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同情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亚当·斯密(adam smith,年6月5日—年7月17日),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亚当·斯密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

亚当·斯密的主要著作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1、《道德情操论》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该书就是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对现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存有关键影响。

2、《国富论》《国富论》指出人的本性就是利己的,崇尚个人利益就是人民专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

同时人又就是理性的,做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够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赢得最小的个人利益。

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

《国富论》这部著作打下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可说是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国富论》的主要理论:1、货币理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墨也谈及货币的储藏功能、缴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2、价值论提到价值问题,亚当斯墨表示,价值囊括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则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则表示具有此一财货挑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的开题报告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其中对道德理论和社会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展开探讨。

二、研究内容1. 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主要包括道德情感和利己主义伦理。

他认为,人的道德感与众不同的情感来源于其天生的同情心。

利己主义伦理则是指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主,但同时应该尊重他人的利益。

2. 亚当·斯密的社会伦理理论亚当·斯密的社会伦理理论包括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正义的观点。

他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是经济自由化和竞争之间的平衡,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社会正义的观点,认为政府应该秉持公正和权利平等原则,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3. 亚当·斯密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可以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在道德教育方面,我国可以借鉴亚当·斯密认为的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道德感的方法,同时应该加强对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平衡的教育。

在社会伦理方面,我国可以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正义的平衡角度出发,推动经济自由化和竞争,同时保障公正和权利平等。

三、研究意义亚当·斯密作为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情操论》,探讨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以期能够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和分析亚当·斯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其道德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并提出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语:《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著作《道德情感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探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感论》中对道德情感的理论和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具有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他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教育或社会习俗获得的。

亚当·斯密将道德情感定义为对他人幸福或痛苦的关注和同情。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关心他人的幸福或痛苦,是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亚当·斯密进一步解释了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

他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来判断他人的幸福或痛苦,并产生相应的情感。

这种观察和判断的过程是基于人类的共情能力,即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亚当·斯密认为,共情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它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帮助他人。

在《道德情感论》中,亚当·斯密还提出了“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

他认为,当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市场经济会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亚当·斯密认为,这种自发的调节机制是由人们的道德情感驱动的,因为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会考虑他人的利益。

他认为,市场经济的成功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利己心。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理论强调了人类的共情能力和关注他人的幸福或痛苦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亚当·斯密的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并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人。

其次,亚当·斯密的理论强调了道德情感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机会,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论斯密的“同情心”理论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论斯密的“同情心”理论对大学德育的启示

点和“ 同情心” 道德衍 生品及 各种 情感的合 宜程度 , 并 以“ 同情心” 理 论审视 了当代 大学德 育存在 的不足 。 进 而提 出了改
进 当代大 学生德育的途径。 关键词 : 斯密; 同情心 ; 大学德 育; 主要路径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9 6 1 7 ( 2 0 1 3 ) 0 2— 0 2 8 6— 0 3

( 2 ) “ 同情 心 ” 的道 德 衍 生 品 。在 斯 密 看 来 , 不 仅
人人都具有同情心, 且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 的。正 因 如此 , 斯 密认 为 , 人 的 同情 心 还 衍 生 出 了 众 多 道 德 品 行, 如责任感 、 良心等。在斯 密看来 , 良心就是一个人
内心用 以判 断 行 为 的法 官 和 仲 裁 人 , “ 只有 在 请 教 内
马上提醒我们 : 太看重 自己而过分轻视别人 , 这样做会 把 自己变成 同胞们 蔑 视 和愤 恨 的合 宜 对 象 。 … 由此 可
以看 出 , 良心 是个人 利益 与集 体利 益 的调节器 。 ( 3 ) 各种 情感 的合 宜程 度 。斯 密 认 为 同情 心 是 每 个 人 天生就 具有 的 , 但 是 同情 心 的 发挥 受 到 很 多 因 素 的 限制 , 例 如人 的利 己心理 、 各 种情感 、 野心、 习惯风 气 和人 所处 的环 境 。人 的利 己 思 想 会 阻 碍 同情 心 的 发
尚的人才具备 , 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最 大的 恶棍 , 极 其严 重地 违犯 社会 法律 的人 , 也不会 全 然 丧失 同情 心 0 ” l l j , 由此 可 见 , “ 同情 心 ” 是社 会 大众 普遍具有的情感 , 即主体大众化 。斯密赋予 了同情 心 大众化 的理论意义在于 , 它使得人们认识到, 上至社会 精英阶层 , 下 至普通 民众 , 道德 都是最 普遍 的存在 。 “ 同情心” 是发 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 这种 内在情感 的有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_读后感_模板也谈”同情”——读《道德情操论》有感前阵子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专著——《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亚当?斯密首先提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及和谐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尽管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但是,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也还存在另一种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之一。

所谓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在看到他人遭受不幸时,会因他人的悲哀而感伤的这种状态。

不过感伤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停留在情绪上,有些人对他人的同情践行于行动上,通常在人们眼里,前者是自私的,后者是正义、仁慈的。

我们没有批判自私的坚定立场,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人们必须履行行善的义务,但是道德会谴责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并非没有同情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很难磨灭的,我坚信人性本善,只是受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一些人的谨慎心超过了他们的同情心。

当年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等,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做好事要付出代价”的阴影,这使得许多富有同情心的群众不敢行善,他们害怕被冤枉,害怕被讹诈,害怕受牵连。

”谨慎也是一种美德,但是谨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责任,不在与己无关的事务上奔忙,不参与到他人的事情中去,不向他人提出意见或做出劝告…”他们的谨慎心促使他们小心翼翼地顾全自己的利益,漠视他人的不幸,当这种谨慎心越来越普遍,社会道德便渐渐滑坡,社会冷漠也会紧逼社会正义而来!2011年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轰动,将社会道德缺失这个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民众眼前。

一时间媒体上充斥着对那18个路人冷漠行为的谴责,以及对拾荒阿姨以微爱举起道德希望之光的称颂。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202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本书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核心是同情心理论,“同情心”也无关心肠好坏,而是一种情感上的换位思考能力。

换句话说,将心比心、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道德情操论》阐述的核心问题就是作为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该怎样控制个人的情感与行为,以及最终怎样建立一个有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

这些准则,有的是可成文的毋庸置疑的规定;而有些则属于行为约束的“软制度”。

“软制度”是最难准确把控与运用遵守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亚当斯密所认同的道德情操理论。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句亚当斯密的话“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感情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感情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感情论读后感
读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道德感情论,我深深地被他关于道德的思考和观点所震撼。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强调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感受力和自我约束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的判断是基于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感受,而不是简单的理性推理。

他通过对道德感受力的分析,揭示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中的内在动机和欲望。

亚当斯密的观点给我启示,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出于理性的思考,更是源于内心的情感和审美的追求。

这点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我观察到当我感到内心的不安时,我会更有动力去做出道德正确的选择。

在道德感情论中,亚当斯密将道德感受和同情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同情心是道德判断的基础,是人们对他人痛苦和苦难的共鸣。

亚当斯密通过对人们同情心的分析,揭示了同情心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亚当斯密的观点给了我思考,人们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出于内心的觉悟和思考,更是源于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

这点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我观察到当我看到他人遭遇困境时,我会更加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

通过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道德感情论,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认识到道德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情感和共情力息息相关的。

亚当斯密的观点给了我思考,每个人的道德行为都是受到内心情感和同情心的驱使,通过培养和提升这些情感和共情力,我们能够更好地做出道德正确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和动力,去探索和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通过思考和理解道德的本质,我希望我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做出更有意义的道德决策,并成为一个更为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提出了同情理论,该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人类情感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论述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同情理论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即对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同情。

斯密认为,同情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行为,在人类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感。

同情心对个体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同情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斯密认为,人们通过同情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体会到他人的感受,从而进一步产生热忱、慷慨和仁爱之情。

同情引导人们努力减轻他人的苦难,并促使个体追求公平和正义。

同时,同情心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产生重要影响。

斯密认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建立在人们对彼此痛苦的同情上。

他指出,人们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从而在行动中考虑到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

这种合作心态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有助于维持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

此外,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有助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

他通过关注人类情感和行为模式,揭示了人们在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机制。

他认为,同情心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同情感受来决策和行动。

斯密的同情理论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然而,斯密的同情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同情并不总是导致道德行为,有时甚至与自私行为相矛盾。

他们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选择只关注自己或狭隘的群体利益,而忽视他人的痛苦。

因此,同情理论在解释人类行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情感、道德行为以及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同情心作为一种本能和天性,不仅塑造了人类的道德行为,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重要著作,与他的另一部名著《国富论》一同构成了其经济学和伦理学思想的基石。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对道德和人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我们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

首先,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的“同情”理论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他人的能力,这种同情不仅仅是对他人情感的共鸣,更是我们道德判断的基础。

通过同情,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从而产生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这种同情的力量是道德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促使我们在面对他人的困境时伸出援手,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其次,斯密在书中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我们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即要在认知上理解道德原则,在情感上产生同情和尊重,在意志上坚定道德信念,并在行动上践行道德规范。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成为更加有道德的人。

此外,斯密还对道德评价的标准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公正和公平,即我们应该根据行为本身的善恶来进行评价,而不是基于行为者的身份、地位或动机。

这种公正和公平的道德评价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避免偏见和歧视。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道德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有了更高的要求。

斯密提出的“同情”理论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同时,我也更加明白公正和公平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这将有助于我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最后,我要感谢亚当·斯密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宝贵的著作,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道德和人性的奥秘。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共同探讨道德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_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导语:《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以下是XX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作家亚当·斯密著作《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

——佚名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

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

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

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

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

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

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

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同情观”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

“同情观”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

“同情观”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者:雷桂敏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3期摘要:《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情观贯穿始终,对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

“同情观”启示我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公正的奖惩评价机制。

关键词:亚当·斯密同情观大学生道德建设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同情观”的主要内容及作用(一)亚当·斯密“同情观”的内容。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写道:“人,无论被认为有多么的自私,他的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某些秉性,使他关心别人的际遇,视他人之幸福为自己之必需,尽管除了目睹别人之幸福所感到的愉悦之外他一无所获。

怜悯或恻隐之心,也属于这类秉性,即当我们看到或身临其境地想到他人的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

”①(39)这就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同情观”的定义,“同情”就是使自己与别人联系起来,使自己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处在同一种境遇中时,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正如我们今天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时,无法回到当时人们所处的悲惨世界,但是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和感受当时人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悲伤。

他觉得“同情”并不是善良人的独有之物,即使是最大的恶棍也会具有这种天性,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

他也指出,人们的同情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同情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感受。

“通过想象,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之中,想象自己遭受了完全一样的痛苦,仿佛进入他的身体之内,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像是同一个人,进而对他的各种感知形成某种观念,即便是程度较轻,但也非完全与其不同的感受。

当我们深切感受他的痛苦,认同并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时,这种种痛苦便最终开始影响我们”①(40)。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我一直以为道德和情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读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后,我对它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在道德评价和行为决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密在书中强调了同情心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基础上,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此外,斯密还讨论了美德和美德的培养。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培养。

这让我意识到,美德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来获得。

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培养自己的美德。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道德理论往往强调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情感的作用。

但斯密认为,情感和理性在道德判断中是相辅相成的。

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到平衡,以便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总之,《道德情操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和情感观,并为我提供了培养美德和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的方法。

我会将这本书视为我的成长指南,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他人的同理心和积极的道德追求。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道德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伦理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作者亚当·斯密对道德情感的关注所吸引。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的一部分。

通过同情和共鸣,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进而产生道德上的判断和行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其次,书中对道德情操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亚当·斯密强调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通过培养和引导道德情操,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做出更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自己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的不足之处,并激励我去培养更强的道德意识。

此外,书中对美德和伦理原则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认为,美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中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他强调了诚实、公正、仁慈等基本道德原则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些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德和伦理素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我认为阅读《道德情操论》是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道德情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伦理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不朽巨著,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亚当·斯密在书中开篇就指出,人无论多么自私,在其本性中显然存在着某些原则,使他关心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这种关心他人的情感并非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同情心。

他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时所产生的共鸣和反应。

在书中,亚当·斯密对于同情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同情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类似于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感受;而当我们看到他人快乐时,我们也会分享他们的喜悦。

这种同情的情感并非完全等同于他人的实际感受,但它使得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对他人的行为和处境做出恰当的评价。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失去了亲人而悲痛欲绝时,尽管我们自己可能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情,但我们能够通过想象和感受,体会到他的痛苦和悲伤。

这种同情让我们能够给予他安慰和支持,表现出关心和关爱。

亚当·斯密还探讨了人类的各种情感,如骄傲、谦卑、愤怒、感激等,并分析了这些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他指出,骄傲和谦卑往往是基于我们对自己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认知。

当我们得到他人的赞扬时,会感到骄傲;而当受到批评或轻视时,则会感到谦卑。

然而,过度的骄傲可能导致自负和傲慢,而过度的谦卑则可能使人失去自信和自尊。

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但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应该在适当的程度和情境下表达愤怒。

如果愤怒是基于正当的理由,并且以合理的方式表达,那么它可以成为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力量。

相反,如果愤怒是出于自私和冲动,那么它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感激之情则是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和善意的回应。

当我们受到他人的恩惠时,应该心怀感激,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这种感激和回报的循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建设的启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1月Jan.,2012亚当·斯密的伦理学思想是以同情为基础的。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人们的天赋本性。

同情,简单地说,是指我们对任何一种情感的同感,不仅仅是对悲伤等令人不愉快情感的同感,也包括对高兴等令人愉快情感的同感。

因情感一致而表示同情,同情意味着情感和行为的合宜,合宜则意味着道德品质的确立。

斯密的同情理论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发挥我们的同情心,尽量换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不仅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而且能培养高尚的美德,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概述斯密认为,同情是指旁观者(一方)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激发当事人(另一方)情感的处境,产生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从而赞同当事人的情感,体谅当事人的感受。

同情心,顾名思义,是同情的心理体现与心理基础。

不仅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具有同情心,而且德行败坏的人同样具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类的本性。

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

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它的原始情感一样,决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

”[1]5因此,“同情的情感,就像人性的其他原始情感一样是遍布于全人类的,那些德性仁厚的君子只是在此类情感上更加发达,更加敏感而已。

”[2]44在日常生活和情感领域中,同情心是普遍存在的,当人们面对某种处境时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同情的情绪。

合宜性是斯密在同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旁观者通过设身处地想象当事人的处境达到与其情感的一致性。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

道德情感论亚当斯密1.亚当斯密与道德情感亚当斯密(Adam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的一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情感观点。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具有道德感和情感,这是我们形成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基础。

相比于其他道德理论,亚当斯密关注道德的情感性质。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仅仅源于理性,更受到情感的驱动。

亚当斯密将道德理解为人们的内心感受,而非纯粹的道德规范或外在规定。

2.内心感受与道德判断亚当斯密将人类道德情感分为同情心和良心两个层面。

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喜悦、悲伤或痛苦感同身受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良心则是内心的道德评判机制,它根据我们对他人的善恶行为产生内心的满足或焦虑。

道德判断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中是通过这两个层面产生的。

同情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善恶行为,而良心则根据这些感受进行道德评判。

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是我们从小就具备的天然能力,而良心则是在社会交往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形成的。

3.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道德行为不仅仅是出于理性的计算或利益的考量,更是出于内心的道德感受和情感。

我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是源于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和对良心的回应。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人类行为,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存在,也在集体层面上发挥作用。

他将人类社交看作是一种相互关爱和同情的体现,通过道德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形成了社会共同体。

4.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这个物质追求的时代,我们常常忽视了内心的道德感受和情感。

亚当斯密提醒我们,道德行为并非只是理性的决策,而是由内心感受驱动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并培养道德情感的发展。

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培养同情心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形成更和谐和包容的社会。

总结起来,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德观点。

他将道德行为看作是人类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情感性质。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摘要】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强调人的同情心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公民道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道德教育中,同情理论可以引导人们关心他人,培养善良的品格。

同情理论也能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我国,同情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提倡互助共享,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推行同情理论,可以促进公民的道德建设,加强社会凝聚力和道德风气的改善。

同情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意义体现在改善社会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提高。

同情理论的价值观启示为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公民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社会关系、道德建设、启示意义、实践意义、价值观启示。

1. 引言1.1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简介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18世纪苏格兰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也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同情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基础是同情,即人们倾向于通过体验和分享他人的感受来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形成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同情理论强调了人们的内在道德感受和人性善良的一面,主张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利益,通过互相关心和帮助来实现共同利益和社会和谐。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不仅对经济学和社会学具有重要影响,更对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意义。

通过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合作,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在当今社会,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正文2.1 同情理论对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对公民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同情理论强调人类的感情共鸣和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而道德行为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通过培养和弘扬同情心,可以促进人们的彼此理解和尊重,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摘要】亚当斯密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道德哲学家,他提出了同情理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同情他人的痛苦和喜悦来实现道德行为。

公民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情理论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个体培养优良品德,提倡互助互利的伦理观念,带动社会公德的提升。

借鉴同情理论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持续发展,助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理念可以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激励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培养出更加善良,互助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个体培养优良品德、互助互利、伦理观念、社会公德、启示意义、借鉴、社会道德风尚.1. 引言1.1 介绍亚当斯密及其同情理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苏格兰经济学家、伦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奠基者。

他是《国富论》的作者,提出了以自由放任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开创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先河。

除了经济学方面的贡献外,斯密在道德哲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同情理论是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斯密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即对他人处境的理解和关心。

同情心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体会他人的痛苦和快乐,从而产生共鸣和合作。

斯密认为,同情心是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和共同体感的根源。

同情心使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培养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从而构建起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

斯密的同情理论强调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责任感,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在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上。

通过培养和弘扬同情心,个体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同情心不仅能够促进个体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也可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和文明进步。

1.2 介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公民道德品质、规范公民行为举止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摘要: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在总结、批判、吸取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同情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同情理论。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有:一是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发展培育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三是从培养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人天生的过度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关爱他人的美德。

关键词:同情;道德发展;道德教育
同情通常的含义是指人们对因各种原因而致处境困难的人的怜悯之情。

亚当·斯密同情论中的同情含义则不仅限于此,他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对其理论中同情的含义做了阐释,“同情并不仅只局限于怜悯而将同情的含义扩大为任何在理解基础上的同感与共鸣。

不单单是与别人情感上的共享,更确切的理解为人们在情感上彼此分享的认识和理解”。

亚当·斯密的同情,不仅指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同感,而且还包含对他人幸福欢乐的同感。

同情这种情感的发生来源于当事人所处情景地感同身受,是人们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享他人的感觉和情感,将自己想象成为公正的旁观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而与他人产生的情感共鸣。

以斯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同情感虽然是主观的但并非随意没有标准,它的标准便是移除各种特殊性的普通人的同情。

一、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西方
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经济学界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现代经济学大师内森·罗森博格曾说:“过去的200 多年,经济学史的特点就是不断对亚当·斯密著作的诠释”。

在经济学领域有如此影响力的亚当·斯密却是一个被遗忘了的道德哲学家。

他的道德哲学巨著《道德情操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湮没在《国富论》的阴影里,为道德哲学家们所忽视。

直到最近国际学术界所兴起的亚当·斯密复兴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道德哲学理论的宝贵价值。

他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阐述的基于同情的道德理论才为学术界所重视,并得以不断研究。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认为,同情是指人类借助其联想能力,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的处境,进行设身处地的联想而产生的与当事人类似情感的反映。

这种能够与他人产生同情共感的能力是一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它并非源于自爱心,也不是自私的结果。

斯密的同情理论还拓展了同情的含义,他认为同情这种情感不仅包含了人类对他人的苦难而产生的怜悯、体恤的情感,还包含对他人幸福快乐感受的同感。

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同情,也许其原意与他们相同,不过现在都极其恰当地被表示我们对任何激情的同感。


他进一步推论,我们借助于想象产生的同情共感,是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的标准,因为人类的行为总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完成的,我们对他人行为是否合宜做判定,总是首先考察支配其行为的情感所产生的原因,而后再对行为是否合宜做判断,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恰当的,它会与处在公正旁观者
立场上观察的我们的情感相一致,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同情,那么在这种情感支配下的行为就会被判断为合宜的。

如果这种支配行为的情感同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是不恰当的,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被认定为是不合宜的。

斯密认为,人类所有美德都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形成美德的情感则不是人类的原初情感。

人类的美德都是在同情这种机制作用下不断抑制过分自我中心的情感,发展关爱他人的情感而形成的。

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论述到:“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少同情自己的情感,正是这种抑制自私和乐善好施的感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唯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激情协调一致,在这中间存在着人类全部的礼貌。

二、同情理论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凸显了人类的情感机制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论述“美德既知识”以来,道德一直被视为理性的产物,情感在道德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几乎被完全忽略。

直至今日,我国的道德教育界仍然是以认知模式的道德教育为主,只注重对受教育者道德知识的灌输,而完全忽略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极其不尽如人意。

而结合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我们的道德教育,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可以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多重启示。

斯密同情理论认为,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化程度的个人,我们经常会以旁观者的视角来检测自己行为和情感的合宜性,旁观者的视角为
我们提供了一面他人之境,使之成为我们自己情感和行为的监督者。

正是由于我们不能够从中立的旁观者那里得到过多的同情和安慰,我们才学会了不断地反思和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是否合宜。

同情理论所论述的这种以他人视角不断反思和观察自己行为和情感正确与否的过程,也即个体将社会道德要求不断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和动机的过程,也即是个体形成道德自律的过程。

当个体能够以旁观者视角认识到旁观者绝不会赞同自己在某种情感支配下将要实施的行为,将会产生自责、痛苦等情绪体验时,便会使个体强烈意识到与当前的行为和情感有关的道德准则并使之更加凸显,并会在将来把它作为判断道德问题的重要依据和将来行动的道德原则。

正是凭借这种发达的以公正旁观者视角换位思考的能力,个体能不断体会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消极情绪,通过这种情绪的引导作用,外在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便转变为个体的内在需要。

通过他的这一论述,应意识到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应首先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培养受教育者学会以旁观者视角来不断反思检验自己行为思维方式的方法,实现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

判断道德教育的效果,不能仅看受教育者学习到了多少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受教育者所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了稳定的道德品质,发展成了稳定的道德人格,并外化成长久地行为习惯。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道德情感的积累,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的学校道
德教育,受传统伦理道德理性主义倾向的影响,过于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似乎认为受教育者学习到了道德知识便拥有了美德,纵观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以强制性灌输道德知识进行德育的做法极为普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缺少情感上的互动,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极少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感受。

这种冷漠的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忽略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情感本质,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亚当·斯密同情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感是人类道德的真正来源,是人内心善恶观念建立的真正基础,道德情感支配了人道德行为过程的始终。

斯密同情论的这一观点正确的看到了情感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清楚地看到那种受极端道德理性主义倾向影响的道德教育方式的重大缺陷,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去发展情感性的道德教育,尊重人的情感本质,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当下几近失效的道德教育。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和同情心都是人类的天性。

他在《道德情操论》第一章中便写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有,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

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的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

可见,亚当·斯密认为,利己心和同情心是全部人类所
普遍具有的,道德高尚的人只是有着发达的同情心。

与此相类似,斯密把人类的情感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私自爱的情感,一类是关爱他人的情感。

缺乏同情能力的人,同情感匮乏的人,往往不能站在他人的位置联想他人的感受。

因此,他们总是不能抑制住自私激情的膨胀,克服过度的自我中心去发展出仁爱、谦让等等美德。

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同情心的作用下,人才能够以他人的角度,努力去体会他人的情感,从而以行动帮助他人,发展实现仁爱的美德。

斯密同情理论的论述,也正符合现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在个体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情感的发生早于认知的发生已被确证。

婴幼儿在早期就能够感受到他人情感,并与他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婴幼儿在早期便具有对他人的情感产生情感反应的能力。

但这种先天的能力如果在后天的生活、教育中没有被适当地加以引导、发展或被不当的生活教育因素所阻断,便会使婴幼儿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发生障碍。

儿童的道德发展也会因此受阻。

以此可以认识到,发展个体的同情能力,使道德教育的受教育者学会从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视角观察问题,使受教育者在情感互通过程中带来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助其认识到关爱他人对于他的积极意义,体验到关爱他人对于他的积极价值。

也就会促使他把偶尔的助人行为转化成稳定的仁爱品质。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马丁·L·霍夫曼.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绍刚,万明,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郭金鸿.休谟与亚当·斯密同情论之比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1).
[4]王莹.论亚当·斯密的自然和谐思想[J].道德与文明,2003,(3).
[5]张军,孙宁.试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