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的意思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

合集下载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成语故事朝三暮四【拼音】:zhāo sān mù sì【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据说,这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

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

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

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

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说,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我们就说他是“朝三暮四”。

外篇【成语故事】:战国时候,宋国有个老人,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大家都称他狙公。

狙公能理解猴子的心理,猴子也懂得主人的话,相处得十分融洽。

猴子每天要吃上好多粮食,狙公宁愿省下家里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没有多久,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了。

狙公想减少猴子的用粮,似又怕猴子们不听话,就先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吃橡栗,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吃了吗?”猴子们听说要減少粮良,都恼怒地乱蹦乱跳。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则寓⾔告诉⼈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种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却不想以后,终会再有事端。

下⾯是分享的朝三暮四⽂⾔⽂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朝三暮四⽂⾔⽂原⽂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 先秦:佚名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

损其家⼝,充狙之欲。

俄⽽匮焉,将限其⾷,恐众狙之不训于⼰也。

先诳之⽈:“与若芧,朝三⽽暮四,⾜乎?”众狙皆起怒。

俄⽽⽈:“与若芧,朝四⽽暮三,⾜乎?”众狙皆伏⽽喜。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个养猕猴的⽼⼈,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意,猕猴们懂得那个⼈的⼼意。

那位⽼⼈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粮,来满⾜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缺乏⾷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物,但⼜怕猕猴们⽣⽓不听从⾃⼰,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听很⽣⽓,都跳了起来。

过了⼀会⼉,他⼜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地趴下,都很⾼兴对那⽼⼈服服帖帖的了。

寓意 这个故事源于《庄⼦·齐物论》。

有⼀年碰上粮⾷⽋收,养猴⼦的⼈对猴⼦说:“现在粮⾷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听了⾮常⽣⽓,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的⼈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听了都⾼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晚上多了,⾃⼰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式有所变化,猴⼦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不知道事物本⾝就有同⼀性。

最后不免象猴⼦⼀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改换名⽬的⽅法使⼈上当。

宋《⼆程全书·遗书·⼗⼋·伊川先⽣语》:“若⽈圣⼈不使⼈知,岂圣⼈之⼼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这个成语的⼈,并不⼗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
有一个人叫狙[jū]公,最喜欢猴子。

他养了一大群猴子,那些猴子都能听懂他的话。

狙公为了养猴子,把家产几乎花光了,后来实在供不起了,只好对猴子说:“我给你们吃栗子,每天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朝三暮四),你们看怎么样?”猴子都不满意起来,又是跳,又是叫。

狙公一转念头,马上改口说:“那就这么办吧。

我每天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朝四暮三),你们总该满意了吧?”猴子都高兴起来,伏在狙公跟前,伸出前爪来领他们的口粮。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本来的意思是玩弄一些小手段来骗人。

后来用“朝秦暮楚”来比喻一个人“反复无常”。

“朝”和“暮”形容变化非常快。

精彩推荐:
成语故事:杀鸡取蛋
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成语故事:一丝不苟
更多成语故事,请点击亲亲宝贝网成语故事栏目!。

朝三暮四注释

朝三暮四注释

朝三暮四注释
摘要:
一、朝三暮四的成语来源
二、朝三暮四的成语含义
三、朝三暮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朝三暮四的启示
正文:
【朝三暮四的成语来源】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的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养猴人,他每天早晨给猴子四个果子,晚上却只给三个果子。

猴子们对此非常不满,养猴人于是改变了策略,每天早晨给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果子,猴子们便心满意足。

这个故事传达了“朝三暮四”这一成语的智慧,意味着事物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定。

【朝三暮四的成语含义】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变幻无常,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反复无常,善变。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需要人们随机应变,适应变化。

【朝三暮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朝三暮四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商场的促销活动,价格今天涨明天跌,让消费者摸不着头脑;再如,职场的竞争,工作内容、职位和待遇等,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学会适应
变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朝三暮四的启示】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应当具备应变能力,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时,我们还应当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源于古希腊传说,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个叫做许智的奴隶。

这个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成为了世界上一个有影响力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的许智是一个奴隶,他所属的主人非常喜爱他,因为他是一个诚实,勤恳的人。

主人为了给许智一些善待,便将一群羊牵到门口,告诉许智说:“早上,你把这些羊牵到城里的市场上去卖,如果卖了,这里就会有20个金币的奖励。

但是,你必须保证,你一定要卖掉这些羊。

”许智非常高兴的接受了主人的任务,他拍着胸口保证一定会完成任务。

第二天早上,许智提着羊,来到了城里的市场。

他走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到了下午四点钟,但是,他的羊还是没有被卖出去。

他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主人一定会生气。

于是,他在市场上找到了一个年长的羊贩子,请求他给自己出一份主意。

羊贩子想了一想,对他说:“你把羊牵回去吧,到了晚上,你再把羊牵到山上去。

那里有些人,他们都很有钱,会喜欢你的羊。

卖完了以后,你就把钱给你的主人,他一定会给你20个金币的奖励。

”许智听从了羊贩子的建议,他把羊牵回到农场,然后等到了晚上四点钟。

他绕过山丘,来到了山脚下的路上。

一位年轻的商人驾车经过这里,看到了许智,他对许智的羊非常满意。

许智告诉他,这只羊是一头名副其实的好羊,商人也相信了他的话。

于是,商人进货了7只羊,并付给了许智一百五十个金币,这还不包括早上在市场上卖出去的那三只羊。

公遵着商人的指示,带着一百五十个金币返回农场。

他把金币交给主人,主人听完他的描述,非常高兴地把20个金币的奖励交给了许智,并告诉他:“你真是一个聪明的人呐!我真的非常喜欢你。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成为我的自由人。

”于是,许智成为了主人的自由人。

许智明白,成功需要勤奋和智慧,而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他告诉了这个故事给他的孩子,他们将这个故事传承给他们的下一代,一直成为了一段有趣的谈资。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首先要有勇气,要有远见卓识。

同时,成功也需要付出思考和智慧的努力。

“朝三暮四”新解

“朝三暮四”新解

“朝三暮四”新解朝三暮四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叫做狙公,狙公对猴子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每个猴发三个栗子,每天晚上给四个。

所有的猴子都大发雷霆,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狙公无奈,马上改口说:“那就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

”这下可把猴子们乐坏了。

有人解释: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猴子们喜怒为用是很可笑的。

庄子的本意我们暂且不去猜测,从猴子和人的生活规律来看,“朝四暮三”确实比“朝三暮四”要科学,原因如下:1、虽然资源总量不变,早上身体机能从休息节能状态进入活跃紧张状态,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来激活身体并使其保持良好运行节奏,这也是众多学者认同早餐重要性的原因,假如人每天的用餐是两次而不是三次,那么早餐的重要性就更提高一个层级;相对地,晚餐后随着气温下降、自然光照的减弱,人体疲惫进入休整阶段,对能量的需求也相应递减,猴子们的生活作息与人差不多,不属于昼伏夜行类,因此晚餐食物量的减少不影响正常作息。

2、以目前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收入和付出作比,年轻往往意味着收入微薄和入不敷出,而老年人往往工资收入远高于年轻人,这就是现时的朝三暮四。

年轻人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他们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想法、有梦想,但往往受收入所限,要么什么也做不了,要么做什么也力不从心,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这是不科学的;老年人则不同,他们需求的东西不多、创造力也渐衰,无论在人的生产和社会财富的生产方面都不据优势和潜力,财富在他们手中屯积并滞留,于经济流转不利、于资源优化组合也不利,活钱变成僵钱甚或死钱。

钱的作用嘛,流通才有用,不流通和废纸无异。

因此朝四暮三的应用对现实社会也是有积极价值的。

这里涉及的观点是仅仅就规律而言的,对应到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统筹协调,据轻重缓急作出调整,优化的比例就是顺应规律并能因而产生较高效能的组合。

资本运作的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相通,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就在于它适应规律并自我调整和优化资源分配。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朝三暮四”,这是一句经典的中国成语,意思就是以一种跨越时空的方式在三天前和四天后出现,引起众人好奇。

这句成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它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位孔子弟子兼王室顾问司马相如有了一个很玄奥的经历。

司马相如是被认为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被称为“孔丘之徒”,他的智慧也被奉为圭臬。

他最大的成就是为当时的晋国统治者出谋划策,使其从被南越困扰的境地中获得解脱。

有一次,晋国因为国家内部危机而遭受侵略,司马相如却在晋国胜利的三天后和其他困难时期出现,意外地成为了国家的解救者,司马相如的出现被历史记载下来。

司马相如的经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了“朝三暮四”这一流传千古的成语,它暗指一个人神奇的出现,可以帮助他人脱离困境。

这个传说的普及,表明人们对杰出人物的尊重和期望,也暗示着困难随时可能出现,只有有志者才能解决问题。

如今,我们可以从“朝三暮四”成语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内在的勇气与智慧,勇敢面对困难,创造一片辉煌。

总而言之,“朝三暮四”是一句充满智慧、意义深刻的成语,它来源于司马相如的经历,它象征着智者的风范,旨在提醒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勇于奋斗,坚持不懈,获取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达成自己
的理想。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

《朝三暮四》原文及翻译朝三暮四先秦:佚名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的猕猴成群,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

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

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猕猴们的食物,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

解:了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

损:减。

口:口粮。

充:满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

匮: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

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

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

朝:早上。

足:够,足够。

众: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齐生气起来。

怒:恼怒,生气。

伏而喜:都很高兴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

寓意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朝三暮四,汉语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常用于指一个人反复无常,常常变卦。

以下关于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是小编为各位读者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

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

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

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

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

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典故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读后感最近在看《庄子》。

以前看这本书我也只是读懂表面的东西。

如今换了一个角度再读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比以前易读了许多,自己能够看到的层次也较之从前深入许多。

以前读《论语》的时候,边读我心里边一个劲儿地暗自佩服:孔子太厉害了;现在读《庄子》的时候,我边读边一个劲儿地暗自佩服:庄子太牛了!《庄子》这本书我看的遍数最多的是它的内七篇。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

成语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和道理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朝三暮四的历史典故一有个养猴子的老头,人称狙公,对众猴子说:“伙食情况是这样,实行半军事化的供给制,每天两顿干饭,每人两张饭票。

标准是朝三暮四:早饭三颗橡子,晚饭四颗橡子。

”猴子都是急性子——出了名的猴急,一听早饭只有三颗,整个白天都得半饥不饱地活受罪,顿时呲牙咧嘴地发怒了,把火药、罗盘、造纸术、印刷术等旧四大发明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等新四大发明都用上了,闹了个五洲震荡云水怒,天翻地覆慨而慷。

老谋深算的狙公胸有成竹道:“别急别急,别忘了我们是民主集中制,有意见好商量。

既然大伙儿不同意,那么就朝四暮三:早饭四颗,晚饭三颗。

”猴子们一听早饭增加到四颗,可以半饱不饥——至于晚上睡着后饿肚子就管他娘了,权当饿的是梦里的别人——于是就满意了。

而且感激于狙公的顺从民意,替天行道,竟高呼起“狙公万岁”来。

也难怪,喊惯了,不喊嗓子痒得难受,谁让猴子们都长着一个喉头呢?庄子大概是最早发现猴子是人的祖宗的思想家,尽管他并没有理清从猴子进化到人的全部中间环节。

话说回来,两千年后的达尔文对中间环节也没有全部弄清,以至时常受到不肯承认猴子为祖宗的人们的攻击。

近年有个海外华人攻击尤力,我担心让洋人怀疑咱们中国人过于心虚,仿佛此地无银三百两。

庄子认为,狙公对类人猿的北京人或类猿人的山顶洞人的统治术,纯粹是一种阳谋——阳得不能再阳,简直是和盘托出。

后世的阳谋家还是说半截子话的,后半截话要等时机成熟了,也就是等觊觎禁果的蛇被引出山顶洞以后再说。

而庄子笔下的狙公却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橡子早就成熟了,所以后半截话不必吞吞吐吐,可以按照真正的阳谋,直截了当地“有话就说,有屁有放”。

怪只怪猴子们自己只听了前半截话,就急不可耐地大鸣大放。

儿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

儿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

⼉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汉语成语。

拼⾳是zhāo sān mù sì,释义:是聪明的⼈善⽤⼿段,愚笨的⼈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喻办事反复⽆常,经常变卦。

下⾯⼩编给⼤家讲⼀讲⼉童必读成语益智故事-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个养猴⼦的⽼⼈,在家中的院⼦⾥养了许多只猴⼦。

这个⽼⼈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四颗橡⼦。

⽇⼦⼀久,这个⽼⼈和猴⼦之间竟然能交流沟通了。

⼏年之后,⽼⼈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猴⼦的数⽬却越来越多,⼜碰上粮⾷⽋收,所以⽼⼈就想把每天的橡⼦由⼋颗改为七颗。

于是,⼀天,他和猴⼦们商量说:“现在粮⾷不够了,从今天开始,⾷物必须节约着吃。

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三颗橡⼦,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橡⼦,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猴⼦们听到⽼⼈的这番话,⾮常⽣⽓,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个?于是,纷纷开始吱吱⼤叫,⽽且还到处窜来跳去,貌似是在⽤这种⽅式来表⽰对分配情况的强烈不满。

⽼⼈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说:“这样吧,我每天早上分别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该可以了吧?” 这群猴⼦们听了,觉得早上的橡⼦数量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晚上的多,就换了另⼀番模样,纷纷⾼兴得在地上翻滚起来,认为⾃⼰取得了胜利。

——《庄⼦·齐物论》 【求解驿站】原指实质不变,⽤改换名⽬的⽅法进⾏欺骗。

后⽤来⽐喻常常变卦,反复⽆常。

【活学活⽤】⽆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标。

~、瞎定计划的⼈,往往⼀事⽆成。

【妙语点拨】猴⼦们每天得到的橡⼦总数其实没有变化,只是分配⽅式有所变化,猴⼦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不知道事物本⾝就有同⼀性。

最后不免像故事中的猴⼦们⼀样,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近义】朝秦暮楚、反复⽆常 【反义】始终如⼀、⼀成不变 源于庄周《庄⼦·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叶障⽬不见泰⼭’⽽‘贻笑⼤⽅’;⽽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惯使些‘⾃欺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然终因⾮长久之计⽽实则遭怨。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啊。

朝三暮四文言文原文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②公之心③。

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⑤。

俄而⑥匮⑦焉,将限⑧其食。

恐⑨众狙之不驯⑩于己也,先诳(11)之曰:“与(12)若(13)芧(14),朝三而暮四,足(15)乎?”众(16)狙皆起而怒(17)。

俄而曰:“与若芧,朝(18)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

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

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

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

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

朝三暮四文言文注释(1)狙(jū):猕猴。

(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

(3)家口:家中口粮。

(4)充:满足。

(5)驯(xùn):顺服。

(6)芧(xù):橡实。

(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成语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朝三暮四典故

朝三暮四典故

朝三暮四典故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朝三暮四典故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朝三暮四典故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

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

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

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

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朝三暮四解释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示例:①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的。

②南朝(梁)刘勰《灭惑论》:所谓~而喜怒交设者也。

③蔡东藩《民国演义》:似此重大问题,只隔一宿,偏已换了花样,~,令人莫测。

④元代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朝三暮四造句1.今天3月4号,别对女人讲三从四德,别对感情来朝三暮四,别妄想要三妻四妾;别对领导装低三下四,别对工作总推三阻四,只要不对生活“说三道四”,相信“不三不四”日,您一定爱情美好,工作快乐,人生幸福!2.他越来越给人一种反复无常的印象,主意太多,朝三暮四,往往不切实际。

3.他这个人朝三暮四,做起事来总是虎头蛇尾。

4.他向来厌恶反覆无常,做事绝对不会朝三暮四的。

5.做生意得讲信用,不可朝三暮四,出尔反尔。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

朝三暮四的历史故事及寓意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故事:宋国有一个狙(ju)公,十分喜爱猕猴。

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

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

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

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

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

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

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li)树。

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

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

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

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

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

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

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故事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橡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橡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精选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导语: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注音】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故事】传说宋国养猴人狙公养了很多猴子,猴子能够完全听懂他的话,他对猴子的生活习性与语言也完全了解,由于家境开始不济,就想限制猴子的食量,他对猴子说以后的栗子一律是“朝三暮四”,猴子不同意,就改口说“朝四暮三”,猴子满意。

【出处】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庄子·齐物论》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见异思迁
【相反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成语造句】
◎ 试看那个《北极光》中的`芩芩吧,有人说她对爱情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对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

◎ 那些朝三暮四,忽冷忽热,喜怒无常的人,是缺乏情绪稳定性品质的人。

◎ 他还认为爱情应该是专一的,不能朝三暮四:"在爱情上,对人的爱是专属的。

成语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成语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

成语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朝三暮四的主人公是谁?成语朝三暮四讲述的是关于宋国一个老头子养猴子的故事。

朝三暮四源于庄周《·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出自哪个典故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成语启示: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简介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简介

朝三暮四的主人公简介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

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祖上迁至宋国。

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

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

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的生活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已经覆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
成语: 朝三暮四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解释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
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

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

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

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

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三暮四-成语故事朝三暮四的意思
朝三暮四主人公是谁
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意思: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老头。

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

朝三暮四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实(即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
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成语启示:
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

后文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译文: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

朝三暮四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
反复无常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