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eb354c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a.png)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寸的观点:(1)中指第一节和第二节横纹头之间的距离为 1 寸(2)拇指第一关节为 1 寸(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节横纹处为准,四脂权衡作为 3 寸合谷:伸臂、附掌、拇、食二指并拢在肌肉最高处取穴。
主治:头痛、齿痛、扁桃体炎、咽喉炎、鼻炎、耳聋、耳鸣、眼病、面瘫、痛经、手指肌肉瘫痪等。
后溪:轻捏拳,在第五掌纹指关节的手掌横纹终点突出的地方。
主治:腰、颈扭伤,腰眼痛、头颈抖动、面肌抽搐、耳聋。
内关:在腕关节掌侧,腕纹正中上二寸(约二横纹)二经之间,与外相对。
主治:胃痛、腹痛、恶心、呕吐、心悸、心绞痛、胸闷、肘臂、手指麻木、疟疾。
外关:在腕关节背侧,腕横纹正中二寸(约二横纹)两骨之间,与内关相对。
主治:腕关节痛、偏头痛、;落枕、耳聋、臂侧外痛,上肢麻木。
支沟:外关上一寸主治:习惯性便秘、胸肌痛、肩臂痛。
曲池:肘曲折成60°角,虎口向上。
本穴在肘横纹终点凑近桡骨边沿处。
主治:肘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肩臂痛上肢瘫痪、发热、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
少海:屈时,举臂,在肘内侧横纹终点处取穴主治:肘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
大陵:伸臂,仰掌,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后,两筋间。
主治:腕关节及四周软组织疾患,心悸。
神门:伸臂,仰掌,前肩及小指外旋,在尺侧掌后第一横纹后,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出现凹陷处取穴。
主治:失眠、心悸。
鱼际: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
主治: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掌中热。
腰痛点:手背、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腰痛点掌骨之间,左右共四穴。
主治:腰扭伤。
肩内陵:垂壁,在肩前腋前纹端与肩髃穴连线中点取穴。
主治:肩关节及其四周软组织疾病、臂痛、上肢瘫痪。
人中:在鼻下面与嘴唇的中间有一道小沟(人中沟),本穴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的地方。
主治:人事不省,脊椎骨痛、亲信绞痛、胸痛、面肿、消渴、鼻炎。
印堂:在两眉头中间。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2e8a52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6.png)
治疗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 水泉治疗月经不调;配中脘、天枢、
足三里、关元俞治疗泄泻;配肾俞、
足三里治疗五更泄泻;配委中、太 溪治疗腰痛。
三阴交治疗消渴。
37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6.委中Wéizhōng (膀胱之下合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②腹痛,急性吐泻;③小便不利, 遗尿;④丹毒。 【备注】配肾俞、阳陵泉、腰阳关、志室、太溪治疗腰痛;配长强、 次髎、上巨虚、承山治疗便血。
【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眩、近视等目 疾;②急性腰扭伤;③心动过速。 【备注】配合谷、四白治目生翳膜;配 后溪、瞳子髎治目赤;配行间治雀目。
35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2.大杼Dàzhù (八会穴之骨会)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咳嗽;②头痛,项强,肩背痛。 ③骨病。
21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2.阴陵泉 Yīnlíngquán(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 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①腹胀、泄泻、水肿、 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②膝痛。 【备注】配肝俞、至阳治黄疸; 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配水分 治水肿。
22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3、血海 【定位】 屈膝,在膑骨内上缘2寸,
39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9.至阴 Zhiyin (井穴)
1.尺泽 Chǐzé (合穴)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 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备注:配列缺、肺俞等主治咳
嗽、气喘;点刺出血治疗急性 咽喉肿痛;配合谷等治疗肘臂 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配委 中主治急性吐泻、中暑等。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课件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52674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2.png)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合谷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有些腧穴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
)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 1.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 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 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 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 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 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 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 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咬肌隆起、按之 凹陷处取颊车等。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
一、取穴的基本方法
1 骨度折量定位法 2 解剖标志定位法 3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4 简便取穴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 定穴的标准。此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患者。
晕车晕船。高血压。
手少阴心经
1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心动过速。怔忡,健忘,不寐,癫狂,呆痴。掌中热。风湿性关节炎。 快速取穴: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尺侧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教程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b79404d79e31433238689303.png)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c773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d.png)
常见穴位取穴
03
合谷穴取穴
总结词
合谷穴位于手背,取穴时需找到虎口位置,即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
详细描述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发热等 症状。取穴时,将手背朝上,找到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凹陷处,即虎口位置,用手指按压有明显酸胀感 的位置即为合谷穴。
五输穴
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 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 重要穴位,是临床常用穴位。
络穴
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络 脉在身体各部位的联络穴位, 具有调节表里两经的作用。
募穴
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俞 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
取穴方法
02
骨度分寸法
总结词
骨度分寸法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骨度尺寸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
三阴交穴取穴
总结词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取穴时需找到内踝尖上三寸的位置 ,即胫骨内侧后缘处。
详细描述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具有健脾利湿、调经止痛 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遗尿等症状。取穴时 ,找到内踝尖上三寸的位置,即胫骨内侧后缘处,用手指按 压有明显酸胀感的位置即为三阴交穴。
注意事项
详细描述
骨度分寸法是一种常用的取穴方法,它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骨度尺寸来划分穴位的位置。这种方法将人体分为 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代表一定的长度或宽度,从而确定穴位的位置。骨度分寸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因此在针灸学中被广泛采用。
手指同身寸法
要点一
总结词
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测量穴位位置的方 法。
调节内分泌,缓解失眠等症状。
THANKS.
自然标志取穴法
护士常用穴位
![护士常用穴位](https://img.taocdn.com/s3/m/18fea3243968011ca30091e3.png)
十二经脉穴位解剖位置取穴方法图示主治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咳嗽、咯血气喘。
列缺人体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也可两手虎口交叉,在食指尖所至的凹处两手虎口交叉,在食指尖所至的凹处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距指甲一分许)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或侧掌,微握掌,拇指上翘,手拇指爪甲桡侧缘和基底部各作一线,相交处取穴。
咽喉肿痛、中风、昏迷。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或仰掌,当掌后第一横纹上,用手摸有脉搏跳动处的桡侧凹陷者中即是。
咳嗽、腕臂痛、咽喉肿痛。
商阳在食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在食指桡侧,距指甲根角0.1寸处咽喉肿痛、昏迷。
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头痛、牙痛、口眼莴斜。
一、常用50个腧穴手太阴肺经阳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背面桡侧,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齿痛、半身不遂、腰背痛。
曲池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曲池定位曲池定位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曲池定位曲池定位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风疹、热痛、癫狂。
肩髃在锁骨肩峰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平拳时呈现前面凹陷处在锁骨肩峰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平拳时呈现前面凹陷处肩背痛、瘰疬、劲项拘急。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鼻寒、鼻衄,口歪、头痛。
地仓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口角外侧,上直瞳孔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目动。
天枢腹中部、距脐中2寸腹中部、距脐中2寸腹胀、绕脐痛、泄泻、便秘。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addc217763231126edb1137.png)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人体穴位图(图解+说明)
![人体穴位图(图解+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a1c6606b0b1c59eef8c7b4f1.png)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1564a6d5bbfd0a7856733c.png)
常用腧穴定位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常用腧穴定位方法彭相妃 2011年3月23日谨此方便大家学习《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第十八项临床常用腧穴定位及主治症候,其中的主治症候未体现在课件中,劳烦各位姐妹见谅,详见书本。
人体骨度分寸:是以体表骨节为标志将人体的各部分分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寸,这个寸是等分单位,并不是计量上的一寸两寸,对于同一个人,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一致,而对于不同的人,若身高不同,则全身等分单位的长度也不同取穴法(一)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二)简便取穴法: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两手自然下垂,与中指端处取风市: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一、头部常用腧穴:太阳、水沟、百会、颊车、下关、阳白、完骨1、太阳-穴位描述: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临床取穴:正坐或仰卧,额骨的眉弓外侧端旁开可按取凹陷,凹陷正中即是2、水沟-穴位描述: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临床取穴:仰靠或仰卧,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3、百会-穴位描述: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临床取穴:①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处;②在后正中线上,前、后发际之间的中点前一寸4、颊车-穴位描述: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咀嚼时咬肌隆最高点处临床取穴:正坐或侧卧,下颌角直上4分,向前一横指处。
咬合,肌肉隆起处。
5、下关-穴位描述: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81d59e53b3567ec112d8a14.png)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1f9bc32b90d6c85ec3ac6e9.png)
拔罐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1、百会: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2、风府:头顶正中线,后发际上1寸处3、风池:在枕骨粗隆直下,风府两旁凹陷处,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4、印堂:两眉头联线的中点处凹陷处5、太阳:在眼外眦后约1寸凹陷处6、迎香:在鼻翼旁0.5寸,鼻凹陷沟中7、下关:闭口,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8、廉泉:前正中线,喉结上方舌根之下凹陷处9、人迎:结喉旁开1.5寸处10、天突:前进中线,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11、膻中:前进中线,两乳头中间12、天池:乳头外侧1寸,当四肋间13、乳根:乳直下第五肋间中庭,旁开4寸处14、期门:乳头两肋,当第六肋间15、上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5寸处16、中脘:前正中线,肚脐孔上4寸处17、天枢:脐旁开2寸处18、神阙:肚脐孔窝正中19、关元:前正中线,肚脐孔下3寸处20、中极:前正中线,肚脐孔下4寸处21、归来:肚脐孔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22、曲骨: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上方23、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24、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6、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2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29、胆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3、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4、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35、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6、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7、小肠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39、涌泉:在足底心当屈足卷趾时出现凹陷处部分穴位的取穴方法:神藏: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华盖:前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13bf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f.png)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经络中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穴取穴法:根据经络走向取穴,经脉是人体经络的纵向通道,沿着经脉取穴有利于调整整个经脉的气血流动。
例如,手太阴肺经上有名为“太渊”的穴位,位于掌心与手腕之间,可以用于治疗肺病和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2.部位取穴法:根据病症所在部位的特点取穴,例如,脚背部有名为“太白”的穴位,位于第一跖骨之间,可用于治疗头痛和眩晕等症状。
3.反射区取穴法:根据人体反射区的原理取穴,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在身体的特定部位都有对应的反射区,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动相应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例如,足底有名为“阴陵泉”的穴位,位于足底前长约三分之一处,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和心悸等症状。
4.对称取穴法:根据身体的对称结构取穴,例如,人体两侧的耳廓有很多反射区和穴位,左右穴位的刺激可以相互促进,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另外,人体的手足也是对称的,取穴时可以参照对侧相同位置的穴位。
5.背腧取穴法:就是刺激人体背部的腧穴,背腧是通过背部的节气穴对经络的整体性调控的方法。
背部有多处常用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起到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
6.穴位配穴法:根据病情选择多个穴位进行配合取穴,在取穴时考虑到不同穴位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治疗头痛可以选择取穴在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配合刺激可以缓解头痛症状。
除了以上常用方法外,还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和饮食调养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例如,经常便秘的人可以选择取穴在足三里和大肠俞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排便情况。
总之,穴位取穴方法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用场景和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穴位操作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避免感染和损伤。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4bc2f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4.png)
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常用穴位取穴方法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聚集的意思。
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统记载的361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14条经脉分布在14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未列入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
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
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当采取正确的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说明如下。
部位起止常用骨度度量法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 直度眉心至前发际3 直度后向发际至大椎上 3 直度两乳突完骨之间9 横度两前额发角头维之间9 横度胸腹部两乳头之间8 横度腋平线至季肋11肋12 直度歧骨肋隔角至脐中8 直度脐中至耻骨联合上方5 直度背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6 横度两骼后上棘之间3 横度上肢腕横纹至肘横纹12 直度肘横纹至腋横纹9 直度下肢股骨大转子至膑骨下19 直度膑骨下至外踝高点16 直度耻骨平线至股骨内上髁18 直度腔骨内侧踝下至内髁高点13 直度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等。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人体穴位详解
![人体穴位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6adc9791711cc7931b716be.png)
人体穴位详解一:头部穴位(正面)头维寻找方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阳白寻找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睛明取穴方法: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取穴方法: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参看:人体穴位图.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991e11fe4733687e21aae0.png)
、腹针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针灸治疗的施治部位,每个穴位都是在体表的标准定位点,穴位的穴性是根据不同的穴位在临床上的不同功能确定的,每一个穴位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特异性。
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点,而决不是任意点,这是腹针疗法对穴位的认识和基本的理念。
因此,准确的定位取穴和对每个腹部穴位的穴性进行了解是学习腹针的基础。
腹部穴位有“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的特点,必须严格执行腹针的定位标准和操作规范。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1.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1)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脉的定位任脉位于腹白线的下边,是否能够准确地对任脉的位置进行判断是影响正确取穴的主要因素。
分辨任脉的定位有二种方法。
(1)、观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脉的色素沉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特编腹针取穴歌诀如下:腹针取穴要认真,反复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开六,起止摸准尺端平。
中庭曲骨需祥辩,更查任脉何处行;色素沉着毛孔定,毫厘不差要记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1中脘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脘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常见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常见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3124090722192e4536f650.png)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2. 关元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 下3寸。 主治: 小便频数、遗尿、癃闭、崩漏、 泄泻、腹痛、眩晕、痛经、月经 不调等。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13. 气海
定位方法: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脐中下1.5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水肿、 痛经、闭经、崩漏、腹痛、 便秘、泄泻等。
3.天枢穴
定位方法: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 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 泻、痢疾、月经不调、痛 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4.足三里
定位方法: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三寸, 胫骨旁开一横指。 主治: 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腹痛、 泄泻、便秘、心悸、咳喘、气短、 头晕、失眠、膝痛、下肢痿痹。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8. 涌泉
定位方法: 在足底,屈足蜷趾时足心最凹 陷处。 主治: 眩晕、头顶痛、失眠、癫狂、 昏厥、小儿惊风、小便不利、便秘、 舌干、失音、咽喉肿痛、足心热。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9. 内关
定位方法: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胸闷、心悸、心痛、呕吐、呃逆、 胃痛、头痛、眩晕、失眠、癫痫、 肘臂挛痛。
度量法 直量 直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横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直量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护理部
周口市中医院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⒊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固定标志定位法: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如: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d0c80e471fe910ef12df8ce.png)
文成县中医院 叶胜男
如何定穴
手指同身寸法 骨度分寸法 体表标志法
手指同身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 量标准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手指同身寸法 1寸同身寸法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 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 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 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膻中穴 】
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 的中点。 膻中穴的主治病 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 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 胖、过瘦、呃逆、乳腺炎、 缺乳症、咳喘病等。宽胸理 气,宣肺降逆,宁心除烦。 适用于情志不舒、胸部胀闷。 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气喘、 呃逆等病症。
【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 穴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 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 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 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能 疏风解表,清热通阳,健脑强 脊。适用于头颈强痛、骨蒸潮 热、神疲乏力、腰脊拘急、感 冒、落枕、颈椎病、气喘、热 病等病症,有防病强壮作用。
【治喘穴 】
属经外奇穴的背部穴。
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
棘突下,旁开0.5寸。该
穴有平定喘息的功效,
故名为"定喘"。治喘穴
位于大椎穴左右约二厘
米处的凹洼中。能止咳
平喘,通宣理肺。对于
治疗气喘发作,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百日
咳
。
【心俞穴 】
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
![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a337f75ef7ba0d4a733b4c.png)
分部 头部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大椎以下至尾骶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8寸 8寸 5寸 21椎 9寸 12寸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十四經穴
1.手太陰肺經腧穴 2.手陽明大腸經腧穴 3.足陽明胃經腧穴
4.足太陰脾經腧穴
5.手少陰心經腧穴 6.手太陽小腸經腧穴 7.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8.足少陰腎經腧穴 9.手厥陰心包經腧穴 10.手少陽三焦經腧穴 11.足少阳陽膽經腧穴 12.足厥陰肝經腧穴 13.督脈腧穴 14.任脈腧穴
一、取穴的基本方法
1 2 3 4
骨度折量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
(一)骨度折量定位法
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 定穴的标准。此方法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患者。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起点 前发际至后发际 常用骨 度 12寸 度量法 直量 说明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 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 至后发际3寸。 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作1寸6 分。
手厥阴心包经
1曲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心痛,心悸,烦热,口干,胃痛,呕吐,肘臂酸痛。 2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虚烦,失眠,偏头痛。胃痛,呕吐,癫狂,发热,头晕,肘臂挛痛。 晕车晕船。高血压。
手少阴心经
1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心动过速。怔忡,健忘,不寐,癫狂,呆痴。掌中热。风湿性关节炎。 快速取穴:仰掌,豌豆骨(手掌小鱼际肌近腕部有一突起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尺侧 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9 9 8 12
直度
横度 横度 横度 直度
确认第7颈椎棘突下-后发际正中距离
确认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确认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确认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确认胸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8
5 6 3 12 9 19
直度
直度 横度 横度 直度 直度 直度
确认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确认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确认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确认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确认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确认上臂经穴的纵向距离 确认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腘横纹-外踝尖
下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肢
16
18
直度
直度
用于足三阳经腧穴的量取
确认下肢外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可分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 而言。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 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等。
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
中有数,再观察病员的体表标志,并采取适 当的姿势以点定穴位。在肢体的阳面,须观 察筋骨的凹陷;在肢体的阴面,须注意动脉 的搏动。取一穴,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 定一经,要想到它两旁的经脉;这样全面参 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全身经穴,头部和肩部 比较复杂,须仔经分别;督脉和任脉位于正 中线,其穴位较易确定,这也是其两旁经穴 定位的参考依据。
它是临床长期实践摸索得出的一种简 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手虎口自然 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为列缺穴; 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 点取百会等等。 取穴方法大致有以上 4种,在按摩运用 中,通常以上四种取穴方法相配合, 根据具体情况、部位适方法,一定要按照分寸,先要心
骨度定穴法---头部
直量:前后发际之间折 12 寸,作为头顶部直寸 的依据。如前发际不明显,则从眉心(印堂)开 堂向上量;后发际不明显者,从枕骨下(风府) 开始向上量,减去1寸;或从第七颈椎棘突(大椎) 开始向上量,加3寸。 横量:两颞骨乳突(完骨)或两发角(头维) 之间折为 9 寸(单侧为 4.5 寸),作为头部横寸的 依据。实际取穴,可于乳突或发角至正中线之间 分作三等分,每一等分的长度为1.5寸。
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作 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 取穴;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 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将食、中、无名、 小指相并、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宽度为3 寸,称横指同身寸,也叫“一夫法”,多用于下 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简便取穴法
骨度定穴法-上肢部
上臂,腋纹头至肘横纹-9寸。
前臂,肘横纹(平肘尖)至腕 横纹-12寸,作为上肢内外侧直寸 的依据。
骨度定穴法-下肢部
大腿部,股骨大转子上(环跳)至膝中(股 骨外侧髁与胫骨外侧髁连接处)-19寸; 平耻骨联合上缘至膝髌上缘- 18 寸,作为 大腿外侧或内侧直寸的依据。 大腿后,臀横纹(承扶)至膕横纹(委中) 可折作14寸。 小腿部,膝中(膝眼、委中)至平外踝高 处(解溪、昆仑)- 16 寸;胫骨内髁下(阴 陵泉)至平内踝高处(太溪)- 13 寸,作为 小腿外侧或内侧直寸的依据。
在按摩治疗过程中,准确地选取穴位非常重要。 经穴、奇穴的分布都有一定的位置,在取穴时应 当采取正确的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有以下4种。
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
体表标志法
指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现
又称“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 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 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 位的方法。即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 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 等分为 1 寸。常用的骨度分寸以表 说明如下。
骨度分寸歌
针灸骨度分寸歌 头部分寸有何难, 发发 12 ,印 发3, 印大18,大发3, 头维之间横9寸, 乳突耳后9寸连。 胸腹胁部看周全,先说8寸两乳间,天突胸剑歧为 9, 5寸脐至耻上缘,腋顶章门取12,8寸胸剑歧 脐间。 背腰唯后正中线,肩胛内缘只横 3 ,另有 8 寸是哪 里? 后正中线肩峰缘 。 肘腕横纹有12, 肘横9寸腋后前。 下肢(腘)横纹先看, 相约 16外踝尖, 臀沟 14 转19, 胫髁踝尖只13。
常用穴位取穴方法
穴位
穴位又叫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 的特定部位。腧是转输、输注的意思;穴是孔隙、 聚集的意思。腧穴是按摩重点施术的作用点,传 统记载的 361 个穴位分别归属于人体主要的 14 条 经脉,分布在 14 条经脉上的穴位称为“经穴”; 未列入 14经系统的称为“奇穴”;没有一定的名 称和位置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叫“阿是穴”。 穴位具有运输气血,沟通脏腑等作用。
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
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作为取穴 标志而言。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阳 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 凹陷中是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 下关应当闭口等。
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量取腧穴的 定位方法,也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 比量法”。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 身寸之分。
骨度定穴法-背部
直量:上下距离(直寸)以脊椎棘 突为依据。
横量: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6 寸 (单侧为 3 寸);两骶髂关节之间- 3 寸(单侧为 1.5 寸),以此作为背部横 寸的依据。肩峰至后近中线-8寸。
骨度定穴法-胸腹部
直量:胸部的上下直行距离(直寸)以肋间 隙为依据。 腹部,自胸骨下角(歧骨,剑突上)至脐中 -8寸;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方- 5 寸(或脐中至耻骨 联合作6寸),以此作为腹部直寸的依据。 侧面,自腋窝中至季肋(11肋)-12寸。 横量:两乳头或两锁骨中点(缺盆)之间- 8寸(单侧为4寸),以此作为胸腹部横寸的依 据。
部 位
起 止
前发际至后发际
常用骨度
度量法
用途
确认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确认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12 3
直度 直度
头 眉心至前发际正中 面 后发际正中至第7颈椎棘突下 部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前额两发角之间 两乳头之间 胸 腋平线至季肋(11肋) 腹 部 胸剑联合中点-脐中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腰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背 部 两骼后上棘之间 上 腕横纹-肘横纹 肢 肘横纹-腋横纹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