸣啼状,一只回头张望母鸡觅食,整组画面生动活泼;此只半成品鸡缸杯与故宫传世品比较,发现在式样排列上基本一致;两边都绘公鸡、母鸡和三只小鸡及一只小虫,山石牡丹虽残缺但制式也大致相同;然而细观之,我们发现公鸡的尾部略上翘,而且小鸡体形清健秀隽,尾巴也上翘,与众多传世品所不同;故宫所藏鸡缸杯,其画公鸡尾巴下垂,小鸡体态肥硕,尾部圆实成半球状,尾尖不很明显,脊背比较平直;而此残件小鸡背部线条宛转适度,山石画得较为高峻且有浓淡层次,牡丹花叶比较紧凑;故宫传世品的石头却宽矮,牡丹花叶疏密有致,排列更为美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对此成化鸡缸杯残器在笔趣上的变化,非常感兴趣;那么此杯与故宫所藏有没有前后序关系呢让我们再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此件残器青花色泽浓翠,山石浓淡层次明显用小笔头浑水着色,线条相对较粗,釉面比较清润,山石牡丹布局也较紧凑,胎体稍厚;故宫所藏则整体布局适度,小鸡浑圆可爱,釉面柔润温和泛雅黄色,玉质感极强,胎薄且洁白细腻,青花淡雅线条纤细;说明制瓷业在当时已相当成熟发达,这与成窑遗珍所述成化窑第三期特征相同,应属成化后期制品成化十七至二十三年;清唐英陶治图编次·圆器修模:“圆器之造,每一式款动经千百,不模范式款断难画一;……凡一器之模,非修数次,其尺寸式款烧出时定不能吻合;此行工匠务熟谙窑火、泥性方能计算加减以成模范;景德镇群推名手不过三两人;”可知杯、碗、碟等圆器,在制作之前都须按图样做出范模,以求大小统一,方便绘画;那么,由此大家可以看出,圆器在同一时间同一种类的官窑瓷器中,尺寸样式应相同;笔者曾做过这种“圆器”研究,事实也相同,小件器尺寸不会相差±2mm;因此,残件鸡缸与故宫所藏显然不是一个时期的;故宫所藏的要矮些,两者底径也不相同;再由鉴定学角度看,根据特征、尺寸、用笔、釉色、料色、胎体的厚薄考虑,此残杯应早于故宫收藏的同类品;那么,残杯所出现的细微变化是不是仅为笔趣呢笔者认为,在当时御窑厂制度下,选式制样是非常严格的,画工只能根据样版描画,大小距离或线条的粗细上会有差距和不同,但不会随心乱改,也不会多画和少画哪怕是一片叶子;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在成化早期或中期的一段时间内,鸡缸杯式样是和残杯相同的,而故宫所藏的那只显然是属于成化晚期成熟时的产品;在日新月异,资迅发达,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鉴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也对鉴定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定家不仅要看得多、摸得多,还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社会经验,同时对工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准确的进行瓷器的断代和真伪鉴定;鉴定瓷器时都免不了看胎、釉、色料及其反应的微观特征,而这些细微的地方就是每时期因工艺的细微变化所造成的,现在也就成了鉴定真伪和断代的重要手段;所以深入的进行工艺研究对鉴定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具体言之,工艺包括很广,如胎土的选用和淘洗,釉料的选用,绘画技法,上釉方法,圈足处理,垫烧材料,装烧方法,工具的使用;烧窑的气氛等;这些工艺在每个时期都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审美的不同,不断产生变化,从而打上明确的时代烙印,也是仿造者往往很难跨越的历史和文化界障;拿烧窑气氛来说就难以人为控制,其优劣往往反应在釉和青花料上,所以现在大家鉴定时非常重视看釉面的特征;的确,釉面不仅只反应光泽,温润,其特征致密度,桔皮纹,针孔无不是烧窑中细微变化的体现;斗彩鸡缸杯自成化创此品种以来便因其名贵而很自然的成为人们争相仿造的对象,历朝历代仿造者层出不穷,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品简直使人难辨真伪;今天斗彩鸡缸杯更因其可观的经济价值,仿造者仍不乏其人;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现代所仿更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水平;其在尺寸、色料、纹饰上都与真品相仿;然而,仿品就是仿品,在真正的鉴定家眼中都会原形显露的;现今所仿的鸡缸杯在外观、尺寸上虽然相同,但对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渐收的曲线弧度的把握是相形见绌的;胎质虽白而细腻,但迎光泛红或微闪黄的微观现象,仿品是不可能显现的;青花款识周围的双框线条所呈现的自然的浓淡笔韵也是仿品不可能企及的;在鉴定中,上述所举的每种微观现象就好比现在所开展科技鉴定中用的微量元素,所以说鉴定学并不虚无飘渺、全凭感觉、全凭经验的,而是有其客观的标准;是完全靠得住的,是与科学完全相融通的;宋代“骨董”一词的出现也就是鉴赏的开端,那么从宋代至今,鉴赏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已经达到很高水准,但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就对其提出了系统化、细致化、科学化的更高要求;我们相信鉴定学在自我完善和高科技相互结合下,鉴定中用于决定性的科学模糊理念,将会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中华大地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遗产;在今天有的已不能作价值去衡量,成化斗彩鸡缸杯只是其中微小的一员,它所体现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留下了一曲“优美的旋律”;摘自收藏家。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千年银器史脉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千年银器史脉](https://img.taocdn.com/s3/m/84fa86c18bd63186bcebbc41.png)
千年银器史脉( 田力 2004.03.19 )中国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每一时期的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最迟在商代(距今3000余年)出现了金制品,而银器的出现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银制品出土于春秋战国时期。
从出土地点看,在南、北方都有发现。
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银器,大体看来,与北方匈奴少数民族地区银器的风格截然不同,多为器皿、带钩等,或是与铜、铁、漆、玉等相结合的制品,其制作技法仍大多来自青铜工艺。
秦代银器迄今为止极为少见。
曾在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陪葬器物中,发现一件秦始皇时期的鎏金刻花银盘,制作精细,装饰讲究。
根据对秦代银器的研究,已能证明秦朝的银器制作已综合使用了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而且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
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银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
然而另一方面,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使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
这些在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银器数量较多。
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制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型、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银器仍为饰品。
唐代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的几次大宗发现,银光熠熠的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可以说中国古代银器皿是在唐代及其以后兴盛起来,而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银器的工艺技术也极其复杂、精细。
当时已广泛使用了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錾刻、镂空等工艺。
宋代随着封建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有铭款的银器显著增多,亦为宋代银器的一大特点,并对元、明、清的银器制作产生重要影响。
古玉圣经刘大同《古玉辩》全文
![古玉圣经刘大同《古玉辩》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fb41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6.png)
古玉圣经刘大同《古玉辩》全文一,古玉普通名称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曰自来旧。
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
红如血者曰血古;微红者曰尸古;水银沁者曰黑漆古;受地火者,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有白。
重出土者曰重出土;伪造者曰老提油,又曰炸侩,改造之曰旧玉;改造后雕者,曰古玉后雕。
▲黄玉云纹龙形珮二,玉之性玉入土者,性喜燥,不喜湿。
土湿则易烂,色亦暗淡无光。
南方出土之玉不多见者,皆腐烂,多不完整,而色又不足惊人故也。
南方三代之物,固所少见,即六朝之物,亦寥寥无几。
即偶尔遇之,求其色泽鲜明,礼质完整者鲜矣。
▲谷纹龙形珮三,玉之品玉有干老鲜嫩之分,又有粗疏细腻之别。
此皆由产玉之地质与出土之地点不同故也。
若玉之美者,虽受沁色极厚,而精光内涵,厚重不迁,不望而知其如端人正士之正色不挠也。
此不可不辨也。
▲白玉三羊四,玉之质古玉形式,考之《古玉图》《考古图》等书,言之详矣。
若论玉质,坚者如入燥地,虽万年亦不能朽烂如泥。
陈原心《玉纪》云: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枯骨,三千年烂如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
此乃臆断之词,决不可信。
余建出土之玉,有清初之物,入土不满三百年,,亦受土沁,但不能入骨;又见夏器,玉质完善,五色灿然,令人可爱,入土三千年之久,并未有烂如石灰者;又见石器时代所用之玉斧玉铲,虽属沙蚀土吃,虽经千年以上,而亦未有烂如泥者。
即此足证原心所见不广,抑或原心所见不玉,以鸡骨白色为烂如石灰,则更误矣。
盖玉入土,年久即软,不软则色不能沁入;出土后,见风即硬,其或有朽烂之处,日久亦即坚硬,绝无如泥之理。
如在土中化为泥者,即不能出土矣,此必然之理也。
如玉质不坚,与出于海滨之地,及闽越之间者,不在此例。
▲青玉双鹤佩五,玉之色玉有新旧之分,色有九种之别:曰瑿,则玄如澄医;曰碧,则蓝如靛沫;曰玮,则青如苔藓;曰瓐,则绿如翠柳;曰玵,则黄如蒸栗;曰琼,则赤如丹砂;曰璜,则紫如凝血;曰瑎,则黑如墨光;曰瑳,则白如割肪;曰瑌,则赤白斑花;此玉本色也。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cbf7df5022aaea998f0f7b.png)
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 王文径 2002.06.21 )漳浦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东晋义熙九年置始绥安县于现县城附近,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府和漳浦县.根据旧志记载,这一地区“地极七闽,境连百粤”,汉以前,作为南越和闽越的边界,汉元鼎九年在县西的盘陀岭上建有蒲葵关以相距,唐初还不断发生少数民族的“蛮獠啸乱”,陈政陈元光父子因奉旨出征,修屯筑堡,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才平定了战乱,随陈氏父子入闽的中原五十八姓从此定居于此,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中原的文明和血液。
目前,漳浦的七十八万人口中,还有近三万的蓝姓畲族人口,而关于这批蓝姓畲族的来源,关于唐以前那些少数民族的族属,去向等,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近年来,漳浦县在野外调查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早期的石刻、岩画,可能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一,大荟山岩画大荟山岩画,位于佛昙镇下坑村西大荟山东麓的台地上,东经117°92、北纬26°80;其正西为大荟山峰,正东为佛昙湾,相对高度约30米,台地面积约100亩,地表上多为裸露的花岗岩石,岩画于1992年底发现,共6组,均刻于坦平的岩石上。
一号刻石南高北低呈15°侧斜,画面北向,以两条平行的长弧线为主中心,长弧内上下刻二个圆窝,左右亦分列二个圆窝,其中两个窝穴以一粗线条从弧外到弧内相连,类似女阴的图象。
中心图形外围,分布着十二组半圆弧,圆弧直径在 10——20厘米不等,其中一组重叠呈同心弧,八组弧中各有一个圆窝穴,此外,尚有八个小圆窝穴不规则地分布于刻面上。
圆窝穴直径2——10厘米不等,深度亦在2——5厘米之间。
全刻横130厘米,宽110厘米。
二号岩画位于一号东北侧2米,画面南向,为二个斑剥不清的半圆,在圆心的位置上各为一直径5厘米的窝穴。
通刻高40厘米、宽30厘米。
三号岩画位于一号岩画正西3米处,大部分掩埋于土中,1993年5月清理一号岩画时发现,岩石东向,西高东低,画面东南为一个重叠的半圆和一个圆心中有圆窝的半圆,圆圈直径25厘米;半圆西北面为六组长短不一的线条,略呈“小”,“不”、“亦”、“卡”字形。
古玩收藏三不易
![古玩收藏三不易](https://img.taocdn.com/s3/m/2f34f374168884868762d63e.png)
由于没有学习和确认真古玩的机会,很多初 入者只能在地摊市场中进行实践,而地摊市场大 部分是伪品。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目的的实践永远 也不会真正地帮助您进入收藏领域。解决这一难 点的关键是,必须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看到古董真 品的机会,并且进行认真的考查和识别,从而掌 握真品的特征。要想能够看到真品,除了馆藏实
他懂的洞悉船上的人物的表情,通过他们他已经去了所有的地方
物,便是通过行家或商家手中来了解古董真品。 但对初进入收藏领域的人,更分不清哪些人是真 正的行家,哪些人是假行家。
二难:鉴别真假难
前辈们经常讲,认识古玩要有悟性,有了悟 性一点即通,没有悟性一辈子也不入门。悟性实
际上指的是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如果具备了综合 素质,当行家讲解时便能很快理解。特别是对古 董的真伪鉴别,如果从实质上认识真伪古董就必 须懂得材料学、工艺学以及其他科技领域的基本 常识。也许你会说,古玩领域也有很多人没有文 化,几年后也懂得古玩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通 过多年的实践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
瓷库中国讯收藏古玩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它 不是单纯的买或卖,更不是有钱就能够玩。涉足 古玩必须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要基本了解历 史文化,但看书学习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了解一些 古董的名称、年代、用途,不经过实际收藏是绝 对学不会的。
涉足古玩唯一的方法是经行家指导入门,然 后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经过失败、总结、再失 败、再总结的过程,才能够逐步成熟。
一难:找入门老师难
在古玩领域中,古玩商人看的多、经手多、 买的卖的多。在长期的买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他懂的洞悉船上的人物的表情,通过他们他已经去了所有的地方
的经验,是古玩界中鉴别眼力最好的群体。但是 一般内行的商家第一不给别人鉴定,第二不教不 带学生,这便给刚入门或者寻找老师学习收藏的 人,造成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行家或老师引导 也能够逐步入门,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代价 是十分高昂的,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弯路。
古玉收藏宝典:听听行家怎么说
![古玉收藏宝典:听听行家怎么说](https://img.taocdn.com/s3/m/c094051b55270722192ef79b.png)
古玉收藏宝典:听听行家怎么说作者:一苇来源:《金色年代》2013年第08期古玉收藏正当时几年前,在纽约苏富比“中国陶瓷工艺品”专场拍卖中,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的玉刀,曾以23.2万美元成交,而在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件商代的礼仪器玉戈,在2005年艺术品春拍中受到广泛关注,从380万元起拍,经过6次激烈竞价,最终以480万元的价格成交,充分展示了古玉的巨大市场潜力和文化魅力。
古玉可谓是玉器市场的常青树,不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幻,都不足以撼动其在收藏界的价值和地位。
藏家小传:王孝根从七八岁起就喜欢玉石,收藏玉器的历史已有20多年。
起先王孝根是自娱自乐地进行收藏,后来累积的藏品多了,他干脆开起了公司。
玩古玉收藏不仅让他结交了很多朋友,他还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玉着迷,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王孝根收藏古玉很有一套,他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对玉价值的判断基于经验,要学会和玉对话,善于用技巧买到好东西。
”王孝根收藏古玉的技巧归纳起来有三点:技巧一:买椟纳珠。
秘诀在于转移对方注意力,比如说看中了这样东西,要沉住气不流露自己的喜好,而是假装说喜欢另一样,并且出高价买下,然后要求捎上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
王孝根举例说,有一次他在朋友处看中一块玉器,他和朋友商量了多次,朋友也不肯出手,王孝根于是作罢。
过了几天,他又对朋友说看中了他的一张花梨木的台子,朋友开价5000,王孝根说自己愿意出一万,但条件是要捎上那块玉器,朋友大喜遂成交。
贴士:和氏美名天下传历史上最著名的玉石当属和氏璧,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发现一块玉璞。
他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后,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等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
文王被卞和的诚意所打动,命人剖开璞玉,竟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黄帝阴符经集解
![黄帝阴符经集解](https://img.taocdn.com/s3/m/4b14428c8762caaedd33d4a2.png)
黃帝陰符經集解經名:黃帝陰符經集解。
袁淑真撰,約出於北宋。
《通志?藝文略》、宋《秘書省四庫缺書目》均著錄袁淑真《陰符經疏》三卷,當即此書。
《宋史?藝文志》亦著錄袁淑真《陰符經集解》五卷。
今本三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黃帝陰符經集解序黃帝智窮恍惚,思極窈冥,辯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植之妙,經云: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所言黃帝得之以登雲天,信其明矣。
黃帝闡弘道義,務欲救人,或恐後來昧於修習,乃簡集其要三百餘言,洞啟真源,傳示於世。
賢人秘隱,寔曰仙經,世人相承,俱謂兵法。
此經文少而義博,詞近而理深。
先儒數賢,並精注解,義終省略,使中士或存或亡。
洎乎唐隴西李筌,尤加說釋,亦不立章疏,何以光暢玄文?驪山母云: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
又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
聖母發明三體,此乃三章顯然。
儒流因循,然無分析。
今輒叙三章之要義,以為上中下三卷,各述其本,因義亦有等威,先註略舉其綱宗,後疏冀陳其周細,非厨前賢之廣達,聊申後學之寡文耳。
黃帝陰符經集解卷上朝散郎行潭州長沙縣主簿袁淑真集解神仙抱一演道章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淑真曰:但觀天之道而理,執天之道而行,則陰陽動靜之宜盡矣。
天者,陰陽之精氣也,輕清者上浮為天,陰之精氣重濁者下沉為地。
天地相連而不相離,故列子禦寇謂杞國人曰;天積氣耳,地積塊耳,自地已上則皆天也,子終日行於天中,奈何憂天崩乎?故知天地則陰陽之二氣,氣中有子,名曰五行者,陰陽之動用也。
萬物纔而生焉,萬物則五行之子也。
故使人觀天地陰陽之道,執天之五氣而行,則興廢可知,生死可察。
除此之外,更無可觀執,故言盡矣。
經曰: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淑真曰:天生五行謂之五賊,使人用心觀執,奉天而行,則宇宙在乎掌中,萬物生乎身上。
五賊者,五行之氣也,則金、木、水、火、土焉。
呂望註云:聖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
收藏界被指“五毒俱全”
![收藏界被指“五毒俱全”](https://img.taocdn.com/s3/m/757fd1116bd97f192279e984.png)
“ 四大天王像 ” 照片 , 高某看 过后表 示愿 出 10万元收购。江先生见有了买主 , 0 忙 与胡某联系 , 3 以4 万元的价格买下“ 四大
然 A货 。严女士便毫不犹豫地以 80 元 00
的 价格 购 下 。
寥寥几语 , 让周先生的心情坠入冰点。
位专 家 自己发明的。现在运用科学仪器
佣、 鎏金菩萨纹香筒等 9 “ 董” 件 古 。 江先生拿着 1 件“ O 古董 ” 等着高某一
同结 账 , 却再 也无 法 与 高某取 得联 系 。 江先生发觉事有蹊跷 , 如梦惊醒 , 随即报
警 。后经 鉴定 , 先 生买来 的 1 件 “ 江 0 古
进行 考古 , 科学仪 器检测 出来 的数据 用
对专家 的分析进行补充 、 论证 , 两者相辅 相成 。然 而 , 随着制假手段越来越高 明 , 假 画不仅 能轻易骗 过专 家的眼 睛 , 还能
骗 过 “ 器 检 验 法 ”让 人 防 不 胜 防 。 仪 ,
董” 均是仿制品 , 累计价值才 90 0 多元。
的照 片 , 江 先 生 帮忙 联 系 买 主 。 让
甍 。 罄 ¥
“ 幅画所用 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 , 这 但
是绘 画 者却 是 现 代 的 , 幅 画应 是 伪 这 作。 一番话让周先生更不放心 了。行家 ” 进一步解 释说 :如今 , 假者 只要找 到 “ 作 收藏清代 墨块 的藏家 , 回墨料研 成墨 , 买 再 找清代 出产 的纸张作 画 , 即使 用精确 的仪 器检测也未必能测 出画作的真伪 。 ”
政府法制2 1 年 00
2 0 年 初 , 女 士 到 上 海 一 家 珠 0 9年 严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谈明清笔筒
![古玩收藏-博物杂谈之谈明清笔筒](https://img.taocdn.com/s3/m/bd5203dcce2f0066f5332251.png)
本文由ranaxue贡献谈明清笔筒( 马未都 2003.10.24 )(编者按:今年明末清初时期的瓷笔筒的拍卖价一路攀升,似乎特别受藏家推崇,这除了笔筒制作质量的精美之外,诗、书、画、印纹饰多重表现技法所蕴含的浓浓的文人情调,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此我们编发了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文章,“明清笔筒”帮助收藏爱好者对笔筒的发展演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笔筒在古代文具中出现得最晚,大致到了明朝晚期,文人的案头才设置笔筒。
这与一般人的想象有些出入。
笔筒造型简单,一般口底相若,呈筒形,少有大的变化。
比起其它文具,笔筒简单而实用,可在明朝中叶之前,文房用具中却没有笔筒。
笔筒的前辈大致有笔架、笔床、笔格几种。
唐诗人杜甫在《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诗中有“笔架霑窗雨,书签映隙曛”之句,读来小景美不胜收。
笔架何样?宋朝鲁应龙在《闲窗括异志》中有准确描述:“远峰列如笔架。
”这使人对宋人案头常置石头有了功能上的了解。
宋元明清大量传世的笔架山,应该就是置放毛笔的一种文具。
唐朝的另一位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诗作中又有另说:“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
”床为卧具,显然笔置于笔床定为平放。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笔床条中称:“笔床之制,世不多见,有古鎏金者,长六七寸,高寸二分,阔二寸余,上可卧笔四矢。
”具体而形象。
这类笔床,文震亨批评说:“最不美观,即旧式,可废也。
”笔格其名古涩,《长物志》称:‘笔格虽为古制,然既用研山,如灵璧、英石,峰峦起伏,不露斧凿者为之,此式可废。
古玉有山形者,有旧玉子母猫,长六七寸,白玉为母,余取玉玷或纯黄纯黑玳琩之类为子者。
古铜有鏒金双螭挽格,有十二峰为格,有单螭起伏为格。
窑器有白定三山、五山及卧花哇者,俱藏以供玩,不必置几研间。
俗子有以老树根枝,螭曲万状,或为龙形,爪牙俱备者,此俱最忌,不可用”。
据此可知,笔格为石、玉、铜、瓷、木等材料所制,式样不外乎山形,或各类演变成有起伏者均被视为笔格,与笔架式样及功能大同小异,可视为别名。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https://img.taocdn.com/s3/m/f8b24c3c763231126edb11b5.png)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收藏是人类的天性,蕴含着人类追求完美的精神和理想。
古往今来,有多少热衷于收藏的人殚精竭虑,冥搜极寻,方才建立起一座座灿烂辉煌的收藏宝库。
然而,过于完美的东西似乎易引起造物主的忌恨,使之难逃毁损的命运。
历史上,人类有无计其数的珍贵物品因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遭受破坏,陷于灭顶之灾。
这种种来自自然或社会的破坏性力量人们称之为收藏的灾厄。
在我国古代,收藏的灾厄现象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不少哲人学者对收藏的灾厄发表过议论,所涉范围有图书、书画、碑石、古器等。
其中,谈论得最早,谈论人数最多的是书厄。
据现有的资料,历史上谈论书厄最早的是隋朝的牛弘。
隋文帝开皇年间,时任秘书监官职的牛弘向皇帝上表,请求广开献书之路,以增加国家的藏书。
牛弘在表章中列举了历史上书籍遭受的五次灾厄: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钳制反对势力,下令焚书。
二、西汉改秦之弊,敦尚儒术,重视藏书,至汉末典籍达到鼎盛。
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尽数焚烬。
三、东汉光武中兴,历朝皇帝重视藏书,建立兰台、石室、鸿都、都观等多处藏室。
然而,董卓之乱时,献帝西迁,军士争抢图书缣帛作为帷囊,所剩部分后来又在西京大乱中燔荡殆尽。
四、魏晋时代,书籍重新受到重视,秘府藏书渐多,晋武帝时,荀勖奉命整理藏书,编著《新簿》分类编目。
但永嘉之乱,兵灾兴起,刘曜、石勒纵兵大掠,魏晋间鸠集之书尽数湮没。
五、东晋南朝至齐梁时,经史书籍再次弥盛。
后西魏大军侵犯江陵,梁元帝叹息读书万卷不能卫国,把全部藏书付之一炬。
(《隋书?牛弘列传》)。
牛弘之后,历朝有识之士谈论书厄的人很多,如唐朝的封演,宋朝的洪迈、周密,明朝的邱浚、胡应麟、顾起元、谢肇蒸、陆深,清朝的姚觐元、邓实等。
近当代又有孙殿起、章太炎、钱振东、陈登原、祝文白、杜定友、张舜徽、舒萱等人谈论过书厄。
各家见识略显纷陈,总体而言后人的认识常常超越前人。
即以古代而言,牛弘之后就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见解,如洪迈说到私人藏书经常受火灾的威胁。
伪好物,应以辩证心态视之
![伪好物,应以辩证心态视之](https://img.taocdn.com/s3/m/8283d13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5e.png)
伪好物,应以辩证心态视之文:陈雅飞 图:台北“故宫博物院”伪好物,身兼“伪”与“好”两种看似矛盾的属性。
或者说,其自身就是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矛盾体。
从历史起源追溯,到概念的辩证厘清,这种历史上与艺术商品化如影随形的产物,是古物鉴定无法规避的一部分,其艺术价值也不应为当今世人所忽视。
兼 “伪”与“好”于一身“伪好物”一词源自北宋大书画收藏家米芾对一件传为三国时期曹魏书法家钟繇的《黄庭经》的评价,他认为这件作品虽是唐代摹本,但临写极佳,遂以“伪好物”称之。
顾名思义,伪好物自身同时具备“伪作”与“好物”两种属性。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伪好物是赝品,即与原作相对应的“假货”,它是作假者以临摹、仿造等方式制作出来,以达到蒙骗或其他不法等目的。
与此同时,从模仿水平来看,伪好物又是赝品中的佼佼者,水平高的作假者,不仅可以制作与原作面貌一致的作品,甚至在气韵、意境方面深得模仿对象的精髓,根据对方的用笔习惯、绘画风格进行“再创作”。
因此,如果撇开作品的真伪问题,单看作品的艺术水准,伪好物又不失为难得一见的艺术佳构。
艺术商品化催生的产物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书画作品也出自造假者之手,“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杂糅,莫之能别”。
(虞和《论书表》)中国古书画作伪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摹、临、仿、造、代笔以及对真迹的改头换面,利用旧作,以改、添、拆配、割裂等手法作假,比如挖去小名款,改署大名家,或拆真配伪、以伪配真、割裂分散等。
通过各种高超的作伪手法,以高水平的伪作蒙骗收藏者,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
传 唐 周 《鳞趾图》局部传 宋 赵伯驹 《王母宴瑶池》卷 局部美国艺术史家艾伦·莱恩在《苏州片中仇英作品的考证》中指出:“众所周知,那些有问题的画无非是艺术和商业的产物——直接的摹仿,有名望的鬼才,彻头彻尾的伪造,篡改作者的签名、题词、图章和画跋,以及使用假图章声称此画由某个著名收藏家所有,及其他的一些伎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
( 建之 2002.04.29 )
——谈小林斗庵先生对黄士陵艺术有失偏颇的评论
前些日子,在友人家中无意读到11月24日《美术报》上刊登的题为《致小林斗庵先生书》文章,专栏小标题则为“中日篆刻论争”。
文章并引用了小林斗庵先生对黄士陵书法篆刻惊世骇俗的议论,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该文非论争的中心文章,读来语焉不详,便找来了11月10日被编辑称为中日二篇“檄文”的文章拜读。
起因大致如下: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徐正濂先生曾在一次发言中谈到“中国很有一些篆刻家认为日本当代篆刻是野狐禅”,发言稿曾刊在《西泠艺报》上,大约小林斗庵看到了,因此大怒,遂撰文《告西泠印社社员诸贤书》。
起因的是非暂且不去管它了,但小林先生文中阐述的观点让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坐不住了。
前些日子我就想写点什么,后来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但过了几天,此事还是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而且文中牵涉了吾乡先贤黄士陵先生,因此还是爰笔写下一点看法。
虽然篆刻有些专业;但黟山派篆刻与徽州文化血肉相连,也有澄清的必要。
小林先生文章可谓直言不讳,但许多论点却站不住脚,过于本位主义,谈论篆刻史,更不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不由人不怀疑小林斗庵先生的艺术鉴赏力。
小林斗庵先生认为“中国篆刻到吴昌硕为止断层了”。
吴昌硕先生固然伟大,但是否在1927年吴昌硕先生去世后,就没有与他在同一层面的篆刻家,这一点想必许多读者心中自然明白。
齐白石先生则被小林斗庵先生视为“……异端,他不对文字学作深入的研究,以那种单刀刻石的粗砺、野犷刻法著称。
连这样粗杂的作品也说好,可见眼光之低俗。
”读罢这段话,真让人感到莫名的悲哀。
如果不幸让小林先生言中,那么就是中国人对篆刻艺术太无知了,西为这样“低俗”的东西竟被中国人交口称赞了几十年,但反之哩?
关于黄牧甫,小林文中写道“还有近时颇被人评论的黄牧甫等,书法非常低劣。
并因这种书法的不成熟,导致篆刻章法不完备,刀法也平板”、“充其量为三流作者而已。
问题的关键是,赞赏他们的人之眼光低劣,令人叹息。
”小林先生是当今日本篆刻界泰斗式的人物,影响重大,可以说他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日本人的观点。
现在想来,1932年日本出版的《日本书道全集·篆刻卷》未收入黄士陵先生的作品,并非全是出于疏漏之故。
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穆甫,号倦叟、黟山人、倦游窠主。
黟县人,书画兼擅,尤精篆刻。
治印初法邓石如、吴让之,后汲取秦汉印及商周金文,布局大巧若拙,刀法挺拔峭利,于光洁中见浑厚,不事做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人誉为“黟山派”,影响深远。
黄士陵擅工笔花卉,篆刻可称为铁笔中的工笔重彩画,与吴昌硕古朴斑驳的写意印风恰成强烈对比,艺术成就二人可谓“一时瑜亮”。
黄士陵这位与吴昌硕、吴让之、赵之谦三人相提并论的大师级人物如今被人轻描淡写地划人了三流作者队伍,而且作为篆刻艺术的发源地,被只是继承了中国艺术的邻邦视为“朝中无人”,怎不知我们应该为自己叹息还是为小林斗庵先生叹息。
在今年早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日本的篆刻”,文中戏言我想学习日语,伺机去日本挣些日元,鉴于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对黄士陵先生的偏见与无知,即便是戏言也是要收回的。
顺便奉劝一下某些古董商们,别有了稍微好点的祖宗的东西就惦记着卖给外国人,除了大道理不去说了,货还是要卖与识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