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与抗震设防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3)地面下沉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 在回填土和孔隙较大粘性土等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往往发生震陷, 使建筑物破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 , 往往发生震陷, 坏,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4)滑坡、塌方 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常引起河岸、 陡坡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 常引起河岸 、 陡坡滑坡 , 有时规模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3.地震的破坏作用 (1)地表的破坏现象 1)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由于地面作剧烈震动而引起的惯性力超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2)喷砂冒水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地下存在埋深较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2.设防目标 (1)大震和小震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当基准设 12.1.2所示 计期为50年时, 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计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50年时 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 这就是第一水震的基本知识, 理解震级、 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 理解震级 、 地震烈度的 概 念; 2.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3.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结构类型地震烈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三二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三二一剪力墙结构高度<80>80<80>80<80>80<60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框架二二二一一不应采用不应采用剪力墙三二二二一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核心筒二二一筒中筒结构内筒三二一外筒三二一单层厂房结构板柱的柱四三二一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地震动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和设计地震动
.
设防依据——抗震设防烈度
• 定义: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 防依据的地震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 确定: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 (图件)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度(或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值)双轨制
.
三水准地震作用的标定步骤(1)
(1)对华北、西北、西南三个地区的潜在震源、各震 源的地震活动性、地震传播过程的衰减规律分析的基
础上.给出了45个城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 我国地震烈度符合极值III型分布。
(2)通过45个城镇不同超越概率所对应的烈度与该城 镇的基本烈度相比较,计算了比较差的平均值与标准 差。从计算结果来看,在设计基准期50年内超越概率 为13%的地震烈度与基本烈度相比较的总体标准差最 小。但当超越概率在0.09—0.16范围内变化时,与基本 烈度的标准差变化不大。因此,从工程实际来考虑,
与经济的综合分析,目前尚未见应用于抗震设 计规范的具体分析中。
《建筑工程抗震性. 态设计通则》
设计地震动参数
工程的抗震设计分析需要以给定的设计 地震动参数为依据。
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一方面与 工程的重要性有关、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工程 的特性。
.
设计地震动参数
从繁简程度分,设计地震动参数从简单到详细 的排序是:
根据场地与断层的相对位置,方向性效应可以分为向前效 应(forward)、向后效应(reverse)和中性效应(neutral), 如果断层的破裂方向朝向场地或破裂方向与震源(hypocenter) 和场地连线的夹角较小的话,场地的效应称为向前方向性效应; 如果断层的破裂方向背离场地或破裂方向与震源和场地连线的 夹角较小的话,称为向后方向性效应;如果场地与震源的连线 几乎垂直于断层的破裂方向,称为中性效应。通常所说的“方 向性效应”是指向前方向性效应,因为向前方向性效应产生的 地震动对工程结构来说更为不利. 。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简介
震级和烈度
等震线 等震线: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又称等烈度线。 一般情况下,等震线的度数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
8度
7度
6度
等震线示意图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震简介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的自振周期 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重要性分类(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及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核电站等。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等。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概念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利于抗震的场地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6)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场地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厂区、居民点或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因素: (1)场地土的刚度(坚硬程度) (2)场地覆盖层厚度

抗震设防要求与施工标准

抗震设防要求与施工标准

抗震设防要求与施工标准地震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破坏,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施工标准。

本文将从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相关标准的制定、施工过程中的要求等方面探讨抗震设防的知识。

一、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地震波在穿越地壳的过程中会引发建筑物的振动,建筑物则会对地震波做出一定的响应。

建筑物对地震的响应主要体现在自振周期、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等方面。

自振周期是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振动的周期,是建筑物抗震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自振周期越大,说明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越强。

位移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发生的位移,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的刚度有关。

加速度响应则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的变化情况,也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的刚度有关。

二、相关标准的制定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抗震设防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主要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文件组成。

这些标准主要从地震波烈度、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地基的抗震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地震波烈度是衡量地震波强度的一个指标,根据地震波的烈度可以确定建筑物的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位移和加速度值。

地基的抗震性能则是指地基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对于地基的要求主要包括地基承载力、稳定性等方面。

三、设计要求与施工标准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防要求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循。

首先,建筑物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刚度和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物的截面尺寸、采用抗震墙等手段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其次,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计算方法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

此外,建筑物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方面也要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抗震设防要求也是必须严格执行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级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

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2.地震活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地震动分析方法;
3.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4.抗震设备和措施的设计要求;
5.施工和检测的技术标准。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级主要根据地震区划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进行划分。

目前,中国的建筑物抗震设防分为四级,分别是A、B、C、D级:
1.A级:适用于重要的生命安全和国民经济特别重要的建筑物,如医院、危险品仓库等;
2.B级: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公共建筑物,如学校、商场等;
3.C级:适用于普通住宅和一些辅助性建筑物;
4.D级:适用于农村的单纯住宅和一些人员密集的临时建筑物。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有着不同的抗震设防要求,例如抗震设防的位移限值、结构的抗震等级等。

这样可以合理分配资源和控制建筑物的成本,提高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设防分级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
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

通过遵循抗震设计规范和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级,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破坏。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众值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 众值地震烈度(众值烈度,小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烈度(大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烈度值
多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低1.55度
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高1度
三、抗震设防依据及地震影响
设防范围
基本烈度 6 7 8 9度地区
基本烈度大于9度地区,须特殊研究,按有关规定执行。
1-2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区。
震中距:场地上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将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震源深度(h):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h <70km
浅源地震
h=70-300km 中源地震
h>300km 深源地震
根据弹性理论 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
E(1 ) vp (1 )(1 2)
vs
G
E
2(1 )
E--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泊松比 G--介质的剪切模量
显然有
vp vs
vp 1.67vs
注意:剪切波速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在地基土的力学性质评 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地基强度的指标。建筑抗震规范以剪切波 速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而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其它部位 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所以一次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 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 主震
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 前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主震7.8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 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可以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 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高于40米的钢筋混 凝土框架,高于60米的其他钢筋混凝土民用房屋和类似的工业 厂房,以及高层钢结构房屋),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 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 抗震验算。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值,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
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Hale Waihona Puke 值;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 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i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Hj ——分别为质点 i 、j 的计算高度;
改变了地基运动的频谱组成,使接近结构自振频率的分量获 得加强; 改变了地基振动加速度峰值,使其小于邻近自由场地的加速 度幅值; 由于地基的柔性,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 由于地基的柔性,有相当一部分振动能量将通过地基土的滞 回作用和波的辐射作用逸散至地基,使得结构振动衰减,地 基愈柔,衰减愈大;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的分类与抗震设防 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 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 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 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 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 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一、基本概念
1、抗震设防:是指采用一系列抗震设计措施,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高到一定的标准,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安全的力学性能,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抗震设防主要包括: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结构体系及构件及其组合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配制及搭接,钢筋施工技术,防撞墙施工,结构抗震附加结构间隔配置,结构抗震改造及其细部设计,建筑内装俱备。

二、基本要求
1、建筑设计方面的抗震设计原则
(1)建筑结构及其组合应采用可靠性高、抗震性能好的组合方案;
(2)应采用高弹性、低静定差的结构体系、及其优化组合;
(3)结构的构件及其组合应采用适宜的刚性,以满足设计的抗震要求;
(4)应采用有效的结构连接,使结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5)应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避免结构发生局部破坏;
(6)应采用适当的抗震附加结构,以减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损的程度;
(7)应对重要性较高的场所,采用符合特定设计要求的抗震附加结构及细部设计。

2、混凝土配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及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该标准主要以地震中和地震后房屋的损坏对社会和 经济产生的影响的程度大小,将建筑分成4个抗震设防 类别。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建设部在2001年7月20 日公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规范 对上面标准作了修改。
设 甲类 防 乙类 分 丙类 类 丁类
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抗震次要建筑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3.地震作用
甲类 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地 乙类 震 作 丙类 用
丁类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一般情况下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在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 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 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3.“三水准”抗震设防是对单一水准设防的改进, 是向“性能设计”发展的重要步骤
单一水准设防思想是我国《74规范》、《78规范》 和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设防思想。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7.2级),经济损失为1000亿美元。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7.3级),经济损失为94亿美元。
单一设防目标不适合当前现代化发展要求,应研究开 发下一代性能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方法。
“性能设计”要点 (1).对抗震设计规定相应的地震作用标准
常遇地震 偶遇地震 少遇地震 罕遇地震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与艺术处理实现建 筑目标, 的处理手法。 筑目标,不应一味追求 “奇、特、怪”的处理手法。这在当前建筑环境下有一定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节点的破坏就意味着梁柱 的失效。 的失效。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节点破坏的后果更严 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 重。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失去了承载能 如果梁柱局部破坏, 力。如果梁柱局部破坏,那么结构还是具有一定承载能力 的。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措施: 措施:节点核心区单独进行抗剪承载力计算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箍筋要加密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
•构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场地选择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滑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汶川地震中有三分之一的灾害来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直接位于断层上的建 筑,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都处于地震带上,地震带来的损伤与影响非常严重,因此房屋建筑工程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都融入了抗震结构理念。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变得更加专业与复杂,因此必须对设计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考量,才能够达到较高的设计质量。

然而从当下实际情况上来说,我国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内容与方面,这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及水平。

此状况必须要得到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

基于此,本文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展开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理念;实践引言房屋建筑中的抗震设计是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保障房屋结构和居民的安全。

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地壳运动现象,当地壳断裂或滑动时会释放巨大能量,造成地震震动,这种震动对于房屋结构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外部荷载,如果房屋抗震能力不足,将会导致结构破坏、坍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包括地震勘察、结构分析与抗震设防目标确定、抗震设计方案制定与评估、结构体系的选择与设计等,通过完善的抗震设计流程,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可使建筑的使用安全性得到保障。

1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理论拟静力理论。

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

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

地震力的大小相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是在20世纪40~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而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动力理论。

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

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 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020年4月9日星期四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型的确定?二地震作用的计算规定及计算方法?三结构抗震验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根据建筑物重要性在地震中及地震后破坏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及在抗震防灾中的作用将建筑明确分为四类
8度Ⅲ、Ⅳ场地
>80
9度
>60
表5.2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2 )
地震影响 6度 7度 8度 9度
多遇地震
18
35 (55)
70
(110 )
140
罕遇地震 —
220 400 (310 (510 620
三、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 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考虑的重力荷载称为重力荷载 代表值。重力荷载包括恒载和活载。由于地震发生 时,活载往往达不到其标准值,因此,在计算质点 的重力荷载可对活载进行折减按P98表5.3采用。
2. 地震作用各计算方法的特点
1) 底部剪力法是一种拟静力法,计算量最小,但因忽 略了高阶振型的影响,计算精度稍差;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量稍大,计算精度较高, 计算误差主要来至于振型组合时关于地震动随机性 的假定;
3)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完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量大, 计算精度高。
但时程分析法是某一确定地震动的时程反应,不像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不同地震动 时程纪录的随机性。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一、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型的确定 二、地震作用的计算规定及计算方法 三、结构抗震验算
5.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1 地震与抗震设防

1 地震与抗震设防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地震灾害的突出 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 突发性 , 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短暂的瞬 间; ② 空间不均匀性 , 灾害发生在非常局限的空 间上 ; ③ 不确定性 , 人们无法准确预知其时间 、 空间和程度 ; ④ 严重性 , 一些大地震造成的灾害甚至是毁 灭性的 。
18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8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1.6
面波质点振动方式
29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出版社 理工分社
① 不确定性 。 虽然其他作用如活荷载 、 风 荷载等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 但远不及地震动 的不确定性 , 同一个场地上从来没有获得过相同 的地震动记录 , 人们也更无法确知建设场地可能 遇到的未来地震动的细节 , 建筑结构在使用寿命 期内 遭遇地震的可能性和水平都只能进行概率估 计。
2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出版社 理工分社
1.2.4 抗震防灾 从上节所描述的地震灾害不难得出 结论 , 人 类要生存和发展 , 必须与自然抗争 , 抗震防灾 正是人类与自 然抗争的方式之一 , 也是社会赖以 发展的基础之一 , 更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 路 。 抗震防灾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 重要指标之一 。
出版社 理工分社
1.2.2 地球与地震灾害并存 地球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 同时也经历着一次 又一次的地震灾害 。 以 下是 1900 年以 来死 亡人数超过 1 万人的世界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 1908 年 12 月 28 日 , 意大利最南端 和西西里岛东部 M L 7 . 2 级地震 , 死亡 1 2 . 3 万人 ; 1915 年 1 月 13 日 , 意大利阿维扎诺 地区 M L 7 . 5 级地震 , 死亡近 3 万人 ; 1920 年 12 月 16 日 , 中国甘肃 M L 8 . 6 级地震 , 死亡 20 万人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抗震等级的调整
在特殊情况下,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 、地震烈度异常等,应对抗震等级进 行调整,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抗震构造措施
基础抗震
结构体系与布置
构件与连接
非结构构件
基础是建筑结构抗震的关键 部分,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构 造措施,如加强基础的整体 性和稳定性,合理设置沉降 缝等。
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布置对抗 震性能有重要影响。应合理 选择结构体系,确保结构的 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结 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规则 、对称、连续,避免出现扭 转和应力集中的情况。
用于结构连接的材料应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耐久性,以确保结构的 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装饰材料
对于建筑外墙、地面等部位的装 饰材料,应选择轻质、高强、耐 久性好、易于维护的材料,以减 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06
抗震设计的施工要求
施工前的准备
勘察地质情况
在施工前,需要对建筑地点进行 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构造、 断层分布、土壤类型等信息,为
钢材要求
01
02
03
钢材的强度和延性
用于抗震设计的钢材应具 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以 满足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 承载力和变形需求。
钢材的焊接性能
钢材的焊接性能应满足相 关规范要求,以确保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钢材的防腐和防火
钢材应采取有效的防腐和 防火措施,以提高其耐久 性和安全性。
其他材料要求
连接材料
刚度与承载力
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承载力, 以抵抗地震作用。
合理选择材料和截面尺寸,确保结构 的稳定性。
多道防线
设置多道防线,以分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损伤。
利用结构的冗余度和延性,吸收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破坏程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53页
1.0.1 课程简介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1.0.2 课程性质和目的
1.1.1 地震类型与成因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0.05g
0.1g(0.15g)
0.2g(0.3g)
0.4g
1.2.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
在宏观烈度大体相同条件下,处于大震级远离震中的高耸建筑物的震害比中小级震级近震中距的情况严重的多。 设计地震分三组,对于Ⅱ类场地,第一、二、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分别为:0.35s、0.40s、0.45s.
1.1.2 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产生的地壳运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包含:体波和面波。1、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纵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又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引起地面竖向颠簸。纵波也叫初波横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故又称为剪切波。特点: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慢, 引起地面水平摇晃。横波也叫次波。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摘要: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着地震灾害可能产生的损失程度。

本文针对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明确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抗震设计要点着重强调,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抗震设计要求。

关键词:抗震设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引言: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建设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工程项目,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发挥抗震作用,为人们的安全出逃争取宝贵时间,尽可能减少损失。

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必须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程场地,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不断优化布置方案,并对重点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处理,从不同方面减轻地震灾害的不利影响。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的基本原则1.1整体性原则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尤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且抗震设计还是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点。

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情况,对房屋建筑整体结构进行规划和布局。

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关设计时,一定要从整体视角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抗震设计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结构构件的作用,通过逐步优化结构构件的设计情况,增强结构构件的协调性,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每一个结构部位的力学特征,然后根据房屋建筑所处的位置进行结构设计工作。

通过对房屋结构进行优化,在满足抗震设计要求的同时,从总体上提高抗震设计的水平,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性。

1.2简化原则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与其结构形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般情况下,房屋建筑结构的形式越简单,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越强。

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房屋建筑,需要根据力学计算结果进一步确定其抗震性能,也可以通过力学对整个房屋建筑结构的平衡性进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2.1 地震灾害 所谓灾害 , 指任何引 起人员 伤亡 、 财产损 失且超出承受能力必须向 外界求援的恶性事件 。 一次地震发生后 , 随地震强度 、 区域防灾减灾能 力等复杂的自 然和社会因素的不同 , 可能导致 不同的结果 。 对于震级小 、 防灾抗灾能力 强的 情形 , 可能没有造成灾害 ; 而当 震级大 、 防灾 抗灾能力差时 , 则会形成程
14
1.2
地震灾害与抗震防灾
作为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 地震的发生是不 能阻止的 。 但地震本身 并不是灾害 , 当 它达到 一定强度 , 发生在人类生存的空间 范围 , 且人 们尚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 时 , 便可造成灾害 。 地震越强 , 人口 越密 , 抗御能力越低 , 灾害越 重。
18
1.2.2 地球与地震灾害并存 地球伴随着地震的发生 , 同时也经历着一次 又一次的地震灾害 。 以 下是 1900 年以 来死 亡人数超过 1 万人的世界最严重的地震灾害 : 1908 年 12 月 28 日 , 意大利最南端 和西西里岛东部 M L 7 . 2 级地震 , 死亡 1 2 . 3 万人 ; 1915 年 1 月 13 日 , 意大利阿维扎诺 地区 M L 7 . 5 级地震 , 死亡近 3 万人 ; 1920 年 12 月 16 日 , 中国甘肃 M L 8 . 6 级地震 , 死亡 20 万人 ;
4
1.1.3 几个名 词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 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 , 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 的 构造称为断层 。 地 球内 部断层发生破裂的位臵称为 震源 ( 见图 1 . 1 )。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 震源在地表面的垂直投影称为 震中 。 有时人 们也称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几何中心为 震中 。
2
① 地壳 : 地表至 M 面之间 , 厚约几十千米 , 主要由岩石构成 ( 表层土和水所占比重很小 ) 。 ② 地幔 : M 面至 G 面之间 , 厚约 2 90 0 km , 又分为上地幔 ( M 面至 1 000 k m 深处 ) 和下地幔 。 ③ 地核 : G 面以下 。 就物理性质而言 , 距地表越深 , 构成物质的密度越大 , 承受压力 越大 , 温度越高 。
11
图1.3
世界地震带示意图
12
环太平洋地震带 : 该地震带分布在东太平洋 的美洲大陆西海岸 、 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岛屿 外侧 , 绵延长达 40 000 km , 带宽只有约 200 km , 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 全世界约 80 % 的浅源地震 、 90 % 的中源地 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 。 该地 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 80 %。
1 地震与抗震设防
地震, 作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名词, 给人们 的印象是山摇地动、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比如 ,2008年5月12日 发生在四 川汶川的强烈 地震,造成了69 000多人死亡、19 000 多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 400多亿元人 民币。
1
1.1
地震基础知识
所谓地震 , 指地球断层发生突然破裂 , 所产 生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在地球内部传播 , 传达到地 表及其附近造成地表的剧烈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 然现象 。 1.1.1 地震的成因 从上述地震的定义可以看出 , 理解地震的成 因应把握两个层面 : 一是地球内部存在断层 , 二 是断层破裂存在动力或诱因 。
16
①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或倒塌 , 地面破坏 , 如地裂缝 、 地基沉陷 、 喷水冒 砂等 ; ② 山 体等自 然物的破坏 , 如山 崩 、 滑坡 、 泥石流等 ; ③ 水体的振荡 , 如海啸 、 湖震等 ; ④ 其他直接事件 , 如地光烧伤人畜等 。
17
地震灾害的突出 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 突发性 , 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在短暂的瞬 间; ② 空间不均匀性 , 灾害发生在非常局限的空 间上 ; ③ 不确定性 , 人们无法准确预知其时间 、 空间和程度 ; ④ 严重性 , 一些大地震造成的灾害甚至是毁 灭性的 。
10
1.1.6 世界地震分布 在空间上 , 地震发生的地点是很不均匀 的 。 世界范围内的地震呈现出 条带分布的特征 , 称为 地震带 。 全球有三大地震带 ( 见图 1 . 3 ) , 即环太平洋地震带 、 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 也有称两大地震带 , 海岭地震带通常由于与人 类工程建设活动关系不大而忽略 )。
3
1.1.2 地震的类型 对于非常复杂的地震来讲 , 从不同的角度可 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 按照成因 , 地震可以分为构造地震 、 火山 地震 、 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 由于地球构造运 动引 起的地震 , 称为构造地震 , 这类地震发生 次数最多 , 约占全球地震总 数的 90 % 以 上 , 是地震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 ; 由于火山 爆发 , 岩浆猛烈冲出 地表或气体爆炸而引 起的地震称 为 火山 地震 , 这类地震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 7 % , 在我国 很少见 。
5
图1.1
地震名词示意图
6
1.1.4 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 。 震级就是一次 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度量 。 震级有多 种定义 , 通常用规定仪器所测定的 、 地震所造成的规定震 中距地表上的最大水平位移来标定 , 当测定仪器 和震中距不是规定值时 , 需要换算成规定值 。 较 常用的震级是里氏震级 , 记为 M L 。 根据我国 现用仪器 , 近震 ( 震中距小于 1 000 km ) 震级 M L 按下式计算 :
7
图1.2
汶川地震等烈度线分布图
8
震级和烈度一定程度上都表明了 一次地震的 强弱程度 , 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 其关系类 似于一个灯泡的瓦数与照度 、 炸药的 TNT 与冲 击程度的关系 。 一次地震的震级是固 定的 , 随 着距离和场地条件等的不同 , 不同地区的烈度是 不一样的 。
9
1.1.5 地震活动性 所谓地震活动性 , 是指地震发生的时间 、 空 间 、 强度和频度的规律 。 由于地震的发生是一个 能量的积累 、 释放 、 再积累 、 再释放的过程 , 所以 同一个地区的地震发生存在时间上的疏密交 替现象 , 一段时间活跃 , 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对平 静 , 地震活跃期和地震平静期的时间跨度称为地 震活动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