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pdca》
心内科PDCA
![心内科PDCA](https://img.taocdn.com/s3/m/9ff3aa1ef78a6529647d531b.png)
六病区
P(plan)
改进方案 原因分析
主题选定
主题选定: “F”阶段—现7.0%
2013年我科抗生素使用率为27.2%
抽查病历发现存在用药指征不严格及过度用药情况
主题选定: “F”阶段—现状调查阶段
1-11月平均
37.00%
25.95%
“A”阶段: PDCA前后抗生素使用率对比表
PDCA前后抗生素使用率 60.00% 50.00%
使用率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月份 2014年 2015年
1
61
1201268
高传流
大叶性肺 炎
COPD伴 感染
是
头孢西丁、 左氧
舒普深
13
合理
送检
2
57
1505955
张老头
是
10
合理
送检
3
38
1103393
高人启
肺部感染
是
复仙安
9
合理
送检
4
39
1506210
赵不迁
肾衰合并 肺部 感染
是
先舒
6
合理
送检
5
43
1505995
赵运来
肺实变
是
复仙安
10
合理
送检
“C”阶段-督促阶段:1-6月份PDCA前后抗生素均值对
D(do)
“D”阶段—(Do the improvement, datacollection,and analysis)—实施阶段
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
![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https://img.taocdn.com/s3/m/fea008f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2.png)
应用 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2021年8月-2022年1月200例危重患者,进行床旁交接班应用PDCA循环。
通过分析床旁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制订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查检表、规范床旁交接班的流程和内容;通过科内培训讲解、床旁演示、随机抽查等方式,解决床旁交接班重点问题,并严格执行。
将2021年8月-2022年1月200例危重患者查检表数据进行前后比较。
结果:查检表各项指标规范率均显著高于原有交接班方法(P<0.05)。
结论:应用PDCA循环提高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能显著提高床旁交接班质量,有效保证护理安全,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PDCA;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PDCA循环是在一切管理活动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所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等工作的循环过程[1]。
交接班制度是核心制度之一,更是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护理的重要屏障[2]。
护理交接班是确保临床护理工作连续、高效、安全的运行,是对交班者工作的总结,同时为接班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
而规范的床旁交接班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工作中尤为重要,它可以检查督促各项护理工作落实是否到位,从而杜绝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心血管内科危重抢救患者多,病情变化快,用药复杂,使用仪器多,存在多种高风险因素,交接班时需要交接的内容多。
为确保护理交接工作更加完整与规范。
我科于2021年 8月至 2022年1 月进行了主题为“应用PDCA提高心血管内科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规范率”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成立 PDCA小组成员共10名,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 3名,护士6名,并明确分工。
1.2 方法1.2.1主题选定:我科在进行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时,交接内容不全,趋于形式,接班者不能获取全面有效的信息,不能及时发现现存和潜在的问题。
心内科跌倒案例PDCA
![心内科跌倒案例PDCA](https://img.taocdn.com/s3/m/d178f52ec850ad02df80413b.png)
心内科患者跌倒PDCA案例2019年4月21日患者自行去厕所,因地面湿滑,光线暗,不慎摔倒。
原因分析(Plan)头脑风暴法2019年4月26日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分析.改进措施(Do)1、入院时进行风险评估,筛查高危患者,将评估情况告知家属或病人,让家属时刻陪伴,做好相关安全措施。
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增强护士对高危患者的防范意识。
3、保持病房整洁,物品放于可取处,过道通畅。
4、责任护士对高危病人有警示标示并严格交接班,按时巡视病房,及时观察病人的动态变化,预见性的做好相关防范措施。
5、卫生间悬挂“防跌倒”警示标示。
6、护士长检查督促保洁员工作,保持地面干燥整洁。
7、卫生间地面问题及时发现并联系相关人员处理。
8、及时更换照明设施,增加光亮度。
9、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人员职责。
10、对家属进行宣教。
11、科室悬挂防跌倒宣教流程图。
改进效果(Check)1、责任护士能够动态评估。
2、对高危患者能严格交接班,采取防跌倒有效措施。
3、健康教育宣教到位,患者及家属了解陪护的重要性。
4、增设安全标语,提高了住院环境的安全性。
5、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
6、各职能部门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7、跌倒事件未再发生。
持续改进(Act)1、改进效果明显。
2、巩固有效成果。
3、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4、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
PDCA循环由于人人参与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责任心,增强了安全意识,从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转变,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使护理工作从简单地完成变成对患者全方位和全程的护理,确保了护理质量始终处在一个良性循环轨道中。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控制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控制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https://img.taocdn.com/s3/m/7d51aafead02de80d4d840cc.png)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控制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现状与原因:1.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
其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况。
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中就提出要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
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在医院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关系到患者医疗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药占比是加强医院行风建设、促进合理用药、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医院发展模式转变、向细致化要效应的重要举措;卫生行政部门也将药占比作为医疗机构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院从2009年开始将控制药占比提上工作日程,制定了管控药占比的相关规定;本科室积极响应,严格依照医院要求对药占比进行恰当管控,现对本科室近些年药占比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本科室2010年、2011年、2012年与2009年药占比均数(52.24?5.75)%相比,明显下降,(,0.05);但是2010年、2011p年、2012年药占比未见明显下降,(,0.05),见表1。
为实质有效的减轻患p 者医药负担,结合卫生部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及我院关于控制药占比的相关规定,现拟定“降低住院患者药占比的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x,s表1.2009-2012本科住院患者药占比比较()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值 F药占比(%) 52.24?5.75 38.73?7.46 34.18?4.41 33.67?5.55 28.312.根因分析:?.管理因素: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相关规定要求降低药占比,但具体细则尚不完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使其存在客观盲区;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即使同病,但也不同医,使其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制度的制定困难险阻,缺乏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特定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制度。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a71a1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a.png)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应用聂立华【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预防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6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预防跌倒;选择2015年7月~2015年12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为PDCA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
结果比较对照组和PDCA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预防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PDCA;预防;住院;跌倒【作者】聂立华【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是临床工作关注的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之一,并已列为医院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质量指标[1]。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具有高龄、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常有使用利尿剂、降压药、降糖药的特殊药物,跌倒的发生率很高。
PDCA循环管理是由美国质量专家戴明提出的,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不断循环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2]。
减少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不良事件的发生,2015年7月我科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预防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715例为对照组,入院后予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跌倒危险因素≥3个的给予悬挂跌倒标志并告知患者注意预防跌倒、家属加强陪伴。
2015年7月~2015年12月心血管内科共收治721例患者为PDCA组,先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6月心血管内科发生跌倒不良事件的原因,再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
经典心内科PDCA
![经典心内科PDCA](https://img.taocdn.com/s3/m/4e0822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8.png)
确保心内科团队熟悉并理解改进 计划,明确改进目标和方法。
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包括时间 表、责任人、资源需求等,确保
计划的顺利实施。
定期监测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执行 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计划。
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根据心内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 等资源。
建立资源管理制度,规范资源 的申请、使用和调配流程,确 保资源的有效利用。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分析心内科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
诊疗流程不够规范,存在安全隐 患
问题二
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有待改善,沟通 不畅
问题三
患者健康教育不足,自我管理能力 差
调查和分析心内科问题产生的原因
01
02
03
原因一
医护人员对诊疗流程的掌 握不够熟练,缺乏规范化 培训
原因二
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导 致服务态度不佳
制定改进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心内科的质量管理体系
方案实施
01
将制定的改进方案和措施付诸实施,确保改进措施的有效执行
。
监督与评估
02
对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及时发
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持续改进
03
根据监督与评估结果,持续优化改进方案和措施,不断完善心
内科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和不足。
分析检查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问题识别
根据检查结果,识别出心内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医疗质量不 达标、患者满意度低、医护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等。
原因分析
对识别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医护人员 技能不足、制度不完善、设备老化等。
心血管内科pdca .ppt课件
![心血管内科pdca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4851483186bceb18e8bb29.png)
PDCA的应用阶段
主要是根据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巩 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尽可能纳入标准,进 行标准化,遗留问题则转入下一个PDCA循 环去解决。即巩固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
4 处理阶段
3 检查阶段
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之中或 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看 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效果。
2 设计和执行阶段
A 阶段
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
1
2
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 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 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继续循环至
P阶段
PDCA的循环特点
处理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处理阶段就是 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 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 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 转动向前。
PDCA的基本解释
计划 Plan
P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规划的制定。
纠正Action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 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 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 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 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A
管理 思路
检查 Check
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 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PDCA的循环过程
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完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 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 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出现 预期的结果时,应该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策,如果是,就 意味着对策失败,那就要重新进行最佳方案的确定。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81932f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9.png)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在心内科病房,一个65岁的女性患者因心力衰竭入院。
她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水肿、疲倦和胸痛。
在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采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该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护理评估和计划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护理措施:计划1.目标: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2.措施:(1)给予氧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
(2)限制水分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减轻水肿。
(3)给予心血管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和心律。
(4)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实施1.给予氧气治疗,以缓解呼吸困难。
(1)安装鼻导管,并调整氧气流量为2L/min。
(2)定时检查氧气供应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症状调整氧气流量。
2.限制水分摄入,给予利尿剂治疗,以减轻水肿。
(1)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和尿量。
(2)根据医嘱给予利尿剂,监测患者的尿量和电解质。
(3)教育患者限制水分摄入,并引导其正确饮水。
3.给予心血管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和心律。
(1)按时给予药物,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律。
(2)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4.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1)定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常规、心电图等指标。
(2)收集和记录患者的症状和反馈信息。
(3)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计划。
评估1.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生命体征,以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根据患者的状况,评估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空间。
3.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以进行PDCA循环的下一轮改进。
改进1.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和措施。
2.对护理问题和改进空间进行讨论和探讨,以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案和方法。
3.反思护理过程和效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通过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我们的护理团队成功实现了对心内科患者的全面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我们将继续坚持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质量和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心内科急诊科等多部门运用PDCA循环提高急性心梗行急诊PCI患者中DTB时间在90分钟内的比例
![心内科急诊科等多部门运用PDCA循环提高急性心梗行急诊PCI患者中DTB时间在90分钟内的比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f027c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4.png)
提高急性心梗行急诊PG患者中DTB时间在90分钟内的比例主题选定:急性心肌梗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打通闭塞的梗死相关冠脉。
急诊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尽管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和简便易行已被临床普遍接受,但溶栓疗法尚有冠状动脉开通率低以及存在再梗死、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不足,而急诊PTCA及支架置入术是另一种较好的选择。
研究发现,急性心梗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这也显示出介入治疗相比溶栓治疗的优势。
鉴于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生存率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密切相关,ACC和AHA的指南将急性心梗急诊PCI从就诊到球囊扩张(Doortoba11oon,DTB)的时间低于90分钟定为金标准,同时美国AHA/ACCDTB联盟建议将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DTB时间在90分钟之内的比例大于等于75%作为质量改进的起始目标。
而我院心血管内科20XX年1一3月的平均DTB时间为166±32分钟,DTB时间在90分钟之内的比例只有20%,与目标值存在很大的差距°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调查我院20XX年8月14日至9月2日6例急性ST段抬高心梗病人DTB的时间,结果出来后(平均DTB时间103±23分钟,DTB时间在90分钟之内的比例为33%),心内科召集质量管理办公室、医务部和科内医生进行专题会议,讨论调查结果和寻找解决路径。
经过讨论,我们逐渐厘清导致DTB时间较长的原因:I-一唤医生不熟悉床旁18导心电图的操作,不知道心电图是否属于自己的职责范畴;心电图医生则认为心内急诊心电图是心内科一唤医生的职责,而且赶过来操作较费时间;2.一唤医生与家属谈话的时间较长,而且多等待三唤医生指示后才开始谈话,谈话方式也可能存在不当,导致家属对手术犹豫不决;3.一唤医生不知道办理住院手续和送病人去导管室可以同时进行;用药上,医嘱套餐虽已启动,但一唤医生开立医嘱偏慢,护土没有医嘱也便不予用药;4.导管室医生到达导管室时间较长,三唤医生与当天急诊PCI医生沟通存在问题;5.夜间急诊室工人少,以及电梯拥堵等原因以致运送病人延误时间。
PDCA循环护理在心内科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PDCA循环护理在心内科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6cfc7d1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d.png)
PDCA循环护理在心内科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PDCA循环护理在心内科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4月,在所有冠心病病人中以抽签的方式抽取100名病人参与临床研究,确保抽取患者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将100名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过程,一组进行常规护理命名为A组,另一组进行PDCA循环护理命名为B组,每组50例。
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记录,最后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B组护理效果优于A组,并且具有显著优势(P<0.05);B组护理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优于A组(P<0.05);B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DCA循环护理能使心内科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在世界上冠心病患者占比非常高,我国患有冠心病的人数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更多一些。
近年来冠心病患者增长速度越来越高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生活发生转变,而老年人是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冠心病不仅使其身体会越来越虚弱,生活上也会产生很多不便。
虽然冠心病早期对患者的影响非常有限,仅会限制剧烈的体育活动,但也绝不能忽视,随着病情进展,严重时可因心肌梗死或由冠心病引起的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
即使现对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也很难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回到以往的状态。
为了使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达到更好,本院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采用PDCA循环护理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0例,抽签进行分组,分成了人数分别为50人的B组和A组。
B组男24人,女26人。
年龄61~74岁,平均(65.69±1.34)岁;A组男23人,女27人。
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护理PDCA循环案例
![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护理PDCA循环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41ed8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b.png)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高血压危重病人的护理
诊断与评估
准确评估患者的血压状 况,了解其心血管疾病
风险因素。
护理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
调整和运动建议。
执行与监控
确保患者按时服药,监 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
护理计划。
效果评价
定期评估护理效果,调 整护理计划以改善患者
预后。
案例二: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病人的护理
实施改进措施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病情监测 、药物治疗、生活护理等方面的
内容。
培训护理人员
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血管内科危重病 人护理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技能 和应对能力。
优化护理流程
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确保护理工 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减少护理差 错和并发症的发生。
原因三
沟通不畅,医生和护理人 员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 导致护理效果不佳。
制定改进计划
计划一
制定详细的护理操作规范 和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 培训和考核。
计划二
组织专题培训和经验分享 会,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 知识和技能。
计划三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加 强医生和护理人员之间的 协作和沟通。
03
执行阶段(D)
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制定下一步计划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 度和康复效果。
加强科研与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护理理念和技术,推 动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护理的进步。
推广经验与成果
总结和推广成功的护理经验和技术成果,为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危 重病人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PDCA 循环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PDCA 循环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1ae67ef242336c1eb95e45.png)
t h e s c o r e s o f e x a mi n a t i o n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i n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g r o u p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 . 0 1 ) . C 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P D C A c y —
组 l l 9名 , 对照组采用传统 带教制进行 临床教 学,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 用 P D C A循 环管理 方法带教 ; 比较 两组 临床教 学满意
度及 出科考核成 绩。结果 : 实验组 临床教 学满意度调 查总得 分、 出科考核成绩 明显 高于对 照组( P< 0 . 0 1 ) 。结论 : 在 医院临床教 学中应 用 P D C A循环管理 , 改变 了传统带教的盲 临床教 学质量 的不断提 高。 【 关 键词】 P D C A循环 ; 临床教 学; 质量改进
( S i c h u a n A c a d e my o f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P e o p l e  ̄ 7 H o s p i t a l , C h e n g d u S i c h u a n 6 1 0 0 7 2, P . R . C h i n a )
Ap p l i ca t i on o f PDCA c y c l e i n c l i n i c a l t ea c h i n g i n t h e de p ar t me n t o f c ar di o l o g y J i a n g Xi a o y a n, Go n g Y o n g, Hu a n g Yu, e t a l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控制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控制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https://img.taocdn.com/s3/m/5ce6836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d.png)
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心内科住院患者药占比现状与原因:1.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
其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况。
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的通知》(国发〔2012〕11号),中就提出要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
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在医院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关系到患者医疗负担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药占比是加强医院行风建设、促进合理用药、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医院发展模式转变、向细致化要效应的重要举措;卫生行政部门也将药占比作为医疗机构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院从2009年开始将控制药占比提上工作日程,制定了管控药占比的相关规定;本科室积极响应,严格依照医院要求对药占比进行恰当管控,现对本科室近些年药占比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本科室2010年、2011年、2012年与2009年药占比均数(52。
24±5.75)%相比,明显下降,(<0.05);但是2010年、2011年、2012年药占比未见明显下降,(>0。
05),见表1。
为实质有效的减轻患者医药负担,结合卫生部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议及我院关于控制药占比的相关规定,现拟定“降低住院患者药占比的质量持续改进计划”.表1。
2009—2012本科住院患者药占比比较()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值药占比(%) 52.24±5。
75 38.73±7。
46 34。
18±4。
41 33。
67±5。
55 28。
312.根因分析:①。
管理因素: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相关规定要求降低药占比,但具体细则尚不完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使其存在客观盲区;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即使同病,但也不同医,使其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制度的制定困难险阻,缺乏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特定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制度.②。
PDCA循环在提高心血管内科介入术前准备合格率的运用
![PDCA循环在提高心血管内科介入术前准备合格率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22dc2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6.png)
PDCA循环在提高心血管内科介入术前准备合格率的运用摘要:心血管内科介入术是一项技术含量及难度极高的诊治心脏疾病的技术,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其能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患者恢复进度且安全系数高。
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且心脏介入手术费用高昂,部分患者还需要将医用材料植入体内,患者难免出现紧张、害怕及烦躁等不良情绪,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提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PDCA循环;心血管内科;准备合格率引言临床研究发现,提高介入术前准备合格率,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能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护理专业水平和技能得以提升。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包含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等4个部分,近年来广泛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6月我院手术室物表周期性清洁情况,共开展手术521台,清洁144次;根据结果查漏补缺,制订PDCA循环管理法联合SOP的管理方案并于2020年7—12月实施,此期间共开展手术496台,清洁144次。
手术室护理人员29名,年龄23~55岁,平均(35.24±5.82)岁;工作年限3~30年,平均(15.13±4.57)年;学历,大专14名,本科7名,中专8名;职称,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3名,护师13名,护士2名;共开放9个洁净手术间。
本研究开展期间手术室护理人员无人员、岗位变动。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1.2.1 回顾性分析通过查看监控及手术室感染质量管理记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6月手术室物表周期性清洁情况,包括仪器设备、备用物品、储物壁柜、床单位、固定物体等。
仪器设备:取含氯纱布擦拭输液架、输液车、器械台、器械车、各仪器表面、连接线及负压吸引装置。
备用物品:检查备用物品有效期、包装完整情况,使用含氯纱布擦拭表面,并按失效时间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摆放。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07815e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f.png)
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在心内科,由于病人疾病状况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需要遵循PDCA 循环计划,不断完善护理流程和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一例心内科PDCA护理案例:
P(Plan):一位50岁的男性病人在心内科入院治疗,主要诊断为冠心病。
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病情和临床指南,制定了护理计划,包括定期监测病情、协助治疗、合理饮食等。
D(Do):护理人员按计划执行,监测病人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如按时服药、输液等。
同时,护理人员还向病人详细介绍了合理饮食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并注意观察病人的饮食情况。
C(Check):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饮食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并能够遵守饮食原则,但存在一些不规律的饮食行为,如吃零食等。
A(Act):护理人员根据检查结果,针对病人饮食不规律的问题,制定了更加具体的饮食计划,并向病人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继续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饮食情况,并对计划不断调整和改进。
最终,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并在出院后继续按照医嘱进行治疗和饮食管理。
- 1 -。
PDCA模式在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
![PDCA模式在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0fe96ba58fafab068dc02b1.png)
PDCA模式在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体会发表时间:2018-11-23T14:07:24.7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8期作者:郭晓雅[导读] 同时心内科相关疾病由于发病率高,患者众多等因素,促使心内科成为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发科室[2]。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目的研究PDCA模式在医院常见心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应用体会。
方法将我院心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实施实例进行解析研究,将2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医疗护理,同时将收集来的另一组2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组,运用PDCA循环模式进行护理,最后对比两组心内科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包括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医疗纠纷的临床发生率。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效果,发现观察组进行PDCA循环模式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等方面都比实施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护理效果有明显区别(P<0.05),因此两者护理效果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专业化的PDCA护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心内科病人的护理质量,不但减少了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保证了患者的就医安全,增进了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而且达到了解除及防范隐患的目的,非常值得进行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风险;PDCA;心内科引言近年来,随着普遍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临床医疗护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同时心内科相关疾病由于发病率高,患者众多等因素,促使心内科成为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发科室[2]。
为了进一步促进心内科患者的护理体验以及临床安全,本论文通过对本院心内科病人应用PDCA 循环模式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将我院于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9 月期间接收的200例心内科病人作为对照组;同时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来的一组200例心内科患者作为研究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课件
明确了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超标、使用不合理 的原因。
通过培训、考核;加强监管力度等手段使抗 菌药物使用比例明显下降,不合理使用现象 减少。
虽然成效明显,但要如何继续保持或下降抗 菌药物预防性、联合使用比例需进入下一 PDCA循环!
整理课件
40%
20%
0% 1-6月平均使用率
2014年1-6 月抗生素
2015年1-6 月抗生素
39% 30.61%
2014年1-6月抗生素 2015年1-6月抗生素
A(action)
整理课件
“A”阶段:
整理课件
2014和2015年抗生素使用率对比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11月平均
整理课件
改进方案: “P”阶段——计划阶段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每月科室召集全体医师进行开会,通报存在 问题,并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办法》 。
2
科室通过培训,学习抗菌药物的使用相关知识,并从多方位 层面解读如何抗菌药物。
3
成立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按照分级管理权限用药,定期
抽查本科室人员用药情况,并与考核挂钩。
2014年 2015年
“A”阶段: PDCA前后抗生素均值对比 整理课件
2014与2015年抗生素使用率对比
40.00% 30.00% 使用率 20.00% 10.00%
0.00%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1-11月平均 37.00% 25.95%
2014年 2015年
目标值 35%
整理课件
原因分析(客观):“C”阶段——科 室抗生素使用率调研和头脑风暴
1 我科很多心衰患者合并有呼吸道感染。
2 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制度实施不到位。
3 科室制度、考核不到位、发现问题科室反馈不到位
整理课件
原因分析:“U”阶段:问题的根本原因 分析(鱼骨图)
科室政策因素
培训不到位 监管强度不够 考核不到位
整理课件
原因分析(主观):“C”阶段——科 室抗生素使用率调研和头脑风暴
1
1.部分人员使用抗菌药物随意性较大,部分存在无指征使用的问题。
2
2.低年资医师专业知识有限,对使用抗菌药物不能合理掌握适应证及用法。
3
3.对科室抗菌药物的限制水平不了解,对整体使用率没有认识,不能认识到 抗菌药物管控的重大意义。
25.16% 科内 23.18% 35%
25.95%
“A”阶段:
整理课件
PDCA前后抗生素使用率对比表
使用率
PDCA前后抗生素使用率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月份
2014年
44.1% 36.8% 49.1% 36.8% 27.71% 19.40% 29.58% 20.89% 30.39% 30.2% 34.67% 37.00%
院部 40%
2015年
37.9% 38.41% 33.93% 31.55% 19.14% 18.7% 18.83% 20.69% 41.71%
感染
3
38
1103393
高人启
肺部感染 是
复仙安
9
合理
送检 送检 送检
4
39
1506210
赵不迁
肾衰合并 是
先舒
6
合理
肺部
感染
5
43
1505995
赵运来
肺实变
是
复仙安
10
合理
送检 送检
“C”阶段-督促阶段:1-6月份PDCA前后整理抗课生件 素均值对
比
2014-2015年PDCA前后上半年抗生素使用率比较
C(check)
整理课件
“C”阶段-督促阶段
整理课件
(每月抗生素使用是否合理抽查表)
编号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诊断
是否使用 抗生 素
抗生素名 称
使用天数
合理性
不合理性 说明
是否送检 病原 学
1
61
1201268
高传流
大叶性肺 是
头孢西丁、 13
合理
炎
左氧
2
57
1505955
张老头
COPD伴 是
舒普深
1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理
科室客观因素
制度不严
急诊收治因素
心衰急发多合并 感染
季节性发病, 院内交叉感染
利益驱动,过 度使用
个人用药习惯
抗菌药物知识 缺乏
立场不坚定-部分患者要求用 药
科室人员因素
抗生素使 用率上升
整理课件
改进方案:“S”阶段——选择流程改 进的方案
拟定并选择改进方案: 1.全科抗菌素抗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小组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并发症决定是否使用; 3.小组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并发症合理使用; 4.制定科室抗生素使用规范;
4.定期传达考核结果及医教科督察结果,有问题及时解决。
5 科内每月以诊疗组进行考核,科内抗生素考核指标为35%(院部为40%)。
6.半年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成效。
整理课件
“D”阶段—(Do the improvement,datacollection,
and analysis)—实施阶段
“C”阶段(Check and study the results)
2013和2014年抗生素使用率
40.00%
使用率 20.00%
0.00%
2013年抗生 素使用率 2014年抗生 素使用率
1 27.20%
37.00%
2013年抗生素使用率 2014年抗生素使用率
科内目标 <35%
整理课件
“O”阶段——成立CQI小组
成立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持续改进小组 组长:邢玉龙 1组.王用;刘秀玲 2组.史云桃;邢建东
整理课件
D(do)
整理课件
“D”阶段—(Do the improvement, datacollection,and analysis)—实施阶段
1.科室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督察结果,学习抗菌药物相关规定。
2.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统一认识。
3.科室成立考核小组,每月组织科室人员自己申报原始统计数据,考核小组抽 查等形式进行考核,并与个人平衡计分挂钩。
整理课件
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抗 生素使用率中的应用
六病区
整理课件
P(plan)
主题选定
原因分析
改进方案
整理课件
主题选定: “F”阶段—现状调查阶段
1
2014年我科抗生素使用率为37.0%
2
2013年我科抗生素使用率为27.2%
3
抽查病历发现存在用药指征不严格及过度用药情况
整理课件
主题选定: “F”阶段—现状调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