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简介综述
云冈石窟详解
![云冈石窟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865b5801a76e58fafab003c7.png)
云冈石窟YungangGrottoes我国最大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曾经经历了七个小时的颠簸路程,满怀期待来到了这个让我尤为震撼的地方。
它就是像图片上那样子,看一眼就会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17米。
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
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
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
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入,大约在3世纪。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简介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2a24c2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5.png)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简介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东部石窟主要是佛教造像,而西部石窟则以道教造像为主。
整个石窟群共有53个窟室,其中有20多个窟室完全开凿在峭壁上,其余的则分布在山腰和山脚下。
这些窟室中雕刻着大量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佛教造像,以及神仙像、天神像等道教造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云冈石窟的最大特点是其雕刻艺术的精湛和丰富多样的造型。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穿着华丽,雕工精细。
这些佛像不仅体现了佛教的信仰和教义,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6窟的大佛,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佛像之一。
除了佛像,石窟中还有丰富的浮雕和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历史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艺术价值,云冈石窟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瑰宝。
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画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艺术水平,还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通过研究云冈石窟,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云冈石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就开始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确保其能够保存下来并继续向世人展示。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云冈石窟,大同市政府还修建了云冈石窟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展示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的来说,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研究云冈石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8a898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2.png)
山西云冈石窟简介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是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处著名的石窟艺术遗址。
它位于云冈山南麓,以其千年的历史和精美的艺术作品而闻名于世。
云冈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460年左右,当时是北魏时期。
石窟的开凿工作
自北魏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北宋时期,历经几代的修建。
这座石窟群是由各个朝代的皇族、贵族和寺院等共同努力,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劳动而建造而成。
石窟内的壁画是通过凿刻和粉饰的方式完成的,描绘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场景等各种题材。
云冈石窟的最著名之处在于其巨大的佛像和精湛的浮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卧佛,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全尸卧佛,长达17.14米,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此外,
石窟内还有许多规模宏大、细节精致的佛像,展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巧。
云冈石窟的壁画和雕塑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宗教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云冈石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欣赏。
每年,成千上万的
人们来到这里,欣赏这些美丽的艺术作品,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52d79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6.png)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一、云冈石窟景点介绍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云冈山麓,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
它以陡峭的山峰和精细的雕刻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60年,历时400多年的修建过程中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共有53个窟龛和51,000多尊佛像。
其中,著名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
这两个窟龛内共有十几米高的巨型佛像,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
除了佛像雕刻,云冈石窟的壁画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些壁画绘制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包括佛教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壁画鲜艳而生动,透露出古代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历史逸闻等方面的信息。
云冈石窟景点不仅有着丰富的艺术价值,还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魅力。
石窟周围被绵延的山脉环绕,风景秀丽,气势磅礴。
游客在欣赏石窟艺术的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壮丽。
二、云冈石窟景点历史和背景云冈石窟的历史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
当时的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设在了大同,并在云冈山下建造了石窟。
云冈石窟的建造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关系密切。
北魏皇室崇信佛教,视其为国教,并以建设石窟作为皇家事业,以祈求皇室的福佑和国家的繁荣。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和壁画的高超技艺,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现代,云冈石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游客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都被云冈石窟那庄严宏伟、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所折服。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以雄伟壮丽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云冈石窟的艺术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https://img.taocdn.com/s3/m/8813ebc169eae009581beca3.png)
如何介绍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刻约在公元各位游客大家好,很荣幸能当你们导游,我姓詹,大家可以叫我詹导游。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现在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山门,云冈石窟依山开凿,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
云冈几十个洞窟中以昙曜五窟开凿最早,魄力最为雄伟。
第五、六窟和五华洞内容丰厚多采, 华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精髓。
今天,我们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
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心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佛像。
窟四壁满雕佛龛、佛像。
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存修建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心是一个衔接窟顶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
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
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精辟,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一个。
各位,云冈石窟导游暂时告一段落。
通过游览云冈石窟,大家或许对石窟寺艺术有了进一步了解,或者对佛教发展产生了一关于山西云冈石窟的导游词5篇(二)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同市。
大同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是国家级历史名城。
而今天我们要去的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在导游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我一定会为您解答。
我姓李,叫我李导游就可以了。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到中国的四大石游客们,请看,前面就是云冈石窟了,请大家跟我从这边走。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我们现在位于中部的石窟。
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顶布满浮雕,真是美丽极了。
你们看,是不是?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
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
这个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
山西的云冈石窟简介
![山西的云冈石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f2250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1.png)
山西的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以东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
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493年,是北魏王朝为了供奉佛教而开凿的,历经45年才完工。
因为这些佛像开凿在高山上,所以被称为“云冈石窟”。
它位于
中国北方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是中国
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部为“昙曜广场”,是当年昙曜主持开凿的;西部为“大佛殿”,是文成帝时开凿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云冈石窟是公元5世纪中叶文成帝时期开凿的。
东崖长达3000米,有大大小小的窟龛近500个,佛像2万多尊;西崖有长达2000米,窟龛220个,佛像4万
多尊。
其中最大的窟是开凿于北魏时期的“昙曜五窟”,其中以
第一、第二、第三窟最为有名。
这三个窟开凿在一块石头上,从上面可以看到三层塔身,由下而上逐渐缩小,最下层是个方形塔基。
—— 1 —1 —。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5736e8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0.png)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25公里处,始建于公元384年,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一千脚高耸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窟龛,共有735个石窟,其中有45个窟龛保存相对完整,现存有51,000尊石刻塑像。
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一个杰出代表,其雕塑艺术作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公元384年,当时北魏孝文帝为纪念其母杨贵妃而在大同地区兴建朝圣道场,后来又发展成为其中华夏、梁、晋等诸朝代各代皇帝都在此修建佛寺和石窟的重要场所。
云冈石窟一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建设和雕刻,共有北魏、西魏、北齐、唐朝等时期的佛教石窟,以及大量的石刻造像等。
在各个朝代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作品中,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可谓是最为重要和著名的。
北魏时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时期,云冈石窟也是当时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的主要造像内容多以佛教经典中的佛、菩萨和罗汉为主,塑像形态庄重肃穆,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其中以石刻“大佛青龙”和“六足金刚”最为著名。
除了北魏时期的造像,云冈石窟还保存有其他时期的艺术作品,如西魏时期的“石燕子”和唐朝时期的“跪卧驼”。
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示了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石窟和岩雕两部分。
石窟是在岩石上凿出的空间,通常用于佛像的雕刻和祭拜活动。
这些石窟的内部装饰以浮雕、刻画和壁画为主,内容多是佛教故事和圣经中的经典场景。
岩雕则是将石窟主要采用凿墙而成,造型多么在岩石表面直接凿刻。
云冈石窟的主要石刻内容主要包括佛教题材、历史题材和生活题材。
其中佛教题材为主,包括释迦牟尼、菩萨、罗汉和神兽等形象。
历史题材主要是一些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的石刻。
生活题材则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服饰、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与其他石窟相比,云冈石窟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746e59df705cc17552709fc.png)
云冈石窟简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
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着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14eb0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4.png)
云冈石窟的介绍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西南15公里处的五岳山南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雕塑艺术最精湛的石窟之一。
下面将对云冈石窟进行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云冈石窟兴建始于北魏,历经北魏、东鲁、唐、五代、辽、金、元、明、清等历史阶段,历经四百多年的兴建、雕刻和装修。
其间的第一期兴建始于公元460年,最后一期兴建完工大约在公元1370年左右。
二、规模概述云冈石窟共分为西边和东边两个区域,包含47个佛龛,252个小洞,约51,000尊石窟造像。
其中,东区的内容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北魏石刻,享有“北魏石窟艺术宝库”的美誉。
西区的内容则是以元代大观音坐像为代表的佛像石刻,规模庞大,石窟造像雄伟壮丽。
三、建筑形制云冈石窟主要采用石窟造像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造像的代表之一。
其主要建筑形式有窟室、龛室、殿式建筑、精舍、钟楼、鼓楼等多种。
石窟多小而深,有的高大而宽,有的高耸而细,还有的是长形洞窟。
其中,以第5窟“卧佛殿”最为著名。
四、雕塑艺术云冈石窟千姿百态的造像数量、体态各异的雕像、细腻精美的刻工堪称艺术之极品。
石窟内的各种造像均来自于佛教经典和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如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龙王等。
五、保护现状云冈石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保护工作已被纳入到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范畴,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总的来说,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其独特的规模和雕塑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居于重要地位。
游客来此,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的精髓,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
![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fae9f0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6.png)
【主题】云冈石窟景点介绍及景点历史和背景一、引言云冈石窟作为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而闻名于世。
其兼具佛教艺术和山水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本文旨在深入探索云冈石窟的景点介绍、历史与背景,并共享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与观点。
二、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与概况云冈石窟位于我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的悬空寺以西,整个景区由五座山组成,其中东山最为著名。
这里有各种规模的洞窟20余处,藏有大量的佛像、浮雕和壁画。
云冈石窟自公元五世纪起,便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瑰宝,被誉为"我国石窟艺术之冠"。
三、云冈石窟的历史与背景1. 始建时间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时期,历经千年的演变和发展,直至唐代和宋代,才基本完成了现今的规模和格局。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冈石窟经历了佛教繁盛时期、政治动荡时期和战乱时期等各种社会历史阶段,因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底蕴。
2. 文化背景云冈石窟以其丰富的佛教艺术雕塑和壁画而名扬天下,这不仅与当时佛教在我国社会中的兴盛有关,也与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当时的皇家、士绅和民间资本对佛教的赞助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云冈石窟的兴建和发展。
四、景点介绍云冈石窟内有许多著名的洞窟和雕塑,其中尤以"我国石窟艺术之冠"著称于世。
这里有卢舍那大佛、普贤菩萨像、释迦牟尼佛坐像等著名的佛像雕塑;还有壁画和各种佛龛、石窟和典殿等景点,构成了这一独特的佛教艺术宝库。
1. 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云冈石窟内最著名的佛像之一,也是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
这尊佛像坐落于东大殿中,高17.14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仿木胎泥塑造佛造像之一。
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庄严的佛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瑰宝。
2. 普贤菩萨像云冈石窟还有令人惊叹的普贤菩萨像,该菩萨像身高13.7米,穿一袭透明的宝袍,右手持宝剑,左手搭一束葵花,栩栩如生。
云冈石窟名词解释
![云冈石窟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6b32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a.png)
云冈石窟名词解释
云冈石窟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南郊的一处古代石刻艺术遗址,始
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东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长达400年
之久。
其总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包括东西两部分,共有45个洞窟和252个佛龛。
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石刻技艺和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而著称于世。
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6号洞——释迦牟尼涅槃像。
这座高17.14米的
巨型佛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涅槃佛像,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之
巅峰”。
除了释迦牟尼涅槃像外,云冈石窟还有许多其他精美绝伦的佛教造像
和壁画。
例如第5号洞中有一个由32尊菩萨组成的“千手观音”造像群,每尊菩萨都有11只手臂,形象十分神秘;第9号洞中则有一个高达11.5米的“普贤菩萨”造像,展现了佛教普贤菩萨的庄严形象。
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处文化遗产,也是一部佛教艺术史的重要篇章。
它
通过石刻形式将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承下来,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79a84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f.png)
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
它是中国北方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造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是本文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云冈石窟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可以为读者们呈现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进一步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云冈石窟的自然景色描写将着重于展现其壮丽、瑰丽和与自然融合的特点。
在这座石窟艺术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峦起伏、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的美景。
高耸入云的山峦给人一种震撼和崇拜之感,仿佛是大地与天空的桥梁,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无穷的力量。
溪水清澈见底,宛如一条翠绿的丝带,穿过石窟,流淌出蜿蜒的路径。
这些自然的元素与石窟中壁画的艺术之美相得益彰,互相映衬,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诗意的氛围。
此外,云冈石窟的自然景色还展现了与自然界的完美融合。
石窟中的造像,如佛陀、菩萨、罗汉等,不仅在姿态、表情和服饰上具有细腻的艺术表现力,更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有的佛像栩栩如生地扎根于巨石之中,显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的佛像坐在半山腰上,仿佛在与山峦对话;有的佛像凭借山势俯瞰着远方,给人以高远、博大的感觉。
这些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体会到了大自然中蕴藏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对云冈石窟的自然景色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壮丽而神奇的美景,还能深切感受到古代艺术与大自然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仅体现在景色的描绘上,更融入了人文的内涵。
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不仅是为了美化文学作品,更是为了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让读者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加了解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总之,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传承,通过文字的表达,读者们可以立体地感受到这座石窟的壮丽与神秘,进而体验到中国古代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奇妙结合,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描述云冈石窟的景色描写。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5ee808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c.png)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期间。
是中国最大的一组佛教石窟群,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王朝首都平城(今大同)西南2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开凿的,共有23个洞窟,大小造像51000余尊,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有三窟:第一窟是一座三层楼阁式石塔,塔基呈方形,边长约4米,高约4米;塔身为仿木结构建筑,在塔基两侧各凿一孔,供穿绳之用;塔檐为四面歇山顶;第二窟是一座由前廊、正殿、后殿、回廊组成的古印度式建筑。
这座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顶为八角形重檐攒尖式。
第三窟是一座佛坛式佛像,坐南面北。
高达17米。
石佛全身贴金彩绘,面部圆润,五官端正,体态丰满。
—— 1 —1 —。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9924c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fc.png)
云冈石窟的详细介绍云冈石窟从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等朝代陆续修建,历经近500年的时间。
它以规模宏大、雕刻精良、窟龛茂盛而著称于世。
云冈石窟共有45个窟龛,大、中、小窟分布在山崖、断岩和峡谷之间,窟龛内有大小佛像2000余尊,大小佛龛窟龛200余座,石刻造像和浮雕雅存6000余平方米。
云冈石窟的主要景点有:大世界、小世界、罗汉堂、卢舍那大佛、木雕跋文佛、司空图敌石像、浮图山龛、万佛洞、雄奇狮子、五台寺、西山寺等。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是大佛洞,该洞分为前后两殿,正中为唐代第三代皇帝李世民与文成皇后华夫人立像。
洞外左右阶级有唐代贵妃对的立像。
在最里面有王者归命的题记。
因景物较多,门票可打折。
此处最佳的月份为初秋的千年。
而不宜至于冬日。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王朝古代的宗教信仰、宫廷庙会和皇家主持及民间追求规模宏大,雕刻工艺精湛的石窟建筑也集中体现了一些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研究的宝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绘画、壁画、题刻、建筑、音乐、舞蹈、民间信仰、政治制度、乐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国内外游客不可错过的历史文化遗产。
到了云冈石窟,可以感受到大秦岭山视风流古唐朝文明,能听到深沉大音潇洒罗汉堂。
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对象,听到五台乐府的意境,游客们往往被这里的壁龕、窟龛吸引。
在大门讲解解碑留念拍照表演补充讲解两颗如草土地找早饭,然后乘坐电瓶车德外秦风易魏昕乐府,途中有露天施工票剧等。
云冈石窟是一座融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探寻古代历史、感受大秦岭山水之美的机会。
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丽与宏伟,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与自然风光的和谐共生。
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古代历史遗迹的探索者,云冈石窟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54846b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6.png)
山西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南约40公里的武周山南麓。
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
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
龛252个,雕像4700余尊,碑刻题记2700余品。
窟内塑像和浮雕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其中最大的一个洞窟——“云冈第十三窟”,进深10米,高约2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有
一楼一底之分。
窟内的塑像和壁画是云冈石窟的精华所在。
云冈石窟以雕刻艺术著称于世,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公元440年至550年的100多年间,开凿了以第六窟为代表的第一期石窟群。
这一期石窟群共6个洞窟,全部开凿在一个大石砌平台上。
这些洞窟分别为“一窟一佛”、“三窟一佛二菩萨”、“五窟两佛三菩萨”、“七窟多佛二菩萨”、“四洞三堂多佛二菩萨”和“十窟多佛二菩萨”。
这些洞窟中的佛像雕刻细腻,形体优美,风格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六窟——文殊菩萨像。
此像高达14米,头戴金冠、身披袈裟、手捧宝杖,神态庄严。
—— 1 —1 —。
山西的云冈石窟的介绍
![山西的云冈石窟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3c5cc2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9.png)
山西的云冈石窟的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以北约20公里的武周山南麓。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最早主人是北魏皇室,后来,因为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云冈石窟的开凿也就和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座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集中了北魏时期建筑、雕刻、绘画的最高成就。
石窟内有大大小小的佛像十万多尊,最大的佛像高17米,重达20吨。
云冈石窟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北魏王朝在武周王朝时期开凿的皇家石窟;第二部分是西魏、北周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第三部分是以北魏时期雕刻为代表的石窟群。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窟”和“第二窟”。
第一窟是整个云冈石窟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窟群。
窟内佛像高大雄伟,造型精美,规模宏大。
窟中央为释迦牟尼坐像,高达17米,头高4米、鼻长1.7米、眉长2.8米、眼大如盘、明眸善睐、纤毫毕现;双手持钵、足踏锡杖;像身披袈裟。
—— 1 —1 —。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97493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4.png)
云冈石窟景区的历史故事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中国北方著名的云冈石窟景区!我是您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而闻名于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程。
在北魏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争的影响,北方民众疾苦交加,佛教信仰得到了广泛传播。
为了弘扬佛教,当时的僧人们决定在这片山脉上凿石建窟,并将佛陀的形象和教义刻画其中。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云冈石窟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云冈石窟的艺术特色。
云冈石窟的造像雕刻风格一直以来被誉为“云冈风格”,其特点是雕刻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自然,栩栩如生。
尤其是有名的二号窟,内部的大大小小的佛像共计57尊,其中最著名的是那尊高达17.14米的释迦牟尼坐像,被誉为“东方巨佛”,被列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的巅峰之作。
此外,云冈石窟的艺术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
无论是佛教经典的人物形象,还是民间故事的壁画,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例如,三号窟中刻有的《佛陀诞生图》、六号窟中刻有的《普贤菩萨图》等,都是石窟艺术中的珍品,堪称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除了艺术品鉴赏外,云冈石窟也蕴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在五号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了住持跋陀罗与掌管云冈石窟修建的高频交流的情景,这与历史资料相吻合,反映了当时石窟建造的真实情况。
此外,八号窟中的壁画《诸天世界图》展现了佛教天人观念,讲述了人与神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云冈石窟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通过参观石窟,我们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艺术和信仰的追求,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历史回望的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云冈石窟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综述: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
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于2001年12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背景: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北魏王朝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支兴于阴山山脉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崛起,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建立了北魏政权。
随后,又威服塞北各族,于398年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为北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达96年鲜卑拓跋风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与魏晋通聘后,特别是经过什翼犍的引进介绍,才开始接受佛教。
在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佛教文化盛行,在公元450年时,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石窟,于是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了五所石窟,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
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当时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
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
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
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
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
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逐渐形成: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
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十名”之说:云冈石窟早在窟前营造的木结构建筑,称“十寺”,又作“十名”。
“十名”之说约自辽代开始。
金代十名尚存,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中记载“……西京大石窟寺者,后魏之所建也,凡有十名,一通示,二灵岩,三鲸崇,四镇国,五护国,六天宫,七崇教,八童子,九华严,十兜率……”。
明成化十年(1474年)胡谥等修纂的《山西通志》卷五“寺观”条云:“在大同府城西三十五里,后魏时建,始于神瑞,终于正光。
凡七帝,历百十有一年。
其寺:一同升。
二灵光。
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
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金皇统间修。
”明·正德张钦纂修《大同府志·寺观》卷四、明·嘉靖《大同府志》卷五补记载中均与“成化志”略同。
清·顺治胡文烨撰《云中郡志·建置志》云:“石窟十寺……内有元载所修石佛二十龛。
壁立千仞,面面如来。
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赀,大为修葺。
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
岿然雁北一胜境也”。
“十寺”的荒废,约在明中期以后。
分窟介绍: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多样,结构复杂。
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
塔庙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种是云冈洞窟的主要类型。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
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
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
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
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
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
窟分前后两室。
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
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
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
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
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
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
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
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
窟内满雕佛龛造像。
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
第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
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
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
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五窟正面悬特命总督兵马侍郎佟养量于清顺治辛卯1651夏题写的匾[大佛阁]。
门联为: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云山云岭带将云水绕云城。
六窟里门正中悬康熙御笔题写的匾<庄严法相>. 外门联: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 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 门楣联:山色随云秀佛灯共日长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
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
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
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
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
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
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
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
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
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
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
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
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
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9——13窟。
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
第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
两窟平面近方形。
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
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
第10窟主像是弥勒。
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
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
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
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
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496)铭龛和七佛立像。
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
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
东壁佛龛形制各异。
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
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
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
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
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
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
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
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
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
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后的作品。
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
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
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