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重要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资源利用:资源利用:即怎样把各种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资源闲置在宏观经济学中意味着工人失业、机器停产,严重的话会造成经济萧条。因此“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两部门经济:是指仅有工商与居民户的经济体系,大体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其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
3.有效需求:是尅恩斯提出来的一个概系,指与供给相均衡的市场系需求,按凯恩斯观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灵活偏好等三个基本心理定理,市场有效需求会低于潜在的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并进而导致非自愿失业,对此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干预来解决。
4.边际消费倾向:时至最后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条定理的基本内容就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
5.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按凯恩斯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按这一贴现率,资本资方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观值等于该资本资方的供给价格,换句话讲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一定的资本预期在未来寿命期间所产生的边际收益效率。
6.灵活偏好:是指人们由于偏好货币使用后的灵活性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它包括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它促使人们将货币保持在手中而不用投资和消费,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少。
7.消费函数: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加入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f(y),为简化,又进一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即C=f(y)=C0+Cy,其中,C0 为自发消费,与收入无关,cY为引致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C为一定的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8.总需求:指市场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以及出口国外需求。
9.货币幻觉:即只看货币工资的名义价值,而不注意由于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工资的变动。这时如果物价水平上涨,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从而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厂商会认为有利可图,趁机扩大生产,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10.适应性预期:即会根据以往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未来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做出预期。这时“货币幻觉”消失,工人会以物价上涨为由,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以维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准。
11.理性预期:认为人都是有理性的,能根据他所掌握的大量信息对经济的发展趋势作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2.价格刚性: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将价格黏性,即价格水平并不能完全随着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
13.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手段,辅之以货币政策手段,人为地调控总需求,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这也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14.宏观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付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财政政策目标。一般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15.赤字财政:为了刺激有效需求,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有不能增加税收,这样就出现了赤字财政。
16.宏观货币政策:有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17.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资产市场上公开销售或购进政府发行的国债。当中央银行售出债券时,就会相应的收回货币,使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减少;当中央银行购进债券时,则会相应的发出货币,是市场上的国币供给量增加。
18.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对市场货币量进行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时收取的利息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减少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他们从中央银行借入的贷款,从而使市场货币量增加。
19.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出于逐利的目的,通常会有强烈的动机扩大贷款规模,结果很可能导致准备金减少,并引发挤兑风潮,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准备金不能有商业银行自行制定,而要有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因此叫法定准备金。
20.货币乘数:是指市场货币量的增量与基础货币量的增量的比值,数值上等于法定准备金的倒数。
21.经济滞涨:即一方面物价上涨,同时另一方面又经济停滞,兼有繁荣与萧条的特征。
22.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在书中指出,经济危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他认为一个经济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繁荣,危机,清算。平均持续时间为9—10年。
23.基钦周期: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指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一个主要周期相当于一个朱格拉周期,由2-3个次要周期组成每个次要周期平均长度为40个月,即3-4年时间。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周期。
24.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指出,资本主义存在一种长度为50-60年的长期经济周期,又称长波。
25.熊彼得周期:1939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将经济周期化为长,短,中三个周期,这种由熊彼得以创新为标志
划分的经济周期,每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26.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间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27.自愿失业:指不愿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28.非自愿失业:指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率下工作但找不到职业。
29.摩擦失业:指在职业之间流动而暂时没有工作,即民间所说的“跳槽”,当一个人已经离开原有的职位,而尚未到达新的职位时,就处于摩擦失业状态。
30.周期性失业:指在整个经济周期性下降阶段发生的失业。
31.自然失业率:只维持通货膨胀率不变的最低失业率,他代表最高的可以被维持著的就业水平并且相当于异国的潜在产出,也就是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
32.通货膨胀:之物价水平普遍持续较大幅度的上涨,他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衡量,其计算公式:GPI=
33.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低于10%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下,效率的损失是有限的,人们的预期心理也是比较稳定的。
34.奔腾是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高于10%甚至达到100%、200%的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经济扭曲,由于货币贬值太快,人们对未来预期心里感到不安,会大批涌向市场抢购商品,避免持有任何多于最低限度的货币。
35.恶性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0%,100万或1万亿以上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都会陷入瘫痪,并伴随有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36.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只有与货币发行的过多,使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导致物价上涨。
37.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罪魁祸首是工资,由于工资上涨,产品成本增加了,价格自然跟着上涨,其次是石油等原材料上涨,因此石油涨价,导致物价上涨,第三是利润推动,一些垄断公司为了增加利润而提高价格,由此引发通货膨胀。
38.菜单成本:即当通货膨胀发生时,厂商由于不断的调整价格而支付的成本,以厂商调整价格时,需要打印新的价格表而得名。
39.皮鞋成本:即当通货膨胀时,人们为竭力避免持有货币而付出的成本,以通货膨胀期间,人们为避免持有货币,会更频繁的促进银行存款或取款,加快了皮鞋的磨损而得名。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学要研究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学派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市场非均衡学派、新制度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其中凯恩斯主义占主导。
其主要观点:1.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来
解释宏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一些新现象核心问题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取代IS-LM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5.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进行新的综合。
2.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
(1)由于新古典综合派不能令人满意的解释20C60年代以来发生的严重通过膨胀,特别是20C七十年代中期发生的滞涨危机中束手无策进入20C80年代受到许多非凯恩斯主义流派的指责,被指为经济滞胀的罪魁祸首,其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由此催生了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2)其主要观点:1.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2.强调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3.加强了对一些新现象核心问题的研究;4.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取代IS-LM模型,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5.各流派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进行新的综合。各流派之间的界限模糊起来。
3.凯恩斯三大基本心理定理如何导致非自愿失业?
(1)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但却找不到职业。这个体系是凯恩斯提出的,以此为改变干预经济提供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2)按凯恩斯观点,第一条定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第二条定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导致投资需求不振。第三条定理灵活偏好,及抑制消费有抑制投资,这样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并不把增加的全部收入用于增加消费,而是指用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被储蓄起来,厂商就会将生产线指在一定范围内,这是经济便处于未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导致非自愿失业现象。
4.什么是有效需求原理?
(1)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均衡的就业量取决于市场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当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2)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理论存在的基本前提,凯恩斯指出:按现行货币工资,即使物价上涨,通常也总可以雇佣到更多的工人。即一些人工人愿意在现行货币工资率下工作,却找不到工作。因此,凯恩斯进一步分析了其原因,支出均衡的就业粮食却绝育市场的有效需求,即在急速资源占成本既定的前提下,军恨得就以粮食却绝育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当二者相反时,及决定与均衡的就业量N*,党总供给函数AS与总需求函数AD襄樊市的总需求AD,极为有效需求。(3)有效需求原理是在家丁技术水平不变,价格水平也不便的条件下提出的,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动态问题。从长期来看,经济是不均衡的,因此它的存在有其
相对的局限性。
5.凯恩斯的基本政策主张什么
(1)凯恩斯理论
(2)凯恩斯基本政策主张:政府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政府要比私人资本更高明一点
6.两部门经济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
(1)两部门经济是仅有居民和厂商组成的经济体系。AD=C+I,AS=C+S。带入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公式AD=AS中可得C=I=C=S。当国民收入均衡时,总会有消费需求与消费品供给相等,因此,两边消去“C”得I=S。即为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在两部门经济中,由于不考虑政府因素,国民收入就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因此Y=S=C。为了体现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将等式化为S=Y-C,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假定消费仅由收入决定,即消费是国民收入的函数C=C+CY。将其带入S=Y-C。整理得储蓄函数S=-C+SY,将其与投资函数I=I带入两部门经济均衡公式I=S,的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I=-C+(1-才)Y,解之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I+C/I-C,如图消费曲线S=-C+(1-C)Y与投资曲线I=I相交于E点,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图
7.如何理解凯恩斯所谓“节约的悖论”?
(1)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以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为前提,进行的短期的静态的分析。在这一前提下,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其价值无法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然而,涂过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是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国民收入统计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2)而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结论就不一样了,在长期内,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由于投资,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人们版强调的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多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8.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
9.应如何解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1)总供给即市场提供的全部产品的总和。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条件下,总供给就是物价水平的函数,这种函数关系有曲线表示不出来,即为供给曲线。简言之,总供给曲线就是表示整个市场失衡时,物价水平-p于总供给as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曲线。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态,西方经济学尚存争议,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条斜率越来越陡的向右上方爬升的曲线,起先AS曲线近乎水平,紧接着开始明显上升,最后变的十分陡峭,几乎成为一条垂线.(2)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认识有理性的,能够依据大量的信息,通过理性分析,作出合乎实际的预期,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到总供给曲线,工人
会预期到价格的上涨,并相应的要求增加工资,产品价格的上涨和工资的上涨相抵消,厂商无利可图,没有扩大生产的动机,于是价格就上涨了,但产量方面却维持不变,总供给曲线始终为一条垂线。
10,ad as模型怎样为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一般来说,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自发总需求ado与货币量u增加时,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随之上升,反之,当自发总需求ado与货币量u减少时,则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和水平随之下降,这样就为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至于总供给曲线的位置,一般认为取决于非人为的实际因素是政策无法直接掌控的,并且短期内通常保持不变,所以他没有提供宏观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11,ad-as模型中,为什么总需求与总供给并不一定达到均衡?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总需求-总供给并不总能达到均衡,这是因为价格并不总是灵活的,完全伸缩性的。而是存在价格黏性或者价格刚性,即价格水平不能完全随着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价格刚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有三个解释:一,“菜单成本”即当厂商改变价格时,需花钱打印的价格表。二,风险和不安全信息,价格变动时,厂商和顾客都会感到未来的不稳定。三,打折的需求曲线,这些都提供厂商不愿意改变价格。
12,ad-as模型中,那些特殊情况下,总需求在国民收入均衡中处于主导地位?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总的核心和主体内容,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相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曲线从左向右逐渐上升斜率越来越陡,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关系,两条曲线相交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o和均衡的物价和水平,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
与总供给曲线并不总能够均衡(2)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总需求在国民收入中居民主导地位:一,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且经济运行处于总供给曲线近于水平的线段上,如图,这时存在超额生产能力,总供给对于产出不构成约束,只要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调整到ad1的位置,就可以在物价几乎不涨的情况下将国民收入由y0提高到y1二,存在价格刚性,且经济处于均衡点上方,如图,由于存在价格刚性,价格水平粘着在p拔得水平上褒词不变,此时,如果总需求曲线由ad0移至ad1国民收入就会由y0增加到y1
13.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双重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
(1)如图,将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作于同一坐标图上,二者相较于E点即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Y0与物价水平P。这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一般的,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物价水平和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这表明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也即在短期内,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涨,要想达到既稳定物价的增加收入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总供给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均衡的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既有可能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通过增加总供给来达到物价稳定和收入稳定的双重目标。
14.宏观经济政策一般应达到哪些目标
(1)宏观经济政策是依据宏观经济理论,由政府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手段对有关国民经济总量实行调控,已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它是在发上一系列经济危机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承担起拯救市场经济的责任,开始对经济实行敢于提出的。(2)宏观经济政策应达到四个目标:既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1.四个目标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都是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2.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即过分的追求某个目标就会损害其他目标。3.四个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四个目标中最基本的是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动态化,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则是在国内外消除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保证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
15.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支出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2)宏观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IS-LM模型,进入90年代以后则主要依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下面将用其解释:a、税收。增加税收会相对减少厂商和居民户的收入,从而减少投资、消费,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国民收
入下降;反之,则会增加国民收入。但,税率的改变不易。因此,税收政策不常用。b、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导致自发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减少。与税收相比较,财政支出的改变比较容易和灵活,因此,西方各国主要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
16.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新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认为政府有时能够改善市场经济的结果,要求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凯恩斯主义认为,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导致自发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如紧缩财政支出就会使自发的总需求减少,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财政政策的措施比较灵活和容易,因此西方多国多采取之一财政支出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
17.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宏观财政政策就是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此决定了财政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只能是“逆经济风向行事”。(2)具体来说,当经济繁荣时,往往引发通货膨胀,这时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使经济尽快回升,达到充分就业。
18什么是乘数原理?其成因是什么?
(1)一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国民收入公式为例Y=I+C/1-C,由等式可知1/1-C>1,可知当I与C中的任一项或两项增加时,均衡的国民收入Y就会成倍增加,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生乘数原理,认为一定的财政支出是能够导致多倍的国民收入增量。(2)凯恩斯主义者还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来解释“乘数效应”,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递减,乘数原理是凯恩斯主义者用来推销宏观财政政策的一件利器,它向公众表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由效且有利的,少量的财政支出获得“多倍”国民收入,这样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获得公众的支持。
19乘数原理对于推行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有何意义?
(1)从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公式为例Y=z+c/1-c,由等式可知,1/1-c>1可知z0与c0中任一项或两项增加时,均衡的国民收入y就会成倍增加,这就是所谓凯恩斯原理的乘数原理,这一原理可以用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来解释(2)乘数原理是凯恩斯主义者用来推销宏观财政政策的一种利器,为了刺激有
效需求,就要扩大财政支出,但同时又不能增加税收,引起公众的支持,这样就为凯恩斯推行其赤字财政政策扫清道路。
20.应如何理解实行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1)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来达到一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是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步增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体系越来越发达,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2)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依据AD-AS模型对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有了新的解释:①增加的货币被人窖藏起来,在这一情况下,除银行存款增加外什么都没变化。②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且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的水平区段,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国民收入增加,同时物价稳定。③增加的货币被人花掉,但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上升的区段,这是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国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④增加货币被人花掉,但经济处于垂直区段,总需求曲线向右移,结果物价水平上涨,国民收入和产量不会增加。
21,宏观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1)宏观货币政策就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表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稳定货币,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依据AD—AS模型对货币作用机制作解释,增加货币供给可能出现四种情况a增加货币被人窘藏,经济及其他部分无变化b增加的货币花掉且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的水平区段,总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是国民收入增加,同时保持物价稳定c增加的货币花掉且经济处于总供给曲线上升,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国名收入增加同时物价上涨d增加的货币花掉且经济处于AD曲线垂直区段AD向右移动,结果仅仅是物价水平上涨,国名收入和产量不增加
22.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途径有那些?
(1)对货币量进行调控是中央银行推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促进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a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市场上通过购进销售国债来调控市场货币量。中央银行购进国债是,市场货币量增加,当出售国债时,市场货币量减少b改变再贴现率。所谓再贴现率就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是收取利息率,当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是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货币量增加c改变法定储备率。法定储备率是指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存款总额之间带的比率。提高法定准备率是,会降低商业银行通过一连串的贷款和存款业务创造货币的能力 ,从而是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市场货币量增加(2)一般来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当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会采
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市场货币量。当经济萧条,采取狂张姓货币政策,来增加市场货币量
23.什么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
(1)法定储备率是指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和存款总额之间带的比率。他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一定的法定准备金率下商业银行通过一连串的贷款和存款业务来创造出比他基础货币多倍的市场货币量称为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2)例如假定某商业银行持有1000万 现金,济南其贷给甲厂商,甲厂商将其转存在该银行,这样银行就获得了1000万的可贷资金,然后银行将900万有贷给乙厂商。重复下去,银行最后实现的市场货币量将达到1000+1000*90%+1000*90%*90%.......=1000*10=10000万(3)根据上述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机制,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市场货币量减少,反之市场货币量增加
24..货币政策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一般主要是稳定物价,稳定货币,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货币政策运用的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复苏。当经济繁荣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25.经济周期不同阶段都有哪些基本特征?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水平不断的有规律的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波动,通常以GNP或GDP的时间序列表示。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其中衰退和复苏世界语繁荣与萧条之间的两个过渡阶段。(2)繁荣阶段的特征:需求旺盛、物价上涨、信用扩张、投资增加、就业增加、生产增加。繁荣发展到极点,被称为“峰顶”之后则出现衰退;萧条阶段的特征:需求疲软、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许多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生产下降、信用收缩、投资下降。萧条发展到极点,称为“谷底”,之后趋于复苏。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经济滞涨”即一方面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又经济停滞,兼有繁荣和萧条的特征。
26..简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水平不断地有规律的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波动。通常以GNP或GDP的时间顺序表示。经济周期是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产生的原因也是很多的,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研究时多时抓住一点,因此其对策和其原因往往存在矛盾。(2)世纪经济周期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一种理论,它的主要观点是①经济波动是随机的,并且是不可预测的。②引起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实际的外加的各种条件,如石油价格波动、
技术创新等。③外来因素主要是影响总供给,而不是总需求,并且相信市场会对这些因素做出有效反应。④否认经济存在“周期”。经济波动是一种随机事件。
27.什么是加速原理?其适用条件是什么?
(1)加速原理是指一定的收入增量会引起多倍的投资增量,它反映的是收入是投资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一种乘数。如一家纺织厂,资本-产量比率为2:1,则该厂的资本存量是年产量的2倍,在技术条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加速系数为2.(2)加速原理使用的条件是充分就业、没有闲置资源,否则,如果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有闲置资源存在,这时只要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就可以增加产量,而不必另外增加投资。
28按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周期能够避免吗?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水平不断的有规律的交替扩张和收缩而形成的波动。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冰球会频繁的发生。对经济周期能否避免的问题,个经济学家持不同的态度。(2)美国总统约翰逊曾信心十足地说不相信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经济学家奥肯指出:衰退现在一般被认为是基本上可以防止的,但不能彻底根除。而萨缪尔森?诺德豪斯指出:①经济科学已经掌握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衰退的方法;②选民会要求任何执政党采取扩张性政策,以防止持久萧条。总之一句话就是“小衰退不可能被避免,但大的衰退可以避免”。
29.按库兹涅茨的观点,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有哪些
(1)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新型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上的相应的调整基础之上的,他包括3点,1,经济增长的核心是GNP或者GDP得增长,2,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经济趋势问题,3,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之上的(2)有人认为先进技术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制度与意识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但是在中国11届3中全会后的几年农村改革以及1958年后的大跃进来看,并不是因为先进的技术和调整后的制度和思想,经济才有所增长,所以准确的说,应该是技术进步和社会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
30,按库兹涅茨的观点,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按他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 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日益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现今技术以及和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他还总结了经济增长的6个基本特征,1,人均产量和人口高速增长,2,技术进步引起生产销率
迅速提高,3,经济结构变化迅速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经济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消费时尚的变化等等,4,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迅速变化,5,经济增长遍及中国,6,世界增长不平衡,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特征是以实证资料概括出来的而不是理论上推到出来的必备特征。
3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和含义是什么
(1)公式(G-S/C)G为经济增长,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量比例,他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包括,1,社会之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中只使用2种生产要素,3,技术水平不变,4,规模收益不变,5,资本-产量比率不变,其核心假设是第五条(2)含义,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储蓄只有转化为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实质上时投资决定经济增长
32,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公式(G-S/C)G为经济增长,S为储蓄率,C为资本-产量比例,含义,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的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反之亦然,需要注意的是,储蓄只有转化为投资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哈罗德-多马模型实质上时投资决定经济增长,即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增加投入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在投资=储蓄这一事实的动态化得基础上
33.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经济稳定增长额条件是什么?
(1)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G-S/C ),他的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如果储蓄率下降,经济增长率提高。(2)哈罗德的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需同时与这两者相等,经济稳定才会获得稳定增长,否则,G超过Gn就意味着实际的资本一方量比率小于合意的资本一放量的比率厂商以经力的投资获得较多的收入,刺激投资引起积累性的经济增长,反之,则引起积累性的经济收缩,其次,如果Gw超过Gn 必须会引起G小于GW,导致经济长期的停滞,反之,会使经济长期的膨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哈罗德所要求的这张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很难实现的
34.什么是不稳定原理?其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1)哈罗德的基本公式(G-S/C),其含义是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如果储蓄率下降,经济增长率提高。(2)哈罗德认为,GW与G得偏离与调整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表现经济是在不稳定中是实现增长的,这就是所谓的“不稳定的增长”通俗的讲,经济增长是在曲折变化中实现的,必须通过国家的干预才能“熨平”经济周期,实现长期稳定,均衡的充分就
的经济增长
35.哈罗德模型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哈罗德模型有4个缺陷,该模型提出的稳定增长条件过于严峻,很不现实,否定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可能性,2,忽视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假设与实际相差太多,3,否定了4,是“非价格模型”没有考虑价格变化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调节作用,鉴于哈罗德模型存在的种种缺陷很难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设法修正,连续提出含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36.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的含义是什么?
(1)公式( )A,B是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所做贡献的权重,他的提出时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条件下,1,直生产一种产品,2,只有2种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3,技术可以变化,4,资本——产量比率可以变化(2)含义,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3个因素这一模型将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做了区分,引进了技术进步因素,首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的观点,并启示人们进一步研究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锁起的作用,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开辟了道路
37.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什么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其假设条件是是1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有2种生产要素,及基本很劳动3技术可以变化4资本 一方量比率可以变化,其基本含义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基本和劳动还有技术3个因素
(2)新模型将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做了区分,这样资本一方量的比率就是上一个可以变化的数值,其次引进了技术进步因素,突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中的决定因素的观点,提出了技术进步可以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课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的主要源泉
38.新古典经济增长中,经济稳定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1)公式,含义
(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定资本一方量的比率可以改变,这就克服了哈罗德模型的问题,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一方量的比率,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从而实现理想的稳定的经济增长,具体条件是储蓄率不变劳动增长率不变的前提下,当经济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时,就可以经济增长稳定增长,但是,在该经济增长模型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外生的
39.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及含义是什么
(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公式是( )S是储蓄率,C是资本一方量比率,SP是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P/Y和W/Y分别是利润收入和工资在总收入中的比率,该模型的假设条件是1总收入分为2部分,即利润收入和工资收入,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是不变的,2利润
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2)其基本含义是,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率,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改变收入分配结构经济增长加快是以收入分配不平等为 代价的
40.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略)
4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加速增长会导致什么后果
(1)新经济增长模型是。。。。。。。,含义是。。。。
(2)该模型指出,高经济增长率是以高利润为前提的,高收入导致高投资率,进而导致高经济增长率,如此反复进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来越高将会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42.新经济增长模型中,怎样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1)公式是( )含义是
(2)根据新模型公式,只要分配结构稳定不变,经济增长率也就随之稳定不变,但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加快胡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根本办法就是对利润收入和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进行调整,使之保持稳定
43.肯德里克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1)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将全部生产要素看作一个整体来计算的单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产量,其公式( ),Qt表示t年的总产量,w0表示表示某一基期的单位工资,lt为t年的劳动投入量,io为某一基期的利息率,kt为t年的资本投入量。(2)全要素生产率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经济增长是以增加投入为主还是提高效率为主。肯德里克,分布于1889—1957年美国私营经济增长率。得出,要素投入量与生产效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1:1,随后,1971年,肯德里克又分析了1948-1966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说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
44.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1)20世纪60年代初,丹尼森对美国经济增长资料做了分析,将影响经济的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七小类:第一大类是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包括就业人数和工时,就业者的年龄与构成,就业者的受教育年限,资本存量的大小等四小类;第二大类是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即要素生产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知识进步等三小类.(2)1983年丹尼森对美国经济又作了分析,发现,美国经济增长更多的依靠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增加投入量,另外,还指出,在要素生产率提高时,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45.麦多斯经济增长极限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968年意大利菲亚特公司董事长帕塞伊邀请
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实业家讨论人类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前景,并委托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其认为,人口增长属于指数增长,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及各种资源消耗也属于指数增长,而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消耗继续按现在的趋势增长,那么经济增长就会在2010年达到极限,那时将出现人口和工业无法控制的突然衰退和崩溃,即使考虑到技术因素,也只能延迟到极限的时间,而不能消除这种增长的极限。
46..米香经济增长价值怀疑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米香出版了《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书,从规范经济学的思路对经济增长作了反思,他的基本观点是:(1)人们为经济增长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不值得。(2)在付出了这样沉重的代价后,人们得到的仅仅是物质享受的增加,而物质享受并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3)因此,结论是:经济增长即使是可能的,也是不值得的,应该停止增长,恢复到过去那种田园诗般的生活境界。米香是从社会价值角度对经济增长进行反思,因此常被称为“反增长论”或“增长价值怀疑论”。{但在实际生活中,米香这种观点有些片面,消极化。不能因为吃完饭后还会饿,就不吃东西,因此,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就停止经济的增长。}
47.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有哪些危害?
(1)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失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一方面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有假大了各种就挤补偿支出。严重的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其次,对于失业者个人来说,失业还会带来无法估量的人身健康,社会的心理的巨大伤害。(3)通货膨胀相对于事业来说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捉摸,难以预测的,例如,通货膨胀发生时会增加人们的“皮革成本”和“菜单成本”、会使相对价格变动、资源配置失误,税收扭曲、使市场经济混乱。未预期的通货膨胀还会导致财富的任意再分配,严重时会会引起社会动乱,经济危机的爆发。
48.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曲线的政策含义如何?
(1)1958年,美籍新西兰学家菲利普根据英国的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用图表示则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这是原始的菲利普曲线,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凯恩斯主义学派提出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菲利普曲线便演变成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的曲线,即“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曲线”(2)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曲线的政策含义很明显:不可
能同时实现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只能分别设置社会能够承受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临界点,当失业率上升至临界点时,就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反之,当通货膨胀率上升至临界点时,则以扩大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