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 学案(教科版)汇编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 导学案
【课题】《力与运动》复习 学习目标: 1、知道惯性定律、惯性现象、平衡力及非平衡力 2、能应用上面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3、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对惯性及平衡力的理解 难点:力与动动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复习导学】 写一写 一、知识结构 同学们用一张A4纸把这章的知识点用你自己的方式进行梳理或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出来,进行讨论与评比,看谁做的最好。
二、知识要点讲解考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中,观点正确的是( ) A .世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不可能实现的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物理实验验证,所以它只能是一种推测 C .惯性是物体的属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揭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规律 D .物体的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讲的是一回事,所以又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惯性定律 2、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如右图所示,(a )为毛巾表面,(b )为纸板表面,(c )为玻璃表面,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在不同材料表面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1)使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具有相等的________; (2)小车在不同材料表面的运动距离是在________表面最长,在________表面最短; (3)实验的结论是 ; (4)从实验中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考点二:惯性,惯性现象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惯性是只有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 B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C 、静止的物体不易被推动,说明物体在静止时的惯性比在运动时的惯性大 D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运动状态和是否受力无关 【自主学习】【学习指导】1.能够自己回忆本章知识内容,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结构图,对知识有全面熟悉的认识与了解。
2.完成导学案时对有疑问,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对同学交流或请教老师。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教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和运动复习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的应用。
(4)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3)运用转换法,研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动手和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实验法和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4)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和运动现象,运用力和运动的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演示: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梳理相关知识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力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
《第八章 力与运动》复习导学案一、知识回顾(一)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状态。
这个定律是在________的基础上通过_______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2.惯性:物体保持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_______。
惯性大小只决定于物体_______的大小。
而与速度无关。
(二)力的平衡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_______,这个力就叫做两个力的_______。
2.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合力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合力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
3.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几个力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4.二力平衡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
(三)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力是_____________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_____________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当堂练习1.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A.物体立即停下来B.物体继续做曲线运动C.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将改变运动方向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物体静止的时候惯性小,运动的时候惯性大B.跑步的时候,人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惯性的作用C.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是因为物体克服了惯性D.惯性是物质的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下面的现象中,不是由于惯性的原因是( )A.放在教室里的课桌,没人搬动总是在原处B.运动员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C.站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的人,若汽车紧急刹车,人就要向前倾D.自行车从坡顶沿斜坡向下运动,速度不断增大4.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有( )5.人站在匀速上升的电梯上,下列的几对力中是平衡力的是( )A.人的重力和电梯对人的支持力B.人对电梯的压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1 F1 FF 1 B C D1 F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受力 非平衡力(合力不为零) 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运动状态不变 物体非平衡力(合力不为零)运动状态改变 2. 3.C.电梯的重力与电梯对人的支持力D.电梯的重力和电梯对地球的吸引力6.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的作用,且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两个力一定是一对平衡力B.这两个力可能是一对平衡力C.这两个力一定不是一对平衡力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7.大小分别为5N和10N的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其合力的大小为 ( )A.只能是15NB.只能是5NC.大于5N,小于15ND.可能是5N,也可能是15N8.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它一定没有受到外力作用B.物体受到了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9.小球在空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摩擦力、惯性、简单机械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力的作用效果。
3.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
4.惯性的概念。
5.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垫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图片等。
3.学习资料:教材、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抛掷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运用PPT或视频,展示各种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滑梯、跳绳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和力。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斜面滑车实验、弹簧测力计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和减小、惯性等概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运动和力、摩擦力、惯性等概念,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5.拓展(10分钟)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关系》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的关系》学案教科版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通过观察和分析,激发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力能是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知道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二、课前预习(看书p69—p70,看完后看学习目标)1、在弹力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而且外力越大,物体。
2、物理学到: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或,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个力的作用下处于或,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可见,物体在不受力时,可以(动/静),也可以(动/静)4、上体育课时,用脚踢静止在操场上的球时,球由变为,球向前滚动的过程中,速度会,最后会,是因为球受到作用的缘故。
5、图中,是足球的运动轨迹,实际中,我们可以发现:球的运动速度(会/不会)改变。
除此以为,球的运动会改变。
这些改变都是由于球受到了的作用。
三、课堂互动:前面我们学习了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列举一些生活有关的现象:。
除此之外力还有哪些作用效果?(观察图9-8列举的生活实例)(a)、;(b);(c)归纳,由此可知,力的作用效果有:(1)可以使物体,(2)也可以使物体。
1、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然而,地球上的物体都要受到的作用,而且多数情况下不只受到一个的作用,有些物体受力运动状态不变,一些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改变。
怎样认识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2、[实验探究]: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挂100g钩码,钩码的重力为,让弹簧测力计按下列要求运动,观察可能出现的现象,分析受力情况。
1)、在竖直方向保持静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在竖直方向匀速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3)、在竖直方向匀速向下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4)、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5)、演示上抛,下落,水平抛出时物体运动的现象。
8[1].4力与运动学案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4 《力与运动》学案班级姓名☆课前复习☆1、物体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将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理解】物体不受力时,可能是__________的,也可能是__________的。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_____,物体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理解】a.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相当于..物体不受力;...物体不受力,但并非b.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是__________的,也可能是__________的。
c.物体受平衡力,说明受到至少_____个力的作用。
☆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
2、会探究力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课前准备☆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根据课本第34页8-4-1填写物体受到力或力的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是。
(2)、上述现象物体的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例1】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若突然撤去桌子,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是()A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B竖直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竖直向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大。
D物体向右下方做曲线运动,逐渐下落。
2、探究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按照课本第35页实验探究归纳: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即物体所受的合外力___________,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_______的改变、运动________的改变、运动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改变;a.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速度________,且.做直线运动。
比如苹果从树上落下;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速度________,仍.做直线运动。
比如竖直上抛的硬币;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运动。
比如斜抛出的实心球;...时,运动方向_______,做曲线b.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一定是________(静止,运动)的;c.物体受非平衡力,说明受到至少_______个力的作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b)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4.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5.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斜面等,能够分析其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手段,深入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学会运用图示、模型等方法,形象直观地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运动状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b)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练习题:根据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c)物体受力分析练习题:给出物体的受力图,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认识。
2.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知识点。
3.总结要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物体受力分析、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2.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运用、物体平衡条件的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概念。
b)牛顿三大力学定律分别描述了什么物理现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c)如何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找出平衡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性的习题,涵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大力学定律等知识点。
2.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专题——力和运动 学案
复习专题——力与运动课型:复习一、教材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力学所要解决的中心课题,也是物理学的基础,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科学批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复习,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并进一步体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力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
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揭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即物体的运动与外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力与运动新课过程中,只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所以力与运动关系,学生更多的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⑵物体受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⑶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改变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⑴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⑵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四、教学重点1.着重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物体的受力情况,也能根据物体的受力以及初始状态判断物体的运动。
五、教学难点:1.知道力的平衡。
2.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六、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与运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回顾①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③牛顿第一定律④惯性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认真回顾,思考复习相关知识,完成学案简单回顾前面我们学习的内容,迅速进入今天的主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4节 力与运动学案 教科版
第八章第4节力与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3.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课前热身:力是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状态。
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1.分析课本P. 34图8-4-1并填空:在(a)中: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由________状态到________状态;苹果在下落过程中越落越快说明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由______变______。
在(b)中:火车开始启动时,是由________状态到________状态;加速时,在火车牵引力的作用下,火车由______变______,当关闭发动机后,火车在阻力的作用下,由________状态变为________状态。
在(c)中:雪橇受几个力的作用开始运动是由_______状态到_______状态,当撤去这几个力的作用时,雪橇就会由________状态到________状态。
在(d)中:弦对箭的作用力使箭飞出,运动状态是由________状态到________状态。
注:(a)、(b)、(c)、(d)这些空中选填:“运动”、“静止”、“慢”或“快”。
2.在课本P.34图8-4-2中,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沿圆周运动,改变的是链球的运动_________。
总结:当物体受到一个力或非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______________。
力不仅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_________,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_________。
巩固提升: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教材35页“自我评价”1,2题。
必做题:加油,胜利属于你!1.运动着的物体,如果受到的一切外力都停止作用时,它将()A.立即停止运动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止运动C.可能改变运动方向D.做匀速直线运动2.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_______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_______重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复习《力与运动》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复习《力与运动》这一章节,帮助学生们巩固他们在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例来引起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思考,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力的作用原理,通过练习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以及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教学重点是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原理的理解。
为了进行这节课,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一些日常用品,如气球、小车等,以及一些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如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我会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出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以此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就是我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知识至关重要。
我将对这些重点细节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需要重点关注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的过程。
这一步骤是学生对力的理解的基础,通过吹气球、拉弹簧等实例,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存在联系起来。
我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和讨论的过程。
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原理的重要手段,而讨论则是他们分享和深化理解的平台。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讨论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2024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力的作用和效果
牛顿运动定律
摩擦力和重力
《运动和力》章节内容梳理
01
02
03
04
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阐述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以及这些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以及重力的概念、计算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举例
如“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
确定探究主题
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摩擦力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力》教案设计
目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实施方案 评价反馈机制建立及优化调整方案 资源开发利用及家校合作途径探索
01
CHAPTER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状态变化,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作业量适中
确保作业量适中,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
批改及时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鼓励创新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后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说明
测试内容
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测试。
测试形式
复习指导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复习教案:运动和力教案标题: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2. 知道力的作用和种类。
3. 理解运动的三要素。
4. 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准备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图片和玩具,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
2.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力的种类:推力、拉力、摩擦力、重力等。
4. 运动的三要素:物体、力、运动状态。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 准备一块光滑的桌面和一本书- 要求学生用手控制力的大小,尝试将书从桌面上推动到桌边。
- 学生记录推动的结果,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种类- 准备一本书和一条绳子- 要求学生用绳子拉书,用手推书,比较拉力和推力对书的作用。
- 学生总结拉力和推力的区别和作用。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回答问题:- 什么是运动?- 什么是力?- 有哪些种类的力?-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如何掌握应用力的方法和技巧?2. 小组讨论:-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力的作用和种类,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观察周围环境,找出更多运动和力的例子。
2.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力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认识不同种类的力以及运动的三要素。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详细内容为第1节“力的作用效果”及第2节“牛顿第一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2. 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分组进行推、拉、挤、压等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阐述惯性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力的作用效果;(2)解答学生关于力的相关问题。
4. 知识巩固(1)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2)让学生分组讨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牛顿第一定律;3. 惯性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及意义;(3)简述惯性的概念。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意义: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回答问题准确,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
八年级下物理第八章力与运动复习教案备课人:袁登科2011年6月16日一、教学内容:1.力的合成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3.二力的平衡4.力与运动二、重点、难点:1. 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
2. 什么叫二力平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 能解决简单的二力平衡的问题4.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5. 理解惯性的概念,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知识点分析:(一)合力与分力一个力对物体的作用与几个力同时对物体的作用,如果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二)力的合成1. 定义: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3.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这两个分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三)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 内容: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四)平衡状态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受到外力也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很多,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这些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保持静止状态的情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以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只要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就叫做平衡状态。
(五)力的平衡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力与运动学案(教科版)汇编
力与运动学案( 教科版)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力与运动》 导学案
《力与运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掌握平衡力的概念,能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4、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2、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及理解。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得出过程:伽利略通过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3、理解:该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包含两种情况:一是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二是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二)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
跳远运动员助跑可以跳得更远。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当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2、平衡力定义:物体受到两个或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3、相互作用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叫相互作用力。
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同一直线上。
(四)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公式:F = ma (其中 F 表示作用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加速度)四、典型例题例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B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 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解析: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A 错误;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 错误;惯性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而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二者实质不同,C 错误;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D 正确。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力与运动 分课时导学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与运动分课时导学案8.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含义3.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4.再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过程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力可以使运动的物体______,可以使静止的物体_______,也可以使物体速度的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力还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
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设疑发问,合作探究知识板块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1.阅读课本24页的第一段以及插图,想一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25页第一段,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过程: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停止)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打出去的球会停下来(由运动变为静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上述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课本上的实验叫“伽利略斜面小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再次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让每次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让小车在进入水平表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这样才能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是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终停下的位置.在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填“大”、“较大”或“小”)_____,速度减小的越______.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小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实验证明__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后来,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三、巩固练习,当堂达标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它是通过日常生活推导出来的B 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C 它是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的D 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而概括出来的2.在下图所示的实验中,每次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滑行时有_____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车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它的速度________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得出这样得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物体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初二物理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二物理下册《8一、复习提问提问:什么叫二力平稳?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提问:什么是平稳状态,平稳状态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引入1、扔纸飞机时,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什么缘故?答:手停了,但纸飞机要保持原先的运动状态,因此飞了出去。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畴,什么缘故不需要发动机就能够保持飞行?答:由于惯性,它要保持原先的速度飞行,因为阻力几乎为零,因此不需要发动机。
3、汽车突然停止,什么缘故乘客向前倾?如课本图8-2-3.答: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原先的速度,而乘客的脚受到汽车向后的摩擦力停了下来,因此躯体要向前倾。
三、观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定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
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
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四、探究实验: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问题与探究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如何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1、由静到动;2.由慢到快;3.由快到慢;4.改变了运动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二)结论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稳力的作用,同时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运动关系的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体受力后会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3.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2.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杠杆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简单机械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其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使用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运动学案(教科版)力与运动1、合力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3、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4、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5、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6、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7、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二力平衡: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9、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12、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第八章力与运动8.1 力的合成一、复习回顾1.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二、尝试学习1、思考:在卫生大扫除时,经常遇到一个人提不动一桶水的情况,这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方法是什么?如果老师一个人就能提起这桶水,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2.什么是合力与分力?课堂学习一、合力与分力同样的一桶水,两个小孩一起提了起来,一个大人独自提了起来。
请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出两种情景下,水桶受到的“拉”力。
有何发现?一个大人对水桶的_________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小孩同时对水桶的_________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大人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小孩的_____个力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
我们就说,这“一个力”是那“两个力”的_________,那“两个力”是这“一个力”的________。
拓展:当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称为那几个力的___________,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__________。
温馨揭示:对合力与分力的几点理解。
(1)合力不是物体受到的另一个力,只是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的“力”。
分力是实际存在的,合力是等效替代出的假想的。
(2)分力与合力都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合力并非“和”力,不能简单地加减得出,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及时练习1]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只水桶能被两个小孩提起,也能被一个大人提起,所以水桶受到了三个力的作用B、合力就等于分力之和C、合力和分力都是实际存在的力D、合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替代分力的作用效果2、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有多种情况,最简单的力的合成是的力的合成。
二、科学探究: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的规律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的合成有哪两种情况?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1)实验设计:如何知道一个力就是另外两个力的合力?(2)分组实施探究,在课本P24的表格中记录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及时练习2]下图是小明在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图。
图中粗线为橡皮筋,其原长为AE,受力后伸长为AE′,钩码每个重0.5N。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如何?方向怎样?当两个分力方向相反时,合力的大小如何?方向怎样?由此可得出结论:a.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____________。
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方向跟______的力的方向相同。
合力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思考:(1)同一直线上多个力合成: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以此类推,就可以完成多个力的合成。
(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合力,介于在同一直线上的两力的最大合力(___________)与最小合力(___________)之间。
(括号内填“同向”或者“反向”)[及时练习3]把一个重力是5N的足球竖直向上抛出,假定运动过程中空气对它的阻力恒为0.5N,则足球在竖直上升和下落过程中所受的合力分别是()A.5.5N 5NB.5.5N 4.5NC.4.5N 5.5ND.5N 4.5N[及时练习4]从树上落下的苹果,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关于苹果的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正确的是()A、大于3N,方向向上B、小于3N,方向向上C、大于3N,方向向下D、小于3N,方向向下[及时练习5]在世界女排锦标赛上,我国排球队长冯坤发球时,把球竖直向上抛出,则()A.球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的阻力方向都向上B.球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的阻力方向都向下C.球上升的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合力方向向下D.球下降的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合力方向向上当堂检测1、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1F和2F,其中1F=15N,2F=9N,则它们的合力()A.一定为24NB.一定为6NC.可能为24N或6ND.无法确定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1F和2F,其中1F=15N,2F=9N,则它们的合力()A.一定为24NB.一定为6NC.只可能为24N或6ND.无法确定3、1F、2F是同一水平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为30N,方向向左,且1F的大小为10N,则关于2F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F的大小一定是20N B.2F的大小一定是40NC.2F的方向一定沿水平方向向左 D.2F的方向可能向右,也可能向左4、小红同学用200N力竖直向上提一个重150N的水桶,水桶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体受到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作用.合力的方向向东,大小为20N,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60N,方向向西,另一个力的大小是__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6、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和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已知F1=20 N,F2=30 N.它们的合力可能是()A.大小为50 N,方向与F1相反 B.大小为50 N,方向与F2相反C.大小为10 N,方向与F1相同 D.大小为10 N,方向与F2相同7、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该两个力的合力如图8—15所示,已知F1=35 N,方向向右,则另一个力F2的大小和方向是()A.15 N,向右 B.55 N,向右C.15 N,向左 D.55 N,向左8、图中,甲同学用力100牛,乙同学用力200牛(二力在同一直线上),则:在(1)图中,合力为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___;在图(2)中,合力为_______牛,方向______________.9、一群人和一头大象拔河.设在拔河过程中大象和人群的拉力都是4102 N,则绳所受的合力是__________N.10、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成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同时用力F1、F2拉弹簧和单独用力F拉弹簧,这两次拉弹簧应使弹簧的下端到达__________的位置(先填“不同”或“相同”).F1F2 F11、用8牛竖直向下的力把重5牛的木块紧紧压在地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力是牛;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把同样重的木块紧紧压在天花板上,天花板受到木块的压力是牛.12、如图7---49甲所示是用250N的力竖直向上提起重为200N的水桶,用图示表示出水桶所受的合力.13、小红和小明沿着水平方向推、拉一辆小车,如图7—49乙所示,在图中以“0”点代表小车,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他们对小车的合力.小结整理存在的问题与疑惑8.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1)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静止到运动,_______________,快到慢,_________________,以及运动_________的改变。